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六大茶类快速识别 被引量:7
1
作者 张灵枝 黄艳 +2 位作者 于英杰 林刚 孙威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9,共12页
为构建高质量的六大茶类识别模型,本研究中收集了370份样品,通过采集其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结合光谱预处理、特征提取以及数据挖掘分类器算法,建立六大茶类快速识别模型。结果表明:1)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 为构建高质量的六大茶类识别模型,本研究中收集了370份样品,通过采集其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结合光谱预处理、特征提取以及数据挖掘分类器算法,建立六大茶类快速识别模型。结果表明:1)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分类器皆适于六大茶类快速识别模型的构建;2)SVM分类器更适于结合原始光谱(original spectrum,OS)建模,预处理易使基于该分类器建立的模型鉴别性能减弱;3)随机森林(RF)分类器更适用于预处理后光谱建模,所得模型较OS模型在识别正确率(recognition accuracy,RA)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得到明显提升;4)特征提取中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算法表现最好,所得模型的RA较OS模型明显提升,其中最佳模型OS-LDA-SVM的RA为100.00%,AUC为1.00,识别正确率高、泛化能力强、模型性能优异,可产业化应用。综上所述,近红外光谱结合预处理、特征提取算法及分类器建立模型,进行六大茶类识别的可行性强,模型的识别正确率高、性能优异,可为茶叶贸易的茶类快速识别提供科学、准确、高效的技术支撑,为国际茶类识别模型的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茶类识别 支持向量机 随机森林 线性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CoT标记的福建茶树品种(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林伟东 陈志丹 +1 位作者 孙威江 杨如兴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3-57,共15页
利用SCoT标记对福建茶树资源进行分析,构建适用于福建茶树资源SCoT-PCR扩增体系。从38条SCoT引物中筛选出的16条多态性引物,构建了55份茶树品种(系)的SCoT标记指纹图谱。对55份材料共扩增出219条条带,多态性条带为216条,平均每条引物扩... 利用SCoT标记对福建茶树资源进行分析,构建适用于福建茶树资源SCoT-PCR扩增体系。从38条SCoT引物中筛选出的16条多态性引物,构建了55份茶树品种(系)的SCoT标记指纹图谱。对55份材料共扩增出219条条带,多态性条带为216条,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3.8条,多态性比率PPB为93.15%,55份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Genetic similarity,GS)介于0.49~0.85,平均为0.67。SCoT标记分析55份供试材料共两个群体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93,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4,Nei基因多样性为0.32,香农指数Shannon为0.48,遗传分化Gst为0.067,基因流Nm为7.01。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4处,将55份茶树资源分成2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SCoT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CLH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转录调控研究及其在白化茶树中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涛 王艺清 +3 位作者 漆思雨 周喆 陈志丹 孙威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1-346,共16页
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CLH)是叶绿素降解过程中的关键酶,将叶绿素a脱去植醇,形成脱植基叶绿素a。以白化茶树白鸡冠新梢叶片为材料,克隆获得3条CsCLHs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3条CsCLHs基因分布于2个亚家族... 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CLH)是叶绿素降解过程中的关键酶,将叶绿素a脱去植醇,形成脱植基叶绿素a。以白化茶树白鸡冠新梢叶片为材料,克隆获得3条CsCLHs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3条CsCLHs基因分布于2个亚家族,其蛋白质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长度为894~975 bp,编码氨基酸个数为297~324,蛋白质分子量为31.99~34.91 kDa,等电点为4.89~7.61,不稳定系数为38.94~48.24,其中CsCLH1.1和CsCLH1.2为不稳定蛋白,CsCLH2为稳定蛋白。Cell-PLoc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3个CsCLHs蛋白均定位于叶绿体;而WolfPsort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CsCLH1.1和CsCLH1.2定位于细胞质,CsCLH2定位于叶绿体。遮阴和恢复光照处理下的qRT-PCR结果显示,遮阴抑制白鸡冠叶片CsCLHs的表达,光照诱导白鸡冠叶片CsCLHs的表达。不同品种中CsCLHs表达模式分析表明,CsCLH1s在白化叶中高表达。另外,酵母单杂交结果表明,CsCDF5可以与CsCLH1.1和CsCLH2启动子结合。综上所述,CsCLHs在白化茶树叶片中可能参与叶绿素降解,在叶片白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茶树CLH基因家族的功能及茶树叶片白化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叶绿素酶 基因家族 表达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茎段组织培养过程中防褐化污染方法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吴婉婉 孙威江 陈志丹 《中国茶叶》 2019年第1期22-24,共3页
以福鼎大白茶幼嫩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其组织培养过程中防止外植体褐化及污染的方法。结果表明,最佳的外植体消毒方式为:75%酒精消毒20~25 s+0.1%升汞消毒4 min+无菌水冲洗2遍+0.1%升汞消毒5 min+无菌水冲洗4遍;培养基中加入150 mg/L活性... 以福鼎大白茶幼嫩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其组织培养过程中防止外植体褐化及污染的方法。结果表明,最佳的外植体消毒方式为:75%酒精消毒20~25 s+0.1%升汞消毒4 min+无菌水冲洗2遍+0.1%升汞消毒5 min+无菌水冲洗4遍;培养基中加入150 mg/L活性炭(AC)时,能够有效控制外植体褐化;在培养基中加入150 mg/L的硫酸链霉素能够有效降低外植体的污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外植体 组织培养 防褐化 防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芽型工夫红茶的品质特征
5
作者 李晶 林馥茗 +5 位作者 戴浩民 黄艳 刘佳 陈林海 陈志丹 孙威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5-46,55,共13页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制作的芽型工夫红茶品质差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定量描述性分析和化学计量学对10个茶树品种芽型工夫红茶的特征滋味物质和特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定量描述性分...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制作的芽型工夫红茶品质差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定量描述性分析和化学计量学对10个茶树品种芽型工夫红茶的特征滋味物质和特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定量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10个茶树品种芽型工夫红茶的整体香气以甜香、花香为主,滋味以甜醇、浓厚为主。不同样品中检测的16种内含成分(非挥发性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平均变异系数为21.63%,其中茶黄素的差异最大;在10个茶树品种红茶中共检测出49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质量分数最高的挥发性物质类型为醇类化合物,其次为酯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质量分数最低,其中香叶醇质量分数最高;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能将‘金牡丹‘’福云7号’与其他茶树品种红茶区分开,且筛选出12种与芽型工夫红茶茶树品种密切相关的标志差异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咖啡碱和茶多酚与回甘呈显著正相关,咖啡碱、可可碱与醇度呈显著正相关,香叶醇、顺-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水杨酸甲酯、芳樟醇与花果香呈正相关。该研究为芽型工夫红茶的生产加工和品质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芽型工夫红茶 品质特征 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的不同产地乌龙茶挥发性物质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甘爽 陈志丹 +2 位作者 商虎 林琳 孙威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8-77,共10页
为实现不同产地乌龙茶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快速检测,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联用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我国4个不同产地的29个乌龙茶样品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研究。不同产地乌... 为实现不同产地乌龙茶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快速检测,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联用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我国4个不同产地的29个乌龙茶样品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研究。不同产地乌龙茶样本的IMS图谱显示,挥发性物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呈柑橘香的柠檬烯在广东乌龙茶中含量较高;闽南地区乌龙茶中具有青草香特征成分的庚醛、己醛、3-辛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产地的乌龙茶;台湾地区乌龙茶中具有果香气特征成分的2-己酮、丙酸、γ-丁内酯、正己醛等含量较高;闽北地区乌龙茶中具有烘烤香呈香特性的反-2,4-庚二烯醛、对乙基苯酚、5-甲基糠醛含量较高。采用差谱法从谱图中筛选出43种挥发性化合物,以峰值强度作为变量,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进行降维,能对不同产地乌龙茶进行区分,其中PC1的贡献率为54.2%,PC2的贡献率为19.4%,累计贡献率为73.6%;使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其中PC1的贡献率为54.2%,PC2的贡献率为19.3%,累计贡献率为73.5%,各产地乌龙茶区分效果较好;使用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LDA判别率为100%,可以有效判别不同产地乌龙茶。表明GC-IMS技术可以有效应用于乌龙茶挥发性物质的检测及产地的快速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联用技术 乌龙茶 挥发性物质 产地 主成分分析 线性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中天然累积和人工合成的甲基化EGCG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任晓萌 商虎 +3 位作者 高晨曦 胡潇 黄艳 孙威江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02-208,共7页
基于国内外甲基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O-methylated (-)-epigallocatechin-3-O-gallate,O-methylated EGCG]的研究现状,阐述种质资源、采摘时间、叶片成熟度标准、加工工艺对茶叶中甲基化EGCG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当前人工合成甲基化... 基于国内外甲基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O-methylated (-)-epigallocatechin-3-O-gallate,O-methylated EGCG]的研究现状,阐述种质资源、采摘时间、叶片成熟度标准、加工工艺对茶叶中甲基化EGCG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当前人工合成甲基化EGCG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化EGCG 种质资源 采摘标准 茶叶加工 酶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中原花青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高晨曦 黄艳 孙威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1-453,共13页
原花青素是茶叶中一类重要的多酚类物质,也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近年来茶叶中含有的原花青素类物质(Proanthocyanidins,PAs)受到广泛关注。对茶树中原花青素类物质的研究有助于推进茶树生长过程中多酚类代谢途径研究,在茶叶生物化学基... 原花青素是茶叶中一类重要的多酚类物质,也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近年来茶叶中含有的原花青素类物质(Proanthocyanidins,PAs)受到广泛关注。对茶树中原花青素类物质的研究有助于推进茶树生长过程中多酚类代谢途径研究,在茶叶生物化学基础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原花青素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原花青素与花青素的关系、茶叶中原花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缩合机理、茶叶中原花青素的类型,以及在茶叶中的含量差异和应用现状,并探讨其研究利用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花青素 花青素 缩合机理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处理下茶树根系的组织细胞形态差异及蜡质合成相关基因WSD1的表达分析
9
作者 宋博 贾培凝 +3 位作者 叶文祺 吴俊 孙威江 薛志慧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9-230,共12页
茶树是一种氟含量较高的植物,具有聚氟性。基于扫描电镜技术,探究不同质量浓度(10 mg·L^(-1)和50 mg·L^(-1))及不同时间(1 d和16 d)氟处理下,氟高富集茶树品种黄棪和氟低富集茶树品种佛手根系吸收富集氟的特性差异,并对前期... 茶树是一种氟含量较高的植物,具有聚氟性。基于扫描电镜技术,探究不同质量浓度(10 mg·L^(-1)和50 mg·L^(-1))及不同时间(1 d和16 d)氟处理下,氟高富集茶树品种黄棪和氟低富集茶树品种佛手根系吸收富集氟的特性差异,并对前期转录组数据筛选出氟处理下茶树蜡质合成的差异基因WSD1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0 mg·L^(-1)氟处理后,黄棪根部表皮细胞表面覆盖的蜡质稍有增多,细胞排列较为疏松,而佛手根部表皮细胞界限模糊,覆盖蜡质明显增多,细胞壁出现扭曲断裂等氟不耐受症状。蜡质合成相关基因WSD1荧光定量结果显示,WSD1经外源氟处理后,其对茶树根部的蜡质有较为明显的上调作用;WSD1蛋白互作网络预测结果及相关性分析显示,WSD1受CSS0041298、CSS0012327及CSS0049082的负调控。本研究从茶树与蜡质合成互作角度探究茶树缓解氟胁迫的响应机制,为深入探究茶树氟吸收调控和耐氟茶树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SEM 蜡质合成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状况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晨曦 孙威江 +1 位作者 任春凤 庄长强 《中国茶叶》 2024年第6期25-32,共8页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叶标准化工作逐步推进。文章介绍了我国茶通用标准、各茶类标准和茶叶国际标准标准化建设的最新情况,其中分类介绍了乌龙茶类标准、白茶类标准、红茶类标准、绿茶类标准、黄茶类标准、黑茶类标准,以及茉莉花茶类标准...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叶标准化工作逐步推进。文章介绍了我国茶通用标准、各茶类标准和茶叶国际标准标准化建设的最新情况,其中分类介绍了乌龙茶类标准、白茶类标准、红茶类标准、绿茶类标准、黄茶类标准、黑茶类标准,以及茉莉花茶类标准;现行有效的茶叶国际标准共31项,此外,还有4项正在研制中。为支持中国标准的“走出去”战略,目前有23项国家标准外文版出版,3项正在研制中。文章还对标准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对进一步推进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行业 标准化发展 茶叶标准 国际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工工艺对茶树花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1
作者 黄艳 商虎 +2 位作者 朱嘉威 刘鹏 孙威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5-170,共6页
以‘黄金桂’品种茶树的鲜花为原料,研究锅式杀青烘干、微波杀青烘干、真空冷冻干燥对茶树花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儿茶素组分、生物碱含量及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干燥处理的茶树... 以‘黄金桂’品种茶树的鲜花为原料,研究锅式杀青烘干、微波杀青烘干、真空冷冻干燥对茶树花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儿茶素组分、生物碱含量及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干燥处理的茶树花茶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甲基化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以及儿茶素总量显著高于锅式杀青烘干和微波杀青烘干(P<0.05);没食子酸含量最低;水浸出物、茶没食子素和咖啡碱含量与锅式杀青烘干和微波杀青烘干差异不显著(P>0.05)。这3种工艺中,真空冷冻干燥工艺最有利于多酚类化合物的保留,因此成品茶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微波杀青烘干其次,锅式炒青烘干的抗氧化活性最低。感官分析表明,锅式杀青烘干、微波杀青烘干工艺由于经过热脱水处理,所制得的茶树花茶具有玉米香;滋味均有麻涩感,其中冷冻干燥处理的茶树花茶涩味最明显,不同工艺处理下感官风味不同。综上,可将茶树花茶开发为功能性饮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工艺 儿茶素 茶没食子素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尤溪苦茶资源苦涩味物质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唐琴 孙威江 +4 位作者 陈志丹 沈诗钰 周喆 陈佳佳 陈翠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42-247,共6页
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3份尤溪苦茶资源的花青素、总黄酮、生物碱组分、儿茶素组分等显苦涩味物质的生化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其物质成分特征指标均具有一定差异,20个指标变异系数在9.74%~73.08%之间,说明尤溪苦茶苦涩... 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3份尤溪苦茶资源的花青素、总黄酮、生物碱组分、儿茶素组分等显苦涩味物质的生化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其物质成分特征指标均具有一定差异,20个指标变异系数在9.74%~73.08%之间,说明尤溪苦茶苦涩味生化成分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与4份对照茶树相比,发现尤溪苦茶在花青素、咖啡碱、可可碱、茶碱、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总量和酯型儿茶素的均值均高于对照,表明尤溪苦茶苦涩味突出的原因为高含量的花青素、咖啡碱和儿茶素及其相互协同作用。据此筛选出花青素含量特异资源8份、高咖啡碱资源1份、可可碱特异资源1份以及高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资源21份,为苦茶的杂交育种、创新加工、功能性成分开发与次生代谢机理的相关研究提供良好的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溪苦茶 苦涩味 生物碱 儿茶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CsPAL3基因cDNA全长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唐秀华 周喆 +6 位作者 唐琴 陈佳佳 谢凤 洪瑶新 黄诗林 陈志丹 孙威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42,共10页
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由多基因家族编码,是花青素等多酚物质合成途径的起始酶,对其合成具有调控作用。本研究以紫化茶树武夷奇种C18茶树为材料,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CsPAL基因cDNA,命名为CsPAL3(登录号为KY8... 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由多基因家族编码,是花青素等多酚物质合成途径的起始酶,对其合成具有调控作用。本研究以紫化茶树武夷奇种C18茶树为材料,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CsPAL基因cDNA,命名为CsPAL3(登录号为KY865305),分析其生物信息学特征,并检测不同叶色茶树品种(系)中的花青素总量及茶树PAL家族成员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获得Cs PAL3基因全长c DNA为2 518 bp,包含一个完整的2 130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709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为稳定亲水性蛋白,预测分子量为77.40 k D,理论等电点为6.26;Blast分析序列发现Cs PAL3与芒果的Mi PAL相似性最高,为87%。而在同源进化树分析中与芍药的PiPAL亲缘关系较近。紫化茶树的花青素总量和CsPALa、Cs PALc、Cs PAL3(CsPALe)基因表达量均高于常规绿叶茶树和白化茶树。这表明茶树CsPALa、Cs PALc、Cs PAL3(CsPALe)基因上调表达可能促进茶树花青素合成积累,使得茶树叶片呈现紫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CsPAL3基因 克隆 相对表达量 花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对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晶 林彩容 +3 位作者 黄艳 邓旭铭 王艺清 孙威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7-490,共14页
为研究在农杆菌介导的茶树遗传体系中,茶多酚对农杆菌侵染效率的影响,以LBA4404、EHA105、ATCC15834和K599 4个农杆菌菌株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不同浓度茶多酚处理下的耐酚能力、被膜完整率、吸附性、vir和chv基因表达,以及遗传转化差异... 为研究在农杆菌介导的茶树遗传体系中,茶多酚对农杆菌侵染效率的影响,以LBA4404、EHA105、ATCC15834和K599 4个农杆菌菌株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不同浓度茶多酚处理下的耐酚能力、被膜完整率、吸附性、vir和chv基因表达,以及遗传转化差异。结果显示,4个菌株的耐酚能力依次为LBA4404>K599>EHA105>ATCC15834,其中EHA105和ATCC15834菌株对茶多酚较为敏感;ATCC15834菌株被膜完整率与茶多酚的浓度、静置时间呈负相关,EHA105在600 mg·L^(-1)茶多酚处理48 h后,其被膜完整率最低;ATCC15834和EHA105对烟草叶肉细胞的吸附能力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经茶多酚处理24 h后,ATCC15834中chv B和EHA105中chv B2的表达受到显著抑制,vir A表达量与低浓度酚类的敏感性呈正相关性;烟草经农杆菌菌液(含茶多酚)侵染后,瞬时转化效率和稳定转化效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发状根诱导率大大降低。1 000 mg·L^(-1)茶多酚处理后,ATCC15834的发根诱导率最低,仅为13.85%,坏死率高达33.85%。综上所述,茶多酚会降低农杆菌活力和被膜完整率,chv基因通过降低表达量影响其吸附性,最终导致烟草转化体系中瞬时转化效率和稳定转化效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农杆菌介导 吸附性 chv和vir基因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酒型茶酒发酵工艺优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仲 苏玉清 +3 位作者 钟汝燕 苏观兰 金琦芳 孙威江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57-60,共4页
以糯米为主原料通过添加红茶提取液,利用黄酒曲酿造黄酒型茶酒。以酒精度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得到黄酒型茶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茶汤与干糯米的液料比7∶8(mL/g),黄酒曲添加量2.0%,酵母添加量0.10%,发酵时间为5 d,... 以糯米为主原料通过添加红茶提取液,利用黄酒曲酿造黄酒型茶酒。以酒精度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得到黄酒型茶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茶汤与干糯米的液料比7∶8(mL/g),黄酒曲添加量2.0%,酵母添加量0.10%,发酵时间为5 d,此条件下酿造的黄酒型茶酒酒精度为15.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茶酒 红茶 发酵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鼎大白茶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婉婉 孙威江 陈志丹 《中国茶叶》 2018年第9期22-25,共4页
以福鼎大白茶的新梢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一套完整的离体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最适的腋芽诱导培养基为MS+1.5 mg/L 6-BA+0.3 mg/L NAA;最适的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1 mg/L NAA;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0.2 mg/L NAA,生根率... 以福鼎大白茶的新梢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一套完整的离体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最适的腋芽诱导培养基为MS+1.5 mg/L 6-BA+0.3 mg/L NAA;最适的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1 mg/L NAA;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0.2 mg/L NAA,生根率达70%,平均生根数4条,平均根长5.4 cm,移栽成活率达7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培养 腋芽诱导 增殖 生根 移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地办学资源整合模式下《制茶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志丹 林馥茗 +4 位作者 王晓霞 陈倩洁 鲁静 高水练 林东艺 《中国茶叶加工》 2019年第1期68-71,共4页
《制茶学》课程是茶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文章结合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茶学专业实际办学情况,分析了当前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措施,探讨并展望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为茶学专业制茶人才... 《制茶学》课程是茶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文章结合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茶学专业实际办学情况,分析了当前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措施,探讨并展望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为茶学专业制茶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茶学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标准《乌龙茶-定义与基本要求》(ISO20716:2022)解读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志丹 李琳玉 +1 位作者 黄艳 孙威江 《中国茶叶》 2023年第6期22-25,共4页
2022年9月7日,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国际标准《乌龙茶-定义与基本要求》(ISO 20716:Oolong tea-Definition and basic requirements),该标准规定了乌龙茶的定义、基本要求、工艺要求、化学指标要求,以及包装和标志要求等内容。文章从... 2022年9月7日,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国际标准《乌龙茶-定义与基本要求》(ISO 20716:Oolong tea-Definition and basic requirements),该标准规定了乌龙茶的定义、基本要求、工艺要求、化学指标要求,以及包装和标志要求等内容。文章从该标准的制订背景和意义、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及实施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解读,以期促进国际标准的宣贯和认识,推动标准的落实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 20716 乌龙茶 国际标准 内容解读 实施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尤溪苦茶苦味相关物质检测及与苦味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魏沙沙 彭静 +2 位作者 陈志丹 孙威江 林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7-349,共13页
对自然分布的尤溪苦茶4个区域37份单株进行主要滋味物质检测及苦味评价,参照食品感官分析中排序法检验和定量描述能力检验对主要评价小组成员进行考核和筛选,获得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的评价人员7名。滋味物质检测结果表明,尤溪苦茶的生... 对自然分布的尤溪苦茶4个区域37份单株进行主要滋味物质检测及苦味评价,参照食品感官分析中排序法检验和定量描述能力检验对主要评价小组成员进行考核和筛选,获得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的评价人员7名。滋味物质检测结果表明,尤溪苦茶的生化成分和苦味具有多样性,赤墓村苦茶苦味程度较高,没食子酸、EGCG、ECG等酯型儿茶素以及可可碱含量较高;光明村苦茶苦味最低,含量较高的生化成分为EGC、EC等非酯型儿茶素和咖啡碱;丘山村苦茶的赖氨酸、半胱氨酸及总氨基酸含量较高,赤墓村非保护区群体的鲜味氨基酸天冬氨酸、丝氨酸以及苦味氨基酸组氨酸、蛋氨酸的含量更高。苦味与滋味物质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可可碱、缬氨酸含量与苦味呈正相关,甜味的天冬氨酸含量与苦味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茶 苦味评价 评价小组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阴处理对茶树叶色表型及生化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金琦芳 孙威江 王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1-6,共6页
以"武夷奇种C18"叶片为原料,分别用75%和60%的黑色遮阳网遮光,以全光照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遮阴处理对茶树紫色芽叶颜色表型及生化成分的影响。经过15 d的遮阴处理,取经遮阴处理和全光照处理(CK)的"武夷奇种C18"... 以"武夷奇种C18"叶片为原料,分别用75%和60%的黑色遮阳网遮光,以全光照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遮阴处理对茶树紫色芽叶颜色表型及生化成分的影响。经过15 d的遮阴处理,取经遮阴处理和全光照处理(CK)的"武夷奇种C18"第一叶,测定叶绿素相对含量、花青素苷总量、茶多酚总量、儿茶素组分、黄酮总量及黄酮苷元等含量。结果表明:遮阴程度越弱,叶片呈色越紫,花青素含量越高;正常光照下,叶绿素相对含量较低,花青素含量最高; 75%遮荫,叶绿素相对含量较高,花青素含量较低;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花青素苷、茶多酚、儿茶素组分、黄酮及黄酮苷元等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说明紫芽茶树芽叶色泽和花青素等含量受到环境光因子影响,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紫芽地方特异茶树资源和紫芽茶产品奠定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遮阴处理 叶色表型 生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