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月龄福建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壳型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1
作者 巫旗生 周小文 +4 位作者 宁岳 祁剑飞 郭香 罗辉玉 葛辉 《福建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18-24,共7页
研究了18、27月龄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二倍体和三倍体的壳型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明确壳型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为福建牡蛎多倍体的人工选育提供了基础资料。随机选取18、27月龄福建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群体各50个个体,分别... 研究了18、27月龄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二倍体和三倍体的壳型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明确壳型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为福建牡蛎多倍体的人工选育提供了基础资料。随机选取18、27月龄福建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群体各50个个体,分别测量壳高(SH)、壳长(SL)、壳宽(SW)、体质量(TW)共4个数量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及决定系数分析壳型性状对体质量的作用效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牡蛎18月龄二倍体和27月龄三倍体的壳高和体质量的相关系数最大,18月龄三倍体和27月龄二倍体群体的壳宽和体质量的相关系数最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8月龄二倍体和三倍体群体中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壳高,27月龄二倍体群体为壳宽,27月龄三倍体群体为壳高。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相一致。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建立了壳型性状对体质量的4个最优回归方程,其相关指数R2均小于0.850,表明还可能存在对体质量影响较大的其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牡蛎 壳型性状 体质量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皱纹盘鲍HdhTPX2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乔琨 方春华 +7 位作者 陈贝 彭会 潘南 蔡水淋 许旻 陈丽娇 郝华 刘智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3-469,共7页
为研究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PX2)蛋白的抗氧化活性,将HdhTPX2基因克隆至pPIC9K载体,通过电击转化至毕赤酵母GS115菌株中,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PIC9K-HdhTPX2,经甲醇诱导及亲和层析纯化得到重组HdhTPX... 为研究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PX2)蛋白的抗氧化活性,将HdhTPX2基因克隆至pPIC9K载体,通过电击转化至毕赤酵母GS115菌株中,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PIC9K-HdhTPX2,经甲醇诱导及亲和层析纯化得到重组HdhTPX2蛋白,并进行质谱鉴定及体外抗氧化功能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成功构建了重组毕赤酵母菌株GS115/pPIC9K-HdhTPX2,经表达条件的优化,在pH为7的培养基中用0.5%甲醇诱导表达72 h,分泌表达上清液中得到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5 000的稳定表达产物,纯化后的蛋白经质谱鉴定为目的蛋白;体外活性测定发现,该蛋白清除羟自由基(·OH)能力强于维生素C,并对H2O2引起的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研究表明,皱纹盘鲍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HdhTPX2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得到高效表达,重组表达产物具有抗氧化活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纹盘鲍 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 毕赤酵母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渍海马齿制作关键工艺优化
3
作者 王茵 郑惠东 +5 位作者 王雪玲 杨芳 许贻斌 陈小红 郑盛华 张芬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1年第5期11-15,共5页
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盐渍海马齿的制作工艺参数,为海马齿的精深加工利用提供数据参考。经前处理、3次烘干、加盐揉搓、高温蒸煮等工序制作盐渍海马齿,其中,第1次烘干工艺流程的温度、时间和加盐量等参数直接影响盐渍海马齿成品的品质。因... 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盐渍海马齿的制作工艺参数,为海马齿的精深加工利用提供数据参考。经前处理、3次烘干、加盐揉搓、高温蒸煮等工序制作盐渍海马齿,其中,第1次烘干工艺流程的温度、时间和加盐量等参数直接影响盐渍海马齿成品的品质。因此,以感官评价和含水率为指标,优化烘干温度、烘干时间和加盐量等参数。结果表明:选择第1次烘干最适温度为60℃,烘干时间8 h,加盐量为4%,制得的盐渍海马齿呈光泽的茶褐色,具特有滋味和气味,组织鲜嫩,纯正爽口,展开后叶形完整,含水量为10.39%,氯化物11.3%,亚硝酸盐物质未检出,大肠菌群<0.3 MPN·g^(-1),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均未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齿 盐渍 加工工艺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蔼巴非蛤人工育苗及稚贝培育技术
4
作者 巫旗生 宁岳 +4 位作者 祁剑飞 郭香 罗辉玉 曾志南 葛辉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10期9-14,共6页
探讨了和蔼巴非蛤Paphia amabilis的人工育苗技术与稚贝培育技术,旨在为实现和蔼巴非蛤苗种规模化、高效化的繁育生产提供技术资料。分别采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和蔼巴非蛤物种鉴定及苗种繁育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 探讨了和蔼巴非蛤Paphia amabilis的人工育苗技术与稚贝培育技术,旨在为实现和蔼巴非蛤苗种规模化、高效化的繁育生产提供技术资料。分别采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和蔼巴非蛤物种鉴定及苗种繁育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稚贝的COI序列与Paphia amabilis序列相似度为100%,所测稚贝均为和蔼巴非蛤。在和蔼巴非蛤繁殖期选择平均壳长为45.37 mm的亲贝,采用阴干+氨海水刺激的催产方法获得受精卵,催产率和孵化率分别为59.25%、91.68%。在水温28.1℃、盐度27.5的条件下,受精卵经20 h发育为D形幼虫,幼虫培育密度为1~2个·mL^(-1),经过9 d发育至变态幼虫期。采用细砂作为附着基,经过3~5 d培育,幼虫全部变态为稚贝,变态率可达50%以上。早期稚贝采用有砂培育,壳长大于1 mm的稚贝则采用无砂培育,稚贝经过6个月室内水泥池培育,壳长可达12 mm以上。选用壳长大于12 mm的稚贝开展中苗室外水泥池培育试验,结果显示架空组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显著高于未架空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蔼巴非蛤 人工育苗 幼虫培育 稚贝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2个选育群体自交和杂交F1的形质差异分析
5
作者 张哲 杨章武 +4 位作者 郑雅友 李正良 葛辉 杨志宏 许智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3期81-85,共5页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自交和杂交F1的形态亲缘关系,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通过12个测量性状比较F1各组和普通苗组的外部形态特征。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1各组之间、与普通苗组之间在部分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主要体现...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自交和杂交F1的形态亲缘关系,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通过12个测量性状比较F1各组和普通苗组的外部形态特征。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1各组之间、与普通苗组之间在部分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F1各组的平均鲜出肉率比普通苗组提高了6.12%,普通苗组表现出较高的体长变异系数和较低的存活率等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共构建了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2.33%。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头胸甲长(X3)、头胸甲宽(X4)、第一腹节长(X5)、第二腹节长(X6)、第六腹节长(X7)的特征,方差贡献率为40.14%;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肥满度指数Ⅰ(X9)、肥满度指数Ⅱ(X10)、重长指数Ⅰ(X11)、重长指数Ⅱ(X12)的特征,方差贡献率为25.34%。逐步判别分析显示,所建Fisher分类函数方程组可清晰区分普通苗组、BB(B♀×B♂)、AB(A♀×B♂)和BA(B♀×A♂)各组对虾群体,其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6%、75%、84%和97%,但AA组(A♀×A♂)的判别准确率较低,仅为1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普通苗组与选育群体F1代明显分为2支,F1代各组中自交组间亲缘关系最近,正交组与自交组间亲缘关系较近,反交组与各组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杂交选育 形质差异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紫贻贝干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高雅方 吴靖娜 +2 位作者 刘淑集 陈晓婷 廖登远 《福建农业科技》 2019年第1期39-43,共5页
研究了紫贻贝在不同干燥方式下水分含量变化、干燥速率、复水性、过氧化值和质构等指标的差异,并进行分析比较。在实验室内采用热风干燥、自然晾晒、冷风干燥和冷冻干燥进行紫贻贝干燥试验。结果表明:热风干燥快于冷风干燥、自然晾晒;... 研究了紫贻贝在不同干燥方式下水分含量变化、干燥速率、复水性、过氧化值和质构等指标的差异,并进行分析比较。在实验室内采用热风干燥、自然晾晒、冷风干燥和冷冻干燥进行紫贻贝干燥试验。结果表明:热风干燥快于冷风干燥、自然晾晒;至干燥完成时,自然晾晒紫贻贝干过氧化值数值高于热风干燥、冷风干燥;冷冻干燥复水性最好,冷风干燥次之;冷风干燥质构最好,冷冻干燥质构最差;冷冻干燥生产成本大。综合分析得出,冷风干燥具有干燥过程易控制、品质良好、适合大规模推广生产等优点,是一种较佳的紫贻贝干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贻贝 干燥方式 复水性 过氧化值 质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鳅多糖饮料的研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茵 郭书悦 《福建农业科技》 2019年第6期45-48,共4页
为探讨泥鳅精深加工高值化开发利用的新途径。以泥鳅多糖为原料,通过包埋脱腥、风味调配和产品稳定性等工艺的探讨和优化,获得泥鳅多糖饮料的最佳制备工艺和关键技术。结果表明:β-环状糊精的脱腥效果优于麦芽糊精,且0.25%的β-环状糊... 为探讨泥鳅精深加工高值化开发利用的新途径。以泥鳅多糖为原料,通过包埋脱腥、风味调配和产品稳定性等工艺的探讨和优化,获得泥鳅多糖饮料的最佳制备工艺和关键技术。结果表明:β-环状糊精的脱腥效果优于麦芽糊精,且0.25%的β-环状糊精脱腥效果好、稳定性强;在柠檬酸钠0.04%、甘氨酸0.015%、维生素C 0.045%的基础辅料配方上,正交试验优化获得泥鳅多糖饮料最适口感配方为泥鳅多糖8%、白砂糖7%、苹果酸0.08%;在CMC-Na、黄原胶、卡拉胶、海藻酸钠等4种常用稳定剂中,黄原胶的稳定效果最好,根据协同增效作用,选择黄原胶与CMC-Na以1∶2比例混合的复合稳定剂,添加量为0.10%。采用该工艺条件获得的泥鳅多糖饮料风味醇厚、酸甜爽口、营养丰富、色泽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多糖 饮料 复合稳定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