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推进福建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划要点与实施对策 被引量:7
1
作者 翁伯琦 林怡 +4 位作者 王义祥 陈华 叶菁 刘朋虎 吴良泉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13-620,共8页
全面推进乡村高效生态农业优化协同发展,是福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与重要举措。本研究在阐述高效生态农业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潜力和挑战,以福建省国土空间规划与农业绿色发展要求为依据,提出... 全面推进乡村高效生态农业优化协同发展,是福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与重要举措。本研究在阐述高效生态农业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潜力和挑战,以福建省国土空间规划与农业绿色发展要求为依据,提出以“四带十集群三体系”+“4个层次链接互补”+“3大新兴创业工程”为主架构的福建省高效生态农业空间优化布局与发展规划要点,同时因地制宜优化构建以主要河流沿岸为生态廊道、主要山脉和漫长海岸为依托的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的乡村生态经济系统,形成以区域特色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为主体、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的农产品优质生产与安全供给的创新发展格局,并结合福建现代农业发展实际提出政策法规、机制创新、组织实施、有效服务、科技兴农、人才队伍等6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高效生态农业 发展战略 规划要点 实施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乡村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理论及新技术体系构建 被引量:3
2
作者 林怡 叶菁 +3 位作者 陈华 王义祥 刘朋虎 翁伯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08-1219,共12页
高效生态农业的应运兴起丰富了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容,对其深入探索与不断完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与运营载体。本研究在总结保障供应、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高效生态农业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内涵的延伸和... 高效生态农业的应运兴起丰富了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容,对其深入探索与不断完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与运营载体。本研究在总结保障供应、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高效生态农业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内涵的延伸和拓展,构建“县域-区域-流域”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主体框架,剖析高效生态农业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建设思路和发展目标。高效生态农业是生态农业的提高和升华,本研究依照福建省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与农业强省的建设要求,提出福建乡村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融合发展新集群构建;因地制宜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业宜居乡村融合体;深入探索并创立福建乡村碳中和管理新机制与创业新体系等新技术体系优化构建与实施对策,进而探索创建乡村产业化+生态化“双化协同”开发与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益统筹”发展的生产经营模式,因地制宜推动富有区域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升级,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生态农业 乡村振兴 农业强国 福建省 技术新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红壤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区生态循环与产业提升技术对策——以福建省长汀县、宁化县、平和县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翁伯琦 张伟利 罗旭辉 《农学学报》 2013年第12期36-41,共6页
为了转变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有效缓解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实现南方水果的巩固与提升,以福建省长汀县、宁化县、平和县为例,分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区的循环农业发展成效,并结合区域生态环境与生产实际,提出了进一步维系生态平衡、农... 为了转变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有效缓解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实现南方水果的巩固与提升,以福建省长汀县、宁化县、平和县为例,分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区的循环农业发展成效,并结合区域生态环境与生产实际,提出了进一步维系生态平衡、农色产业提升的技术对策与措施:(1)把握重点,打造精品示范基地;(2)发挥优势,建设(3)阐明规律,增加地表植被覆盖;(4)创新驱动,培植新型朝阳产业;(5)多元投入,夯实(6)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循环农业 区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水土保持-生态循环农业耦合联动开发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翁伯琦 王义祥 罗旭辉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21年第4期5-8,共4页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南方丘陵山地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之一,尽管多年来各地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新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对水土保...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南方丘陵山地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之一,尽管多年来各地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新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本文提出了山地水土保持—生态循环农业耦合联动开发的理论框架,总结分析了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与循环农业耦合开发的技术模式,并结合区域生产与山地开发实际,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推动水土保持与绿色农业联动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循环农业 耦合开发 长汀 经验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农-牧-菌”循环农业体系构建与技术实践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华 叶菁 +2 位作者 刘朋虎 王义祥 翁伯琦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6-973,共8页
因地制宜地构建农-牧-菌循环农业体系、研发配套关键技术并集成推广应用,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与农业绿色产业发展,其有效实施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10年福建省在农-牧-菌循环农业体系优化构... 因地制宜地构建农-牧-菌循环农业体系、研发配套关键技术并集成推广应用,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与农业绿色产业发展,其有效实施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10年福建省在农-牧-菌循环农业体系优化构建与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的进展与应用成效,系统阐述了养猪场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与菌业高效生产、农牧菌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循环利用与有效链接技术、农牧废弃物-食用菌循环农业综合开发体系及调控技术,深入探索了有益微生物菌剂筛选、主要接口技术优化、高效栽培基质研发、温室气体有效减排、复合体系碳中和等集成创新及其技术集成应用,深入分析了科技创新带动乡村循环农业开发与促进乡村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作用,提出深化现代循环农业的研究方向及其重点技术攻关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农-牧-菌 循环农业 体系构建 主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三茶”统筹发展体系优化构建与技术对策研究
6
作者 叶菁 林怡 +3 位作者 刘朋虎 王义祥 张文锦 翁伯琦 《茶叶学报》 2024年第6期71-77,共7页
基于“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省茶产业在产业组织、合作机制、科企平台、政策支持等发展基础,阐述了优化构建以实施茶产业“四名”有效策略,落实茶产业“六化”重要举措,处理好“八要”内在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三茶”统筹... 基于“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省茶产业在产业组织、合作机制、科企平台、政策支持等发展基础,阐述了优化构建以实施茶产业“四名”有效策略,落实茶产业“六化”重要举措,处理好“八要”内在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三茶”统筹发展思路;并结合福建实际与发展目标,提出以下6项技术对策:加强品种选育,优化茶叶生产种植结构;强化集成创新,推广“三生”茶园模式;保障茶叶质量,创新茶叶精深加工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培育区域茶业龙头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有效拓展市场营销领域;发挥多样功能,充分挖掘茶叶文化价值。以期为“三茶”统筹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茶产业 茶科技 统筹发展 技术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地区多级循环农业模式优化构建与技术集成应用--以福建省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翁伯琦 王义祥 +1 位作者 王煌平 罗涛 《福建农业科技》 2017年第7期64-66,共3页
综述了福建省多级循环农业模式优化构建与技术集成应用的研究成果,总结示范推广取得的成效,并对进一步深化现代循环农业研发提出发展策略。
关键词 东南地区 多级循环农业 构建 技术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草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9
8
作者 刘依川 陈志彤 +1 位作者 陈松林 应朝阳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0-516,共7页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18个草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构建草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对福建省草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各设区市草地资源生态安全多处于良好和一般的状态,全省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0.386,生...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18个草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构建草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对福建省草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各设区市草地资源生态安全多处于良好和一般的状态,全省平均生态安全指数为0.386,生态安全状态一般.内陆地区的草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数大于沿海地区,其中三明市生态安全指数最高.资源环境压力、草地生长状态和社会经济响应等是草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资源 生态安全 熵权法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茶园土壤酸度特征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山市为例 被引量:25
9
作者 吴志丹 江福英 +3 位作者 尤志明 王峰 张文锦 翁伯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1-189,共9页
调查测试福建省武夷山市60个茶园6个土类120个土层的土壤酸度指标,分析茶园土壤酸度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园0~20cm土层土壤平均p H值为4.52,其中p H〈4.5的重度酸化土壤占总调查样本的55.00%;20~40cm土层土壤平均p H值为4.52... 调查测试福建省武夷山市60个茶园6个土类120个土层的土壤酸度指标,分析茶园土壤酸度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园0~20cm土层土壤平均p H值为4.52,其中p H〈4.5的重度酸化土壤占总调查样本的55.00%;20~40cm土层土壤平均p H值为4.52,p H〈4.5占53.33%;茶园红壤、紫色土、粗骨土0~20cm、20~40cm土层土壤平均p H值均低于4.5,茶园土壤酸化严重.总体上茶园土壤中交换性Al3+的数量和相对比例随交换性酸总量增加而增大,交换性H+的相对比例则呈相反的变化特征,交换性Al3+占交换性酸的比例为76.67%~98.40%;茶园土壤p H值与交换性酸、H+和Al3+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46和-0.59.茶园土壤酸碱缓冲性能随着土壤p H值的降低呈现下降趋势;总体上茶园土壤p H值与盐基饱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p H值与盐基饱和度的正相关主要受到交换性Ca2+、Mg2+饱和度的制约.但不同土壤类型表现不一,体现了茶园土壤酸度的复杂性、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市 茶园 土壤酸度 交换性酸 交换性盐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氮素状况 被引量:11
10
作者 吴志丹 江福英 +1 位作者 张磊 尤志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4,共9页
为了解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氮素供应能力,对安溪县77个铁观音茶园土壤(分0~20、20~40 cm两个土层)全氮、碱解氮含量及对应的铁观音茶叶氮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安溪县铁观音茶园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属中上水平,平均... 为了解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氮素供应能力,对安溪县77个铁观音茶园土壤(分0~20、20~40 cm两个土层)全氮、碱解氮含量及对应的铁观音茶叶氮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安溪县铁观音茶园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属中上水平,平均值1.13 g/kg,Ⅱ级(尚可)及以上样点比例达90.9%;2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属中下水平,平均值0.81 g/kg,Ⅱ级(尚可)及以下样点比例占77.9%。黄壤、红壤、水稻土改植、赤红壤茶园土壤全氮含量较高,粗骨土、潮砂土茶园土壤全氮含量较低;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碱解氮总体含量较为丰富,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平均值105.42 mg/kg,Ⅱ级(尚可)及以上样点比例达到97.4%;20~40 cm土层平均值75.02 mg/kg,Ⅱ级(尚可)以上样点比例占84.4%。黄壤、红壤、赤红壤、水稻土改植茶园土壤碱解氮含量较高,粗骨土、潮砂土茶园土壤碱解氮含量较低;土壤碱解氮与全氮、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供试铁观音茶叶氮含量与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相关关系不显著,土壤碱解氮含量能否作为铁观音茶园土壤供氮能力的指标,以及在铁观音茶树的营养诊断时采摘鲜叶的氮素含量是否能作为茶树氮素缺素的诊断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氮素管理时应注重氮肥深施,同时增施有机肥、降低速效氮肥的施用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土壤 铁观音茶 安溪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与技术对策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朋虎 黄颖 +4 位作者 赵雅静 仇秀丽 王义祥 罗旭辉 翁伯琦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5-110,133,共7页
发展中国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之一。文章概述了高效生态农业主要概念与理论内涵,并提出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与实现路径:一是制定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要求;二是优化布局高效生态农业集成示范点;三是完善高效生... 发展中国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之一。文章概述了高效生态农业主要概念与理论内涵,并提出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与实现路径:一是制定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要求;二是优化布局高效生态农业集成示范点;三是完善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升级的法规;四是建立支持高效生态农业的政策体系。如何促进高效农业生态发展,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一要深入开展高效农业生态转型升级的教育与培训;二要研究并有效吸收发达国家的生态农业转型经验;三要加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先进实用技术研究;四要建设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优质产品的市场体系;五要建立并创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统筹协调机制,以期为农业转型发展与增效提质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生产体系 转型升级 发展战略 技术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与循环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谢凯 罗旭辉 +2 位作者 翁伯琦 王义祥 张伟利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1159-1163,共5页
水土流失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南方红壤区是我国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之一。当前造成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在于山地土壤肥力低、土地利用不合理、技术措施较单一、主导产业不突出、新增开发面积大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 水土流失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南方红壤区是我国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之一。当前造成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在于山地土壤肥力低、土地利用不合理、技术措施较单一、主导产业不突出、新增开发面积大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水土流失治理与循环农业产业关系分析,总结南方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与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并结合区域生产与山地开发实际,提出南方水土流失区治理防控与发展循环农业互动互利的具体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循环农业 发展模式 对策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钾素状况 被引量:11
13
作者 吴志丹 江福英 +2 位作者 尤志明 张磊 李刚 《茶叶学报》 2018年第1期26-32,共7页
为更好了解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钾素营养状况,对安溪县10个茶叶主产乡镇77个铁观音茶园土壤(分0~20cm、20~40cm两层)和相对应茶叶的钾含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全钾含量总体较高,0~20cm土层的全钾含量... 为更好了解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钾素营养状况,对安溪县10个茶叶主产乡镇77个铁观音茶园土壤(分0~20cm、20~40cm两层)和相对应茶叶的钾含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全钾含量总体较高,0~20cm土层的全钾含量在1.89~42.45g·kg^(-1)之间,平均12.09g·kg^(-1);20~40cm土层的全钾含量在2.44~40.31g·kg^(-1)之间,平均值12.41g·kg^(-1);潮砂土、粗骨土和黄壤全钾含量较高,而红壤、水稻土、赤红壤全钾含量较低。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速效钾总体含量较低,0~20cm土层速效钾含量37.89~190.02mg·kg^(-1),平均86.95mg·kg^(-1);20~40cm土层变幅28.25~195.80mg·kg^(-1),平均75.25mg·kg^(-1);粗骨土、红壤、黄壤速效钾含量较高,而赤红壤、潮砂土和水稻土速效钾含量较低。茶叶钾含量11.20~18.03g·kg^(-1),平均值14.87g·kg^(-1)。茶叶中的钾含量与0~20cm、20~40cm土层土壤全钾含量相关关系均不显著,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速效钾含量直接影响茶树钾素的吸收和累积,可以作为茶园土壤钾素供应水平的指标,铁观音茶叶钾浓度也可作为茶树钾素营养诊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土壤 安溪县 铁观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文明视域的农业绿色发展思路及对策——以福建省为例
14
作者 刘朋虎 赖瑞联 +2 位作者 叶菁 王义祥 翁伯琦 《农学学报》 2021年第10期106-111,共6页
阐述了深入学习与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性及其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绿色理念的重大现实意义,其不仅承载着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而且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阐述了深入学习与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性及其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绿色理念的重大现实意义,其不仅承载着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而且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阐述了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绿色发展的成效及其经验,并提出了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与乡村绿色振兴战略的若干思考及其具体对策;主要思路包括了以乡村“四生要素”(生产、生态、生活、生命)为主线,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乡村为平台、农民为主体的基本实施体系,强化并推动公众参与的产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系统工程建设;具体对策要把握8个环节,即因势利导发展乡村生态经济、充分发挥农业多样功能优势、严格防控农村面源污染扩展、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宣传普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洁净环境保障绿色化生产、促进生态化与产业化的融合、探索创立保护与利用耦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乡村振兴 绿色发展 科技兴农 对策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亚热带红壤区经济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5
作者 叶菁 王义祥 翁伯琦 《福建农业科技》 2018年第12期55-59,共5页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息息相关。综述我国热带、亚热带红壤区经济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征,以及气候因素变化、土地利用变更、经营干扰等因素对碳循环影响的研究现状,并对经济林生态系统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今后应加强地理...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息息相关。综述我国热带、亚热带红壤区经济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征,以及气候因素变化、土地利用变更、经营干扰等因素对碳循环影响的研究现状,并对经济林生态系统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今后应加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经济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不同区域条件下不同经营措施经济林生态系统的减排增汇效果的评价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经济林 碳循环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
16
作者 刘明香 林怡 +2 位作者 李振武 韩海东 郑百龙 《福建农业科技》 2017年第5期55-59,共5页
分析福建省水土流失现状及原因,针对福建省水土保持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8点具体对策:加强对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增强水土保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建立紧密、高效的科技攻关协作体系,加强水土保持法制科普宣传,构建产学... 分析福建省水土流失现状及原因,针对福建省水土保持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8点具体对策:加强对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增强水土保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建立紧密、高效的科技攻关协作体系,加强水土保持法制科普宣传,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运行模式,筛选推广一批水土保持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水土保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国际交流和闽台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水土流失 治理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添加对猪粪菌渣堆肥过程中Cu、Zn的钝化作用 被引量:27
17
作者 王义祥 李波 +2 位作者 叶菁 刘岑薇 林怡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76-1184,共9页
为探讨生物炭对猪粪堆肥过程中重金属钝化效果的影响,利用强制通风静态堆肥技术研究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猪粪菌渣好氧堆肥发酵效果及重金属Cu、Zn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添加生物炭堆肥处理相比,添加生物炭处理提高堆肥pH值0.2~0.3... 为探讨生物炭对猪粪堆肥过程中重金属钝化效果的影响,利用强制通风静态堆肥技术研究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猪粪菌渣好氧堆肥发酵效果及重金属Cu、Zn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添加生物炭堆肥处理相比,添加生物炭处理提高堆肥pH值0.2~0.3个单位,至堆肥结束时提高堆肥含水率15.6%~20.0%。添加生物炭改善了通气条件、pH、含水率等堆肥性质,加速了堆肥进程,其中6%和9%生物炭添加处理高温持续期显著高于未添加生物炭处理。堆肥处理后,猪粪、菌渣等混合物料中交换态Cu、Zn含量分别下降了4.25%~12.06%和2.83%~20.87%;堆肥处理能促进堆肥中Zn、Cu的形态向活性低的方向转化,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堆肥物料中适量添加花生壳生物炭可提高对重金属Cu、Zn的钝化作用,其中6%生物炭添加处理对重金属Cu、Zn的钝化效果最好,分别为18.84%和11.55%。适量添加生物炭可加速猪粪菌渣堆肥进程和降低堆肥中Cu、Zn有效性,其中以6%生物炭添加量的钝化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 堆肥 钝化 重金属 生物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提高酸性红壤茶园土壤的微生物特征及酶活性 被引量:55
18
作者 郑慧芬 吴红慧 +3 位作者 翁伯琦 叶菁 曾玉荣 王义祥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8-74,共7页
通过福建安溪茶园的田间试验定位研究不同小麦秸秆生物炭施入量(0、10、20、40 t/hm^2)对红壤茶园土壤性质、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阐明生物炭对酸性茶园土壤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炭相比,40 t/hm^2生物炭施用量处理显... 通过福建安溪茶园的田间试验定位研究不同小麦秸秆生物炭施入量(0、10、20、40 t/hm^2)对红壤茶园土壤性质、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阐明生物炭对酸性茶园土壤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炭相比,40 t/hm^2生物炭施用量处理显著降低茶园土壤容重达0.23 g/cm^3,土壤碱解氮含量下降29.2%,但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增加了62.1%、153.9%和173.6%,同时提高土壤p H值0.88个单位。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茶园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解钾细菌以及解无机磷细菌的数量分别提高了28.5%~104.4%、27.2%~123.4%、17.0%~35.9%、109.2%~208.2%和150.0%~337.3%,β-葡萄糖苷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也显著增加了45.5%~114.7%、8.6%~21.5%和26.7%~186.6%,而土壤酸性磷酸活性却降低了4.0%~15.6%。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磷含量与解无机磷细菌、碱性磷酸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速效钾含量与解钾细菌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施用生物炭改善酸性红壤茶园土壤的酸碱环境和微生物活性,有利于促进土壤养分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红壤 生物炭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种圆叶决明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促进茶树生长 被引量:15
19
作者 詹杰 李振武 +1 位作者 邓素芳 应朝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55-1061,共7页
针对福建丘陵山地茶园普遍面临的土壤退化,季节性干旱严重、生态组分简单、生态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结合目前茶园管理模式,以常规清耕茶园(定期锄草)为对照,研究行间套种豆科绿肥闽引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 ‘minyin’)对... 针对福建丘陵山地茶园普遍面临的土壤退化,季节性干旱严重、生态组分简单、生态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结合目前茶园管理模式,以常规清耕茶园(定期锄草)为对照,研究行间套种豆科绿肥闽引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 ‘minyin’)对茶园温湿度、土壤理化性状、茶树生长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耕茶园相比,套种圆叶决明显著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P<0.05),其中土壤速效氮含量增加57.78 mg/kg;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套种圆叶决明茶园土壤含水量(0~20 cm土层)显著提高(P<0.05),达21.84%,空气温度日变化幅度降低5.1℃,空气湿度日均值显著提高3.9%;同时显著提高夏茶氨基酸及茶水浸出物含量(P<0.05)。茶园套种圆叶决明能有效改善茶园土壤质量及光、温、湿等小气候条件,表明该品种是一种适宜山地茶园推广利用的优良绿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圆叶决明 套种 武夷岩茶 品质 产量 绿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茶园“生产-生态-生活”耦合及其技术对策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朋虎 罗旭辉 +3 位作者 王义祥 张文锦 王定峰 翁伯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7047-7056,共10页
通过下乡调研,总结并分析福建省山区茶园成功的经验与面临的挑战;主要针对山地茶园存在水土流失与茶园经营单一及生产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结合红壤山地生态复合茶园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时期发展山区“生产 生态 生活”耦合茶园(简... 通过下乡调研,总结并分析福建省山区茶园成功的经验与面临的挑战;主要针对山地茶园存在水土流失与茶园经营单一及生产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结合红壤山地生态复合茶园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时期发展山区“生产 生态 生活”耦合茶园(简称“三生”)的总体思路,阐述了“三生”耦合茶园的理论内涵,其是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通过茶园系统内部各结构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其在时序有效链接、空间合理布局和生产生态匹配中产生正向联系和优势叠加作用,实现山区茶园生产、生态、生活功能的影响挖掘与充分利用,形成山区茶园整体性的耗散结构与有序性耦合链接的特定农业开发系统。从科学开垦与水肥调控工程、水土保持与立体种养工程、生态恢复与地力保育工程、水分涵养与茶园景观工程、绿化环节与茶旅结合工程、多样发展与康悦养生工程等6个方面总结提出了“三生”耦合茶园模式构建要素与技术实施要点。通过定位试验的能值分析表明,“三生”茶园能值自给率比常规茶园提高36.31%,可持续发展指数是传统茶园的2.68倍,说明在生产效率和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三生”茶园模式均优于常规茶园。结合福建茶业绿色振兴实际,提出了发展“三生”耦合茶园的技术与管理对策,以期为茶业企业与家庭农场在绿色发展过程提供参考及其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 生态 生活 茶园 有效耦合 模式构建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