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益溪源区第四纪沉积环境及其对益溪河发展过程的指示
1
作者 赵举兴 张书光 +3 位作者 林淑珍 叶俊 张鹏 李长安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61-1472,共12页
益溪是闽江上游支流——沙溪的一级支流,其整个河谷的纵横剖面很能代表福建省河流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福建省河流的缩影。本次工作在益溪源区施工第四纪地质钻孔一口(GC4孔),揭露第四纪沉积物22.4 m,通过AMS14C、粒度和磁化率... 益溪是闽江上游支流——沙溪的一级支流,其整个河谷的纵横剖面很能代表福建省河流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福建省河流的缩影。本次工作在益溪源区施工第四纪地质钻孔一口(GC4孔),揭露第四纪沉积物22.4 m,通过AMS14C、粒度和磁化率,分析了源区沉积环境。通过区域地层对比和河谷地貌特征分析,讨论了源区第四纪沉积环境及对益溪河谷地貌过程的指示。主要结论如下:①GC4孔从下到上分为5个沉积阶段:分别为河流相、湖沼相、湖相风化、山前洪积相和河流相。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期至今,在晚更新世晚期发生沉积间断。②源区沉积环境反映了区域抬升、下降、稳定、剧烈抬升、先下降后抬升以及持续抬升的构造运动过程,益溪源区、上段和中段都有相对应的地貌表现。③益溪开始发育时间为晚更新世中期,河谷地貌定型于全新世中期。区内构造抬升最剧烈的时期为晚更新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源区 沉积环境 粒度 磁化率 河谷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三明万寿岩地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地壳多期隆升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黄光明 李长安 赵举兴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81-1187,共7页
为研究福建三明万寿岩地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本次研究以区内两级层状洞穴和两级河流阶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洞穴和阶地的详细剖面测量,结合洞穴和阶地的年龄,认为万寿岩地区从中更新世晚期以来至少经历了四次隆升:262 ka前为第一隆升期,1... 为研究福建三明万寿岩地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本次研究以区内两级层状洞穴和两级河流阶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洞穴和阶地的详细剖面测量,结合洞穴和阶地的年龄,认为万寿岩地区从中更新世晚期以来至少经历了四次隆升:262 ka前为第一隆升期,185~37 ka为第二隆升期,37~17.4 ka为第三隆升期,10.4 ka以来为第四隆升期。其中前两次间歇期分别形成灵峰洞和船帆洞,后两次隆升期分别形成鱼塘溪的二级阶地和一级阶地。262 ka以来隆升速率的计算结果显示,万寿岩地区各时期隆升速率相差较大,但总体活动强度较弱。万寿岩地区间歇性隆升与福建东部沿海地区地壳沉降形成鲜明反差,表明福建境内的新构造运动具有差异性升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洞穴 层状地貌 新构造运动 万寿岩 三明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万寿岩遗址船帆洞植硅体组合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赵举兴 陈泉霖 +4 位作者 张书光 李长安 林淑珍 程乔 刘林敬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2-199,共8页
万寿岩遗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遗址之一的船帆洞中曾生活过两期古人类(40~37 kaBP和30~29 kaBP)。在第一期古人类的文化层中发现的人工石铺地面在我国旧石器考古中属重要发现,对研究末次冰期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对船帆洞沉积物... 万寿岩遗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遗址之一的船帆洞中曾生活过两期古人类(40~37 kaBP和30~29 kaBP)。在第一期古人类的文化层中发现的人工石铺地面在我国旧石器考古中属重要发现,对研究末次冰期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对船帆洞沉积物的植硅体分析显示,尖型植硅体和棒型植硅体数量比较占优势,扇型和块状植硅体含量其次,短细胞植硅体形态中鞍型的含量较多。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剖面至下而上划分为5个气候带,气候环境依次为凉干-冷干-冷偏干-凉偏干-温凉偏干。第一期古人类生活于带I底部,为凉干背景下较温暖的气候环境;第二期古人类生活于带Ⅳ上部,为凉偏干背景下较温暖的气候环境。植硅体的变化特征较好地指示了H4和H3事件,分别对应两期文化层。两次Heinrich事件改变了古人类的生存环境,推测是两期古人类离开船帆洞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孢粉 古气候 船帆洞 万寿岩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永安大湖盆地岩溶地貌双向演化过程及工程地质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黄光明 李长安 +2 位作者 余芝华 赵举兴 林淑珍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7期88-97,共10页
为探讨大湖岩溶盆地的岩溶特征及地貌演化过程,通过详细的地质测绘、收集到的各类岩溶钻探资料的统计与分析以及地下水样品的水质分析,对区内的岩溶地貌特征、岩溶发育特征、岩溶地下水水质特征进行了系统论述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 为探讨大湖岩溶盆地的岩溶特征及地貌演化过程,通过详细的地质测绘、收集到的各类岩溶钻探资料的统计与分析以及地下水样品的水质分析,对区内的岩溶地貌特征、岩溶发育特征、岩溶地下水水质特征进行了系统论述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内岩溶塌陷的调查结果,对研究区岩溶发育的强弱程度进行了分区,并初步提出岩溶塌陷防治方向。研究表明,现今大湖盆地是在海拔340~360 m的高程基础上,经历上覆地层风化剥蚀、下部灰岩溶蚀塌陷的双向地貌演化过程,逐步形成了溶蚀残丘-溶蚀洼地、岩溶管道-暗河式的岩溶发育形态,二者叠置作用共同塑造了区内的地形地貌,并向岩溶准平原方向发展;区域地壳抬升与水文动力条件是大湖盆地岩溶地貌形成演化的两大主控因素;灰岩裸露区和覆盖区为岩溶强烈区,特别是洼地处及断裂带100 m范围内,极易发生岩溶塌陷灾害,埋藏型灰岩区岩溶发育为中等-弱发育区,其对区内场地稳定性影响较弱。在研究区内开展城市建设、工程活动时,应将岩溶洼地、断裂构造发育处等岩溶发育强烈的地区列为岩溶塌陷防治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貌 双向地貌演化 岩溶发育程度 岩溶塌陷 大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西南中二叠统童子岩组页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及远景区预测
5
作者 陈泉霖 程乔 +1 位作者 冯庆来 邓瑞锦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3-270,共8页
根据钻孔岩心样品等分析资料,结合闽西南二叠系中统童子岩组有机地球化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研究了童子岩组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结果表明:童子岩组泥页岩有机质富集程度较好,其中一段中部以及三段底部是页岩气富集的有利层段;童子岩... 根据钻孔岩心样品等分析资料,结合闽西南二叠系中统童子岩组有机地球化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研究了童子岩组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结果表明:童子岩组泥页岩有机质富集程度较好,其中一段中部以及三段底部是页岩气富集的有利层段;童子岩组一段、二段、三段的有机质成熟度平均值分别为4.56%、4.40%、4.29%,均处于很高的演化程度;有机质类型为Ⅲ型——腐殖型;该组一段、二段、三段泥页岩的脆性指数平均值为48%、43%、49%,具有较好的压裂条件。与美国典型页岩气盆地相比,童子岩组泥页岩孔隙度较低,与国内四川盆地筇竹寺组则相接近;童子岩组泥页岩的渗透率条件总体良好。永定-龙岩、龙岩-漳平、永安-大田以及永安市附近的4块远景区,可作为福建页岩气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形成条件 远景区 童子岩组 二叠系 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煤田山西组泥页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高德燚 平文文 +4 位作者 胡宝林 刘会虎 徐宏杰 程乔 张萍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21,共8页
泥页岩中微量元素特征对反演泥页岩形成时的沉积和古地理气候条件具有重要意义。采集淮南煤田山西组泥页岩样品,利用ICP-MS对泥页岩中微量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探讨了研究区山西组泥页岩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结果表明,B、C... 泥页岩中微量元素特征对反演泥页岩形成时的沉积和古地理气候条件具有重要意义。采集淮南煤田山西组泥页岩样品,利用ICP-MS对泥页岩中微量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探讨了研究区山西组泥页岩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结果表明,B、Cr、U、Ga、Li、Sn、Pb、Mo、Th、W等元素富集,Cd、Co、Cu、Ti、Zn、Sc、Ba、Mn、Ni、Sr等元素亏损;揭示淮南煤田山西组形成于温暖湿润和半咸水–高咸水的沉积环境中,沉积体系为开放型,体系内为弱氧化–还原环境,其中以弱还原–还原环境为主,且表现出从早期弱氧化到中后期的还原环境的演化特征;依据U/Th、Ni/Co、Sr/Cu、B/Ga、Sr/Ba、TOC等地球化学参数结果推测,盐度和氧化还原条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机质的原始堆积量是影响山西组泥页岩中有机质含量的主要因素,而盐度和氧化还原条件影响有机质中各显微组分含量。研究区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较为还原的环境为有机质的堆积和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页岩气的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煤田 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特征 泥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区岩溶溶洞的微动探测试验研究——以福建永安大湖盆地为例 被引量:26
7
作者 黄光明 徐佩芬 +6 位作者 李长安 凌甦群 赵举兴 杜亚楠 游志伟 江秋明 李传金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36-544,共9页
基于岩溶发育位置及程度等规律对现代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意义,利用二维微动剖面探测方法开展灰岩岩溶区地层结构探测,获得关于隐伏岩溶洞穴发育规律的新认识。二维微动探测方法利用天然源面波的优势,不受人文居住环境干扰限制,在浅层地... 基于岩溶发育位置及程度等规律对现代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意义,利用二维微动剖面探测方法开展灰岩岩溶区地层结构探测,获得关于隐伏岩溶洞穴发育规律的新认识。二维微动探测方法利用天然源面波的优势,不受人文居住环境干扰限制,在浅层地质结构探测方面凸显出优势。利用该方法研究覆盖区岩溶发育规律,在福建永安大湖盆地内两处岩溶国家地下水监测井钻孔旁,通过钻孔孔内S波速度波速测试结果分析总结地层速度规律,同时二维微动剖面探测结果与钻探结果对比揭示,灰岩岩溶发育、不发育段的视S波速度分别为1 000~1 600 m/s,1 700 m/s以上,灰岩中溶洞的视S波速度为300~850 m/s,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微动视S波速度剖面,进一步揭示坑边和霞鹤地区地下岩溶洞穴虽整体发育形态表现为层状,但其发育形式主要为岩溶管道型;区内岩溶深度达160 m,发育深度与地形起伏有一定相关性。基于2处试验区的总结性规律,分析了大湖盆地内另一微动测线处的岩溶发育规律并得到验证。由此可见,通过微动剖面结果与钻孔对比分析规律,可利用该规律以微动剖面结果为基础推测该区域其他无钻孔区域的岩溶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微动探测能较直观地探测覆盖型岩溶区地下灰岩溶洞的发育及空间分布情况,并可追踪分析岩溶的横向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探测 视S波速度 覆盖型岩溶 永安大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大田-漳平地区构造-热对煤系石墨成矿及赋存的控制探讨 被引量:11
8
作者 丁正云 王路 +6 位作者 曾欢 李阳 陈泉霖 邓瑞锦 程乔 林晓炎 曹代勇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5-61,共7页
福建省大田—漳平地区位于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带上,不同时期的岩浆热液作用和复杂多变的构造形变格局,为该地区形成丰富的石墨矿床提供了良好的成矿条件。为了查明大田—漳平地区煤系石墨的成矿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通过工业分析、元素分析... 福建省大田—漳平地区位于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带上,不同时期的岩浆热液作用和复杂多变的构造形变格局,为该地区形成丰富的石墨矿床提供了良好的成矿条件。为了查明大田—漳平地区煤系石墨的成矿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通过工业分析、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和激光拉曼光谱等实验,对不同矿区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和煤成石墨的化学组成及微观结构特征等煤成石墨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将不同变形特征的样品划分为煤成石墨、煤成半石墨和石墨化无烟煤三大类。研究表明:煤的变形特征与煤成石墨的演化类型基本一致,且韧性变形样品的石墨化程度最高,说明构造应力作用能促进煤的石墨化作用;煤成石墨的分布受到岩浆–构造活动的控制,石墨矿床多产出于岩浆岩侵入体外接触带或附近断裂带的有利围岩地层中,且大田—漳平地区煤系石墨矿具有明显的成区、成带分布特点,煤成石墨成矿区主要集中在闽西南坳陷南部的漳平一带;而北部大田一带分布的矿区矿体石墨化程度较漳平一带低,多为煤成半石墨或石墨化无烟煤,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煤系石墨矿产综合勘探开发利用提供有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石墨 构造 岩浆活动 X射线衍射 激光拉曼光谱 赋存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三明地区第四纪地层序列 被引量:2
9
作者 赵举兴 李长安 +3 位作者 林淑珍 黄光明 李亚伟 贾明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007-2018,共12页
为解决福建三明地区第四纪岩石地层划分方案未统一、年代地层研究精度偏低和区域河流阶地序列研究程度较低的问题,对该区的第四系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地层学研究。根据岩石地层学研究,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和地貌地层学特征,将三明地区的第... 为解决福建三明地区第四纪岩石地层划分方案未统一、年代地层研究精度偏低和区域河流阶地序列研究程度较低的问题,对该区的第四系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地层学研究。根据岩石地层学研究,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和地貌地层学特征,将三明地区的第四系划分为3个岩石地层单位。由老到新为:同安组,一般组成三至五级河流阶地,局部地区表现为山前洪积扇,沉积物以褐红色为主,由上部细粒沉积物和下部泥质网纹化砾石层组成二元结构,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早期;龙海组,一般组成二级阶地或山前洪积扇,少数为一级阶地下部,沉积物以褐黄色为主,由上部细粒沉积物或细网纹红土和下部泥质砂砾石层组成二元结构,时代为晚更新世;小陶组,组成一级阶地及漫滩,沉积物以灰黄色、灰褐色为主,由上部细粒沉积物和下部砂砾石层组成二元结构,局部存在淤泥质透镜体,时代为全新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沙溪、巴溪和文川溪的河流阶地序列,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区内第四纪地层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系 岩石地层 光释光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漳平可坑矿区煤系石墨赋存规律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丁正云 曹代勇 +5 位作者 王路 彭扬文 李阳 陈泉霖 邓瑞锦 林晓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2期198-205,共8页
漳平可坑矿区地处福建省中部含煤条带,赋存有丰富的高变质无烟煤,有较好的煤系石墨资源前景,是福建重要的石墨成矿区。为了查明可坑矿区煤系石墨的赋存规律,利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等技术,结合矿区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对煤成石墨结构... 漳平可坑矿区地处福建省中部含煤条带,赋存有丰富的高变质无烟煤,有较好的煤系石墨资源前景,是福建重要的石墨成矿区。为了查明可坑矿区煤系石墨的赋存规律,利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等技术,结合矿区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对煤成石墨结构演化特征、煤成石墨化作用机制和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系石墨是岩浆热和构造应力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煤成石墨化过程中,岩浆热产生的高温促进芳香层相互连接和横向增长,构造应力有利于芳香层的择优定向和有序堆叠,煤成石墨结构在温度、应力等因素作用下,碳层间结构缺陷逐渐消亡,石墨晶格逐渐形成,微观相逐渐转变,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石墨结构。研究明确了矿区构造和岩浆岩侵入对煤成石墨化作用的影响,划分了构造动力—岩浆热变质带、岩浆热—构造变质带、构造动力变质带三个变质带和三级控矿断裂带。可坑矿区煤系石墨产于构造动力—岩浆热变质带中,矿层靠近岩体呈近东西走向的单斜层状、似层状展布,但矿床的展布不完全受制于岩体,在空间上也受三级控矿断裂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石墨 构造 岩浆活动 赋存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永安地区网纹红土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指示意义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举兴 李长安 +4 位作者 黄光明 贾明明 林淑珍 张华松 冷勇辉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3-51,共9页
为了探讨首次在闽西发现的网纹红土的成因,采用将永安地区网纹红土的粒度实验结果与典型风成沉积物、现代河流沉积物以及其他地区的网纹红土相对比的方法,对位于闽西永安地区的网纹红土剖面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永安地区网纹红土... 为了探讨首次在闽西发现的网纹红土的成因,采用将永安地区网纹红土的粒度实验结果与典型风成沉积物、现代河流沉积物以及其他地区的网纹红土相对比的方法,对位于闽西永安地区的网纹红土剖面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永安地区网纹红土以粉砂级组分为主,黏粒组分次之,砂级组分最少,全部样品属于黏土质粉砂;剖面从上到下粉砂级组分、黏粒组分逐渐增多,砂级组分明显逐渐减少;10~50μm粒组体积分数均值为29.71%,远低于典型风成沉积物;沉积物岩性三角图、粒度参数特征、粒度参数散点图、Mz-A图和Mz-L图以及频率曲线显示永安地区网纹红土不是风积成因,但也不是典型的冲积成因;判别函数结果均为正值,显示了水成成因;永安地区网纹红土的成因是两方面的,为冲积成因下经过强烈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福建其他地区、江西泰和以及广东东江一级阶地的网纹红土也具有相同成因。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福建省境内网纹红土的分布,同时更深入理解与认识了网纹红土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纹红土 粒度特征 永安地区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上游支流九龙溪永安段的演化过程及其工程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光明 李长安 赵举兴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0-167,共8页
闽江上游支流九龙溪永安段的两处特殊的地质现象:九龙溪在流至永安霞鹤时流向由南东向转北东向,形成近90°的转弯;文川溪汇入九龙溪后,河曲异常发育。本次研究通过对该区域内地质构造、岸线形态、河岸地貌和岩性条件等的对比分析,... 闽江上游支流九龙溪永安段的两处特殊的地质现象:九龙溪在流至永安霞鹤时流向由南东向转北东向,形成近90°的转弯;文川溪汇入九龙溪后,河曲异常发育。本次研究通过对该区域内地质构造、岸线形态、河岸地貌和岩性条件等的对比分析,认为构造特征是九龙溪永安段形成近90°转弯的主要原因,岩溶塌陷是九龙溪永安段河曲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九龙溪永安段的河曲发育过程属于岩溶塌陷改造河道的模式,其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河流南北地块的差异性抬升形成曲流;第二阶段,北岸发生岩溶塌陷,河道开始向北岸方向出现弯曲;第三阶段,因矶头的挑流作用,迫使河流再次改向,最终形成了河曲建造。九龙溪永安段的演化模式说明了岩溶塌陷对河流改道的重要影响,在今后的护岸建设及地质灾害防御方面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对于沙溪流经的两处岩溶区的岸崩预防区,九龙溪永安段应将重点放在其北岸,三明市台江一带的沙溪两岸都是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河流演化 工程地质意义 永安段 九龙溪 闽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煤系石墨资源状况和开发前景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泉霖 程乔 +4 位作者 邓瑞锦 林晓炎 王路 丁正云 李阳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17,26,共7页
福建省煤系石墨赋存于中二叠统童子岩组,是无烟煤受高温高压作用进一步变质而成,属隐晶质石墨。通过调查发现,福建省煤系石墨矿井、勘查区处于未开采或停采状态,开采矿区也多以煤炭开采的形式生产销售,造成资源浪费。为合理开发利用煤... 福建省煤系石墨赋存于中二叠统童子岩组,是无烟煤受高温高压作用进一步变质而成,属隐晶质石墨。通过调查发现,福建省煤系石墨矿井、勘查区处于未开采或停采状态,开采矿区也多以煤炭开采的形式生产销售,造成资源浪费。为合理开发利用煤系石墨资源,采用d(002)(碳层间距)–R2(拉曼参数)模板鉴别煤系石墨并确定煤系石墨等级,结合区域构造的控制作用,划分了大田–漳平与永安–安溪石墨成矿区。在此基础上,综合实测数据和历年勘查资料分析,预测出永安长垇、永安下盖竹–甫弼–塘下洋、大田琼口–小溪洋–永安老鹰山、漳平可坑–乌石隔、漳平乌坑–华安福田5块煤系石墨资源远景区,其预测资源量8196万t,展现了良好的开发前景。针对目前煤系石墨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规范煤系石墨资源开采秩序、建立煤与煤系石墨鉴别指标并设立明确的煤矿与石墨矿权规范、优化石墨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等"系列建议,以实现福建石墨产业结构协调化、技术高度化、产品系列化和价值链完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石墨 开发前景 碳层间距(d_(002)) 拉曼参数(R_2) 童子岩组 含煤地层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东北缘末次冰消期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玉芬 李长安 +5 位作者 赵举兴 毛欣 许应石 魏传义 李亚伟 张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83-994,共12页
麻城剖面位于江汉平原东北缘山地丘陵与平原过渡带半封闭的宽浅碟形洼地,是江汉平原北缘末次冰消期代表性沉积剖面。沉积环境主要由山麓坡洪积相和沼泽相组成,形成年代为距今18.00~8.60 ka。麻城剖面粒度组成主要以粉砂为主,达60.73%,其... 麻城剖面位于江汉平原东北缘山地丘陵与平原过渡带半封闭的宽浅碟形洼地,是江汉平原北缘末次冰消期代表性沉积剖面。沉积环境主要由山麓坡洪积相和沼泽相组成,形成年代为距今18.00~8.60 ka。麻城剖面粒度组成主要以粉砂为主,达60.73%,其中,粗粉砂达40.83%。剖面粒度变化可划分为7个变化阶段。结合剖面的岩性与沉积环境特征等综合分析,发现末次冰消期气候环境经历了四个气候期:第一气候期17.90~17.02 ka B.P.,为冰盛期之后气候开始回暖升温期。此时降水相对较多,地表径流强度中等偏强。第二个时期17.02~12.02 ka B.P.,为快速升温期。总体暖湿多雨,是末次冰消期最显著暖湿期,在江汉平原北缘坡麓地带的洼地广泛发育了沼泽。粒度变化进一步表明气候存在波动,早、晚期降雨强度大,时有强降水发生,地表径流稳定性差;中期(14.47~12.64 ka B.P.)降水明显减少,但雨量相对均匀,地表径流变幅小,此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石笋记录的冰消期气候特征是一致的。第三气候期12.02~10.80 ka B.P.,该期是新仙女木事件之后的快速升温期,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为剖面最大。表明当时降雨量大,气候稳定性较差,强降雨时有发生。第四气候期10.80~8.60 ka B.P.,气候总体为偏温湿环境。地表径流较第三气候期明显降低,早期降水偏多,后期温湿程度降低,地表径流变小。剖面中有两个明显的气候事件记录,一是新仙女木事件,表现为第④层与第⑤层之间的短暂沉积间断和沼泽环境的结束;二是9.8~9.2 ka B.P.干旱期,为厚约15 cm的黄土状土的沉积。研究表明,长江和汉江洪泛影响不到的江汉平原边缘洼地沉积可能是记录本地区气候特征的良好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末次冰消期 粒度分析 地表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石人嶂莲花山隐伏花岗岩侵入体岩浆动力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限 江晓龙 +3 位作者 韦龙明 刘驹先 袁琼 田晗钰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1-40,共10页
基于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以构造地质学、流体力学等为主要研究手段,对粤北石人嶂矿区含钨矿花岗岩侵入体进行分析。通过对岩体形成时的温压条件、岩浆密度、岩浆粘度、岩浆冷凝速度等岩浆动力学参数进行计算,并分析岩浆动力学特征,发现... 基于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以构造地质学、流体力学等为主要研究手段,对粤北石人嶂矿区含钨矿花岗岩侵入体进行分析。通过对岩体形成时的温压条件、岩浆密度、岩浆粘度、岩浆冷凝速度等岩浆动力学参数进行计算,并分析岩浆动力学特征,发现了密度值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对于侵位过程中的能量聚集有利,冷却速度缓慢,因而有足够的时间满足任何晶体生长。通过花岗岩体侵位机制的深入探讨,查明了岩体侵位与钨矿化的关系,为总结矿床的成因提供了流体动力学依据,为矿床成因探讨和矿山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 花岗岩侵入体 岩浆动力学特征 岩浆动力学参数 侵位机制 石人嶂矿区 粤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西南地区煤成石墨的控制因素与成矿区带划分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路 曹代勇 +5 位作者 丁正云 陈泉霖 邓瑞锦 林晓炎 李阳 杜欣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865-2871,共7页
石墨为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煤成石墨是由煤层变质而成的一种隐晶质石墨。闽西南地区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具有良好的煤成石墨成矿地质条件。通过对闽西南地区不同演化程度的煤-煤成石墨微观结构特征的研究,认为煤向石墨演化中... 石墨为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煤成石墨是由煤层变质而成的一种隐晶质石墨。闽西南地区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具有良好的煤成石墨成矿地质条件。通过对闽西南地区不同演化程度的煤-煤成石墨微观结构特征的研究,认为煤向石墨演化中芳香碳层间距的逐渐减小和结构缺陷逐渐消亡的两个过程并非呈线性变化,由此以碳层间距d002和拉曼参数R2将其划分为煤成石墨(Ⅰ类)、煤成半石墨(Ⅱ1和Ⅱ2类)、石墨化无烟煤(Ⅲ类)和高变质无烟煤(Ⅳ类)4种类型,并提出了划分煤成石墨类型的模板。煤成石墨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岩浆-构造活动的制约,由燕山期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为煤的石墨化提供热能,政和—大埔断裂带和永安—晋江断裂带成为煤成石墨的主要控矿断裂,一系列推覆、滑覆等断裂和褶皱构造与岩浆热作用构成了封闭式、半开放-半封闭式和开放式的成矿构造-热环境条件,由此造就了闽西南地区煤成石墨成矿和分布的差异性。依据不同类型煤成石墨的分布,结合煤成石墨成矿的控制因素,划分出了闽西南地区大田—漳平(I1)和永安—安溪(I2)两条煤成石墨成矿区带,其中包括可坑—乌坑成矿亚区(Ⅱ1)、永安—大田成矿亚区(Ⅱ2)、长凹成矿亚区(Ⅱ3)、安溪成矿亚区(Ⅱ4)4个煤成石墨成矿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石墨 闽西南 成矿区带 构造-岩浆活动 碳层间距 拉曼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永泰县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评价 被引量:4
17
作者 江晓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永泰县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进行评价,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方法]对工作区内土壤进行系统采样,送检测试土壤养分大量元素(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及pH,通过... [目的]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永泰县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进行评价,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方法]对工作区内土壤进行系统采样,送检测试土壤养分大量元素(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及pH,通过采样数据的一般性描述,初步判断工作区内土壤养分元素富集分等情况,随后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相关系数矩阵,判断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的可行性。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筛选出评价因子主成分,计算综合评价得分,并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将综合得分划分为缺乏、较缺乏、中等、较富集、富集5类。[结果]工作区内土壤养分元素分布不均匀,变异性高,土壤总体呈酸性,富氮缺磷钾。土壤地球化学养分综合状况较差,综合得分属较缺乏、缺乏等级占比达54.68%。[结论]该研究为土壤养分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土壤养分 地球化学 综合评价 永泰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永安市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江晓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7期58-60,共3页
以永安市农业用地适宜性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情况,从植物基本生长需求出发结合安全因素,选取地形地貌、坡度、有机质含量、营养元素N/P/K丰缺、土壤环境质量以及特殊元素硒分布情况这6个评价因子作为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 以永安市农业用地适宜性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情况,从植物基本生长需求出发结合安全因素,选取地形地貌、坡度、有机质含量、营养元素N/P/K丰缺、土壤环境质量以及特殊元素硒分布情况这6个评价因子作为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大部分土地满足基本农业种植需求,农业用地适宜区集中在研究区中部,面积为77.0km^2,较适宜区面积为816.4km^2,较不适宜区面积为28.3km^2,可在区内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类经济作物土壤需求调查,开发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对于低效耕地及陡坡耕地宜退耕还林还草以保持水土;在下一步的开发建设中可根据实际需求,在适宜和较适宜土地中增减农用地面积,以维持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用地 适宜性评价 GIS 永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