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超声造影联合经颅多普勒评估后循环缺血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陈艳 郑峥 +5 位作者 程琼 李永坤 季晓林 李建卫 林宁 吴长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574-578,共5页
目的颈动脉超声造影(CEUS)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后循环血管病变。方法将155例PCI患者分为脑梗死组6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93例,均行颈动脉CEUS和TCD检测。同期设立健康对照组54名,用于确定TCD检查... 目的颈动脉超声造影(CEUS)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后循环血管病变。方法将155例PCI患者分为脑梗死组6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93例,均行颈动脉CEUS和TCD检测。同期设立健康对照组54名,用于确定TCD检查中的正常峰值流速。比较脑梗死组和TIA组斑块的稳定性、血流动力学异常和狭窄情况。结果①脑梗死组椎动脉颅外段所检出的斑块中,易损斑块占61.4%(51/83),高于TIA组的38.4%(3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脑梗死组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66.1%(41/62),高于TIA组的39.8%(3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脑梗死组后循环病变发生率为77.4%(48/62),高于TIA组的60.2%(5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脑梗死组后循环颅内段病变发生率为56.5%(35/62),高于TIA组的34.4%(3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脑梗死组后循环狭窄的发生率为27.4%(17/62),高于TIA组的11.8%(1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是PCI,特别是后循环梗死的重要病因;联合颈动脉CEUS和TCD检测能快速、较准确评估PCI血管病变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超声检查 介入性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对比剂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阿霉素肋间神经毁损性阻滞的最小有效容量 被引量:4
2
作者 郑晓春 吴松松 +3 位作者 黄风怡 郭艳华 徐文言 陈晓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83-286,共4页
目的:彩超引导精确定位行肋间神经毁损,探索阿霉素感觉神经毁损的最小有效容量。方法:21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在彩色超声引导下穿刺肋间神经,以肋间动脉旁2 mm为目标,分别注射0.25%阿霉素0.2 ml^0.4 ml... 目的:彩超引导精确定位行肋间神经毁损,探索阿霉素感觉神经毁损的最小有效容量。方法:21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在彩色超声引导下穿刺肋间神经,以肋间动脉旁2 mm为目标,分别注射0.25%阿霉素0.2 ml^0.4 ml,注射后72 h内能使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低于3为有效。应用Dixon上下法探索最小有效治疗容量,并用Probit test计算50%和95%有效容量(effective volume,EV50、EV95)。结果:彩超下可观察到目标肋间的重要结构,肋间动脉回声清晰,但肋间神经均未能探及。肋骨面到壁层胸膜的距离0.6±0.2 cm。穿刺针道均全程监测,注药后可见药液包绕肋间动脉,无误入胸腔等并发症。全部病例中注射容量为0.2 ml的有5例(有效0例);0.3 ml的有10例(有效5例,持续镇痛时间19±7天);容量0.4 ml的5例(有效4例,镇痛时间35±16天)(P<0.05);EV50、EV95分别为0.3 ml和0.36 ml。结论:彩色超声引导直视下肋间神经毁损术的安全性得到保证。阿霉素95%有效注射容量为0.36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 肋间神经 阿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