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年份金佛茶叶感官审评与生化成分检测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黄建锋 赫奕煊 +4 位作者 赵峰 屈艳勤 陈百文 余奇东 杨江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7期186-188,共3页
以武夷山市永生茶业有限公司2016、2017、2018和2019年的成品金佛茶叶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感官审评和生化检测分析,旨在验证金佛茶叶每年的品质是否一致,并初步探讨存放时间对金佛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戏球金佛茶各年的品质等级有一... 以武夷山市永生茶业有限公司2016、2017、2018和2019年的成品金佛茶叶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感官审评和生化检测分析,旨在验证金佛茶叶每年的品质是否一致,并初步探讨存放时间对金佛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戏球金佛茶各年的品质等级有一定差异,但品质风格趋于一致;存放时间对金佛茶叶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化成分差异明显,对比2016、2017、2018和2019年金佛茶叶,茶叶浸出物、茶叶含水量、总黄酮含量随着存放时间的增长都有增加的趋势;2016、2017、2018和2019年金佛茶叶品质等级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佛茶叶 感官审评 生化成分 检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3类陈年老茶主要成分含量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文静 韦航 +2 位作者 傅建炜 黄彪 黄财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0-175,共6页
分析比较5、10、15年陈不同乌龙茶、红茶和白茶等老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咖啡碱、茶氨酸、茶黄素等成分的含量。检测发现,5年以上的陈年老茶中,白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总体最高,其次为乌龙茶,红茶最低;咖啡碱、茶氨酸含量... 分析比较5、10、15年陈不同乌龙茶、红茶和白茶等老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咖啡碱、茶氨酸、茶黄素等成分的含量。检测发现,5年以上的陈年老茶中,白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总体最高,其次为乌龙茶,红茶最低;咖啡碱、茶氨酸含量均表现为白茶最高,红茶次之,乌龙茶最低;红茶中的茶黄素含量总体高于白茶、乌龙茶,且储藏时间越长,差异越明显。在同一种类的陈年老茶中,一些主要化合物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龙凤熟茶的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几种乌龙茶(P<0.05),而没食子酸含量则明显较高(P<0.05);白茶寿眉中的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儿茶素类化合物,以及咖啡碱和茶氨酸均明显高于牡丹和贡眉。茶叶中表儿茶素、表没食子酸酯儿茶素含量在10年陈的金佛与龙凤熟茶间差异不显著,而15年陈的金佛显著高于龙凤熟茶(P<0.05);儿茶素和表没食子酸酯儿茶素含量在5年陈的金佛与老纵水仙之间差异不明显,而10年陈的金佛显著高于老纵水仙(P<0.05);5年陈的寿眉与牡丹中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在10年陈、15年陈的寿眉中,这3种成分含量显著高于牡丹;5年陈和10年陈寿眉中的茶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牡丹(P<0.05),但15年陈的寿眉、牡丹中的茶氨酸含量差异不显著。比较分析结果可知,虽然长时间储藏后,茶叶中重要的化学成分含量均发生变化,但是加工工艺不同仍是这3类陈年老茶中茶多酚、咖啡碱和茶氨酸等重要成分含量差别较大的主要原因;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各个陈年老茶之间主要成分含量差异也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年老茶 储藏 品质 儿茶素类化合物 乌龙茶 红茶 白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双水相提取茉莉红茶多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3
作者 林莹 郑梅霞 +2 位作者 陈昌梅 吴树铮 朱育菁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5-42,共8页
以茉莉红茶多糖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茉莉红茶多糖的超声辅助双水相提取工艺,利用红外光谱表征了提取多糖的化学结构,并通过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超声... 以茉莉红茶多糖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茉莉红茶多糖的超声辅助双水相提取工艺,利用红外光谱表征了提取多糖的化学结构,并通过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超声温度为72℃、硫酸铵浓度为0.45g·mL^(-1)、超声时间为40min、液料比为29∶1(mL∶g)的最佳条件下,茉莉红茶多糖提取率为47.09mg·g^(-1),与预测值(47.26mg·g^(-1))的相对误差仅0.36%;红外光谱分析确证提取多糖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进一步证实其多糖结构;茉莉红茶多糖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其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均随浓度增加逐渐升高。茉莉红茶多糖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在食品、保健品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双水相 茉莉红茶 多糖 优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香型安溪黄金桂风味品质解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任卫威 张宇航 +6 位作者 郑玉成 陈文贤 林宏政 徐梦婷 陈谢勇 陈百文 叶乃兴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271,共9页
本研究采用感官评价、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对不同香型安溪黄金桂中的主要风味品质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溪黄金桂具有“芬芳四溢、味醇甘美”的特征,不同香型安溪黄金桂的感官品质... 本研究采用感官评价、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对不同香型安溪黄金桂中的主要风味品质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溪黄金桂具有“芬芳四溢、味醇甘美”的特征,不同香型安溪黄金桂的感官品质各具特色,清香型黄金桂花果香清鲜持久、滋味鲜醇甘爽;浓香型黄金桂焙香浓郁有甜感、滋味浓醇甘爽。两种香型黄金桂共筛选出61种差异香气物质。基于气味活性值分析及香气特征影响(aroma character impact,ACI)值进一步分析,发现清香型黄金桂的甲基庚烯酮、水杨酸甲酯、正己醛和异戊醇的ACI值显著高于浓香型,推测上述物质为呈现清香、花香和果香的关键特征香气物质;浓香型黄金桂中的脱氢芳樟醇、桃金娘烯醇、2,5-二甲基-3-乙基吡嗪、2-乙酰基-3-甲基吡嗪、柠檬烯和藏红花醛ACI值显著高于清香型,推测上述物质为呈现烘焙香、花香和果香的关键特征香气物质。本研究初步探明了不同香型安溪黄金桂品质化学特征及其香气形成的物质基础,可为阐明安溪黄金桂风味品质特征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溪黄金桂 香型 滋味 香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份福州茉莉大白毫香气品质比较分析
5
作者 王芳 潘蓉 +6 位作者 陆芳清 叶乃兴 王月 汪思佳 任卫威 杨江帆 陈百文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7-395,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年份福州茉莉大白毫香气感官品质与香气成分的差异,为确定茉莉花茶保质期和最佳品饮期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感官审评和定量描述法评价茉莉花茶香气感官品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 【目的】探究不同年份福州茉莉大白毫香气感官品质与香气成分的差异,为确定茉莉花茶保质期和最佳品饮期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感官审评和定量描述法评价茉莉花茶香气感官品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2021年、2022年、2023年生产的茉莉大白毫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结果】2023年茉莉大白毫香气品质最好,2021年茉莉大白毫因鲜灵度快速降低导致香气品质降低。2023年茉莉大白毫香气总量最高,为5846.79μg·g^(-1),分别比2022年和2021年高28.71%和41.68%。3个年份茉莉大白毫的香气组分间存在显著差异,并筛选出42种差异香气成分(P<0.05,VIP>1)。乙酸苄酯、芳樟醇、α-法呢烯、苯甲醇、顺-3-己烯醇苯甲酸酯、邻氨基苯甲酸甲酯、水杨酸甲酯、吲哚等作为茉莉花茶特征性香气成分,在2023年茉莉大白毫中含量显著高于2022年和2021年。42种差异香气成分与香气的浓度、鲜灵度和持久度皆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大于0.8的成分分别有36种、30种、34种。【结论】从香气感官品质与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来看,福州茉莉大白毫的最佳品饮期在12个月左右,保质期在18个月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份 茉莉大白毫 香气成分 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L-101(Cr)-表面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法快速检测血样中的芦丁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静楠 王丽丽 +4 位作者 胡筱 林晓 林浦 陈昌梅 余丽双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65,共5页
本文采用金属有机骨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化合物MIL-101(Cr)作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的基质,将其与传统基质进行对比分析黄酮类小分子化合物,可以实现对黄酮类药物小分子的无背景干扰检测,并据此建立了快速检测芦... 本文采用金属有机骨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化合物MIL-101(Cr)作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的基质,将其与传统基质进行对比分析黄酮类小分子化合物,可以实现对黄酮类药物小分子的无背景干扰检测,并据此建立了快速检测芦丁的MIL-101(Cr)-表面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SALDI-MS)新方法。由于MIL-101(Cr)可排除生物样品中内源性大分子物质的干扰,而且其对分析物芦丁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所建立的MIL-101(Cr)-SALDI-MS方法可成功应用于复杂血样中芦丁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101(Cr) 黄酮类 芦丁 SALDI-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E-GC-MS/MS法测定茶叶中的76种农药残留 被引量:5
7
作者 陈昌梅 林明霞 兰元 《中国茶叶》 2020年第12期52-61,共10页
建立了一种基于固相萃取结合GC-MS/MS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乙腈作为提取溶剂、石墨化炭黑-氨基复合柱作为净化手段,于GC-MS/MS上进行高灵敏的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结果表明,在2~500μg/L范围内(联苯菊酯、六六六和滴滴涕的质量浓... 建立了一种基于固相萃取结合GC-MS/MS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乙腈作为提取溶剂、石墨化炭黑-氨基复合柱作为净化手段,于GC-MS/MS上进行高灵敏的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结果表明,在2~500μg/L范围内(联苯菊酯、六六六和滴滴涕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5~125.0μg/L),76种农药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4 4~0.999 9;除甲胺磷、乙酰甲胺磷外,低、中、高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2.7%~119.5%、78.6%~114.2%、80.4%~109.3%,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低于15%,该检测方法能够较好地满足茶叶样品中多农残的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农药残留 G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福建陈年老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财标 《福建茶叶》 2019年第4期161-162,共2页
笔者根据对福建陈年老茶多年的研究与品鉴实践,从“尊重现行”的角度,对福建陈年老茶的品质界定、价值属性、卫生安全和“酸化”现象等市场及业界关注的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个人的思考与见解;同时对福建陈年老茶市场存在的问... 笔者根据对福建陈年老茶多年的研究与品鉴实践,从“尊重现行”的角度,对福建陈年老茶的品质界定、价值属性、卫生安全和“酸化”现象等市场及业界关注的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个人的思考与见解;同时对福建陈年老茶市场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并呼吁业界统一认识,尽快对福建陈年老茶建立标准,正确引导,以达到规范管理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陈年老茶 老茶价值 老茶界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白茶感官审评检验准确度的技术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百文 《福建茶叶》 2020年第11期19-20,共2页
白茶的感官审评检验是通过标准的评茶程序来评定其品质的优次、品种的优劣、加工工艺的优次。本文详细分析了白茶的外形的形状、色泽、匀整度、净度,内质的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八项因子的感官审评要素,并就降低审评过程的人为误差... 白茶的感官审评检验是通过标准的评茶程序来评定其品质的优次、品种的优劣、加工工艺的优次。本文详细分析了白茶的外形的形状、色泽、匀整度、净度,内质的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八项因子的感官审评要素,并就降低审评过程的人为误差提出了建议,以提高白茶感官审评检验的准确度,更好的为白茶生产提供指导,促进白茶市场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审评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分析不同包揉方式安溪黄金桂乌龙茶香气成分 被引量:5
10
作者 任卫威 徐梦婷 +5 位作者 陈文贤 谷梦雅 曾珊珊 金珊 陈百文 叶乃兴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63-271,共9页
为探究不同包揉方式安溪黄金桂乌龙茶的香气品质特征,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与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茶叶感官审评,对包揉和压... 为探究不同包揉方式安溪黄金桂乌龙茶的香气品质特征,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与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茶叶感官审评,对包揉和压揉安溪黄金桂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包揉安溪黄金桂花香明显带果香,压揉安溪黄金桂花香明显带蜜香。通过HS-SPME-GC-MS技术共检测出605种茶叶香气成分,以VIP>1,P<0.05为条件筛选出49个主要差异香气物质;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香气特征影响值(Aroma character impact value,ACI)分析表明,压揉安溪黄金桂中苯乙醛和β-罗勒烯的OAV较高,是压揉安溪黄金桂呈现花蜜香气的特征香气物质;包揉安溪黄金桂中橙花叔醇、丁酸叶醇酯、异丁酸香叶酯和吲哚的OAV较为突出,是包揉安溪黄金桂花果香气的特征香气物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安溪黄金桂乌龙茶的香气品质特征,为安溪黄金桂生产及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溪黄金桂 香气特征 感官审评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份有机与常规白茶生化成分及品质对比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百文 黄燕珍 +1 位作者 黄丽芳 谢长生 《福建茶叶》 2024年第4期20-23,共4页
为了解有机茶和常规茶的区别,促进有机茶市场培育。测定6个年份有机白茶和常规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和氨基酸含量,并进行感官品质对比。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有机白茶和常规白茶中的水浸出物含量和茶多酚含量皆... 为了解有机茶和常规茶的区别,促进有机茶市场培育。测定6个年份有机白茶和常规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和氨基酸含量,并进行感官品质对比。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有机白茶和常规白茶中的水浸出物含量和茶多酚含量皆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在常规白茶中变化更大;二者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皆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有机茶的黄酮类化合物大量增加,而常规白茶的增加幅度较小;二者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常规白茶的下降幅度更大。每个年份有机白茶的茶多酚含量显著低于(p<0.05)其对应的常规白茶,而黄酮类含量则更高(p<0.05);储藏年份较短白茶中的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基本是有机茶中更低,常规茶中更高,而储藏年份较长时恰好相反。感官审评结果显示,有机白茶滋味的厚度优于常规白茶,而在外形、汤色、香气和叶底方面未见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白茶 年份 茶多酚 水浸出物 感官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岩茶冲泡和品饮技艺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芳 刘宝顺 +1 位作者 陈百文 杨江帆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18,共3页
武夷岩茶具岩骨花香之韵,要领略这种岩韵需掌握好冲泡水温、茶水比和冲泡时间等方面才能得到美好的茶汤,更要掌握闻香、观色、品味的品饮技艺。
关键词 武夷岩茶 茶水比 冲泡时间 品质鉴赏 岩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大红袍初制过程中香型与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芳 张见明 +4 位作者 李博 陈百文 刘宝顺 占仕权 刘仕章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5-463,共9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武夷大红袍初制过程在制叶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鲜叶相比,以壬醛、十四烷、十三烷、十二烷、丁酸-2-乙基-1,2,3-丙三酯、二-叔-十二烷基二硫化物和乙酸橙花叔酯为代表的烷烃类...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武夷大红袍初制过程在制叶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鲜叶相比,以壬醛、十四烷、十三烷、十二烷、丁酸-2-乙基-1,2,3-丙三酯、二-叔-十二烷基二硫化物和乙酸橙花叔酯为代表的烷烃类、醛类和酮类组分等香气成分随着初制工序的进展呈下降趋势,且降幅较大,在毛茶中的含量分别下降了72.4%、91.8%、63.6%;而以橙花叔醇、α-法尼烯、吲哚、苯乙腈、苯乙醇、己酸己酯、己酸-顺3-己烯酯、己酸-反2-己烯酯、苯甲酸己酯、苯甲酸-3-己烯-1-酯和苯甲酸反2-己烯酯为代表的构成大红袍的特征性香型的醇类、酯类和烯烃类香气成分在初制过程中大量转化生成,在毛茶中的含量分别增加了215.5%、70.8%、68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大红袍 初制工艺 香型变化 特征性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陈年老茶中16种真菌毒素残留 被引量:33
14
作者 刘文静 黄彪 +2 位作者 傅建炜 韦航 黄财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9-305,共7页
建立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不同种类陈年老茶中16种真菌毒素的方法。样品经甲酸-乙腈(10∶90,V/V)溶液提取,提取液加入QuEChERS盐包振摇离心,过OASIS PRIME HLB小柱和dSPE净化管处理,以ACQUITY UPLC HSS T3C18色谱柱分离,... 建立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不同种类陈年老茶中16种真菌毒素的方法。样品经甲酸-乙腈(10∶90,V/V)溶液提取,提取液加入QuEChERS盐包振摇离心,过OASIS PRIME HLB小柱和dSPE净化管处理,以ACQUITY UPLC HSS T3C18色谱柱分离,采用电喷雾正离子的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茶叶基质匹配标准溶液。结果显示:16种真菌毒素在各自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在茶叶基质中3个不同添加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在63.4%~109.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7%~11.3%,方法检出限为0.03~7.00μg/kg。选取了121份陈年老茶样品进行检测,1份乌龙茶样品检出黄曲霉毒素B1,含量为34.0μg/kg,1份红茶样品检出赭曲霉毒素A,含量为1.6μg/kg。本方法稳定、准确、灵敏、快速,能够满足各种茶叶样品中多毒素残留分析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陈年老茶 真菌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γ-氨基丁酸岩茶加工工艺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芳 陈百文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2-37,共6页
以茶树品种水仙驻芽三、四叶为原料,研究高γ-氨基丁酸(GABA)岩茶的加工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谷氨酸溶液浓度、厌氧温度、厌氧时间、厌氧方法对GABA富集有较好的富集效果,且差异极显著(p <0.01)。以谷氨酸溶液浓度、厌氧时间和... 以茶树品种水仙驻芽三、四叶为原料,研究高γ-氨基丁酸(GABA)岩茶的加工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谷氨酸溶液浓度、厌氧温度、厌氧时间、厌氧方法对GABA富集有较好的富集效果,且差异极显著(p <0.01)。以谷氨酸溶液浓度、厌氧时间和厌氧次数设置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9个试验组中有6个试验组GABA含量高于150 mg/100 g(γ-氨基丁酸茶含量标准),其中以处理5 GABA含量最高为317.93 mg/100g,且感官品质较好,其处理工艺为:鲜叶喷洒0.2%谷氨酸(GLU)溶液,共摇青三次,每次摇青后真空厌氧1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厌氧 Γ-氨基丁酸 岩茶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陈化期白牡丹茶饼的品质分析
16
作者 陈思肜 《福建茶叶》 2023年第12期21-25,共5页
初步探究白牡丹在陈化过程中感官品质和理化成分的变化规律。以不同陈化期的白牡丹茶饼为供试材料,通过检测含水量、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总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并结合感官审评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陈化期白牡丹茶饼的品质差异。白牡丹茶... 初步探究白牡丹在陈化过程中感官品质和理化成分的变化规律。以不同陈化期的白牡丹茶饼为供试材料,通过检测含水量、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总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并结合感官审评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陈化期白牡丹茶饼的品质差异。白牡丹茶饼的含水量和水浸出物含量与陈化年份呈正相关,茶多酚总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与陈化年份呈负相关。不同陈化期白牡丹茶饼的感官品质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色泽(干茶色泽、汤色和叶底色泽)、香气、滋味三个方面。随着陈化年份的增加,白牡丹茶饼的色泽总体呈现绿色减少,黄色、红色和褐色增加的变化趋势;香气方面整体呈现毫香和青气不断减弱,陈香和甜香不断增强的变化趋势;滋味方面表现为鲜爽度降低,醇度、甜度和陈度升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牡丹茶饼 不同陈化期 感官审评 理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