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浆Apelin、血管紧张素Ⅱ与高血压及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周丽丽 朱鹏立 +4 位作者 林帆 黄峰 高通 陈发林 黄建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00-804,共5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血管活性肽血浆Apelin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水平在高血压时的改变及其与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关系,为Apelin成为高血压可能的治疗靶点提供临床研究数据。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社区人群的横断面调查,入选标准为年龄30岁...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血管活性肽血浆Apelin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水平在高血压时的改变及其与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关系,为Apelin成为高血压可能的治疗靶点提供临床研究数据。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社区人群的横断面调查,入选标准为年龄30岁以上,居住当地≥5年的常住居民,共纳入671例,其中高血压组317例,非高血压组354例。所有研究对象进行Apelin、Ang Ⅱ、尿肌酐和尿白蛋白等检测。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压、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与Apelin和Ang Ⅱ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的Apelin水平低于非高血压组(P<0.01),Ang Ⅱ和UACR水平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平均动脉压与Ln(Apelin)存在负相关(P<0.01),与Ln(Ang Ⅱ)存在正相关(P<0.01),此相关性在调整性别、年龄和血脂等影响因素后仍存在;Ln(Apelin)与Ln(Ang Ⅱ)存在负相关(P<0.01),此相关性在调整了年龄、性别、血压和血脂等混杂因素后仍然存在;在高血压组,合并早期肾损害者的Apelin水平偏低(P<0.05),Ang Ⅱ水平偏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Ln(UACR)与Ln(Apelin)存在负相关(P<0.01),与Ln(Ang Ⅱ)存在正相关(P<0.01),此相关性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平均动脉压和血脂等混杂因素后仍存在。结论:高血压及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人群Apelin水平下降,Apelin与Ang Ⅱ存在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ELIN 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Ⅱ 肾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例绝经后高疾病活动期的女性类风湿关节炎骨密度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林坦 高飞 +2 位作者 吴燕芳 陈志涵 余明钿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8-51,58,共5页
目的观察绝经后高疾病活动期的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矿物质密度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50例绝经后女性RA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RA病程、绝经年龄、ESR、CRP、RF、抗CCP抗体、DSA28评分及雌二醇水平,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50... 目的观察绝经后高疾病活动期的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矿物质密度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50例绝经后女性RA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RA病程、绝经年龄、ESR、CRP、RF、抗CCP抗体、DSA28评分及雌二醇水平,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50例患者腰椎L_(1-4)和左髋关节部位的骨密度,分析其骨密度(BMD)的情况。结果 1.50例绝经后女性RA的DSA28评分大于5.1,属高疾病活动期,骨质疏松组发生率52%;远高于骨量减少组(30%)及骨密度正常组(18%)。2.骨质疏松组的绝经年龄比非骨质疏松组明显提前(P=0.005),抗CCP抗体水平明显升高(P=0.037),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年龄、病程、RF、DSA28评分及雌激素方面两者无统计学差异。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CCP抗体(OR值1.025,P=0.041)是绝经后高疾病活动女性RA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4.骨质疏松组,腰椎总骨密度较髋关节显著降低(P<0.001);腰椎组内比较以腰1椎体BMD最低,而后依次为腰2,腰3、腰4(P=0.0003),左髋关节组内比较以大转子BMD最低,而后依次为股骨颈、小转子(P<0.0001)。结论绝经后高疾病活动期的女性RA患者存在明显的骨质疏松,以腰椎骨密度(特别L_1)下降最明显;抗CCP抗体可能是高疾病活动期的女性类RA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女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 高疾病活动期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瘤腹膜累及的18F-FDG PET/CT表现 被引量:3
3
作者 周硕 林美福 +3 位作者 陈文新 陈国宝 曹登敏 陈彩龙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18-921,共4页
目的探讨淋巴瘤腹膜累及的18^F-FDG PET/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淋巴瘤腹膜累及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分析其PET/CT表现,记录腹膜增厚类型及最大标准化摄取值。结果13例患者中,大B细... 目的探讨淋巴瘤腹膜累及的18^F-FDG PET/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淋巴瘤腹膜累及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分析其PET/CT表现,记录腹膜增厚类型及最大标准化摄取值。结果13例患者中,大B细胞型淋巴瘤6例,套细胞型、滤泡型、T细胞型淋巴瘤各2例,伯基特淋巴瘤1例。腹膜散在絮状密度增高2例,肿块与结节样增厚7例,网膜饼状增厚4例。浆膜受累3例,肝脏或脾脏肿大4例,肠壁增厚3例,腹膜后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7例,腹水3例。除腹水外,所有病灶均呈18F-FDG高摄取。结论18^F-FDG PET/CT显像示腹膜增厚合并多发、融合高摄取腹膜后,肠系膜结节、肿块,腹水量少且无明显放射性异常浓聚,实质性器官肿大伴弥漫高摄取,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淋巴转移 腹膜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标志物判别模型鉴别非小细胞肺癌与结直肠癌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赵猛 高通 兰小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09-1111,共3页
目的:探讨判别分析在非小细胞肺癌与结直肠癌两大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C-12)检测15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32例结直肠癌患者、246例肺良性疾病患者、233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 目的:探讨判别分析在非小细胞肺癌与结直肠癌两大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C-12)检测15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32例结直肠癌患者、246例肺良性疾病患者、233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建立两类肿瘤单独判别模型和组间判别模型,并评价其应用价值。结果:判别模型对非小细胞肺癌判别的阳性率为85.7%,特异性96.9%,阳性预测值96.0%,阴性预测值88.6%;对结直肠癌判别的阳性率为86.7%,特异性77.8%,阳性预测值72.2%,阴性预测值89.7%。结论:建立的肿瘤标志物判别模型能够有效地鉴别非小细胞肺癌与结直肠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标志物 判别分析 ROC曲线 方法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肾脏病伴肌少症患者骨密度改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余明钿 张慧珍 +3 位作者 洪富源 杨声平 张艳敏 陈文新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59-1162,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及伴肌少症患者的骨密度变化情况。方法健康对照组57例。CKD患者123例,男性61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59.8±12.6岁。以核素肾动态显像获得的肾小球滤过率,将CKD组患者分为CKD1组(CKD1~...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及伴肌少症患者的骨密度变化情况。方法健康对照组57例。CKD患者123例,男性61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59.8±12.6岁。以核素肾动态显像获得的肾小球滤过率,将CKD组患者分为CKD1组(CKD1~2期)和CKD2组(CKD3~5期)。将研究对象分为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检测腰椎和髋关节骨密度及体质成份,评估肌肉质量、肌肉强度。结果①CKD2组患者腰椎、髋部和股骨颈骨密度T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CKD患者肌少症组腰椎、髋部和股骨颈骨密度均较非肌少症组骨密度T值显著减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为41.7%、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67,P=0.012)。结论骨密度随CKD病情进展而下降;CKD合并肌少症患者更易罹患骨质疏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慢性肾脏病 肌少症 T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Tc^(m)-rituximab改良模式引导技术在原发性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的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苏耀东 张禹 +5 位作者 陈文新 石远颖 张辉 朱琳 林志毅 余明钿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9-134,共6页
目的探讨^(99)Tc^(m)-rituximab在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IM-SLNB)中的应用,以及采用超声引导下大体积腺体内注射技术对乳腺癌患者内乳前哨淋巴结(IM-SLN)检出率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2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行手... 目的探讨^(99)Tc^(m)-rituximab在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IM-SLNB)中的应用,以及采用超声引导下大体积腺体内注射技术对乳腺癌患者内乳前哨淋巴结(IM-SLN)检出率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2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119例,根据注射部位分为3组:2针组45例,4针组19例,瘤周组55例。比较各组不同注射方法、注射部位的IM-SLN检出率及腋窝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及原发肿瘤位置对IM-SLN检出率的影响。结果2针组IMSLN(64.44%,29/45)和4针组IM-SLN的检出率(52.63%,10/19)均显著高于瘤周组IM-SLN(9.09%,5/55;χ^(2)=13.981、33.794,均P=0.000)。瘤周组与2针组及4针组检出的腋窝前哨淋巴结平均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8枚比2.46枚比2.53枚;χ^(2)=0.284,P=0.867)。原发肿瘤位置不同,IM-SLN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4,P=0.486)。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大体积腺体内注射技术后,^(99)Tc^(m)-rituximab引导的IM-SLNB检出率显著提高,为内乳区淋巴结活检创造了微创治疗的重要条件,并为准确的淋巴结分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前哨淋巴结 乳腺肿瘤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向量血流成像技术评价肌少症患者颈动脉改变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慧珍 林宁 +3 位作者 杨林欣 陈云玲 唐力 余明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36-1139,共4页
目的观察动态向量血流成像(V Flow)技术评价肌少症患者颈动脉管腔内流场状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方法纳入120名≥65岁老年人,分为肌少症组(n=58)及对照组(n=62)。采用二维超声测量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计数颈动脉斑块数目,... 目的观察动态向量血流成像(V Flow)技术评价肌少症患者颈动脉管腔内流场状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方法纳入120名≥65岁老年人,分为肌少症组(n=58)及对照组(n=62)。采用二维超声测量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计数颈动脉斑块数目,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以V Flow技术获取颈动脉ROI,测量双侧颈动脉血流速度及管壁剪切应力(WSS)。比较组间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超声参数差异,以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肌少症组体质量指数(BMI)及骨骼肌质量指数(RASM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肌少症组双侧颈动脉IMT高于对照组(P<0.05),WSS低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斑块数目、颈动脉狭窄程度≥50%例数均多于对照组(P均<0.05)。颈动脉WSS与年龄、收缩压及IMT均呈负相关(r=-0.469、-0.593、-0.762,P均<0.05),与ROI流速呈正相关(r=0.291,P<0.05)。结论V Flow技术可为评估肌少症患者颈动脉改变提供依据,应用价值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颈动脉 向量血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图像构建CNN-ViT模型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受累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兰兰 周颖 +3 位作者 林禹 尤梦翔 林美福 陈文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0-394,共5页
目的设计一种融合多模态图像深度学习模型CNN-ViT,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骨髓受累。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1月—2022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经病理证实的DLBCL 78例,其中无骨髓受累46例,有骨髓受累32例,所有患者在化疗前均行... 目的设计一种融合多模态图像深度学习模型CNN-ViT,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骨髓受累。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1月—2022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经病理证实的DLBCL 78例,其中无骨髓受累46例,有骨髓受累32例,所有患者在化疗前均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骨髓穿刺细胞涂片和(或)骨髓活检。选取骨盆区域PET及CT图像共9828张。将上述数据按7∶1∶2随机分为训练集6858张、验证集982张和测试集1988张。结合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和Vision-Transformer(ViT)模型设计CNN-ViT模型,分别提取PET和CT图像特征,预测骨髓受累情况。使用测试集的混淆矩阵和损失函数的变化、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和F1_score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CNN-ViT模型诊断DLBCL骨髓受累的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和F1_score分别为0.988、0.971、0.997、0.987。结论CNN-ViT模型可以准确评估DLBCL骨髓受累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骨髓 神经网络 骨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例肺肝样腺癌^(18)F-FDG PET/CT表现
9
作者 曹登敏 林美福 +3 位作者 陈文新 周硕 陈彩龙 陈国宝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0-312,共3页
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HAC)是罕见的发生于肝外的特殊病理类型腺癌,同时具有腺样及肝细胞样两种分化特点;最常见于胃部,其次为卵巢、肺、胆囊、胰腺及子宫[1]。目前对肺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lung,HAL)... 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HAC)是罕见的发生于肝外的特殊病理类型腺癌,同时具有腺样及肝细胞样两种分化特点;最常见于胃部,其次为卵巢、肺、胆囊、胰腺及子宫[1]。目前对肺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lung,HAL)的影像学特点尚无清晰认识。本研究观察3例HAL的^(18)F-FDG PET/CT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癌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18F氟脱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