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牡蛎礁生境: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碳汇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桃妮 张子莲 全为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06-2716,共11页
牡蛎礁生境是指由聚集的牡蛎和其他生物及环境堆积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固碳和储碳潜力巨大,在海岸带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牡蛎礁生境碳源与汇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主要在于牡蛎钙化和呼吸作用都释放CO_(2),而碳源与... 牡蛎礁生境是指由聚集的牡蛎和其他生物及环境堆积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固碳和储碳潜力巨大,在海岸带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牡蛎礁生境碳源与汇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主要在于牡蛎钙化和呼吸作用都释放CO_(2),而碳源与汇的评估忽视了钙化、同化和沉积过程带来的整体碳汇价值及牡蛎礁生态系统功能带来的碳汇效应。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牡蛎礁生境的碳汇价值。一方面,牡蛎礁生境的碳源和碳汇需要从牡蛎礁自身的整体碳循环中进行评估,包括牡蛎礁系统中的沉积、钙化、呼吸作用及侵蚀、再悬浮和再矿化作用;另一方面,牡蛎礁生态系统服务引起的碳汇效应需从牡蛎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角度进行评估,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碳价值进行关联,从而纳入碳汇核算体系。从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增汇角度出发,综述了牡蛎礁生境中碳的源与汇;阐述了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微生物在牡蛎礁生境碳汇中的作用;以保护和生态修复为目的,进一步提出可实现牡蛎礁生境最大潜在碳汇的策略,以期为实现海洋负排放及践行“国家双碳战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碳汇 负排放 生态修复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超微型蓝细菌聚球藻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郑强 贺博闻 +3 位作者 史文卿 陈奇 林大晖 王煜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1-313,共13页
海洋超微型蓝细菌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光合自养原核类群,主要由聚球藻(Synechococcus)和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两个属组成,贡献了约25%的海洋净初级生产力.聚球藻是一个古老且多样性非常高的类群,从赤道到极地都有分布.聚球藻与异养... 海洋超微型蓝细菌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光合自养原核类群,主要由聚球藻(Synechococcus)和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两个属组成,贡献了约25%的海洋净初级生产力.聚球藻是一个古老且多样性非常高的类群,从赤道到极地都有分布.聚球藻与异养细菌及蓝细菌病毒的相互作用维系了微食物环的结构和复杂性,对于海洋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至关重要.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基于模式预测,聚球藻将会在生态系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海洋聚球藻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异养细菌、蓝细菌病毒的互作机制4个方面综述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球藻 碳循环 多样性 异养细菌 蓝细菌病毒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剂环境污染现状与健康风险
3
作者 孟雅冰 邓国东 李良忠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7-426,共10页
阻燃剂作为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建筑材料及纺织品中的重要工业添加剂,其使用量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然而阻燃剂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本文综述了阻燃剂的种类、环境污染现状及其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重点分... 阻燃剂作为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建筑材料及纺织品中的重要工业添加剂,其使用量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然而阻燃剂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本文综述了阻燃剂的种类、环境污染现状及其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重点分析了溴系阻燃剂和有机磷系阻燃剂的环境行为及其生态毒理效应。阻燃剂通过室内空气挥发、电子垃圾处理和工业排放等途径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介质,并通过食物链发生生物累积,导致内分泌干扰、神经毒性、免疫抑制等问题,长期暴露可能增加癌症、神经系统发育受损及慢性疾病风险,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极大风险。因此,开发绿色环保的替代阻燃剂以及有效的污染控制技术迫在眉睫。未来应加强对阻燃剂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生态毒性及生物累积行为研究,探索新型高效去除技术,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及加强环境监测,以减少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剂 污染 迁移转化 生态毒理 控制措施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超微型蓝细菌聚球藻的生态学研究进展》(网络优先出版)预览
4
作者 郑强 贺博闻 +3 位作者 史文卿 陈奇 林大晖 王煜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5-495,共1页
海洋超微型蓝细菌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光合自养原核类群,主要由聚球藻(Synechococcus)和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两个属组成,贡献了约25%的海洋净初级生产力.聚球藻是一个古老且多样性非常高的类群,从赤道到极地都有分布.聚球藻与异养... 海洋超微型蓝细菌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光合自养原核类群,主要由聚球藻(Synechococcus)和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两个属组成,贡献了约25%的海洋净初级生产力.聚球藻是一个古老且多样性非常高的类群,从赤道到极地都有分布.聚球藻与异养细菌及病毒的相互作用维系了微食物环的结构和复杂性,对于海洋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至关重要.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基于模式预测,聚球藻将会在生态系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海洋聚球藻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病毒的互作机制4个方面综述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细菌 海洋生源要素 微食物环 原绿球藻 聚球藻 超微型 异养细菌 净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生物碳泵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蔡阮鸿 郑强 +4 位作者 陈晓炜 徐大鹏 王煜 骆庭伟 张锐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5-366,共12页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持续升高,加剧了气候变化,引发全球关注.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活跃碳库,工业革命以来吸收了近1/3人类活动排放的CO2,调控着全球气候变化.海洋吸收和储藏CO2的机制包含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其中“微...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持续升高,加剧了气候变化,引发全球关注.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活跃碳库,工业革命以来吸收了近1/3人类活动排放的CO2,调控着全球气候变化.海洋吸收和储藏CO2的机制包含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其中“微型生物碳泵(MCP)”是一种新认识的生物机制,阐述了由微型生物(异养细菌、古菌、病毒和原生生物等)参与的将活性有机质转化为惰性溶解有机质(RDOM)的生态过程,在海洋循环和储藏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回顾自MCP理论提出以来的重要研究进展,包括:MCP介导的RDOM解析方法及其分子特征,海洋微型生物与DOM的相互作用机制,病毒及原生生物介导的碳循环对海洋有机质的影响等,并展望MCP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生物碳泵 气候变化 海洋微型生物 浮游植物 异养细菌 古菌 病毒 原生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氮和重金属对渤海不同区域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菌的影响差异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文静 明红霞 +4 位作者 陈泉睿 孟德龙 苏洁 石婷婷 樊景凤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0-1162,共13页
厌氧氨氧化菌(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是驱动厌氧氨氧化过程、去除海洋沉积物中氮元素的重要引擎。为分析无机氮和重金属对厌氧氨氧化菌的影响,以渤海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菌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实时... 厌氧氨氧化菌(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是驱动厌氧氨氧化过程、去除海洋沉积物中氮元素的重要引擎。为分析无机氮和重金属对厌氧氨氧化菌的影响,以渤海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菌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渤海13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AMX16S rDNA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其群落结构以及重金属含量对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菌类群可归为14门、8纲、9目、5科、8属、26种,其中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在渤海沉积物中占主导地位,且在中部区域丰度最高;相对丰度最高的属为Candidatus Scalindua。沉积物中重金属Hg在南部区域浓度最高。随机森林分析结果显示,南部区域厌氧氨氧化菌群落结构变化可能与沉积物中的NH4+、Hg和Cr含量密切关联,在北部区域可能与Pb含量密切相关,而在中部区域可能与NO2-含量密切相关。AMX16S rDNA丰度与重金属Cr和Cu、总氮以及沉积物粒度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渤海具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和厌氧氨氧化菌,具有代谢多种污染物的潜力。研究结果为认识近海污染对微生物的地理分布格局、群落生态位分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沉积物 厌氧氨氧化菌 环境因子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对ARTP诱变的一株高产淀粉酶韩国普李斯特氏菌的关键基因研究
7
作者 何伟 王灵 +10 位作者 刘景川 黄仕新 李菁菁 黄家琪 龙腾 吴鹏 范坚强 邓小华 陈善义 陈义强 唐旭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82,共12页
为提高一株海洋来源的韩国普李斯特氏菌(Priestia koreensis FS-1)产淀粉酶的能力,对该株菌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ARTP)技术进行了诱变选育。结果显示:经过诱变选育后得到一株产淀粉酶活力较... 为提高一株海洋来源的韩国普李斯特氏菌(Priestia koreensis FS-1)产淀粉酶的能力,对该株菌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ARTP)技术进行了诱变选育。结果显示:经过诱变选育后得到一株产淀粉酶活力较原始菌株提高了90%且稳定遗传的突变菌株P.koreensis FS-103。为解析该突变菌株酶活力增加的分子机制,对突变菌株P.koreensis FS-103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及比对分析研究。相关分析显示:首先,P.koreensis FS-103的基因组中乙酰化修饰、抗氧化作用以及同义突变相关的基因发生了遗传变异;其次,对COG(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功能和变异基因进行富集分析,P.koreensis FS-103转录、翻译和翻译后修饰过程相关基因均上调。经过ARTP诱变以后的突变菌株P.koreensis FS-103淀粉酶活力提升的原因是以上功能基因发生上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 韩国普李斯特氏菌 淀粉酶 全基因组重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北冰洋典型环境原生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陈一璇 孔菏君 徐大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1-88,共8页
原生生物指可独立生存的单细胞或群体真核生物,其多样性高、结构功能复杂、分布广泛,是海洋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期使用显微镜、流式细胞术等传统方法对原生生物多样性的... 原生生物指可独立生存的单细胞或群体真核生物,其多样性高、结构功能复杂、分布广泛,是海洋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期使用显微镜、流式细胞术等传统方法对原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具有若干局限性,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测序技术(尤其高通量测序)为深入研究原生生物多样性、群落组成、时空变化及甄别其环境驱动因素等做出重要贡献。北冰洋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严重的大洋,作为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者,原生生物所受影响仍待深入探讨。因此,探究北冰洋典型环境(如海水、海冰、融池等)中原生生物的群落组成、动态变化等,有助于了解全球变暖过程中北冰洋生态系统的变化。然而,由于极地自然环境恶劣、样品采集困难等原因,北冰洋原生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研究十分欠缺,许多研究空白亟待补充。本文对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北冰洋原生生物多样性研究进行了文献搜集与整理,以期为全球变化背景下原生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原生生物 群落组成 海冰 微型真核生物 全球变暖 融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