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生物矿化的生态修复措施下边坡土壤理化特性与微生物群落的协同演变研究
1
作者 连进禄 罗立津 +5 位作者 傅志森 余芳 苑华臻 丁聪 聂毅磊 郑军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5-1288,共14页
本研究聚焦基于微生物矿化的生态修复措施(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厚层基材喷射)对边坡土壤的影响,重点解析了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的协同演变机制。研究发现,该生态修复措施(XF)显著改善了土壤理化特性,与对照组相比,土壤pH由4.30升... 本研究聚焦基于微生物矿化的生态修复措施(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厚层基材喷射)对边坡土壤的影响,重点解析了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的协同演变机制。研究发现,该生态修复措施(XF)显著改善了土壤理化特性,与对照组相比,土壤pH由4.30升至5.20,有机质含量由8.06 g·kg^(-1)增至15.67 g·kg^(-1),全氮含量由0.32 g·kg^(-1)增至0.53 g·kg^(-1),碱解氮含量由24.37 mg·kg^(-1)增至43.60 mg·kg^(-1),有效磷含量由0.27 mg·kg^(-1)增至15.88 mg·kg^(-1),速效钾含量由70.00 mg·kg^(-1)增至110.67 mg·kg^(-1),土壤肥力状况大幅提高。α多样性指数显示,XF组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更高,且β多样性分析进一步证实XF组与对照组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在微生物群落组成方面,XF组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等占比升高。其中,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伯克霍尔德氏菌-卡巴莱罗尼亚菌-副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菌群和中华单胞菌属(Sinomonas)等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进而增强了有机物分解和碳氮养分循环功能。相比之下,对照组以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等维持土壤基础功能的土著微生物为主。利用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确定有效磷为最关键环境因子,其解释度高达98.34%。微生物物种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未分类的B12-WMSP1目下的属与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与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JG30-KF-CM45科下未分类属与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这些发现阐明了该生态修复措施下边坡土壤理化特性与微生物群落的协同演变规律,为边坡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对推动生态修复技术的优化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积技术 生态修复 边坡土壤 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产生的淀粉酶抑制制研究Ⅱ.发酵、分离与理化性质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华珍 江宏磊 +1 位作者 杨劲松 刘英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2-16,共5页
S-2-35菌株产生的淀粉酶抑制剂对人体内的a-淀粉酶、唾液酸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产生菌在28℃摇瓶发酵时,碳源利用率高于氮源利用率。发酵48小时后,菌丝的生长速度随着碳源利用率的加速而加快。淀粉酶抑制剂的含量在2... S-2-35菌株产生的淀粉酶抑制剂对人体内的a-淀粉酶、唾液酸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产生菌在28℃摇瓶发酵时,碳源利用率高于氮源利用率。发酵48小时后,菌丝的生长速度随着碳源利用率的加速而加快。淀粉酶抑制剂的含量在25小时后迅速提高,并在72小时达最高峰。发酵液经活性炭吸附,DEAE-52纤维索、CM-32纤维素和SephadexG-25层析后的活性部分经HPLC得三个活力峰。显色反应表明对茚三酮、双缩脉呈阴性反应,对吐伦、间苯二酚、Ant-hrone和KMnO_4呈阳性反应。紫外光谱呈末端吸收,红外光谱在3391、1410、1030及927cm ̄(-1)处有吸收峰。质谱测定A组分分子量为9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酶 抑制剂 发酵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3
作者 程元荣 郑卫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32-640,共9页
微生物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抗生素和非抗生素生物活性物质。每年发现近百个新微生物活性物质 ,其中新的非抗生素生物活性物质逐年增多 ,并在数量上超过抗生素。虽然放线菌仍是主要产生菌 ,但近年来真菌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报道逐年增多。据... 微生物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抗生素和非抗生素生物活性物质。每年发现近百个新微生物活性物质 ,其中新的非抗生素生物活性物质逐年增多 ,并在数量上超过抗生素。虽然放线菌仍是主要产生菌 ,但近年来真菌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报道逐年增多。据已报道的资料 ,作者认为 :小单孢菌、稀有放线菌和多粘菌是寻找新微生物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菌源。海洋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多样性以及化学物质的独特性吸引人们涉足海洋微生物索取新药物。尽管从海洋微生物筛选获得新药的机率高 ,但是关键要解决海洋微生物的分离方法和培养方法。除研发全新化学结构的新生物活性物质外 ,应对以往研究过、但被暂时舍弃或未深入研究的“老抗生素”重新评价并开发为新的微生物活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生物活性物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消毒剂对微生物实验室环境分离菌的消毒效果验证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林梦丹 詹清 +4 位作者 周阿容 揭小玲 郑孝贤 王海龙 方东升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4期39-45,共7页
研究5种消毒剂对微生物实验室环境分离菌的消杀效果,为微生物实验室合理有效地使用消毒剂提供依据。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法,观察75%乙醇、70%异丙醇、2 g·L^(−1)新洁尔灭、400 mg·L^(−1)84消毒液和过氧化氢银离子消毒剂(4.5%... 研究5种消毒剂对微生物实验室环境分离菌的消杀效果,为微生物实验室合理有效地使用消毒剂提供依据。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法,观察75%乙醇、70%异丙醇、2 g·L^(−1)新洁尔灭、400 mg·L^(−1)84消毒液和过氧化氢银离子消毒剂(4.5%H2O2、80 mg·L^(−1)Ag^(+))对微生物实验室环境分离菌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75%乙醇、70%异丙醇、2 g·L^(−1)新洁尔灭和400 mg·L^(−1)84消毒液作用2 min,对细菌繁殖体的杀灭对数值均大于5.00,达到消毒合格的要求。过氧化氢银离子消毒剂(4.5%H2O2、80 mg·L^(−1)Ag^(+))作用60 min,对真菌的杀灭对数值大于4.00,对巨大芽孢杆菌的杀灭对数值大于5.74,达到消毒合格要求;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杀灭对数值为2.36,未达到消毒合格要求。综上分析,环境分离菌更能真实地反映实验室微生物污染情况。实验室应根据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消毒剂效能验证,依据效能验证结果,合理地筛选和轮换使用至少2种以上的消毒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分离菌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法 消毒剂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产生的淀粉酶抑制剂研究Ⅲ淀粉酶抑制剂抑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英 刘华珍 江宏磊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7-20,共4页
S-2-35淀粉酶抑制剂是一种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的白色粉末,其紫外谱图呈末端吸收,红外谱图在3391、1572、1410、1030及927cm ̄(-1)处有明显吸收峰。该抑制剂在pH6.5的条件下对a-淀粉酶有... S-2-35淀粉酶抑制剂是一种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的白色粉末,其紫外谱图呈末端吸收,红外谱图在3391、1572、1410、1030及927cm ̄(-1)处有明显吸收峰。该抑制剂在pH6.5的条件下对a-淀粉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D_(50)为1.7×10-5mol/L).在37℃,pH6.5的磷酸缓冲液中,S-2-35抑制剂对淀粉酶的抑制作用与抑制剂的浓度关系密切,在抑制剂浓度较小的情况下,抑制剂与酶的结合呈直线关系,随着抑制剂浓度增大,残留活力曲线则出现漂移。根据Dixon图和Lineweaver-Burk图的研究表明,S-2-35淀粉酶抑制剂对淀粉酶的结合和底物呈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K_i为1.5~1.6×10 ̄(-6)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酶 抑制剂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产生的免疫抑制剂 被引量:14
6
作者 程元荣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A00期24-35,共12页
微生物产生的免疫抑制剂程元荣(国家医药管理局、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福州350007)Immunosuppresentsfrommicroorganismorigin¥ChengYuanrong(FujianInsti... 微生物产生的免疫抑制剂程元荣(国家医药管理局、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福州350007)Immunosuppresentsfrommicroorganismorigin¥ChengYuanrong(FujianInstituteofMicrobiolo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免疫抑制剂 环孢菌素 RAPAMYC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IM18-327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7
作者 陈丽 谢立君 +5 位作者 周剑 林如 温耀明 邱观荣 江红 江宏磊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0,共8页
目的本文对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IM18-327发酵液中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浸提、萃取、硅胶柱层析及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次级代谢产物,其结构经MS、NMR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对比来确定。结果从该菌株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 目的本文对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IM18-327发酵液中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浸提、萃取、硅胶柱层析及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次级代谢产物,其结构经MS、NMR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对比来确定。结果从该菌株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6个化合物,均为吲哚并咔唑类生物碱,其结构分别鉴定为7-ethyl-UCN-01(1)、RK-1409(2)、RK-286C(3)、星孢菌素(4)、7-methoxy-RK-286C(5)、K252c(6)。结论化合物1~6均是首次从该菌株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1是新的天然产物,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3对人源乳腺癌细胞MCF-7和胃癌细胞NCI-N87的抑制活性较好,其IC_(50)值为0.14~2.29μmol/L;同时也发现它们对激酶PKCθ也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其IC_(50)值为IC_(50)值为0.19~60.9 nmol/L。该研究结果对丰富吲哚并咔唑类生物碱的种类、发现候选抗肿瘤药物等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孢菌素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5株小单孢菌对西罗莫司的微生物转化
8
作者 李夸良 黄捷 +4 位作者 杨国新 余辉 潘福生 吕裕斌 程元荣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6-260,共5页
从55株小单孢菌转化西罗莫司的研究中获得了15株能够转化西罗莫司的小单孢菌。其中,13株小单孢菌转化西罗莫司产生7个产物,它们在HPLC图谱中有相同的相对保留时间。在另2株菌中,我们选出小单孢菌FIM02-848进行深入研究,经分类学研究鉴... 从55株小单孢菌转化西罗莫司的研究中获得了15株能够转化西罗莫司的小单孢菌。其中,13株小单孢菌转化西罗莫司产生7个产物,它们在HPLC图谱中有相同的相对保留时间。在另2株菌中,我们选出小单孢菌FIM02-848进行深入研究,经分类学研究鉴定为棘孢小单孢菌FIM02-848,该菌株转化西罗莫司产生7个转化产物,我们从中分离获得了两个转化产物,一个分子量为916的转化产物进行结构鉴定表明,它与14-羟基雷帕霉素同质;另一个分子量为900的转化产物进行HPLC、UV和MS分析,均显示它与14-去氧雷帕霉素具有相同的特性,推测它可能是14-去氧雷帕霉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罗莫司 微生物转化 小单孢菌 14-羟基雷帕霉素 14-去氧雷帕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生物来源的肿瘤细胞抑制剂rakicidin B在乏氧条件下的作用机制初探
9
作者 赵薇 陈丽 +5 位作者 江宏磊 周剑 方志锴 连云阳 林风 江红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1328-1333,共6页
探索海洋微生物来源的rakicidin B在乏氧条件下对人结肠癌细胞系HCT-8细胞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克隆形成实验、划痕法和Transwell法测定rakicidin B对乏氧条件下HCT-8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细胞迁移与侵袭的影响;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 探索海洋微生物来源的rakicidin B在乏氧条件下对人结肠癌细胞系HCT-8细胞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克隆形成实验、划痕法和Transwell法测定rakicidin B对乏氧条件下HCT-8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细胞迁移与侵袭的影响;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HCT-8细胞株内HIFs关键基因(HIF1α、HIF2α)以及下游调控因子(VEGF、GLUT1、ABCG2、OCT4)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乏氧条件下,rakicidin B可以抑制HCT-8细胞的克隆形成以及迁移与侵袭;同时,rakicidin B可以显著下调缺氧诱导因子以及相关蛋白的转录与表达水平。初步揭示rakicidn B在乏氧条件下抑制肿瘤细胞HCT-8增殖的分子机制是通过HIF1α和HIF2α信号通路调节下游相关基因转录与表达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kicidin B 克隆形成 迁移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筛选来源于微生物的生物催化剂—酶
10
作者 刘华珍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3期62-65,77,共5页
一微生物产生的生物催化剂生物陞化剂—酶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体中,它广泛地存在于动物体中、植物体中,微生物体中以及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微生物种类繁多,目前已经确切知道的菌种不少于30多万种。研究表明一切来源于动。
关键词 生物催化剂 微生物资源 次级代谢产物 产生菌 酶制剂工业 嗜热微生物 筛选模型 胆红素氧化酶 降解纤维素 筛选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蛋白酶抑制剂的筛选和检测方法
11
作者 刘华珍 《微生物学杂志》 CAS 1984年第2期37-40,共4页
源于微生物的蛋白酶抑制剂都具有小分子、低毒性的特点,它比来自于动、植物体的大分子蛋白酶抑制剂在医学上更有实际意义。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蛋白水解酶与炎症、受精、致癌及肌肉萎缩等疑难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想像作为控制蛋白... 源于微生物的蛋白酶抑制剂都具有小分子、低毒性的特点,它比来自于动、植物体的大分子蛋白酶抑制剂在医学上更有实际意义。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蛋白水解酶与炎症、受精、致癌及肌肉萎缩等疑难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想像作为控制蛋白酶活力的抑制剂势必在防治上述疾病中发挥其潜在的作用。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证实了上述认识的正确性。抗肽剂、抑糜酶剂和亮肽剂都能抑制烧伤时的疼痛,具有显著抑制水泡形成的作用。抑胃酶剂、亮肽剂、抗肽剂和抑糜酶剂都具有抑制海胆受精过程的效果。亮肽剂能抑制由致癌物质诱发的鼷鼠皮肤肿瘤的形成和大肠癌的发生也能抑制食道癌、乳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抑制剂 底物 催化水解 透明圈法 微生物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矿化对塔基弃土的固结作用及抗降雨侵蚀效果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垚 王重卿 +5 位作者 江世雄 罗立津 李熙 陈鸿 郑军荣 贾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4期14713-14720,共8页
输变电线路工程建设过程会产生大量弃土,因土体松散受降雨作用极易饱和形成渗流,从而诱发滑坡和水土流失。本研究在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仿真模拟试验平台,通过喷洒方式向塔基弃土添加微生物矿化菌液和胶结液,分析测定土壤试样的干密度、... 输变电线路工程建设过程会产生大量弃土,因土体松散受降雨作用极易饱和形成渗流,从而诱发滑坡和水土流失。本研究在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仿真模拟试验平台,通过喷洒方式向塔基弃土添加微生物矿化菌液和胶结液,分析测定土壤试样的干密度、孔隙度、渗透性、液限、塑限、压缩性、抗剪切强度等土力学指标,用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表征矿化试样的晶体类型和微观形貌,最终将技术工艺在输电线路工程现场进行示范应用。结果表明,喷洒微生物矿化菌液和胶结液,可在塔基弃土孔隙中形成方解石型碳酸钙晶体,使塔基弃土更加密实,增大干密度,降低孔隙度和渗透系数,且液限增高5%,塑限降低5%,赋予土壤更好的可塑性,内摩擦角从29.97°提高到了32.62°,提高土壤的抗剪强度,对塔基弃土浅层具有很好的固结作用,可显著降低受不同等级强度降雨侵蚀的产沙量,从而减少因降雨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场示范也进一步证明了抗降雨侵蚀效果,微生物矿化技术可非常明显地减少流失斑。因此,微生物矿化技术可作为输变电线路工程建设的一项绿色、环保、简便、高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矿化 输变电线路工程 弃土固结 抗降雨侵蚀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春醋来源微生物筛选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喜珍 林风 +2 位作者 李志强 郑秋霞 吴丽云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3年第12期15-26,共12页
永春老醋发酵过程微生物菌落变化对其品质形成及工艺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对永春老醋发酵过程样品进行微生物筛选、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初步鉴定,共筛选出107株菌株,鉴定多为芽孢杆菌、醋酸杆菌、乳酸菌、酵母菌、霉菌。利用高通量测... 永春老醋发酵过程微生物菌落变化对其品质形成及工艺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对永春老醋发酵过程样品进行微生物筛选、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初步鉴定,共筛选出107株菌株,鉴定多为芽孢杆菌、醋酸杆菌、乳酸菌、酵母菌、霉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品进行细菌与真菌多样性分析,不同水平下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在细菌菌落组成中,YCV1(醋母)、YCV4(2.5年陈醋)组成相似,YCV2(8个月陈醋)、YCV3(3年陈醋)、YCV5(1.5年陈醋)组成相似,YCZ1(糟床1)、YCZ2(糟床2)组成相似,HYQ1(黑衣曲)与其他样品差异较大;真菌菌落组成分析中,YCV2与YCV3组成相似,YCV4、YCV5两者较为相似与YCZ2一定程度相似,YCV1、HYQ1及YCZ1与其他样品相差大。不同样品真菌与细菌菌落结构差异大。该研究结果为永春醋发酵过程的理论研究及工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后期永春醋药食同源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春老醋 分离纯化 细菌多样性 真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具有抗氧化活性茶源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与绿茶共发酵研究
14
作者 陈洲琴 杨煌建 +5 位作者 程贤 郑木创 吕婉琪 罗立津 张祝兰 连云阳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1-57,共7页
该研究采用涂布分离法从新鲜黄金桂茶叶中分离筛选能提高绿茶抗氧化能力的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考察其对绿茶发酵产物功能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能提高绿茶抗氧化能... 该研究采用涂布分离法从新鲜黄金桂茶叶中分离筛选能提高绿茶抗氧化能力的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考察其对绿茶发酵产物功能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能提高绿茶抗氧化能力的内生真菌,编号为T12。经鉴定,菌株T12为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绿茶经菌株T12发酵后,pH降低至4.37,多酚、总黄酮和总儿茶素含量分别提高34.01%、25.13%和63.60%,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35.52%,酯型儿茶素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而非酯型儿茶素和没食子酸的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均升高,抗氧化能力增强;显著促进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增殖活性,提高了紫外B(UVB)辐射诱导的HaCaT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降低了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的生成。综上,菌株T12对绿茶的功能成分和生物活性有明显影响,为绿茶接种发酵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逊德巴利酵母 绿茶 分离 鉴定 活性成分 抗氧化能力 HACAT细胞 细胞损伤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差向庆大霉素C1a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郑卫 卓锦明 +2 位作者 张俊成 张发香 程元荣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592-595,共4页
以西索米星、奈替米星为母核 ,对双键进行选择催化氢化 ,得到氢化西索米星 ( 5′ 差向庆大霉素C1a)和新化合物氢化奈替米星 ( 5′ 差向依替米星 ) ,由于它们的空间构象发生改变导致抗菌活性的降低。
关键词 催化氢化 5′-差向庆大霉素C1a 5′-差向依替米星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新衍生物FIM-X7通过促进自噬影响N2a-APP695细胞表达β淀粉样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夸良 吕裕斌 +5 位作者 谢立君 应加银 余辉 程元荣 潘福生 黄捷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8期763-768,共6页
目的mTOR信号通路在Aβ诱导的神经退行性病变中起重要作用,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研究含噻唑侧链的雷帕霉素新衍生物FIM-X7对N2a-APP695细胞表达Aβ的影响,探讨FIM-X7在阿尔茨海默症的应用前景。方法ELISA方法检测FIM-X7... 目的mTOR信号通路在Aβ诱导的神经退行性病变中起重要作用,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研究含噻唑侧链的雷帕霉素新衍生物FIM-X7对N2a-APP695细胞表达Aβ的影响,探讨FIM-X7在阿尔茨海默症的应用前景。方法ELISA方法检测FIM-X7对N2a-APP695细胞表达Aβ40和Aβ42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FIM-X7对N2a-APP695细胞表达自噬相关蛋白和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测定FIM-X7的免疫抑制活性,MTT法检测FIM-X7对N2a-APP695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FIM-X7对N2a-APP695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FIM-X7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降低自噬相关蛋白ULK1的磷酸化,促进细胞自噬进而降低N2a-APP695表达Aβ的水平;其对N2a-APP695细胞内Aβ40和Aβ42的作用效果与雷帕霉素相当。此外,FIM-X7几乎没有细胞毒性,对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活性仅为雷帕霉素的1/5000。结论雷帕霉素新衍生物FIM-X7具有降低N2a-APP695细胞表达Aβ40和Aβ42的作用,且具有比雷帕霉素更低的细胞毒性和免疫抑制活性,因此可能在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上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新衍生物 MTOR抑制剂 阿尔茨海默症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双孢菌新种研究——Ⅰ.福建小双孢菌的鉴定
17
作者 林永珠 谢阳 金章旭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5-21,共7页
从福建省土壤中分离到五株有拮抗作用的小双孢菌,编号为80-11、80-14、80-71、80-74和80-182。这些菌株的气生菌丝体为灰色,基内菌丝体为红棕-紫褐色;在气生菌丝体的短孢子梗上产生呈纵对的孢子;在各种固体培养基上产生丰富的紫色结晶,... 从福建省土壤中分离到五株有拮抗作用的小双孢菌,编号为80-11、80-14、80-71、80-74和80-182。这些菌株的气生菌丝体为灰色,基内菌丝体为红棕-紫褐色;在气生菌丝体的短孢子梗上产生呈纵对的孢子;在各种固体培养基上产生丰富的紫色结晶,在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气生菌丝体的生长必需有维生素B,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分泌物附着于菌体表面。细胞壁化学组份Ⅲ型并含有少量甘氨酸,全细胞糖B型,含马杜拉糖。甲基萘醌为MK-9,MK-9(H_2)、MK-9(H_4)。通过分类研究,证明以典型菌株80-182为代表的几个菌株与小双孢菌属中的已知菌种有很大不同,是新种,命名为福建小双孢菌Microbispora fujianensissp·nov·19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双孢菌属 福建小双孢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MA-18化学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郑榕 林永珠 +6 位作者 陈磊 谢阳 陈航 程元荣 刘理 聂中越 黎亚平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11,7,共5页
从棘孢小单孢福建亚种No.80-A18(Micromonosporaechinosporasubsp,fujianen-sisNo80-A18)的发酵液中提取的黑色录生物合成抑制剂MA-18,经提取、纯化和理化性质鉴别,根据元素分析、EI-MS和13C-NMR的结果,确定其分子式为C7H7... 从棘孢小单孢福建亚种No.80-A18(Micromonosporaechinosporasubsp,fujianen-sisNo80-A18)的发酵液中提取的黑色录生物合成抑制剂MA-18,经提取、纯化和理化性质鉴别,根据元素分析、EI-MS和13C-NMR的结果,确定其分子式为C7H7NO2,分子量137,分析1H-NMR和13C-NMR主要信号的归属.推测MA-18为苯的衍生物。MA-18抑制轮生链霉菌(Str-eptoverticilliummelosporm)80-A16在胨铁球脂培养基(ISP6)、青色链霉菌(Streptomycesglau-cus)93-5在酪氨酸琼脂培养基(ISP7)上形成黑色素,并抑制蘑菇酪氨酸酶合成黑色素蛋白。MA-18不抗真菌和大多数细菌,仅对金葡球菌有微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 生物合成抑制剂 MA-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枇杷酵素发酵过程生物学特性和主要功效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洲琴 张祝兰 +5 位作者 程贤 林仙菊 杨煌建 严雪浪 朱爱明 连云阳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3年第10期23-28,共6页
为探究枇杷酵素发酵过程生物学特性和主要功效酶活性变化规律,以枇杷为原料,分析发酵过程中有效活菌数、总酸、pH值、有机酸、总酚、氨基酸以及主要功效酶等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的有效活菌数在1~5 d内快速增长,达到1... 为探究枇杷酵素发酵过程生物学特性和主要功效酶活性变化规律,以枇杷为原料,分析发酵过程中有效活菌数、总酸、pH值、有机酸、总酚、氨基酸以及主要功效酶等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的有效活菌数在1~5 d内快速增长,达到10~9水平,20~140 d内保持在10~8数量级以上,有效维持稳定的微生物生态环境;pH值先降低后维持稳定在3.5左右,而总酸含量不断增加至6.26 g·L^(-1)后趋于稳定;总酚含量在1~65 d呈现上升趋势,65~140 d后缓慢下降;枇杷酵素含有17种氨基酸,含量较高的氨基酸主要是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胱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随着发酵时间增加,各氨基酸含量在不同阶段出现波动变化,总氨基酸含量与必需氨基酸含量逐渐提高。酵素中不同功效酶的活性变化规律较为复杂,蛋白酶活力在1~35 d呈逐渐上升趋势,酶活力最高至15.14 U·mL^(-1),在发酵35~65 d呈现缓慢下降趋势,65~140 d酸性蛋白酶活性趋于稳定;SOD酶活力在1~65 d阶段呈上升趋势,酶活力最高至42.0 U·mL^(-1),在发酵65~140 d呈现缓慢下降趋势;β-葡聚糖酶活性在1~20 d呈上升趋势,酶活力最高至4.52 U·mL^(-1),在发酵20~140 d β-葡聚糖酶活性趋于稳定;脂肪酶活力较低,在1~5 d呈上升趋势,第5 d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0.12 U·mL^(-1),随着发酵时间延长脂肪酶活性逐渐降低。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枇杷酵素的中试制备、品质优化及构建枇杷酵素的综合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酵素 发酵 生物学特性 功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链霉菌的鉴定及其产格尔德霉素的发酵工艺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鹭 袁源 +3 位作者 方志锴 林如 江红 周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9-309,共11页
【目的】对链霉菌Streptomyce sp.FIM18-0592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胞外格尔德霉素产量进行发酵工艺优化,旨在提高产量并降低发酵成本。【方法】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菌种鉴定;... 【目的】对链霉菌Streptomyce sp.FIM18-0592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胞外格尔德霉素产量进行发酵工艺优化,旨在提高产量并降低发酵成本。【方法】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菌种鉴定;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培养条件及培养基配方,进一步使用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培养基配方的含量。【结果】通过对链霉菌FIM18-0592的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初步培养观察发现,其在ISP2等培养基上生长较好,气生菌丝旺盛,产黑色素。结合16S rDNA分子鉴定,确定该菌为格尔德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geldanamycininus)。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发酵条件以及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得到最适宜菌株发酵的培养条件为转速140 r/min、装液量12%(体积分数)、接种量7%(体积分数)、培养时间144 h。最佳的碳源、氮源、无机盐分别为葡萄糖、黄豆饼粉和硫酸铵。采用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了其最优的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10.42%、黄豆饼粉1.68%、硫酸铵0.3%、乳酸0.3%、甘油4%、硫酸镁0.1%、碳酸钙0.4%,在此条件下,格尔德霉素的发酵效价达到2887μg/mL,较原始发酵工艺效价提高了66%。【结论】链霉菌FIM18-0592为格尔德霉素链霉菌,通过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显著提高格尔德霉素的产量,为格尔德霉素及其衍生物的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尔德霉素 菌种鉴定 发酵优化 单因素优化 响应面试验 形态特征 培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