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以海水养殖的2种甲壳类动物(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和2种双壳类动物(文蛤Meretrix meretrix、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材料,进行了溴氰菊酯对4种海水养殖生物的急性毒性及其积累实验研究。结果显示,4种海水养殖生物的死亡率与溴氰菊酯浓度及其暴露时间成显著正相关。溴氰菊酯对远海梭子蟹和日本囊对虾的24 h LC_(50)、48 h LC_(50)、96 h LC_(50)分别为2.07×10^(-4)、1.70×10^(-4)、1.10×10^(-4) mg/L和7.32×10^(-4)、3.90×10^(-4)、1.43×10^(-4)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3.44×10^(-5) mg/L和3.32×10^(-5) mg/L;溴氰菊酯对文蛤和菲律宾蛤仔的24 h LC_(50)、48 h LC_(50)、96 h LC_(50)分别为1.52、0.30、0.27 mg/L和0.67、0.11、0.06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3.51×10^(-3) mg/L和9.50×10^(-4) mg/L。溴氰菊酯对远海梭子蟹、日本囊对虾的毒性明显大于文蛤和菲律宾蛤仔。文蛤和菲律宾蛤仔在溴氰菊酯平均浓度分别为0.86–0.05 mg/L和0.37–0.03 mg/L的水体中暴露24–96 h时,其对溴氰菊酯的积累系数分别为2.57–12.40和3.03–27.85,文蛤和菲律宾蛤对溴氰菊酯的积累率与暴露时间成正相关,与暴露浓度成负相关。不同种类的海水养殖生物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及其积累率存在显著差异。
文摘为开发常见鲑鳟养殖物种通用的遗传分析工具,本研究利用Affymetrix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 57K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芯片,对国内代表性鲑鳟养殖群体开展了分型检测,包括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银鲑(Oncorhynchus kisutch)、美洲红点鲑(Salvelinus fontinalis)、白斑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 4个物种,从57,501个SNP标记中筛选出96个共享多态性标记,应用Fluigidm 96.96动态芯片平台,构建了大麻哈鱼属(Oncorhynchus)和红点鲑属(Salvelinus)通用型低通量SNP芯片。该芯片分型结果准确性较高,与Affymetrix高通量芯片分型一致性达到96.55%。使用该芯片对来自6个家系的48尾银鲑个体及其候选亲本进行检测,应用Cervus 3.0.7软件进行亲权鉴定,结果能够准确重现复杂家系的真实系谱。在用于单亲本亲权鉴定时,第一亲本非排除率(Non-exclusion probability for first parent, NE-1P)为4.120×10^(–4);用于双亲本亲权鉴定时,双亲非排除率(Non-exclusion probability for parent pair, NE-PP)低至6.219×10^(–12),表明该芯片在鲑鳟养殖群体系谱鉴定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使用该芯片开展4个鲑鳟养殖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样本分群聚类结果与其所属的分类阶元相符,能够准确反映群体遗传组分构成和遗传关系。本研究构建的低通量SNP芯片在常见鲑鳟养殖物种中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将其应用于养殖群体遗传分析,能够为鲑鳟制种、育种和引种等科学决策提供基因组信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