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水烫漂对海带苗食品原料学特性及主要营养成分体外消化的影响
1
作者 陈梁 陈晓晨 +4 位作者 杜希萍 张舒雨 李美玲 刘涛 倪辉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57-262,共6页
本研究以福建省主要的非成体海带产品海带苗为对象,采用热水烫漂处理海带苗,分析热烫前后的色度、质构特性、营养成分及消化特性变化。结果表明,海带苗经热烫后L^(*)值显著增加,b^(*)值和a^(*)值显著降低,且脆度、咀嚼性及回复性显著增... 本研究以福建省主要的非成体海带产品海带苗为对象,采用热水烫漂处理海带苗,分析热烫前后的色度、质构特性、营养成分及消化特性变化。结果表明,海带苗经热烫后L^(*)值显著增加,b^(*)值和a^(*)值显著降低,且脆度、咀嚼性及回复性显著增加。相比于热烫前的海带苗原样,热水烫漂后海带苗总糖及岩藻黄素含量显著降低,而粗纤维、蛋白质的含量分别增加1.91 g/100 g及0.48 g/100 g。体外消化分析表明,热水烫漂后海带苗蛋白质在小肠中的消化率显著降低,但岩藻黄素及总糖消化率有所提升。综上,热水烫漂有助于海带苗色度、质构特性、粗纤维及蛋白质含量的提升,并促进海带苗中岩藻黄素和总糖的消化,本研究可为海带苗的加工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苗 热烫 色度 质构特性 成分 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脱氮除磷复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林锦美 向朝兴 +2 位作者 段金明 郭立 巫晶晶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4-129,138,共7页
为了提高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研究构建微曝气+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氧化塘系统处理生活污水,分析复合系统对废水中COD、NH4_(+)^-N、TN及TP的去除性能,探索系统的较佳运行条件,适用范围及其沿程去除效率。结果表明,在改良的垂直流湿地水... 为了提高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研究构建微曝气+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氧化塘系统处理生活污水,分析复合系统对废水中COD、NH4_(+)^-N、TN及TP的去除性能,探索系统的较佳运行条件,适用范围及其沿程去除效率。结果表明,在改良的垂直流湿地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 d、曝气位置位于改良湿地前端、曝气充氧池内曝气时间为12 h的条件下,处理出水的氨氮(NH4_(+)^-N)、总氮(TN)、总磷(TP)等污染物去除效果最佳。在该运行条件下,该系统处理污水厂尾水的出水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Ⅳ级标准;处理模拟农村生活污水的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研究旨在为低浓度污水的进一步处理净化研究以及高效率人工湿地系统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人工湿地 脱氮除磷 生活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理性设计同时提高黑曲霉β-甘露聚糖酶的热稳定性和催化活性
3
作者 周婕 朱艳冰 +3 位作者 王兴华 李利君 姜泽东 倪辉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71-180,共10页
对黑曲霉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进行理性设计,以期获得热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同时提高的突变体。采用FireProt服务器对黑曲霉β-甘露聚糖酶进行分析,筛选了4个单点突变体。利用定点突变获得突变体基因,并对突变体进行体外表达和纯化。以刺槐... 对黑曲霉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进行理性设计,以期获得热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同时提高的突变体。采用FireProt服务器对黑曲霉β-甘露聚糖酶进行分析,筛选了4个单点突变体。利用定点突变获得突变体基因,并对突变体进行体外表达和纯化。以刺槐豆胶为底物测定突变体的酶学性质,筛选出黑曲霉β-甘露聚糖酶热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同时提高的突变体E325M。相较于野生型酶(WT),突变体E325M的相对酶活力提高了33.8%。在60℃条件下处理1 h,E325M的残余酶活力提高了40.2%;E325M在60℃条件下的半衰期为72.2 min,是WT的1.22倍。表面静电荷分析表明,突变体E325M表面电荷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酶热稳定性的提高。分子对接分析表明,酶与底物氢键作用的增强可能是突变体E325M热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同时提高的原因。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表明,突变体E325M热稳定性和催化活性的提高可归因于部分α-螺旋区刚性增加和催化重要残基D152、E206的柔韧性增强。本研究可为提高黑曲霉β-甘露聚糖酶热稳定性和酶活性提供一种有效策略,并为促进β-甘露聚糖酶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以及该酶的工业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豆胶 Β-甘露聚糖酶 热稳定性 催化活性 理性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褐藻胶寡糖酸奶工艺及品质分析
4
作者 石亚芳 朱艳冰 +5 位作者 刘瑾琰 陈艳红 杨远帆 姜泽东 倪辉 李鹤宾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1-168,共8页
为探究褐藻胶寡糖的添加对酸奶品质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褐藻胶寡糖和纯牛奶为主要原料制作酸奶,以感官评分和持水力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酸奶加工工艺,确定褐藻胶寡糖酸奶的最佳发酵工艺,并进行酸... 为探究褐藻胶寡糖的添加对酸奶品质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褐藻胶寡糖和纯牛奶为主要原料制作酸奶,以感官评分和持水力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酸奶加工工艺,确定褐藻胶寡糖酸奶的最佳发酵工艺,并进行酸奶品质指标测定和抗氧化活性分析。结果表明,褐藻胶寡糖酸奶的最佳发酵工艺为蔗糖添加量5.93%、褐藻胶寡糖添加量0.29%、乳酸菌酸奶发酵剂添加量0.21%、发酵温度41.9℃、发酵时间7.19 h,在此条件下,褐藻胶寡糖酸奶的感官评分较高,pH值、可滴定酸度和乳酸菌总数均符合发酵乳国家标准,黄度值(b*)增加,色泽偏黄。同时,褐藻胶寡糖的添加提高了酸奶的持水力、硬度、黏聚性、乳酸菌总数及对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褐藻胶寡糖的添加提高了酸奶的品质特性和抗氧化活性,同时赋予了酸奶良好的感官品质。该研究为褐藻胶寡糖在酸奶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藻胶寡糖 酸奶 感官评价 持水力 响应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宁酶处理提高茶梗儿茶素含量及茶梗提取液生物活性 被引量:12
5
作者 黄玉凤 肖安风 +1 位作者 倪辉 蔡慧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277-285,共9页
为综合利用茶叶加工副产物茶叶梗,试验设计利用固态发酵得到的单宁酶处理茶梗,比较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茶梗提取液中儿茶素组成的差异及还原力、DPPH和OH自由基清除率、胰α-淀粉酶和胰脂肪酶抑制活性变化,探讨单宁酶处理提高茶梗提取物中... 为综合利用茶叶加工副产物茶叶梗,试验设计利用固态发酵得到的单宁酶处理茶梗,比较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茶梗提取液中儿茶素组成的差异及还原力、DPPH和OH自由基清除率、胰α-淀粉酶和胰脂肪酶抑制活性变化,探讨单宁酶处理提高茶梗提取物中儿茶素含量和生物活性可行性。研究发现:在50℃条件下,利用2U/mL单宁酶溶液作用于茶梗粉末60min,茶梗提取液中酯型儿茶素(EGCG、ECG、GCG)基本被水解生成非酯型儿茶素(EGC、EC、GC)和没食子酸(GA),从而减少单宁-蛋白质聚合物和茶乳的形成量;此外,经单宁酶处理的茶梗提取液抗氧化活性与对照比较明显增强,表现为OH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IC50分别降低了74%和26%;酶解茶梗提取液质量浓度为5000mg/L时,胰α-淀粉酶和胰脂肪酶抑制率分别提高了89%和107%。研究结果表明单宁酶可高效水解茶梗提取液中酯型儿茶素,提高茶梗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以及体外抑制胰α-淀粉酶和胰脂肪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取 生物活性 茶梗 儿茶素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端非催化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对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的酶学性质与结构的影响
6
作者 吴婷 朱艳冰 +4 位作者 李鹤宾 陈艳红 洪涛 姜泽东 倪辉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6-164,共9页
目的:分析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tetraodonis)来源κ-卡拉胶酶的结构域,构建结构域截短突变体,探究非催化结构域对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的酶学性质与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大肠杆菌异源表达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WT和仅... 目的:分析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tetraodonis)来源κ-卡拉胶酶的结构域,构建结构域截短突变体,探究非催化结构域对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的酶学性质与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大肠杆菌异源表达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WT和仅包含糖苷水解酶催化结构域的κ-卡拉胶酶截短体GH(缺失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样结构域),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研究κ-卡拉胶酶WT和GH的酶学性质,利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酶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成功对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WT及其截短体GH进行体外表达,WT和GH的分子质量分别为44.0 kDa和35.0 kDa,均能专一性地酶解κ-卡拉胶底物。酶学性质研究发现,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的Ig样结构域不影响酶的底物特异性、最适反应温度、最适反应pH值和κ-卡拉胶酶解产物的组成,但降低了酶的热稳定性、强酸(pH 4.0)和强碱(pH 11.0)稳定性、酶对底物的亲和力。酶的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结果表明,Ig样结构域截短后,κ-卡拉胶酶与κ-卡拉胶四糖底物的相互作用增强,酶结构的刚性增强,κ-卡拉胶酶F1、F3和F5指状区环状结构柔性降低,F2和F6指状区β片层结构柔性升高,这些结构的改变可能是截短体GH催化活性和热稳定性提高的原因。结论:本研究解析了假交替单胞菌κ-卡拉胶酶的非催化Ig样结构域与酶性质的构效关系,可为该酶结构与功能研究及酶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交替单胞菌 κ-卡拉胶酶 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 酶学性质 结构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抗衰老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力 肖嵋方 +3 位作者 刘斌 陈福泉 倪辉 曾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433-441,共9页
衰老会引起多器官功能衰减,导致各种与衰老相关的代谢、神经系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抗衰老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开发天然有效的抗衰老食品活性组分对促进人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具有... 衰老会引起多器官功能衰减,导致各种与衰老相关的代谢、神经系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抗衰老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开发天然有效的抗衰老食品活性组分对促进人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具有易吸收、低毒性等特点,同时有助于机体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和调控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因此能够作为开发抗衰老功能性食品的丰富原料。本文主要对衰老的机制学说,海洋来源的多肽、多糖、不饱和脂肪酸和虾青素等生物活性物质的抗衰老功效,以及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对衰老的干预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抗衰老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抗衰老海洋活性物质及其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活性物质 抗衰老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带生长初期与成体期食品原料学特性 被引量:4
8
作者 倪辉 王晓林 +3 位作者 姜泽东 朱艳冰 郑明静 刘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34-40,共7页
海带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及食品原料。但目前人们主要以成体海带作为食品原料,对不同生长期海带的食品原料学特性缺乏系统研究。为探明生长初期海带(以下称为海带苗)与成体海带的食品原料学特性,本实验对其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 海带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及食品原料。但目前人们主要以成体海带作为食品原料,对不同生长期海带的食品原料学特性缺乏系统研究。为探明生长初期海带(以下称为海带苗)与成体海带的食品原料学特性,本实验对其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矿物质元素、脂肪酸、呈味游离氨基酸和烹饪质构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带苗的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高于成体海带。海带苗和成体海带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分别为0.36和0.34,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分别为0.57和0.53。海带苗与成体海带钾元素的营养素参考值(nutrient reference value,NRV)分别为70.40%和41.25%,铁元素的NRV分别为54.60%和16.00%。海带苗的棕榈酸、豆蔻酸和反油酸含量高于成体海带。海带苗与成体海带的鲜味氨基酸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分别为3.46和0.64,甜味氨基酸TAV分别为0.27和0.80,苦味氨基酸TAV分别0.26和0.00。热烫后海带苗硬度、黏性、咀嚼性、胶着性、黏聚性和回复性小于热烫后的成体海带,而二者的弹性基本相当。综上,海带苗比成体海带具有更高的蛋白质营养效价、矿质元素含量、反油酸含量以及更好的滋味及质构特征。本研究可为海带在现代食品工业中的高值化利用提供食品原料特性数据,对于现代食品工业及海带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 营养成分 必需氨基酸 呈味氨基酸 矿质元素 质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突变对α-L-鼠李糖苷酶性质的影响
9
作者 唐艺玲 刘小琴 +2 位作者 李乐 李利君 倪辉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共10页
【目的】提升α-L-鼠李糖苷酶(EC 3.2.1.40)的催化活性、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方法】基于已改良的单点突变体,构建了3个联合突变体:K423R-R307Y-D508N、K423R-R307Y-N561D和K389R-R307Y-N561D。【结果】相比于原始酶(wild type,WT),K4... 【目的】提升α-L-鼠李糖苷酶(EC 3.2.1.40)的催化活性、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方法】基于已改良的单点突变体,构建了3个联合突变体:K423R-R307Y-D508N、K423R-R307Y-N561D和K389R-R307Y-N561D。【结果】相比于原始酶(wild type,WT),K423R-R307Y-D508N在温度为65、70℃时的半衰期均提高了0.24 min,在pH为7.0、8.0时的半衰期分别提高了145.64、4.91 min,但其相对酶活力仅为WT的41.01%;K423RR307Y-N561D在pH为7.0、8.0时的半衰期分别提高了51.42、20.65 min,相对酶活力为WT的63.26%;K389R-R307Y-N561D的相对酶活力是WT的167.20%,在温度为65、70℃时的半衰期分别提高了1.60、1.34 min,但在碱性环境下的pH稳定性未发生明显变化。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和MM-PBSA分析发现,K389R-R307Y-N561D的催化结构域Loop区和底部部分α螺旋结构的柔性增大,使酶与底物结合更充分,提升了亲和性;但R307突变引发局部扰动,破坏氢键网络及π-π疏水相互作用,导致结构稳定性下降。【结论】联合突变触发位点补偿机制是α-L-鼠李糖苷酶催化活性与结构稳定性难以协同提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L-鼠李糖苷酶 联合突变 位点组合效应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芸香糖苷酶的底物特异性和酶学特征
10
作者 肖枫伟 孙江 +2 位作者 叶家影 李利君 倪辉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4,共10页
芸香糖苷类黄酮化合物的水解产物槲皮素、柚皮素、橙皮素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和应用前景。为了探讨不同芸香糖苷酶水解制备槲皮素、柚皮素和橙皮素的特性,选择了Aspergillus niger CBS 513.88的芸香糖苷酶AnRut,Acremonium sp. DSM 2469... 芸香糖苷类黄酮化合物的水解产物槲皮素、柚皮素、橙皮素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和应用前景。为了探讨不同芸香糖苷酶水解制备槲皮素、柚皮素和橙皮素的特性,选择了Aspergillus niger CBS 513.88的芸香糖苷酶AnRut,Acremonium sp. DSM 24697的αRβD Ⅰ和αRβD Ⅱ进行底物特异性和酶学性质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芸香糖苷酶均只能水解α-1,6连接的芸香糖苷类黄酮化合物,对α-1,2连接的新橙皮糖苷类黄酮化合物无作用。AnRut偏好水解3-O连接的芦丁,αRβD Ⅰ偏好水解7-O连接的芸香柚皮苷和橙皮苷,αRβD Ⅱ对两种类型底物都具有良好的水解活性。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三种酶与芦丁、芸香柚皮苷和橙皮苷的结合模式不同,三种酶与底物的苷元结构的相互作用差异影响了底物特异性。AnRut最适温度50℃,最适pH4.0,10 mmol/L的β-ME和DTT对AnRut酶活有明显促进作用,相对酶活是未处理酶的223%和242%。αRβD Ⅰ最适温度70℃,最适pH4.0,在酸性条件下对芸香柚皮苷和橙皮苷具有良好的水解活性。αRβD Ⅱ最适温度40℃,最适pH6.0,较适用于中性条件下对三种底物的水解。本研究为应用不同芸香糖苷酶制备槲皮素、柚皮素、橙皮素以及芸香糖苷酶构效关系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香糖苷酶 芸香糖苷类黄酮 底物特异性 酶学特征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布斯塔咖啡碳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制
11
作者 张琳 杨燊 +3 位作者 金日天 梁铎 王偲琦 林蓉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75-183,共9页
本研究以罗布斯塔咖啡豆为原料合成具有抑菌活性的罗布斯塔咖啡碳点,并探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抑菌作用机制。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罗布斯塔咖啡碳点(Robusta coffee carbon dots),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 本研究以罗布斯塔咖啡豆为原料合成具有抑菌活性的罗布斯塔咖啡碳点,并探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抑菌作用机制。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罗布斯塔咖啡碳点(Robusta coffee carbon dots),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Zeta电位、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对罗布斯塔咖啡碳点进行表征,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时间-杀菌曲线(Time-kill)评价罗布斯塔咖啡碳点对S.aureus的抑菌活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TEM、荧光显微镜探究碳点抑菌机制。结果表明,罗布斯塔咖啡碳点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其表面带有负电荷并富含O-H、C-H、C-O等官能团。罗布斯塔咖啡碳点对S.aureus的MIC为250μg/mL,能够在8 h内完全杀死S.aureus。罗布斯塔咖啡碳点处理能够造成S.aureus细胞膜表面凹陷变形,导致胞内物质泄露,并促进活性氧(ROS)产生,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综上所述,本研究合成的罗布斯塔咖啡碳点对S.aureus具有抑菌性能,有望应用于S.aureus的防控领域,减少S.aureus引起的安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罗布斯塔咖啡豆 抑菌机制 金黄色葡萄球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发酵对茶花粉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孙旭 姜泽东 +3 位作者 杜希萍 倪辉 彭文君 杨远帆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47,51,共5页
为研究茶花粉乳酸菌发酵前后基本营养成分以及生物活性的影响。以茶花粉为原料在嗜热链球菌和植物乳杆菌的共同作用下进行发酵处理后分析测定发酵前后基本营养成分,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以及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乳酸菌... 为研究茶花粉乳酸菌发酵前后基本营养成分以及生物活性的影响。以茶花粉为原料在嗜热链球菌和植物乳杆菌的共同作用下进行发酵处理后分析测定发酵前后基本营养成分,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以及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茶花粉发酵终点为72 h,发酵茶花粉与未发酵茶花粉相比,还原糖、脂肪含量有所降低,灰分、蛋白质、多酚、黄酮含量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浓度(IC_(50))由49.09 mg/m L降低到38.79 mg/m L,并且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半抑制浓度(EC_(50))由4.49 mg/m L提高到5.78 mg/m L。该研究为茶花粉乳酸菌发酵产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花粉 乳酸发酵 基本营养成分 Α-葡萄糖苷酶 羟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测定食醋中羟甲基糠醛衍生物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鑫 李丹丹 +3 位作者 李婷 陈峰 肖安风 倪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6-169,共4页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串联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测定食醋中羟甲基糠醛(HMF)衍生物,评估不同食醋中羟甲基糠醛衍生物的含量差异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从食醋中鉴定出糠醛,5-甲基糠醛和2-乙基-1-己醇共3种羟甲基糠醛衍生物,加标...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串联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测定食醋中羟甲基糠醛(HMF)衍生物,评估不同食醋中羟甲基糠醛衍生物的含量差异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从食醋中鉴定出糠醛,5-甲基糠醛和2-乙基-1-己醇共3种羟甲基糠醛衍生物,加标回收率在81.62%~96.47%之间。利用该方法测定的市售五种食醋中,糠醛含量最高为7 077.31μg/L,最低为179.23μg/L,5-甲基糠醛含量最高为684.27μg/L,最低为260.47μg/L,2-乙基-1-己醇含量最高为107.21μg/L,最低为62.13μg/L。以上结果表明,不同食醋中羟甲基糠醛的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日常的食醋量不会引起人体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食醋 羟甲基糠醛衍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康宁木霉对含铬黑T废水的处理特性研究
14
作者 林锦美 郑鹏 +2 位作者 丁能能 巫晶晶 陈锦芳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8-483,489,共7页
利用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对铬黑T模拟废水进行脱色降解。以铬黑T去除率为指标,探究反应时间、初始铬黑T浓度、投菌量、葡萄糖用量、温度以及转速等对拟康宁木霉处理铬黑T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探究拟康宁木霉处理铬... 利用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对铬黑T模拟废水进行脱色降解。以铬黑T去除率为指标,探究反应时间、初始铬黑T浓度、投菌量、葡萄糖用量、温度以及转速等对拟康宁木霉处理铬黑T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探究拟康宁木霉处理铬黑T的最佳条件,并对其处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拟康宁木霉处理铬黑T模拟废水的最适条件包括初始铬黑T质量浓度20 mg/L,投菌量7.5 g/L,转速140 r/min,以0.4 g/L葡萄糖作为外加碳源,在30℃下反应20 h,铬黑T去除率达96.8%,且该菌对混合染料废水的去除率在90%左右。拟康宁木霉对铬黑T的吸附属于均质单层吸附,且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康宁木霉对铬黑T的处理是通过生物吸附与降解的协同作用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康宁木霉 铬黑T 生物降解 生物吸附 一级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火工艺对白芽奇兰茶叶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马莹 刘谢缘 +3 位作者 王碧生 翁淑燚 李利君 倪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23-129,共7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香气活性值分析,研究特色乌龙茶白芽奇兰茶叶焙火前后香气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焙火前后白芽奇兰茶叶香气成分类别和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焙火前白芽奇兰茶叶的主要香气贡献成分包括香叶醇、脱...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香气活性值分析,研究特色乌龙茶白芽奇兰茶叶焙火前后香气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焙火前后白芽奇兰茶叶香气成分类别和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焙火前白芽奇兰茶叶的主要香气贡献成分包括香叶醇、脱氢芳樟醇、顺式-香柠檬烯、苯乙醇、苯乙醛、顺式-茉莉酮和香叶基丙酮。焙火后白芽奇兰茶叶的主要香气贡献成分包括香叶醇、脱氢芳樟醇、顺式-茉莉酮、香叶基丙酮、顺式-香柠檬烯、苯乙醇、苯乙醛、藏红花醛、反式-2-癸烯醛、茶香酮、顺式-香柠檬烯、波斯菊萜、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和2-戊基呋喃。白芽奇兰茶叶焙火后香气变化是由于低沸点物质挥发、α-紫罗兰酮转化、糖苷热分解、醇类物质氧化、脂质过氧化分解、萜醇类物质转化等,导致茶香酮、顺式-芳樟醇氧化物、2-戊基呋喃等关键香气成分的产生,藏红花醛、反式-2-癸烯醛和波斯菊萜的含量大幅度增加。本研究阐明了焙火工艺对白芽奇兰茶叶香气成分的影响,发现焙火工艺增添了香气活性成分从而改变乌龙茶的香气特征,且首次发现焙火工艺会导致茶香酮这种关键香气成分产生,对深入了解焙火工序对白芽奇兰茶叶和其他乌龙茶香气成分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焙火 加工工艺 乌龙茶 香气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自蜡样芽孢杆菌抗菌肽DB16的筛选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智源 金日天 +3 位作者 梁铎 邱绪建 杨燊 林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6-134,共9页
本实验发现当与蜡样芽孢杆菌混合培养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受到抑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从蜡样芽孢杆菌DeadBoxATP依赖性RNA解旋酶中预测、筛选得到抗菌肽DB16(RKLLQFAKKLGIVFTK)。抗菌肽DB1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 本实验发现当与蜡样芽孢杆菌混合培养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受到抑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从蜡样芽孢杆菌DeadBoxATP依赖性RNA解旋酶中预测、筛选得到抗菌肽DB16(RKLLQFAKKLGIVFTK)。抗菌肽DB1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31.25μg/mL,可在0.5 h内完全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抗菌肽DB16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呈现无规卷曲结构,在十二烷基硫酸钠环境中转变为α-螺旋结构。采用荧光探针、流式细胞术、透射电子显微镜、DNA凝胶电泳以及圆二色谱等方法探究抗菌肽DB1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抗菌肽DB16能够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造成细胞内容物外泄,同时进入胞内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结合,影响正常DNA的复制,最终抑制菌体的生长繁殖。此外,对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处理表明,DB16在8×MIC条件下仍无溶血性。综上,源自蜡样芽孢杆菌的抗菌肽DB16在金黄色葡萄球菌防控方面具有很大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样芽孢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抗菌肽 细胞膜通透性 DNA结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发酵提取未成熟琯溪蜜柚果实果胶工艺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丁红霞 杨远帆 +1 位作者 黄淑安 倪辉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196,共5页
目的:利用植物乳杆菌发酵未成熟琯溪蜜柚果实提取果胶,并分析植物乳杆菌发酵提取果胶的性质。方法:以果胶提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植物乳杆菌发酵未成熟琯溪蜜柚果实提取果胶的工艺条件,并测定果胶的半乳糖醛酸含量、酯化度、蛋... 目的:利用植物乳杆菌发酵未成熟琯溪蜜柚果实提取果胶,并分析植物乳杆菌发酵提取果胶的性质。方法:以果胶提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植物乳杆菌发酵未成熟琯溪蜜柚果实提取果胶的工艺条件,并测定果胶的半乳糖醛酸含量、酯化度、蛋白质、持水性、持油性、乳化活性以及乳化稳定性。结果:植物乳杆菌发酵未成熟琯溪蜜柚果实提取果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7℃、植物乳杆菌发酵接种量14%、液料比25∶1 (mL/g)、发酵时间12 h。此条件下未成熟琯溪蜜柚果胶提取率为11.60%;果胶的半乳糖醛酸含量、酯化度、蛋白质、持水性、持油性、乳化活性以及乳化稳定性分别为26.13%、68.58%、1.57%、0.53 g/g、7.01 g/g、14.33%和33%。结论:植物乳杆菌发酵提取的果胶提取率与酸法工艺的相似,所得果胶为高酯化度果胶,且应用性质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琯溪蜜柚 果胶 植物乳杆菌 发酵 提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糖片球菌发酵大黄鱼风味代谢途径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秦菲 张舒雨 +1 位作者 魏好程 倪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81-91,共11页
本研究在低盐腌制大黄鱼中接种戊糖片球菌制备低盐发酵大黄鱼,并采用风味代谢组学和风味分子感官科学表征其风味轮廓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鉴定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同时开展脂肪酸风味前体的差异代谢调查和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在低盐腌制大黄鱼中接种戊糖片球菌制备低盐发酵大黄鱼,并采用风味代谢组学和风味分子感官科学表征其风味轮廓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鉴定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同时开展脂肪酸风味前体的差异代谢调查和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戊糖片球菌促进脂肪酸生成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的代谢途径。研究表明,戊糖片球菌发酵大黄鱼减弱了青草味和鱼腥味,增强了脂肪味和肉香味,提升了大黄鱼可接受度。庚醛、1-辛烯-3-醇、壬醛、(E,Z)-2,6-壬二烯醛、(E)-2-壬烯醛、癸醛、十一醛、(E,E)-2,4-癸二烯醛8种化合物被鉴定为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本研究还明晰了(Z,Z)-9,12-十八碳烯酸、(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等4种差异脂肪酸在戊糖片球菌发酵中经氧化、降解生成1-辛烯-3-醇、(E,Z)-2,6-壬二烯醛、(E)-2-壬烯醛、癸醛及(E,E)-2,4-癸二烯醛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的潜在代谢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戊糖片球菌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 游离脂肪酸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毛藻多糖抑制大肠杆菌黏附Caco-2细胞的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段舒舒 郑明静 +3 位作者 洪涛 朱艳冰 倪辉 姜泽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9-16,共8页
基于体外人结肠腺癌细胞(Caco-2)单层模型,研究红毛藻多糖(Bangia fusco-purpurea polysaccharide,BFP)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黏附Caco-2细胞的影响以及潜在作用机制。采用CFDA-SE荧光标记技术分析BFP对E.coli黏附Caco-2细胞单... 基于体外人结肠腺癌细胞(Caco-2)单层模型,研究红毛藻多糖(Bangia fusco-purpurea polysaccharide,BFP)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黏附Caco-2细胞的影响以及潜在作用机制。采用CFDA-SE荧光标记技术分析BFP对E.coli黏附Caco-2细胞单层的影响;利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BFP对Caco-2细胞表面整合素β1和E.coli黏附素fimH及E.coli黏附Caco-2细胞导致细胞产生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8、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细胞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与Occludin)的基因表达情况,最终基于Western Blot分析验证ZO-1、Occludin蛋白表达。结果表明,BFP在质量浓度为400~800μg/mL时能够显著抑制E.coli黏附Caco-2细胞单层;BFP主要通过下调Caco-2细胞表面整合素β1和E.coli黏附素基因fimH的表达抑制细菌的黏附。此外,BFP可显著抑制E.coli及其培养上清液诱导Caco-2细胞产生的炎症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上调、紧密连接蛋白(ZO-1与Occludin)及其基因表达的下调。综上所述,BFP能够抑制E.coli对Caco-2细胞单层的黏附,实验结果可为其开发新型的抗菌产品以及BFP的高值利用和精深加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毛藻多糖 大肠杆菌 CACO-2细胞 细菌黏附 肠道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琯溪蜜柚疏果黄酮酶法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淑安 丁红霞 +1 位作者 杨远帆 倪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9-166,共8页
本论文旨在探讨β-葡萄糖苷酶法辅助提取琯溪蜜柚疏果黄酮的工艺及提取得到的黄酮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以总黄酮提取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试验对β-葡萄糖苷酶酶活力、酶解pH、温度及时间进行优化,并研究总黄酮提取物对酪氨... 本论文旨在探讨β-葡萄糖苷酶法辅助提取琯溪蜜柚疏果黄酮的工艺及提取得到的黄酮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以总黄酮提取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试验对β-葡萄糖苷酶酶活力、酶解pH、温度及时间进行优化,并研究总黄酮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琯溪蜜柚疏果黄酮提取的最优条件是:β-葡萄糖苷酶酶活力0.0128 U/mL、酶解pH4.4、酶解温度35℃、酶解时间4.8 h,在该工艺条件下疏果总黄酮提取量为34.0 mg/g;该黄酮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0.31 mg/mL。本研究结果说明酶法工艺可显著提高琯溪蜜柚疏果黄酮的提取量,且琯溪蜜柚疏果黄酮具有较强的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琯溪蜜柚疏果黄酮提取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利于促进琯溪蜜柚的高值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琯溪蜜柚 疏果 黄酮 Β-葡萄糖苷酶 酪氨酸酶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