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紫外诱变选育巴弗洛霉素A1高产菌株及其培养基优化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陈海敏
孙菲
袁源
吴佳雯
江红
周剑
-
机构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福建省新药(微生物)筛选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61,共11页
-
基金
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2024R1005007,2023R1005004)。
-
文摘
【目的】巴弗洛霉素是由灰褐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brunneus)发酵产生的一类大环内酯化合物,对多种植物真菌具有拮抗作用,其代表性化合物为巴弗洛霉素A1(Baf A1)。为了进一步提升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IM-B0711合成Baf A1的发酵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以其为出发菌株选育Baf A1高产菌株,并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紫外诱变选育高产突变株,单因素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法进行摇瓶发酵工艺优化。【结果】紫外诱变菌株UV-21的Baf A1产量达到397.99 mg/L,较原始菌株提高了23.60%。单因素试验表明,该菌株发酵的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为麦芽糊精、大豆蛋白胨和碳酸钙,最佳培养条件为pH 7.0、接种量3%(体积分数)、装液量30 mL/250 mL、发酵培养时间96 h。最陡爬坡试验表明,在麦芽糊精45 g/L、大豆蛋白胨15 g/L、碳酸钙0.5 g/L时相对效价达到最高,为147.18%。响应面优化试验表明,该菌株的最佳发酵工艺:麦芽糊精45.98 g/L、大豆蛋白胨14.96 g/L、碳酸钙0.48 g/L、缬氨酸3 g/L,初始pH 7.0、接种量3%(体积分数)、装液量30 mL/250 mL、发酵培养时间96 h。优化后高产菌株UV-21摇瓶发酵产量为627.58 mg/L,较初始工艺提高了57.69%。【结论】基于紫外诱变及培养基的响应面优化试验获得1株Baf A1产量为627.58 mg/L的高产菌株,较原始菌株FIM-B0711产量提高了57.69%。
-
关键词
巴弗洛霉素
链霉菌
响应面试验
发酵优化
紫外诱变
培养条件
工艺参数
-
Keywords
bafilomycins
Streptomyces
response surface test
fermentation optimization
ultraviolet mutagenesis
cultivation condition
process parameters
-
分类号
TQ920.1
[轻工技术与工程—发酵工程]
Q78
[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