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温热浪对亚热带园林植物危害的调查分析
1
作者 柏晓瑜 林韶娟 +3 位作者 郑城浩 刘凯良 叶祖云 王振华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4,共8页
近年来,全球高温热浪事件发生频次显著增加,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逐渐扩大。持续的高温热浪会严重抑制植物的生长,导致植物的枯萎甚至死亡。通过实地调查,研究高温热浪对105种亚热带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并按照植物功能类群和产地来源分析... 近年来,全球高温热浪事件发生频次显著增加,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逐渐扩大。持续的高温热浪会严重抑制植物的生长,导致植物的枯萎甚至死亡。通过实地调查,研究高温热浪对105种亚热带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并按照植物功能类群和产地来源分析植物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植物类群和习性影响了植物对高温热浪的响应结果,高温热浪下裸子植物的枯萎率显著高于被子植物,其中35.71%的裸子植物严重受害,而被子植物严重受害的比例仅为6.59%;落叶植物的枯萎率显著高于常绿植物,其中21.21%的落叶植物严重受害,而常绿植物仅5.17%严重受害。该研究为高温热浪下亚热带植物的保护和栽培管理指明了方向,同时提供了可实施的科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亚热带植物 功能类群 枯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患子种仁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建烟 刘超兰 +1 位作者 刘伟 陈爱平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28,共7页
以无患子种仁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优化无患子种仁油的提取工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鉴定无患子种仁油的主要成分,并分析其种仁油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15min,提取温度70℃,料液比1︰15和... 以无患子种仁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优化无患子种仁油的提取工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鉴定无患子种仁油的主要成分,并分析其种仁油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15min,提取温度70℃,料液比1︰15和粒径为0.3~0.4mm,在此条件下无患子种仁的油脂得率为45.23%;各因素对种仁油得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时间>温度>料液比>粒径。分析表明无患子种仁油主要由C16~C20的脂肪酸组成,其主成分为油酸、顺-11-二十碳烯酸、花生酸、亚油酸。无患子种仁油的皂化值为190.24mg/g、酸值为6.75mg/g、碘值为107.70g/100g、DPPH清除率为69.29%,其理化性质优良。该工艺提取效果好,且油脂理化性质优良,适用于无患子种仁油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患子 成分 理化性质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戟天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倪建成 卢柱华 +3 位作者 莫舒云 连增维 阮少江 叶祖云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12-1216,共5页
目的研究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化学成分。方法巴戟天甲醇提取物采用MCI-GEL、RP-C_(18)、Sephadex LH-20、硅胶柱和重结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 目的研究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化学成分。方法巴戟天甲醇提取物采用MCI-GEL、RP-C_(18)、Sephadex LH-20、硅胶柱和重结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α-D-fructofuranose-β-D-fructofuranose-1,2′∶2,6′-dianhydride(1)、蔗糖(2)、蔗果三糖(3)、耐斯糖(4)、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5)、水晶兰苷(6)、京尼平苷酸(7)、6-O-表-乙酰基鸡屎藤次苷(8)、光泽汀-3-O-β-D-樱草糖苷(9)、虎刺醇-3-O-β-D-樱草糖苷(10)。结论化合物1、8~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戟天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SSR和RAPD标记的太子参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史辉 陈美霞 +1 位作者 李萍萍 叶祖云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4-73,共10页
为探究太子参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采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多态性(ISSR)和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标记对来自不同产地的10个太子参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3条ISSR引物和16条RAPD引物在10个太子参种质中分别获得101... 为探究太子参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采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多态性(ISSR)和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标记对来自不同产地的10个太子参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3条ISSR引物和16条RAPD引物在10个太子参种质中分别获得101、89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数(NPL)分别为58、63个,多态性位点频率(PPL)分别为57.37%、70.32%。基于ISSR标记的太子参种质间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多态性指数(I)的平均值分别为1.5737、1.3443、0.3532、0.5297。基于RAPD标记的太子参种质间的Na、Ne、H和I的平均值分别为1.7032、1.4181、0.3549、0.5321。综合2种标记的GS为0.668~0.911。综合2种标记的聚类结果表明,当GS为0.780时,10个太子参种质可聚为4组,聚类分析结果与太子参种质的地理分布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ISSR RAPD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子参连作效应及其微生物菌肥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潘慧青 张炎达 +2 位作者 王振华 王新 叶祖云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1期45-48,56,共5页
太子参连作效应的发生与发展对其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构成威胁,因而探寻中药材太子参连作障碍有效的消减策略与方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采用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太子参连作和太子参微生物菌肥文献内容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综述了... 太子参连作效应的发生与发展对其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构成威胁,因而探寻中药材太子参连作障碍有效的消减策略与方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采用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太子参连作和太子参微生物菌肥文献内容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综述了太子参连作效应及其形成因素、太子参连作对根际土壤菌群的影响与变化、微生物菌肥在太子参连作中的应用和太子参微生物菌肥作用机理,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我国太子参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连作障碍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菌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子参叶斑病菌 Phoma sp.FJZR01固体发酵代谢产物研究
6
作者 倪建成 范永飞 +3 位作者 王泽榕 阮少江 陈美霞 叶祖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3期176-179,共4页
为了解太子参叶斑病菌Phoma sp.FJZR01的固体发酵代谢产物,采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RP-C_(18)柱色谱和正相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并应用叶片穿刺法测定化合物对太子参叶片的毒害作用。结果表明,从菌株FJZR01固体发酵代... 为了解太子参叶斑病菌Phoma sp.FJZR01的固体发酵代谢产物,采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RP-C_(18)柱色谱和正相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并应用叶片穿刺法测定化合物对太子参叶片的毒害作用。结果表明,从菌株FJZR01固体发酵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结构鉴定分别为3-氯-4-羟基苯乙酸(1)、3-氯-4-羟基苯乙酰胺(2)、flemingipanic acid(3)、腺苷(4)、乙基α-D-吡喃葡萄糖苷(5)、甘露醇(6)。化合物1~6均是首次从太子参叶斑病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系首次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3-氯-4-羟基苯乙酸(1)在1 mg/mL对太子参叶片造成明显的毒害作用,形成组织坏死状叶斑,与田间发病症状相似。目前尚未有关于3-氯-4-羟基苯乙酸(1)致病性相关报道,是一种新发现的真菌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叶斑病菌 固体发酵代谢产物 3-氯-4-羟基苯乙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芝-太子参双向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及效应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赵生月 吴小环 +4 位作者 姜春玲 张余 郑世仲 刘盛荣 叶祖云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2,共8页
【目的】有效利用太子参根须副产物资源,提高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菌丝产量,促进活性成分合成。【方法】以太子参根须(粉末)作为培养基组分,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影响樟芝菌丝生长的关键成分,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组成。【结果】... 【目的】有效利用太子参根须副产物资源,提高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菌丝产量,促进活性成分合成。【方法】以太子参根须(粉末)作为培养基组分,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影响樟芝菌丝生长的关键成分,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组成。【结果】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葡萄糖、酵母粉、蛋白胨及KH2PO4对樟芝菌丝生长有重要影响,正交试验优化的培养基组成为:太子参6 g·L^(−1),葡萄糖10 g·L^(−1),酵母粉4 g·L^(−1),蛋白胨6 g·L^(−1),KH_(2)PO_(4)1.5g·L^(−1)。利用优化培养基深层发酵,樟芝生物量达到4.73 g·L^(−1),与对照培养基及PDB培养基相比,胞内三萜含量分别提高2.75%和24.85%,胞外多糖分别提高161.11%和113.64%;发酵液中高密度无性孢子含量达1.8×10^(7)个·mL^(-1)。【结论】太子参适合作为樟芝双向液体发酵的药性成分,可有效促进樟芝菌丝生长、活性成分合成和无性孢子形成,是太子参根须副产物资源利用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芝 太子参 正交试验 培养基优化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方法脱除太子参BBWV和TuMV病毒的效果比较
8
作者 步洪松 王丁 +4 位作者 张馨月 周丹 郑生文 匡云波 叶祖云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3-218,共6页
以太子参‘柘参1号’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微茎尖培养、低温处理(2~4℃)结合微茎尖培养、超低温(-196℃)培养、种胚培养等4种方法对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BBWV)和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的脱除效果,结果... 以太子参‘柘参1号’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微茎尖培养、低温处理(2~4℃)结合微茎尖培养、超低温(-196℃)培养、种胚培养等4种方法对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BBWV)和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的脱除效果,结果显示采用低温处理结合微茎尖培养,太子参成活率为64.7%,BBWV和TuMV的脱毒率分别为63.6%和31.8%;采用种胚培养的成活率为56.7%,对BBWV和TuMV的脱毒率均可达100%。病毒TuMV相较BBWV更难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花叶病毒 脱病毒方法 病毒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太子参芜菁花叶病毒CP基因的分离与序列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匡云波 叶炜 +3 位作者 李金辉 于静静 叶祖云 赖钟雄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74-1979,共6页
通过对不同产地的8份太子参病叶样品进行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 M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的RT-PCR检测,从其中7份样品中扩增得到特异性目的条带,对所获得的13个克隆子序列进行下一步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得C... 通过对不同产地的8份太子参病叶样品进行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 M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的RT-PCR检测,从其中7份样品中扩增得到特异性目的条带,对所获得的13个克隆子序列进行下一步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得CP基因序列均为775 bp,存在36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总变异数为37个,部分点突变仅在某产地发现,可能存在重组;各地分离物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高,遗传漂变可能是造成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在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中,太子参Tu MV CP序列均聚类在World B组,并呈现一定的地域特异性。本研究为建立更有效的太子参Tu MV检测方法和针对性制定病毒病防控策略奠定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TUMV CP RT-PCR 序列差异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鼎槟榔芋软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5
10
作者 董晓菲 林镇金 +3 位作者 刘盛荣 吴小蝶 季红 叶祖云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1-176,共6页
从福建省福鼎市田间患软腐病的槟榔芋球茎分离到菌株141108,经Koch′s法则验证及形态观察和分子测序对其进行鉴定,并测定了其药物敏感性和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现:菌株141108为福鼎槟榔芋软腐病的病原菌,其与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 从福建省福鼎市田间患软腐病的槟榔芋球茎分离到菌株141108,经Koch′s法则验证及形态观察和分子测序对其进行鉴定,并测定了其药物敏感性和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现:菌株141108为福鼎槟榔芋软腐病的病原菌,其与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相似度达99%;菌落为圆形、光滑湿润、乳白色、有臭味,革兰氏阴性杆状,有鞭毛,兼性好氧.该菌对四环素、氯霉素等10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在pH为5.0~10.0时均能生长,最适pH为7.0;在温度为4~45℃时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芋 软腐病 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蜡梅叶片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及成分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建烟 刘超兰 +3 位作者 李永裕 郜祥雄 吴芸芸 刘伟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29,共6页
以浙江蜡梅叶片为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其挥发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成分。结果表明,浙江蜡梅的最优提取条件为浸泡时间120min,蒸馏时间240min,NaCl浓度0.5%,料液比1︰5,在此条件下其挥发油得率为1.48... 以浙江蜡梅叶片为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其挥发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成分。结果表明,浙江蜡梅的最优提取条件为浸泡时间120min,蒸馏时间240min,NaCl浓度0.5%,料液比1︰5,在此条件下其挥发油得率为1.483%;各因素对其得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蒸馏时间>氯化钠浓度=料液比>浸泡时间。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蜡梅叶片挥发油主成分为桉叶油醇(19.26%)、樟脑(11.65%)、喇叭烯氧化物-(I)(9.10%)、芳樟醇(7.74%)、蛇麻烯(7.50%)等。浙江蜡梅叶片挥发油含量丰富,其成分主要为单萜及其衍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蜡梅 挥发油 水蒸气蒸馏法 工艺优化 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子参块根形成的比较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匡云波 王宗华 +2 位作者 Abah Felix 叶祖云 鲍坚东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8-415,共8页
为探讨激素调节太子参块根形成的机制,通过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太子参块根进行比较转录组分析,将块根形成初期、块根迅速膨大期和块根成熟期分别与不定根形成期进行比较,从3个比较组(不定根形成期与块根形成初期、不定根形成期与块根迅速... 为探讨激素调节太子参块根形成的机制,通过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太子参块根进行比较转录组分析,将块根形成初期、块根迅速膨大期和块根成熟期分别与不定根形成期进行比较,从3个比较组(不定根形成期与块根形成初期、不定根形成期与块根迅速膨大期、不定根形成期与块根成熟期)中分别获得5132、5506、22709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韦恩图进一步筛选,在不定根形成期与块根形成初期组中,根据特异上调或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挖掘块根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不定根形成期与块根形成初期组共有1215个特异性差异表达基因,其中858个基因特异性差异上调表达,357个基因特异性差异下调表达.KEGG途径富集分析表明,在不定根形成期与块根形成初期组中,特异性差异表达的激素合成及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共27个,其中玉米素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1个,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26个,涉及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和茉莉酸等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比较转录组分析 块根形成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泡条件对福鼎白茶茶汤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建烟 刘超兰 +1 位作者 刘伟 卓雄标 《中国茶叶》 2020年第3期38-43,共6页
以福鼎白茶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冲泡条件对其茶汤茶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冲泡温度、时间、次数能够显著影响福鼎白茶茶汤茶多酚含量,而不同因素对DPPH清除率的影响较不规律;茶汤茶多... 以福鼎白茶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冲泡条件对其茶汤茶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冲泡温度、时间、次数能够显著影响福鼎白茶茶汤茶多酚含量,而不同因素对DPPH清除率的影响较不规律;茶汤茶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在冲泡温度方面显著正相关,而在冲泡时间和次数方面相关性较弱。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茶汤茶多酚含量的影响程度大小为:冲泡温度>冲泡次数>冲泡时间,最高茶多酚含量(146.37 mg/g)的冲泡条件为:冲泡时间7 min、冲泡次数1次、冲泡温度100℃。各因素对DPPH清除率的影响顺序为:冲泡时间>冲泡温度>冲泡次数,最高清除率(93.59%)的冲泡条件为90℃下冲泡5 min、冲泡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鼎白茶 冲泡条件 茶多酚 抗氧化活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太子参提取液对大黄鱼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阮少江 黄伟卿 +3 位作者 倪建成 周逢芳 林培华 叶祖云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44,共5页
在水温24~26℃下,将体质量(34.05±8.23)g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饲养在循环水养殖系统1.5T的桶中,投喂添加0.5%、1.0%、1.5%和2.0%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提取液的饲料,分析其对大黄鱼成活率、生长和形体指标的... 在水温24~26℃下,将体质量(34.05±8.23)g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饲养在循环水养殖系统1.5T的桶中,投喂添加0.5%、1.0%、1.5%和2.0%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提取液的饲料,分析其对大黄鱼成活率、生长和形体指标的影响。太子参粉末置圆底底烧瓶中,加80%乙醇,水浴90℃回流提取3h,趁热过滤,残渣用95℃超纯水浸提4h后过滤,两次滤液混合、浓缩,去除水分,即为太子参提取液(浓度为40mg/mL)。120d的饲养结果显示:太子参提取液显著提高了大黄鱼养殖成活率(P<0.05),1.0%组的养殖成活率(88.1±5.3)%最高;太子参提取液对大黄鱼有促生长和改良形体指标的功效,后期更为明显,试验120d时,0.5%组大黄鱼体重绝对增加率[(0.25±0.004)g/d]、绝对增长率[(0.026±0.006)cm/d]和增积量(0.0067±0.0004)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肥满度(1.43±0.49)%和肝体比(1.54±0.3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脏体比[(1.00±0.14)%]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果表明,太子参提取液能提高大黄鱼的成活率、食物的消化吸收率,添加量在0.5%~1.0%之间为宜,且投喂时间越长,效果越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提取液 大黄鱼 饲料添加剂 成活率 生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栀子提取液对大黄鱼 体色、生长和肌肉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艺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41-46,共6页
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黄栀子提取液对大黄鱼体色、生长和肌肉营养的影响。选取6000尾大黄鱼,分为4组,每组3重复,每个重复500鱼。C100组、C200组、C300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03 g/L的黄栀子提取液100、200、300 mL/kg,对照... 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黄栀子提取液对大黄鱼体色、生长和肌肉营养的影响。选取6000尾大黄鱼,分为4组,每组3重复,每个重复500鱼。C100组、C200组、C300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03 g/L的黄栀子提取液100、200、300 mL/kg,对照组C0不添加黄栀子提取液。试验期30 d,分析测量各组大黄鱼体色、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指标。结果显示,各组大黄鱼的绝对增长率、绝对增重率随着黄栀子提取液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C300组大黄鱼绝对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绝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大黄鱼背部、腹部和尾部L值均显著降低(P<0.05)。C300组大黄鱼背部、腹部和尾部a值最高,b值最低。3个试验组大黄鱼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300组大黄鱼肌肉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300组大黄鱼肌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黄栀子提取液具有促进大黄鱼生长、提高体色黄度值和肌肉营养价值的作用,以300 mL/kg添加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黄栀子提取液 体色 生长性能 肌肉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太子参提取物对大黄鱼肌肉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黄伟卿 阮少江 +5 位作者 周逢芳 倪建成 施蕾 胡燕冰 王永贵 叶祖云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0-55,共6页
试验研究在饲料中添加太子参提取物(PHE)对大黄鱼肌肉营养的影响。试验组分别投喂添加量为0(对照组)、0.5%、1.0%、1.5%和2.0%太子参提取物(浓度为40 g/L)饲料,试验周期120 d。结果表明:添加量为0.5%的太子参提取物组的粗蛋白和粗脂肪... 试验研究在饲料中添加太子参提取物(PHE)对大黄鱼肌肉营养的影响。试验组分别投喂添加量为0(对照组)、0.5%、1.0%、1.5%和2.0%太子参提取物(浓度为40 g/L)饲料,试验周期120 d。结果表明:添加量为0.5%的太子参提取物组的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鲜味氨基酸中甘氨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中的赖氨酸含量以及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太子参提取物能提高大黄鱼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n-3族含量和降低n-6族含量,并显著提高肌肉EPA+DHA值(P<0.05);所有试验组肌肉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均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太子参提取物作为大黄鱼的饲料添加剂可以改善肌肉品质,以添加量0.5%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提取物 大黄鱼 肌肉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蜡梅叶片的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能力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建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59-163,共5页
为了明晰浙江蜡梅叶片的活性成分,进一步挖掘其生物活性,以其叶片为材料,采用不同溶剂提取其活性成分,并进行成分的系统定性、定量(多糖、多酚、黄酮)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浙江蜡梅叶片活性成分类别丰富,含有酚类、多糖、黄酮、... 为了明晰浙江蜡梅叶片的活性成分,进一步挖掘其生物活性,以其叶片为材料,采用不同溶剂提取其活性成分,并进行成分的系统定性、定量(多糖、多酚、黄酮)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浙江蜡梅叶片活性成分类别丰富,含有酚类、多糖、黄酮、生物碱等多种成分。定量结果表明,不同提取物间多糖、多酚、黄酮含量差异显著,其中甲醇提取物中多糖、多酚、黄酮含量均最高,分别为41.82、23.25、18.40 mg/g。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提取物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甲醇提取物在清除DPPH自由基、还原力方面的能力均最强,其IC 50值分别为25.02μg/mL、0.24 mg/mL。综合分析可知,浙江蜡梅叶片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并具有抗氧化活性,是良好的药用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蜡梅 活性成分 定性 定量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A条形码和SRAP的太子参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萍萍 王泽榕 +3 位作者 王丁 莫晶晶 陈美霞 叶祖云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037-2046,共10页
应用DNA条形码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开展15份太子参种质资源遗传差异分析。太子参DNA条形码显示:ITS1序列的突变位点占比最多为2.16%,rbcL6序列的突变位点占比最少为1.23%;psbA-trnH序列缺失位点占比最多为4.88%;ITS1序列的GC含量最高,达... 应用DNA条形码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开展15份太子参种质资源遗传差异分析。太子参DNA条形码显示:ITS1序列的突变位点占比最多为2.16%,rbcL6序列的突变位点占比最少为1.23%;psbA-trnH序列缺失位点占比最多为4.88%;ITS1序列的GC含量最高,达55.52%;psbA-trnH序列的GC含量最低,仅为24.71%。太子参SRAP标记筛选出9对引物,扩增出215个位点,其中42个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L)为19.53%;从扩增位点总数看,多态性条带丰富、清晰,既有共同位点又有特异性位点;7个居群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3466~0.4985,Shannon信息指数(I)范围为0.5301~0.6917,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太子参种群基因多样性(H_(t))为0.4004,其中种群内基因多样性(H_(s))和遗传分化系数(G_(st))分别为0.0901、0.3103,分别占H_(t)的77.50%、22.50%。种源间G_(st)为0.7506,即有75.06%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源间,24.94%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源内,表明太子参种源间遗传变异大于种源内遗传变异,存在较低程度的遗传分化。太子参种源的平均基因流(N_(m))为0.1929,表明太子参各种源之间的基因交流顺利。15份太子参种质间的K2P遗传距离范围为0.0005~0.0056,而遗传相似系数在0.3913~0.8695之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5900时,可将15份种质分为3个类群,其中杂交种质为独立类型。15份不同种质太子参DNA条形码和SRAP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遗传相似系数及聚类分析结果相近,以这2种方法相结合,能更准确有效鉴定太子参种质,这对太子参种质资源的利用及杂交新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DNA条形码技术 SRAP分子标记技术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针菇栽培原料与菌渣中营养成分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匡云波 蔡丽婷 +2 位作者 叶智文 洪颖 刘盛荣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7年第3期187-190,共4页
对金针菇栽培原料及菌渣中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检测,以充分再利用菌渣。结果显示,与栽培原料相比,金针菇菌渣中仅粗脂肪含量变化不显著;粗纤维、有机C和木质素含量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木质素下降43.24%,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粗蛋白、总... 对金针菇栽培原料及菌渣中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检测,以充分再利用菌渣。结果显示,与栽培原料相比,金针菇菌渣中仅粗脂肪含量变化不显著;粗纤维、有机C和木质素含量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木质素下降43.24%,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粗蛋白、总N、灰分、P含量明显升高,其中灰分增加幅度最大,为41.33%。金针菇菌渣C/N为28.75∶1,仍适合部分食用菌的二次栽培;粗蛋白与总N、有机C与粗纤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和0.945,为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根据该相关关系,通过测定粗蛋白、粗纤维含量,即可估算总N和有机C含量,进而估算菌渣C/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 栽培原料 菌渣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子参BBWV2和TuMV的巢式RT-PCR检测 被引量:2
20
作者 匡云波 侯令 +3 位作者 方晓勤 王佳璐 杨燕君 叶祖云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8-292,共5页
为探求快速、灵敏的太子参脱毒检测技术,建立太子参蚕豆萎蔫病毒2(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WV2)和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的巢式RT-PCR快速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这2种病毒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核... 为探求快速、灵敏的太子参脱毒检测技术,建立太子参蚕豆萎蔫病毒2(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WV2)和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的巢式RT-PCR快速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这2种病毒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核苷酸序列的保守区域分别设计2对简并引物,建立和优化巢式RT-PCR扩增体系,继而进行常规RT-PCR和巢式RT-PCR灵敏度的比较,并应用巢式RT-PCR对7份田间栽培太子参病样和4份脱毒苗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BBWV2、TuMV的巢式引物最佳退火温度分别为60、62℃;采用巢式RT-PCR,这两种病毒样品cDNA原液在稀释10~5倍后仍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比常规RT-PCR的灵敏度至少高10倍。本研究建立的巢式RT-PCR检测方法可快速、稳定、准确地检测BBWV2和TuMV,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更能满足太子参脱毒检测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太子参蚕豆萎蔫病毒2(BBWV2) 芜菁花叶病毒(TuMV) 巢式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