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乳杆菌发酵添加太子参的培养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余 赵生月 +4 位作者 王颖颖 叶祖云 阮少江 刘盛荣 何丽君 《现代食品》 2024年第9期187-196,共10页
目的:优化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发酵太子参的培养基,为太子参资源的利用和产品开发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方法:以菌体密度为指标,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对菌体细胞生长有重要影响的培养基组分,通过正交试验确... 目的:优化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发酵太子参的培养基,为太子参资源的利用和产品开发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方法:以菌体密度为指标,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对菌体细胞生长有重要影响的培养基组分,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响应面试验的中心点,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培养基组成;利用优化培养基发酵并测定发酵液(冻干粉)的抗氧化活性。结果:太子参水提物适合作为植物乳杆菌发酵的培养基成分;响应面法优化的培养基为麦芽糖29.7 g·L^(-1)、酵母粉27.5 g·L^(-1)、太子参水提物7.6 g·L^(-1)和MgSO40.5 g·L^(-1),优化条件下菌体密度达到1.11×10^(8)CFU·mL^(-1);优化培养基发酵液DPPH自由基清除率高于未发酵培养基(对照),低于MRS培养基发酵液(参照),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FRAP值高于对照和参照。结论:太子参水提物可作为植物乳杆菌发酵的优良培养基成分,提高菌体密度;植物乳杆菌发酵可提高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太子参 中药发酵 响应面优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患子种仁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建烟 刘超兰 +1 位作者 刘伟 陈爱平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28,共7页
以无患子种仁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优化无患子种仁油的提取工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鉴定无患子种仁油的主要成分,并分析其种仁油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15min,提取温度70℃,料液比1︰15和... 以无患子种仁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优化无患子种仁油的提取工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鉴定无患子种仁油的主要成分,并分析其种仁油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15min,提取温度70℃,料液比1︰15和粒径为0.3~0.4mm,在此条件下无患子种仁的油脂得率为45.23%;各因素对种仁油得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时间>温度>料液比>粒径。分析表明无患子种仁油主要由C16~C20的脂肪酸组成,其主成分为油酸、顺-11-二十碳烯酸、花生酸、亚油酸。无患子种仁油的皂化值为190.24mg/g、酸值为6.75mg/g、碘值为107.70g/100g、DPPH清除率为69.29%,其理化性质优良。该工艺提取效果好,且油脂理化性质优良,适用于无患子种仁油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患子 成分 理化性质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子参连作效应及其微生物菌肥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潘慧青 张炎达 +2 位作者 王振华 王新 叶祖云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1期45-48,56,共5页
太子参连作效应的发生与发展对其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构成威胁,因而探寻中药材太子参连作障碍有效的消减策略与方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采用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太子参连作和太子参微生物菌肥文献内容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综述了... 太子参连作效应的发生与发展对其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构成威胁,因而探寻中药材太子参连作障碍有效的消减策略与方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采用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太子参连作和太子参微生物菌肥文献内容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综述了太子参连作效应及其形成因素、太子参连作对根际土壤菌群的影响与变化、微生物菌肥在太子参连作中的应用和太子参微生物菌肥作用机理,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我国太子参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连作障碍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菌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子参叶斑病菌 Phoma sp.FJZR01固体发酵代谢产物研究
4
作者 倪建成 范永飞 +3 位作者 王泽榕 阮少江 陈美霞 叶祖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3期176-179,共4页
为了解太子参叶斑病菌Phoma sp.FJZR01的固体发酵代谢产物,采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RP-C_(18)柱色谱和正相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并应用叶片穿刺法测定化合物对太子参叶片的毒害作用。结果表明,从菌株FJZR01固体发酵代... 为了解太子参叶斑病菌Phoma sp.FJZR01的固体发酵代谢产物,采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RP-C_(18)柱色谱和正相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并应用叶片穿刺法测定化合物对太子参叶片的毒害作用。结果表明,从菌株FJZR01固体发酵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结构鉴定分别为3-氯-4-羟基苯乙酸(1)、3-氯-4-羟基苯乙酰胺(2)、flemingipanic acid(3)、腺苷(4)、乙基α-D-吡喃葡萄糖苷(5)、甘露醇(6)。化合物1~6均是首次从太子参叶斑病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系首次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3-氯-4-羟基苯乙酸(1)在1 mg/mL对太子参叶片造成明显的毒害作用,形成组织坏死状叶斑,与田间发病症状相似。目前尚未有关于3-氯-4-羟基苯乙酸(1)致病性相关报道,是一种新发现的真菌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叶斑病菌 固体发酵代谢产物 3-氯-4-羟基苯乙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方法脱除太子参BBWV和TuMV病毒的效果比较
5
作者 步洪松 王丁 +4 位作者 张馨月 周丹 郑生文 匡云波 叶祖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3-218,共6页
以太子参‘柘参1号’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微茎尖培养、低温处理(2~4℃)结合微茎尖培养、超低温(-196℃)培养、种胚培养等4种方法对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BBWV)和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的脱除效果,结果... 以太子参‘柘参1号’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微茎尖培养、低温处理(2~4℃)结合微茎尖培养、超低温(-196℃)培养、种胚培养等4种方法对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BBWV)和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的脱除效果,结果显示采用低温处理结合微茎尖培养,太子参成活率为64.7%,BBWV和TuMV的脱毒率分别为63.6%和31.8%;采用种胚培养的成活率为56.7%,对BBWV和TuMV的脱毒率均可达100%。病毒TuMV相较BBWV更难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花叶病毒 脱病毒方法 病毒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蜡梅叶片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及成分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建烟 刘超兰 +3 位作者 李永裕 郜祥雄 吴芸芸 刘伟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29,共6页
以浙江蜡梅叶片为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其挥发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成分。结果表明,浙江蜡梅的最优提取条件为浸泡时间120min,蒸馏时间240min,NaCl浓度0.5%,料液比1︰5,在此条件下其挥发油得率为1.48... 以浙江蜡梅叶片为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其挥发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成分。结果表明,浙江蜡梅的最优提取条件为浸泡时间120min,蒸馏时间240min,NaCl浓度0.5%,料液比1︰5,在此条件下其挥发油得率为1.483%;各因素对其得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蒸馏时间>氯化钠浓度=料液比>浸泡时间。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蜡梅叶片挥发油主成分为桉叶油醇(19.26%)、樟脑(11.65%)、喇叭烯氧化物-(I)(9.10%)、芳樟醇(7.74%)、蛇麻烯(7.50%)等。浙江蜡梅叶片挥发油含量丰富,其成分主要为单萜及其衍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蜡梅 挥发油 水蒸气蒸馏法 工艺优化 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泡条件对福鼎白茶茶汤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建烟 刘超兰 +1 位作者 刘伟 卓雄标 《中国茶叶》 2020年第3期38-43,共6页
以福鼎白茶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冲泡条件对其茶汤茶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冲泡温度、时间、次数能够显著影响福鼎白茶茶汤茶多酚含量,而不同因素对DPPH清除率的影响较不规律;茶汤茶多... 以福鼎白茶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冲泡条件对其茶汤茶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冲泡温度、时间、次数能够显著影响福鼎白茶茶汤茶多酚含量,而不同因素对DPPH清除率的影响较不规律;茶汤茶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在冲泡温度方面显著正相关,而在冲泡时间和次数方面相关性较弱。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茶汤茶多酚含量的影响程度大小为:冲泡温度>冲泡次数>冲泡时间,最高茶多酚含量(146.37 mg/g)的冲泡条件为:冲泡时间7 min、冲泡次数1次、冲泡温度100℃。各因素对DPPH清除率的影响顺序为:冲泡时间>冲泡温度>冲泡次数,最高清除率(93.59%)的冲泡条件为90℃下冲泡5 min、冲泡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鼎白茶 冲泡条件 茶多酚 抗氧化活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菌栽培原料及其废料中营养成分分析比较 被引量:17
8
作者 匡云波 蔡丽婷 +5 位作者 叶智文 范杰 张文坤 洪颖 梁愿琪 张维瑞 《食用菌》 2018年第1期38-40,共3页
针对当前食用菌废料的再利用尚缺乏有力科学依据的现状,研究对工厂化栽培的4种食用菌,即海鲜菇、杏鲍菇、茶树菇、银耳的栽培原料及废料进行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木质素、灰分、有机碳等多种营养成分检测分析。结果:在4种食用菌废料... 针对当前食用菌废料的再利用尚缺乏有力科学依据的现状,研究对工厂化栽培的4种食用菌,即海鲜菇、杏鲍菇、茶树菇、银耳的栽培原料及废料进行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木质素、灰分、有机碳等多种营养成分检测分析。结果:在4种食用菌废料中,与其相应的栽培原料相比,粗纤维、木质素、有机碳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粗蛋白含量除杏鲍菇废料无显著变化以外,其他3种废料中均呈现极显著性增加;粗脂肪含量在海鲜菇、杏鲍菇废料中均有极显著性上升,在茶树菇废料中无显著变化,而在银耳废料中呈极显著下降;磷的含量在海鲜菇和银耳废料中显著上升,而在杏鲍菇和茶树菇废料中显著下降。进行食用菌栽培原料与废料中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分析,对开展废料的再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栽培原料 废料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子参多糖超声提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薛骏轶 史辉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6期189-192,共4页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太子参多糖超声提取最佳工艺。结果表明:超声波法提取太子参多糖的最佳工艺是料液比1∶40(g/mL),提取温度70℃,超声功率500 W,浸提次数4次,提取时间30 min。优化后的多糖提取得率为6.77%,是优化前的3.7...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太子参多糖超声提取最佳工艺。结果表明:超声波法提取太子参多糖的最佳工艺是料液比1∶40(g/mL),提取温度70℃,超声功率500 W,浸提次数4次,提取时间30 min。优化后的多糖提取得率为6.77%,是优化前的3.7倍。优化后的提取工艺简单高效、成本低、稳定性好,可作为太子参多糖提取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多糖 超声波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