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大嵛山岛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 被引量:7
1
作者 邓清雅 温瑞龙 +3 位作者 王迎雪 邓传远 郑俊鸣 张琳婷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100,共9页
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福建大嵛山岛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进行群落调查,采用Levins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anka指数、Schoener指数对木本植物优势种(重要值大于1.5%)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生态位相似性进行分析,并采用方差比率... 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福建大嵛山岛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进行群落调查,采用Levins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anka指数、Schoener指数对木本植物优势种(重要值大于1.5%)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生态位相似性进行分析,并采用方差比率、χ^(2)检验、种间联结系数、Jaccard指数分析联结性特征。结果显示:在福建大嵛山岛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中筛选出16个优势种,其中,樟(Camphora officinarum Nees)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最大。木本植物优势种的120个种对中,Pianka指数和Schoener指数在[0.0,0.5)范围内的种对分别有78和91对,占总种对数的65.0%和75.8%,表明多数种对生态位重叠程度和生态位相似性较低,即优势种分布相对独立,种间关系较稳定。优势种间的方差比率为2.37,统计量为37.89,表明总体联结性为显著正联结。χ^(2)检验结果显示:75个种对呈正联结,41个种对呈负联结,4个种对无联结。联结系数分析结果显示:79个种对呈正联结,42个种对呈负联结。80个种对的Jaccard指数在[0.43,1.00]范围内,表明多数种对的联结性较强。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联结系数和Jaccard指数与Pianka指数和Schoener指数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福建大嵛山岛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和生态位相似性较低,多数种对呈正联结,且联结性较强;目前大嵛山岛常绿阔叶林接近群落演替发展的中后期阶段,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嵛山岛 常绿阔叶林 木本植物 生态位 种间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岛碳排放核算与时空特征——以东山岛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赵佳文 晁云舒 +4 位作者 肖兰 闫思嘉 游巍斌 徐道炜 巫丽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16-2227,共12页
把握地区碳信息发展动态是开展区域碳平衡规划的科学基础。以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东山岛2012—2021年整体及各产业的直接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同时,将产业与土地利用结合,分析其空间表现形态,运用核密度分析和克里金法分析碳排放源的空... 把握地区碳信息发展动态是开展区域碳平衡规划的科学基础。以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东山岛2012—2021年整体及各产业的直接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同时,将产业与土地利用结合,分析其空间表现形态,运用核密度分析和克里金法分析碳排放源的空间影响,采用高斯烟羽模型对工业点源的碳排放扩散进行空间模拟,通过渔网和人口修正的方法分析海岛碳排放的空间分异,以此探讨海岛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影响特征。结果显示,工业是东山岛的首要碳排放源,2021年工业碳排放量的大幅下降表明能源种类的转换对于工业碳减排具有重要作用;渔业碳排放量总体占比25%左右,是海岛地区不容忽视的碳排放源之一。在空间分布方面,东山岛综合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呈“点状聚集,面状扩散”的基本特征,工业碳排放对周围地区的影响最大,往往形成以工业碳排放源点为中心的碳排放热点核心区,其次碳排放量较高的地区为人口聚集区,丘陵区的碳排放量最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形成碳排放的交叉过渡区。最后,本文从碳排放空间影响的视角出发,根据不同形态的碳排放源提出“包围”、“伴随”和“介入”的碳汇空间规划策略,这对区域的低碳规划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 东山岛 克里金法 高斯烟羽模型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琼四糖的分离纯化及其保湿活性研究
3
作者 刘骁 杨子宜 +2 位作者 吴超城 吕佰霖 曾润颖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0,共6页
采用凝胶过滤色谱法对重组琼胶酶AgaP4383降解琼胶的终产物新琼寡糖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离子交换色谱(IEC)和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ESI-TOF-MS)对纯化产物的纯度及分子量进行分析;利用CCK-8法检测新琼四糖对角质形成细胞活力的影响,并通... 采用凝胶过滤色谱法对重组琼胶酶AgaP4383降解琼胶的终产物新琼寡糖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离子交换色谱(IEC)和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ESI-TOF-MS)对纯化产物的纯度及分子量进行分析;利用CCK-8法检测新琼四糖对角质形成细胞活力的影响,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荧光法检测新琼四糖对角质形成细胞保湿相关蛋白(FLG、AQP3、ZO-1)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重组琼胶酶AgaP4383降解琼胶得到的产物经过Bio-Gel P2 fine凝胶柱分离可得到纯度为96.53%、相对分子量为630的新琼四糖,得率为78.4%;新琼四糖在0.0625~1 m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对角质形成细胞的活力无明显影响,生物相容性良好;新琼四糖在质量浓度为0.125 mg/mL和0.5 mg/mL时能够显著提高角质形成细胞中丝聚蛋白FLG、水通道蛋白AQP3及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水平(P<0.05),在保湿类化妆品方面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琼四糖 保湿 丝聚蛋白 水通道蛋白-3 紧密连接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γ-聚谷氨酸菌株Bacillus siamensis LBY-7的筛选、发酵条件优化及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4
作者 戴淑珍 杨子宜 +2 位作者 钟秀斌 曾润颖 产竹华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11,共10页
为探究产γ-聚谷氨酸菌株对水产养殖主要病原弧菌的抑菌活性,从海水养殖池底泥中筛选获得一株γ-聚谷氨酸产量高且对水产养殖主要病原弧菌有抑菌活性的菌株LBY-7,经鉴定为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实验结果表明,γ-聚谷氨酸... 为探究产γ-聚谷氨酸菌株对水产养殖主要病原弧菌的抑菌活性,从海水养殖池底泥中筛选获得一株γ-聚谷氨酸产量高且对水产养殖主要病原弧菌有抑菌活性的菌株LBY-7,经鉴定为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实验结果表明,γ-聚谷氨酸无抑菌活性,但可增强暹罗芽孢杆菌LBY-7的抑菌活性。当发酵条件为:35 g/L蔗糖、6 g/L酵母粉、35 g/L L-谷氨酸钠、温度37℃、pH 6.5时,γ-聚谷氨酸产量达到23.15 g/L。抑菌实验结果表明,暹罗芽孢杆菌LBY-7发酵时间为24 h时发酵液抑菌效果最佳,达到92%,与LBY-7种子液添加γ-聚谷氨酸的抑菌活性相当。LBY-7的γ-聚谷氨酸发酵液对养殖水体中弧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相比未发酵的菌液,在盐度为10和30的养殖水体中抑菌效果分别提高了22.45%和66.66%。结果表明,暹罗芽孢杆菌LBY-7具有产γ-聚谷氨酸的能力,同时发酵生成的γ-聚谷氨酸增强了菌株对弧菌的抑菌活性,在水产养殖弧菌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聚谷氨酸 暹罗芽孢杆菌 发酵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藻多酚的体外抗炎和降血糖活性 被引量:1
5
作者 何袅袅 李孟昱 +6 位作者 蔡树芸 施丽君 陈伟珠 陈晖 洪专 张怡 张怡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5,共8页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铜藻多酚粗提液,并研究纯化后铜藻多酚的体外抗炎和降血糖活性。利用脂多糖诱导RAW 264.7巨噬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结果发现,铜藻多酚降低炎症介质NO含量的最佳质量浓度为40μg/m L。与模型组相比,30μg/mL的铜藻...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铜藻多酚粗提液,并研究纯化后铜藻多酚的体外抗炎和降血糖活性。利用脂多糖诱导RAW 264.7巨噬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结果发现,铜藻多酚降低炎症介质NO含量的最佳质量浓度为40μg/m L。与模型组相比,30μg/mL的铜藻多酚溶液可使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IL-1β 3种炎症因子的mRNA水平显著下调,对炎症因子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有显著抑制作用,但是对炎症因子IL-1β蛋白表达水平抑制作用不显著,铜藻多酚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铜藻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数抑制浓度为5.96μg/mL,根据双倒数曲线发现铜藻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的竞争性抑制常数Kic值为0.06μg/mL,非竞争性抑制常数Kiu值为6.68μg/mL,说明铜藻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类型是非竞争性大于竞争性的混合可逆性抑制。以上结果表明铜藻多酚具有较好的抗炎和降血糖活性,可以作为一种天然的原料,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藻多酚 抗炎活性 Α-葡萄糖苷酶活性 抑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藻多糖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林米妮 刘鋆斐 +5 位作者 骆春萍 涂传灯 许敏 黄雅瑜 蔡树芸 张怡评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65-69,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岩藻多糖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90尾健康大口黑鲈,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对照组(D0组)投喂基础饲料,D1组和D2组分别添加0.5%和1.0%的岩藻多糖,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岩藻... 试验旨在探究岩藻多糖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90尾健康大口黑鲈,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对照组(D0组)投喂基础饲料,D1组和D2组分别添加0.5%和1.0%的岩藻多糖,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岩藻多糖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D1组、D2组大口黑鲈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二醛(MDA)含量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降低(P<0.05),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D1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降低(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D1组、D2组大口黑鲈肝脏中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D1组肝脏中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D1组大口黑鲈脾脏中CAT、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D2组脾脏中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0.5%岩藻多糖改善大口黑鲈脂质代谢、免疫力及抗氧化能力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藻多糖 大口黑鲈 生长性能 非特异性免疫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