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暴潮灾害情景下海岸带暴露指数时空演变研究——以福建省东山湾为例
1
作者 王超 黄发明 +3 位作者 陈华香 殷飞笺 施荣灿 杨黎静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23,共12页
暴露指数反映了环境在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时承受灾害的潜在风险程度。研究利用遥感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数据(DEM)、海洋水深及风力数据等,基于暴露指数模型,以福建省东山湾为案例研究区域,对风暴潮灾害情景下的海岸带暴露指数及其时空演变... 暴露指数反映了环境在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时承受灾害的潜在风险程度。研究利用遥感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数据(DEM)、海洋水深及风力数据等,基于暴露指数模型,以福建省东山湾为案例研究区域,对风暴潮灾害情景下的海岸带暴露指数及其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近十年来,东山湾海岸带暴露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潜在风险程度为“中”及以上区域占比由67.14%下降至59.06%,海岸带在面对风暴潮灾害等极端天气事件时潜在的风险程度总体降低,海湾地貌类型差异及其形态变化是影响东山湾暴露指数产生波动的主要原因;(2)基于暴露指数评价结果,结合海岸带开发利用现状,研究可对东山湾海岸带生态环境的敏感区域进行识别,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开发利用与风险防范对策,为海岸带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格局的科学划定提供理论支撑,在助力海岸带陆海统筹和可持续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3)研究提出的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的暴露指数研究技术路线和框架,可为海岸带脆弱性评估、海岸带韧性评估、海岸带灾害监测预警等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海岸带灾害风险预警与灾害模拟等方面也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露指数模型 风暴潮灾害 生态环境潜在风险 海岸带 东山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鲍威尔海盆D3-5柱样化石硅藻组合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2
作者 陈敏 林燕婷 +4 位作者 王凤 李云海 刘璇 李家玉 黄清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7-351,共15页
为重建晚更新世以来鲍威尔海盆的古海洋环境演变历史,本文对南极半岛鲍威尔海盆D3-5柱样的硅藻进行了分析,D3-5柱样的156个样品中共鉴定出硅藻54个种和变种,以海水种和冷水种为主。通过硅藻分析,将晚更新世以来鲍威尔海盆的海洋环境变... 为重建晚更新世以来鲍威尔海盆的古海洋环境演变历史,本文对南极半岛鲍威尔海盆D3-5柱样的硅藻进行了分析,D3-5柱样的156个样品中共鉴定出硅藻54个种和变种,以海水种和冷水种为主。通过硅藻分析,将晚更新世以来鲍威尔海盆的海洋环境变化划分如下:58.6~72.5 ka BP期间,硅藻以冷水种和海冰种为主,并出现沿岸种,推测因南极冰盖增长,鲍威尔海盆受极地冷水团控制,气候出现明显冷-暖交替,而且海平面较低,站位水深较浅;40.7~58.6 ka BP期间,出现明显气候冷-暖转变,海洋环境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变得不稳定,由于海冰融化、温盐循环加强和冰筏碎屑事件的频发导致硅藻种类、丰度骤减;26.2~40.7 ka BP期间,硅藻种类明显增加,出现海冰种,冷水种增加,推测处于末次冰盛期的冰盖增长前期,中纬度暖水团在南极海区的影响范围向南扩大,冷、暖水团强烈混合,驱动温盐循环;26.2 ka BP至今,硅藻丰度增加,极地冷、暖水团混合的指示种Fragilariopsis oceanica指示研究区的表层与底层水体混合增强,海冰覆盖面积持续增大,威德尔环流势力增强,中纬度暖水势力减弱。总体来说,自晚更新世以来鲍威尔海盆经历了冷期(南极冰盖发育)-暖期-冷期(末次冰盛期)的阶段转变,而在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s 3,MIS 3)中存在一段较长时间的冰筏碎屑事件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鲍威尔海盆 沉积柱样 海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S3至MIS1时期闽东沿海地区高分辨率沉积与孢粉地层对古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
3
作者 王继龙 戴璐 +8 位作者 丁大林 曾剑威 吴中海 牛漫兰 王凤 彭博 武彬 张艺武 于俊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41,共13页
为探究气候与环境剧烈转变背景下沉积物及古植被的响应特征,在前期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供了更为详细的MIS3时期至MIS1早中期的沉积与孢粉地层数据,重建了古植被与沉积演化序列,讨论了古植被、沉积特征对气候、环境演化过程的关系... 为探究气候与环境剧烈转变背景下沉积物及古植被的响应特征,在前期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供了更为详细的MIS3时期至MIS1早中期的沉积与孢粉地层数据,重建了古植被与沉积演化序列,讨论了古植被、沉积特征对气候、环境演化过程的关系。结果显示该区段岩性以砂质粉砂、粉砂质砂为主,每个钻孔均存在4个孢粉带,指示了不同的气候环境阶段。在MIS3早期与MIS1早—中期过渡阶段,出现了海相沟鞭藻囊孢及有孔虫内衬。通过地层沉积特征、孢粉特征与全球海平面、石笋δ18O曲线对比分析,发现宁德沿海岩芯在MIS3至MIS1时期沉积环境存在明显的波动,导致不同区域存在沉积间断。孢粉特征指示的MIS3中期区域气候冷期可能受H4事件影响,H3事件在沉积特征上有所响应,表明宁德地区环境受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影响,在万年尺度上受控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驱动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千年尺度也受到亚洲季风及Heinrich事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3—MIS1 孢粉组合 气候演化 HEINRICH事件 宁德三都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冰下瞬态声源激发的跨冰层低阶导波
4
作者 陈晟 周鸿涛 +2 位作者 文洪涛 潘煜 阮海林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38-1546,共9页
为掌握冰下声源低频信号的跨冰层传播特性,更好地支持跨冰声定位和声通信工作,本文运用单端覆水海冰的频散特征方程,推导了冰层低阶导波;建立了冰-水耦合二维有限元仿真模型,模拟冰下瞬态声源激发跨冰层低阶导波水平和垂直方向传播过程... 为掌握冰下声源低频信号的跨冰层传播特性,更好地支持跨冰声定位和声通信工作,本文运用单端覆水海冰的频散特征方程,推导了冰层低阶导波;建立了冰-水耦合二维有限元仿真模型,模拟冰下瞬态声源激发跨冰层低阶导波水平和垂直方向传播过程,探究了跨冰层低阶导波的频率-波数特征、传播路径、传播速度、位移峰值等,并在北极开展了验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理想冰层条件下,低阶导波QS模态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均可与S 0模态分离;在北极冰层条件下,跨冰层接收的低阶导波QS模态在垂直方向上可与S 0模态分离。其传播路径可设为先垂直后水平方向分布,传播速度随水平距离增加而趋于常数。声源深度一定时,相比S 0波,QS波的位移峰值在垂直方向上更强,在水平方向上则更弱。本文结果将为冰下声源定位、通信等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瞬态生源 冰层导波 传播路径 检波器 跨冰层 特征方程 频率-波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中小型山溪性河流—宽陆架系统“源—汇”过程——以闽江—东海陆架系统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爱军 叶翔 +5 位作者 徐晓晖 谢津剑 陶舒琴 赖志坤 吴水兰 杨雨欣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15-1634,共20页
中小型山溪性河流易受极端事件和人类活动影响,且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在大陆边缘物质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学术界对它们的重视程度不够。以闽江—东海陆架系统为例,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样品采集与分析等方法,系统研... 中小型山溪性河流易受极端事件和人类活动影响,且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在大陆边缘物质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学术界对它们的重视程度不够。以闽江—东海陆架系统为例,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样品采集与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亚热带中小型山溪性河流—宽陆架系统的“源—汇”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使得闽江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通量在波动中略有增加,但水库的建设显著减少了入海泥沙通量,并且减弱了水沙通量的季节差异,河流入海泥沙通量变化对流域人类活动敏感且响应迅速;河口水体环境、悬浮体浓度、沉积物粒度组成及陆源有机碳埋藏的空间分布格局均显示,闽江入海泥沙主要分布在闽江河口附近海域,其中粗颗粒泥沙在水动力的作用下主要堆积在河口水下三角洲平原及前缘,细颗粒泥沙主要堆积在水下三角洲前缘斜坡及前三角洲附近海域,仅有少量细颗粒泥沙沿岸向外输运并沿途沉积,与大河流—宽陆架系统及中小型山溪性河流—窄陆架系统显著不同。河口人类活动及极端事件通过改变沉积物组成、环境动力、入海泥沙通量等方式对河流—陆架系统的“源—汇”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在当前流域来沙量锐减、河口地区海砂开采等人类活动强度增大的情况下,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山溪性河流 “源—汇”过程 人类活动 极端事件 闽江—东海陆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水平环流输送对印度洋表层盐度的调整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许金电 靖春生 +2 位作者 蔡尚湛 林新宇 高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0-91,共12页
本文利用Argo表层盐度、OSCAR海流等数据,基于盐度收支方程的平流输送项来阐述海洋平流输送对热带印度洋表层盐度的调整作用;利用淡水输运量计算公式揭示6条关键断面海洋平流输送对表层盐度空间结构的调整机制。结果表明,海洋平流将赤... 本文利用Argo表层盐度、OSCAR海流等数据,基于盐度收支方程的平流输送项来阐述海洋平流输送对热带印度洋表层盐度的调整作用;利用淡水输运量计算公式揭示6条关键断面海洋平流输送对表层盐度空间结构的调整机制。结果表明,海洋平流将赤道西印度洋和阿拉伯海的高盐水输送到低盐海域的赤道东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安达曼海;将赤道东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安达曼海的低盐水输送到高盐海域的赤道西印度洋、阿拉伯海以及赤道南印度洋海域,起到了调整印度洋盐度基本平衡的作用。断面淡水输运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导致苏门答腊岛西部海域的强降水中心与低盐中心不重合,澳大利亚西部海域的强蒸发中心与高盐中心不重合的主要原因是水平环流所致;夏季,来自赤道西印度洋和阿拉伯海的高盐水在西南季风环流的驱动下,入侵孟加拉湾,是导致孟加拉湾夏季表层盐度较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输运量 平流输送 调整机制 表层盐度 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期间东海内陆架跨陆架沉积物输运及其调控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丛帅 吴晓 +4 位作者 齐富康 毕乃双 李云海 李东义 王厚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49,共12页
跨陆架沉积物输运不仅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重要组成,而且是陆源沉积物“源-汇”过程的关键环节。作为一种天气尺度事件性过程,台风能够对陆架海洋沉积动力过程以及跨陆架沉积物输运格局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受限于台风期间现场观测数... 跨陆架沉积物输运不仅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重要组成,而且是陆源沉积物“源-汇”过程的关键环节。作为一种天气尺度事件性过程,台风能够对陆架海洋沉积动力过程以及跨陆架沉积物输运格局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受限于台风期间现场观测数据的稀缺性以及卫星资料的有效性,有关台风期间跨陆架沉积物输运仍然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高分辨率FVCOM数值模型,对2015年超强台风“灿鸿”过境期间东海内陆架的跨陆架沉积物输运过程及其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台风能够引起东海内陆架海洋沉积动力过程的强烈响应,并产生显著的跨陆架离岸输运现象,悬沙通量较正常天气增加了2~3个数量级。该过程主要受控于两种因素:首先,台风期间持续性的水位堆积在近岸引起正压效应,产生经向上均一的跨陆架离岸输运,这是台风对沉积物跨陆架输运的间接影响;其次,旋转风场所激发的“齿轮效应”在台风路径两侧产生顺风向沉积物输运模式,左侧表现为离岸方向,右侧为向岸方向,此为台风对沉积物跨陆架输运的直接影响。两种机制叠加后共同控制着台风期间东海内陆架沉积物的跨陆架输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沉积动力过程 跨陆架输运 数值模拟 东海内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周边海域现代沉积环境演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1
8
作者 谢津剑 王爱军 +2 位作者 叶翔 陶舒琴 蔡枫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8-574,共17页
【目的】河口三角洲是陆海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也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研究人类活动对河口三角洲演化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沉积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方法】以福建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动力模拟和表层沉积物粒... 【目的】河口三角洲是陆海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也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研究人类活动对河口三角洲演化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沉积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方法】以福建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动力模拟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探讨了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周边海域现代沉积环境演化。【结果与结论】研究区河口内潮流以往复流为主,在口外海域逐渐转变为旋转流,水下三角洲地区流速大,外海流速较小;沉积物类型以砂、粉砂和砂质粉砂为主,平均粒径平均值分别为1.57Φ、6.78Φ和5.62Φ,并且由河口向口外陆架方向沉积物粗颗粒组分含量逐渐减少,细颗粒组分含量逐渐增大;沉积物输运趋势显示,在闽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内,沉积物输运呈现向东、东南和东北方向,在口外海域沉积物呈现朝东南和东北离岸方向,以及向西北朝岸方向输运;基于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及站位水深多元统计分析,综合地理位置、沉积物源和水动力条件,将研究区现代沉积环境划分为4个沉积区;通过探讨不同控制因素下的河口水下三角洲沉积环境差异,揭示了不同沉积区的沉积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该研究结果可为河口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三角洲 闽江河口 粒度参数 沉积物输运趋势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大洋水声传播建模与绕射效应 被引量:1
9
作者 魏士俨 杨燕明 阮海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53-3264,共12页
跨大洋水声传播通常指传播距离超过一万公里、低频声波与深海海洋环境大尺度、连续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是超远程水声探测的理论基础.水平绕射是指主要由水体声速变化引起的累积效应,是跨大洋水声传播中非常重要的物理现象.跨大洋水声传... 跨大洋水声传播通常指传播距离超过一万公里、低频声波与深海海洋环境大尺度、连续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是超远程水声探测的理论基础.水平绕射是指主要由水体声速变化引起的累积效应,是跨大洋水声传播中非常重要的物理现象.跨大洋水声传播水平绕射会引起声传播路径、到达信号方位角和声传播损失的巨大变化,导致因地形遮挡所产生的“声影区”变为“声照亮区”,有利于水声事件的跨大洋水声传播和信号的超远程检测.为了克服传统柱坐标系下水声传播模型空间分辨率逐渐变差的缺点,本文首先在直角坐标系下构建了一种跨大洋三维水下声传播模型,可实现近、远程声场空间分辨率不变的声场仿真.然后在美国声学学会标准斜坡地形等基准问题下,通过比较镜像解和仿真结果以验证该模型的精度.最后以2022年1月15日的汤加海底火山喷发为实例,开展了火山T波传播建模仿真,实现了从太平洋跨越到大西洋的水声场快速计算.声场计算范围超过16000 km.结果表明,太平洋火山所激发的T波在南美洲大陆的南端产生了绕射,能够经非大圆路径到达大西洋中部并为阿松森岛的水听器三联体H10N所探测到.通过对比不同波导条件下的声场模型仿真结果,发现在南极附近海域声速的变化是产生声水平绕射效应的主要原因.定量比较结果表明,当考虑水体声速变化的累积效应时,在水平距离10000~16500 km范围的垂直剖面内声传播损失降幅可达60 dB以上,在850 m深度的水平面内声传播损失降幅也达到60 dB以上.水体声速变化引起的绕射效应是水声观测系统能够接收到跨大洋传播声信号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大洋水声传播 绕射效应 汤加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马塔海底火山喷发的超远程水声监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士俨 杨燕明 阮海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1-250,共10页
直接观察海底火山是非常困难的,但监测其喷发产生的声信号可以为长期及近实时的海底火山监测提供一种有效手段.本文利用位于SOFAR声道轴的两套水听器三联体,对西马塔海底火山开展了为期14个月的超远程水声监测研究.提出了基于加权慢度... 直接观察海底火山是非常困难的,但监测其喷发产生的声信号可以为长期及近实时的海底火山监测提供一种有效手段.本文利用位于SOFAR声道轴的两套水听器三联体,对西马塔海底火山开展了为期14个月的超远程水声监测研究.提出了基于加权慢度和聚类分析的火山喷发声信号检测方法,采用抛物方程模型和绝热简正波-抛物方程模型对火山喷发活动进行了二维和三维的超远程声传播仿真,火山喷发声接收距离超过9000 km.喷发活动频次和强度估算结果表明,2009年1月—2010年2月该火山至少发生了37次喷发事件,喷发活动的强度差异可达10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马塔火山 海底火山喷发 超远程水声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岛沙滩大型底栖动物环境控制因子及沙滩修复对其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曾舒婷 陈敏 +5 位作者 戚洪帅 蔡锋 赵绍华 黄国彪 许亚 刘璇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1-532,共12页
为探究沙滩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沙滩修复对其影响,于2021年5月和9—10月对厦门岛7条砂质潮间带断面进行了春、秋两季的采样调查,对大型底栖动物组成与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76种,春、秋两季平均生... 为探究沙滩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沙滩修复对其影响,于2021年5月和9—10月对厦门岛7条砂质潮间带断面进行了春、秋两季的采样调查,对大型底栖动物组成与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76种,春、秋两季平均生物量为9.05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45.59 ind/m^(2)。春、秋两季种类更替现象明显,春季种类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大于秋季。种类数和生物量分布特征为东岸多、南岸少,栖息密度分布不均。种类断面分布特征表现为珍珠湾沙滩XM2断面和观音山北侧沙滩XM7断面中潮区种类数较多,其他断面则表现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与厦门岛沙滩大型底栖动物最相关的水体环境因子是亚硝酸盐(NO-2-N)、溶解氧(DO)和盐度(S),沉积物环境因子是影响沙滩大型底栖动物组成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子,砾石增多和砂粒变细都使生物种类变多。人工修复沙滩能形成稳定生境,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与天然沙滩相差不大,修复沙滩的生态恢复情况良好。修复后底质改变会导致底栖动物群落发生较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大型底栖动物 砂质潮间带 环境因子 沙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钦江河口枯季水动力特征及其对冷空气的响应
12
作者 吴水兰 王爱军 +2 位作者 叶翔 冉畅 于谦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1-334,共14页
河口作为陆海相互作用的关键带,是河流入海泥沙及污染物的主要归宿地。钦江作为广西第二大河流,在茅尾海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认识钦江河口地区的沉积动力过程,2021年10月27日至12月8日在此展开... 河口作为陆海相互作用的关键带,是河流入海泥沙及污染物的主要归宿地。钦江作为广西第二大河流,在茅尾海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认识钦江河口地区的沉积动力过程,2021年10月27日至12月8日在此展开水动力和水体环境要素的连续观测。现场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钦江河口潮汐类型为正规全日潮,浅水分潮显著,平均潮差为3.07m,具有落潮优势;潮流以全日分潮流为主导,平均流速为0.12m/s,运动形式主要为往复流;余流流向主要为西南方向。钦江河口潮汐和潮流性质较外湾和茅尾海中部海域全日潮特征更显著。枯季期间河口表层沉积物随潮汐运动表现为侵蚀-沉降交替的变化规律,垂向上侵蚀通量大于沉降通量,水平方向上悬沙净向海输运。冷空气过境带来的降雨使得钦江河口水体盐度降低、浊度增大,悬沙浓度及输沙量增加,同时冷空气南下时北风增强引起钦江河口减水效应并使潮差略有增加,水动力强度增大,增加表层沉积物的活动性,从而引起底部沉积物再悬浮强度和频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动力 侵蚀-沉降 悬沙输运 冷空气 钦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西侧海湾-岛屿系统影响下的流场年季变化——以南日水道为例
13
作者 陈宇 林于渟 +6 位作者 束芳芳 蔡鸿泰 李云海 池文琦 何佳 陈智杰 郑斌鑫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4,共12页
台湾海峡地理位置独特,西侧海域海湾-岛屿系统普遍发育,显著影响了海域流场分布。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对区域海洋动力环境背景场及其变化的精细认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福建莆田南日岛西侧南日水道是连通兴化湾与平海湾的主要... 台湾海峡地理位置独特,西侧海域海湾-岛屿系统普遍发育,显著影响了海域流场分布。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对区域海洋动力环境背景场及其变化的精细认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福建莆田南日岛西侧南日水道是连通兴化湾与平海湾的主要水道,是区域海洋动力环境的“咽喉”所在,在区域海洋环境保护与科学开发利用中居于至关重要的位置。为了全面认识台湾海峡西侧海湾-岛屿系统影响下区域海洋动力环境背景场的年季变化,本研究利用布放在南日水道的座底观测系统获得的周年海流资料,结合同期气象风场资料,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调和分析、滤波处理和小波变化等手段,研究了南日水道内海流的季节变化规律和驱动余流的动力要素,初步探讨了热带气旋等对海洋动力演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潮流为不正规半日浅海潮流,并具有明显的半月周期,涨潮流大于落潮流,涨潮流主方向为WNW向,落潮流主方向为SE—ESE向。旋转谱结果表明,研究海域以半日潮为主,逆时针能量强于顺时针,惯性周期无明显的谱峰。潮流强度的季节变化特征为冬季最强,秋季、春季次之,夏季最弱。夏、秋季的余流流速较其他季节明显偏大,表层余流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底层余流全年为北向流。观测点余流主要由风引起,二者有很好的相关性,但频率统计结果显示二者方向不一致,表明余流在地形的作用下发生了转向,其中潮致余流对表层余流贡献较小。小波能量图表明,双台风(热带气旋)期间风和余流均存在1 d及6 d左右的周期信号,二者密切相关。本研究成果对于区域海洋环保以及海域科学开发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潮流 余流 年季变化 海湾-岛屿系统 热带气旋 南日水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莫拉克”(2009)对浙闽沿岸泥质中心沉积有机质组成与分布的影响
14
作者 李云海 林云鹏 +2 位作者 王亮 龙邹霞 郑斌鑫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37,共11页
台风是天气尺度上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大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之一,在短时间内会对影响海域的海洋环境(包括沉积有机质等)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基于夏季台风前、后采集的浙闽沿岸泥质中心沉积物的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以及碳同位素... 台风是天气尺度上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大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之一,在短时间内会对影响海域的海洋环境(包括沉积有机质等)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基于夏季台风前、后采集的浙闽沿岸泥质中心沉积物的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以及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测试结果,分析了台风“莫拉克”(2009)对研究区沉积有机质来源及分布的影响,对比了台风“莫拉克”与其他不同路径的台风对沉积有机质分布影响的差异,探讨了影响差异的机制。结果显示,台风“莫拉克”(2009)对浙闽沿岸泥质区沉积物中TOC的来源和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端元分析结果表明,浙闽沿岸泥质中心沉积物中有机碳主要来源于长江三角洲沉积物以及海洋自生有机质,在台风的影响下,浙闽沿岸泥质中心的初级生产力升高,进而增加了沉积物中海源有机碳的比例。同时,在台风的动力作用下,近岸沉积物发生了明显的侵蚀与再搬运,导致近岸沉积物中TOC的含量显著降低。受控于台风不对称风场造成的沉积动力差异,不同路径的台风会对研究区的物源输入、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以及沉积物的搬运改造等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沉积有机质的组成和分布。研究结果为全面认识极端海况影响下近岸陆架“碳埋藏”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莫拉克" 沉积有机质 端元混合 沉积物再搬运 浙闽沿岸泥质沉积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山岛外海表层水温的亚潮频波动初步研究
15
作者 李凯 贾村 +2 位作者 陈剑桥 许金电 蔡尚湛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3,共9页
本研究通过对东山岛外海浮标观测的表层水温(SST)数据进行分析,发现2016、2017年夏季东山岛外海表层水温均存在周期为5~8 d的亚潮频波动信号,最大振幅分别为3.1℃和2.1℃。结合卫星遥感SST数据以及风场数据,采用小波分析、交叉小波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东山岛外海浮标观测的表层水温(SST)数据进行分析,发现2016、2017年夏季东山岛外海表层水温均存在周期为5~8 d的亚潮频波动信号,最大振幅分别为3.1℃和2.1℃。结合卫星遥感SST数据以及风场数据,采用小波分析、交叉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该现象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夏季表层水温中出现的亚潮频波动信号源自短波辐射,表层水温变化滞后短波辐射1天左右;2017年夏季的亚潮频波动源自沿岸风应力,表层水温变化滞后沿岸风应力2天左右。2016年和2017年表层水温出现的亚潮频波动均与台风有关,但信号的来源出现差异是因为2017年台风过境引起了较强的沿岸风松弛现象,在沿岸风中出现了亚潮频波动信号,沿岸风影响上升流变化,进而引起表层水温的变化;2016年由于台风过境引起的沿岸风松弛现象较弱,沿岸风中并未出现亚潮频波动信号,而表层水温中的亚潮频波动信号源自短波辐射,这可能与台风引起局地天气系统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表层水温 亚潮频波动 上升流 东山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9ka以来泰国湾高分辨的生物硅记录及其古生产力意义
16
作者 刘璇 陈敏 +4 位作者 戚洪帅 Apitida Wasuwatcharapong Apichai Kanchanapant 王承涛 许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129,共9页
以2017年在泰国湾尖竹汶海岸获取的LSC05和WLE08沉积物柱样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生物硅和有机碳分析,结合AMS^(14)C测年结果,探讨了9 ka以来泰国湾古生产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LSC05和WLE08柱样中的生物硅含量分别为0.41%~... 以2017年在泰国湾尖竹汶海岸获取的LSC05和WLE08沉积物柱样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生物硅和有机碳分析,结合AMS^(14)C测年结果,探讨了9 ka以来泰国湾古生产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LSC05和WLE08柱样中的生物硅含量分别为0.41%~1.56%(平均值为0.88%)和0.60%~1.52%(平均值为1.11%),属于南海中的低值海域,主要受到区域内无上升流导致的低硅质骨骼和壳体供给量和陆源物质输入稀释的影响。将生物硅含量曲线与南亚夏季风替代指标曲线和南海区域温度异常值曲线进行对比发现,生物硅含量较高的时期所对应的海表初级生产力高值期可能是由于夏季风阶段性势力较强导致,有机碳含量曲线印证了对夏季风的响应。此外,生物硅含量曲线与格陵兰冰芯、董歌洞石笋以及阿曼Qunf岩洞石笋记录的对比结果显示,泰国湾古生产力的变化趋势与全球尺度的环境变化具有相关性,反映了泰国湾古环境变化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硅 古生产力 古气候 全球气候变化 泰国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与浙江主要河流枯水期悬浮物稀土元素组成研究
17
作者 贾贤明 陈坚 +3 位作者 汪柯宇 冯启营 李云海 李茂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8,共11页
基于2021年10月至11月在长江下游及钱塘江、椒江和瓯江等浙江主要河流枯水期采集的64个悬浮物样品,分析研究了其粒度分布和稀土元素(REE)组成,讨论了各河悬浮物REE组成差异以及物源端元特征。结果显示,枯水期长江下游、钱塘江、椒江和... 基于2021年10月至11月在长江下游及钱塘江、椒江和瓯江等浙江主要河流枯水期采集的64个悬浮物样品,分析研究了其粒度分布和稀土元素(REE)组成,讨论了各河悬浮物REE组成差异以及物源端元特征。结果显示,枯水期长江下游、钱塘江、椒江和瓯江悬浮物REE含量均值分别为209.52、173.64、211.86和228.70 mg/kg;北美页岩(NASC)标准化配分曲线明显向右倾,并有明显的Ce负异常特征。与前人所测数据相比,钱塘江和瓯江悬浮物REE含量明显较高;长江悬浮物REE和前人长江悬浮物/沉积物表现总体一致。从(La/Yb)_(NASC)—(La/Gd)_(NASC)图看,长江、钱塘江、椒江、瓯江之间有一定差别,可成为它们物源端元的判别指标;相对于历史沉积物数据,长江悬浮物REE比值分布范围较为集中,以悬浮物为对象研究河流物源端元比沉积物有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稀土元素 物源 长江 浙江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台湾海峡的潮流沉积沙体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毅 贾如真 +4 位作者 许江 褚忠信 王立明 刘伯然 房旭东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00-515,共16页
海底沙体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和军事行动等必须密切关注的底质类型。中国台湾海峡沙体面积分布广泛,主要有中国台湾浅滩、台中浅滩及海峡内受中小型山溪性河流影响的沙体。近年来,中国台湾浅滩沙体空间分布、大型沙... 海底沙体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和军事行动等必须密切关注的底质类型。中国台湾海峡沙体面积分布广泛,主要有中国台湾浅滩、台中浅滩及海峡内受中小型山溪性河流影响的沙体。近年来,中国台湾浅滩沙体空间分布、大型沙波与小型沙波形态特征及剖面结构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台中浅滩不同区域的沙体演化对应了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而海峡西侧陆架上残留的中小河流沙体地貌也获得了一些新发现。本文归纳了中国台湾海峡窄陆架上不同沙体的平面分布特征、剖面结构及成因。今后工作的重点应聚焦于进一步获取不同区域高分辨率的地层、地貌证据,并进行对比研究。这些工作能深化对末次盛冰期以来中国台湾海峡不同地区沙体成因、关联及演化的认识,并有助于了解人类海洋活动与海底沙体演化的响应关系,丰富海底沙体发育和演化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中国台湾海峡 中国台湾浅滩 台中浅滩 海底沙体 山溪性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河口潮滩季节性冲淤变化格局及其控制机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爱军 李海琪 +7 位作者 叶翔 梁灏深 张望泽 吴水兰 冉畅 陶舒琴 刘子同 于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共13页
潮滩是潮汐作用下形成的细颗粒沉积物堆积体,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在碳汇和海岸防护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河流输沙的减少,河口潮滩冲淤格局发生了变化,直接影响了潮滩功能发挥,亟需开展河口潮滩短周期的冲淤变化过程研究,为评... 潮滩是潮汐作用下形成的细颗粒沉积物堆积体,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在碳汇和海岸防护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河流输沙的减少,河口潮滩冲淤格局发生了变化,直接影响了潮滩功能发挥,亟需开展河口潮滩短周期的冲淤变化过程研究,为评估潮滩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在福建闽江口琅岐岛潮滩开展的不同季节沉积动力要素(水深、流速、波浪、悬沙浓度)和现场冲淤观测及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果,琅岐岛潮滩表层沉积物在夏季主要以粉砂和黏土组成的细颗粒沉积物为主,冬季则主要以砂和粉砂组成的粗颗粒沉积物为主;潮间带上部的互花米草盐沼总体以持续淤积为主,潮间带中部和下部表现出周期性的冲淤特征,总体以夏季淤积、冬季侵蚀为总特征,并且潮间带中部的冲淤变化幅度较潮间带下部大;冬季潮流流速、波浪作用及悬沙浓度均大于夏季,冬季潮周期内近底部悬沙以净向海输运为主,而夏季则以净向岸输运为主。综上所述,闽江口潮滩冲淤变化主要受动力过程控制,冬季波浪作用导致表层沉积物发生再悬浮,并被较强的潮流净向海输运,导致滩面发生侵蚀;夏季,波浪作用较弱,水体中的悬沙易发生沉降,较弱的潮流将泥沙净向岸输运,导致潮间带发生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潮滩 冲淤格局 盐沼 动力过程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江河口水体粪类有机质污染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庄文智 陶舒琴 +6 位作者 王爱军 叶翔 冉畅 刘子同 李玉红 罗阳 刘建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8-167,共10页
河口是陆源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通道,在全球气候快速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河流入海污染物通量急剧增加,导致河口、海湾及其周边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等严峻的环境问题发生。本文选取了受极端事件和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我国东南强... 河口是陆源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通道,在全球气候快速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河流入海污染物通量急剧增加,导致河口、海湾及其周边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等严峻的环境问题发生。本文选取了受极端事件和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我国东南强潮型的九龙江河口,利用粪甾醇有机标志物手段开展河口环境粪类污染示踪研究,探讨九龙江河口区粪类污染物(“源”)进入河流后的入海行为(“到”),揭示粪类有机质在近河口海域时空分布特征及受控因素(“汇”)。研究发现,不同季节的河口径流过程和潮汐作用影响粪类有机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潮汐过程对中上游河口区水体环境中粪甾醇的赋存影响较大,呈现高潮低浓度而低潮高浓度的潮周期变化特征;河口区粪甾醇在陆−海输运过程的赋存特征还受控于最大浑浊带复杂的水体和沉积动力过程,对粪类有机污染物有一定的净化作用;研究还通过对比人为源贡献主导的氨氮等河流输入的营养盐说明粪甾醇在河口区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甾醇 九龙江河口 最大浑浊带 粪类有机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