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因果推断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1
作者 梁胤豪 周鼒 方亚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1-955,960,共6页
探究因果关系在公共卫生领域中起的核心作用。回顾潜在结果框架和结构因果模型,介绍这两类框架下常用的因果推断方法,例如倾向得分匹配、工具变量法、断点回归和双重差分、基于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方法等,阐述这些因果推断方法的适用条... 探究因果关系在公共卫生领域中起的核心作用。回顾潜在结果框架和结构因果模型,介绍这两类框架下常用的因果推断方法,例如倾向得分匹配、工具变量法、断点回归和双重差分、基于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方法等,阐述这些因果推断方法的适用条件与优缺点及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推断 公共卫生 因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政策对中老年人健康及健康不平等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张良文 陈芮 +1 位作者 段颖 方亚 《中国卫生统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2-327,共6页
目的探究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政策对中老年人健康及健康不平等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3—2018年三期数据,利用多... 目的探究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政策对中老年人健康及健康不平等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3—2018年三期数据,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探究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政策对中老年人自评健康、失能和抑郁的影响。通过集中指数分析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状况及其变动趋势;并将指数按照不同年份、不同整合模式进行分解,探究城乡居民医保对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影响。结果共调查中老年人7589名,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政策对中老年人自评健康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OR=1.309,P<0.001),对抑郁的发生有显著的减轻作用(OR=0.696,P<0.001),但却显著提高了中老年人的失能得分(β=0.354,P<0.001),未能改善中老年人的失能状况。此外,我国中老年人存在健康不平等现象,有健康问题的中老年人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且健康不平等问题随时间推移而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医保对缓解健康不平等存在一定作用,对失能不平等和抑郁不平等的贡献率分别由2013年的1.21%、1.20%下降至2018年的-0.58%、0.31%,且相较于一档制模式,分档制对于低收入群体健康状况的负面影响更大。结论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政策改善了中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及抑郁状况,但对于改善失能状况作用有限。该项政策能够一定缓解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但人群内部健康不平等状况差异较大。建议加强城乡居民医保的顶层设计,从“重医轻防”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策略转变,从消除户籍界限的形式公平过渡到消除报销政策等壁垒的实质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保险 中老年人 健康 健康不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贫困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曾雁冰 许玮茜 方亚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8-383,共6页
目的了解我国贫困老年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全国数据,以国家贫困线标准筛选4041名贫困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的现状,运用Andersen健康行为... 目的了解我国贫困老年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全国数据,以国家贫困线标准筛选4041名贫困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的现状,运用Andersen健康行为模型和两部模型法,从倾向特征、能力资源和需要因素等方面分析我国贫困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结果所调查的贫困老年人过去一个月的患病率为15.5%,慢性病患病率为78.8%,而就诊率仅为12.0%,应就诊未就诊比例高达86.7%,门诊费用中位数为350元。两部模型结果显示,个人特征、地区及家庭因素、身体健康状况及健康行为是影响贫困老年人是否就诊的主要因素,而疾病严重程度是影响患者就诊费用的最重要因素。贫困老年人的非条件门诊期望费用为183元,自评健康差的老人比自评健康一般或好的老人分别高出249元和336元,比患有慢性病和ADL功能受损的贫困老人门诊费用分别高119元和89元。结论我国贫困老年人的门诊服务需求较高,但利用不足。应从倾向特征、能力资源和需要因素提高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以改善健康状况,尤其重点关注高龄、低教育程度、非在婚、自评健康状况差、慢性病患者和ADL功能受损贫困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发展针对性的养老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同时持续扩大医保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完善贫困落后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老年人 卫生服务利用 门诊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生态理论的老年人卫生服务可及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曾雁冰 胡轩胜 +1 位作者 卫宁 方亚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3-527,共5页
目的了解我国老年人卫生服务可及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及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从地理可及... 目的了解我国老年人卫生服务可及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及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从地理可及性、可获得性、经济可及性三个方面对老年人卫生服务可及性进行评价,采用社会生态理论模型将影响因素分为个体特征、个人行为、人际层次、社区层次和政策层次,应用分层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可及性的因素。结果共纳入调查老年人7168例,不同地区间地理可及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8246,P<0.001),不同经济状况及时治疗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3525,P<0.001),城乡经济可及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98,P<0.05)。社会生态理论模型中个体特征(性别、年龄、自评健康、文化程度)、个人行为(锻炼、睡眠质量)、人际层次(婚姻、居住方式、经济状况)、社区层次(居住地、上门看病送药)和政策层次(养老保障)对老年人卫生服务可及性解释较好。结论我国老年人卫生服务可及性受多层社会生态因素的影响,且表现出各个特征老年人之间可及性不均衡。需从老年人个体及其所处生态环境层面提高不同特征老年群体的卫生服务可及性,满足其卫生服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理论模型 老年人 卫生服务 可及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WR模型的我国卫生机构床位数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叶子容 吴亚飞 +1 位作者 周鼒 方亚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0-534,共5页
目的研究我国卫生机构床位数(下称床位数)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床位资源配置效率和制定卫生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31个省份每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下称每千人床位数)资料,以省份水平为... 目的研究我国卫生机构床位数(下称床位数)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床位资源配置效率和制定卫生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31个省份每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下称每千人床位数)资料,以省份水平为研究尺度,首先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从整体上判断我国床位数是否存在空间聚集性;进一步地,运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探索床位数的空间聚集类型;最后,结合我国东中西部行政区域划分,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从空间角度研究性别比、老年人口比例、人均GDP、公路里程数、床位使用率及医疗卫生支出等因素对床位数的影响,同时,将GWR建模结果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13-2015年,我国平均每千人床位数分别为4.58张、4.86张、5.13张,呈稳步增长趋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中部地区较高,西部和东部地区较低,尤以东部更显著。床位数在省份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三年的Moran’I指数分别为0.157,0.185,0.223(P<0.05);三年内空间聚集类型显示,福建、广东及其周边省份呈低-低聚集,西藏和甘肃呈低-高聚集;自2014年起,出现以重庆为中心的高-高聚集区域。从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来看,东中部主要受老年人口比例影响,而西部受男女比例、城镇人口比例及医院床位使用率的影响。同时,GWR拟合结果全面优于OLS。结论我国床位数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中、西部各具相应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生资源配置 卫生机构床位数 影响因素 地理加权回归(GW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中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陈芮 张良文 方亚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07-810,816,共5页
目的探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中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优化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基于Andersen理论模型框架,分别建立Probit、Tobit和Biprobit回归模型,分析城乡... 目的探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中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优化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基于Andersen理论模型框架,分别建立Probit、Tobit和Biprobit回归模型,分析城乡居民医保对中老年人就诊选择和就诊次数的影响,以及门诊服务对住院服务的影响。结果共调查中老年人8753例,其中门诊、住院比例分别为18.83%、19.75%,城乡居民医保的参加率为96.38%。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对中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有影响(P<0.05),住院概率平均上升11.2%,住院次数平均提高0.232次,但对门诊服务未产生影响(P>0.05),门诊和住院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60岁及以上人群和非农户口人群的住院服务利用较高。结论城乡居民医保提高了中老年人的住院服务利用率,但存在过度利用住院服务的问题,而且在不同年龄段、户口类型人群中城乡居民医保对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存在差异。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医保的报销机制,引导居民合理就医,提高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中老年人 卫生服务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护理保险对中老年人未满足长期照护需求的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良文 李思成 方亚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7-700,704,共5页
目的本文探究了中国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对中老年人未满足长期照护需求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2013—2018年3期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法探究长护险对中老年人未满足长期照护需求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长护险... 目的本文探究了中国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对中老年人未满足长期照护需求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2013—2018年3期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法探究长护险对中老年人未满足长期照护需求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长护险的实施使得我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平均释放了0.051个(P<0.1),未满足的长期照护需求平均增加了0.045个(P<0.05)。同时,异质性分析表明,长护险实施促进了城市地区居民、农业户口居民、高收入群体及中重度失能群体长期照护需求及未满足需求的增长。结论以上结果显示了长护险在减轻家庭照护负担、促进照护需求释放上的作用,为我国长护险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护理保险 长期照护需求 未满足长期照护需求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1990—2019年代谢因素对缺血性心脏病疾病负担的长期影响及趋势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馨月 张良文 方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3388-3394,共7页
背景缺血性心脏病(IHD)负担日趋沉重,代谢因素影响逐渐加重,且当前在探讨因代谢因素所致的IHD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方面,尚存在研究不足的情况。目的深入分析中国1990—2019年,由于代谢因素所造成的IHD疾病负担的长期影响及其变化趋势,... 背景缺血性心脏病(IHD)负担日趋沉重,代谢因素影响逐渐加重,且当前在探讨因代谢因素所致的IHD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方面,尚存在研究不足的情况。目的深入分析中国1990—2019年,由于代谢因素所造成的IHD疾病负担的长期影响及其变化趋势,从而为IHD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坚实而有力的科学支撑与依据。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获取1990—2019年中国不同年龄、性别IHD归因于代谢因素的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及其相应标化指标。运用Joinpoint模型对疾病变化的时间趋势进行系统的评估。结果中国全人群归因于代谢因素的IHD死亡率和DALY率分别从1990年的38.01/10万、944.68/10万上升至2019年的103.34/10万、1972.50/10万。与1990年相比,2019年中国居民归因于代谢因素的IHD死亡率、DALY率及其相应标化指标均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高年龄组高于低年龄组的特点。就性别而言,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代谢因素的IHD男性的标化死亡率逐渐高于全球水平,而全人群、女性标化死亡率始终低于全球水平。三者标化DALY率均显著低于全球水平。就年龄而言,1990—2019年归因于高BMI的DALY率在人群中均呈上升趋势并占据主导地位,肾功能不全在老年人群中逐渐凸显。结论自1990年以来,中国的IHD疾病负担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代谢因素导致的IHD疾病负担日趋加重,应继续加大IHD防控的宣传力度,尤其是针对男性、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健康管理,更好地指导卫生政策的制定,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医疗服务的布局结构,以更好地满足公众健康需求,更大程度减轻中国IHD疾病负担,助力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脏病 代谢因素 疾病负担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 Joinpoin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认知状态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袁满琼 沙玉德 +1 位作者 徐传海 方亚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06,共4页
目的了解老年人认知状态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认知障碍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ADNI数据,选取基线年龄≥60岁且至少完成一次随访的受试者为研究对象,认知状态分为认知正常(normal cognition,CN)、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 目的了解老年人认知状态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认知障碍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ADNI数据,选取基线年龄≥60岁且至少完成一次随访的受试者为研究对象,认知状态分为认知正常(normal cognition,CN)、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三类。采用多状态Markov模型探索三种认知状态间的转移规律以及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是否携带APOE4等位基因、婚姻状况等对认知状态转移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907名受试者的10073条记录,基线年龄73.9±6.45岁,平均随访6.6次。多状态Markov模型拟合发现,MCI发展至AD的转移强度是其逆转为CN的2.88倍(0.118 vs.0.041);处于CN的受试者,10年后仍处于CN的概率较第一年降低33.6%,而发展为MCI和AD的概率比第一年分别增加了约3倍和55倍;处于MCI的受试者,10年后仍为MCI的概率仅为0.238,而发展为AD的概率是其逆转概率的3.95倍(0.608 vs.0.154)。此外,CN和MCI状态的平均停留时间分别为18.43年和6.30年。多因素分析发现,性别为男、高龄、低教育程度和携带APOE4等位基因会增加MCI的发病风险。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认知功能呈下降趋势,高龄、低教育年限和携带APOE4基因是认知下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认知状态转移 阿尔兹海默症 多状态MARKOV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健康功能多维评定量表的研制 被引量:31
10
作者 茅范贞 陈俊泽 +5 位作者 苏彩秀 姚美羽 宋高乐 葛星 韩耀风 方亚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9-382,共4页
目的在多个国外已有常用量表中文版的基础上综合研制简短及适合我国国情文化的老年健康功能多维评定量表,为我国老年健康研究提供测量工具。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拟定量表维度并建立条目池;其次,通过Delphi法确定维度并初筛条目获得初... 目的在多个国外已有常用量表中文版的基础上综合研制简短及适合我国国情文化的老年健康功能多维评定量表,为我国老年健康研究提供测量工具。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拟定量表维度并建立条目池;其次,通过Delphi法确定维度并初筛条目获得初表,通过预试验进行文化调适;再次,通过联合经典测量理论、条目反应理论和Delphi法进行条目再筛获得终表;最后,采用Cronbach'sɑ系数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终表进行考评。条目再筛和终表考评数据分别来自由分层整群抽样得到的厦门市老年人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通过文献研究和Delphi法确定量表维度为社会关系资源、日常生活能力、身体健康、精神健康、经济资源和认知功能;条目池包含120个条目;初筛后的初表包含60个条目;利用539名老年人数据进行条目再筛后的终表包含30个条目;根据2032名老年人数据进行终表考评,Cronbach'sɑ系数为0.922,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为CFI、NFI、IFI均大于0.90、RESMA小于0.08。结论本研究研制的老年健康功能多维评定量表包含社会关系资源、日常生活能力、身体健康、精神健康、经济资源和认知功能6个维度共30个条目,它不仅简短和适合我国国情文化,且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健康 多维 评价 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市老年人失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4
11
作者 陈炜 郝世超 +1 位作者 茅范贞 方亚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70-773,共4页
目的了解厦门市老年人失能现状,并分析失能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对厦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利用Katz指数量表评价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进而判断其失能状况,采用克朗巴赫α系数评价量表的... 目的了解厦门市老年人失能现状,并分析失能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对厦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利用Katz指数量表评价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进而判断其失能状况,采用克朗巴赫α系数评价量表的信度;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失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厦门市6个区,38个街道/乡镇,173个社区,回收有效问卷14292份,其中失能老年人610名,失能率为4.27%;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973,洗澡失能率最高,吃饭失能率最低;女性、非在婚、非独居、小学文化程度、个人经济状况差和患有3种及以上慢性病者的标准化失能率较高;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婚姻状况、家庭居住方式、个人经济状况、慢性病患病情况为失能影响因素。结论厦门市老年人的总体失能率低于全国水平,但是年龄≥80岁、非在婚、个人经济状况差和患有慢性病等老年人的失能问题仍尤为突出,应针对以上高危人群开展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dersen模型的“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4
12
作者 张良文 曾雁冰 +1 位作者 王丽霞 方亚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9-343,共5页
目的了解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需求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构建多层级、持续性“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厦门市6个区,16个街道/镇,44个社区,3260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面对... 目的了解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需求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构建多层级、持续性“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厦门市6个区,16个街道/镇,44个社区,3260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基于Andersen理论模型,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人群分布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从倾向性因素、使能因素、需要因素等方面分析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大多数老年人选择传统的居家养老(82.01%),仅有12.89%的老年人表示希望入住“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倾向性因素中,年龄越大、文化水平越高、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OR值均大于1(P<0.05);使能因素中,在婚、主要由配偶照护、经济状况越好的老年人倾向于医养结合式养老,OR值均大于1(P<0.01);需要因素中,老年人自理情况越差越倾向于入住“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P<0.01)。使能因素对模型的贡献度最大,对医养结合养老需求的影响最大。结论厦门市老年人对于“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需求高于一般的机构养老需求。“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需求受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收入、照护情况和自理能力等因素影响,其中使能因素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养结合 养老需求 影响因素 Andersen模型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A的厦门市养老机构服务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曾雁冰 张良文 +1 位作者 闫佳瑾 方亚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评价养老机构的技术效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社会化养老的服务效率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通过文献优选法确定评价模型及指标,对厦门市所有登记在册的养老机构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其中13家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综合运用DEA中... 目的评价养老机构的技术效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社会化养老的服务效率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通过文献优选法确定评价模型及指标,对厦门市所有登记在册的养老机构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其中13家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综合运用DEA中的BCC模型对投入不足或过剩等效率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SBM模型对决策单元进行技术效率测算与排序,并拟合Tobit回归分析影响效率的因素。结果共调查32家养老机构,其中公办、公办民营和民营机构分别为7、5、20家,总床位数6729张,入住老年人3154人(女性占60%)。所调查的养老机构中技术效率有效者19家(59.4%);BCC模型中,平均技术效率为0.963,5家机构规模报酬递增,8家机构规模报酬递减;SBM模型的平均技术效率0.813,两模型有效决策单元相同,技术效率较好的前8名均为民营机构,后8名中公办机构占4所。民营机构效率高于公办机构,城市的养老机构效率高于农村,人员工作年限越长、培训越多以及入住率越高,机构的技术效率越好。结论厦门市养老机构技术效率整体较高,但在规模资源利用和服务人员质量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养老机构的技术效率受运营模式、地理位置、人员技能、入住率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机构 服务效率 影响因素 D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dersen行为模型的厦门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张良文 曾雁冰 +1 位作者 方亚 翁陈子恒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1-725,共5页
目的了解厦门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明确养老服务需求及保障策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以Andersen行为模型为指导,基于厦门市14292名老年人的面对面问卷调查,卡方检验分析人群分布差异,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从倾向性因素... 目的了解厦门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明确养老服务需求及保障策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以Andersen行为模型为指导,基于厦门市14292名老年人的面对面问卷调查,卡方检验分析人群分布差异,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从倾向性因素、使能因素、需求性因素分析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被调查的老年人中选择居家养老最多,占86.37%,其次是社区居家养老(10.77%)和机构养老(2.86%)。受教育年限越长、失能程度越高、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更倾向于社会化养老,OR值均大于1(P<0.01);子女数越多、与直系亲属居住、入不敷出的老年人更倾向居家养老,OR值均小于1(P<0.01)。从影响因素回归模型中剔除使能因素后-2LL、Cox&Snell R^2和Nagelkerke R^2的变化值比剔除倾向性因素和需求性因素大。结论厦门市老年人养老意愿以居家养老为主,不同特征老年群体的养老意愿不同。养老意愿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使能因素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意愿 影响因素 Anderse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良文 曾雁冰 方亚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5-527,531,共4页
目的构建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厦门市所有登记在册的养老机构进行综合评价,为养老服务标准的制定以及服务质量的改善提供政策建议。方法以质量评价三维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优选法构建初步... 目的构建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厦门市所有登记在册的养老机构进行综合评价,为养老服务标准的制定以及服务质量的改善提供政策建议。方法以质量评价三维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优选法构建初步条目池,通过德尔菲法修善条目池,构建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对厦门市32家养老机构进行调查,利用秩和比法对养老机构按服务质量进行排序及优、中、差分档。结果专家对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显示,权威系数为0.83,积极系数为89%,熟悉系数为0.96,判断系数为0.71;最终确定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涵盖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一、二、三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是0.57、0.21和0.19(P<0.001)。将32所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分为优、中、差三档,且各档次之间方差齐(P>0.05)。6所优等养老机构全部位于城市地区,其中5所为公办机构,划分为差等的5所养老机构中有4所为民营机构。结论所构建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较为一致,结果科学可靠。厦门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公办机构的服务质量普遍高于民营机构,城市地区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高于农村。政府需加快构建统一规范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估标准,加大对民营养老机构在土地、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并注意城乡养老资源的统筹规划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机构 服务质量 三维理论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50年我国城乡老年人失能规模及其照护成本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72
16
作者 张良文 方亚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测算2020-2050年我国城乡老年人的失能规模及其照护成本,以期为建立统一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国家统计年鉴和全国性的CLHLS调查数据库等,利用总体仿真模型和蒙特卡洛模拟,对2020-2050年我国城乡... 目的测算2020-2050年我国城乡老年人的失能规模及其照护成本,以期为建立统一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国家统计年鉴和全国性的CLHLS调查数据库等,利用总体仿真模型和蒙特卡洛模拟,对2020-2050年我国城乡老年人的失能规模及其照护成本进行预测。结果我国失能老人总量将由2020年的4375万人迅速增加到2050年的9140万人,其中城市失能老人占69.7%。与2020年相比,2050年我国轻度、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的增长率分别为108%、104%和120%。到2050年,照护总费用由2020年的5880亿元增加到85308亿元,其中80.2%发生在城镇地区。此外,2050年城镇和农村人均照护费用分别约是2020年的6倍和11倍。结论 2020-2050年我国老年人的失能数量及其照护成本激增,尤以城镇地区最为显著,重度失能老人增速较快,农村人均照护费用负担加剧,亟待建立全国统一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 老年人 失能规模 照护成本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生态理论的我国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乐乐 曾雁冰 方亚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6-699,共4页
目的从社会生态视角探讨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预测老年人条件期望费用和非条件期望费用,为合理有效分配卫生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以CLHLS调查中的2011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住院概率和住院费用反映其住院服务利用情况... 目的从社会生态视角探讨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预测老年人条件期望费用和非条件期望费用,为合理有效分配卫生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以CLHLS调查中的2011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住院概率和住院费用反映其住院服务利用情况,采用两部模型法分别构建住院概率和住院费用影响因素的社会生态模型,探讨影响住院服务利用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因素,并测算老年人条件期望费用和非条件期望费用。结果共纳入8483例老年人,住院率为24.6%,平均住院费用为8082.8元。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主要受微观、中观和宏观因素的影响,微观系统中患慢性病、自评健康差、睡眠质量不好的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较高;中观系统中在婚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较高;宏观系统中居住城市和拥有一种以上社会保障的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较高。老年人的条件期望费用为8397.32元,其中以男性、城市、80~89岁老年人较高;非条件期望费用为2478.92元,其中以男性、城市、70~79岁老年人较高。结论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行为受社会生态多层因素的影响,个人特征中的慢性病和自评健康,个人行为中的睡眠质量,家庭环境中的婚姻状况,社会环境中的居住地和社会保障水平是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特征老年人条件和非条件期望费用不同,应合理有效分配卫生资源,促进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理论 老年人 住院服务 两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老年人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6
18
作者 曾雁冰 袁志鹏 方亚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9-205,共7页
目的了解我国老年人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安德森医疗服务利用模型框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数据建立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和Probit模型,从倾向特征、使能资源、医疗需要等方面分析老年人就医行为影响因... 目的了解我国老年人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安德森医疗服务利用模型框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数据建立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和Probit模型,从倾向特征、使能资源、医疗需要等方面分析老年人就医行为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老年人10172例,其门诊、住院比例分别为32.41%、17.68%;门诊、住院中选择公立医疗机构的比例分别为72.93%、92.18%,选择基层医疗机构比例分别为57.63%、17.00%。女性、低龄、城镇、中西部地区、有医保、自评健康不好和ADL受损的老人的门诊和住院服务利用较高,女性、高龄、居住在农村、自评健康不好、ADL受损的老人更依赖于民营或基层医疗机构。安德森模型中倾向特征、使能资源和医疗需要对老年人的就医行为解释较好,交通方式、医疗费用及自付比例、疾病的紧急程度等也与医疗机构的选择相关。当前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了老年人的就诊率,但对就诊机构选择影响不明显。结论老年人门诊、住院时选择公立医疗机构较多,选择民营机构较少,门诊时在基层医疗机构略多,住院机构选择集中于高级别医疗机构。其就医行为出发于医疗需要,也受到使能资源的制约和倾向特征的影响。应致力于提高老年人的医疗可及性和公平性,在进一步完善现有高等级、公立医疗机构建设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基层及民营医疗机构的作用,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医疗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 安德森模型 就医行为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曾雁冰 杨天娇 +1 位作者 许玮茜 方亚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1-816,共6页
目的建立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疗保险系统动力学模型,观察医疗保险收支和个人支付医疗费用发展趋势,以及干预行为对系统的影响,为实现在维持医保基金平衡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提供政策建议。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系统... 目的建立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疗保险系统动力学模型,观察医疗保险收支和个人支付医疗费用发展趋势,以及干预行为对系统的影响,为实现在维持医保基金平衡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提供政策建议。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确定医保系统主体。依据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结果城镇基本医保基金收入与支出呈逐年增长趋势,医保基金结余逐年减少,至2025年医保基金结余为-239. 6亿元,个人支付费用为3620. 0元。结论模型能较为客观的模拟系统结构与行为规律,可用于医保费用的预测与政策干预。提高社区门诊和住院比例、提高政府对城镇居民医保费用的筹资标准、人口赡养比、离退休人口缴纳医保费用可有效降低个人的支付费用负担,促进医保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保险 系统动力学模型 预测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mma模型的不同支付方式女性乳腺癌患者住院费用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美霞 林芳 +1 位作者 韩耀风 方亚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8-741,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支付方式的女性乳腺癌患者住院费用,为合理控制乳腺癌住院费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厦门市某三甲医院2004-2012年入院接受治疗且信息完整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人口学、疾病、治疗和住院费用资料,采用Gamma模型分析医保与非医保... 目的分析不同支付方式的女性乳腺癌患者住院费用,为合理控制乳腺癌住院费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厦门市某三甲医院2004-2012年入院接受治疗且信息完整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人口学、疾病、治疗和住院费用资料,采用Gamma模型分析医保与非医保患者的各项住院费用的差异,并估计边际均值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共纳入451例乳腺癌住院患者,其中医保患者占71.2%;医保与非医保患者中位住院费用分别为12696.4元和11216.5元,其中药品费分别占40.0%和38.8%,检查费分别占23.2%和22.5%,床位费分别占4.5%和4.3%。在控制协变量的影响后,医保和非医保患者的总住院费用(8889.5元vs 6807.6元)、药品费(1721.2元vs 1290.9元)、检查费(3366.5元vs 2400.6元)和床位费(488.9元vs 299.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医保患者的总住院费用、药品费、检查费和床位费分别是非医保患者的1.31、1.33、1.40和1.63倍。结论基于Gamma模型分析支付方式对乳腺癌住院费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医疗支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住院费用,医保患者住院费用高于非医保患者,药品费、检查费和床位费是主要的差异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付方式 住院费用 Gamma模型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