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公路隧道改扩建技术发展现状及研究展望 被引量:26
1
作者 张在晨 林从谋 +2 位作者 李家盛 董艺 沈雅雯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0-585,共16页
通过分析近20年来国内隧道改扩建的发展历程,梳理增建隧道、原位扩建隧道、组合扩建隧道及改建隧道等不同型式的案例,归纳隧道改扩建型式、施工工法、施工力学响应、支护参数设计与优化、安全控制等研究热点的进展,并指出存在的不足。... 通过分析近20年来国内隧道改扩建的发展历程,梳理增建隧道、原位扩建隧道、组合扩建隧道及改建隧道等不同型式的案例,归纳隧道改扩建型式、施工工法、施工力学响应、支护参数设计与优化、安全控制等研究热点的进展,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具体如下:1)在改扩建型式研究上,不同工程的选型指标差异大,缺乏指导性标准;2)在施工工法研究上,设计多偏于保守,如何利用既有隧道衬砌并实现高效施工,亟待系统研究;3)在施工力学响应及支护参数的研究上,不同工程的现场监测、解析求解、数值模拟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且缺乏对复杂动态加卸载条件下围岩变形、应力及塑性区演变规律的研究,需结合更多的工程实践总结出特点及规律,并建立支护参数优化分析体系;4)在施工安全控制研究上,主要从减轻爆破振动、优化支护布置、软弱围岩局部加固及施工辅助措施方面考虑,并制定风险源评价的定量指标体系。最后,展望隧道改扩建工程标准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绿色施工及快速建造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隧道改扩建 施工工法 安全控制 支护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气体破岩振动信号混沌分形特征研究
2
作者 付晓强 俞缙 +2 位作者 戴良玉 彭仪欣 邵艺强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8-628,共11页
为探究高压气体破岩振动信号的非线性混沌分形特征,研发新型破岩气体发生器并选取岩性稳定的石灰岩露天矿场开展气体破岩试验,采用高速摄影呈现破岩过程并监测振动效应,精细化提取破岩振动信号的非线性特征。结果表明:相较于乳化炸药爆... 为探究高压气体破岩振动信号的非线性混沌分形特征,研发新型破岩气体发生器并选取岩性稳定的石灰岩露天矿场开展气体破岩试验,采用高速摄影呈现破岩过程并监测振动效应,精细化提取破岩振动信号的非线性特征。结果表明:相较于乳化炸药爆破,高压气体破岩具有高频低幅特征,其信号分形盒维数值更小且频域分布更为有限,多重分形谱开口宽度更窄且能量分布奇异性更小;随着频率的降低,气体破岩信号中包含的优势模态分量混沌吸引子在二维相平面中的轨迹表现为长轴与短轴比逐渐减小的椭圆轨迹,最终汇聚在椭圆中心稳固点附近,具有典型的混沌动力特征。研究结果为双碳目标下矿岩的安全高效开采和灾害评估提供了探索性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岩气体发生器 破岩振动 分形特征 混沌吸引子 时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拉压复合型锚杆锚固性能研究Ⅳ:数值模拟 被引量:2
3
作者 涂兵雄 魏健 +3 位作者 贾金青 俞缙 李志伟 蔡奇鹏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42-2651,共10页
新型拉压复合型锚杆具有良好的锚固性能,在抗浮工程中优势明显并逐渐推广应用,但其荷载传递规律尚不明晰。基于此,针对已完成的现场试验,对拉压复合型锚杆的荷载传递机理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拉压复合型锚杆筋体轴向拉力在承... 新型拉压复合型锚杆具有良好的锚固性能,在抗浮工程中优势明显并逐渐推广应用,但其荷载传递规律尚不明晰。基于此,针对已完成的现场试验,对拉压复合型锚杆的荷载传递机理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拉压复合型锚杆筋体轴向拉力在承压锚固段保持不变,拉力传递至受拉锚固段后大幅降低,破坏时受拉承载系数略低于受拉长度系数。承压锚固段灌浆体受压,压应力向端头递减;受拉锚固段灌浆体受拉,拉应力先增大后减小,且最大拉应力显著低于全黏结型锚杆;优化拉压长度比,可以进一步减小受拉锚固段灌浆体受到的轴向拉应力。拉压复合型锚杆浆土界面剪应力在承载体处最大,向两侧减小;与全黏结型和压力型锚杆相比,相同拉力下,拉压复合型锚杆浆土界面剪应力显著减小,应力集中现象明显削弱,且分布更加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压复合型锚杆 剪应力 受拉承载系数 受拉长度系数 协同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礁灰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郑坤 孟庆山 +3 位作者 汪稔 俞缙 吴文娟 余克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2-49,共8页
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部署,珊瑚礁灰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具有实际的战略意义和迫切需要。通过纵横观对比分析南海、红海、加勒比海、东南亚、印度洋以及亚丁湾地区珊瑚礁灰岩基本物理力学特性,定量地展现了海相生... 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部署,珊瑚礁灰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具有实际的战略意义和迫切需要。通过纵横观对比分析南海、红海、加勒比海、东南亚、印度洋以及亚丁湾地区珊瑚礁灰岩基本物理力学特性,定量地展现了海相生物成因的珊瑚礁灰岩的特殊性。与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相比,珊瑚礁灰岩离散性较大,特别是孔隙率有所偏大,强度有所偏小,这与珊瑚等原生生物结构复杂、疏松多孔以及非均质性的固有特征相吻合,进而提出珊瑚礁灰岩物理力学特性具有“结构效应”。珊瑚礁体内部表现出软硬互层交替的垂直分带现象,究其原因是珊瑚礁灰岩孔隙发育程度不均匀、强度软硬不一以及结构构造无序性的整体宏观体现,从某珊瑚礁体地层划分的角度定量地揭示了珊瑚礁岩体的“成岩作用类型交替演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灰岩 工程地质 结构复杂 疏松多孔 软硬互层交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诱导碳酸钙沉淀(EICP)技术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5
作者 曹光辉 刘士雨 +3 位作者 俞缙 蔡燕燕 胡洲 毛坤海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54-768,共15页
通过酶诱导生成碳酸钙沉淀来改良土壤的技术被称为EICP,由于其应用广泛,在过去十多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从EICP的机理出发,总结植物脲酶和细菌脲酶的提取方法,探究脲酶、钙源、尿素、脱脂奶粉、温度和pH等因素对EICP胶结效果... 通过酶诱导生成碳酸钙沉淀来改良土壤的技术被称为EICP,由于其应用广泛,在过去十多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从EICP的机理出发,总结植物脲酶和细菌脲酶的提取方法,探究脲酶、钙源、尿素、脱脂奶粉、温度和pH等因素对EICP胶结效果的影响,归纳检测EICP加固试样的强度、碳酸钙含量、微观结构和成分的方法,并对EICP在岩土工程的应用进行总结与评述。目的是展示目前国内外关于EICP的研究现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及需要克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脲酶 诱导矿化 EICP 碳酸盐沉淀 胶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爆破振动信号畸变校正与混沌多重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付晓强 俞缙 +2 位作者 刘纪峰 杨仁树 戴良玉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6-85,共10页
受测试环境影响,隧道爆破监测信号中普遍包含噪声和趋势项干扰。针对爆破信号干扰项消除难题,选取典型地铁隧道工程监测到的畸变爆破信号为分析对象,采用稀疏化基线估计与去噪(baseline estimation and denoising with sparsity,BEADS)... 受测试环境影响,隧道爆破监测信号中普遍包含噪声和趋势项干扰。针对爆破信号干扰项消除难题,选取典型地铁隧道工程监测到的畸变爆破信号为分析对象,采用稀疏化基线估计与去噪(baseline estimation and denoising with sparsity,BEADS)算法实现了噪声和趋势项成分的提取,得到反映真实爆破信息的校正信号。利用多重分形去趋势波动分析(multi-fractal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es,MF-DFA)捕捉到三个分量信号的混沌分形特征,并根据小波相关性凝聚谱对三个分量信号与原始信号的时频域相关性进行了精确表征。结果表明:隧道爆破信号高频噪声、低频趋势项和校正信号三者的混沌分形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校正信号吸引子轨迹形态为反复周期性有序波动且具有持续性和反持续性分形谱特征,其递归图具有周期模式;低频趋势项吸引子形态表现为近似直线且具有持续性分形谱特征,其递归图具有对角线分布突变模式;高频噪声吸引子形态为杂乱无章的随机波动且具有反持续性分形谱特征,其递归图具有漂移模式。在置信度为95%的小波影响锥范围内,校正信号、趋势项和噪声分量与原始信号分别具有持续正相关、局部负相关和无相关性特征。三类信号的有效分离和混沌分形特征提取为爆破信号成分的准确辨识和归类提供了客观表征和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信号 稀疏化基线估计与去噪(BEADS) 多重分形去趋势波动分析(MF-DFA) 混沌特征 时频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淤积-潮汐耦合作用下沉管隧道接头变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周桓竹 喻莹 +2 位作者 侯晋芳 俞缙 王延宁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26-1933,共8页
重点研究了循环荷载耦合下沉管隧道接头的变形特征。通过建立管-土相互作用模型,将隧道简化为Timoshenko梁模型,将地基简化为Kerr地基模型,同时考虑基床系数随时间变化,建立管节-接头理论模型,分析接头处转角和挠度差。对比荷载叠加和... 重点研究了循环荷载耦合下沉管隧道接头的变形特征。通过建立管-土相互作用模型,将隧道简化为Timoshenko梁模型,将地基简化为Kerr地基模型,同时考虑基床系数随时间变化,建立管节-接头理论模型,分析接头处转角和挠度差。对比荷载叠加和荷载耦合两种不同加载方式下沉管隧道接头变形问题,讨论淤积荷载引发的结构变形在总变形中的贡献比例,以及适合分析运维期接头变形问题的理论解析方法。与ABAQUS数值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说明方法的适用性。以甬江沉管隧道实测数据对比分析表明:循环荷载耦合作用下对沉管隧道的动力响应影响显著,大于由单个荷载引起结构变形的叠加。淤积荷载引起的沉管结构变形占据耦合荷载导致变形的75%~125%,提出的理论模型可以很好地分析实测沉降结果,验证了提出理论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 荷载耦合 理论计算 软土地基 接头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替爆破开挖下分岔隧道中夹岩损伤特征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杭澎 俞缙 +3 位作者 付晓强 姚玮 林聪波 常方强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53,88,共9页
明确在左右交替爆破施工情况下分岔小净距隧道中夹岩损伤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地保障隧道现场施工及围岩稳定。采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模拟了爆破荷载作用下分岔小净距隧道交替开挖过程,重点研究了中夹岩在不同开挖工况下损伤分布及... 明确在左右交替爆破施工情况下分岔小净距隧道中夹岩损伤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地保障隧道现场施工及围岩稳定。采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模拟了爆破荷载作用下分岔小净距隧道交替开挖过程,重点研究了中夹岩在不同开挖工况下损伤分布及演化规律,最后通过厦门海沧疏港通道分岔隧道工程项目现场声波损伤范围检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爆破产生应力波在分岔口产生反射形成拉应力,使得分岔口断面损伤更严重;隧道中夹岩损伤呈不对称“V”字分布,由中夹岩内部至轮廓线损伤逐渐增大,主隧道侧中夹岩最大损伤在90°~120°范围内,匝道侧中夹岩最大损伤在90°范围内,中夹岩厚度对中夹岩损伤有较大影响,随着厚度的增加中夹岩损伤程度降低且损伤范围未贯通左右隧道;通过模拟改变不同进尺、开挖错距及开挖顺序发现,与2 m进尺相比,5 m进尺完全损伤区提高了58.5%,损伤贯通区提高了70%,错距1步较错距4步工况完全损伤区增加了1.27 m,损伤贯通范围也出现一定增加,先开挖较小断面有利于中夹岩稳定,围岩损伤对称性较好,但远离中夹岩一侧岩体损伤会出现扩大,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基本一致。模拟结果为该类公路分岔小净距隧道施工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岔隧道 中夹岩 爆破荷载 岩体损伤 损伤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爆破振动信号混沌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付晓强 俞缙 +3 位作者 戴良玉 张会芝 黄凌君 杨悦 《工程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44,共9页
为了分析隧道延时爆破时滞信号动力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在对新悬泉寺隧道爆破信号准确采集的基础上,运用混沌理论研究了经频率切片小波变换后各频带重构子信号的混沌动力学行为。通过子信号吸引子相轨迹特征对隧道爆破信号系统状态进行了... 为了分析隧道延时爆破时滞信号动力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在对新悬泉寺隧道爆破信号准确采集的基础上,运用混沌理论研究了经频率切片小波变换后各频带重构子信号的混沌动力学行为。通过子信号吸引子相轨迹特征对隧道爆破信号系统状态进行了直观描述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隧道爆破振动信号具有混沌特征,不同频带子信号吸引子在二维相空间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定层次结构且永不封闭椭圆形轨迹。随着频率的增大,混沌吸引子在相空间的形态表现为椭圆轨迹的长/短轴之比逐渐减小,混沌吸引子在相空间沿长轴方向收缩,沿短轴扩展并最终趋于稳定,信号高频噪声具有弱混沌特征。混沌吸引子形态的演化过程有助于爆破信号幅值、能量信息的精确提取和主频有效判别,为隧道爆破信号非线性特征提取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掘进 爆破振动 频率切片小波 混沌吸引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爆破振动信号畸变校正及特征提取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付晓强 俞缙 +3 位作者 刘纪峰 黄凌君 戴良玉 康海鑫 《工程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共9页
为了消除隧道爆破振动信号局部畸变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采用变分模态分解算法对三向信号中的趋势项进行了消除,获得了校正后的特征信号。根据特征信号时频谱确定爆破能量频域区间,利用同步挤压小波变换优良的信号解析和重构能力,对所确定... 为了消除隧道爆破振动信号局部畸变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采用变分模态分解算法对三向信号中的趋势项进行了消除,获得了校正后的特征信号。根据特征信号时频谱确定爆破能量频域区间,利用同步挤压小波变换优良的信号解析和重构能力,对所确定的频带进行重构得到能反映爆破特征的真实信号并对其瞬时能量和边际能量分布特性进行了提取。分析结果表明:爆破信号的趋势项畸变由低频分量引起,噪声畸变由高频分量产生,变分模态分解可实现信号畸变校正,同步挤压小波变换重构可消除噪声干扰。组合算法为爆破畸变信号的辨识分类和特征提取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爆破 爆破振动 变分模态分解 同步挤压小波变换 时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爆破信号交叉项抑制及雷管延期时间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付晓强 俞缙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3-61,共9页
为解决隧道爆破振动信号易受测试环境影响而导致其时频域交叉项难以消除的难题,采用匹配追踪-平滑伪魏格纳分布(MP-SPWVD)组合算法,有效抑制微差爆破振动信号时频谱中的交叉项;同时采用小波时-能密度法精确判别隧道起爆网路中各段别雷... 为解决隧道爆破振动信号易受测试环境影响而导致其时频域交叉项难以消除的难题,采用匹配追踪-平滑伪魏格纳分布(MP-SPWVD)组合算法,有效抑制微差爆破振动信号时频谱中的交叉项;同时采用小波时-能密度法精确判别隧道起爆网路中各段别雷管实际延期时间。研究表明:MP-SPWVD算法可有效削弱时频谱中交叉项对信号能量幅值和局部区域特征的不利影响;MP重构信号小波时-能密度分布可自适应地判别雷管段间实际延期时间,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雷管延期判别精度与其延期时间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爆破 爆破振动信号 交叉项 延期时间 匹配追踪-平滑伪魏格纳分布(MP-SPWVD) 小波时-能密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化学与冻融循环共同作用下砂岩细观损伤与力学性能劣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35
12
作者 俞缙 张欣 +3 位作者 蔡燕燕 刘士雨 涂兵雄 傅国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5-464,共10页
为研究水化学与冻融循环共同作用下岩石的细观结构损伤及力学性能劣化特征,分别对经酸性、中性和碱性水化学溶液浸泡和冻融循环处理后的砂岩进行核磁共振测试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砂岩孔隙度和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水化学溶液... 为研究水化学与冻融循环共同作用下岩石的细观结构损伤及力学性能劣化特征,分别对经酸性、中性和碱性水化学溶液浸泡和冻融循环处理后的砂岩进行核磁共振测试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砂岩孔隙度和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水化学溶液浸泡时间的增加,砂岩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有所降低,且酸性溶液下的降幅最大。随水化学溶液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砂岩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有明显降低,且中性溶液冻融循环下的降幅最大;水化学溶液浸泡对砂岩小孔径孔隙度分量影响不大,而水化学溶液冻融循环对其影响显著,且不同溶液下小孔径孔隙度分量增幅较接近;水化学溶液浸泡与水化学溶液冻融循环对砂岩大孔径孔隙度分量的影响均较显著,单纯浸泡下酸性溶液增幅最大,冻融循环下中性溶液增幅最大;水化学溶液冻融循环条件下砂岩小孔径孔隙细观结构以受冻胀损伤为主,大孔径孔隙则受化学腐蚀和冻胀损伤的共同作用,在孔隙度上综合表现为冻胀与腐蚀的叠加效应,且在砂岩大孔径孔隙细观结构上,酸、碱腐蚀对其与冻胀作用的叠加效应有一定抑制作用;砂岩初始裂隙体变与核磁孔隙度变化率相关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水化学腐蚀 冻融循环 共同作用 细观损伤 力学性能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加载与卸围压组合扰动下红砂岩损伤破裂与渗透特性
13
作者 姚玮 俞缙 +2 位作者 周先齐 常方强 常旭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为探究深地工程开挖诱导岩体损伤破裂及渗透性演化规律,开展了同步测定波速与渗透率的循环加载与卸围压组合扰动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红砂岩的损伤与渗透性演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岩石在不同组合扰动阶段具有不同的应力应变曲线形态... 为探究深地工程开挖诱导岩体损伤破裂及渗透性演化规律,开展了同步测定波速与渗透率的循环加载与卸围压组合扰动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红砂岩的损伤与渗透性演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岩石在不同组合扰动阶段具有不同的应力应变曲线形态,其末端形态取决于在何种扰动阶段破坏,初始应力比为决定组合扰动诱发岩石破坏难易的主要因素;②总峰值轴向应变随初始应力比增大而增大,其中组合扰动轴向应变占比始终较低,总峰值体积应变绝对值随初始应力比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其中组合扰动体积应变占比较高;③在初始加载阶段,波速增大,渗透率降低,在组合扰动阶段,波速下降,渗透率增加,且损伤与体积应变近似呈线性关系,损伤与渗透率随扰动次数增加均呈先慢后快的增长趋势,且拐点分别近似在一条直线上;④岩石在组合扰动卸围压阶段破坏为单剪切破坏模式,在组合扰动循环加载阶段破坏为共轭剪切破坏模式;⑤双高(高初始应力比与高初始围压)条件将显著加剧岩体开挖失稳破坏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工程 组合扰动 力学特性 损伤 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黏结环锚预应力混凝土衬砌张拉工艺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皮进 王玉杰 +3 位作者 齐文彪 曹瑞琅 赵宇飞 刘立鹏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1-87,共7页
依托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无黏结环锚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现场原位试验,对预应力衬砌张拉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了以单个衬砌浇筑块中部锚具槽为起点,两排锚具槽同时向两端进行张拉的张拉顺序,并根据张拉试验总结了4个张拉质量控... 依托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无黏结环锚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现场原位试验,对预应力衬砌张拉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了以单个衬砌浇筑块中部锚具槽为起点,两排锚具槽同时向两端进行张拉的张拉顺序,并根据张拉试验总结了4个张拉质量控制指标。现场张拉试验表明:优化后的张拉工艺与小浪底排沙洞工程相比,张拉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4个张拉质量控制指标不仅可以保证张拉质量,而且指标均可量化,实际操作简便易行,可为引松供水工程环锚衬砌后续施工及今后类似工程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黏结环锚 预应力衬砌 张拉工艺 水工隧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拉压复合型锚杆锚固性能研究:Ⅰ简化理论 被引量:7
15
作者 涂兵雄 刘士雨 +3 位作者 俞缙 何锦芳 周建烽 贾金青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89-2295,共7页
针对新型拉压复合型锚杆,假定锚固体与岩土体之间的剪应力呈三角形分布,对其锚固机理进行了研究。推导得出了拉压复合型锚杆的抗拔承载力计算公式和与拉力型锚杆抗拔承载力之比(承载比)。对承载比的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承载比随锚固段长... 针对新型拉压复合型锚杆,假定锚固体与岩土体之间的剪应力呈三角形分布,对其锚固机理进行了研究。推导得出了拉压复合型锚杆的抗拔承载力计算公式和与拉力型锚杆抗拔承载力之比(承载比)。对承载比的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承载比随锚固段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当锚固段长度系数k1=2.0时,承载比达到最大值2.0;承载比整体随承压锚固段长度系数k2呈碟碗形对称分布,且随k2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并在k2=0.5时最大;当k1≥2.0时,承载比的最大值不再随锚固段长度增加而继续增加,但是满足承载比达到最大值的k2取值区间变大。对比拉压复合型锚杆室内试验成果,推导的承载比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在相同锚固段长度下,拉压复合型锚杆抗拔承载力可达拉力型锚杆2.0倍,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压复合型锚杆 锚固机理 黏结强度 抗拔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预应力锚索动力响应解析解
16
作者 高幸 贾金青 +1 位作者 张丽华 涂兵雄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4-144,共11页
为明确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预应力锚索的动力响应,提出了一套危岩体-锚索自由段-边坡结构面-锚索锚固段-基岩协同作用的锚索动力计算模型,得到了锚索动力响应解析解.通过离心机模型试验验证了锚索动力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并根据工程案例进... 为明确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预应力锚索的动力响应,提出了一套危岩体-锚索自由段-边坡结构面-锚索锚固段-基岩协同作用的锚索动力计算模型,得到了锚索动力响应解析解.通过离心机模型试验验证了锚索动力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并根据工程案例进行了关键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圆频率的增加可引发边坡共振效应,锚索自由段轴力增量峰值显著增大.随着基岩剪切模量增大,锚固界面的弹簧刚度与阻尼系数增大,锚索动力响应的轴向传递受限,锚固段顶端承担更大的剪应力增量.结构面的阻尼比和基岩的泊松比对锚索自由段的轴力增量及锚固段的内力增量分布影响较小,锚索抗震设计时可不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研究结果可为预应力锚索的动力分析与抗震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锚索 岩质边坡 地震作用 动力响应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岩石各向异性蠕变-渗透率模型
17
作者 刘雪莹 俞缙 +3 位作者 周先齐 姚玮 任崇鸿 蔡燕燕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83,共9页
地下工程服役期较长,富水环境下围岩蠕变变形加剧,三向应力下围岩渗透性各向异性特征凸显,为了描述围岩蠕变过程中渗透率各向异性特征,将岩石简化为立方体模型,结合蠕变曲线特征分阶段建立岩石正交各向异性蠕变-渗透率模型。黏弹性阶段... 地下工程服役期较长,富水环境下围岩蠕变变形加剧,三向应力下围岩渗透性各向异性特征凸显,为了描述围岩蠕变过程中渗透率各向异性特征,将岩石简化为立方体模型,结合蠕变曲线特征分阶段建立岩石正交各向异性蠕变-渗透率模型。黏弹性阶段定义裂隙与岩石的黏滞系数比、引入侧向影响系数表示侧向应力对裂隙开度影响,黏塑性阶段引入表示裂隙对渗流通道影响的修正系数,结合岩石各向异性蠕变损伤模型、立方定律、含裂隙岩石渗透率方程,建立岩石正交各向异性蠕变-渗透率模型。利用真三轴条件下岩石蠕变-渗流试验结果对各向异性蠕变-渗透率模型进行验证,模拟了不同条件下渗透率演化。结果表明:与传统Kozeny-Carman(K-C)模型及已有各向异性蠕变-渗透率模型相比,提出的正交各向异性蠕变-渗透率模型精度更高,可以描述黏弹性阶段渗透率因岩石孔裂隙逐渐被压密而逐渐降低、加速蠕变阶段渗透率在裂隙逐渐汇聚影响下突增的变化趋势。对正交各向异性蠕变-渗透率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随着裂隙与岩石的黏滞系数比增加,渗透率衰减越快,渗透率稳定值越低,随着侧向影响系数越高渗透率初始衰减速率越高,渗透率稳定值越低;黏塑性阶段修正系数越高,加速蠕变阶段渗透率开始大幅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变-渗流 蠕变损伤模型 渗透率模型 正交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拉压复合型锚杆锚固性能研究Ⅲ:现场试验 被引量:9
18
作者 涂兵雄 蔡燕燕 +3 位作者 何锦芳 俞缙 许国平 程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46-854,共9页
针对传统拉力型锚杆存在受力集中、锚固体与岩土体界面黏结强度发挥不充分、抗拔承载力偏低的问题,研发了一种新型拉压复合型锚杆。通过开展现场破坏性试验,对拉力型锚杆及拉压复合型锚杆的承载能力、荷载位移曲线及应变数据进行分析,... 针对传统拉力型锚杆存在受力集中、锚固体与岩土体界面黏结强度发挥不充分、抗拔承载力偏低的问题,研发了一种新型拉压复合型锚杆。通过开展现场破坏性试验,对拉力型锚杆及拉压复合型锚杆的承载能力、荷载位移曲线及应变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组拉压复合型锚杆TC12-3、TC11-1、TC21锚杆的平均破坏荷载分别提高至拉力型锚杆的2.81,2.01,2.52倍;拉压复合型锚杆套管内的拉力传递损失率最大为20.5%,在自由段内的拉力传递损失率最大仅为6.8%,拉力传递损失主要发生在承压锚固段上;TC12-3锚杆的受拉锚固段长度最短,单位受拉锚固段长度分担荷载最高;TC21-1锚杆的承压锚固段最短,单位承压锚固段长度分担荷载最高;锚杆破坏时,TC12-3、TC11-1、TC21-1锚杆的受拉承载系数分别为0.398,0.470,0.600;且TC11-1锚杆表现为承压锚固段与受拉锚固段同时破坏,TC12-3、TC21-1锚杆表现为先后破坏;拉压复合型锚杆锚固性能显著提高主要是由于荷载分解作用,界面剪应力双向传递机制及短锚承载效应;从荷载位移曲线来看,拉压复合型锚杆具有较好的抗变形能力,在岩土锚固工程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压复合型锚杆 现场试验 荷载位移曲线 受拉承载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破荷载下围岩及支护锚杆动力响应特征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陈士海 宫嘉辰 胡帅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910-3918,共9页
为了研究爆破荷载下围岩及支护锚杆动力响应特征,借助地下工程模型试验系统,开展了三维动态加载物理模型试验,采用电火花震源代替传统炸药,测试了爆破地震波在围岩中的传播规律和支护锚杆的动力响应特征。试验研究表明,电火花震源具有... 为了研究爆破荷载下围岩及支护锚杆动力响应特征,借助地下工程模型试验系统,开展了三维动态加载物理模型试验,采用电火花震源代替传统炸药,测试了爆破地震波在围岩中的传播规律和支护锚杆的动力响应特征。试验研究表明,电火花震源具有冲击荷载特性,能够很好地代替传统烈性炸药。爆破地震波的径向加速度峰值以及轴向和环向应变峰值沿洞室径向不是逐级递减,而是呈现正负交替波浪式衰减;加速度峰值沿洞室轴向基本上呈现非线性逐渐递减。加速度峰值受震源荷载幅值的影响较大,即震源荷载越大,同一测点加速度峰值越大。另外,测量了爆破荷载作用下支护锚杆的振动特性,发现对于加长锚固锚杆,自由段主要以受拉状态为主,锚固段拉压状态都存在。锚固段和自由段的最大拉应变大致相同,而锚固段的最大压应变远大于自由段,而且锚固段和自由段振动持续时间大致相同。对于全锚锚杆,锚杆既存在拉伸状态,又存在压缩状态,拉伸应变大于压缩应变。对于端锚锚杆,其受力状态主要以受拉状态为主,拉伸应变远大于压缩应变。研究结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能够为地下洞室支护设计提供可预见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试验 电火花震源 爆破地震波 支护锚杆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物理特性扩展技术的土水特征曲线预测方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士雨 俞缙 +1 位作者 蔡燕燕 涂兵雄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24-931,共8页
土水特征曲线是模拟水和污染物在非饱和土中运移的重要水力特性参数。但是,土水特征曲线的直接量测方法比较困难。Arya和Paris提出了一种通过粒径分布曲线预测土水特征曲线的模型——AP模型。该模型引入一个转换系数α建立土体假想形态... 土水特征曲线是模拟水和污染物在非饱和土中运移的重要水力特性参数。但是,土水特征曲线的直接量测方法比较困难。Arya和Paris提出了一种通过粒径分布曲线预测土水特征曲线的模型——AP模型。该模型引入一个转换系数α建立土体假想形态与真实形态之间的联系。但是,现有的推导系数α的方法一方面计算过程过于复杂,另一方面没有全面考虑土的物理特性。基于土壤物理特性扩展技术提出一种新的计算参数α的方法。为了验证新方法,从非饱和土水力特性数据库中选出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采用新方法分别计算出各类型土壤的参数α。然后,将计算出的参数α用于预测其他土样的土水特征曲线,从而验证新方法计算出的参数α的有效性。还将提出的新方法与其他利用AP模型预测土水特征曲线的代表性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该方法预测结果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水特征曲线 土壤物理特性 Arya和Paris模型 扩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