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分量宽频带台阵数据的福建地区地震背景噪声源分析
1
作者 张丽娜 刘祥龙 +2 位作者 董培育 陈智勇 宋政宏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1-546,共16页
背景噪声成像已经在地震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精度会受到噪声源分布的严重影响,亟待开展相关研究.本文选取2016年福建及其邻区的94个宽频带地震台的三分量连续记录,采用频率域偏振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该地区0.085~0.2Hz和0.2~0.5Hz两... 背景噪声成像已经在地震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精度会受到噪声源分布的严重影响,亟待开展相关研究.本文选取2016年福建及其邻区的94个宽频带地震台的三分量连续记录,采用频率域偏振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该地区0.085~0.2Hz和0.2~0.5Hz两个频段内噪声的主要来源方向,并对其季节变化进行分析,发现0.085~0.2Hz频段的噪声来源随季节变化较大,冬季噪声主要来源于阿拉斯加海域;夏秋两季噪声主要来源于印度洋南部以及南极洲附近的区域.0.2~0.5Hz频段噪声来源方向的季节变化较小,主要来自东南方向,表明其主要来源可能是我国东南沿海海域.部分台站方向估计存在较大偏差,分析表明是由偏振分析方法的180°模糊问题引起的.最后,本文结合噪声互相关函数的非对称性,以及莫兰蒂台风期间的台阵聚束分析结果,对偏振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源 偏振分析 噪声互相关函数非对称性 聚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形变观测资料评估福建主要构造断裂孕震风险
2
作者 占惠 梁全强 +4 位作者 李光明 林淑冰 杨婕 陈新泽 林志彬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24-1228,1234,共6页
将2009-2020年福建省GPS基准站、跨断裂流动GPS观测剖面及跨断层水准场地观测数据进行融合处理,采用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估算福建主要构造断裂的滑动速率、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速率分布,结合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计算福建地区主要构造断裂... 将2009-2020年福建省GPS基准站、跨断裂流动GPS观测剖面及跨断层水准场地观测数据进行融合处理,采用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估算福建主要构造断裂的滑动速率、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速率分布,结合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计算福建地区主要构造断裂带附近地表水平应变率结果,以评估该地区主要构造断裂的孕震风险,为研判及划分地震重点危险区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变 Defnode 断层闭锁 滑动亏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台湾地区浅滩M_(W)5.7地震的余震序列及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唐兰兰 王笋 +3 位作者 徐立 刘善虎 张艺峰 姚道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26-2842,共17页
2018年11月26日台湾地区浅滩北缘发生M_(W)5.7地震,震中不在已知的深大断裂上,且由于缺乏近台控制,破裂方向存疑.本文基于福建、广东和台湾地区的宽频带台站记录,利用微震检测技术获取了更加完整的余震序列,检测出的余震数量是福建台网... 2018年11月26日台湾地区浅滩北缘发生M_(W)5.7地震,震中不在已知的深大断裂上,且由于缺乏近台控制,破裂方向存疑.本文基于福建、广东和台湾地区的宽频带台站记录,利用微震检测技术获取了更加完整的余震序列,检测出的余震数量是福建台网定位结果的4倍,这些余震集中在2 km×8 km的近EW向条带内.同时利用G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及5个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显示主震及强余震均为高倾角的走滑型地震,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反演得到的震源深度略有差异,主震震源深度14 km,M_(W)3.9以上强余震的震源深度在12~17 km之间.主震东西两侧余震活动存在显著差异,其东侧余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主震后一个月内,而西侧余震活动在主震后半年内都比较活跃,说明东侧应力水平在主震之后得到较为充分的释放.另外,穿过震中区的多道地震剖面揭示的震中区浅部活断层走向为EW,具有显著的走滑特征,其空间位置与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吻合.基于余震的时-空分布、震源机制解和浅部活断层特征,推测此次M_(W)5.7地震发震断层为近EW向的台湾地区浅滩断裂,可能是台湾岛B Fault的延伸,断裂带南北两侧的俯冲速率差异在上地壳产生的强大右旋剪切应力是2018年台湾地区浅滩M_(W)5.7地震的动力学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8年台湾地区浅滩地震 微震检测 震源机制解 多道地震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G型重力仪用于海潮负荷观测的可行性
4
作者 王笋 杨锦玲 +2 位作者 林鸿杰 党学会 叶友权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53-1255,1274,共4页
为验证便携式相对重力仪用于短时重力潮汐观测的可行性,在厦门地震台进行同址对比测试。以利用gPhone重力仪的长观测时段数据修正的FES2004海潮模型为参考,分离出gPhone、CG-5和CG-6型重力仪的静态观测残差序列。结果表明,CG-5和CG-6型... 为验证便携式相对重力仪用于短时重力潮汐观测的可行性,在厦门地震台进行同址对比测试。以利用gPhone重力仪的长观测时段数据修正的FES2004海潮模型为参考,分离出gPhone、CG-5和CG-6型重力仪的静态观测残差序列。结果表明,CG-5和CG-6型重力仪在1 CPD(circle per day)和2 CPD附近的噪声水平(非线性漂移)与gPhone重力仪接近,对主要的全日分潮和半日分潮分析影响较小,观测精度能满足短时海潮模型修正的需要。以CG-5型重力仪在平潭岛的短时重力潮汐数据修正FES2014海潮模型得到测站海潮模型,并回测35 d前绝对重力观测时段的重力海潮负荷值。改正后组均值残差标准差从FES2014模型的2.7μGal降至1.8μGal,由此验证了CG型便携式相对重力仪用于海潮负荷观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海潮负荷 CG型重力仪 重力潮汐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胶州湾主要入海河流及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数据集 被引量:3
5
作者 赵永芳 田旭 +1 位作者 叶友权 徐方建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2年第3期259-267,共9页
陆地是海洋中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河流沉积物是重要的环境介质之一。胶州湾是一个典型的温带半封闭海域,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研究的典型模式海湾,周边有10余条河流注入。通过对12条入海河流和环胶州湾潮间带76个站点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 陆地是海洋中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河流沉积物是重要的环境介质之一。胶州湾是一个典型的温带半封闭海域,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研究的典型模式海湾,周边有10余条河流注入。通过对12条入海河流和环胶州湾潮间带76个站点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的分析,获得包含砷(As)、铬(Cr)、锌(Zn)、铜(Cu)、镉(Cd)、钴(Co)、铅(Pb)和镍(Ni)8个指标的数据集,计算获得常用微量元素污染和生态效应的评估参数,包括地质累积指数(Igeo)、富集因子(EF)、污染因子(CF)和污染负荷指数(PLI),形成了本数据集。本数据集可以为未来的海岸和河流管理,沉积物污染评价、生态安全评估以及微量元素来源与输运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微量元素 河流沉积物 潮间带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