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诊白血病患者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基因表达研究
1
作者 战榕 黄豪博 +1 位作者 吴顺泉 林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422-1426,共5页
本研究旨在检测白血病患者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β(lysophosphatidic acid acyltransferase β,lpaat β)mRNA的表达水平,为lpaatβ靶向治疗在白血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初治白血病患者lpaatβ mRNA的... 本研究旨在检测白血病患者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β(lysophosphatidic acid acyltransferase β,lpaat β)mRNA的表达水平,为lpaatβ靶向治疗在白血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初治白血病患者lpaatβ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其在各型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急性白血病(AL)患者lpaatβ 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lpaatβ 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paatβ mRNA的表达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20.0×109/L)、白血病细胞CD34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的髓外侵犯无明显相关性(p>0.05)。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例之外,lpaatβ mRNA的表达水平与AML患者的化疗敏感性呈负相关(p<0.05)。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lpaatβ 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lpaatβ 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L、CML患者均存在着lpaatβ基因的超高表达。AML细胞产生的lpaatβ可能在AML细胞的异常增殖及化疗耐药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paatβ基因 lpaatβ靶向治疗 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甲氧基雌二醇诱导K562细胞凋亡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学亚 战榕 +1 位作者 黄豪博 杨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340-344,共5页
本研究探讨2-甲氧基雌二醇(2-ME2)对K56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机制。采用不同浓度2-ME2处理K562细胞,MTT法检测K562细胞的增殖活性,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AnnexinV/PI双染色法检测K562细胞的凋亡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 本研究探讨2-甲氧基雌二醇(2-ME2)对K56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机制。采用不同浓度2-ME2处理K562细胞,MTT法检测K562细胞的增殖活性,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AnnexinV/PI双染色法检测K562细胞的凋亡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相关基因mRNA和/或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2-ME2抑制K562细胞增殖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48小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μmol/L;2μmol/L2-ME2作用于K562细胞24、48、72小时,DNA凝胶电泳分析可见典型DNA梯形条带;AnnexinV/PI双染色法检测显示,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78%、22.32%和29.43%,而对照组凋亡率仅为1.78%(p<0.05);1、2和4μmol/L2-ME2分别处理K562细胞24小时,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2μmol/L2-ME2处理K562细胞24、48和72小时,K562细胞中bcr/abl、bcl-2mRNA表达下调,而baxmRNA表达上调,Bcl-2、procaspase-3、procaspase-9、PARP(116kD)和p-Akt蛋白表达下调,胞浆Cyto-C和PARP活性片段(85kD)表达上调,而对总Akt蛋白表达无影响。结论:2-ME2通过升高bax/bcl-2比值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促使细胞色素C(Cyto-c)释放入胞浆、触发K562细胞的线粒体凋亡途径,活化caspase-3,导致K562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通过下调bcr/ablmRNA表达以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也参与了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甲氧基雌二醇 白血病 K562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SFR IV型异构体在成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勇 陈莹莹 陈元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99-902,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G-CSFR IV型异构体在成年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以19例正常骨髓造血干细胞为对照,利用定量RT-PCR检测正常对照、99例成年AML和34例ALL患者的G-CSFR IV/G-CSFR I型异构体的相对表达水平,并对其中84例AML(非... 本研究旨在探讨G-CSFR IV型异构体在成年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以19例正常骨髓造血干细胞为对照,利用定量RT-PCR检测正常对照、99例成年AML和34例ALL患者的G-CSFR IV/G-CSFR I型异构体的相对表达水平,并对其中84例AML(非M3)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化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CSFR IV/G-CSFR I相对表达水平在AML患者较ALL患者及正常造血干细胞组高,而G-CSFR IV/G-CSFR I的相对表达水平在ALL患者组与正常造血干细胞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ML(非M3)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显示,G-CSFR IV/G-CSFR I相对高表达的患者比低表达的患者的临床CR率低。G-CSFR IV/G-CSFR I相对表达水平与AML(非M3)患者的性别、年龄、幼稚细胞比例、FAB分型、染色体和融合基因所作的危险分层之间无相关性。结论:G-CSFR IV异构体异常高表达与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差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SFRⅣ异构体 急性髓系白血病 急性淋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细胞ZAP-70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表达及预后影响
4
作者 郑正津 宋清晓 +1 位作者 王少元 黄慧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527-1529,共3页
目的:探讨退化细胞、ZAP-70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退化细胞在92例CLL患者外周血涂片的检出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XAP-70的阳性率。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退化细胞、ZAP-70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退化细胞在92例CLL患者外周血涂片的检出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XAP-70的阳性率。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观察这二项指标与疾病进展的关系。结果:在92例CLL患者中,Binet A期28例(30.5%),Binet B期44例(47.8%),Binet C期20例(21.7%)。外周血涂片退化细胞百分比的中位数为19%(3%~48%)。取≥20%为阳性表达,则退化细胞阳性56例(60.9%);ZAP-70阳性32例(34.8%)。双因素直线相关分析提示二者呈负相关。退化细胞阴性患者临床预后差,较阳性患者的8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下降(59.4%vs.86.0%,P<0.05),ZAP-70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的8年PFS也下降(57.8%vs.79.5%,P<0.05);退化细胞阴性伴ZAP-70阳性患者PFS更低(27.8%,P<0.05)。结论:退化细胞阴性和ZAP-70阳性提示CLL预后不良且二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退化细胞 ZAP-70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ngiferin抑制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生物学特性与发挥抗癌效应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彦权 殷悦 +2 位作者 陈玉婷 沈建箴 唐焕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94-800,共7页
目的:探讨纯中药提取物Mangiferin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分析Mangiferin抗骨髓瘤效应的分子机制,为MM替代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不同浓度Mangiferin干预人MM细胞株U266、RPMI8226细胞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An... 目的:探讨纯中药提取物Mangiferin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分析Mangiferin抗骨髓瘤效应的分子机制,为MM替代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不同浓度Mangiferin干预人MM细胞株U266、RPMI8226细胞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CXC趋化因子受体(CXCR)家族的表达变化。结果:Mangiferin可抑制U266、RPMI8226细胞增殖活性,并诱导其凋亡。当Mangiferin干预U266和RPMI8226细胞48 h后,U266和RPMI8226细胞中Bcl-2家族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上调,并下调survivin、Bcl-xL蛋白的表达同时水解活化caspase-3以促进细胞凋亡,且显著下调U266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以诱导细胞凋亡(P<0.05)。在Mangiferin干预MM细胞后,其不仅可增加肿瘤抑制因子p53的表达水平,同时通过抑制抗凋亡分子的表达并下调AKT、NF-κB磷酸化水平继而诱发MM细胞程序性死亡。Mangiferin干预后可明显下调U266细胞CXCR4、MMP2及MMP9的表达(P<0.05),对CXCR2、CXCR7以及MMP13的表达基本无影响(P>0.05);而干预RPMI8226细胞后可下调CXCR4、MMP9、MMP13的表达(P<0.01),对MMP2表达影响微弱,对CXCR2、CXCR7的表达基本无影响(P>0.05)。结论:Mangiferin能抑制MM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并通过影响Bcl-2家族蛋白表达以及使MMP、CXCR家族核心成员表达受抑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MANGIFERIN 恶性生物学行为 程序性细胞死亡 抗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毛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与诊治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彦权 殷悦 +3 位作者 曾敏娟 杨慧 陈玉婷 唐焕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75-1480,共6页
目的分析多毛细胞白血病(HCL)的临床特征、诊疗及预后。方法收集整理2016年1月至2021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1例H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HCL的临床特征、诊治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11例HCL患者中男7例、女4例,确诊时中位年... 目的分析多毛细胞白血病(HCL)的临床特征、诊疗及预后。方法收集整理2016年1月至2021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1例H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HCL的临床特征、诊治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11例HCL患者中男7例、女4例,确诊时中位年龄为57(30~81)岁,从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到诊断的中位时间为5.0(0.5~26.0)个月。诊断时伴淋巴瘤B症状(即发热、盗汗、体重减低)者有6例,伴有感染者7例(均为肺部感染),淋巴结肿大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脾肿大(轻度脾大3例,中度脾大2例,巨脾6例)。11例患者均行一代或二代基因测序检测,B-Raf原癌基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V600E突变型(BRAF^(V600E))突变阳性率为81.82%(9/11);外周血常规示两系减少4例(36.36%),三系减少7例(63.64%),单核细胞减少9例(81.82%)。11例患者中,除1例采用FC方案(氟达拉滨50 mg第1~3天;环磷酰胺0.3 g第1~3天)及1例第1个疗程采用R-CVP方案(利妥昔单抗500 mg第1天;环磷酰胺1.1 g第2天;长春地辛4 mg第2天;地塞米松15 mg第1~5天)后改为克拉屈滨以外,其余9例患者均接受克拉屈滨单药治疗。1例采用FC方案治疗的患者1个疗程后即获得完全缓解,余10例中克拉屈滨单疗程治疗者有7例、2个疗程治疗者有3例,4例在克拉屈滨治疗后1~3个月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6例4~12个月治疗疗效评估达完全缓解,对克拉屈滨治疗总体反应率为100.00%(10/10)。10例采用克拉屈滨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2~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其中7例(63.64%,7/11)发生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6例(54.55%,6/11)患者发生血小板计数减少,4例(36.36%,4/11)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3例(27.27%,3/11)发生肺部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伴随感染症状患者经抗感染及支持治疗后好转。除血液学不良反应外,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11例HCL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4(3~6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与无进展生存期均未达到。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HCL疾病进展、复发或死亡。结论HCL为临床罕见的惰性血液肿瘤,其对克拉屈滨敏感且不良反应可控,对于复发、难治HCL患者可选择进入临床试验或考虑联用其他靶向抑制剂或单克隆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毛细胞白血病 诊断 鉴别诊断 化学治疗 克拉屈滨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连接蛋白N端肝素结合域多肽的制备及其对DIC大鼠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邹起练 郭江睿 +3 位作者 陈小芳 黄美娟 吴勇 陈元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698-703,共6页
本研究利用酵母表达系统制备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N端肝素结合域多肽,检测多肽的生物学活性,进行多肽治疗DIC大鼠的实验研究。利用PCR技术从FNcDNA中扩增FN N端肝素结合域序列,将获得的目的基因片段克隆至T载体,筛选后转移至酵... 本研究利用酵母表达系统制备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N端肝素结合域多肽,检测多肽的生物学活性,进行多肽治疗DIC大鼠的实验研究。利用PCR技术从FNcDNA中扩增FN N端肝素结合域序列,将获得的目的基因片段克隆至T载体,筛选后转移至酵母表达pAo815SM载体进行选择,再构建重组酵母表达pPIC9K载体,线性化重组载体并转染GS115酵母细胞,在GS115酵母细胞表达目的多肽。发酵液经80%硫酸胺沉淀,沉淀物过S-100柱分离纯化,纯化物再经过SP柱纯化,测定多肽结合肝素等生物学活性。股静脉注射内毒素脂多糖(LPS)50mg/kg建立大鼠DIC模型。建立的DICSD大鼠40只,随机分2组,每组20只,一组为rhFNHN-29多肽治疗组,另一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治疗组分别于注射LPS前半小时、注射后2小时、4小时尾静脉注射rhFNHN-29多肽(10mg/kg);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另设正常对照组SD大鼠20只,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于股静脉注射LPS后6小时,对侧股静脉抽血测血常规,分离血浆检测血浆TNFa和凝血象。于注射LPS后72小时处死大鼠,取肝、肾、脾、肺、心、脑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成功地在酵母表达系中表达了目的多肽,其表达量达到30mg/L,所表达的多肽具有结合肝素活性。在多肽抗DIC作用的动物实验中发现多肽治疗组的血浆TNFa水平、血常规指标、凝血象和病理组织学的改变都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更接近正常对照组。结论:成功地制备了rhFNHN-29多肽,这种多肽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治疗D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连接蛋白 肝素结合域多肽 酵母表达系统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