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鲢、鳙配比对山仔水库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的影响
1
作者 管永晶 刘惟潇 +8 位作者 田欣方 李覃楠 郭子翰 张心怡 林洛萱 覃盼 黄雄伟 吴龙地 方垂弘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0-267,共8页
【目的】探究鲢、鳙配比对山仔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影响,为通过增殖放流技术防控水库富营养化提供依据。【方法】设置鲢、鳙投放比例分别为2∶1(1#箱)、4∶1(2#箱)、6∶1(3#箱)3个生态围隔组(鱼类总密度为50 g·m^(-3)... 【目的】探究鲢、鳙配比对山仔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影响,为通过增殖放流技术防控水库富营养化提供依据。【方法】设置鲢、鳙投放比例分别为2∶1(1#箱)、4∶1(2#箱)、6∶1(3#箱)3个生态围隔组(鱼类总密度为50 g·m^(-3)),1个对照围隔组(4#箱,不投放鲢、鳙),1个库区组,每组设3个平行,试验为期3个月。【结果】试验期间共监测出浮游植物7门84属,丰度为1.09×10^(4)~13.6×10^(4)个·L^(-1),鲢、鳙配比为4∶1的浮游植物属数最多。鲢、鳙生态箱的浮游植物丰度低于库区。试验末期(7月份),鲢、鳙生态箱绿藻门丰度占比降低,库区绿藻门丰度占比升高,表明鲢、鳙能有效降低绿藻门丰度,其中,鲢、鳙配比为2∶1对绿藻门藻类抑制效果最为明显。作为试验初期(5月份)1#、2#箱优势种的硅藻门小环藻属、曲壳藻属藻类在试验末期(7月份)消失。各生态箱的水质呈弱碱性;鲢、鳙生态箱的氨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均明显低于库区,达到了去除氨氮和控藻的效果;1#、3#箱的高锰酸盐指数较低,且这两个生态箱水体的透明度最高,表明鲢、鳙配比为2∶1或6∶1的水质状况最好。【结论】运用鲢、鳙预防山仔水库水华发生,建议鲢、鳙投放比例为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鳙配比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非经典生物操纵 生态围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鲢、鳙比例对山仔水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
作者 黄雄伟 刘惟潇 +7 位作者 田欣方 李覃楠 郭子翰 刘毅凡 覃盼 管永晶 吴龙地 方垂弘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5-566,共12页
【目的】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探究鲢、鳙配比对山仔水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为鲢、鳙增殖放流以控制蓝藻、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23年4—7月在山仔水库进行。在4个容积均为27 m^(3)的围隔池中... 【目的】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探究鲢、鳙配比对山仔水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为鲢、鳙增殖放流以控制蓝藻、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23年4—7月在山仔水库进行。在4个容积均为27 m^(3)的围隔池中,鲢、鳙的投放比例分别为2∶1(C1组)、4∶1(C2组)、6∶1(C3组)、0∶0(C4组,为空白对照组),另设池外库区对照组(C5组)。C1~C3组鲢、鳙投放总密度均为50.00 g·m^(-3)。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各处理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结果】测序获得5041个操作分类单元(OTU)的序列,归属于30门53纲133目223科417属,门水平下的最优势菌群为蓝藻门(Cyanobacteria),纲水平下的最优势菌群为生氧光细菌纲(Oxyphotobacteria),属水平下的最优势菌群为双色藻属(Cyanobium_PCC-6307)和微囊藻属(Microcystis_PCC-7914)。C1~C4组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差异均不显著,C1~C3组与C5组的差异显著。门水平下,C1~C3组微生物群落聚为一支,C4组与C5组聚为另一支,聚类结果与蓝藻门丰度有关。PCoA分析结果与聚类结果相符。鲢、鳙投放能明显减少蓝藻,起到控制蓝藻的效果。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与水温、溶解氧含量的相关性显著,而与鲢、鳙投放密度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鲢、鳙投放比例为4∶1时具有相对较好的水质净化和蓝藻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仔水库 鲢、鳙养殖 微生物群落 蓝藻控制 测序分析 水质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鲎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志 翁朝红 +5 位作者 邹丽珍 周洪磊 蒋奕雄 方垂弘 李裕红 关杰耀 《渔业研究》 2023年第3期246-253,共8页
为恢复濒危物种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种群数量,2021—2022年在福建省罗源县开展中国鲎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基于野外自然产卵场及幼体生境观测结果,构建人工模拟产卵环境,诱导野生亲本在仿生态环境中自然受精、产卵繁殖,并... 为恢复濒危物种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种群数量,2021—2022年在福建省罗源县开展中国鲎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基于野外自然产卵场及幼体生境观测结果,构建人工模拟产卵环境,诱导野生亲本在仿生态环境中自然受精、产卵繁殖,并开展了人工孵化和苗种培育研究。研究组初步掌握了中国鲎成体对底质的栖息及繁殖偏好习性和生态需求,形成了适宜福建沿海中国鲎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对中国鲎人工驯养和自然繁殖有重要意义,可为福建沿海中国鲎人工育苗及野外种群资源恢复提供理论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鲎 驯养 自然产卵 人工孵化 苗种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