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卢苇 林润 +2 位作者 金爽 李红 曾秀琼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4年第11期1137-1139,共3页
目的:调查福建省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发放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问卷(KASRP),调查福建省11所三级甲等医院440名临床护士的疼痛认知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福建省临床护士疼痛认... 目的:调查福建省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发放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问卷(KASRP),调查福建省11所三级甲等医院440名临床护士的疼痛认知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福建省临床护士疼痛认知水平偏低,问卷平均正确率为48.35%;接受疼痛知识继续教育不同情况的护士,其疼痛知识与态度不同(P<0.05)。结论:临床护理人员疼痛知识缺乏,部分护士没有接受疼痛知识继续教育,应进一步加强疼痛管理规范化培训,以提高临床护士疼痛知识水平和临床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疼痛管理 知识 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重症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龚书榕 张颖蕊 于荣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60-1666,共7页
目的通过对比小儿重症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CHD)术后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与未发生ARDS的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重症及复杂先心病术后发生ARDS的危险因素。方法依据2011年ARDS的柏林定义,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4年5月心... 目的通过对比小儿重症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CHD)术后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与未发生ARDS的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重症及复杂先心病术后发生ARDS的危险因素。方法依据2011年ARDS的柏林定义,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4年5月心外科收治的75例未发生ARDS的重症及复杂先心病患儿作为I组,同期发生ARDS的80例患儿作为Ⅱ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选取年龄、性别、体质量、术前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术前及术后血白蛋白、术前及术后血肌酐、术前左室EF等39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Ⅱ组死亡17例,病死率21%。II组中轻度ARDS 27例,中度ARDS 25例,重度ARDS 28例。单因素分析发现,体质量、术前PCO2、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术后早期血清球蛋白、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总量、术后8 h胸液量、术后8 h输血量、术后血白蛋白、术后血肌酐、术后初始乳酸值、术后24 h最大乳酸增高率、术后24 h B型尿钠肽、术后24 h降钙素原、术后24 h C反应蛋白、术后24 h血清前白蛋白、年龄、术前肺动脉压、术前肺部感染、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等23项指标在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24 h最大乳酸增高率、术后24 h降钙素原及术中出血量等5项指标是CCHD术后发生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RDS是重症及复杂先心病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大大增加患儿的病死率。根据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24 h最大乳酸增高率、术后24 h降钙素原及术中出血量等可以预测ARDS的发生并早期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利于提高CCHD患儿术后ARDS救治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U重症患者身体功能和活动能力调查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巧玲 赵慧玲 +3 位作者 邱文抒 陈冰华 林菁 陈钗英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15,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外科ICU(SICU)患者身体功能现状及活动能力水平,为开展早期活动以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SICU符合条件患者100例,应用切尔西危重患者身体功能评估工具(CPAx)和佩尔梅危重患者活动评分量表进行评... 目的调查分析外科ICU(SICU)患者身体功能现状及活动能力水平,为开展早期活动以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SICU符合条件患者100例,应用切尔西危重患者身体功能评估工具(CPAx)和佩尔梅危重患者活动评分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SICU患者身体功能评分3~29(14.83±1.91)分,活动能力评分3~15(8.30±1.62)分;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机械通气的患者身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年龄段、是否使用身体约束及机械通气、有无引流管的患者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SICU患者的身体功能和活动能力评分较低,需积极开展重症患者群体中早期活动相关评估,实施适宜的干预措施,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重症患者 身体功能 活动能力 早期活动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干预策略在SICU身体约束缩减行动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4
作者 陈巧玲 李红 +2 位作者 于荣国 柳芳登 李娜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5年第1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策略在SICU身体约束缩减行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制定并实施针对SICU身体约束缩减行动的综合干预措施,以干预前后"ICU护士身体约束知识、态度和实践问卷"的成绩以及SICU身体约束率和非计划性拔管率作为指标...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策略在SICU身体约束缩减行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制定并实施针对SICU身体约束缩减行动的综合干预措施,以干预前后"ICU护士身体约束知识、态度和实践问卷"的成绩以及SICU身体约束率和非计划性拔管率作为指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施干预后SICU护士身体约束知识、态度和实践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SICU身体约束率明显下降(P<0.05),非计划性拔管率未见增加。结论:综合干预策略有助于提高SICU护士对身体约束知识、态度和实践的正确认知,缩减身体约束率,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实现"ICU最小化身体约束"的临床管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干预策略 缩减身体约束 SI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阻断肝血流在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凯 邱福南 +4 位作者 田毅峰 赖智德 周松强 严茂林 王耀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1060-1063,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中不阻断肝血流对肝功能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6月-2013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80例行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依据肝血流阻断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组,n=24)、半肝血...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中不阻断肝血流对肝功能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6月-2013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80例行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依据肝血流阻断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组,n=24)、半肝血流阻断组(HVC组,n=24)及不阻断肝血流组(n=32)。分别比较不阻断肝血流组与Pringle组和HV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变化、手术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方差分析中多重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结果 3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45,0.34,P值均>0.05)。术后1及7 d血清TBil及ALT恢复情况,不阻断肝血流组[1 d,TBil:(22.4±9.4)μmol/L,ALT:(287.4±165.7)U/L;7 d,TBil:(17.1±6.6)μmol/L,ALT:(86.2±54.5)U/L]优于Pringle组[1 d,TBil:(33.5±11.9)μmol/L,ALT:(429.5±137.8)U/L;7 d,TBil:(24.5±7.0)μmol/L,ALT:(145.5±43.6)U/L]及HVC组[1d,TBil:(29.1±8.3)μmol/L,ALT:(390.2±176.6)U/L;7 d,TBil:(21.5±7.5)μmol/L,ALT:(121.5±56.8)U/L](P值均<0.05)。血清Alb恢复情况,术后1 d,不阻断肝血流组[(29.3±2.8)g/L]优于Pringle组[(27.3±3.3)g/L](P值均<0.05),但与HVC组[(27.8±2.5)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3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阻断肝血流组术后住院时间[(10.3±2.1)d]较Pringle组[(12.7±2.6)d]和HVC组[(12.0±2.2)d]显著缩短(P值均<0.05)。结论不阻断肝血流较第一肝门阻断、半肝血流阻断,不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且具有肝损伤较轻及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切除术 阻断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酰胺对热打击下单层肠上皮Caco-2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肖桂珍 李俊 +2 位作者 易万华 罗家劲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06-510,共5页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对热打击后肠黏膜单层上皮细胞屏障通透性改变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应用Caco-2细胞株建立肠上皮机械屏障模型,加入Gln培养24h,43℃持续1h热打击。以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Gln(0.4、0.7、1.4、2.1、2.8mmol/L)对细...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对热打击后肠黏膜单层上皮细胞屏障通透性改变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应用Caco-2细胞株建立肠上皮机械屏障模型,加入Gln培养24h,43℃持续1h热打击。以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Gln(0.4、0.7、1.4、2.1、2.8mmol/L)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为后续实验选择最适合浓度;Transwell法测定单层跨膜电阻抗(TEER)值和对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通透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的表达;采用考马斯亮蓝对细胞骨架进行染色观察。结果 0.7mmol/L的Gln促进细胞增殖的效果最强,与其他浓度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单纯43℃热打击组,0.7mmol/L的Gln可抑制单层上皮细胞TEER的下降和HRP通过率的升高(P<0.01),增加occludin和ZO-1的表达,有益于维持细胞骨架的正常结构。结论 0.7mmol/L的Gln可减轻热打击对单层肠上皮细胞结构的破坏,保护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打击 谷氨酰胺 肠黏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