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4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7年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犬伤门诊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吴珍红 林勤 林志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97-698,706,共3页
目的分析被动物咬伤到犬伤门诊就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因素,为加强狂犬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狂犬病暴露病例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暴露级别、伤口处理、狂犬病疫苗及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接种及时性以及伤人动... 目的分析被动物咬伤到犬伤门诊就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因素,为加强狂犬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狂犬病暴露病例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暴露级别、伤口处理、狂犬病疫苗及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接种及时性以及伤人动物类别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年福建省疾病控制中心犬伤门诊共接诊4 128例,其中10岁以下儿童和21-41岁年龄组被咬伤人数最多;暴露者能在5h内及时就诊的仅占14.22%;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人数占应使用者的14.27%;宠物犬咬伤占64.27%。结论必须加强对群众的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狂犬病的防治知识,加强全省犬的管理,在被动物致伤后应及时清洗伤口,并及时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接种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疫苗 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多源监测数据解析及其对疫情防控的启示
2
作者 陈武 叶雯婧 +8 位作者 林嘉威 张炎华 黄富林 林琦 邓艳琴 郑奎城 翁育伟 欧剑鸣 吴生根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75-981,共7页
目的基于多维度监测数据,分析我国2022年12月7日(第49周)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措施后,2022年第49周至2023年第5周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特征,动态评估人群感染水平及变化趋势,为疫情风险预警、医疗资源调配及社... 目的基于多维度监测数据,分析我国2022年12月7日(第49周)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措施后,2022年第49周至2023年第5周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特征,动态评估人群感染水平及变化趋势,为疫情风险预警、医疗资源调配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构建多源数据监测体系:具体包括①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监测,按周收集全省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人次数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和抗原检测阳性数,二级及以上医院住院病例数与重症病例数;②人群核酸检测监测,从全省核酸检测系统,按周获取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单管检测人次数及阳性率;③哨点医院监测,按周收集18家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ILI)就诊比例,新型冠状病毒与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数据;④新型冠状病毒变异监测,按周系统收集本土及输入性病例基因组序列数据。按周绘制相应线图;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和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结合SEIAR改进模型模拟疫情传播。结果2022年第49周至2023年第5周期间,福建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呈现三阶段流行特征:①感染高峰阶段(2022年第52周):全省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量达峰值606893人次,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单管阳性率49.2%,哨点医院监测新型冠状病毒阳性率63.8%;②医疗负荷高峰阶段(2023年第2周):住院病例数峰值274460例,重症病例峰值28487例;③疫情回落阶段(2023年第4-5周):发热门诊就诊量较峰值下降96.3%,单管核酸阳性率降至6.3%,哨点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为6.4%。测序508例本土病例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以BA.5.2及其亚分支为主(67.4%);测序56例输入性病例,BA.5.2及其亚分支占比50.0%,发现XBB、BQ等重点关注变异株9株(16.1%)。模型预测感染高峰在2022年第52周,住院高峰滞后约10.6天。结论多源数据监测结果表明,福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发生发展呈现感染高峰、医疗负荷高峰和疫情回落3个阶段,疫情期间病例以BA.5.2为优势株。输入病例存在重点变异株。多源监测数据与模型结合为防控提供重要参考,后续应完善监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监测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福建省城乡居民二手烟暴露及相关危害认知调查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林竹 陈梅兰 +1 位作者 陈锦辉 郑韵婷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2-397,437,共7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城乡居民二手烟暴露现况及其对二手烟危害的认知情况,为福建省制定行之有效的控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22年中国成人烟草流行监测项目数据库,选取福建省监测数据中部分15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 目的了解福建省城乡居民二手烟暴露现况及其对二手烟危害的认知情况,为福建省制定行之有效的控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22年中国成人烟草流行监测项目数据库,选取福建省监测数据中部分15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其二手烟暴露的主要因素,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城乡居民的二手烟危害认知差异。结果经加权调整,2022年福建省城乡居民的二手烟暴露率为57.10%。室内公共场所中,城乡居民在餐馆中看到有人吸烟的比例最高,为52.99%;在公共交通工具中看到有人吸烟的比例最低,为3.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65岁为参照,15~<25岁、25~<45岁、45~<65岁的城乡居民二手烟暴露的可能性更高,OR值分别为4.617(95%CI:1.097~19.429)、2.459(95%CI:1.553~3.893)和1.393(95%CI:1.128~1.721);以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为参照,初中文化程度的城乡居民二手烟暴露的可能性更高,OR值为1.873(95%CI:1.290~2.717)。χ^(2)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的城乡居民二手烟危害认知存在差异(P<0.05)。结论福建省城乡居民二手烟暴露水平依然严峻,且其对二手烟危害的认知水平较低。因此,未来福建省健康教育部门应加大对二手烟危害的宣传教育力度,全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控烟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居民 二手烟暴露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3年福建省鼠及环境中钩端螺旋体调查及病原特征分析
4
作者 刘维俊 韩腾伟 +6 位作者 杨劲松 肖方震 吴生根 曾志伟 刘菁 黄玲琼 徐国英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66-872,共7页
目的探究福建省鼠和环境中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携带状况及分离株病原特征,为钩体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福建省9地市19个县区作为调查点,捕鼠后采集鼠肾标本进行钩体分离培养和核酸检测,并采集水样用于钩体分离培养。分离株经血... 目的探究福建省鼠和环境中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携带状况及分离株病原特征,为钩体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福建省9地市19个县区作为调查点,捕鼠后采集鼠肾标本进行钩体分离培养和核酸检测,并采集水样用于钩体分离培养。分离株经血清凝集试验、16S rRNA扩增和多位点序列分析确定其血清群、基因种和ST型,并通过Mega6.0和BioNu⁃merics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及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共捕获鼠标本723只,优势鼠种为黄毛鼠,占35.82%(259/723),而后依次是褐家鼠(20.06%,145/723)、黄胸鼠(19.64%,142/723)和针毛鼠(13.97%,101/723)。检测到钩体阳性样本144份,占19.92%(144/723),野栖鼠钩体阳性率高于家栖鼠(χ^(2)=8.48,P<0.05),成年鼠高于幼年鼠(χ^(2)=14.19,P<0.05)。不同鼠种阳性率不同(χ^(2)=46.11,P<0.05),不同地区钩体阳性率也存在差异(χ^(2)=32.113,P<0.05)。从440份鼠标本中共分离获得10株分离株,分离率2.27%(10/440)。基因种鉴定显示10株分离株中,L.borgpetersenii占7株,L.interrogans占3株。MLST分型将10株分离株分为3个ST型,分别为ST1、ST16和ST143。31份水样标本中共分离获得5株分离株,分离率16.13%,均为非致病钩体L.mtsangambouensis。结论虽未在水体中分离获得致病性钩体,但福建省各地区鼠类普遍感染致病性钩体,不同地区鼠类携带钩体型别存在差异,应加强环境和鼠类动物中的钩体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鼠类 感染率 基因种 ML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23年福建省登革热流行特征与时空聚集性分析
5
作者 詹美蓉 章灿明 +5 位作者 蔡少健 谢忠杭 吴生根 陈武 欧剑鸣 叶雯婧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07,共8页
目的 分析福建省登革热的流行特征与时空聚集性特征,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法对2011-2023年福建省登革热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3年,福建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586例,其中本地... 目的 分析福建省登革热的流行特征与时空聚集性特征,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法对2011-2023年福建省登革热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3年,福建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586例,其中本地病例2360例,境外输入病例1134例,境内输入病例92例。全省10个地市均有病例报告,88个县区中有81个县区报告了病例。输入病例全年均有,但本地病例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本地病例与境内输入主要集中在8-10月份,境外输入以6-10月居多。境外输入病例来源国以东南亚国家为主,但有从东南亚国家向南亚、非洲、美洲等地区蔓延的趋势。福建省登革热分布存在时空聚集性(Moran’s I值介于0.14~0.66,P<0.05),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莆田,时空扫描共探测到3个聚集区,包含1个主要聚集区及2个次要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莆田、漳州与厦门,聚集时间为7月底至10月份。结论 福建省登革热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聚集时间为7月底至10月份,高发地区为福州、泉州、莆田、漳州与厦门。对于高聚集区,可在每年本地病例出现之前,提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蚊灭蚊、加强疫情监测、医务人员培训等相关措施,减少因输入造成的登革热本地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流行特征 时空聚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特征及其暴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何文祥 李林丰 +2 位作者 朱颖 翁育伟 陈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42-748,共7页
目的了解福建地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流行情况及疫情暴发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疫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对福建省AHC流行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对2023年暴发的AHC临床病例标本进行病... 目的了解福建地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流行情况及疫情暴发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疫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对福建省AHC流行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对2023年暴发的AHC临床病例标本进行病原检测、VP1区核苷酸全长序列测定、基因型别鉴定和分析。结果2023年9月份为福建省AHC发病高峰,当月发病人数占全年发病人数的86.39%(5205/6025);发病率处于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三明(118.57/10万)、龙岩(53.83/10万)和漳州(16.02/10万);龙岩市AHC发病率在2011—2022年持续12年处于首位。2023年福建省AHC暴发高峰期采集的62例AHC结膜拭子样本经荧光PCR鉴定结果均为CVA24v,测序共获得60条VP1区完整序列,核苷酸同源性为98.7%~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8.4%~100%,与广东省中山市2023年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9.0%~100%。2023年福建省毒株属于GⅣ基因型,L16I可能为2023年毒株序列特有的氨基酸变异。结论导致AHC流行的病原为CVA24v,其所属的GⅣ基因型是我国现阶段流行的优势型别。今后福建省AHC防控应当聚焦于重点城市,并在每年的9月份之前加强全省AHC监测预警,同时及时跟踪了解相关病原基因变异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CVA24v 流行概况 基因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福建省中学生电子烟使用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伍莹 陈梅兰 +3 位作者 路瑞芳 林竹 郑韵婷 陈锦辉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8-402,共5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中学生电子烟使用现状,分析电子烟使用影响因素,为中学生使用电子烟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2023年中国中学生烟草流行调查问卷”,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福建省10个县(市、区)的初中、普高、职高的在... 目的了解福建省中学生电子烟使用现状,分析电子烟使用影响因素,为中学生使用电子烟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2023年中国中学生烟草流行调查问卷”,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福建省10个县(市、区)的初中、普高、职高的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学生集中自填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加权后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福建省中学生有效调查样本8046份,其中,听说过电子烟的率91.4%(95%CI:89.4%~93.0%),尝试过电子烟的率13.9%(95%CI:10.4%~18.2%),现在电子烟使用率1.9%(95%CI:1.2%~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现在使用卷烟(OR=8.895,95%CI:4.214~18.776)、父母吸烟(OR=1.757,95%CI:1.101~2.803)、好友吸烟(OR=3.114,95%CI:1.589~6.104)、认为吸烟使年轻人更有吸引力(OR=3.057,95%CI:1.624~5.756)、认为社交聚会中吸烟会让人感到更舒服(OR=2.292,95%CI:1.271~4.134)、不认为电子烟有成瘾性(OR=2.293,95%CI:1.493~3.836)的学生使用电子烟风险较高。结论福建省中学生尝试使用电子烟和现使用电子烟的情况仍然存在,需针对青少年人群对电子烟风险认知不足采取干预措施,积极推动无烟家庭及巩固无烟学校建设,加强烟草危害及成瘾性相关知识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电子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吸烟者戒烟意愿、戒烟尝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8
作者 毛一蒙 陈梅兰 +5 位作者 卞坚强 欧光忠 谢美美 路瑞芳 郑韵婷 陈锦辉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7-391,共5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吸烟者戒烟意愿、戒烟尝试现状和影响因素,为福建省控烟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2—5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福建省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全国成人烟草调查标准问卷调查吸... 目的了解福建省吸烟者戒烟意愿、戒烟尝试现状和影响因素,为福建省控烟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2—5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福建省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全国成人烟草调查标准问卷调查吸烟者的基本情况、戒烟意愿、戒烟尝试,以及对于吸烟和二手烟的认知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福建省吸烟者戒烟意愿和戒烟尝试的因素。结果调查完成6345份有效问卷,其中现在吸烟者1511例,17.47%吸烟者有戒烟意愿;17.38%吸烟者进行过戒烟尝试。多因素结果显示,以15~<25周岁吸烟者为参照,25~<45周岁、45~<65周岁和≥65周岁吸烟者戒烟意愿比例更低,OR值分别为0.270(95%CI:0.155~0.471)、0.007(95%CI:0.157~0.671)和0.324(95%CI:0.127~0.827)。以吸烟量<20支/d的吸烟者为参照,吸烟量≥20支/d的吸烟者戒烟意愿比例更低,OR值为0.530(95%CI:0.424~0.662)。以知晓二手烟危害的吸烟者为参照,不知晓二手烟危害的吸烟者戒烟意愿比例更低,OR值为0.550(95%CI:0.326~0.929)。以15~<25周岁吸烟者为参照,≥65周岁吸烟者戒烟尝试比例更低,OR值为0.477(95%CI:0.231~0.986)。以吸烟量<20支/d的吸烟者为参照,吸烟量≥20支/d的吸烟者戒烟尝试比例更低,OR值为0.506(95%CI:0.294~0.870)。结论福建省吸烟者戒烟意愿不高,戒烟尝试比例低,需采取针对性干预帮助吸烟者戒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戒烟意愿 戒烟尝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2年福建省登革热流行病学及本地流行病毒株分子特征分析
9
作者 俞婷婷 阚乃鹏 +1 位作者 林琦 王金章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7-433,共7页
目的了解2019—2022年福建省登革热(DF)流行病学特征及本地流行登革病毒(DENV)的病原学特征,为DF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2019—2022年福建省DF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对各地区本地流行及部分输入的DENV毒株... 目的了解2019—2022年福建省登革热(DF)流行病学特征及本地流行登革病毒(DENV)的病原学特征,为DF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2019—2022年福建省DF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对各地区本地流行及部分输入的DENV毒株进行E基因扩增及测序,应用MEGA 6.0软件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2019—2022年福建省共报告DF病例1661例,其中输入病例699例,本地病例962例;输入病例主要集中在6—10月,本地病例发病高峰在8—10月;全省10个地市均有输入病例,除龙岩市外各地均有本地病例报告,输入病例中男女性别比(4.07∶1)高于本地病例(0.95∶1),输入病例年龄中位数(43岁)小于本地病例年龄中位数(46岁);输入病例主要来自柬埔寨(474例,67.81%)。本地流行毒株主要为DENV1和DENV4,DENV1 E基因进化树显示各地DENV1型本地流行株均为基因Ⅰ型,可能来源于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或境内其他省份;莆田首次出现DENV4型本地流行,DENV4 E基因进化树显示2株莆田DENV4型本地流行株为基因Ⅱ型,可能来源于新加坡。结论福建省面临DF输入引发本地暴发流行的风险较高,且本地流行区域呈一定程度扩散趋势。需要加强多部门合作,进一步完善监测系统,以及时发现病例并溯源,为DF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登革病毒 流行病学特征 E基因 基因进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69株嗜肺军团菌全基因组进化特征分析
10
作者 毛郡杰 金瑞 +3 位作者 梁雪晨 邓玉航 高亚东 李曲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91-696,共6页
目的通过全面的基因组学分析,了解福建省嗜肺军团菌的遗传多样性、进化特征、潜在的致病力以及可能的耐药机制,为福建省军团菌病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收集2019—2024年福建省环境来源嗜肺军团菌69株,采用血清凝集的方法检测菌株的血... 目的通过全面的基因组学分析,了解福建省嗜肺军团菌的遗传多样性、进化特征、潜在的致病力以及可能的耐药机制,为福建省军团菌病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收集2019—2024年福建省环境来源嗜肺军团菌69株,采用血清凝集的方法检测菌株的血清型。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利用VFDB、MEGARes、IslandViewer4、PHASTEST、CRISPRCas‑Finder等开源软件及VRprofile2在线网站预测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同时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构建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结果69株菌株血清型以LP1型和LP5型为主,分别检出23株(33.33%)和15株(18.84%)。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69株嗜肺军团菌基因组大小在3.26~3.81 Mb,GC含量在38.0%~38.3%,ST1880为优势ST型。69株菌均携带mip、iraA、htpB、LPG_RS03055、lspM等与致病力密切相关的毒力基因,多药耐药基因lpeAB的携带率为23.2%(16/69),并且携带多种可移动遗传元件,包括基因组岛、插入序列、噬菌体、CRISPR/Cas等。结论福建省69株环境来源嗜肺军团菌均具有潜在的致病力,并且优势克隆群ST1880的lpeAB携带率较高,显示出其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未来的研究和监测工作应重点关注这一克隆群,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控制其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肺军团菌 全基因组测序 耐药基因 可移动遗传元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县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代权 林淑芳 +3 位作者 戴志松 周银发 陈堃 林勇明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65-1372,共8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县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ixed-dose combination,FDC)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广抗结核FDC和规范全省抗结核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法从福建省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 目的:分析福建省县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ixed-dose combination,FDC)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广抗结核FDC和规范全省抗结核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法从福建省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共抽取18家结核病定点医院作为研究现场,调查各研究现场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登记并治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980例利福平敏感肺结核患者FDC使用及替换情况,采用两水平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FDC使用的因素。结果:980例患者初始治疗方案的FDC使用率为80.41%(788/980)。两水平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为60~90岁和有并发症/合并症均为未使用FDC的危险因素(OR=1.499,95%CI:1.000~2.247,P=0.049;OR=1.844,95%CI:1.231~2.761,P=0.003),而体质量为38~54kg、55~70kg和71~90kg的患者未使用FDC的风险均降低(OR=0.297,95%CI:0.123~0.721,P=0.007;OR=0.334,95%CI:0.136~0.823,P=0.017;OR=0.217,95%CI:0.065~0.722,P=0.013)。有16.50%(130/788)使用FDC治疗的患者在后续的治疗中使用“散药”替换FDC。FDC方案替换率在不同地区[2.96%(4/135)~32.00%(24/75)]、60~90岁[20.45%(54/264)]与13~59岁[14.50%(76/524)]患者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752,P<0.001;χ^(2)=4.513,P=0.034)。结论:福建省抗结核FDC使用率约为80%,不同地区FDC使用率存在较大差异。患者年龄、体质量及有并发症/合并症均是使用FDC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固定剂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22年福建省0~14岁儿童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杜永成 林淑芳 +1 位作者 戴志松 林建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19-1226,共8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8—2022年0~14岁儿童肺结核报告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儿童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监测报告管理系统”和“基本信息系统”收集2008—2022年...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8—2022年0~14岁儿童肺结核报告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儿童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监测报告管理系统”和“基本信息系统”收集2008—2022年福建省0~14岁儿童肺结核报告发病数据和人口数据,采用回顾性描述和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疾病的三间分布、病原学检查等情况。结果:2008—2022年福建省共报告0~14岁儿童肺结核患者1430例,占全人群肺结核患者比例年均为0.46%(1430/307833),15年间儿童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44/10万(1430/99435600),总体趋于稳定[全局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5.69%,t=-1.618,P=0.106]。10~14岁儿童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20/10万(929/29051400),高于0~4岁和5~9岁儿童(χ^(2)=887.195,P<0.001);0~4岁儿童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AAPC=-8.55%,t=-2.438,P=0.015),5~9岁和10~14岁儿童呈阶段性变化,分别在2010—2022年[分段年度变化百分比(APC)=3.28%,t=2.416,P=0.036]和2010—2019年(APC=7.57%,t=2.787,P=0.027)出现明显上升趋势。每年儿童肺结核报告发病无周期性变化。儿童肺结核患者中病原学阳性患者年均占35.24%(504/1430),每年病原学阳性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χ^(2)_(趋势)=55.195,P<0.001)。儿童年均报告发病率最高和最低的地区分别为宁德市和龙岩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688,P<0.001);除莆田市(AAPC=-6.77%,t=-2.957,P=0.011)和南平市(AAPC=-5.67%,t=-2.195,P=0.047)的儿童报告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外,其余地市变化趋势稳定。结论:2008—2022年福建省儿童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整体趋势较为稳定,5~9岁和10~14岁儿童出现波段上升,宁德市发病率较高且下降趋势不明显,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儿童 发病率 流行病学研究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18年福建省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监测情况分析 被引量:62
13
作者 刘雪杰 陈伟伟 +3 位作者 傅祎欣 叶玲清 李闽真 马群飞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3-228,共6页
目的研究2015-2018年福建省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感染情况、血清型分布、耐药特征、病因性食品来源,以了解福建省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0家哨点医院分离的707株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分型,依据CLSI推荐的药敏试验抗生素... 目的研究2015-2018年福建省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感染情况、血清型分布、耐药特征、病因性食品来源,以了解福建省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0家哨点医院分离的707株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分型,依据CLSI推荐的药敏试验抗生素选择原则、选取14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并对病因性食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07株沙门氏菌主要是鼠伤寒沙门氏菌(57.85%)、其次是肠炎沙门氏菌(15.42%),共涵盖43个血清型;病因性食品以粮食及其制品为主(22.21%),其次是乳与乳制品(16.31%);在对14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中,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73.39%),其次是四环素(68.53%)、头孢唑林(54.65%)。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1.72%),多重耐药菌逐年增多。结论继续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高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同时加强食品监管力度,从源头预防控制食源性感染。临床应结合药敏结果,制定合理用药方案,以降低抗生素耐药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沙门氏菌 血清分型 病因性食品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17年福建省输入性疟疾流行态势及防控策略 被引量:20
14
作者 欧阳榕 陈朱云 +3 位作者 谢汉国 林耀莹 肖丽贞 张山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9-362,共4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2011-2017年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为福建省顺利实现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7年福建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运用SPSS 18.0软件对输入性疟疾的虫种、输入来源以及三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对输入性疟疾... 目的分析福建省2011-2017年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为福建省顺利实现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7年福建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运用SPSS 18.0软件对输入性疟疾的虫种、输入来源以及三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对输入性疟疾首诊确诊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11-2017年福建省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632例,以恶性疟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7.6%(427/632)。输入来源地主要为非洲,占总比例数的85.1%(533/632);病例主要分布在福州,占总病例数的50.6%(320/632),其余地区散在分布。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性,全年均有输入性病例报告;发病人群多为青壮年,约占总病例的85.1%(533/632),男女性别比例为9.2∶1(570/62)。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大多在10 d以内,占总病例数的82.9%(524/632);首诊确诊455例,约占总比例的72%.首诊确诊的影响因素中,患者就诊前服用抗疟药物与首诊确诊率呈负相关[OR=0.175,95%CI(0.061~0.509)],就诊前告知去过疟区[OR=132.964,95%CI(41.601~424.973)]及首诊机构为县级以上医疗机构[OR=27.951,95%CI(13.285~58.806)]这两个因素与首诊确诊率呈正相关;就诊前是否患过疟疾对首诊确诊率无影响(OR=1.496,95%CI(0.735~3.044))结论为适应我省目前的疟疾流行态势,制定了相应的防控策略:做好传染源的管理和控制,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疟疾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提高基层首诊医生对疟区回国人员的疟疾诊断意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最大限度降低继发性传播风险,确保我省消除疟疾目标的顺利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疟疾 流行态势 防控策略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世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1
15
作者 郑金凤 林淑芳 +1 位作者 李卫林 陈求扬 《中国防痨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41-342,共2页
关键词 福建省 世行贷款 英国赠款 结核病控制项目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3例输入性白喉棒状杆菌感染病例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
16
作者 李曲文 梁雪晨 +3 位作者 高亚东 翁顺太 高源 邵祝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0-594,598,共6页
目的对福建省发现的3例输入性白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方法对3例疑似皮肤白喉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皮肤破损的分泌物样品,进行白喉棒状杆菌分离培养。对纯培养的疑似白喉棒状杆菌进行生化鉴定和质谱分析,检测白喉... 目的对福建省发现的3例输入性白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方法对3例疑似皮肤白喉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皮肤破损的分泌物样品,进行白喉棒状杆菌分离培养。对纯培养的疑似白喉棒状杆菌进行生化鉴定和质谱分析,检测白喉棒状杆菌(Diphtheria toxin repressor,dtxR)、(Toxin A,toxA)、(Toxin B,toxB)等毒力相关基因,进行MLST序列分型。结果3例病例有典型的皮肤白喉临床表现,皮肤破损部位均分离到白喉棒状杆菌。2例病例分离到的2株白喉棒状杆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dtxR(+)、toxA(-)、toxB(-),MLST型别均为ST-703;1例病例分离的白喉棒状杆菌菌株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dtxR(+)、toxA(+)、toxB(+),MLST型别为ST-248。结论福建省存在白喉输入性风险,非毒原菌亦可引起皮肤白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棒状杆菌 毒力基因 皮肤白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中学生成年期疾病相关危险行为的现况调查 被引量:7
17
作者 苏玲 居文 +1 位作者 陈丽萍 方美英 《中国健康教育》 2007年第7期505-507,共3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青少年学生与成年期疾病相关的危险行为存在情况及程度,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30所中学和中专技工学校的949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获有效问卷9426份,对其吸烟、饮酒、饮食行为... 目的了解福建省青少年学生与成年期疾病相关的危险行为存在情况及程度,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30所中学和中专技工学校的949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获有效问卷9426份,对其吸烟、饮酒、饮食行为、体育锻炼等健康相关行为进行调查。结果7.8%学生现在吸烟,23.1%学生现在饮酒,在调查前1周内,有24.7%的学生不能做到每天喝一杯牛奶,有19.3%学生每天喝汽水饮料1次以上,30.9%学生每天吃甜食1次以上,26.5%学生不吃早餐,36.4%的学生偏食。57.2%的学生不能保证每周3天,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结论与成年期疾病相关的吸烟、过量饮酒、饮食不合理、缺少体育锻炼等4类危险行为在福建省青少年中确实存在,应根据不同类别学校和不同性别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危险行为 成年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零售新鲜食用菌分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全基因组测序及耐药分析
18
作者 刘雪杰 陈伟伟 +2 位作者 林共德 张智芳 张天佑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52-1158,共7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新鲜食用菌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的血清群、ST型、毒力基因、耐药特征等情况。方法对福建省零售环节新鲜食用菌中分离的Lm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BioNumeric7.6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拼接组装,... 目的了解福建省新鲜食用菌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的血清群、ST型、毒力基因、耐药特征等情况。方法对福建省零售环节新鲜食用菌中分离的Lm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BioNumeric7.6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拼接组装,进一步分析其血清群、ST型、毒力基因、耐药特征等。结果10株Lm共3种血清群(6株为IIb,3株为IIa,1株为IIc),5种ST型(4株ST5,3株ST8,余3株为ST87、ST9、ST429),以CC5、CC8为优势克隆群。Lm均携带LIPI-1上的6种毒力基因actA、hly、mpl、plcA、plcB、prfA及内化素基因inlA、inlB、inlC、inlE、inlF、inlH、inlJ、inlK,部分携带inlD、inlG、inlL基因。10株Lm均不携带LIPI-3上的基因,2株携带LIPI-4上的部分基因。Lm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为100%,对苯唑西林、克林霉素耐药率各为30%。5株Lm对2种及以上抗生素耐药,1株ST87型Lm耐药谱为OXA-CLI-CIP-FOX,2株ST8型Lm耐药谱为CLI-FOX,2株ST5型Lm耐药谱为OXA-FOX。对耐药基因进行预测,发现10株Lm均携带fosX、mprF、norB、sul、Lmo0919抗生素耐药基因。经cgMLST分析,10株Lm聚集在5个不同的进化分支上,每个不同的分支包含1种ST型。本研究中的3株ST8型Lm无等位基因差异,4株ST5型Lm也无等位基因差异,属于同一个克隆,说明同一ST型的Lm可持续存在于不同的新鲜食用菌中。结论福建省零售环节新鲜食用菌中的Lm分离株具有食源性感染人的潜在风险,且耐药情况不容乐观,尤其高毒力多重耐药株的出现,对食品安全及公共卫生的影响应引起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食用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全基因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开展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传播项目效果评价 被引量:4
19
作者 洪源浩 管纪惠 +7 位作者 缪仕栋 李雄伟 黄圣兴 姚建有 庄金冠 黄惠玲 徐瑜 刘焰雄 《中国健康教育》 2008年第2期135-136,共2页
目的评价在学校开展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传播项目效果,为预防和控制禽流感提供有益的经验。方法在项目县的学校开展干预活动后,对福建省项目县(区)项目实施小学958名小学生及非项目实施小学933名小学生进行调查比较。结果在被... 目的评价在学校开展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传播项目效果,为预防和控制禽流感提供有益的经验。方法在项目县的学校开展干预活动后,对福建省项目县(区)项目实施小学958名小学生及非项目实施小学933名小学生进行调查比较。结果在被调查的1897名学生中,项目实施学校学生禽流感相关知识知晓率达到96%以上;在相关态度方面,有94.3%的学生认为发现病、死禽后应及时报告,有81.98%的学生认为接触禽类后出现发烧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行为养成情况方面,有93.32%的学生表示与项目开展以前相比,洗手次数更多了,有92.48%的同学表示在处理禽类后洗手次数较以前更多了。同时项目实施学校学生在以上各方面均较非项目实施学校学生有明显的提高,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福建省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传播项目的实施,在小学生中效果明显,其方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 健康传播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新冠奥密克戎BA.2和BA.5.2亚型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传播动力学分析及防控效果评估 被引量:1
20
作者 叶雯婧 吴生根 +8 位作者 詹美蓉 黄峥强 蔡少健 陈武 欧剑鸣 黄杰锋 陈田木 邓艳琴 郑奎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65-1071,共7页
目的评价福建省2022年BA.2和BA.5.2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的防控措施迭代优化的科学性及防控效果,为应对未来新发或再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传染病动力学理论,收集福建省2022年3月由BA.2亚型和2022年10月由BA.5.2亚型... 目的评价福建省2022年BA.2和BA.5.2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的防控措施迭代优化的科学性及防控效果,为应对未来新发或再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传染病动力学理论,收集福建省2022年3月由BA.2亚型和2022年10月由BA.5.2亚型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的相关信息,建构带有潜伏期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新冠病毒感染的SEIAR(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asymptomatic-removed,SEIAR)模型,分析2起本土疫情的传播动力学特征,并评估防控效果。结果BA.2疫情的潜伏期为3 d(1~9 d),代间距为3 d(1~5 d),起始R t为3.0(95%CI:2.7~3.3),发病3170例;BA.5.2疫情的潜伏期为2 d(1~6 d),代间距为1 d(0~2 d),起始R t为1.9(95%CI:1.7~2.1),发病1540例;模型拟合BA.2和BA.5.2疫情的预测和实际发病数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χ_(BA.2)^(2)=31.53、χ_(BA.5.2)^(2)=27.88,P>0.05);如未启动应急响应,BA.2疫情将于4月7日达到高峰,估计峰值638035例;而BA.5.2疫情将于11月14日达到高峰,估计峰值685940例;BA.2疫情如提早发现1个潜伏期,规模将下降25.73%,提早2个潜伏期,将下降79.56%,推迟1个潜伏期,扩大13.72%;BA.5.2疫情如提早发现1个潜伏期,规模将下降35.04%,提早2个潜伏期,将下降92.47%,推迟1个潜伏期,扩大19.75%。结论2起本土疫情处置的指导思想和防控措施优化迭代,落实“四早”措施可有效降低疫情规模,且时机越早,控制成效越明显,这为防控新发或再发呼吸道传染病积累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病毒感染 传播动力学模型 新发或再发传染病 防控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