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光老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陈贝 曲海东 刘智禹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80-1285,共6页
紫外辐射是导致皮肤光老化的主要因素。近年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已被大众所重视,探索预防光老化活性物质成为研究热点。海洋是人类巨大的生物资源和物质资源宝库,特殊的环境条件造就了许多具备化妆品功效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综述阐... 紫外辐射是导致皮肤光老化的主要因素。近年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已被大众所重视,探索预防光老化活性物质成为研究热点。海洋是人类巨大的生物资源和物质资源宝库,特殊的环境条件造就了许多具备化妆品功效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综述阐述了皮肤光老化的外在表现及机制,总结了海洋多糖、酚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萜类化合物和类菌胞素氨基酸等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抗皮肤光老化的保护机制,为其在光保护海洋功能化妆品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老化 海洋 生物活性物质 光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物中抗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
作者 方春华 乔琨 +1 位作者 刘智禹 陈丽娇 《渔业研究》 2016年第4期331-342,共12页
自由基是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许多外源因素如紫外辐射、环境毒物、高温、低氧等胁迫均会刺激细胞产生大量自由基,从而引起细胞的过氧化损伤。为了避免自由基引起的细胞损伤,防止氧化压力造成机体的疾病及死亡,海... 自由基是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许多外源因素如紫外辐射、环境毒物、高温、低氧等胁迫均会刺激细胞产生大量自由基,从而引起细胞的过氧化损伤。为了避免自由基引起的细胞损伤,防止氧化压力造成机体的疾病及死亡,海洋动物自身形成了一个有效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包括由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硫氧还蛋白(TRx)与硫氧还蛋白过氧化酶(TPx)、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ST)等组成的抗氧化酶系统以及非抗氧化酶系统。本文主要阐述抗氧化酶的来源、分布与分类,理化性质以及海洋生物中抗氧化酶的研究进展,为其应用前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化酶 自由基 海洋生物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来源甾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吴靖娜 刘智禹 +3 位作者 潘南 苏捷 路海霞 蔡水淋 《福建水产》 2015年第4期325-337,共13页
我国海域辽阔,可开发利用的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海洋生物中含有许多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天然化合物,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甾体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多种海洋生物体内,它们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和抗病毒等诸多生物活性,现对海洋甾... 我国海域辽阔,可开发利用的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海洋生物中含有许多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天然化合物,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甾体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多种海洋生物体内,它们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和抗病毒等诸多生物活性,现对海洋甾体化合物分离纯化、生物来源、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加以概述,以期为海洋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甾体化合物 化学结构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漳江口水域表层水、沉积物及水生生物中三氯杀螨醇的残留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罗冬莲 《福建水产》 2015年第2期119-126,共8页
利用气相色谱(GC-ECD)法测定了漳江口水域表层水、沉积物及水生生物中三氯杀螨醇(DCF)的残留量,并对其残留水平、来源和分布、食用安全及人体健康风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结果表明,漳江口表层水中DCF的含量范围为未检出-13.5 n... 利用气相色谱(GC-ECD)法测定了漳江口水域表层水、沉积物及水生生物中三氯杀螨醇(DCF)的残留量,并对其残留水平、来源和分布、食用安全及人体健康风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结果表明,漳江口表层水中DCF的含量范围为未检出-13.5 ng·L^-1,检出率为4.8%;表层沉积物(以干重计)中DCF的含量范围为未检出-2.49 ng·g^-1,检出率为28.6%;11种水生生物中DCF的含量范围为未检出-7.06 ng·g^-1,检出率为38.1%。漳江口表层水和沉积物中DCF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D8站(江心岛)附近为DCF残留高值区,这与当地农民施用DCF防治螨害有关,而且因DCF的使用造成D8站成为DCF型DDT污染。水生植物中DCF残留较低,水产品(鱼类、虾类和贝类)中的DCF残留较高,但低于欧盟、美国、日本的食品安全限量;参考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DCF每日容许摄入量(ADI)估算得出的DCF接触风险指数(ERI)远小1,表明漳江口水域水产品消费引起的DCF接触风险为可接受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水 沉积物 水生生物 三氯杀螨醇 风险评价 漳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月龄福建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壳型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5
作者 巫旗生 周小文 +4 位作者 宁岳 祁剑飞 郭香 罗辉玉 葛辉 《福建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18-24,共7页
研究了18、27月龄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二倍体和三倍体的壳型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明确壳型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为福建牡蛎多倍体的人工选育提供了基础资料。随机选取18、27月龄福建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群体各50个个体,分别... 研究了18、27月龄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二倍体和三倍体的壳型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明确壳型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为福建牡蛎多倍体的人工选育提供了基础资料。随机选取18、27月龄福建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群体各50个个体,分别测量壳高(SH)、壳长(SL)、壳宽(SW)、体质量(TW)共4个数量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及决定系数分析壳型性状对体质量的作用效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牡蛎18月龄二倍体和27月龄三倍体的壳高和体质量的相关系数最大,18月龄三倍体和27月龄二倍体群体的壳宽和体质量的相关系数最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8月龄二倍体和三倍体群体中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壳高,27月龄二倍体群体为壳宽,27月龄三倍体群体为壳高。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相一致。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建立了壳型性状对体质量的4个最优回归方程,其相关指数R2均小于0.850,表明还可能存在对体质量影响较大的其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牡蛎 壳型性状 体质量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东山湾网箱养殖区柱状沉积物重金属垂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6
作者 郑盛华 杨妙峰 +5 位作者 席英玉 蔡真珍 林永青 郑惠东 曾健 罗冬莲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6期477-486,共10页
通过对2013年10月东山湾网箱养殖区4根柱状沉积物6种重金属含量的分析,评价了长期水产养殖对东山湾重金属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山湾养殖区4根柱状沉积物6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处于“优”等级,各元素垂直分布没有一致的趋势,Zn、Cu、Cd、P... 通过对2013年10月东山湾网箱养殖区4根柱状沉积物6种重金属含量的分析,评价了长期水产养殖对东山湾重金属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山湾养殖区4根柱状沉积物6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处于“优”等级,各元素垂直分布没有一致的趋势,Zn、Cu、Cd、Pb的最高值多在20~60 cm处,而Hg和As多在60~80 cm处。富集因子评价说明,该海域各重金属多处于低富集状态,整体富集水平Zn>Pb>As>Cd>Cu>Hg,且B1和B2的富集水平高于YB1和YB2柱状样;Zn、Cu、Pb和As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具有相似的沉积过程,可能来源于内源性污染。根据地积累指数评价法,除了B1中的Zn、YB2和B2中的Cd和Hg部分呈轻度污染,其余元素在4根柱状样中均小于0,处于“清洁”状态。4根柱状样中各元素重金属污染系数(Cf<3)和综合污染程度值(Cd<10)表明东山湾养殖区重金属污染均处于低污染至中等污染之间;除了个别站位Cd和Hg(RI>40)外,各重金属潜在风险污染指数(RI)均为轻微生态风险,所有柱状样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小于150,说明东山湾养殖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轻,表明该海域高密度网箱养殖不会影响沉积物重金属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山湾养殖区 柱状沉积物 重金属污染 富集因子 地积累指数评价 潜在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春湖洋溪黑脊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冬季鱼类资源调查 被引量:2
7
作者 郭少鹏 方民杰 +4 位作者 黄智森 曾庆民 温凭 李雷斌 刘吉祥 《渔业研究》 2024年第3期279-285,共7页
为探究福建省永春县湖洋溪黑脊倒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以下简称保护区)渔业资源状况,2023年1月在保护区布设6个站位,采用流刺网、地笼网等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现有鱼类28种,隶属于3目7... 为探究福建省永春县湖洋溪黑脊倒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以下简称保护区)渔业资源状况,2023年1月在保护区布设6个站位,采用流刺网、地笼网等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现有鱼类28种,隶属于3目7科25属,其中鲤形目16属18种,占全部鱼类的64.28%;鲇形目为3属5种,占全部种类的17.86%;鲈形目5属5种,占全部种类的17.86%。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1043尾、70222.7 g,优势种为齐氏罗非鱼(Coptodon zillii),一般种为黑脊倒刺鲃、圆吻鲴(Distoechodon tumirostris)和鲫(Carassius auratus)。保护区内鱼类丰富度指数为2.770,均匀度指数为0.723,物种多样性指数为3.513。外来鱼类在渔获物中占比较大,有齐氏罗非鱼、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和伽利略罗非鱼(Sarotherodongalilaeus)3种,表明保护区内已出现较为严重的外来鱼类入侵现象,应加强外来鱼类的管控,以保护黑脊倒刺鲃及其他土著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洋溪 鱼类资源调查 黑脊倒刺鲃 外来鱼类 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沿海常见石首鱼类保活技术初步研究
8
作者 郭少鹏 吴水清 +3 位作者 刘勇 马超 蔡建堤 林向阳 《渔业研究》 2024年第6期645-652,共8页
【背景】石首鱼是市场价值认可度较高的经济鱼类,包含黄唇鱼(Bahaba taipingensi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等。由于石首鱼离水后死亡率较高,保活难度较大,其市售的绝大部分形式为冰鲜商品。【... 【背景】石首鱼是市场价值认可度较高的经济鱼类,包含黄唇鱼(Bahaba taipingensi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等。由于石首鱼离水后死亡率较高,保活难度较大,其市售的绝大部分形式为冰鲜商品。【目的】提高自然采捕石首鱼的保活成活率,加快开发具有养殖价值的石首鱼类,筛选出除大黄鱼外的石首鱼类养殖新品种,为福建省水产种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方法】本研究采用改进的陷阱网,在宁德市周边海域采捕小黄鱼、大黄鱼、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和叫姑鱼(Johnius grypotus)等石首鱼,并在水泥池中开展7 d保活试验。【结果】结果表明,选择潮水较为平缓的平潮期,通过减缓收网速度、采用特制的陆上运输和采集设备,可提高石首鱼捕捞和运输的成活率。大黄鱼和小黄鱼在捕捞上岸的0~72 h内死亡率较高,应重点关注前72 h的保活工作。大黄鱼在小潮水时的成活率为66.03%~87.45%,显著高于大潮水时的20.63%;小黄鱼在小潮水时的成活率为86.90%,显著高于大潮水时的44.44%。体质量在100~150 g(规格C)的石首鱼的7 d成活率为26.67%~87.72%,体质量>150 g(规格D)的石首鱼的7 d成活率为66.67%~91.67%。【意义】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保障市售鲜活野生大黄鱼、小黄鱼和黄姑鱼等鱼类的保活运输,提高其驯养成活率,可为其他石首鱼类的人工保活、繁育等科研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首鱼类 潮水高度 成活率 运输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马齿对两种高浓度氮源耐受的转录差异研究
9
作者 杨妙峰 林永青 +4 位作者 杨芳 郑盛华 席英玉 郑惠东 罗冬莲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6-416,共11页
为了探究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对不同氮素的吸收能力,利用转录组学测序研究了水培海马齿对铵态氮(NH_(4)^(+))和硝态氮(NO_(3)^(-))的吸收同化机制。结果表明:氨氮组(SA)的根际酸化大于硝氮组(SN),差值达到(1.48±0.02)... 为了探究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对不同氮素的吸收能力,利用转录组学测序研究了水培海马齿对铵态氮(NH_(4)^(+))和硝态氮(NO_(3)^(-))的吸收同化机制。结果表明:氨氮组(SA)的根际酸化大于硝氮组(SN),差值达到(1.48±0.02)个pH单位;同样浓度(60 mg/L N)下,海马齿对NH_(4)^(+)吸收滞后且弱于NO_(3)^(-),吸收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吸收速率常数(k=0.0235/d)小于硝态氮(k=0.0697/d),但对磷的吸收量则高出SN组1.87倍;海马齿对氨氮的耐受性较高,除茎生长量外,其余生长性状各指标与SN组无显著性差异;利用KOG注释、KEGG和GO通路分析,筛选出可能与海马齿氮代谢相关的差异基因,包括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盐还原酶NiR、硝酸盐转运蛋白NRT1、氯离子通道蛋白CLC-c、慢阴离子通道SLAH3、氨基酸转运蛋白、氨基转移酶等,其中NR和NiR还进一步引发相应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与SN组相比,SA组叶片NR和NiR表达下调,说明叶片不是铵态氮同化的主要场所,却是硝态氮同化的重要部位;氨基转移酶(BCAT2、ALAAT2、AAT)和氨基酸转运蛋白(CAT1、Avt1H、BAT1、AATL1)的上调表明,同化后的铵态氮在叶片发生了再分配和循环;NPF6.2/NRT1.4、NPF6.4/NRT1.3、SLAH3等硝酸盐转运蛋白家族的基因表达上调,可能在铵态氮的解毒上起到一定作用。研究表明,海马齿通过差异化的氮素吸收、转运和代谢响应机制,能够有效适应高浓度氮素的水体环境,本研究结果可为海马齿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齿 转录组 氮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贝龄“金蛎1号”福建牡蛎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巫旗生 宁岳 +3 位作者 曾志南 祁剑飞 郭香 贾圆圆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2-78,共7页
随机选取1~4龄的"金蛎1号"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个体各50个,分别测量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和肉质量(即软体部质量)5个数量性状.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分别计算了不同贝龄群体的体质量和肉质量的通径... 随机选取1~4龄的"金蛎1号"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个体各50个,分别测量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和肉质量(即软体部质量)5个数量性状.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分别计算了不同贝龄群体的体质量和肉质量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3龄群体中壳高和体质量相关系数最大外,其他贝龄群体均是体质量和肉质量的相关系数最大(p<0.05).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对体质量和肉质量分别建立了不同贝龄群体的4个多元回归方程.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2龄群体中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壳宽,3~4龄群体中则为壳高;各贝龄群体中影响肉质量的主要因素均为壳宽和体质量.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上述结果为福建牡蛎人工选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牡蛎 “金蛎1号” 数量性状 相关系数 决定系数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东山湾养殖贝类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杨妙峰 郑盛华 +2 位作者 席英玉 林娇 罗冬莲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08-317,共10页
为了解东山湾海水养殖贝类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水平,2016年11月采集了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l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鲍(Haliotis sp.)、巴非蛤(Paphia sp.)、牡蛎(Saccostrea sp.)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 为了解东山湾海水养殖贝类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水平,2016年11月采集了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l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鲍(Haliotis sp.)、巴非蛤(Paphia sp.)、牡蛎(Saccostrea sp.)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等6种常见贝类,对其污染指数、膳食暴露量和健康风险等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东山湾贝类体内Cu、Zn、Pb、Cd、Cr、As和Hg含量(均值)分别为9.69、0.19、43.5、0.65、0.21、0.010和1.69μg·g^-1,与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限值相比,Cu、Pb、Zn、Cd、Cr和As的超标率分别为16.7%、83.3%、33.3%、33.3%、16.7%和100%;但除华贵栉孔扇贝Cd含量超标外,Pb、Cr、Hg和As含量均能满足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要求。尽管东山湾贝类总致癌风险R c=1.65×10-4,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但5种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略低于我国东部-南部沿海贝类的平均水平,且2010—2017年期间东山湾牡蛎体内重金属污染状况没有明显变化(养殖生物质量指数<5%),加上重金属膳食暴露风险较低,总非致癌风险R n=0.94(<1),总体而言贝类质量状况尚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养殖贝类 健康风险 膳食暴露 养殖生物质量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氰菊酯对4种海水养殖生物的毒性及其积累 被引量:14
12
作者 钟硕良 郑惠东 +3 位作者 陈宇锋 许贻斌 姜双城 吴立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9-147,共9页
以海水养殖的2种甲壳类动物(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和2种双壳类动物(文蛤Meretrix meretrix、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材料,进行了溴氰菊酯对4种海水养殖生物的急性毒性及其积... 以海水养殖的2种甲壳类动物(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和2种双壳类动物(文蛤Meretrix meretrix、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材料,进行了溴氰菊酯对4种海水养殖生物的急性毒性及其积累实验研究。结果显示,4种海水养殖生物的死亡率与溴氰菊酯浓度及其暴露时间成显著正相关。溴氰菊酯对远海梭子蟹和日本囊对虾的24 h LC_(50)、48 h LC_(50)、96 h LC_(50)分别为2.07×10^(-4)、1.70×10^(-4)、1.10×10^(-4) mg/L和7.32×10^(-4)、3.90×10^(-4)、1.43×10^(-4)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3.44×10^(-5) mg/L和3.32×10^(-5) mg/L;溴氰菊酯对文蛤和菲律宾蛤仔的24 h LC_(50)、48 h LC_(50)、96 h LC_(50)分别为1.52、0.30、0.27 mg/L和0.67、0.11、0.06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3.51×10^(-3) mg/L和9.50×10^(-4) mg/L。溴氰菊酯对远海梭子蟹、日本囊对虾的毒性明显大于文蛤和菲律宾蛤仔。文蛤和菲律宾蛤仔在溴氰菊酯平均浓度分别为0.86–0.05 mg/L和0.37–0.03 mg/L的水体中暴露24–96 h时,其对溴氰菊酯的积累系数分别为2.57–12.40和3.03–27.85,文蛤和菲律宾蛤对溴氰菊酯的积累率与暴露时间成正相关,与暴露浓度成负相关。不同种类的海水养殖生物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及其积累率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氰菊酯 毒性 积累 海水养殖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个壳色福建牡蛎群体的营养成分差异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祁剑飞 巫旗生 +3 位作者 宁岳 曾志南 郭香 贾圆圆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6-281,共6页
对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黄壳色选育群体和普通群体的常规营养成分、矿物元素、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黄壳色群体的水分和糖原质量分数(以干质量计)显著高于普通群体,蛋白质质量分数(以湿质量计)显... 对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黄壳色选育群体和普通群体的常规营养成分、矿物元素、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黄壳色群体的水分和糖原质量分数(以干质量计)显著高于普通群体,蛋白质质量分数(以湿质量计)显著低于普通群体;黄壳色群体中Zn、Fe、Mn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普通群体,而Ca质量分数显著低于普通群体;两者的氨基酸组分基本一致,但脂肪酸组分存在差异.上述结果表明在选育过程中两者在营养成分方面已表现出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牡蛎 营养成分 壳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东山湾八尺门海域水体及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评价 被引量:8
14
作者 蔡真珍 郑盛华 +4 位作者 杨妙峰 陈财珍 姜双城 席英玉 罗冬莲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9-267,共9页
本研究分析了2013年10月东山湾八尺门海域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Zn、Cu、Pb、Cd含量,并基于多种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海域表层海水中重金属含量符合《海水水质标准》第一类标准,重金属污染指数法评价显示污染风险较低。沉积物... 本研究分析了2013年10月东山湾八尺门海域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Zn、Cu、Pb、Cd含量,并基于多种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海域表层海水中重金属含量符合《海水水质标准》第一类标准,重金属污染指数法评价显示污染风险较低。沉积物中Pb、Cd、Zn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整体污染水平较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大小顺序为:Cd>Cu>Pb>Zn,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整体情况良好,但个别站位的Cd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超过40,应加以关注;地累积指数评价法显示总体污染情况较轻,其地累积指数平均值大小依次为Zn>Cu>Pb>Cd。纵观1990年至2013年的研究结果,东山湾水体中重金属含量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同期相比,东山湾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与福建其他海域相差不大,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比其他海域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水体 沉积物 重金属 东山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闽南沿海养殖僧帽牡蛎中汞和砷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席英玉 林娇 +5 位作者 林永青 杨妙峰 姜双城 郑盛华 陈宇峰 罗冬莲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09-1016,共8页
通过2009—2014年对福建闽南沿海的湄洲湾、大港湾、泉州湾、围头湾、厦门湾、佛昙湾、旧镇湾、东山湾、和诏安湾养殖的僧帽牡蛎中总汞和总砷含量的调查监测,对养殖僧帽牡蛎体中总汞和总砷含量的分布和食用风险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近6年... 通过2009—2014年对福建闽南沿海的湄洲湾、大港湾、泉州湾、围头湾、厦门湾、佛昙湾、旧镇湾、东山湾、和诏安湾养殖的僧帽牡蛎中总汞和总砷含量的调查监测,对养殖僧帽牡蛎体中总汞和总砷含量的分布和食用风险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近6年9个湾海区养殖僧帽牡蛎体中总汞平均质量浓度(0.007—0.018 mg·kg^(-1)):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诏安湾>围头湾=旧镇湾=大港湾=东山湾>佛昙湾;总砷平均质量浓度(1.40—2.02 mg·kg^(-1)):泉州湾>厦门湾>大港湾>湄洲湾>诏安湾>东山湾>围头湾>旧镇湾>佛昙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大部分海水养殖僧帽牡蛎体中总汞和总砷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海区养殖僧帽牡蛎.福建闽南沿海养殖僧帽牡蛎体未受到汞的污染,98.1%的样品受砷的污染.根据FAO/WHO/JECFA(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提出的PTWI(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汞为5μg·kg^(-1)bw、无机砷为15μg·kg^(-1)bw.食用闽南沿海僧帽牡蛎中汞的EWI(每周评估摄入量)值均远小于PTWI,仅占PTWI的1.1%—1.4%;无机砷的EWI值均小于PTMI,占PTWI的7.0%—11.3%,总体处于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沿海 总汞 总砷 僧帽牡蛎 分布特征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养殖仿刺参抗氧化多肽的酶解工艺优化及其对过氧化氢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潘南 吴靖娜 +4 位作者 苏永昌 陈贝 苏捷 郑昇阳 刘智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183-191,共9页
目的:优化仿刺参抗氧化多肽的酶解工艺,并研究其对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_2O_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A.hy926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以酶解产物的水解度、体外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筛选出最适蛋白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 目的:优化仿刺参抗氧化多肽的酶解工艺,并研究其对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_2O_2)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A.hy926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以酶解产物的水解度、体外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筛选出最适蛋白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温度、加酶量、pH作为影响因子,以体外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响应值,结合响应面试验优化酶解工艺条件;进一步探讨酶解多肽体外抗氧化活性。以MTS法检测低、中、高剂量组的仿刺参抗氧化多肽对H_2O_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以MDA含量、SOD活力测定细胞氧化及抗氧化水平。结果:动物蛋白水解酶为最适蛋白酶,酶解工艺优化条件为:料液比1∶20 g/m L、酶解时间2 h、酶解温度50℃、加酶量7000 U/g、pH7.5,该条件下制备的仿刺参多肽体外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68.81%,与模型预测值(68.35%),相对误差为1%,回归模型可靠。酶解多肽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和ABTS自由基(ABTS^+·)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是9.01、0.63、10.89和20.53 mg/m L,说明其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选取200μmol/L浓度H_2O_2建立细胞损伤模型,与H_2O_2组相比,中、高剂量组仿刺参抗氧化多肽能明显抑制H_2O_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降低MDA含量,提高SOD活力。结论:采用动物蛋白水解酶酶解优化工艺制备的仿刺参抗氧化多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并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 多肽 酶解 EA.hy926 过氧化氢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江口渔业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叶孙忠 柯舒婷 +8 位作者 马超 罗冬莲 刘勇 杨芳 郭书悦 沈长春 蔡建堤 徐春燕 庄之栋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9-368,共10页
2015年3月(春季)和10月(秋季)用110 kW、囊网网目30 mm桁杆单拖作业船于九龙江口海域10个调查站位,每个站位拖捕1网次,每次拖曳20 min,研究该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数量分布、多样性等特征,为九龙江口渔业资源可持续利... 2015年3月(春季)和10月(秋季)用110 kW、囊网网目30 mm桁杆单拖作业船于九龙江口海域10个调查站位,每个站位拖捕1网次,每次拖曳20 min,研究该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数量分布、多样性等特征,为九龙江口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渔业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调查结果表明,春、秋两季调查共捕获渔业生物种类114种,隶属18目48科81属,以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为主,其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的中国—日本亚区;渔业生物种类更替率为68.4%,渔获物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1000)有脊尾白虾、凤鲚、日本蟳等8种,优势种类更替明显,经济种类占有较大比例,以生命周期短、中小型种类居多;春、秋两季渔获质量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167.43 kg/km^2和163.36 kg/km^2,渔获类群均以鱼类为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38,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4.64,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6,渔业生物群落丰度等具有较强的季节变化,多样性较历史数据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龙江口 渔业生物 多样性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山湾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生物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叶孙忠 罗冬莲 +5 位作者 蔡建堤 刘勇 马超 杨芳 郭书悦 沈长春 《渔业研究》 2018年第5期358-365,共8页
根据2016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东山湾拖网定点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东山湾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获取渔业生物128种,其中鱼类88种、虾类9种、蟹类19种、口足类4种、头足类8种,主要以暖水性种类为主;春... 根据2016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东山湾拖网定点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东山湾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获取渔业生物128种,其中鱼类88种、虾类9种、蟹类19种、口足类4种、头足类8种,主要以暖水性种类为主;春季渔获物优势种为斑鱼祭(Clupanodon Punctatus)、黄吻棱鳀(Thrissa vitirostris)和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等3种,秋季则为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食蟹豆齿鳗(Pisodonophis cancrivorus)、矛形梭子蟹(Portunus hastatoides)、黄吻棱鳀和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等6种,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春、秋季渔业生物群落质量平均资源密度指数分别为214. 91 kg·km-2和265. 19 kg·km-2,数量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12. 51×103尾·km-2和12. 02×103尾·km-2,渔业资源有衰减趋势;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5. 112,Shannon-Wiener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 179,Pielou种类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 635,春季均明显低于秋季,生物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生物 群落结构 生物量分布 东山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仿生消化在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体内镉的生物可给性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妙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4-99,共6页
体外仿生消化是目前研究食品中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将体外仿生消化法应用于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以下简称扇贝)中镉(Cd)生物可给性分析的前处理工序(Cd暴露水平较高),即模拟人体消化环境,加入消化液所含有机物... 体外仿生消化是目前研究食品中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将体外仿生消化法应用于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以下简称扇贝)中镉(Cd)生物可给性分析的前处理工序(Cd暴露水平较高),即模拟人体消化环境,加入消化液所含有机物和无机物(含消化酶),探讨扇贝体内Cd在胃肠中的释放机制。结果显示,各体外仿生消化液单独作用于扇贝时,Cd溶出平衡时间顺序依次为:仿生唾液>胃液>胆汁>十二指肠液,而溶出量大小顺序为:胃液>胆汁≈十二指肠液>唾液,仅十二指肠液和胆汁中Cd溶出时的ln C–t呈线性相关(R^2=0.9530和R2=0.8891)。因此,Cd在唾液或胃液中溶出时的关键因子是pH,但在十二指肠液、胆汁和全过程仿生消化液中,消化酶起决定作用。样-液比在1∶10–1∶120(g/ml)之间时,扇贝体内Cd溶出率没有显著差异,即样-液比对Cd的生物可给率影响不大。体外全仿生消化结果显示,扇贝内约有70%的Cd释放溶出,即扇贝消化糜中Cd的最大生物可给率为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仿生消化 生物可给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水产加工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智禹 吴靖娜 +8 位作者 苏永昌 刘淑集 苏捷 潘南 许旻 乔琨 张伯超 陈贝 路海霞 《渔业研究》 2018年第1期76-82,共7页
通过走访调研福建省、市、县/区的渔业主管部门以及福建省水产加工企业,结合近年的渔业统计数据等资料,分析了福建省水产加工现状、主要问题及发展思路,形成福建省水产加工及鱼、甲壳类、贝、藻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等系列综述性论文。十... 通过走访调研福建省、市、县/区的渔业主管部门以及福建省水产加工企业,结合近年的渔业统计数据等资料,分析了福建省水产加工现状、主要问题及发展思路,形成福建省水产加工及鱼、甲壳类、贝、藻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等系列综述性论文。十二五期间,福建省捕捞水产品产量稳中有升;养殖水产品产量增加明显;实施了渔业转型升级政策,福建省水产品加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和加工技术水平不断上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大提高,但加工比例偏低、地区发展不平衡、加工技术创新不够等问题仍然突出;提出并阐明符合福建水产品加工发展方向的模式,以期为实现福建渔业经济新增长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水产加工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