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松材线虫病疫木螨类物种资源调查
1
作者 徐云 伍鸿源 +2 位作者 蔡守平 李俊楠 张飞萍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55,共8页
应用形态分类学方法全面系统地调查福建省8个地区的松材线虫病疫木螨类物种资源,并分析螨类物种组成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共鉴定出4目34科51属70种,包括松天牛小首螨Paracarophenax alternatus、福州裂环黑面螨Schizocyrtillus fuzhouensi... 应用形态分类学方法全面系统地调查福建省8个地区的松材线虫病疫木螨类物种资源,并分析螨类物种组成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共鉴定出4目34科51属70种,包括松天牛小首螨Paracarophenax alternatus、福州裂环黑面螨Schizocyrtillus fuzhouensis、林氏实螯螨Hoplocheylus lindquisti、诺顿巴利螨Paralycus nortoni和松绒黑面螨Pleuronectocelaeno barbara。不同地区、不同生境螨类物种丰富度存在差异:沙县地区的物种多样性最高,其次为连江;木质部(具天牛虫道)、树皮与韧皮部中螨类物种多样性均较高,天牛幼虫体上携带的螨类极少,仅分离到1种;营养结构包括植食性、捕食性、寄生性和菌食性等4种,其中以捕食性和菌食性为主,分别为64.3%和32.9%。福建省螨类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性高,寄生性螨类松天牛小首螨在天牛成虫体上密度高,可寄生天牛卵,具有生物防治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疫木 蜱螨 寄生螨 松树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福建梁野山鸟兽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活动节律
2
作者 姬程鹏 林裕芳 +6 位作者 兰作闽 黄晓春 姚文杨 曾起瞄 黄丽 乐通潮 谭芳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2-920,共9页
为全面了解福建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于2022年9月至2023年10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该保护区全域的大中型兽类和地栖性鸟类进行监测,按照1 km×1 km的网格共布设181台红外相机,累计相机日达60901个,共获得独立... 为全面了解福建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于2022年9月至2023年10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该保护区全域的大中型兽类和地栖性鸟类进行监测,按照1 km×1 km的网格共布设181台红外相机,累计相机日达60901个,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43888份,并发现兽类4目11科17种、鸟类12目26科62种,新增保护区鸟兽纪录21种。其中,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和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等18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的有1种,易危(VU)的有6种,近危(NT)的有13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的有3种,近危的有1种;还有6种为中国特有种。相对多度指数和网格占有率排前3位的兽类分别为小麂(Muntiacus reevesi)、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野猪(Sus scrofa);相对多度指数排前3位的鸟类分别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黑领噪鹛(Pterorhinus pectoralis);网格占有率排前3位的鸟类分别为白鹇、黑领噪鹛和灰树鹊(Dendrocitta formosae)。兽类和鸟类物种数在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但缓冲区和核心区的兽类和鸟类相对多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实验区。日活动节律分析表明,鼬獾为夜行性,小麂为晨昏型,野猪、白鹇、灰胸竹鸡和黑领噪鹛均为昼行性。时间重叠分析结果表明,小麂与野猪的日活动节律之间存在较高的时间重叠(重叠系数Δ4=0.85),白鹇与灰胸竹鸡的日活动节律之间存在较高的时间重叠(Δ4=0.91),预示着物种间有较强的竞争作用。调查结果说明该保护区的鸟兽资源丰富,可为保护区制定管理策略和开展科研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陷阱法 物种多样性 野生动物监测 活动节律 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油茶林主要传粉昆虫种类及访花行为 被引量:28
3
作者 何学友 蔡守平 +4 位作者 熊瑜 韩国勇 陈元德 黄铃荣 吴清荣 《福建林业科技》 2010年第4期1-5,30,共6页
对福建省福州、泉州、龙岩、南平、宁德等地油茶林传粉昆虫及其访花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油茶林中主要传粉昆虫有24种,分属于3目11科17属,其中膜翅目的昆虫种类最多,有11种;大分舌蜂是油茶最重要的传粉昆虫,其数量多,传粉效率... 对福建省福州、泉州、龙岩、南平、宁德等地油茶林传粉昆虫及其访花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油茶林中主要传粉昆虫有24种,分属于3目11科17属,其中膜翅目的昆虫种类最多,有11种;大分舌蜂是油茶最重要的传粉昆虫,其数量多,传粉效率高;传粉昆虫日活动时间在12∶00—14∶30出现高峰,昆虫个体数量平均占全天总数的70%左右;油茶传粉昆虫的访花行为因昆虫的访花目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温度和光照是影响传粉昆虫数量、行为和频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传粉昆虫 访花行为 传粉效应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松树枯死木树干植物线虫种类 被引量:1
4
作者 丁珌 王宏毅 杨希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2-85,共4页
对福建省马尾松和湿地松枯死木样本中的树干植物线虫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树干中植物线虫涉及滑刃目和垫刃目2个目,7个属,共20个已知种和1类未定种。其中,滑刃目线虫数量最多,包括滑刃科滑刃属、伞滑刃属、真滑刃属,外滑刃科外滑刃... 对福建省马尾松和湿地松枯死木样本中的树干植物线虫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树干中植物线虫涉及滑刃目和垫刃目2个目,7个属,共20个已知种和1类未定种。其中,滑刃目线虫数量最多,包括滑刃科滑刃属、伞滑刃属、真滑刃属,外滑刃科外滑刃属、外真滑刃属,长尾科长尾线虫属等,总共19个已知种;垫刃目只有粒科茎线虫属1个已知种;滑刃属有1类未定种。马尾松树树干中植物线虫种类比湿地松更加丰富。并根据不同目、科、属、种的线虫主要形态鉴定特征,编制了20种和1类松树树干线虫分类检索表,可为鉴定和区分松树寄生线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湿地松 植物线虫 种类分布 分类检索表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近年林业新害虫(Ⅱ)--竹节虫 被引量:4
5
作者 何学友 宋海天 +4 位作者 蔡守平 詹祖仁 施丹阳 郑兆飞 谢峥 《福建林业》 2019年第6期26-29,共4页
2018年光泽小异和克氏华枝在闽中地区阔叶林中严重发生,寄主植物主要为米槠、刺锥。2019年皮在福州发生严重,寄主植物主要为毛杜鹃和红叶石楠。本文介绍了这3种竹节虫的分布、形态特征和危害情况,并提出防控建议。
关键词 光泽小异 克氏华枝 皮 壳斗科 毛杜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近年林业新害虫(Ⅰ)——橙带蓝尺蛾 被引量:4
6
作者 何学友 蔡守平 +5 位作者 郑宏 曾丽琼 黄炳荣 钟景辉 谢峥 张珠河 《福建林业》 2019年第5期22-25,共4页
橙带蓝尺蛾自2018年以来在福建省各地罗汉松、竹柏上严重发生,危害面积迅速扩大,造成了严重损失。本文介绍了其寄主、分布、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了防控建议。
关键词 新害虫 橙带蓝尺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蝴蝶多样性及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Ⅰ-凤蝶科
7
作者 何学友 王梅松 +4 位作者 叶剑雄 林延生 罗建明 丁王必 黄金水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2-26,共5页
1985~1998年,通过采集、饲养,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获得凤蝶20种;文中对稀少种进行了描述,对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森林公园 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利用 中国 凤蝶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竹竹材加工利用工艺技术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叶忠华 《江西林业科技》 2012年第6期38-41,共4页
主要研究绿竹竹材加工利用工艺技术,通过正交法优选出绿竹竹材用于制造纤维板的较佳工艺,分析工艺条件对板材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绿竹 纤维板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含笑苗木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最优预估模型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岚棋 张娟 +3 位作者 黄云鹏 刘美利 范辉华 汤行昊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3期57-63,共7页
为了探究福建含笑Michelia fujianensis苗木生物量分配特征以及掌握更快捷、准确地估测福建含笑苗木生物量的方法,研究以1 a生福建含笑苗木为试验材料,采取整株收获法,测量苗木根、茎、叶以及单株的生物量,并以地径(D)、苗高(H)、地径... 为了探究福建含笑Michelia fujianensis苗木生物量分配特征以及掌握更快捷、准确地估测福建含笑苗木生物量的方法,研究以1 a生福建含笑苗木为试验材料,采取整株收获法,测量苗木根、茎、叶以及单株的生物量,并以地径(D)、苗高(H)、地径与苗高的乘积(DH)、地径平方与苗高的乘积(D^(2)H)4个生长指标作为自变量,对生长指标与苗木生物量分配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通过回归方程拟合福建含笑苗木各器官及单株生物量的预估模型,选取最优模型并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福建含笑苗木生物量分配特征为茎>根>叶,非光合器官生物量与生长之间相关性更强,体现了福建含笑苗期生存策略为集中投资茎生物量和根生物量,这除了能提高苗木自身传输效率,还有利于向垂直方向以及地下四周拓展营养空间,争夺土壤资源。D2H对于根、茎以及单株生物量拟合效果最好,而苗高对于叶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并且各器官最优拟合模型多为幂函数,其具有较大的决定系数和较小的估计值标准误差,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面对不同变量应该合理选择与之最适宜的预测指标进行模型的拟合从而提高预估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含笑 生物量分配 生长 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绿竹栽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杰 郑蓉 +2 位作者 温晓芸 郑瑞钰 吴承文 《福建林业科技》 2021年第2期115-121,共7页
为了深入了解福建省绿竹发展现状及栽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对现有正式发表的有关绿竹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绿竹栽培主要面临栽培面积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良种繁育技术发展缓慢,栽培技术一成... 为了深入了解福建省绿竹发展现状及栽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对现有正式发表的有关绿竹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绿竹栽培主要面临栽培面积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良种繁育技术发展缓慢,栽培技术一成不变,水肥管理技术滞后及笋农老龄化、劳动力紧缺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增加绿竹笋培育的科技研发投入,着力发展笋用林、材用林分类经营,加大区域性的平衡施肥、配方施肥的研究与推广,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以促进绿竹栽培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竹 栽培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林业新害虫(Ⅲ)——烟翅吉松叶蜂
11
作者 阮嘉庆 詹祖仁 +4 位作者 蔡守平 曾丽琼 林家捷 林曦碧 何学友 《福建林业》 2020年第4期35-37,共3页
本文记述福建省一种危害松树的新害虫——烟翅吉松叶蜂(Gilpinia infuscalae),该叶蜂2019年在福建省尤溪县马尾松林严重发生,面积达267hm^2。本文简要介绍其分布、寄主、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提出防治建议。
关键词 叶蜂 形态特征 防治方法 马尾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近年林业新害虫(Ⅳ)—楠鳞毛肖叶甲
12
作者 宋海天 龚辉 +5 位作者 张根水 苏少川 林曦碧 缪夏添 齐志浩 何学友 《福建林业》 2022年第4期31-33,共3页
楠鳞毛肖叶甲是近年来常见于闽楠和浙江楠的害虫,2020年在福建明溪闽楠上发生严重危害,2021年又在建阳的闽楠和浙江楠上大面积发生,建阳区溪东国有林场场部后山受害率达83%,其危害方式是啃食梢头嫩叶。文中简要介绍其分布、寄主、形态... 楠鳞毛肖叶甲是近年来常见于闽楠和浙江楠的害虫,2020年在福建明溪闽楠上发生严重危害,2021年又在建阳的闽楠和浙江楠上大面积发生,建阳区溪东国有林场场部后山受害率达83%,其危害方式是啃食梢头嫩叶。文中简要介绍其分布、寄主、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提出防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甲科 楠鳞毛肖叶甲 楠木 形态特征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机器人在竹加工领域中的应用
13
作者 张燚佟 高锐 余文泉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4期119-123,共5页
分析了工业机器人视觉感知缺陷技术和无序抓取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竹加工领域中竹条、竹片、竹制品等的缺陷识别、零部件组装和上下料及堆放等方面的应用现状,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在竹加工中的具体应用前景,以期为开发竹加工领域中的... 分析了工业机器人视觉感知缺陷技术和无序抓取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竹加工领域中竹条、竹片、竹制品等的缺陷识别、零部件组装和上下料及堆放等方面的应用现状,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在竹加工中的具体应用前景,以期为开发竹加工领域中的工业机器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工业机器人无序抓取技术可完成复杂竹产品的装配工作,实现高精度的组装操作,提高产品质量和装配效率。工业机器人视觉感知缺陷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竹片、竹条、竹吸管、竹筷和竹签等产品的缺陷,并进行分拣,提高产品质量和减少损耗。工业机器人及相关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竹加工装备的“卡脖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竹加工 竹业装备 机器视觉 无序抓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叶兰无菌培养快繁技术优化
14
作者 陈碧华 张娟 +11 位作者 张岚棋 谢伟伟 李俊楠 黄宇 林智勇 刘江枫 游剑滢 赖智如 林孝美 林辉 欧虹 吴丹 《湖北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68-72,共5页
血叶兰是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具有巨大市场开发潜力,由于天然种群日趋缩减,亟需开展种质资源繁殖保护等研究。以血叶兰蒴果为外植体,表面消毒后切开,播种于培养基2号1/2MS+NAA0.1 mg·L^(-1)+白糖30 g·L^(-1)+香蕉泥50 mg·L... 血叶兰是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具有巨大市场开发潜力,由于天然种群日趋缩减,亟需开展种质资源繁殖保护等研究。以血叶兰蒴果为外植体,表面消毒后切开,播种于培养基2号1/2MS+NAA0.1 mg·L^(-1)+白糖30 g·L^(-1)+香蕉泥50 mg·L^(-1)+马铃薯25 mg·L^(-1)外植体诱导,血叶兰种子正常萌发生长;血叶兰继代和生根培养基为培养基6号1/2MS+BA 0.2 mg·L^(-1)+IBA0.3mg·L^(-1)+NAA 0.01 mg·L^(-1)+香蕉泥50 mg·L^(-1)+马铃薯25 mg·L^(-1),采用一步法继代生根成苗。组培瓶苗移栽基质为腐熟松树皮+珍珠岩+泥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叶兰 组培 培养基 继代 生根 移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林密度对降香黄檀幼林生长的影响
15
作者 江廷国 黄俊婷 +1 位作者 汤行昊 陈刚 《福建林业》 2025年第1期33-36,共4页
为了解降香黄檀造林成效,采用2年生降香黄檀苗木设置4种造林密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能显著影响降香黄檀的地径、树高、冠幅生长和造林存活率,种植密度1667株·hm^(-2)的造林成效最好,造林1 a后降香黄檀地径、树高、枝下高... 为了解降香黄檀造林成效,采用2年生降香黄檀苗木设置4种造林密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能显著影响降香黄檀的地径、树高、冠幅生长和造林存活率,种植密度1667株·hm^(-2)的造林成效最好,造林1 a后降香黄檀地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分别为14.70 mm、134.30 cm、49.78 cm、55.58 cm。降香黄檀生长、存活指标的关系表现为地径与树高、枝下高、冠幅、成活率均呈正相关关系,枝下高与冠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枝下高与存活率呈负相关关系;冠幅与树高呈正相关关系,与存活率呈负相关关系。综合4 a的生长表现,降香黄檀采用1667株·hm^(-2)的密度造林,成效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香黄檀 造林密度 幼林 造林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添加对红树林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尉鹏雁 游惠明 +3 位作者 谭芳林 郑立地 乐通潮 刘金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目的】研究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炭添加下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对红树林湿地有机碳循环机制研究和红树林湿地碳汇功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闽江河口红树林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生物炭(互花米草生... 【目的】研究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炭添加下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对红树林湿地有机碳循环机制研究和红树林湿地碳汇功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闽江河口红树林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生物炭(互花米草生物炭、芦苇生物炭和秋茄生物炭)和3种添加量(炭土比分别为1%、2%和4%)处理,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生物炭添加量对红树林湿地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1)互花米草生物炭产率和含碳量最高;(2)生物炭添加显著提高了红树林湿地土壤细菌的数量与多样性,以芦苇生物炭1%添加时Shannon指数最大,土壤OTUs数量最多;(3)在门水平上,生物炭添加后红树林湿地土壤细菌的优势门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互花米草生物炭和芦苇生物炭添加增加了放线菌门相对丰度,生物炭添加可以有效降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在纲水平上,α-变形菌纲、放线菌纲和γ-变形菌纲为主要类群,芦苇生物炭以2%添加时α-变形菌纲相对丰度最高,秋茄生物炭以1%添加时放线菌纲相对丰度最高,生物炭添加有效降低了γ-变形菌纲相对丰度;(4)生物炭添加处理与对照组之间存在67个显著差异种群,未添加生物炭土壤中的拟杆菌属、绿弯菌门、黃桿菌科等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生物炭添加土壤。【结论】红树林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通过不同种类生物炭添加而改变,且土壤细菌群落受生物炭种类以及添加量的影响,生物炭添加可以提高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及物种丰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生物炭 土壤细菌 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三种常绿阔叶林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0
17
作者 黄雍容 高伟 +4 位作者 黄石德 林捷 谭芳林 游惠明 杨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91-2000,共10页
为探明福建三种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样地调查采样法,研究了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甜槠(Castanopsis eyrei)林、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林和虎伯寮自然保护区薄叶润楠(Machilus lep... 为探明福建三种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样地调查采样法,研究了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甜槠(Castanopsis eyrei)林、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林和虎伯寮自然保护区薄叶润楠(Machilus leptophylla)林的植物、凋落物和表层土壤(0—10 cm)碳(C)、氮(N)、磷(P)含量、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比较3个样点同组分C、N和P含量,除了乔木层的N含量外,虎伯寮植物和凋落物层C、N和P含量均显著高于天宝岩和武夷山;武夷山表层土壤的C和N含量显著高于虎伯寮和天宝岩,P含量排序为天宝岩>武夷山>虎伯寮。(2)P是福建天然林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土壤P的缺乏是影响福建常绿阔叶林养分循环的重要因素。(3)植物叶片与凋落物中的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表层土壤呈极显著负相关,可见福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中,土壤养分消耗速率超过了凋落物的养分供给速率,导致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缓慢。(4)气温和土壤C∶N是影响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凋落物 土壤 化学计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拔梯度武夷山3种典型森林凋落物及养分归还动态 被引量:22
18
作者 黄石德 黄雍容 +3 位作者 高伟 聂森 蔡斌 林捷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4-402,共9页
为了解武夷山森林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特征,对武夷山3个海拔典型森林的凋落物量和养分动态开展连续3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645 m)、针阔混交林(1 028 m)和针叶林(1 442 m)的凋落物总量分别为471.25、453.77和409.84 g/m^2,森林... 为了解武夷山森林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特征,对武夷山3个海拔典型森林的凋落物量和养分动态开展连续3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645 m)、针阔混交林(1 028 m)和针叶林(1 442 m)的凋落物总量分别为471.25、453.77和409.84 g/m^2,森林凋落物总量随海拔升高呈减少的趋势。武夷山3种典型森林的凋落物总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均呈双峰型,但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的凋落物总量峰值和次峰值出现时间近似相反。3种典型森林凋落物中落叶占绝对优势(78.1%~87.6%),落枝和其他组分较少。武夷山3种典型森林凋落物的养分年归还量均表现为C> N> K> P,且养分归还总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少。常绿阔叶林的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量较高,可能与环境条件和植被特征相关。这为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森林碳循环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凋落物 养分归还 武夷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泉州湾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13
19
作者 游惠明 黄思忠 +3 位作者 谭芳林 乐通潮 林捷 欧阳亚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3-88,共6页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开展泉州湾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可为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构建了包括4个大类、11个亚类的泉州湾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体系,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价格法、影子...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开展泉州湾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可为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构建了包括4个大类、11个亚类的泉州湾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体系,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价格法、影子工程法及成果参考法等,以2013为基准年,对泉州湾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泉州湾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约为71.96×108元;各项最终服务的价值大小为气候调节>调蓄洪水>旅游>消浪护岸>食物>水质净化>供水>保护土壤>大气调节>原材料>科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湾 生态系统服务 气候调节 调蓄洪水 价值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甲虫蒲螨携带白僵菌孢子的能力及所携孢子活性和毒力
20
作者 伍鸿源 蔡守平 +3 位作者 曾丽琼 林浩宇 吴松青 徐云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26,共5页
为研究中华甲虫蒲螨Pyemotes zhonghuajia携带白僵菌孢子能力及所携带孢子活性和毒力,评估二者联合应用潜力,基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Fz-91菌株对中华甲虫蒲螨致病力低,采用白僵菌孢子喷粉法,用扫描电镜观察喷粉后12,24,48 ... 为研究中华甲虫蒲螨Pyemotes zhonghuajia携带白僵菌孢子能力及所携带孢子活性和毒力,评估二者联合应用潜力,基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Fz-91菌株对中华甲虫蒲螨致病力低,采用白僵菌孢子喷粉法,用扫描电镜观察喷粉后12,24,48 h中华甲虫蒲螨体表携带孢子情况,用血球计数板和菌落计数法定量检测不同处理时间所携孢子的数量和活性,同时测定中华甲虫蒲螨所携孢子对松墨天牛的毒力。结果表明:中华甲虫蒲螨体表可携带白僵菌孢子,经喷粉后12 h,平均每头螨可携带1.54×10^(5)孢子,10头中华甲虫蒲螨携带并传播的白僵菌孢子平均在培养基上形成33个菌落,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幼虫接入中华甲虫蒲螨10 d后累计校正死亡率80.65%;随着喷粉后时间延长,携带孢子数量和形成的菌落数量逐渐减少,松墨天牛幼虫校正死亡率也逐渐降低。中华甲虫蒲螨喷粉后12 h对松墨天牛幼虫致死中时最短;喷粉后72 h,松墨天牛幼虫的致死中时显著延长。中华甲虫蒲螨具有主动传播白僵菌孢子能力,且散落孢子具有一定活性和毒力。林间应用中华甲虫蒲螨携带白僵菌联合防控松墨天牛具有可行性,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林间应用技术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甲虫蒲螨 球孢白僵菌 孢子 活性 毒力 松墨天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