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六种常见榕属植物日间呼吸特征
1
作者 陈小芳 李雪琴 +2 位作者 覃宜慧 程栋梁 胡丹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13-1622,共10页
植物呼吸作用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关键过程。陆地植被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有一半被呼吸作用释放,而释放的这部分又有大约一半来自叶片呼吸。植物不仅在夜晚进行呼吸作用(R_(d),Dark respiration),白天也在呼吸,即日间呼吸(R_(L)... 植物呼吸作用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关键过程。陆地植被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有一半被呼吸作用释放,而释放的这部分又有大约一半来自叶片呼吸。植物不仅在夜晚进行呼吸作用(R_(d),Dark respiration),白天也在呼吸,即日间呼吸(R_(L),Light respiration)。有研究表明光照条件下植物叶片呼吸低于黑暗环境下叶片呼吸速率,通常受到的光照抑制程度为30%-40%左右。但在实际研究中,经常忽视植物叶片日间呼吸的光抑制,进而大幅高估生态系统呼吸,从而使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被高估,因此有必要对植物的日间呼吸特性进行研究。以中国南方亚热带六种常见榕属植物(垂叶榕、高山榕、黄金榕、菩提树、细叶榕、小叶榕)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叶片的日间呼吸速率(R_(L),Kok方法)、暗呼吸速率(R_(d))、比叶重(LMA)、叶片氮含量(N)、磷含量(P)、最大光合速率(A)、1800及80μmol m^(-2)s^(-1)光强下Rubisco酶氧化速率(V_(o80),V_(o1800))及Rubisco酶羧化速率(V_(c80),V_(c1800))。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R_(L)与叶片其他性状间的关系,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RL相关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六种榕属植物R_(L)均低于R_(d),存在光抑制现象,光抑制率为24.1%-61.2%,平均为38.4%,其R_(L)及光抑制率均存在种间差异;R_(L)与_(Rd、N)、A、V_(o80)、V_(c80)、V_(o1800)及V_(c1800)成显著正相关,与LMA成显著负相关,与P无统计学相关关系。R_(L)可以用逐步线性回归方程来解释,R_(d)、N和Rubisco酶羧化速率(V_(c80))的可以解释96.5%的RL变异,而V_(c80)与N可以共同解释74.5%的R_(L)/R_(d)。叶片日间呼吸及其光抑制受到N和Rubisco酶羧化速率的影响,这可能是由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耦合引起的。本研究建立了亚热带榕属植物叶片日间呼吸相关预测模型,为揭示日间呼吸光抑制机制提供依据,对准确评估叶片碳循环及GPP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榕属植物 日间呼吸 呼吸的光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阔叶树幼苗不同器官的碳、氮和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异速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蔡妙莹 张非凡 +3 位作者 李雪琴 钟全林 胡丹丹 程栋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380-4390,共11页
为揭示常绿阔叶幼苗不同树种和不同器官的碳(C)、氮(N)、磷(P)分配策略,本研究以木荷(Schima superba)、闽楠(Phoebe bournei)、青冈(Quercus glauc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南岭栲(Castanopsis fordil)、云山青冈(Quercus ses... 为揭示常绿阔叶幼苗不同树种和不同器官的碳(C)、氮(N)、磷(P)分配策略,本研究以木荷(Schima superba)、闽楠(Phoebe bournei)、青冈(Quercus glauc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南岭栲(Castanopsis fordil)、云山青冈(Quercus sessilifolia)6种常见的常绿阔叶幼苗为对象,从树种特性和器官功能两方面分析了常绿阔叶植物幼苗的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闽楠各器官的N含量要显著高于其他树种,米老排具有较高的P含量和低C∶P、N∶P。(2)6种幼苗叶片的平均C、N含量显著高于茎和细根,而茎的平均P含量显著高于叶片和细根。(3)各器官间的N含量均呈显著异速关系,叶片与细根N含量的异速生长指数(1.07)显著高于叶片与茎N含量(0.79);叶片P含量与茎P含量呈显著异速生长关系,其异速生长指数为1.22;叶片、细根的N-P含量异速生长指数均小于1,而茎N-P含量无显著异速生长关系。器官间的异速生长关系表明植物的叶片、茎、细根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分配N、P以优化其生长,叶片、细根的分配策略均表现为对P的投资均大于N。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常见阔叶树在幼苗阶段种间和器官间的养分利用效率和营养物质分配机制,为人工林苗木高效培育和养分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幼苗 植物器官 分配策略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异速生长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米槠、杉木土壤DOM浓度和光谱特征差异及其对短期增温的响应
3
作者 黄煖 王海珍 +3 位作者 杨智杰 林伟盛 钟羡芳 郭剑芬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7,共11页
为揭示不同树种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采用根箱增温法,选取亚热带地区代表性植物幼苗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CC)、杉木(Cunninghamia lanc... 为揭示不同树种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采用根箱增温法,选取亚热带地区代表性植物幼苗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CC)、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CL)为研究对象,设置未种树作为对照处理,结合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探究短期增温对种植米槠、杉木土壤DOM浓度和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种植不同树种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种植杉木处理显著高于米槠和未种树处理;树种对根箱土壤DOM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FluI)、生物源指数(Biological index,BIX)和腐殖化指数(Humification index,HIX)均无显著影响,但米槠根箱土壤DOM芳香性(SUVA254)、疏水性(SUVA260)均高于杉木根箱和未种树处理;②短期增温对种植不同树种根箱土壤DOC含量无显著影响,也未显著影响DOM的SUVA254、SUVA260、分子量大小(SUVA280)、BIX和HIX,但短期增温显著增加了种树根箱土壤DOM的FluI、溶解性微生物副产物组分的相对贡献率;③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均表明,增温通过调节根系生长、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土壤DOM浓度及光谱特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上不同树种土壤DOM浓度及光谱特征对短期增温响应不明显,但短期增温后种植米槠、杉木土壤的DOM结构复杂性降低,微生物活动代谢来源增加。本研究可为理解亚热带区域森林土壤DOM的含量及组成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造林树种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增温 可溶性有机质 树种 三维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方式对杉木林土壤酸解有机碳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
作者 郎彩芳 吴传敬 +3 位作者 许恩兰 林伟盛 刘小飞 郭剑芬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77,188,共9页
[目的]酸解有机碳是土壤中重要的有机碳组分,其质量分数变化将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为探讨土壤酸解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对森林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方式的响应。[方法]对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杉木成熟林的采伐剩余物进行清除(R)、火... [目的]酸解有机碳是土壤中重要的有机碳组分,其质量分数变化将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为探讨土壤酸解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对森林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方式的响应。[方法]对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杉木成熟林的采伐剩余物进行清除(R)、火烧(RB)和保留(RR)3种处理,在种植杉木3 a后采集不同土层(0~10、10~20 cm)土壤,对土壤酸解有机碳组分(活性组分Ⅰ、Ⅱ及惰性组分)和微生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1)采伐剩余物处理对0~10 cm土层土壤酸解有机碳组分无显著影响。10~20 cm土层,RR和R处理下活性组分Ⅰ(LPⅠ)质量分数(7.2、6.8 g/kg)明显高于RB(4.7 g/kg)处理,RB处理活性组分Ⅱ(LPII)和惰性组分(RP)质量分数(1.06、3.59 g/kg)显著低于R(1.32、7.79 g/kg)处理。RB处理0~10 cm土层土壤酸解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均明显高于10~20 cm土层。2)0~10 cm土层RB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335.1 mg/g)显著低于RR和R(540,453.7 mg/g)处理,不同处理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均无显著性差异。各土层RR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和总PLFAs质量分数都显著高于RB处理。0~10 cm土层RB处理F∶B显著高于RR和R处理,RR处理GP∶GN显著高于RB和R处理。3)土壤酸解有机碳组分与总微生物生物量及各微生物类群PLFAs质量分数均呈正相关。[结论]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有利于将不同土壤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维持在较高水平,并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具有积极作用。研究结果对于采取合理的杉木林经营措施和提高土壤生产力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解有机碳组分 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 微生物群落组成 杉木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热解烟雾衍生DOM在水铁矿表面的分子分馏特性
5
作者 姚舒馨 钟寅华 +4 位作者 徐忆欣 张慧颖 陈卫锋 倪进治 魏然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422-5434,共13页
为探明生物质热解烟雾衍生的溶解性有机质(BSDOM)在水铁矿上的分馏特征及机制,本研究选取3种生物质来源(杉木、水稻秸秆和苜蓿)的BSDOM开展水铁矿吸附实验,通过紫外、红外和三维荧光光谱等技术分析了分馏前后溶液中BSDOM的有机组成和分... 为探明生物质热解烟雾衍生的溶解性有机质(BSDOM)在水铁矿上的分馏特征及机制,本研究选取3种生物质来源(杉木、水稻秸秆和苜蓿)的BSDOM开展水铁矿吸附实验,通过紫外、红外和三维荧光光谱等技术分析了分馏前后溶液中BSDOM的有机组成和分子变化特征.研究发现BSDOM主要由类蛋白物质(57%~75%)构成,吸附机制以阳离子-π相互作用为主.分子量大、高芳香性物质更易吸附在水铁矿上,且多酚类物质优先被吸附.酸性条件可增强水铁矿与BSDOM之间的阳离子-π相互作用和配体交换,有利于吸附.而在高pH值(10.0~12.0)下,多酚类和短波类蛋白物质的吸附比增加,归因于氢键作用,长波类蛋白物质和类腐殖酸的吸附比降低是由于静电斥力的增强.本研究从分子角度揭示了BSDOM在水铁矿表面的分馏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BSDOM在地表环境中的跨介质环境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热解烟雾衍生的溶解性有机质 水铁矿 分子分馏 有机组分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4种阔叶树幼苗光合特性对生长温度的响应
6
作者 张非凡 蔡妙莹 +3 位作者 李雪琴 胡丹丹 钟全林 程栋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860-6870,共11页
为探究亚热带地区常见阔叶树幼苗光合特性及其对不同生长温度的响应规律,以南岭栲(Castanopsis fordil)、闽楠(Phoebe bournei)、青冈(Quercus glauca)和木荷(Schima superba)2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气候箱设置3个生长温度梯度(20... 为探究亚热带地区常见阔叶树幼苗光合特性及其对不同生长温度的响应规律,以南岭栲(Castanopsis fordil)、闽楠(Phoebe bournei)、青冈(Quercus glauca)和木荷(Schima superba)2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气候箱设置3个生长温度梯度(20℃/15℃、25℃/20℃和30℃/25℃;白天/黑夜),测定各生长温度梯度下叶片的光合参数,比较不同生长温度梯度下幼苗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1)闽楠、青冈和木荷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在30℃处理下显著提高(P<0.05);青冈的光饱和点(LSP)在30℃处理下显著提高(P<0.05);南岭栲、青冈和木荷的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_(d,25))均随生长温度的升高而降低;(2)4个树种的最大羧化速率(V_(cmax))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_(max))均随生长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青冈和木荷的J_(max)/V_(cmax)在30℃处理下显著提高(P<0.05);(3)南岭栲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IWUE)随生长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南岭栲、青冈和木荷的瞬时碳利用效率(ICUE)均随生长温度的升高而增加;(4)Pnmax、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V_(cmax)、J_(max)以及ICUE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均与R_(d,25)呈极显著负相关;T_(r)和G_(S)与IWUE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闽楠、青冈和木荷在高温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光合潜能,南岭栲在高温条件下具有较强的节水和耐干旱能力。此外,南岭栲、青冈和木荷在高温条件下的耐阴性有所提高,而闽楠则与之不同,其喜光性有所提高。研究可以加强对南岭栲、闽楠、青冈和木荷表现出的不同的适应策略的了解,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全球变暖变化带来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特性 生长温度 阔叶树幼苗 瞬时水分利用效率 瞬时碳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氮肥对农田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整合分析
7
作者 章梦 王晨颖 +5 位作者 罗松 夏允 许秋月 杨柳明 岳楷 范跃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8-1338,共11页
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含量变化直接影响土壤供氮潜力,而氮肥施加如何影响土壤有机氮组分目前尚不清楚。以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施氮肥处理与土壤有机氮为主题,搜集了1981-2023年国内外已发表的1792条田间试验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meta-anal... 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含量变化直接影响土壤供氮潜力,而氮肥施加如何影响土壤有机氮组分目前尚不清楚。以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施氮肥处理与土壤有机氮为主题,搜集了1981-2023年国内外已发表的1792条田间试验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结果表明:1)施氮肥显著增加了农田土壤总氮和有机氮含量,其中酸解氨基糖氮和酸解氨态氮增幅最大,而非酸解氮增幅最小。2)施氮量是影响土壤有机氮累积的重要因素,除非酸解氮以外,其余各有机氮组分累积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3)与短期(1-3 a)和长期(>9 a)施氮相比,中长期(3-9 a)施氮更有利于土壤有机氮的累积。4)施氮肥后0-20 cm和20-40 cm土层有机氮各组分显著增加,40-60 cm土层无显著变化。5)土壤有机碳和矿质氮是施氮后土壤有机氮含量变化的关键非生物因素;微生物生物量氮和蛋白酶活性是影响有机氮组分的重要生物因素。可见施氮肥显著提高了农田土壤有机氮含量和氮供应潜力,特别是在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活性较高的土壤中,施肥对有机氮的累积效应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氮组分 田间试验 氮肥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磷比与水分添加对刨花楠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邓兴宇 钟全林 +3 位作者 范永香 张中瑞 郑跃芳 裴盼 《防护林科技》 2017年第4期4-10,共7页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氮沉降现象普遍,降水分布不均,干旱变得更加频繁,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已成为亚热带地区研究的热点生态学课题之一。以亚热带珍贵常绿阔叶树种刨花楠(Machilus pauhoi)为对象,探讨不同氮磷比及水分添加对其光...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氮沉降现象普遍,降水分布不均,干旱变得更加频繁,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已成为亚热带地区研究的热点生态学课题之一。以亚热带珍贵常绿阔叶树种刨花楠(Machilus pauhoi)为对象,探讨不同氮磷比及水分添加对其光合生理特性各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分对刨花楠净光合速率(P_n)、光补偿点(LCP)、蒸腾速率(T_r)有显著影响,干旱胁迫下(田间持水量为40%)的刨花楠的P_n、LCP和T_r会明显下降,与正常水分条件(田间持水量80%)相比,P_n下降了52%,LCP下降了72%,T_r下降了38%;而水分对光饱和点(LSP)、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i)、水分利用效率(WUE)无显著影响;(2)不同氮磷添加对P_n、LSP、LCP、G_s、C_i、WUE等光合生理特性指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比 水分 光合生理特性 刨花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质组分中多环芳烃分配特征和生态风险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文静 李广坡 +3 位作者 倪进治 陈卫锋 杨柳明 魏然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20-1627,共8页
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多环芳烃(PAHs)环境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有机质组分结合的PAHs生物有效性和环境风险有所不同.本文对6个野外污染土壤中15种优控PAHs的含量和组成及其在土壤轻组(LF)和重组(HF)中的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苯并[a]... 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多环芳烃(PAHs)环境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有机质组分结合的PAHs生物有效性和环境风险有所不同.本文对6个野外污染土壤中15种优控PAHs的含量和组成及其在土壤轻组(LF)和重组(HF)中的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苯并[a]芘(BaP)毒性当量浓度(TEQBaP)评价了全土、LF和HF中PAH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6个土样中15种PAHs总量范围为8.31×10^2~2.97710^4μg/kg,4环PAHs百分含量最高,范围为35.7%~59.6%.6个土样LF中PAHs总量范围为2.38×10^4~1.17×10^5μg/kg,HF中PAHs总量范围为3.75×10^2~2.12×10^4μg/kg.虽然土壤中LF质量百分比只有1.0%~9.8%,但其结合的PAHs量却占土壤中PAHs总量的5.9%-60.6%.LF中15种PAHs总TEQBaP值范围为2.99×10^2~1.68×10^4μg/kg,分别是全土和HF的2.7~33.2倍和3.6~69.5倍.在PAHs污染土壤修复和生态风险评估中,应重视LF中PAHs.对LF中PAHs量占土壤中PAHs总量百分比较高的土壤,可以通过分离LF的方法来修复污染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轻组 重组 分配特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落叶林木本植物细根性状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钊颖 程林 +4 位作者 王满堂 孙俊 钟全林 李曼 程栋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8088-8097,共10页
细根作为植物吸收水分与养分的重要器官,其性状特征在指示植物的生长和分布等方面的意义重大。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林群落木本植物的细根为对象,对根氮含量(RNC)、根磷含量(RPC)、根氮磷比(RN∶P)、根组织密度(RTD)、比根... 细根作为植物吸收水分与养分的重要器官,其性状特征在指示植物的生长和分布等方面的意义重大。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林群落木本植物的细根为对象,对根氮含量(RNC)、根磷含量(RPC)、根氮磷比(RN∶P)、根组织密度(RTD)、比根长(SRL)和比根面积(SRA)等6个细根性状进行了研究,并对群落内不同物种以及不同结构单元(灌木和乔木)间细根性状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夷山落叶林群落木本植物的平均RNC为(10.27±3.11) mg/g、平均RPC为(0.63±0.17) mg/g、平均RN∶P为16. 36±2. 61、平均RTD为(0. 10±0. 02) g/cm^3、平均SRL为(1582.65±186.67) cm/g、平均SRA为(464.81±64.10) cm^2/g;灌木的SRL显著高于乔木(P=0.033),其余细根性状在灌木和乔木之间无显著差异(P> 0.05);在细根性状中,RNC与RPC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RTD呈显著负相关,RPC、SRA分别与RTD呈极显著负相关,RPC、SRL分别与SRA呈极显著正相关。这可能反映了灌木倾向于通过增加SRL来提高水分和养分的获取能力以增强与乔木的竞争优势;群落中的植物通过改变SRA及RTD进行生长与防御之间的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物种间差异 性状相关性 落叶林 武夷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10种蕨类植物光响应模型拟合及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李雪琴 卢艺苗 +5 位作者 黄爱梅 袁荣斌 李锦隆 胡丹丹 钟全林 程栋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333-3344,共12页
通过合适的光响应模型来准确计算植物光合参数是研究植物光合特性的重要手段。为深入了解亚热带蕨类植物的光合特性,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等4种常用光响应模型分别对10种亚热带蕨类植物... 通过合适的光响应模型来准确计算植物光合参数是研究植物光合特性的重要手段。为深入了解亚热带蕨类植物的光合特性,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等4种常用光响应模型分别对10种亚热带蕨类植物进行光响应曲线拟合。通过分析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暗呼吸速率(R_(d))和表观量子效率(AQE)等9种参数,探讨亚热带蕨类植物的光响应模型拟合效果及其光合特性。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对本研究10种亚热带蕨类植物的拟合效果较好,其中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LSP拟合效果最好,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的拟合精度最高。光合参数的聚类分析和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综合评价法表明,10种亚热带蕨类植物的光合特性既具有相似性又存在物种特异性。黑鳞耳蕨(Polystichum makinoi(Tagawa)Tagawa)的耐阴性能力最强,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Kunze)Ching)的耐强光能力最强,乌蕨(Stenoloma chusanum Ching)的光合潜能最大。综上所述,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较适用于亚热带蕨类植物的光响应曲线拟合,10种亚热带蕨类植物在耐阴性能力、耐强光能力和光合潜能等3种光合特性方面表现出了相似性和物种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光响应模型 光合特性 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离降水对杉木幼树细根生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心怡 吴晨 +2 位作者 黄锦学 熊德成 杨智杰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35-844,共10页
为揭示亚热带地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对干旱的响应机制,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对隔离降水环境下杉木幼树细根生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隔离降水处理的土壤湿度显著下降(P<0.05),但杉木细根超... 为揭示亚热带地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对干旱的响应机制,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对隔离降水环境下杉木幼树细根生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隔离降水处理的土壤湿度显著下降(P<0.05),但杉木细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丙二醛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表明其细根保持着低水平的膜脂氧化损伤;脯氨酸和谷胱甘肽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P<0.05),并且过氧化氢含量也显著增加(P<0.05),意味着杉木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并且进行自我调节;长期降水隔离导致的过氧化氢积累一定程度上促使谷胱甘肽显著提高,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内源激素中细胞分裂素、吲哚乙酸含量显著下降,与杉木生长调控未表现出明显相关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对照显著下降21.5%,过氧化物酶活性较对照显著提高16.7%,但抗氧化酶系统对杉木细根的水分缺失适应调控无显著影响。因此,50%降水减少条件下杉木能通过其细根的渗透物质和内源激素等非酶促物质进行综合调节,以有效适应土壤湿度的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降水 杉木 细根 抗氧化系统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大龙山林下植物叶片性状与光合特征间的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俊 李锦隆 +2 位作者 吴雅静 顾洪亮 金宝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6-274,共9页
林下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冬季的叶片性状和光合特征间的关系可为研究林下植物的生理生态功能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利用LI-6800型光合荧光测量系统测定了安徽省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内6种优势林下植物(木樨Os⁃manthus fr... 林下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冬季的叶片性状和光合特征间的关系可为研究林下植物的生理生态功能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利用LI-6800型光合荧光测量系统测定了安徽省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内6种优势林下植物(木樨Os⁃manthus fragrans、木莓Rubus swinhoei、野蔷薇Rosa multiflora、樟Cinnamomum camphora、忍冬Lonicera japonica和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冬季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暗呼吸速率(R_(d))、瞬时碳利用效率(ICUE)、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限制值(L_(s))及比叶面积(SLA)特征。结果表明:6种林下植物的P_(max)为0.82~7.10μmol·m^(-2)·s^(-1),R_(d)为0.40~0.65μmol·m^(-2)·s^(-1),物种间存在显著差异;木莓叶片的ICUE最高为0.94;其次忍冬为0.90;野蔷薇和南天竹分别为0.88和0.84;木樨和樟树幼苗则较低,分别为0.71和0.67;6种林下植物的SLA变化范围为79.56~196.20 cm^(2)·g^(-1),且SLA与P_(max)、ICUE、Tr、Gs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WUE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与R_(d)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总之,木莓和忍冬的ICUE较高,表明其在冬季具有较高的碳利用效率,对本地区环境的适应力较强,而木樨和樟树幼苗ICUE较低,表明其适应能力较差。另外,SLA与林下植物P_(max)及ICUE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为预测冬季林下植物光合特征的变化提供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光合速率 瞬时碳利用效率 比叶面积 林下植物 大龙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解磷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夏允 徐玲琳 +3 位作者 杨柳明 杨智杰 范跃新 杨玉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7-1736,共10页
解磷微生物是森林土壤磷循环的关键驱动因素,对亚热带低磷土壤尤为重要。由于微生物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氮沉降下土壤微生物如何变化以及如何影响土壤磷有效性尚不清楚。为此,依托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 解磷微生物是森林土壤磷循环的关键驱动因素,对亚热带低磷土壤尤为重要。由于微生物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氮沉降下土壤微生物如何变化以及如何影响土壤磷有效性尚不清楚。为此,依托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立的米槠天然林长期氮沉降观测平台,借助16S rRNA和ITS高通量测序以及PICRUSt功能预测方法,探索氮添加对土壤解磷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氮含量,但显著降低了Resin-P、NaHCO_(3)-P和TPo,表明氮沉降改变了土壤养分平衡,加剧了磷限制。此外,氮添加降低了根瘤菌和伯克霍尔德菌等解磷细菌的丰度,却增加了青霉菌和曲霉菌等解磷真菌的丰度。PICRUSt功能预测进一步发现,存在15种能够编码磷酸酶的基因,并且与对照相比,施氮后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植酸酶等酶基因丰度显著增加。综上,本研究发现施氮加剧了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的磷限制,同时增加了解磷真菌的丰度和磷酸酶的基因丰度来促进有机磷矿化,这可能是氮沉降下驱动米槠天然林土壤磷转化的主要微生物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磷微生物 磷酸酶 高通量测序 PICRUSt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阔叶树种幼苗生物量分配特征及模型构建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非凡 李雪琴 +3 位作者 武盼盼 钟全林 胡丹丹 程栋梁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5-402,共8页
以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闽楠、南岭栲、米老排、青冈、云山青冈和木荷2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株收获法获取6种树种幼苗根、茎、叶及整株的生物量,比较其分配特征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异速生长关系,建立不同树种幼苗各器官及整株... 以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闽楠、南岭栲、米老排、青冈、云山青冈和木荷2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株收获法获取6种树种幼苗根、茎、叶及整株的生物量,比较其分配特征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异速生长关系,建立不同树种幼苗各器官及整株生物量的回归估测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幼苗整株生物量差异显著,依次为青冈>米老排>南岭栲>云山青冈>木荷>闽楠。(2)不同树种幼苗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差异显著,其中青冈根生物量占比最大(39.9%),米老排茎生物量占比最大(45.0%),闽楠叶生物量占比最大(49.2%)。(3)不同树种幼苗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比值均小于1,表明幼苗生物量更多地分配到茎和叶。除木荷外,其余树种地上、地下生物量均遵循显著的等速生长关系。(4)不同树种幼苗生物量回归估测模型多为幂函数模型,其次为三次多项式模型。6种树种幼苗整株生物量在不同器官分配上存在差异,同时幼苗地上、地下生物量间呈现出等速生长规律。各树种幼苗生物量回归估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可在相同或相似立地条件下估算不同树种幼苗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模型 生物量分配 异速生长 根冠比 阔叶树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氮加剧亚热带米槠天然林不同深度土壤磷限制:基于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角度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欣冉 林浩 +4 位作者 曹平丽 林伟盛 刘小飞 钟羡芳 郭剑芬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3-974,共12页
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对照(CK)、低氮(LN,N 40 kg/(hm^(2)·a))、高氮(HN,N80 kg/(hm^(2)·a))处理模拟氮沉降,研究不同施氮年限(4、8 a)、不同深度(0~10 cm和10~20 cm)土壤理化特性和... 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对照(CK)、低氮(LN,N 40 kg/(hm^(2)·a))、高氮(HN,N80 kg/(hm^(2)·a))处理模拟氮沉降,研究不同施氮年限(4、8 a)、不同深度(0~10 cm和10~20 cm)土壤理化特性和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探究长期氮沉降是否加剧亚热带地区土壤磷限制。结果表明:(1)不同年限施氮后土壤pH下降,0~10 cm土层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4 a,0~1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下降,10~20 cm土层则相反,两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8 a,HN处理下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MBN含量均最低,0~1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降低。(2)不同年限HN处理提高了各土层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G)活性,但HN处理8 a明显降低0~10 cm土层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LN和HN处理4 a显著提高0~10 cm土层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但显著降低10~20 cm土层ACP活性。(3)不同施氮年限下,不同深度土壤酶化学计量比向量角度均大于45°,而且施氮8 a的向量角度要显著大于施氮4 a的向量角度,表明长期施氮加剧了土壤微生物磷限制;不同施氮年限下,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酶C∶N∶P化学计量比分别为1∶1∶2和1∶1∶3,与全球生态系统土壤酶C∶N∶P的比值1∶1∶1相比偏离。(4)冗余分析(RDA)表明,DON、MBN和NH4+-N是调控不同施氮年限各土层土壤酶活性和化学计量比变化的主要因子。总之,长期氮沉降明显加剧了亚热带地区土壤磷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酶活性 酶化学计量 土壤深度 米槠天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翅荚木太空种和普通种林木主要生长及叶片碳氮磷计量特征
17
作者 林秋燕 钟全林 +1 位作者 李静 郑跃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29,38,共7页
为了探究林木太空育种的诱变机制,对比分析其林木生长与叶性状关系,为初步揭示林木太空育种的诱变机制、开展其他树种的太空育种研究等提供参考。以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内6年生翅荚木太空种和普通种林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株高、胸径... 为了探究林木太空育种的诱变机制,对比分析其林木生长与叶性状关系,为初步揭示林木太空育种的诱变机制、开展其他树种的太空育种研究等提供参考。以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内6年生翅荚木太空种和普通种林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株高、胸径、材积等生长指标及叶片性状,分析太空育种与普通育种对翅荚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太空种和普通种的生长指标平均值相近,但总体上表现为太空育种后翅荚木胸径、株高生长稍高于普通育种,材积生长则表现为太空种稍低于普通种。2)两者的比叶面积、叶片相对含水量及叶片C、N、P含量、C/P和N/P均无明显差异,但其C/N差异显著。除比叶面积及C/N和C/P外,其他主要叶性状(叶相对含水量及叶片C、N、P含量)均为太空种>普通种;除叶相对含水量外,其他主要叶性状变异系数均为太空种>普通种。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育种方式下翅荚木资源获取策略不同,叶片面积、叶干物质含量与翅荚木胸径生长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种,太空种翅荚木在林木生长进程、生物量积累、叶片表型性状与养分含量积累利用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更优性状,为提高翅荚木良种选育和林木种质资源的丰富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空种 普通种 生长性状 叶片性状 翅荚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阔叶林与杉木人工林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关系 被引量:9
18
作者 费玲 钟全林 +3 位作者 程栋梁 徐朝斌 张中瑞 张蕾蕾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7-104,共8页
【目的】研究林下灌木层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的分配关系探究不同起源森林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是否符合等速生长规律,抚育管理等人工经营措施是否会影响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关系,为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基... 【目的】研究林下灌木层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的分配关系探究不同起源森林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是否符合等速生长规律,抚育管理等人工经营措施是否会影响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关系,为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以天然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其不同龄组及所有灌木层样方植物的地上生物量(y)与地下生物量(x)数据,应用SMATR软件,采用对数方程lgy=b+a lg x拟合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关系,并对不同起源森林各龄组灌木层的a(生长指数)和b(生长常数)值进行分析。【结果】不同龄组天然常绿阔叶林的灌木层生长指数a值分别为幼龄林0.942、中龄林1.003、近熟林0.946和成熟林0.951,各龄组间差异不明显(P=0.136),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均遵循等速生长规律;不同龄组杉木人工林灌木层a值分别为幼龄林0.837,中龄林0.817,近熟林1.011,成熟林0.984,各龄组间差异也不明显(P=0.515),且其95%置信区间也均包含理论预测值1.0,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也遵循等速生长规律。【结论】天然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均遵循等速生长规律;不同区域、不同树种及不同龄组的人工林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均遵循等速生长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层 生物量分配 龄组 天然常绿阔叶林 杉木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源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5
19
作者 余华 钟全林 +4 位作者 程栋梁 张中瑞 徐朝斌 郑文婷 裴盼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32,共11页
【目的】探明不同种源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变化的响应,以期为探讨刨花楠天然林人促更新技术、开展其人工造林的适宜栽培环境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方法】以9个种源地天然刨花楠林下幼苗为研究对... 【目的】探明不同种源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变化的响应,以期为探讨刨花楠天然林人促更新技术、开展其人工造林的适宜栽培环境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方法】以9个种源地天然刨花楠林下幼苗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各种源地间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差异,利用Pearson法分析其相关性,结合熵权法和冗余分析法选取代表性的环境因子,基于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与环境因子的拟合模型,并按赤池信息准则选取最佳模型,据此分析环境因子对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不同种源间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P含量、C∶P和N∶P均差异极显著(P<0.01),但C,N含量和C∶N差异不显著;种源间变异系数表现为P含量> C∶P> N∶P> N含量> C∶N> C含量;叶片N含量均与C,P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C∶N和C∶P则极显著负相关(P<0.01); P含量与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C∶N、C∶P和N∶P则极显著负相关(P<0.01); C∶P与C∶N和N∶P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影响林下幼苗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经度、年均气温和1月气温;叶片C,N含量分别与经度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正相关; C∶N与1月气温极显著正相关(P<0.01); P含量与经度和年均气温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1月气温极显著负相关(P<0.01); C∶P与经度、年均气温均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1月气温极显著正相关(P<0.01),2者受经度影响程度均大于年均气温和1月气温; N∶P与经度、年均气温均显著负相关(P<0.05),受经度影响程度大于年均气温。【结论】不同种源间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存在差异,其主要受经度和年均气温影响。在刨花楠天然林人促更新及人工造林的适宜栽培环境选择过程中,考虑不同种源的适应性及种源地环境异质性显得十分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地理环境 林下幼苗 种源 刨花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五种竹子叶、枝、秆碳氮磷化学计量对生长阶段和海拔的响应 被引量:8
20
作者 孙俊 王满堂 +5 位作者 袁景西 程林 吕敏 陈晓萍 钟全林 程栋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54-1864,共11页
探究竹子化学计量特征对生长阶段和海拔的响应对于了解其生理生态特征及生长适应策略至关重要。对武夷山沿海拔分布的五种典型竹子叶、枝、秆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内稳态指数(H)进行两个生长阶段的测定。结果显示不论生... 探究竹子化学计量特征对生长阶段和海拔的响应对于了解其生理生态特征及生长适应策略至关重要。对武夷山沿海拔分布的五种典型竹子叶、枝、秆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内稳态指数(H)进行两个生长阶段的测定。结果显示不论生长阶段的变化,各器官N、P含量的变异系数均显著大于C含量,且秆的N、P含量变异系数要显著大于叶片和竹枝,但不同生长阶段并未改变秆的N∶P(12∶1)。毛竹4月份枝和8月份叶的N、P含量均随海拔增加而降低,而箬竹叶的N、P含量均随海拔增加而增加。海拔和生长阶段的交互作用显著提高了竹秆N含量对生长阶段变化的响应。竹叶N和秆的N、P含量在不同生长阶段具有明显的内稳性调控机制,但竹枝N、P的内稳性特征表现不明显。总而言之,这些结果一方面反映了武夷山五种竹子偏向于选择维持叶N含量的内稳态机制,另一方面调节秆N、P含量的协变来应对海拔和生长阶段变化中养分的利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子 海拔梯度 交互作用 养分含量 化学计量内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