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莆田市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检测与QRDR基因突变分析
1
作者 林彬彬 林志敏 +5 位作者 谢碧林 翁汉东 王秀祯 程龙飞 傅光华 刘荣昌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00-1406,共7页
【目的】了解目前福建省莆田市鸭疫里默氏杆菌菌株对喹诺酮类相关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K-B法对2019–2021年分离自福建省莆田市的55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菌株进行6种喹诺酮类药物的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对喹诺... 【目的】了解目前福建省莆田市鸭疫里默氏杆菌菌株对喹诺酮类相关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K-B法对2019–2021年分离自福建省莆田市的55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菌株进行6种喹诺酮类药物的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对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基因(QRDR)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PMQR)等6种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在55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菌株中,50%以上菌株对吡哌酸、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高度耐药,且为多重耐药;90%以上菌株对氧氟沙星高度敏感。耐药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未检测到qnrA、qnrB、qnrS、oqxA等4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QRDR突变分析发现,gyrA基因推测氨基酸序列中有6个位点发生突变,突变类型有S83R和S83I、 S84P、 D87A和D87G、 A183V、 N202E、 Y211H;其中以S83I、N202E、Y211H的突变最多见,突变率分别为98.18%(54/55)、92.73%(51/55)、90.91%(50/55);39株耐恩诺沙星菌株中gyrA基因出现S83I(38/39)和S83R(1/39)突变,S83I突变也在3株恩诺沙星敏感菌株中发现。parC基因只在1株恩诺沙星中介菌株中出现F155S突变,这在鸭疫里默氏杆菌中未见报道。【结论】莆田市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未发现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gyrA基因的S83I突变可能是介导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疫里默氏杆菌 喹诺酮类 耐药基因 GYRA基因 PARC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新育成夏大豆品种鉴定分析
2
作者 顾智炜 林海峰 +4 位作者 唐超凡 陈子琳 颜墩炜 李清华 严生仁 《中国种业》 2024年第3期57-60,64,共5页
以福建省传统地方品种绿斜(CK1)与新审定品种华夏10号(CK2)为对照,在晋江、荔城、建阳、福清、漳平、清流、尤溪7个试验点对福建省新育成的7个夏大豆品种进行产量、抗逆性及品质等性状鉴定,以期筛选出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良夏大豆品种... 以福建省传统地方品种绿斜(CK1)与新审定品种华夏10号(CK2)为对照,在晋江、荔城、建阳、福清、漳平、清流、尤溪7个试验点对福建省新育成的7个夏大豆品种进行产量、抗逆性及品质等性状鉴定,以期筛选出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良夏大豆品种供生产利用。研究结果表明,在7个参试品种中,华夏11产量最高,福农CD641产量最低;比绿斜(CK1)增产的有4个,比华夏10号(CK2)增产的仅有1个。福夏豆6号粗蛋白质含量最高(45.32%),福农CD611粗脂肪含量最高(20.63%)。华夏11生育期最长(97.1d);福农CD641株高最高(78.4cm),主茎节数(16.9)、有效分枝数(4.5)与每荚粒数(2.33)最多;华夏11单株有效荚数最多(53.7)、单株粒重最高(17.32g);福夏豆4号百粒重最重(31.71g)。除福夏豆5号、华夏10号(CK2)对炭疽病表现中抗外,其他品种均表现为抗病。华夏11的产量高、抗逆性强,综合性状优,可进行小范围试种示范;福夏豆4号、福夏豆5与福农CD611的产量较高,综合性状较好,但产量比华夏10号(CK2)增产点率均未超过50%,是否适合推广有待进一步试验鉴定;福农CD641因产量过低,直接淘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品种鉴定 产量 品质 抗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莆田特色农业种质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建议 被引量:4
3
作者 顾智炜 唐超凡 +2 位作者 黄益通 黄冰冰 林志敏 《中国种业》 2022年第11期23-26,共4页
福建省莆田市拥有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形成了以“四大名果”(荔枝、龙眼、枇杷、文旦柚)为主的特色果树产业,以莆田黑猪、丝羽乌骨鸡等为主的特色畜禽产业,以鲍鱼、紫菜等为主的特色水产产业。从种质资源情况、产业化发展情况两个方面... 福建省莆田市拥有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形成了以“四大名果”(荔枝、龙眼、枇杷、文旦柚)为主的特色果树产业,以莆田黑猪、丝羽乌骨鸡等为主的特色畜禽产业,以鲍鱼、紫菜等为主的特色水产产业。从种质资源情况、产业化发展情况两个方面介绍了莆田市特色种质资源现状,分析了莆田市种质资源保护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快建立地方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开展资源调查和保存、开展资源鉴定评价、推进资源开发利用、培育种业企业、鼓励对外合作交流、强化制度建设等发展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莆田 种质资源 特色农业 现状 产业化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莆田市花生生产优势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9
4
作者 黄金堂 陈海玲 +2 位作者 李清华 李淑萍 谢志琼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7年第9期134-135,共2页
分析了莆田市花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潜在优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花生 生产优势 产业化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花生品种产量与品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黄金堂 陈海玲 郑国栋 《花生学报》 2013年第1期18-24,共7页
以泉花10号为第一对照(CK1)、汕油523为第二对照(CK2),对福建省1995~2011年育成的泉花10号、闽花5号、福花3号及莆花1号等21个花生品种进行产量和品质比较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荚果产量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最高与最低产量相差... 以泉花10号为第一对照(CK1)、汕油523为第二对照(CK2),对福建省1995~2011年育成的泉花10号、闽花5号、福花3号及莆花1号等21个花生品种进行产量和品质比较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荚果产量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最高与最低产量相差32.19%,有10个品种高于CK1,占总数的47.6%,有9个品种高于CK2,占总数的42.9%;品种间籽仁产量也有极显著差异,最高与最低产量相差39.83%,有15个品种高于CK1,占总数的71.4%,有3个品种高于CK2,占总数的17.7%。蛋白质含量28.66%~31.54%,平均29.68%;脂肪含量46.91%~50.27%,平均48.65%。21个花生品种根据16个性状聚类结果分成四类,第一类群有17个,占总数81.0%;第二、第三和第四类群只有1个、2个和1个,分别占总数的4.8%、9.5%和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花生 产量 品质 农艺性状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个杧果品种在福建莆田的引种表现 被引量:2
6
作者 林革 刘国强 +1 位作者 黄飞龙 李强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19,共3页
通过田间观察比较金煌1号、台农1号、紫花杧、秋杧、桂香杧和白玉杧等6个杧果品种植物学特征和果实性状,对其在福建省莆田市的生长结果及生态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金煌1号树势强,高大,适应性强,早结,丰产性好,果大,单果重920g左右... 通过田间观察比较金煌1号、台农1号、紫花杧、秋杧、桂香杧和白玉杧等6个杧果品种植物学特征和果实性状,对其在福建省莆田市的生长结果及生态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金煌1号树势强,高大,适应性强,早结,丰产性好,果大,单果重920g左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6.5%,可食率近80%,色泽好,风味极佳,抗炭疽病,在引种的6个品种中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白玉杧可适应不同性质的土壤,果实中等大,单果重237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6.2%,可食率近70%,果肉嫩滑,纤维少,味清甜,较高产,早结稳产,不易裂果,也是值得推广和开发的品种;其他4个品种表现欠佳,不宜在莆田市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 引种 栽培表现 适应性 福建莆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福建省春花生新品种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海玲 黄金堂 李清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11-13,共3页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对福建省近年来育成的春花生新品种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泉花627与参考品种间的加权关联度(0.9109)最大,其次是闽花6号,第三是闽花5号,第四是泉花538。
关键词 春花生 新品种 综合评价 灰色关联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特种甘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郑光武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利用研究 资源开发 福建省 甘薯 经济利用价值 品种类型 品种资源 发展前景 营养价值 生产部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48个大麦地方品种的数量性状分析和聚类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黄金堂 李清华 陈海玲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07年第1期10-13,共4页
对福建省48个大麦地方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平均值进行性状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芒长、穗长、千粒重、穗实粒数和穗粒重变异系数较大,可用于杂交和育种选择,生育期与株高、株高与穗长、穗实粒数与穗粒重及千粒重与穗粒重... 对福建省48个大麦地方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平均值进行性状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芒长、穗长、千粒重、穗实粒数和穗粒重变异系数较大,可用于杂交和育种选择,生育期与株高、株高与穗长、穗实粒数与穗粒重及千粒重与穗粒重等13对性状呈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收获指数、株高与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48个地方品种全部为多棱大麦,可分为3大类及若干亚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地方品种 相关系数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8个姬松茸菌株生产性能鉴定
10
作者 李碧琼 陈政明 林俊扬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458-461,共4页
对福建省8个姬松茸菌株的生产性能(菌丝生长状况、生育期、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性状等)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姬松茸11号产量最高,生育期66 d,菌丝萌发力强、粗壮、密集、浓白,生长速度快,结菇能力强;本地品种产量次之,生育期55 d,这两个菌... 对福建省8个姬松茸菌株的生产性能(菌丝生长状况、生育期、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性状等)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姬松茸11号产量最高,生育期66 d,菌丝萌发力强、粗壮、密集、浓白,生长速度快,结菇能力强;本地品种产量次之,生育期55 d,这两个菌株综合生产性能良好,是适合福建省进行大面积推广栽培的优良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松茸菌株 生产性能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莆田地区猪圆环病毒病的血清学调查
11
作者 翁汉东 林志敏 林彬彬 《养猪》 2015年第4期115-116,共2页
为了解莆田地区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状况,2013—2014年间在莆田笏石、埭头、灵川、仙游地区等部分养猪场(户)共采集了322份未经PCV2疫苗免疫的猪血清样本,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对送检血清样品进行PCV2抗体水平检测。结... 为了解莆田地区猪圆环病毒病的流行状况,2013—2014年间在莆田笏石、埭头、灵川、仙游地区等部分养猪场(户)共采集了322份未经PCV2疫苗免疫的猪血清样本,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对送检血清样品进行PCV2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表明,322份被检血清中检出117份阳性血清,总阳性率为36.33%,其中以6~12周龄的小猪感染率最高,阳性率为55.56%。说明猪圆环病毒病在莆田市多数猪场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病 血清学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啤酒大麦生产与开发利用探讨
12
作者 陈炳坤 蒋文广 黄金堂 《大麦与谷类科学》 1990年第2期38-42,共5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啤酒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从1979年开始,啤酒产量每年都以30%左右速度递增,预计1990年啤酒产量将达650万吨,需要大麦162.5万吨,到2000年将达到1000万吨,需要大麦250万吨。我省啤酒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从八十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啤酒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从1979年开始,啤酒产量每年都以30%左右速度递增,预计1990年啤酒产量将达650万吨,需要大麦162.5万吨,到2000年将达到1000万吨,需要大麦250万吨。我省啤酒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每年啤酒产量也以40%左右速度递增,人均量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啤酒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麦原料供应紧张,各啤酒厂所需大麦原料主要靠外省调进解决。为了保证我省啤酒工业的稳定发展,啤酒大麦原料应采取“立足省内,适当调进”的方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产量 啤酒工业 啤酒大麦生产 大麦品种 开发利用 啤酒厂 人均量 工业发展速度 二棱大麦 八十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福建省大麦新品种
13
作者 郭媛贞 陈炳坤 +1 位作者 黄金堂 陈德禄 《福建稻麦科技》 2000年第S1期46-48,共3页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 ,对福建省近年来育成的大麦品种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莆大麦 5号与参考品种的关联度最大 ,r3′ =0 8950 ,相似程度最高 ;其次是闽麦 0 6 ,r2 ′ =0 8515;闽诱 3号与参考品种的关联度...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 ,对福建省近年来育成的大麦品种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莆大麦 5号与参考品种的关联度最大 ,r3′ =0 8950 ,相似程度最高 ;其次是闽麦 0 6 ,r2 ′ =0 8515;闽诱 3号与参考品种的关联度最小 ,r1′ =0 74 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新品种 灰色系统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栽培大麦在福建莆田的生长发育特点
14
作者 黄金堂 陈德禄 郭媛贞 《大麦科学》 2001年第4期17-20,共4页
全国大麦生态区划试验福建莆田点试验结果表明 :中国栽培大麦具有广泛适应性 ,所有参试品种都能完成生长发育各个阶段 ,在大麦生长发育、特征特性等方面 ,品种间存在着明显差异 ,表现出丰富生态型。与莆田参试品种“六棱白肚”相比 ,参... 全国大麦生态区划试验福建莆田点试验结果表明 :中国栽培大麦具有广泛适应性 ,所有参试品种都能完成生长发育各个阶段 ,在大麦生长发育、特征特性等方面 ,品种间存在着明显差异 ,表现出丰富生态型。与莆田参试品种“六棱白肚”相比 ,参试品种在莆田生长发育特点是 :(1)生育期偏长 ,晚熟品种占总数 67 8%。 (2 )植株偏高 ,株高 >10 0cm占 5 7 8%。 (3)结实率较低 ,穗实粒数偏少。 (4 )籽粒饱满度较差 ,千粒重偏低 ,单株产量不高。 (5 )白粉病抗源较丰富 ,抗病品种占5 2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栽培品种 生态试验 生长发育 特征特性 福建 莆田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大麦高产育种目标商榷
15
作者 陈德禄 郭媛贞 黄金堂 《福建稻麦科技》 2001年第S1期24-26,共3页
 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大麦高产的制约因素 ,探讨了大麦高产品种的株型、棱型和产量结构问题 ,对大麦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性状改良等进行了讨论 。
关键词 大麦 育种 目标 高产 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大麦新品种莆大麦7号在湖北省的综合表现
16
作者 李清华 陈德禄 黄金堂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08年第1期22-24,共3页
大麦新品种莆大麦7号在湖北省进行了两年7个试点的试验,其表现为:株高99.1 cm,千粒重47.47,穗粒数23.00粒/穗,有效穗数39.26万穗/667 m2,全生育期181 d;丰产性和稳产性好,综合抗性较好,适应性广;综合性状优于对照鄂大麦9号,产量比对照... 大麦新品种莆大麦7号在湖北省进行了两年7个试点的试验,其表现为:株高99.1 cm,千粒重47.47,穗粒数23.00粒/穗,有效穗数39.26万穗/667 m2,全生育期181 d;丰产性和稳产性好,综合抗性较好,适应性广;综合性状优于对照鄂大麦9号,产量比对照鄂大麦9号增产6.70%,达到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新品种 莆大麦7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特种甘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初报
17
作者 郑光武 郑建扬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5年第12期8-10,共3页
依据特种甘薯的产生及其特点、类型,分析了福建省研究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对特种甘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及其发展前景作了讨论。
关键词 特种甘薯 品种资源 开发利用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莆田大豆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5
18
作者 顾智炜 郑龙 +4 位作者 林海峰 陈子琳 蒋文广 严生仁 李清华 《中国种业》 2022年第1期75-78,共4页
为筛选出适宜莆田市种植的大豆新品种,引进了10个大豆新品种进行比较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闽诚豆8号、南农99-6综合性状表现较好,产量高,建议进一步进行多点试验和扩大生产示范;福夏豆2号和福农CD217产量比对照绿斜减产较多,建议予以淘汰。
关键词 大豆 新品种 比较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孢蘑菇废菌渣不发酵连栽姬松茸配套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陈政明 邱春锦 +1 位作者 李碧琼 林俊杨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989-993,共5页
利用双孢蘑菇废菌渣不发酵直接连栽姬松茸,结果表明:4月15日播种的姬松茸产量为3.41kg.m-2,分别比3月15日和4月1日播种增产8.20%、3.31%;姬松茸不同营养配方平均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大豆粉1.0kg、酵母粉0.25kg、硫酸铵0.2kg的营养配... 利用双孢蘑菇废菌渣不发酵直接连栽姬松茸,结果表明:4月15日播种的姬松茸产量为3.41kg.m-2,分别比3月15日和4月1日播种增产8.20%、3.31%;姬松茸不同营养配方平均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大豆粉1.0kg、酵母粉0.25kg、硫酸铵0.2kg的营养配方,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菌丝浓白;以大豆粉1.5kg、酵母粉0.75kg、硫酸铵0.2kg的配方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达3.76kg.m-2,比对照增产9.62%;不同姬松茸菌株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姬松茸A5、A6菌株菌丝生长最快,日均生长速度达0.29cm,菌丝浓白,A8菌株产量最高,平均单产为3.42kg.m-2。双孢蘑菇废菌渣不发酵直接栽培姬松茸缓解栽培双孢蘑菇、姬松茸争夺原料的矛盾,降低食用菌栽培成本,提高培养料生物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孢蘑菇废菌渣 不发酵 连栽 姬松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肚菇新种中柄侧耳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政明 彭建平 +4 位作者 卢翠香 邱春锦 李碧琼 林俊扬 郑永德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358-2362,共5页
对采自福建省莆田市天然林内的猪肚菇新种中柄侧耳进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提供理论依据。驯化栽培结果表明,中柄侧耳适宜的栽培配方为木屑20%、玉米芯60%、麸皮16%,石灰2%、CaCO32%。将木屑和玉米芯预湿建堆... 对采自福建省莆田市天然林内的猪肚菇新种中柄侧耳进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提供理论依据。驯化栽培结果表明,中柄侧耳适宜的栽培配方为木屑20%、玉米芯60%、麸皮16%,石灰2%、CaCO32%。将木屑和玉米芯预湿建堆4 d后加入2%石灰翻堆一次,7 d后加入2%CaCO3和16%的麸皮再翻堆一次,栽培效果较为理想,生物学效率可达70.7%,春秋两季皆可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柄侧耳 驯化栽培 培养基 原料处理 栽培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