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鲈半乳糖凝集素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在不同环境因子胁迫下表达响应
1
作者 郑圆 温海深 +6 位作者 李吉方 方秀 王灵钰 张冲 陶泽鑫 张永航 李昀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7,共13页
为探究在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响应环境因子胁迫中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s)发挥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水平鉴定获得了花鲈的14个Galectin基因(LGALS1、LGALS2a、LGALS2b、LGALS3a、LGALS3ba、LGALS3bb、LGALS4、LGALS8a、LGA... 为探究在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响应环境因子胁迫中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s)发挥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水平鉴定获得了花鲈的14个Galectin基因(LGALS1、LGALS2a、LGALS2b、LGALS3a、LGALS3ba、LGALS3bb、LGALS4、LGALS8a、LGALS8b、LGALS9、LGALS17、GRPa、GRPb和GRPc)。通过系统发育、拷贝数、共线性和基因结构分析证实了基因注释的准确性和结构上的保守性。利用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Galectin基因的组织表达及在多种环境因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研究表明,Galectin家族各基因在花鲈的7个组织(肝、鳃、脾、胃、脑、精巢和卵巢)中广泛表达,且有6个基因(LGALS3ba、LGALS4、LGALS8a、LGALS9、LGALS17和GRPa)表现出明显的组织特异性。Galectin家族的不同成员在4种环境因子胁迫下(低氧、碱度、高温及盐度适应)表现不同程度的表达响应,其中LGALS3a、LGALS3ba、LGALS4、LGALS17和GRPb在4种环境胁迫中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表达,表明其广泛参与了对环境胁迫的响应与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Galectin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胁迫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鲈南北方养殖群体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温海深 于朋 +3 位作者 李昀 方秀 张凯强 刘阳 《中国水产》 2020年第4期81-84,共4页
随着花鲈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的逐步成熟,其养殖产量逐年升高。但在实施南北方接力养殖模式过程中,花鲈亲本来源愈发混乱,致使其种质资源混杂不清。为区别南北方养殖条件下花鲈形态学方面的差异,建立简单可靠的判别标准,本研究结合传统... 随着花鲈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的逐步成熟,其养殖产量逐年升高。但在实施南北方接力养殖模式过程中,花鲈亲本来源愈发混乱,致使其种质资源混杂不清。为区别南北方养殖条件下花鲈形态学方面的差异,建立简单可靠的判别标准,本研究结合传统形态学度量方法及框架法,运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多元分析方法研究两个群体间的形态性状差异,供花鲈繁育生产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群体 判别公式 判别分析 形态学比较 可数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群体花鲈幼鱼温度耐受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胡彦波 李昀 +5 位作者 温海深 孙亚龙 徐扬涛 王旭 陈守温 方秀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1-7,共7页
为研究不同驯化温度下2个群体(北方群体N、南方群体S)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的热耐受特征,本实验设置了3组驯化温度(15、20和25℃),采用临界温度法对花鲈幼鱼(N:(6.42±0.31)g,S:(6.02±0.31)g)进行温度耐受性研究。... 为研究不同驯化温度下2个群体(北方群体N、南方群体S)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的热耐受特征,本实验设置了3组驯化温度(15、20和25℃),采用临界温度法对花鲈幼鱼(N:(6.42±0.31)g,S:(6.02±0.31)g)进行温度耐受性研究。研究表明,在3组驯化温度下(15、20和25℃)花鲈幼鱼最大临界温度(CTmax)/和最小临界温度(CTmin)/℃分别为N:37.09、37.89、38.53℃和0.93、2.83、5.23℃;S:37.10、37.63、38.03℃和1.18、3.27、6.00℃。在3组驯化温度条件下,温度耐受幅N>S,在15℃驯化条件下,N、S花鲈幼鱼温度耐受幅最大,分别为36.16和35.91℃;在15~25℃范围内,N、S的高温驯化反应率分别为0.144、0.093、低温驯化反应率分别为0.430、0.482;N、S花鲈幼鱼的热耐受区域面积分别为348.950和341.675℃~2。实验结果表明,南北方花鲈幼鱼群体的最大临界温度和最小临界温度都与驯化温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相同的驯化温度下,北方幼鱼和南方幼鱼最大临界温度无显著差异,北方幼鱼的最小临界温度明显低于南方幼鱼,且驯化温度明显影响花鲈幼鱼的温度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驯化温度 北方群体 南方群体 温度耐受 临界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添加多维对花鲈生长、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蒋鹏达 李文静 +2 位作者 黎中宝 方秀 汪晴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0-48,共9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的多维含量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38.54±0.05)g的花鲈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基础饲料中分别...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的多维含量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38.54±0.05)g的花鲈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0.5%、1%、2%、3%、4%、5%)的多维,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饲喂28 d。结果表明:多维添加量对花鲈的体成分、存活率、肝指数、饲料系数和肥满度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多维添加量为2%时,花鲈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最大,与多维添加量为2%相比较,随着多维添加量继续增多,花鲈的WGR和SGR显著降低(P<0.05);当多维添加量为5%时,花鲈的肠蛋白酶活性较0.5%和1%添加量组显著提高(P<0.05),而多维添加量为0.5%时,花鲈的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任意一组(P<0.05),各组之间肠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与多维添加量为0.5%相比,多维添加量为5%时,能够显著提高花鲈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血清中总蛋白含量(P<0.05),而血清溶菌酶活性没有显著变化(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多维含量为5%时,能够明显提高花鲈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肠道蛋白酶活性,而在含量为2%时,能够明显提高花鲈的生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多维 生长性能 消化酶 免疫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生物代谢的传统发酵海鲈鲜味肽筛选及其对苦味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春鑫 吴燕燕 +6 位作者 方秀 陈胜军 赵永强 相欢 岑剑伟 魏涯 王悦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47-156,共10页
旨在确定传统发酵海鲈鱼鲜味肽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探索鲜味肽对苦味抑制的作用。采用肽组学联合机器学习技术从传统发酵海鲈鱼中鉴定并预测出38种鲜味肽,宏基因组注释结果初步表明共有51个微生物属和7种蛋白酶参与其中。发酵海鲈鱼鲜... 旨在确定传统发酵海鲈鱼鲜味肽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探索鲜味肽对苦味抑制的作用。采用肽组学联合机器学习技术从传统发酵海鲈鱼中鉴定并预测出38种鲜味肽,宏基因组注释结果初步表明共有51个微生物属和7种蛋白酶参与其中。发酵海鲈鱼鲜味肽的形成过程中,Rhodococcus、Staphylococcus、Clostridium、Thiothrix、Pseudomonas和Achromobacter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鲜味肽EEEVVEEVE、DEEYPDL和DEEYPDLS均能与苦味受体(TAS2R14)结合,它们的结合活性空腔一致。3条鲜味肽与TAS2R14之间主要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同时TAS2R14与这些肽的关键结合位点主要是SER265、SER69、SER65和THR86。电子舌仿生技术结果显示,这3?条鲜味肽均对苦味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研究鱼源鲜味肽与苦味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味肽 苦味受体 微生物 发酵海鲈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中国东南沿海黄鳍棘鲷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被引量:3
6
作者 叶幼玲 黄张帆 +2 位作者 徐安乐 汪睛 黎中宝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3-590,共8页
本研究通过对线粒体控制区序列进行分析的技术手段,对中国宁德(ND)、厦门(XM)、漳浦(ZP)、南澳岛(NAD)、湛江(ZJ)、海口(HK)与北海(BH)的7个野生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 本研究通过对线粒体控制区序列进行分析的技术手段,对中国宁德(ND)、厦门(XM)、漳浦(ZP)、南澳岛(NAD)、湛江(ZJ)、海口(HK)与北海(BH)的7个野生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南沿海的野生黄鳍棘鲷群体呈现出中等以上的遗传多样性特征,48个黄鳍棘鲷样品的控制区序列长度为580 bp,单倍型数目为44个,总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996和0.01730。7个野生黄鳍棘鲷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1028~0.02987。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_(ST))为-0.06841~0.54586,北海群体和其他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AMOVA分析显示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占比为83.34%,大部分遗传变异发生在组群内;但北海群体与其他6个群体分为两个组群后,组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比为42.66%,两个组群间存在较大程度的遗传变异。基于Kimrua距离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显示北海群体聚为一个分支,另外6个群体聚为一支。基于TCS network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图中44个单倍型混杂在一起,未按照水系格局和地理距离进行分布,表明黄鳍棘鲷群体间未形成多个单系群。本研究可为中国东南沿海野生黄鳍棘鲷群体的种质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黄鳍棘鲷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