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引种巨菌草Pennisetum sp.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2
1
作者 彭露 杨一帆 +1 位作者 侯有明 鲁国东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11期1132-1137,共6页
通过分析引进巨菌草的引进途径、生物学特征、潜在危害、引进地的环境经济现状和管理现状等,并遵循重要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可移植性的风险评估原则,建立了由1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20个指标层构成的引种巨菌草的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定... 通过分析引进巨菌草的引进途径、生物学特征、潜在危害、引进地的环境经济现状和管理现状等,并遵循重要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可移植性的风险评估原则,建立了由1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20个指标层构成的引种巨菌草的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定量分析模型评估巨菌草在福建省的风险等级和水平。结果表明,引种巨菌草在福建省无入侵风险,可以引进或无须采取防范措施。本研究对菌草的安全引种、大规模种植与生产,提高其经济效益以及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种 巨菌草 生物安全性 风险评估 生物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酸酯酶及其介导昆虫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任娜娜 谢苗 +1 位作者 尤燕春 尤民生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7-344,共8页
本文从分类、结构和水解作用机制、抗药性以及抗药机理等方面综述了昆虫羧酸酯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羧酸酯酶介导昆虫抗药性提供参考和奠定基础.
关键词 羧酸酯酶 亚家族分类 介导抗性 代谢解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体外共生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林勇文 侯有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88-1496,共9页
昆虫体外共生菌是指能在体外与宿主发生互利共生关系的微生物。体外共生菌虽然不如肠道微生物那样普遍存在于昆虫中,但也在宿主生长发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昆虫体外共生菌一般寄生于昆虫体表或体内特异器官(如储菌器),在特定时期... 昆虫体外共生菌是指能在体外与宿主发生互利共生关系的微生物。体外共生菌虽然不如肠道微生物那样普遍存在于昆虫中,但也在宿主生长发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昆虫体外共生菌一般寄生于昆虫体表或体内特异器官(如储菌器),在特定时期转移到植物组织中。体外共生菌产生的挥发物能作为宿主定位寄主植物的信号物质,能为宿主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还参与了宿主体外免疫。对昆虫体外共生菌的研究,不仅能进一步揭示昆虫与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丰富昆虫共生菌的研究,还能从共生菌的角度探索害虫引诱剂和昆虫免疫豁免机制。本文对昆虫体外共生菌寄生方式、传播途径、对宿主的影响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害虫综合防控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共生菌 体外免疫 共生酵母菌 挥发性有机物 植菌昆虫 抗菌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化学信息物质及其在害虫综合治理上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田厚军 王前梁 +1 位作者 杨广 尤民生 《生物安全学报》 2009年第2期139-147,共9页
本文阐述了昆虫化学信息物质的定义和分类,昆虫的化学通讯原理,以及利用化学信息物质在害虫综合治理上的应用。
关键词 昆虫化学信息素 昆虫化学通讯 害虫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腹果蝇Y染色体在精子竞争效能和生殖成功中的作用
5
作者 李金磊 侯有明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5-306,共12页
【目的】分析黑腹果蝇Y染色体对雄性个体P1(雄性个体以第一次序与雌性个体交配后所产后代的父权比例)和P2(雄性个体以第二次序与雌性个体交配后所产后代的父权比例)2种类型精子竞争的影响,明确2种类型精子竞争在雄性个体生殖成功中的贡... 【目的】分析黑腹果蝇Y染色体对雄性个体P1(雄性个体以第一次序与雌性个体交配后所产后代的父权比例)和P2(雄性个体以第二次序与雌性个体交配后所产后代的父权比例)2种类型精子竞争的影响,明确2种类型精子竞争在雄性个体生殖成功中的贡献,以及黑腹果蝇Y染色体在雄性个体生殖成功的潜在作用。【方法】选择黑腹果蝇等基因品系4361雌性个体作为Y染色体受体,野外采集的单雌系黑腹果蝇雄性个体作为Y染色体的供体,通过实验室连续多代的回交试验,构建黑腹果蝇不同Y染色体种群的纯合子品系。分别设计P1和P22种类型精子竞争试验和终生生殖成功试验,根据构建的黑腹果蝇纯合子品系所携带的隐性纯合标记性状,通过后代个体的复眼颜色快速地进行父权鉴定。利用含有不同复眼颜色后代个体的数量和比例分析P1和P22种类型精子竞争的效能及其在雄性个体生殖成功中的贡献。【结果】在黑腹果蝇P1和P22种类型精子竞争试验中,来自不同Y染色体种群的雄性个体交配成功后所产后代个体的数量和比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P1和P22种类型精子竞争父权成功的分析表明,Y染色体种群雄性个体在P2型精子竞争试验中(后代数量为41.80±1.48)比在P1型精子竞争试验中(后代数量为18.01±0.70)具有明显更高的父权成功。P1和P22种类型精子竞争中的生殖成功与终生生殖成功试验的相关分析表明,P2型精子竞争实验中黑腹果蝇Y染色体种群雄性个体在后代个体的数量和比例上与终生生殖成功试验中Y染色体雄性后代个体的数量和比例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1和P22种类型精子竞争试验和终生生殖成功试验中雄性个体父权成功的广义线性模型分析表明,相对于P1型精子竞争,P2型精子竞争可以解释黑腹果蝇Y染色体种群雄性个体终生生殖成功更多的变异来源。【结论】黑腹果蝇Y染色体对雄性个体2种类型精子竞争存在显著影响。通过对2种类型精子竞争的不同影响,最终可以影响雄性个体的终生生殖成功。在黑腹果蝇Y染色体种群雄性个体终生生殖成功的实现中,P2型精子竞争相对于P1型精子竞争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腹果蝇 Y染色体 精子竞争 父权鉴定 生殖成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葡萄糖氧化酶的基本特性及功能 被引量:1
6
作者 董人富 马小丽 +4 位作者 陈亚琼 戚伟平 陈玮 何玮毅 尤民生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26-431,共6页
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s,GOX)是一种脱氢酶,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体内,可以专一性地将β-D-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昆虫GOX可能是从葡萄糖-甲醇-胆碱氧化还原酶(glucose-methanol-choline oxidoreductases)经... 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s,GOX)是一种脱氢酶,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体内,可以专一性地将β-D-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昆虫GOX可能是从葡萄糖-甲醇-胆碱氧化还原酶(glucose-methanol-choline oxidoreductases)经由葡萄糖脱氢酶(glucose dehydrogenase)进化而来。在昆虫中,GOX主要分布在下唇腺,杂食性昆虫比寡食性、单食性昆虫的GOX活性高。昆虫GOX除了能够调节自身与氧化还原相关的生理活动,在抑制寄主植物防御反应、促进昆虫取食寄主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但同时也能诱发某些植物的防御反应。进一步深入研究GOX在昆虫与植物互作方面的功能,将有助于阐明两者间长期以来的协同进化关系,为农业害虫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氧化酶 进化 氧化还原 昆虫食性 植物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锌金属蛋白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彬 侯有明 汤宝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09-921,共13页
锌金属蛋白酶是指含有锌离子的蛋白酶,在哺乳动物中参与多项生物学过程的调控。在昆虫中也发现了许多锌金属蛋白酶,能够参与昆虫体内多项生命活动进程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组织重塑、变态发育、神经系统的调控及免疫防御反应等。本文综... 锌金属蛋白酶是指含有锌离子的蛋白酶,在哺乳动物中参与多项生物学过程的调控。在昆虫中也发现了许多锌金属蛋白酶,能够参与昆虫体内多项生命活动进程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组织重塑、变态发育、神经系统的调控及免疫防御反应等。本文综述了目前在昆虫中发现的锌金属蛋白酶的结构和底物特异性,聚焦6种锌金属蛋白酶(羧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脑啡肽酶、胰岛素降解酶、血管紧缩素转换酶及氨肽酶)在昆虫中的功能,旨在为昆虫锌金属蛋白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金属蛋白酶 家族分类 消化 发育 变态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防御分泌物及体内体外免疫权衡 被引量:4
8
作者 蒲宇辰 侯有明 +1 位作者 石章红 梁馨予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62-974,共13页
昆虫免疫在昆虫抵御有害外源刺激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调控作用,因而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虽然体内免疫和体外免疫皆为昆虫免疫防御系统的组成部分,但是传统观点普遍认为,体内免疫是昆虫迅速和主要的免疫反应,而体外免疫防御仅仅被... 昆虫免疫在昆虫抵御有害外源刺激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调控作用,因而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虽然体内免疫和体外免疫皆为昆虫免疫防御系统的组成部分,但是传统观点普遍认为,体内免疫是昆虫迅速和主要的免疫反应,而体外免疫防御仅仅被认为是一种次要的免疫响应。然而,以分泌防御物为核心的体外免疫却构成了外源异物入侵昆虫的第一道防线。因此,体外免疫和体内免疫是昆虫的两种免疫防御策略。当昆虫遭受外来生物入侵或外界不良环境因子影响时,为了抵御天敌或抵抗逆境,它们将优先选择体外免疫防御策略。但是,昆虫在整个防卫过程中,体内免疫和体外免疫却是同步进行的,这将涉及到两种免疫防御策略之间的能量分配问题。同时,当昆虫受到外源物入侵时,必然启动一系列的免疫响应来阻止潜在的威胁,这将严重影响到害虫生物控制的效果。本文以昆虫体外免疫为焦点,就昆虫防御分泌物、两种免疫防御策略及其权衡进行综述,旨在了解昆虫防御分泌物及体内体外免疫权衡的研究现状和重要作用,深入剖析昆虫和外源因子的免疫互作效应和多样化的免疫防御策略,为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和开发以昆虫免疫系统为靶标的新型杀虫剂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御分泌物 免疫防御策略 体外免疫 体内免疫 权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免疫致敏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鹤 黄舒宁 +2 位作者 蒲宇辰 石章红 侯有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9-505,共17页
通常认为昆虫缺少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且完全依赖天然免疫系统(innate immune defense system)来应对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昆虫等无脊椎动物早期的病原菌感染经历能够增强后期遭遇病原感染时的免疫力,... 通常认为昆虫缺少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且完全依赖天然免疫系统(innate immune defense system)来应对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昆虫等无脊椎动物早期的病原菌感染经历能够增强后期遭遇病原感染时的免疫力,这种现象称为免疫致敏(immune priming)。类似于脊椎动物的获得性免疫,一些昆虫在致敏后可以展现出极大程度的特异性和记忆性,致敏保护效应甚至可以达到种或菌株水平的特异性,并且可以跨代传递。昆虫在体内缺乏获得性免疫分子元件的基础上,仍然可以实现免疫的记忆性和特异性,说明昆虫的天然免疫系统存在独特的机制来调控该过程。本文综述了昆虫免疫致敏和跨代传递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昆虫免疫致敏发生的特定条件及影响因素,并对昆虫免疫致敏和跨代传递的潜在调控机理进行了阐述。此外,免疫致敏本身可能是耗能的过程,本文也从致敏可塑的角度探讨了致敏反应的适应性代价。最后,对昆虫免疫致敏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免疫 免疫致敏 跨代传递 免疫记忆 致敏特异性 适应性代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主要烟区烟蚜抗药性及烟蚜体内酶的活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智卿 刘长明 《生物安全学报》 2010年第4期245-254,共10页
本文通过测定建立了灭多威、辛硫磷、吡虫啉、氰戊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啶虫脒6种药剂的敏感基线。测定了2009年福建南平、三明和龙岩烟区的烟蚜田间种群的抗药性水平以及烟蚜种群解毒酶与靶标酶的活性。结果显示:与2008年的监测结... 本文通过测定建立了灭多威、辛硫磷、吡虫啉、氰戊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啶虫脒6种药剂的敏感基线。测定了2009年福建南平、三明和龙岩烟区的烟蚜田间种群的抗药性水平以及烟蚜种群解毒酶与靶标酶的活性。结果显示:与2008年的监测结果相比较,灭多威对福建南平、三明和龙岩3个烟区的烟蚜种群的LC50分别增长了0.004倍、0.046倍和0.051倍;辛硫磷对福建南平、三明和龙岩3个烟区的烟蚜种群的Lc50分别降低了0.213倍、0.078倍和0.088倍;毗虫啉对福建南平、三明和龙岩3个烟区的烟蚜种群的LC50分别增长了1.186倍、1.328倍和0.56倍;氰戊菊酯对南平和龙岩烟区的烟蚜种群的Lc50分别增长了0.367倍和0.139倍,对三明烟区的烟蚜种群的Lc50降低了0.103倍;高效氯氟氰菊脂对南平和龙岩烟区的烟蚜种群的LC50分别增长了0.345倍和0.244倍,对三明烟区的烟蚜种群的Lc如降低了0.035倍;啶虫脒对福建南平、三明和龙岩3个烟区的烟蚜种群的Lc靳分别增长了O.498倍、0.724倍和0.868倍。由于3个烟区近几年大田防治烟蚜极少或没有使用灭多威、辛硫磷、氰戊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这4种杀虫剂,所以3个烟区的烟蚜种群对这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增加率降低或抗药性下降。目前除了南平烟区的烟蚜种群对啶虫脒产生了高抗(抗性倍数为6cL92倍),其余烟区还未出现高抗种群。3个烟区烟蚜种群的3种酶活性差异明显,以三明种群最高,南平种群次之,龙岩种群最低。与2007年的测定结果相比较,三明、南平和龙岩的烟蚜种群CarE比活力分别增加了2.249倍、2.335倍和3.491倍;AChE比活力分别增加了0.336倍、0.664倍和0.782倍;GSTs比活力分别增加了0.591倍、0.811倍和1.44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 抗药性 活性酶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鳞翅目昆虫内共生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媛 王浩 +3 位作者 王志鹏 陈利民 王亚如 侯有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65-1477,共13页
内共生菌(endosymbionts)与其昆虫宿主的共生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们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协同进化。近年来,关于昆虫内共生菌的研究多以半翅目(Hemiptera)和双翅目(Diptera)昆虫为主,但数量不断增加的研究表明鳞翅目(Lepidoptera)... 内共生菌(endosymbionts)与其昆虫宿主的共生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们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协同进化。近年来,关于昆虫内共生菌的研究多以半翅目(Hemiptera)和双翅目(Diptera)昆虫为主,但数量不断增加的研究表明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与其体内共生菌的互作模式和机制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鳞翅目昆虫种类多,分布广,主要作为植食者、传粉者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而其绝大部分幼虫会对农林业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鳞翅目昆虫体内共生菌群落多样性相对较低,主要以次生共生菌Wolbachia为主,少数也感染有Spiroplasma,Arsenophonus及Rickettsia。它们常呈严格的母系垂直传播,也会发生一定比例的水平传播,在宿主的生长发育、生殖调控、环境适应、遗传进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一般采用诊断性聚合酶链反应、高通量扩增子测序、宏基因组测序等方法检测内共生菌。但鳞翅目昆虫内共生菌研究领域存在一些难点,包括:大多数内共生菌无法离体培养;丰度较低的内共生菌的生物学功能难以确定。基于鳞翅目昆虫内共生菌的分布及该领域的难点,建议未来的研究重点应放在次生共生菌及其生物学功能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内共生菌 WOLBACHIA SPIROPLASMA 传播方式 生物学效应 共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系椰扁甲啮小蜂寄生对2种寄主脂肪体组织的影响
12
作者 付浪 孟娥 +5 位作者 付婷婷 乔婷 吴江林 林亚平 汤宝珍 侯有明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31,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品系椰扁甲啮小蜂(水椰八角铁甲繁育的Tb-On品系,椰心叶甲繁育的Tb-Bl品系)寄生对水椰八角铁甲和椰心叶甲蛹脂滴形态的影响,为解析该蜂调控靶标寄主脂肪体代谢过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油红O染色观察椰扁甲啮小... 【目的】探究不同品系椰扁甲啮小蜂(水椰八角铁甲繁育的Tb-On品系,椰心叶甲繁育的Tb-Bl品系)寄生对水椰八角铁甲和椰心叶甲蛹脂滴形态的影响,为解析该蜂调控靶标寄主脂肪体代谢过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油红O染色观察椰扁甲啮小蜂幼体内脂滴以及被寄生的水椰八角铁甲和椰心叶甲蛹脂肪体组织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在相同发育时段(在寄主体内分别发育至48、72和96 h)内,Tb-On品系与Tb-Bl品系幼体脂滴的形态及分布无明显区别,在发育早期仅头部及表皮可见少量脂滴,随着发育时间的延长,脂滴逐渐充满整个幼体体腔。不同品系椰扁甲啮小蜂分别寄生同一种类寄主时,不同处理寄主间的脂肪体组织结构变化无明显差异;但同一品系椰扁甲啮小蜂寄生不同寄主时,不同处理寄主间的脂肪体组织结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水椰八角铁甲蛹被寄生后24 h脂滴逐步裂解,脂滴的染色面积上升而光密度值下降,而椰心叶甲蛹在被寄生后48 h其体内的脂滴才逐步裂解。随着寄生蜂幼体的不断发育,2种寄主蛹内脂滴染色面积和光密度值均呈持续下降趋势,脂滴着色逐渐变浅甚至消失。【结论】不同品系椰扁甲啮小蜂幼体脂滴的形态及分布在相同发育时段内无明显区别;被同一品系椰扁甲啮小蜂寄生后,水椰八角铁甲蛹脂肪体组织的裂解早于椰心叶甲,裂解出的脂滴可为椰扁甲啮小蜂幼体的生长发育提供脂类营养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扁甲啮小蜂 水椰八角铁甲 椰心叶甲 脂滴 寄生 幼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火蚁化学通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嘉程 侯有明 《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96-1706,共11页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一种对农林业、卫生、公共设施和生物多样性等均有严重威胁的入侵害虫,其强烈的攻击性与强环境适应性,使其防控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土栖的社会性昆虫,红火蚁主要依靠发达的化学通讯系统,以多种信息化学...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一种对农林业、卫生、公共设施和生物多样性等均有严重威胁的入侵害虫,其强烈的攻击性与强环境适应性,使其防控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土栖的社会性昆虫,红火蚁主要依靠发达的化学通讯系统,以多种信息化学物质为载体,与巢内外生物进行高效的信息传递,从而协调蚁群行为,完成关键的生命活动。因此,了解红火蚁化学通讯的特性,有助于及时控制其扩散。本文以红火蚁化学通讯系统为重点,归纳总结了红火蚁蚁群内外各类重要的信息化学物质在蚁群社会行为中的调控作用,包括示踪信息素(trail pheromone)和告警信息素(alarm pheromone)在红火蚁食物搜集和应对危险信号时的作用,基于表皮碳氢化合物(cuticular hydrocarbons,CHCs)的巢内外个体间的识别及搬尸行为(necrophoric behavior),对其他生物体的种间偷听(eavesdropping)能力,以及能调节幼蚁发育方向的蚁后信息素(queen pheromone)等,并对红火蚁信息化学物质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其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入侵种 社会行为 化学通讯 信息化学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陈晓雯 林胜 +2 位作者 尤民生 杨广 王锋 《生物安全学报》 2011年第2期151-159,共9页
以非转基因水稻为对照,以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Biolog技术为手段,研究了2种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转基因水稻仅在生长发育旺盛期对土壤细菌数量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品种转基因水稻土壤微生物间的遗... 以非转基因水稻为对照,以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Biolog技术为手段,研究了2种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转基因水稻仅在生长发育旺盛期对土壤细菌数量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品种转基因水稻土壤微生物间的遗传距离大于转基因水稻与对照间土壤微生物的距离,即2个转基因水稻品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均不显著;在水稻抽穗期,2种转基因水稻与其对照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在72h时的平均光密度呈现显著差异,而到了成熟期则差异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表现出类似趋势。本试验证明,在水稻生长发育旺盛时期,Mclntosh指数(u)是一个有效区分转基因水稻和非转基因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土壤微生物 PCR-DGGE Biolog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番茄对花椰菜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5
15
作者 夏咛 杨广 尤民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1-399,共9页
【目的】已有研究表明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r.botrytis田合理间作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对菜田主要害虫具有抑制作用。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明提高花椰菜田生态系统保益控害服务功能的番茄最佳间作比例。【方法】2014年2-5月... 【目的】已有研究表明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r.botrytis田合理间作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对菜田主要害虫具有抑制作用。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明提高花椰菜田生态系统保益控害服务功能的番茄最佳间作比例。【方法】2014年2-5月,试验在福建省闽清县省级标准农田示范区(26°10'41″N,118°48'10″E)内进行,按番茄株数占花椰菜田总植株数中的比例设置4个梯度小区,分别为0%,10%,30%和50%,小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目测法对花椰菜菜田节肢动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间作番茄显著降低了花椰菜田中菜蚜Lipaphis erysimi的个体数量,且控制效果随番茄间作比例的上升而增强(50%>30%>10%)。间作30%和50%番茄显著降低了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的个体数量,但2种间作比例的效果差异不显著。间作番茄不影响菜青虫Pieris rapae和蜘蛛的个体数量。3种间作比例都提高了菜蛾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的个体数量和蜂/蛾比,但三者差异不显著。【结论】在花椰菜田中间作30%的番茄,对害虫控制最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椰菜 番茄 间作 害虫 天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菜蛾保幼激素受体基因PxMet-1和PxMet-2的分子特性、表达模式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彭露 杨一帆 +2 位作者 邹明民 王清 尤民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87-798,共12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保幼激素受体基因Met的分子特性与表达模式,分析其生殖调控作用,为筛选有效控制小菜蛾的新靶标奠定基础。【方法】根据本课题组已有的小菜蛾基因组数据库,采用PCR技术克隆小菜蛾两个Me...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保幼激素受体基因Met的分子特性与表达模式,分析其生殖调控作用,为筛选有效控制小菜蛾的新靶标奠定基础。【方法】根据本课题组已有的小菜蛾基因组数据库,采用PCR技术克隆小菜蛾两个Met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利用qPCR测定其在小菜蛾不同发育阶段及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基于RNAi解析其在小菜蛾雌成虫生殖发育中的作用。【结果】克隆获得小菜蛾PxMet-1(GenBank登录号:MK697672)与PxMet-2(GenBank登录号:MK697673)的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ORF)全长分别为1 575和2 100 bp,预计分别编码524和699个氨基酸,理论分子质量分别为60.5和70.7 kD,预测等电点分别为6.73和5.50。PxMet-1和PxMet-2都具有4个保守结构域,即1个helix-loop-helix结构域(bHLH)、2个PAS保守结构域及1个PAC保守基序。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小菜蛾PxMet-1和PxMet-2聚为不同的两支,但两者均与鳞翅目昆虫Met聚在一起。表达模式分析表明,小菜蛾PxMet-1与PxMet-2在蛹期(化蛹后1-3 d)与雌成虫期(羽化后0-72 h)均有表达;PxMet-1的表达量在蛹期(化蛹后1-3 d)无明显差异,但均显著高于雌成虫期(羽化后0-48 h),在羽化后72 h达到高峰;而PxMet-2在雌成虫期(羽化后0-48 h)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羽化后12 h出现表达高峰,且成虫期(羽化后0-36 h)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蛹期。PxMet-1与PxMet-2在成虫脂肪体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注射PxMet-1+PxMet-2 dsRNA 24 h后,小菜蛾PxMet-1与PxMet-2的表达量均受到显著抑制;同时干扰PxMet-1和PxMet-2后,小菜蛾成熟卵子数目显著减少,羽化后3 d内单雌产卵量显著下降。【结论】抑制Met基因表达能够显著降低小菜蛾雌虫的卵子形成与产卵量。本研究为探索保幼激素的生殖调控机理奠定了基础,在实践上有助于筛选小菜蛾种群遗传调控的潜在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保幼激素受体 Met 分子特性 表达模式 生殖调控 害虫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乌龙茶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魏智娟 陈少波 +1 位作者 马超 尤民生 《生物安全学报》 2010年第4期295-303,共9页
以武夷肉桂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乌龙茶幼龄茶树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龄茶树对氮肥的需求不强烈,其新梢生物量、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以及茶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茶树新梢全氮、叶绿素、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 以武夷肉桂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乌龙茶幼龄茶树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龄茶树对氮肥的需求不强烈,其新梢生物量、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以及茶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茶树新梢全氮、叶绿素、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茶树碳氮比随着施氮量增加而下降;但施氮并没有影响茶树总碳含量。老叶叶绿素含量、根全氮和硝态氮含量、新梢总糖含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回归关系,适度施氮促进根对氮的吸收、老叶叶绿素合成和新梢总糖代谢,过度施氮则相反。新梢生物量与其硝态氮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负相关;根生物量与根碳氮比和新梢咖啡碱含量显著负相关;茎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与根含氮量显著正相关,但与新梢硝态氮和氨基酸含量显著负相关。过度施氮造成茶树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过度施氮极显著提高了茶树氨基酸代谢水平,使用于茶树生长的碳代谢产物(如总糖)减少,进而影响茶树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氮肥 生长 生产力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寄主干扰效应防控小菜蛾田间种群的有效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斌 侯有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0-465,共6页
【目的】多寄主对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行为具干扰效应。为探究在田间相似寄主混作是否能引起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在寄主上的选择困难,减少在寄主上的产卵量,从而实现保护寄主植物的目标。【方法】本研究利用小菜蛾喜好性高的... 【目的】多寄主对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行为具干扰效应。为探究在田间相似寄主混作是否能引起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在寄主上的选择困难,减少在寄主上的产卵量,从而实现保护寄主植物的目标。【方法】本研究利用小菜蛾喜好性高的两种寄主(菜心Brassica campestris L.和芥菜B.juncea Coss)为试验对象,通过寄主植物单作、混作及不同配比与间隔种植等田间试验设计,研究了多寄主对小菜蛾寄主选择行为的干扰效应。【结果】在2年的田间试验中,两寄主混作处理上的虫量均低于单一寄主种植;2012年田间种群生命表数据显示,两种寄主田间混作处理上的小菜蛾种群趋势指数(I=4.797)低于单一寄主种植,菜心与芥菜单一种植处理上的I值分别为6.549与6.858;当菜心与芥菜这两种小菜蛾喜好性相近寄主同时存在时,对小菜蛾的干扰程度与两寄主的搭配比例有关,随着菜心所占比重的增大,田间虫量呈现先减后增的抛物线变化趋势;但两寄主间距在2 m内时,不同种植间隔对小菜蛾虫量变化无差异(F3,8=0.204,P>0.05)。【结论】结果表明,在田间多寄主种植中,除了可利用陷阱作物来防控小菜蛾外,在相邻两畦地间以适当比例同时种植两种小菜蛾喜好性相近的寄主,利用两种寄主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行为产生的干扰效应,也能有效影响田间小菜蛾的种群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寄主干扰 寄主选择 种群趋势增长指数 单作 混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高温处理对黑点切叶野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褚世海 丛胜波 +2 位作者 李儒海 黄启超 侯有明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88-1293,共6页
【目的】研究短时高温处理对黑点切叶野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准确地评估其生防潜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黑点切叶野螟1龄幼虫分别在2种高温(35℃和40℃)暴露4种时长(2、4、8、16 h)后,观察测定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蛹... 【目的】研究短时高温处理对黑点切叶野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准确地评估其生防潜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黑点切叶野螟1龄幼虫分别在2种高温(35℃和40℃)暴露4种时长(2、4、8、16 h)后,观察测定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蛹重、发育历期、成虫产卵量等指标。【结果】经2种温度、不同时长的处理后,黑点切叶野螟各项生长发育和繁殖指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幼虫存活率显著降低,35℃处理16 h,幼虫存活率由1龄的65.83%降为5龄的28.33%;对化蛹率和羽化率无显著影响;幼虫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延长,2种温度(35℃和40℃)处理16 h后,幼虫历期分别比对照长0.90 d和1.74 d;对蛹期无影响;成虫寿命在经8 h和16 h处理后缩短约1 d;蛹重在8 h和16 h高温处理后略有下降;雌虫产卵量在2种温度下均为处理16 h的最低;对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结论】黑点切叶野螟受短时高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存活率和抑制发育速率,影响程度取决于高温强度和持续时间。在供试条件下,黑点切叶野螟均能完成生活史,保持种群的延续,这对生防是有益的。但是,较长时间的高温处理导致幼虫存活率显著下降,这可能是黑点切叶野螟夏季种群密度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点切叶野螟 短时高温 生长发育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IMEX和ArcGIS的湿地松粉蚧在中国的适生性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燕婷 尤民生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7-704,共8页
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Lobdell)Ferris是我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危害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等松属植物。本文基于中国820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湿地松粉蚧的生物学数据和已知分布资料,结合CLIMEX模型与ArcGIS软件对湿地松粉... 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Lobdell)Ferris是我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危害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等松属植物。本文基于中国820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湿地松粉蚧的生物学数据和已知分布资料,结合CLIMEX模型与ArcGIS软件对湿地松粉蚧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湿地松粉蚧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3.85°N-39.90°N之间,适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8.79%。目前主要寄主植物分布的省份其气候条件均适合于湿地松粉蚧的生存,因此它们都是潜在的分布和适生区。高风险区主要包括台湾、海南、贵州、重庆、江苏和上海;广东、广西、云南、陕西、河南、安徽、湖北和河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福建南部、山东南部、湖南北部、浙江东部和四川东部。基于本研究中湿地松粉蚧在我国的适生性分析结果,尤其针对中高风险区域,应加强湿地松粉蚧检疫措施,完善监测体系,防止其进一步的扩散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粉蚧 松树 扩散 检疫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