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溶性羧甲基纤维素钠基粘结剂在硅负极中的性能研究
1
作者 孙兴燊 徐晶 +4 位作者 饶瑞晔 赵升云 蒋建新 刘鹤 宋湛谦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73-280,共8页
为应对锂离子电池硅电极体积膨胀的挑战,使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植酸(PA)和钙离子(Ca^(2+))合成了水溶性交联粘结剂(C-PA-Ca^(2+))。CMC-Na和PA中的极性官能团为氢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结合位点,氢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增强... 为应对锂离子电池硅电极体积膨胀的挑战,使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植酸(PA)和钙离子(Ca^(2+))合成了水溶性交联粘结剂(C-PA-Ca^(2+))。CMC-Na和PA中的极性官能团为氢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结合位点,氢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增强了粘结剂的机械性能,再通过Ca^(2+)修饰牢固了整个粘结剂体系。研究了交联型粘结剂C-PA-Ca^(2+)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采用C-PA-Ca^(2+)作硅电极粘结剂时,平均剥离力为2.39 N,优于粘结剂CMC-Na的1.47 N和C-PA的2.07 N;在0.2 C电流密度下循环200圈,电极Si@C-PA-Ca^(2+)的比容量为2035.2 mAh/g,优于对比电极Si@CMC-Na的844.8 mAh/g和Si@C-PA的1566.1 mAh/g;此外,在0.5 C条件下Si@C-PA-Ca^(2+)电极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能,循环300圈后比容量为1879.7 mAh/g,容量保持率为70.85%,每圈容量损失仅0.097%。C-PA-Ca^(2+)有望成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水溶性硅负极粘结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Si负极 羧甲基纤维素钠 粘结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与茶皂素组合液对重金属Cd和Pb复合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林维晟 施小聪 +1 位作者 廖素兰 许海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5期13-19,共7页
[目的]评价α-淀粉酶与茶皂素对污染土壤中的Cd,Pb洗脱效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更准确的科学依据。[方法]以重金属Cd,Pb污染的耕作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α-淀粉酶和茶皂素复合淋洗对Cd,Pb污染土壤进行生态修复,并测定土壤淋洗... [目的]评价α-淀粉酶与茶皂素对污染土壤中的Cd,Pb洗脱效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更准确的科学依据。[方法]以重金属Cd,Pb污染的耕作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α-淀粉酶和茶皂素复合淋洗对Cd,Pb污染土壤进行生态修复,并测定土壤淋洗前后Cd,Pb形态的变化。[结果]在反应时间12h,pH 4.0,反应温度30℃,茶皂素溶液和酶溶液配比4∶1条件下,Cd,Pb去除率分别为88.87%,43.97%。通过对修复前后重金属的形态分析,发现酸提取态、可还原物态的重金属较容易去除,淋洗后土壤中Cd和Pb均达到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结论]α-淀粉酶和茶皂素组合对土壤中Cd,Pb有明显的去除效果,起到协同、增强作用。表明α-淀粉酶和茶皂素组合在生态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皂素 Α-淀粉酶 生物修复 重金属 污染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固体废弃物制备腐殖酸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成丰 穆智贤 +1 位作者 唐家桓 林皓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5-232,共8页
综合分析了有机固体废弃物制备腐殖酸(HA)的制备技术现状、应用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有机废弃物来源广泛,可通过微生物作用、化学聚合和氧化还原反应转化为腐殖酸。腐殖酸在土壤改良、植物生长促进、环境治理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展现出... 综合分析了有机固体废弃物制备腐殖酸(HA)的制备技术现状、应用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有机废弃物来源广泛,可通过微生物作用、化学聚合和氧化还原反应转化为腐殖酸。腐殖酸在土壤改良、植物生长促进、环境治理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展现出显著潜力,能有效提升土壤质量、增强植物抗病力,并在废水处理和重金属吸附中发挥作用。然而,制备过程中的能耗、成本及产品标准化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未来研究应集中于开发高效、环保的制备技术,同时探索腐殖酸的多功能化和高值化应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固体废弃物 腐殖酸 土壤改良 环境治理 材料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乙烯亚胺的交联型粘结剂在锂离子电池Si/C负极中的应用
4
作者 孙兴燊 王报国 +3 位作者 宋湛谦 刘俊劭 胡家朋 刘鹤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136,143,共6页
高比容量硅碳复合材料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Si的体积膨胀问题易引起电极材料脱落和粉碎,导致电池循环性能变差和寿命减短,使用新型的硅碳负极粘结剂能提升电池循环性能。通过聚乙烯亚胺(PEI)的胺基和戊二醛(GA)的醛基反应生成亚胺键(-C=N... 高比容量硅碳复合材料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Si的体积膨胀问题易引起电极材料脱落和粉碎,导致电池循环性能变差和寿命减短,使用新型的硅碳负极粘结剂能提升电池循环性能。通过聚乙烯亚胺(PEI)的胺基和戊二醛(GA)的醛基反应生成亚胺键(-C=N-),制备具有三维(3D)网状结构的水溶性粘结剂[PEI-c-GA(0.1%)],用于硅碳负极的性能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PEI-c-GA(0.1%)作为粘结剂时,Si/C@PEI-c-GA(0.1%)电极的平均剥离力为2.82 N,优于Si/C@PVDF电极(1.43 N)和Si/C@CMC电极(2.69 N)。在0.5 C条件下循环130圈,Si/C@PEI-c-GA(0.1%)电极的充电比容量为517.2 mAh/g,高于Si/C@PVDF电极的387.3 mAh/g和Si/C@CMC电极的425.0 mAh/g,表明PEI-c-GA(0.1%)能显著提高硅碳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Si/C负极 聚乙烯亚胺 亚胺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北建溪流域表层沉积物营养元素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1
5
作者 叶宏萌 袁旭音 +2 位作者 李国平 万杰 徐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481-2488,共8页
为了解闽江上游流域沉积物环境的现状,本文研究闽北建溪流域表层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描述了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的含量分布,运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并分析碳、氮、磷的比例,阐述... 为了解闽江上游流域沉积物环境的现状,本文研究闽北建溪流域表层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描述了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的含量分布,运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并分析碳、氮、磷的比例,阐述其相关关系及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沉积物中TOC、TN和TP的含量均值分别为3.05%、1858.05 mg·kg^(-1)和624.68 mg·kg^(-1),对多数底栖生物处于安全范围; TOC的单因子污染指数范围为2.0—5.8,TN污染指数范围为2.3—4.4,TP指数范围则为0.4—1.7,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沉积物营养元素比值中TOC/TN均值为16.9,TOC/TP均值为53.7,TN/TP均值为3.2,表明建溪流域沉积物营养元素受内、外源共同输入影响,且以外源作用为主导,其中林地营养物质输出是沉积物营养累积的主要原因之一.总体而言,建溪流域沉积物TN的生态风险较高且主要受流域面源排放影响,TOC与TP的生态风险较低.因此,应着重加强流域氮素面源污染调查并对重点污染源加以严控,减轻流域总氮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元素 表层沉积物 生态风险 建溪流域 闽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域沉积物氮磷形态的生态风险评价——以沙溪流域为例 被引量:13
6
作者 叶宏萌 杨浩 +3 位作者 袁旭音 曾榕平 吴孟兰 王红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471-3479,共9页
本文通过分析沙溪流域沉积物基本理化性质及氮磷形态的赋存特征,并运用单因子指数法与生物有效系数法评价氮磷元素的生态风险,揭示了沙溪流域沉积物氮磷含量的空间变化与环境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沙溪流域沉积物总有机碳(TOC)、总氮(TN)... 本文通过分析沙溪流域沉积物基本理化性质及氮磷形态的赋存特征,并运用单因子指数法与生物有效系数法评价氮磷元素的生态风险,揭示了沙溪流域沉积物氮磷含量的空间变化与环境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沙溪流域沉积物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11%—2.37%、812.51—2038.29 mg·kg^(-1)、249.87—722.60 mg·kg^(-1),且下游河段较上、中游河段高;沉积物不同形态组分分布规律为有机硫化物结合态氮(SOEF-N)>铁锰氧化态氮(SAEF-N)>弱酸浸取态氮(WAEF-N)>离子交换态氮(IEF-N),不同无机磷形态含量大小顺序主要为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NaOH-P)>钙结合态磷(HCl-P)>还原态磷(BD-P)>弱吸附态磷(NH_(4)Cl-P),且下游生物有效态磷(BAP=NH_(4)Cl-P+BD-P+NaOH-P)的浓度高于上、中游河段,磷释放的风险最大.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氮存在轻度至重度的污染,并以中度污染为主,磷以轻度和中度污染为主;而生物有效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氮以轻度污染为主,磷以清洁和轻度污染为主.考虑到研究区的环境状况特征,基于总量和形态综合评价的氮磷生物有效指数法可以更好地表征沉积物中氮磷的空间变化和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形态 沉积物 生态风险 沙溪流域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上游富屯溪表层沉积物营养盐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苏丽鳗 李青玉 +4 位作者 叶宏萌 胡家朋 李云峰 左邦瑞 杜仁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9期76-80,共5页
为了解闽江上游流域表层沉积物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污染状况,以闽北富屯溪为研究对象,测定表层沉积物中pH和营养元素的含量,通过有机指数与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其污染水平,并探究沉积物碳-氮-磷两两之间的相互耦合关系,揭示其污染来... 为了解闽江上游流域表层沉积物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污染状况,以闽北富屯溪为研究对象,测定表层沉积物中pH和营养元素的含量,通过有机指数与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其污染水平,并探究沉积物碳-氮-磷两两之间的相互耦合关系,揭示其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沉积物呈弱酸性,速效氮符合土壤养分Ⅳ级标准,速效磷符合土壤养分Ⅱ级标准。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9%、2472.28 mg/kg和653.10 mg/kg,对多数底栖生物处于可承受范围。有机指数为0.17~1.27,其中33%样点为有机污染;有机氮指数为0.087~0.384,其中83%样点为有机氮污染,具有较大的潜在生态风险;TP的单因子污染指数为0.64~1.64,其中6%样点为重度污染,TP潜在生态风险较低。全流域TOC/TN平均值为10.12,有机质的内源和外源输入基本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但北支以外源为主,西支则以内源为主。同时TOC与TN、TOC与TP均呈弱相关,而TN与TP呈显著相关,氮磷在沉积物积累行为上较为相似,主要受到农业面源及周边城镇生活污废水排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表层沉积物 生态风险 闽江上游 富屯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高容量电池材料高铁酸钡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8
作者 谢文菊 童海南 张永录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6-139,共4页
先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铁酸钡,再把铁酸钡做成电极,经过电解氧化得到高铁酸钡;通过制备模拟电池,研究了不同充放电制度、不同充电时间对高铁酸盐生成的影响;运用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等测试方法对高铁酸盐作为正极材料的充放电机理进行了... 先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铁酸钡,再把铁酸钡做成电极,经过电解氧化得到高铁酸钡;通过制备模拟电池,研究了不同充放电制度、不同充电时间对高铁酸盐生成的影响;运用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等测试方法对高铁酸盐作为正极材料的充放电机理进行了研究;并运用了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高铁酸盐的晶型结构、纯度等主要性质。结果表明:850℃制备的铁酸盐电极充放电性能较佳,放电容量为44mAh/g,850℃制备的铁酸盐电极循环次数达到1280次,放电容量未出现明显下降,为制备二次高铁电池提供了依据;且高铁酸盐的特征峰较突出,生成效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酸盐 高铁酸钡 电解法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岩茶“叶片—凋落物—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9
作者 朱德煌 曹歆雨 杜自强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2年第4期259-266,共8页
[目的]比较武夷岩茶“叶片—凋落物—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为岩茶的种植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武夷金桂、武夷肉桂和武夷水仙3个岩茶品种为试材,分别设置3个1 m×10 m样地。各样地随机选取5个采样点,分别收集各采样点岩茶叶片... [目的]比较武夷岩茶“叶片—凋落物—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为岩茶的种植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武夷金桂、武夷肉桂和武夷水仙3个岩茶品种为试材,分别设置3个1 m×10 m样地。各样地随机选取5个采样点,分别收集各采样点岩茶叶片、凋落物及林下土壤样品,比较其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分析了“叶片—凋落物—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并探讨了各参试岩茶叶片碳和磷的再吸收效率。[结果](1)3种武夷岩茶叶片与凋落物的碳、氮和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土壤,且叶片与凋落物磷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武夷金桂凋落物磷含量及林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高于武夷肉桂和武夷水仙。(2)武夷金桂和武夷水仙叶片C∶P和N∶P显著高于凋落物,3种岩茶林下土壤C∶N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3种岩茶叶片化学计量比均无显著差异;武夷肉桂凋落物C∶P显著高于武夷金桂和武夷水仙,而武夷金桂凋落物N∶P则显著低于武夷肉桂和武夷水仙。(3)3种岩茶氮和磷的再吸收效率均较低,说明凋落物营养未被完全吸收利用。[结论]3种岩茶适应环境及固碳能力较强,但其生长过程受氮限制以及林下土壤磷含量缺乏的影响,建议今后经营中应适当施加氮肥和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凋落物 土壤 叶片 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层Ti_(3)C_(2)T_(x)/ZnO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对盐酸四环素的降解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方棣 赖丽婷 李学全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41-446,共6页
采用二甲基亚砜(DMSO)插层法制备单层Ti_(3)C_(2)T_(x),并用共沉淀法合成了高催化活性的Ti_(3)C_(2)T_(x)/ZnO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 采用二甲基亚砜(DMSO)插层法制备单层Ti_(3)C_(2)T_(x),并用共沉淀法合成了高催化活性的Ti_(3)C_(2)T_(x)/ZnO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ZnO与Ti_(3)C_(2)T_(x)复合后,其光催化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当Ti_(3)C_(2)T_(x)与ZnO复合比例为16%时,其具有最佳的降解效果,在可见光照射2h下对盐酸四环素(TCH)降解率可达91.36%。光催化活性的提高主要由于Ti_(3)C_(2)T_(x)与ZnO表面形成的肖特基势垒有效地抑制了电子空穴的复合,提高了光催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层Ti_(3)C_(2)T_(x) ZNO 盐酸四环素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Ce-La-MOFs@Fe_(3)O_(4)的除氟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江燕 翟涛 +5 位作者 温倩 周融融 杨为森 简绍菊 潘文斌 胡家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4,共7页
通过水热法制备了Ce-La-MOFs@Fe_(3)O_(4)复合材料,研究了Ce-La-MOFs@Fe_(3)O_(4)对水溶液中F^(-)的吸附性能,并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了吸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pH=3.6、实验温度为40℃、初始氟离子浓度为17.4 mg/L的条件下,Ce-La-MOFs@... 通过水热法制备了Ce-La-MOFs@Fe_(3)O_(4)复合材料,研究了Ce-La-MOFs@Fe_(3)O_(4)对水溶液中F^(-)的吸附性能,并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了吸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pH=3.6、实验温度为40℃、初始氟离子浓度为17.4 mg/L的条件下,Ce-La-MOFs@Fe_(3)O_(4)的吸附效果最佳,F^(-)去除率可达94.5%。除氟特性实验数据更适合用Langmuir模型进行描述,拟合得到最大吸附容量(q_(max))为147.23 mg/g,热力学参数ΔG^(o)、ΔH^(o)和ΔS^(o)表明该吸附反应是一个自发吸热的熵增过程。动力学研究表明Ce-La-MOFs@Fe_(3)O_(4)对F^(-)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过程。对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并结合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探讨了吸附机理,该吸附过程主要是离子交换和静电吸附共同作用。共存离子实验、循环再生实验结果显示,Ce-La-MOFs@Fe_(3)O_(4)对F^(-)具有较好的选择性,该复合材料的再生性能较好,回收率可达96%,两次循环后对F^(-)的去除率仍达81.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Ce-La-MOFs@Fe_(3)O_(4) 除氟 吸附 响应曲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施用不同种类生物质炭对植烟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肖和友 朱伟 +8 位作者 郑生猛 刘聪聪 何祥春 刘蓉 张赐喜 刘娜梅 刘旭 唐涛 陈立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6-332,共7页
为了改良植烟土壤质量,探讨连续施用不同种类生物质炭对植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通过3 a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连续施用不同生物质炭(CK:不添加生物质炭;T1:添加烟秆炭;T2:废弃烟叶炭;T3:玉米秸秆炭)下植烟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结果表明:(1)... 为了改良植烟土壤质量,探讨连续施用不同种类生物质炭对植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通过3 a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连续施用不同生物质炭(CK:不添加生物质炭;T1:添加烟秆炭;T2:废弃烟叶炭;T3:玉米秸秆炭)下植烟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结果表明:(1)连续施用不同种类生物质炭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对全磷、全钾以及碱解氮的作用并不显著。(2)在2018年采收期,3种生物质炭处理分别提高有机质10.26%、9.12%和6.96%,全氮10.36%、18.29%和9.03%,有效磷6.96%、18.57%和9.82%,速效钾16.53%、33.84%和13.05%。(3)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添加烟秆炭对土壤有机质提升效果最好,其次是废弃烟叶炭,玉米秸秆炭最次;废弃烟叶炭提升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效果最佳。综合分析来看,连续施用生物质炭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肥力,以废弃烟叶炭效果最好,可大面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施用 生物质炭 植烟土壤 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苔藓植物新记录6种
13
作者 王强 梁灵炜 +2 位作者 古丽斯旦·艾尼瓦尔 买买提明·苏来曼 袁祯燕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0,共4页
通过对浙江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ZM)馆藏的新疆苔藓植物标本进行重新整理和鉴定,发现新疆苔藓植物新记录6种,即离瓣合叶苔(Scapania nimbosa Taylor ex Lehm.)、刺叶羽苔(Plagiochila sciophila Nees ex Lindenb.)、三裂鞭苔〔Bazzania... 通过对浙江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ZM)馆藏的新疆苔藓植物标本进行重新整理和鉴定,发现新疆苔藓植物新记录6种,即离瓣合叶苔(Scapania nimbosa Taylor ex Lehm.)、刺叶羽苔(Plagiochila sciophila Nees ex Lindenb.)、三裂鞭苔〔Bazzania tridens(Reinw.,Blume et Nees)Trevis.〕、毛尖棉藓〔Plagiothecium piliferum(Sw.)Schimp.〕、长枝褶藓〔Okamuraea hakoniensis(Mitt.)Broth.〕、短肋羽藓(Thuidium kanedae Sakurai),此外,鞭苔属(Bazzania Gray)和褶藓属(Okamuraea Broth.)为新疆新记录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苔藓植物 新记录属 新记录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容剂改善茶粉/聚乳酸生物质复合材料性能 被引量:15
14
作者 龚新怀 辛梅华 +2 位作者 李明春 袁宏兴 谢剑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8-314,共7页
为降低聚乳酸的生产成本、拓宽其应用范围和高值化利用茶产业剩余物资源,以茶粉(tea dust,TD)为填料,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为基体,经密炼、注塑工艺制备了环境友好型TD/PLA复合材料。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icumyl peroxide,DCP)为... 为降低聚乳酸的生产成本、拓宽其应用范围和高值化利用茶产业剩余物资源,以茶粉(tea dust,TD)为填料,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为基体,经密炼、注塑工艺制备了环境友好型TD/PLA复合材料。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icumyl peroxide,DCP)为引发剂,通过熔融反应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聚乳酸(glycidyl methacrylate grafting PLA,GMA-g-PLA),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um,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NMR)对其进行了表征,并以GMA-g-PLA为增容剂,考察了其添加对TD/PLA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界面形态、热性能及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TIR和1H-NMR分析证实了GMA成功地接枝到了PLA上。GMA-g-PLA的添加明显改善了TD与PLA的界面相容性,提高了TD/PL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降低了吸水率。在GMA-g-PLA添加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与未增容TD/PLA复合材料相比,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及缺口冲击强度分别提高43.8%、42.1%和24.1%,拉伸模量和弯曲模量提高26.5%和10.4%,断裂伸长率提高26.1%。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索茶塑复合材料界面改性规律及制备聚乳酸基复合材料,提供试验数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纤维 聚乳酸 茶粉 熔融接枝 增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9
15
作者 叶宏萌 李国平 +2 位作者 郑茂钟 常雪花 罗汉敏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9-215,共7页
为研究武夷山茶园土壤重金属分布的空间变异性,采集武夷山不同生态区域条件下的茶园土壤样品,检测其Cu、Zn、Pb、Cr、Cd、As和Hg元素含量,并运用单项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不同区域茶园土壤重金属进行风险... 为研究武夷山茶园土壤重金属分布的空间变异性,采集武夷山不同生态区域条件下的茶园土壤样品,检测其Cu、Zn、Pb、Cr、Cd、As和Hg元素含量,并运用单项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不同区域茶园土壤重金属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中不同种类元素的含量差异显著,不同生态条件下同种元素也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自然保护区茶园土壤Cd和Hg累积最为显著;生态区茶园土壤的Cu、Zn、Pb和Cr有一定累积;景区茶园土壤的Pb、Cr、Cd和As含量符合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标准,但Hg略微累积。土壤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的结果表明,保护区污染最为严重,生态区次之,景区尚无污染。各区域污染物的分担情况也不尽相同,其中各区域中Hg的分担率都较高(>25%)。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的结果显示,Cu、Zn、Pb、Cr和As在各茶园的风险等级为"低",属于轻微生态危害;Cd和Hg在保护区的风险等级以"重"为主,在生态区分别以"中"和"较重"为主,在景区则以"低"和"中"为主。各区域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危害大小为:保护区>生态区>景区,并应警惕Cd和Hg的潜在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茶园土壤 空间分异 风险评价 武夷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粉/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增韧改性 被引量:12
16
作者 龚新怀 辛梅华 +1 位作者 李明春 袁宏兴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273-3280,共8页
为高值化利用茶产业剩余物资源,以茶粉(TD)为生物质填料,聚乳酸(PLA)为基体,以甘油(GL)、聚乙二醇400(PEG400)、环氧大豆油(ESO)和乙酰柠檬酸丁酯(ATBC)为增塑剂,制备了可降解TD/PLA增韧复合材料,并采用红外吸收光谱、热重分析、转矩流... 为高值化利用茶产业剩余物资源,以茶粉(TD)为生物质填料,聚乳酸(PLA)为基体,以甘油(GL)、聚乙二醇400(PEG400)、环氧大豆油(ESO)和乙酰柠檬酸丁酯(ATBC)为增塑剂,制备了可降解TD/PLA增韧复合材料,并采用红外吸收光谱、热重分析、转矩流变仪、扫描电镜及力学性能测试等考察了增塑剂对TD/PLA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增塑剂都可改善TD/PLA复合材料的加工流变性,GL的添加不利于复合材料韧性,PEG、ATBC及ESO的添加提高了复合材料韧性,其中ESO增韧效果最佳,其添加制备的复合材料断裂伸长率及缺口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154.23%和65.53%,GL增韧效果最差,ATBC增韧后复合材料力学强度和模量最高。FTIR分析表明,ATBC和ESO可与PLA发生一定相互作用,使C—O键红外吸收峰位增大,其增韧后复合材料吸水率下降。ESO添加提高了TD/PLA复合材料的维卡软化点和热稳定性。SEM图片显示,TD/PLA/ESO复合材料断面粗糙,ESO分散较均匀,与PLA部分相容,而TD/PLA/GL复合材料断面出现严重相分离结构。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索聚乳酸基茶塑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提供试验数据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粉 聚乳酸 生物质 复合材料 增韧 增塑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岩茶主产区土壤及茶叶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7
作者 叶宏萌 郑茂钟 +2 位作者 李国平 李灵 刘养斌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3-428,共6页
为研究武夷岩茶主产区土壤及茶叶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采集武夷岩茶主产区(名岩区和丹岩区)土壤和茶叶样品,检测Co、Mo、Se、Zn、Cu、Cr、Pb、Cd、As和Hg十种微量元素含量,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土壤对茶叶微量元素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名... 为研究武夷岩茶主产区土壤及茶叶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采集武夷岩茶主产区(名岩区和丹岩区)土壤和茶叶样品,检测Co、Mo、Se、Zn、Cu、Cr、Pb、Cd、As和Hg十种微量元素含量,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土壤对茶叶微量元素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名岩区土壤累积的微量元素(除As外)含量不如丹岩区丰富。茶叶对不同元素富集系数值差异明显,对Cu和Hg的富集能力最强,对Zn、Se和Cd的富集能力较强,而对非必需元素As、Pb和Cr的富集能力最弱。两茶区茶叶中Hg和Co含量差异最大,土壤元素含量对茶叶中微量元素含量影响很大。名岩区的土壤和茶叶样本中微量元素含量均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丹岩区的部分土壤样本中Cu、Cr含量超出茶叶产地标准限值,但茶叶样本均在安全范围内,且Co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富集系数 土壤 岩茶 武夷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除氟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穆寄林 陈维俱 +3 位作者 林皓 胡家朋 刘瑞来 饶瑞晔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659-2667,共9页
氟离子在饮用水中浓度超过1.0 mg/L,将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通过原位共沉淀法将具有磁性的四氧化三铁掺入羟基磷灰石(HAP)中制备磁性HAP。磁性HAP可通过普通磁体将其吸附并分离回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和时间... 氟离子在饮用水中浓度超过1.0 mg/L,将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通过原位共沉淀法将具有磁性的四氧化三铁掺入羟基磷灰石(HAP)中制备磁性HAP。磁性HAP可通过普通磁体将其吸附并分离回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和时间为60℃和1 h,陈化温度和陈化时间为25℃和12 h,四氧化三铁用量为0.08g。比较了HAP和磁性HAP对水溶液中氟离子的去除效果。Langmuir模型更适合于该体系,拟合得到最大吸附容量为13.70 mg/g,说明磁性HAP对氟离子的吸附属于单层吸附。ΔG^0<0和ΔH^0>0表明该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过程。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磁性HAP循环再生使用4次以上,仍能保持85%以上的除氟效率。高吸附容量和优异的循环使用性能表明磁性HAP是一种有效的、可重复使用的除氟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磁性 除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制备Ag/ZnO复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简绍菊 左甜 +2 位作者 杨为森 郭晓超 侯豪情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5-228,共4页
以PVP为载体,乙酸锌(Zn(CH_3COO)_2·2H_2O)和硝酸银(AgNO_3)为原料,采用静电纺丝与煅烧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银掺杂量不同的ZnO复合纳米材料.用SEM、FTIR、XRD对煅烧前后的纤维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以刚果红为目标降解物,考察... 以PVP为载体,乙酸锌(Zn(CH_3COO)_2·2H_2O)和硝酸银(AgNO_3)为原料,采用静电纺丝与煅烧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银掺杂量不同的ZnO复合纳米材料.用SEM、FTIR、XRD对煅烧前后的纤维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以刚果红为目标降解物,考察了煅烧温度和Ag掺杂量对Ag/ZnO复合纳米纤维的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煅烧温度和Ag掺杂量对复合纳米材料的催化活性影响显著,600℃煅烧3 h制得的Ag掺杂摩尔分数为6%的Ag/ZnO复合纳米材料,经155 W紫外灯照射210 min后对40 mg·L^(-1)刚果红溶液降解率可达99%以上.催化剂重复利用4次后对刚果红的催化降解率仍可保持在94%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Ag/ZnO 光催化解 刚果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掺杂ZnO复合中空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5
20
作者 简绍菊 左甜 +1 位作者 杨为森 林维晟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8-60,共3页
以乙酸锌[Zn(CH_3COO)_2·2H_2O]、硝酸铈[Ce(NO_3)_3]为原料,脱脂棉为模板,采用浸渍-热转化法制备出一系列铈(Ce)掺杂量不同的氧化锌(ZnO)复合中空材料,利用SEM、TG、XRD对Ce/ZnO进行表征。借助罗丹明B的脱色降解作为模板反应,考... 以乙酸锌[Zn(CH_3COO)_2·2H_2O]、硝酸铈[Ce(NO_3)_3]为原料,脱脂棉为模板,采用浸渍-热转化法制备出一系列铈(Ce)掺杂量不同的氧化锌(ZnO)复合中空材料,利用SEM、TG、XRD对Ce/ZnO进行表征。借助罗丹明B的脱色降解作为模板反应,考察煅烧温度和Ce掺杂量对Ce/ZnO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700℃煅烧3h制得的Ce掺杂量为1%的Ce/ZnO复合中空材料对罗丹明B的降解效果最佳,紫外灯照射2h可使罗丹明B溶液的降解率达到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掺杂ZnO 复合中空材料 光催化降解 罗丹明B 模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