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三都湾赤潮监控区福宁湾浮游植物的生态 被引量:17
1
作者 陈国斌 戴红 李伏庆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69-480,共12页
本文于2002~2003年对福宁湾海域浮游植物进行分析,共鉴定浮游植物5个门54属共156种,其中硅藻门为主要门类.季度平均生物量为8.92×103μg/dm3,其年高峰出现于夏季为2.55×104μg/dm3.主要优势种于夏秋和春冬之间演替明显.没赤... 本文于2002~2003年对福宁湾海域浮游植物进行分析,共鉴定浮游植物5个门54属共156种,其中硅藻门为主要门类.季度平均生物量为8.92×103μg/dm3,其年高峰出现于夏季为2.55×104μg/dm3.主要优势种于夏秋和春冬之间演替明显.没赤潮时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尖刺菱形藻(Nitzschiapungens)、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curvisetus),赤潮时主要优势种为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dentatum)、夜光藻(Noctilucascientillans)、米金裸甲藻(Gymnodini ummikimotoi).在常规监测中,活性磷酸盐、硝酸氮、总氮为福宁湾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营养盐限制因子.赤潮时,活性磷酸盐是福宁湾及其邻近海域赤潮生物的生物量主要营养盐限制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种 浮游植物生物量 夏秋 活性磷酸盐 角毛藻 夏季 演替 赤潮生物 硝酸氮 总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闽东海域具齿原甲藻赤潮与生态因子关系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国斌 李奶姜 戴红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31-436,共6页
本文根据2002年5月闽东海域一次大面积赤潮的监测数据,对赤湖区赤潮生物——具齿原甲藻密度与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现场水文气象因子对赤潮区具齿原甲藻密度影响不大,但影响赤潮面积的消长;水化因子中对赤湖区具齿原甲... 本文根据2002年5月闽东海域一次大面积赤潮的监测数据,对赤湖区赤潮生物——具齿原甲藻密度与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现场水文气象因子对赤潮区具齿原甲藻密度影响不大,但影响赤潮面积的消长;水化因子中对赤湖区具齿原甲藻密度影响明显的因子有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具齿原甲藻密度与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39X-1.77,Y1.55X-0.56.活性磷酸盐是本次赤潮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具齿原甲藻 生态因子 环境学 闽东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东沿岸2004~2006年浮游植物生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丁页 林元烧 +2 位作者 曹文清 杨圣云 李乃姜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0-369,共10页
根据闽东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004年-2006年闽东沿岸生态调查的资料,分析和研究了闽东沿岸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的种类3个门39属共134种,其中硅藻门的种类占总种数的80%,为该调查海域主要门类.主要优势种是中肋骨条藻(Skele... 根据闽东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004年-2006年闽东沿岸生态调查的资料,分析和研究了闽东沿岸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的种类3个门39属共134种,其中硅藻门的种类占总种数的80%,为该调查海域主要门类.主要优势种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和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等.浮游植物的丰度分布,呈现由调查海域东北侧向西南侧、由近岸向远岸减少的空间特征,夏季高、春季低的季节变化特点,并且有逐年减少的年际变化趋势.本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浮游植物 生态特征 沿海 多样性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2006年暖水季节闽东沿岸浮游动物主要生态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柳燕 曹文清 +2 位作者 林元烧 杨圣云 李乃姜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0-378,共9页
本文根据2004~2006年闽东沿岸(26°30′00″~27°10′00″N,119°59′40″~120°33′00″E)暖水季节6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比较分析研究了调查区暖水季节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优势种变化.3年调... 本文根据2004~2006年闽东沿岸(26°30′00″~27°10′00″N,119°59′40″~120°33′00″E)暖水季节6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比较分析研究了调查区暖水季节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优势种变化.3年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出现的浮游动物种类数分别为151、127和144种,种类组成变化不大,强额孔雀哲水蚤(Pavocalanus crassirostri)、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等在各航次中都占据明显优势地位;调查期间该海域的浮游动物群落面貌以近岸暖水种和外海热带种为主,这两类生态类群的浮游动物构成本海区的主要优势类群;生物量分布不均匀,总体平面分布趋势是:北高南低,从沿岸到近海,浮游动物生物量随盐度上升而下降;优势种分布极不均匀,聚块现象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浮游动物 生态特征 闽东沿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福宁湾无机氮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戴红 陈国斌 李伏庆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9-67,共9页
本文根据2002-2003年福宁湾海域的监测资料对NO2-N、NO3+N、NH4-N三态DIN的变化特征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并分析其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研究表明:NO3-N、DIN含量均呈冬季最高、夏季最低,NO2-N含量秋季最高,冬季最低;福宁湾海... 本文根据2002-2003年福宁湾海域的监测资料对NO2-N、NO3+N、NH4-N三态DIN的变化特征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并分析其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研究表明:NO3-N、DIN含量均呈冬季最高、夏季最低,NO2-N含量秋季最高,冬季最低;福宁湾海域赤潮高发期水体DIN中三氮所占比例与年平均相比变化最大的是NO3-N,其次是NH4-N,NO2-N最小;NO3-N、DIN与盐度均呈明显负相关;NO3-N与DIN呈明显正相关;NO3-N是福宁湾海域DIN的主要存在形式;三态氮中仅NO3-N为福宁湾海域浮游植物生长限制因子;浮游植物对DIN的吸收主要以NO3-N形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 变化特征 无机氮 浮游植物 影响 福宁湾 三都湾赤潮监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