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在肾移植中的应用: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 被引量:1
1
作者 谢思雨 路君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8-405,共8页
免疫抑制药是预防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主要手段,但会降低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导致感染等的风险增加。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疗法在实体器官移植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临床前研究表明,MSC疗法能够延长移植肾存活时间,诱导免疫耐... 免疫抑制药是预防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主要手段,但会降低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导致感染等的风险增加。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疗法在实体器官移植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临床前研究表明,MSC疗法能够延长移植肾存活时间,诱导免疫耐受,加速急性肾损伤修复,促进肾功能恢复。临床试验则验证了MSC疗法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因此,本文对MSC的一般特性、MSC的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作用以及MSC在肾移植临床试验中的应用进行综述,简要讨论待继续研究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展望,旨在为推动MSC治疗在临床肾移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肾移植 免疫调节 组织修复 外泌体 免疫抑制药 排斥反应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陈津 马予洁 +3 位作者 黄梁浒 王庆华 付云烽 谭建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3694-3697,共4页
目的:探讨年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的影响以及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分析183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情况,对比不同年龄段骨髓单个核细胞数、原代间充质干细胞数量、细胞增殖速度、细胞形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不... 目的:探讨年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的影响以及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分析183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情况,对比不同年龄段骨髓单个核细胞数、原代间充质干细胞数量、细胞增殖速度、细胞形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不同年龄段骨髓有核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没有明显差异,单个核细胞数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没有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段收获原代间充质干细胞数量、细胞增殖速度有明显差异(P<0.01)。年轻组、中年组收获原代MSC细胞明显多于年老组,增殖能力明显强于年老组。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增殖能力衰退,在干细胞临床治疗中,不适宜从老年患者中获取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年龄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酶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与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津 马予洁 +5 位作者 王姿 林珊珊 肖凤君 王华 王立生 郭子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85-490,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凝血酶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及其机制。在无血清基础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凝血酶,用MTT实验检测人骨髓MSC增殖状态,PCR检测细胞蛋白酶活化受体(PAR)和c-MYC表达,Western blot分析信号通路的变化,并通过特异性抑制... 本研究旨在探讨凝血酶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及其机制。在无血清基础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凝血酶,用MTT实验检测人骨髓MSC增殖状态,PCR检测细胞蛋白酶活化受体(PAR)和c-MYC表达,Western blot分析信号通路的变化,并通过特异性抑制剂阻断凝血酶受体和信号通路,验证凝血酶作用的机制。结果显示,凝血酶可显著刺激MSC增殖,效应呈浓度依赖性;当凝血酶浓度为0.5 U/ml时,细胞增殖明显提高,浓度为8 U/ml时,刺激活性达峰值(P<0.01);PCR结果表明,MSC表达PAR-1和PAR2;当PAR1受体被阻断后凝血酶的促增殖效应被抑制,而PAR2受体被阻断后凝血酶对增殖结果影响不明显;凝血酶刺激MSC后,信号分子AKT发生磷酸化,c-MYC基因表达上调;当AKT信号通路被抑制后,c-MYC表达被抑制,凝血酶刺激细胞增殖效应被明显抑制。结论:凝血酶可通过PAR1受体介导的AKT信号通路的活化,上调MYC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凝血酶 细胞增殖 蛋白酶活化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8
4
作者 任冰霜 雷艳 黄梁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10-1712,共3页
肾脏维持正常的重吸收功能依赖于充足的血供,肾脏缺血、肾毒性药物等均可引起缺血性肾损伤。肾脏缺血后,即刻出现细胞代谢和功能变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呈进行性加重。缺血早期的损伤是可逆的,再灌注后机体会自行修复损伤。
关键词 肾脏结构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肾损伤 腺嘌呤核苷酸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代谢 近端小管 肾毒性药物 缺血早期 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李荣春 谭建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2809-2812,共4页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分化、增殖及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多向分化的潜能。MSCs能被招募至受损的组织,诱导器官再生,并不是通过转分化机制分化为目的细胞来替代损伤细胞而促进组织功能的恢复。而是通过旁分泌...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分化、增殖及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多向分化的潜能。MSCs能被招募至受损的组织,诱导器官再生,并不是通过转分化机制分化为目的细胞来替代损伤细胞而促进组织功能的恢复。而是通过旁分泌作用向受损的组织周围释放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微泡刺激原始组织细胞进行修复及组织功能特性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细胞 损伤修复 干细胞源 外泌体 多向分化 CELLS 自我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促血管再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陈俊秋 黄梁浒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58-1862,共5页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并能招募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其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改善血流灌注和氧供。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含有其来源细胞特异性蛋白质和核酸,能够部分模拟间充质干细胞功能,具有成血管作用,且能透过血脑屏障和...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并能招募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其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改善血流灌注和氧供。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含有其来源细胞特异性蛋白质和核酸,能够部分模拟间充质干细胞功能,具有成血管作用,且能透过血脑屏障和肠屏障等,可替代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疾病的再血管化治疗。本文将对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的生物学特征、缺血性疾病中的促血管再生作用机制,以及低氧条件下低氧诱导因子-1α对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在缺血性疾病中的促血管再生作用机制的影响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 促血管再生作用 低氧诱导因子-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透明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其核心基因相应miRNA和lncRNA预测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朱合欢 赵虎 +3 位作者 林智文 王洁 路君 谭建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1-779,790,共10页
【目的】筛选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中差异表达基因并其相关miRNA和lncRNA,寻找可作为ccRCC诊断及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方法】通过从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筛选ccRCC差异表达基因并取交集,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目的】筛选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中差异表达基因并其相关miRNA和lncRNA,寻找可作为ccRCC诊断及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方法】通过从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筛选ccRCC差异表达基因并取交集,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MCODE软件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中的核心基因,并利用mirDIP数据库和STARBASE数据库对核心基因上游的miRNA和lncRNA进行预测。【结果】共筛选出427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GO功能分析上主要与催化活性、受体活性和细胞黏附分子活性等功能相关,KEGG信号通路富集结果则表明其主要与PPAR、Rap1以及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信号通路相关。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出11个核心基因,并预测到134个相应miRNA,接着对5个与ccRCC总体生存率相关的miRNA在STARBASE中共预测到6个相应lncRNA。最后将lncRNA、miRNA、核心基因以及相应信号通路在CYTOSCAPE中构建出一个互作网络。【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将TCGA数据库与GEO数据库结合起来,筛选出ccRCC中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中的核心基因进行miRNA与lncRNA预测分析,为后续找到可用于ccRCC临床诊断的靶标与治疗的靶点提供了有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明细胞癌 差异表达基因 MIRNA lncRNA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例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不育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检测
8
作者 汤莹 张湧波 +2 位作者 吴丹红 林炎鸿 兰风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763-774,共12页
目的:检测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congenital bilateral absence of the vas deferens,CBAVD)患者中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基因和CBAVD易感基因的突变情况,探讨它们与CB... 目的:检测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congenital bilateral absence of the vas deferens,CBAVD)患者中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基因和CBAVD易感基因的突变情况,探讨它们与CBA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13例诊断为孤立发生的CBAVD患者的致病基因CFTR及易感基因黏附型G蛋白偶联受体G2(adhesion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2,ADGRG2)、上皮细胞钠离子通道β亚单位(sodium channel epithelial 1 subunit beta,SCNN1B)和碳酸酐酶12(carbonic anhydrase,CA12)和溶质载体家族9成员3(solute carrier family 9 member A3,SLC9A3)行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针对CFTR基因多态性位点、内含子及侧翼序列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后用Sanger测序,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CBAVD易感基因新发突变进行保守性分析和有害性预测。对13例CBAVD患者中1例患者的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评估子代遗传风险。结果:外显子测序发现13例CBAVD患者中,只有6例患者检测到CFTR基因外显子突变,有6种错义突变:c.2684G>A(p.Ser895Asn)、c.4056G>C(p.Gln1352His)、c.2812G>T(p.Val938Leu)、c.3068T>G(p.Ile1023Arg)、c.374T>C(p.Ile125Thr)、c.1666A>G(p.Ile556Val),1种无义突变:c.1657C>T(p.Arg553Ter),这6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同时还存在CFTR的纯合p.V470位点,另外7例患者未检测出CFTR基因外显子区域的突变。13例CBAVD患者中,3例患者携带纯合p.V470的多态性位点,4例患者携带5T等位基因,2例患者携带TG13等位基因,10例患者携带c.-966T>G位点。4例CBAVD患者同时携带以上CFTR基因突变位点中的2~3个位点。13例患者中CBAVD易感基因突变情况:1种ADGRG2错义突变c.2312A>G(p.Asn771Ser),2种SLC9A3错义突变c.2395T>C(p.Cys799Arg)、c.493G>A(p.Val165Ile),1种SCNN1B错义突变c.1514G>A(p.Arg505His)和1种CA12错义突变c.1061C>T(p.Ala354Val),其中,SLC9A3基因的c.493G>A(p.Val165Ile)突变位点是首次在CBAVD患者中被发现,以上5种突变位点在gnomAD数据库中的人群变异频率极低,属于罕见突变,用Mutation Taster和Polyphen-2软件预测显示SLC9A3基因的c.493G>A(p.Val165Ile)位点和SCNN1B基因的c.1514G>A(p.Arg505His)位点的有害性等级为致病突变。1例家系遗传分析发现,先证者的c.1657C>T(p.Arg553Ter)突变为新生突变,先证者父亲、母亲均未携带该突变,先证者及其配偶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孕育1女婴,该女婴遗传了先证者的致病性突变c.1657C>T(p.Arg553Ter)。结论:CFTR基因突变仍然是中国CBAVD患者的主要致病原因,但突变的分布与频率与国内外其他研究的数据存在一定差异,需要进一步扩充中国CBAVD患者的CFTR突变谱;ADGRG2、SLC9A3、SCNN1B和CA12易感基因可能解释部分无CFTR突变的CBAVD病例;CBAVD患者多无特殊临床表现,建议临床医生确诊前对患者行进一步的体格检查,并结合其阴囊超声或经直肠超声检查;建议将CFTR基因突变检测应用于辅助生殖前的遗传学筛查,降低子代罹患CBAVD及囊性纤维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 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因子 黏附型G蛋白偶联受体G2 溶质载体家族9成员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