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微生物来源的肿瘤细胞抑制剂rakicidin B在乏氧条件下的作用机制初探
1
作者 赵薇 陈丽 +5 位作者 江宏磊 周剑 方志锴 连云阳 林风 江红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1328-1333,共6页
探索海洋微生物来源的rakicidin B在乏氧条件下对人结肠癌细胞系HCT-8细胞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克隆形成实验、划痕法和Transwell法测定rakicidin B对乏氧条件下HCT-8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细胞迁移与侵袭的影响;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 探索海洋微生物来源的rakicidin B在乏氧条件下对人结肠癌细胞系HCT-8细胞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克隆形成实验、划痕法和Transwell法测定rakicidin B对乏氧条件下HCT-8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细胞迁移与侵袭的影响;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HCT-8细胞株内HIFs关键基因(HIF1α、HIF2α)以及下游调控因子(VEGF、GLUT1、ABCG2、OCT4)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乏氧条件下,rakicidin B可以抑制HCT-8细胞的克隆形成以及迁移与侵袭;同时,rakicidin B可以显著下调缺氧诱导因子以及相关蛋白的转录与表达水平。初步揭示rakicidn B在乏氧条件下抑制肿瘤细胞HCT-8增殖的分子机制是通过HIF1α和HIF2α信号通路调节下游相关基因转录与表达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kicidin B 克隆形成 迁移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IM18-327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2
作者 陈丽 谢立君 +5 位作者 周剑 林如 温耀明 邱观荣 江红 江宏磊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0,共8页
目的本文对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IM18-327发酵液中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浸提、萃取、硅胶柱层析及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次级代谢产物,其结构经MS、NMR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对比来确定。结果从该菌株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 目的本文对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IM18-327发酵液中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浸提、萃取、硅胶柱层析及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次级代谢产物,其结构经MS、NMR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对比来确定。结果从该菌株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6个化合物,均为吲哚并咔唑类生物碱,其结构分别鉴定为7-ethyl-UCN-01(1)、RK-1409(2)、RK-286C(3)、星孢菌素(4)、7-methoxy-RK-286C(5)、K252c(6)。结论化合物1~6均是首次从该菌株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1是新的天然产物,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3对人源乳腺癌细胞MCF-7和胃癌细胞NCI-N87的抑制活性较好,其IC_(50)值为0.14~2.29μmol/L;同时也发现它们对激酶PKCθ也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其IC_(50)值为IC_(50)值为0.19~60.9 nmol/L。该研究结果对丰富吲哚并咔唑类生物碱的种类、发现候选抗肿瘤药物等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孢菌素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诱变选育巴弗洛霉素A1高产菌株及其培养基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海敏 孙菲 +3 位作者 袁源 吴佳雯 江红 周剑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61,共11页
【目的】巴弗洛霉素是由灰褐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brunneus)发酵产生的一类大环内酯化合物,对多种植物真菌具有拮抗作用,其代表性化合物为巴弗洛霉素A1(Baf A1)。为了进一步提升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IM-B0711合成Baf A1的... 【目的】巴弗洛霉素是由灰褐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brunneus)发酵产生的一类大环内酯化合物,对多种植物真菌具有拮抗作用,其代表性化合物为巴弗洛霉素A1(Baf A1)。为了进一步提升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IM-B0711合成Baf A1的发酵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以其为出发菌株选育Baf A1高产菌株,并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紫外诱变选育高产突变株,单因素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法进行摇瓶发酵工艺优化。【结果】紫外诱变菌株UV-21的Baf A1产量达到397.99 mg/L,较原始菌株提高了23.60%。单因素试验表明,该菌株发酵的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为麦芽糊精、大豆蛋白胨和碳酸钙,最佳培养条件为pH 7.0、接种量3%(体积分数)、装液量30 mL/250 mL、发酵培养时间96 h。最陡爬坡试验表明,在麦芽糊精45 g/L、大豆蛋白胨15 g/L、碳酸钙0.5 g/L时相对效价达到最高,为147.18%。响应面优化试验表明,该菌株的最佳发酵工艺:麦芽糊精45.98 g/L、大豆蛋白胨14.96 g/L、碳酸钙0.48 g/L、缬氨酸3 g/L,初始pH 7.0、接种量3%(体积分数)、装液量30 mL/250 mL、发酵培养时间96 h。优化后高产菌株UV-21摇瓶发酵产量为627.58 mg/L,较初始工艺提高了57.69%。【结论】基于紫外诱变及培养基的响应面优化试验获得1株Baf A1产量为627.58 mg/L的高产菌株,较原始菌株FIM-B0711产量提高了57.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弗洛霉素 链霉菌 响应面试验 发酵优化 紫外诱变 培养条件 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发酵水果酵素的理化特性及其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1
4
作者 程贤 陈洲琴 +5 位作者 张祝兰 高晓晶 杨煌建 严雪浪 朱爱明 连云阳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6-230,共5页
为探究不同水果自然发酵酵素的理化特性及其抗氧化活性,以文旦柚、桔柚、枇杷为原料,采用自然发酵分别制备3种水果酵素。考察酵素发酵过程中pH值、总酸、有效活菌数、多糖、总酚含量、β-葡聚糖酶酶活、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 为探究不同水果自然发酵酵素的理化特性及其抗氧化活性,以文旦柚、桔柚、枇杷为原料,采用自然发酵分别制备3种水果酵素。考察酵素发酵过程中pH值、总酸、有效活菌数、多糖、总酚含量、β-葡聚糖酶酶活、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酵素发酵过程中,3种水果酵素的pH值呈先下降后趋于稳定,总酸呈先上升后趋于稳定,有效活菌数呈持续增长趋势,多糖含量呈下降趋势。文旦柚和桔柚酵素在发酵45 d时,总酚含量最高,分别为0.82 g/L、0.80 g/L,枇杷酵素在发酵60 d时总酚含量最高(0.67 g/L);β-葡聚糖酶酶活性在30 d最高(2541.79~4376.44 U/L)。3种酵素中,枇杷酵素羟自由基清除率最高(33.32%);文旦柚酵素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分别为65.4%、87.96%。自然发酵水果酵素总酚、β-葡聚糖酶酶活及抗氧化活性等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果酵素 自然发酵 理化指标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具有抗氧化活性茶源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与绿茶共发酵研究
5
作者 陈洲琴 杨煌建 +5 位作者 程贤 郑木创 吕婉琪 罗立津 张祝兰 连云阳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1-57,共7页
该研究采用涂布分离法从新鲜黄金桂茶叶中分离筛选能提高绿茶抗氧化能力的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考察其对绿茶发酵产物功能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能提高绿茶抗氧化能... 该研究采用涂布分离法从新鲜黄金桂茶叶中分离筛选能提高绿茶抗氧化能力的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考察其对绿茶发酵产物功能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能提高绿茶抗氧化能力的内生真菌,编号为T12。经鉴定,菌株T12为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绿茶经菌株T12发酵后,pH降低至4.37,多酚、总黄酮和总儿茶素含量分别提高34.01%、25.13%和63.60%,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35.52%,酯型儿茶素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而非酯型儿茶素和没食子酸的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均升高,抗氧化能力增强;显著促进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增殖活性,提高了紫外B(UVB)辐射诱导的HaCaT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降低了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的生成。综上,菌株T12对绿茶的功能成分和生物活性有明显影响,为绿茶接种发酵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逊德巴利酵母 绿茶 分离 鉴定 活性成分 抗氧化能力 HACAT细胞 细胞损伤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好氧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鉴定及水质净化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聂毅磊 贾纬 +4 位作者 曾艳兵 罗立津 陈星伟 庄鸿 陈宏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6-121,共6页
旨在从环境样品中筛选对富营养化水体具有良好脱氮除磷效果的好氧反硝化菌。采集福州某养猪场污水处理池中的水样。通过反硝化细菌培养基培养、BTB培养基平板分离、硝酸盐还原试验和蓝白斑筛选法、异染颗粒以及聚-β-羟基丁酸(PHB)颗粒... 旨在从环境样品中筛选对富营养化水体具有良好脱氮除磷效果的好氧反硝化菌。采集福州某养猪场污水处理池中的水样。通过反硝化细菌培养基培养、BTB培养基平板分离、硝酸盐还原试验和蓝白斑筛选法、异染颗粒以及聚-β-羟基丁酸(PHB)颗粒染色试验,筛选获得两株具有脱氮除磷特性的菌株,命名为N1和N2。经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N1和N2分别属于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sp)和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sp)。将菌株N1和N2复配,获得脱氮除磷复合菌FIM-1。考察了菌株对人工合成污水和富营养化水体脱氮除磷的效果。结果表明,两株菌在含磷量较低的水体中,对磷的去除率较高,相对于单菌,复合菌表现出更佳的脱氮除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反硝化 聚磷菌 脱氮除磷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桔霉素且产Monacolin K红曲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颖 林风 +6 位作者 郑军荣 陈利丁 高振云 李志强 王海龙 王焌翔 吴丽云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56-461,共6页
对福建古田地区不同来源的红曲样品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固态发酵进行定向筛选,并通过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初步的分类鉴定.获得一株功能红曲菌株NW3-2,其固态发酵产品中桔霉素的含量低于国家有关有毒物质的最低检测标准,... 对福建古田地区不同来源的红曲样品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固态发酵进行定向筛选,并通过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初步的分类鉴定.获得一株功能红曲菌株NW3-2,其固态发酵产品中桔霉素的含量低于国家有关有毒物质的最低检测标准,酸式和内酯式Monacolin K含量分别为3.20和2.47 m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菌 莫纳可林K 筛选 分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浸矿混合菌种的筛选、鉴定及浸矿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聂毅磊 陈宏 +2 位作者 罗立津 贾纬 陈星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77-183,共7页
旨在从某低品位硫化铜矿酸性矿坑水中分离获得浸矿效果优良的细菌,同时对细菌的浸矿行为进行初步的研究。采集福建某低品位硫化铜矿酸性矿坑水样品,9K培养基富集获得混合菌种FIM-201304。利用9K固体平板,从混合菌FIM-201304中分离获得... 旨在从某低品位硫化铜矿酸性矿坑水中分离获得浸矿效果优良的细菌,同时对细菌的浸矿行为进行初步的研究。采集福建某低品位硫化铜矿酸性矿坑水样品,9K培养基富集获得混合菌种FIM-201304。利用9K固体平板,从混合菌FIM-201304中分离获得优势浸矿菌D-1。应用高通量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混合菌FIM-201304的群落结构。通过表型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D-1。采用摇瓶培养对比研究混合菌和单菌对低品位硫化铜矿和低品位硫化镍矿的浸出效果。结果显示,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结果表明,混合菌FIM-201304的优势菌是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f errooxidans)(丰度占比85.02%)、铜绿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丰度占比10.07%)、嗜酸异养菌(Acidiphilium acidophilum,A.acidophilum)(丰度占比1.30%)和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丰度占比1.21%)。表型特征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株D-1属于氧化亚铁硫杆菌。摇瓶实验结果表明,浸出反应20 d后,接种混合菌的浸出体系中铜、镍浸出率分别为65%和56%,相同条件下,接种单菌的浸出体系中铜、镍的浸出率为41%和36%,接种混合菌的浸出体系比接种单菌的浸出体系中铜、镍浸出率分别提高了24%和20%。混合菌对矿石的浸出效果显著优于单菌。异养菌促进了自养菌对矿石中金属元素的浸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 生物浸出 混合菌 高通量测序 16S RRN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古田红曲生产用红曲霉菌主要种类的鉴别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志强 刘颖 +1 位作者 林风 吴丽云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69,共6页
以购自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的5株红曲霉菌为对照,对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红曲霉菌资源库中收藏自福建省古田县的60株红曲霉菌(Monascus sp.)进行分类鉴定研究。首先根据不同菌株在麦芽汁琼脂(Wa)、察氏酵母提取物琼脂(C... 以购自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的5株红曲霉菌为对照,对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红曲霉菌资源库中收藏自福建省古田县的60株红曲霉菌(Monascus sp.)进行分类鉴定研究。首先根据不同菌株在麦芽汁琼脂(Wa)、察氏酵母提取物琼脂(CYA)和甘油硝酸盐琼脂(G25N)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特征进行初步分类,进而基于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 ITS)、核糖体大亚基(28S nuclear ribosomal large subunit rRNA gene,LSU)和核糖体小亚基(18S nuclear ribosomal small subunit r RNA gene,SSU)的基因片段的测序结果,在Gen Bank中通过BLAST进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鉴定研究,并用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形态特征及3个基因序列的比对,认为所选取的60株古田红曲霉菌分别归属红色红曲霉菌(M.ruber)、丛毛红曲霉菌(M.pilosus)或紫色红曲霉菌(M.purpureus)3个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霉菌 ITS LSU SSU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霉素抗性突变理性筛选新霉素高产菌株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宏 张祝兰 +3 位作者 孙菲 张引 周璟明 郑榕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3-176,共4页
采用化学诱变剂NTG结合链霉素抗性筛选法获得新霉素高产菌株。出发菌株费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FS1109的孢子悬液经不同剂量的化学诱变剂NTG处理后,涂布在含链霉素最小抑制浓度(3μg/m L)的培养基平板上培养,获得大量的链霉素... 采用化学诱变剂NTG结合链霉素抗性筛选法获得新霉素高产菌株。出发菌株费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FS1109的孢子悬液经不同剂量的化学诱变剂NTG处理后,涂布在含链霉素最小抑制浓度(3μg/m L)的培养基平板上培养,获得大量的链霉素抗性突变株。经影印法初筛和摇瓶发酵复筛,正突变率高于负突变率,获得一株遗传性状稳定的Streptomyces fradiae Str 63菌株,其新霉素生物活性单位比出发菌株提高了50%以上,且C组分较出发菌株的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氏链霉菌 新霉素 链霉素抗性筛选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环内酯类化合物产生菌的基因筛选及其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江宏磊 方志锴 +3 位作者 陈名洪 彭飞 江红 连云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95-1899,共5页
应用Ⅰ型聚酮合酶(PKS-I)基因筛选体系从32株海洋放线菌中寻找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潜在产生菌,通过DNA序列相似性比对从5株阳性菌株中筛选获得了游动放线菌Actinoplanes sp.FIM060065。采用HPLC制备色谱从该菌株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一... 应用Ⅰ型聚酮合酶(PKS-I)基因筛选体系从32株海洋放线菌中寻找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潜在产生菌,通过DNA序列相似性比对从5株阳性菌株中筛选获得了游动放线菌Actinoplanes sp.FIM060065。采用HPLC制备色谱从该菌株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一个大环内酯类化合物FW060065,紫外、质谱以及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表明它与台勾霉素B同质,药敏实验表明其对艰难梭菌、消化链球菌、双歧杆菌等革兰氏阳性厌氧菌显示出较强的抗菌能力。本研究通过基因筛选获得了台勾霉素的产生菌及其相应的代谢产物,为Ⅰ型聚酮合酶基因与大环内酯类化合物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聚酮合酶 基因筛选 代谢产物 台勾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生质体异种融合技术选育他克莫司高产菌株
12
作者 严凌斌 张杨杰 +3 位作者 张祝兰 陈洲琴 林仙菊 连云阳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1,共4页
以筑波链霉菌(Streptomyces tsukubaensis)FIM-17-244和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FIM-24-69为亲本菌株,通过原生质体异种融合技术筛选获得一株孢子量丰富的他克莫司(FK506)高产融合菌株FIM-22-86,其摇瓶发酵效价较亲本菌... 以筑波链霉菌(Streptomyces tsukubaensis)FIM-17-244和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FIM-24-69为亲本菌株,通过原生质体异种融合技术筛选获得一株孢子量丰富的他克莫司(FK506)高产融合菌株FIM-22-86,其摇瓶发酵效价较亲本菌株FIM-17-244提高了15.5%;融合菌株FIM-22-86的遗传性状稳定,在1 t发酵罐中连续发酵3个批次,平均发酵效价达1771μg·mL^(-1),有望用于降低FK506工业化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 他克莫司 发酵 原生质体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孔板培养高通量筛选rakicidin B1高产菌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剑 江红 林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1352-1355,共4页
目的获得rakicidin B1的高产突变菌株。方法建立深孔板发酵rakicidin B1的方法,结合常压室温等离子体技术(ARTP)及核糖体工程对rakicidin B1的产生菌进行高通量诱变选育。结果获得一株高产突变菌株R36-27,其摇瓶发酵产量达到490mg/L左右... 目的获得rakicidin B1的高产突变菌株。方法建立深孔板发酵rakicidin B1的方法,结合常压室温等离子体技术(ARTP)及核糖体工程对rakicidin B1的产生菌进行高通量诱变选育。结果获得一株高产突变菌株R36-27,其摇瓶发酵产量达到490mg/L左右,较出发菌株提高了237.9%;经遗传稳定性考察验证了该菌株稳定性较好。结论采用ARTP为诱变源,以庆大霉素抗性为选择压力,结合深孔板高通量筛选,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得高产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等离子体 核糖体工程 高通量筛选 深孔板 Rakicid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酮合酶与药物筛选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路劼 赵薇 连云阳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55-661,共7页
由于结构多样化和生物活性多样性,聚酮化合物已经成为新药的重要来源。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是合成聚酮类物质的酶复合体。本文介绍了聚酮合酶的分类、作用机制及相关药物筛选的研究进展。并对通过宏基因组技术,从自然环... 由于结构多样化和生物活性多样性,聚酮化合物已经成为新药的重要来源。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是合成聚酮类物质的酶复合体。本文介绍了聚酮合酶的分类、作用机制及相关药物筛选的研究进展。并对通过宏基因组技术,从自然环境中获得新聚酮化合物的基因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酮化合物 聚酮合酶 药物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囊霉素产生菌营养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限定培养基的建立 被引量:2
15
作者 罗婷 林永勉 +2 位作者 郑孝贤 郑军荣 程元荣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31,52,共7页
目的建立新型免疫抑制剂子囊霉素产生菌吸水链霉菌FAC0329的化学合成限定培养基,为进一步研究子囊霉素产生菌的营养生物合成奠定基础。方法分别试验不同浓度的20种碳源,19种氨基酸和7种无机盐对子囊霉素产生菌FAC0329生长和子囊霉素生... 目的建立新型免疫抑制剂子囊霉素产生菌吸水链霉菌FAC0329的化学合成限定培养基,为进一步研究子囊霉素产生菌的营养生物合成奠定基础。方法分别试验不同浓度的20种碳源,19种氨基酸和7种无机盐对子囊霉素产生菌FAC0329生长和子囊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应用建立的子囊霉素合成培养基研究了子囊霉素、FK506和雷帕霉素三个结构类似物的生物合成,表明该培养基的专一性。结果与结论研究了子囊霉素的营养生物合成,首次建立了适合子囊霉素产生菌的专一化学合成限定培养基,为进一步研究子囊霉素的生物合成,提高发酵生物效价提供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囊霉素 FK506 雷帕霉素 化学合成限定培养基 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香聚酮类化合物产生菌的分子筛选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彭飞 方志锴 +2 位作者 谢阳 江红 连云阳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00-505,515,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芳香聚酮类化合物产生菌的基因筛选方法并获得相应结构类型的化合物。方法依据芳香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所用的II型酮基合酶的同源性设计简并引物,通过PCR方法扩增出约0.6kb目的基因片段,同时通过同源进化和抗菌活性分... 目的建立一种芳香聚酮类化合物产生菌的基因筛选方法并获得相应结构类型的化合物。方法依据芳香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所用的II型酮基合酶的同源性设计简并引物,通过PCR方法扩增出约0.6kb目的基因片段,同时通过同源进化和抗菌活性分析对海洋放线菌是否产生芳香聚酮类化合物进行早期评估,并最终从阳性菌中分离得到相应结构类型的化合物。结果利用建立的芳香聚酮类化合物产生菌基因筛选体系对100株海洋放线菌进行筛选,获得了18株携带II型酮基合酶基因的阳性菌株,通过同源进化和抗菌活性分析后从中筛选到1株与多环氧杂蒽酮类化合物lysolipin和xantholipin的酮基合酶基因同源的野野村菌(Nonomuraea sp.)FIM02-765,并最终从该菌中分离得到多环氧杂蒽酮类化合物simaomicinα。结论本研究通过聚酮合酶编码基因的同源进化分析以及建立起来的II型酮基合酶基因与化合物之间的联系,验证了芳香聚酮类化合物产生菌的基因筛选方法的可行性,同时本文还首次从野野村菌(Nonomuraea sp.)中分离得到多环氧杂蒽酮类化合物simaomicinα,这些都为高效利用海洋放线菌资源和基因资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聚酮化合物 分子筛选 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前体物对巴弗洛霉素A1生物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剑 孙菲 +1 位作者 方志锴 江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5-130,共6页
通过研究小分子前体物对巴弗洛霉素A1 生物合成的影响,寻找提高巴弗洛霉素A1 发酵产量的有效方法。主要考察了不同前体物对巴弗洛霉素A1 生物合成的影响,以及有效前体物的最佳添加浓度和添加时间点。结果显示,缬氨酸是巴弗洛霉素A1 合... 通过研究小分子前体物对巴弗洛霉素A1 生物合成的影响,寻找提高巴弗洛霉素A1 发酵产量的有效方法。主要考察了不同前体物对巴弗洛霉素A1 生物合成的影响,以及有效前体物的最佳添加浓度和添加时间点。结果显示,缬氨酸是巴弗洛霉素A1 合成的最佳前体,36 h 时添加0.2%缬氨酸,巴弗洛霉素A1 产量高达285.5 mg/L,比对照组提高了78.4%。前体物的供给能显著影响巴弗洛霉素A1 的生物合成,补加缬氨酸能有效提高巴弗洛霉素A1 的发酵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弗洛霉素A1 生物合成 发酵 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kicidin B1酯化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和抗菌活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丽 赵薇 +3 位作者 江宏磊 周剑 江红 林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1341-1346,共6页
目的本研究对rakicidin B1化合物3位羟基进行结构修饰,得到rakicidin B1酯化反应的系列衍生物,并考察其体外抗肿瘤及抗菌活性。方法以rakicidin B1为原料,经与不同的氯甲酸酯反应,再经水洗、制备、冻干制得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H... 目的本研究对rakicidin B1化合物3位羟基进行结构修饰,得到rakicidin B1酯化反应的系列衍生物,并考察其体外抗肿瘤及抗菌活性。方法以rakicidin B1为原料,经与不同的氯甲酸酯反应,再经水洗、制备、冻干制得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HR-ESI-MS确证。结果对酯化反应的4个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及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4对常氧和乏氧培养下的人结肠癌细胞HCT-8和人胰腺癌细胞PANC-1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抑制作用;总体上看化合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艰难梭菌和万古霉素耐药粪肠球菌等10株革兰阳性菌活性均低于对照品,活性较弱。结论化合物1和3对人结肠癌细胞HCT-8和人胰腺癌细胞PANC-1具有较强的乏氧抗肿瘤活性,可作为新型的抗癌备选药物进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kicidin B1 合成 抗肿瘤活性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新衍生物FIM-X7通过促进自噬影响N2a-APP695细胞表达β淀粉样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夸良 吕裕斌 +5 位作者 谢立君 应加银 余辉 程元荣 潘福生 黄捷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8期763-768,共6页
目的mTOR信号通路在Aβ诱导的神经退行性病变中起重要作用,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研究含噻唑侧链的雷帕霉素新衍生物FIM-X7对N2a-APP695细胞表达Aβ的影响,探讨FIM-X7在阿尔茨海默症的应用前景。方法ELISA方法检测FIM-X7... 目的mTOR信号通路在Aβ诱导的神经退行性病变中起重要作用,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研究含噻唑侧链的雷帕霉素新衍生物FIM-X7对N2a-APP695细胞表达Aβ的影响,探讨FIM-X7在阿尔茨海默症的应用前景。方法ELISA方法检测FIM-X7对N2a-APP695细胞表达Aβ40和Aβ42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FIM-X7对N2a-APP695细胞表达自噬相关蛋白和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测定FIM-X7的免疫抑制活性,MTT法检测FIM-X7对N2a-APP695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FIM-X7对N2a-APP695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FIM-X7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降低自噬相关蛋白ULK1的磷酸化,促进细胞自噬进而降低N2a-APP695表达Aβ的水平;其对N2a-APP695细胞内Aβ40和Aβ42的作用效果与雷帕霉素相当。此外,FIM-X7几乎没有细胞毒性,对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活性仅为雷帕霉素的1/5000。结论雷帕霉素新衍生物FIM-X7具有降低N2a-APP695细胞表达Aβ40和Aβ42的作用,且具有比雷帕霉素更低的细胞毒性和免疫抑制活性,因此可能在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上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新衍生物 MTOR抑制剂 阿尔茨海默症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艰难梭菌rakicidin B1新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学活性评价(英文) 被引量:1
20
作者 谢立君 陈丽 +3 位作者 赵薇 周剑 江红 林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1334-1340,共7页
目的以rakicidin B1为起始原料,经2步反应合成得到4个全新结构的rakicidin B1衍生物,并对其进行生物学活性研究,以期获得低细胞毒、高效抗艰难梭菌活性的化合物。方法课题组前期首次发现rakicidin B1具有较强的抗艰难梭菌活性,在其结构... 目的以rakicidin B1为起始原料,经2步反应合成得到4个全新结构的rakicidin B1衍生物,并对其进行生物学活性研究,以期获得低细胞毒、高效抗艰难梭菌活性的化合物。方法课题组前期首次发现rakicidin B1具有较强的抗艰难梭菌活性,在其结构基础上进行修饰和优化,通过氨基甲酸酯连接基团引入含氮杂环,设计合成得到4个全新目标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结构经高分辩质谱和核磁确证,并经抗艰难梭菌活性测试和细胞毒性活性测试。结果在合成的4个化合物中,有3个化合物具有与先导化合物更强或相当的抗艰难梭菌活性;同时,MTT测试结果表明,3个化合物的细胞毒性降低,以3b的细胞毒性降低最多。结论通过对rakicidin B1母核结构进行修饰和优化,获得全新结构的rakicidin B1衍生物并对其进行抗菌和细胞毒活性筛选。其中,化合物3b保留潜在抗艰难梭菌活性且细胞毒性降低最多,作为全新结构类型的抗艰难梭菌活性化合物,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kicdin B1 衍生物 艰难梭菌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