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抑制还是增强分心干扰? 被引量:1
1
作者 许双星 王紫乐 +1 位作者 祝松楠 张琪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4年第4期298-310,共13页
忽略无关刺激,专注相关刺激的选择性注意的关键在于任务加工涉及的负荷类型和水平。负荷理论将负荷分为知觉负荷和认知负荷,并发现高知觉负荷抑制干扰物分心,高认知负荷增强干扰物分心。后续研究在认知负荷对分心的影响上与负荷理论产... 忽略无关刺激,专注相关刺激的选择性注意的关键在于任务加工涉及的负荷类型和水平。负荷理论将负荷分为知觉负荷和认知负荷,并发现高知觉负荷抑制干扰物分心,高认知负荷增强干扰物分心。后续研究在认知负荷对分心的影响上与负荷理论产生了分歧。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分歧产生的原因,总结分心效应的影响因素。未来认知负荷的研究可积极探索与其他应用领域的联合研究,加快理论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的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负荷 工作记忆 分心 负荷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遵从伦理促进人机信任?决策类型反转效应与人机投射假说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晨 陈为聪 +2 位作者 黄亮 侯苏豫 王益文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4-209,I0010-I0012,共19页
阿西莫夫三大伦理原则是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基本伦理规范。本研究提出人机投射假说——人会从自身具有的认知、情感和行动智能出发,去理解机器人的智能并与之互动。通过3个实验,从原则一到原则三逐步考察在机器人是否遵守伦理原则对... 阿西莫夫三大伦理原则是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基本伦理规范。本研究提出人机投射假说——人会从自身具有的认知、情感和行动智能出发,去理解机器人的智能并与之互动。通过3个实验,从原则一到原则三逐步考察在机器人是否遵守伦理原则对人机信任的影响中,机器人决策类型(作为与否;服从人类命令与否;保护自身与否)的效应,以及人机投射的潜在机制。结果揭示了人机投射在机器人遵守伦理原则促进人机信任中起中介作用,以及机器人决策类型与是否遵守伦理原则之间有趣且有意义的交互效应:(1)在遵守情境下,机器人作为相对于不作为更有利于促进信任,但在违反情境下,则反之;(2)在遵守且尤其在违反情境下,机器人服从相比不服从人类命令更有利于促进人机信任;(3)相较于违反情境,机器人保护相比不保护自身在遵守情境下更有利于促进人机信任。跨实验的分析更深入地阐释了在遵守和违反伦理原则情境中以及伦理要求冲突情境中,有利于促进人机信任的机器人行动决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机器人伦理原则 人机信任 人机投射 人机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词切分和字号对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眼动的证据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梅华 兰泽波 +3 位作者 巫金根 李赛男 吴俊杰 闫国利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本研究采用移动窗口范式,探讨汉语词切分线索和字号对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采用3(词切分线索:不切分、正确词切分、错误词切分)×2(字号:大、小)×4(窗口:L1R2、L1R3、L1R4、整行)的被试内实验设计。结果发现,字号与窗口交互作... 本研究采用移动窗口范式,探讨汉语词切分线索和字号对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采用3(词切分线索:不切分、正确词切分、错误词切分)×2(字号:大、小)×4(窗口:L1R2、L1R3、L1R4、整行)的被试内实验设计。结果发现,字号与窗口交互作用不显著,词切分线索、字号与窗口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结果表明,字号对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可能非常有限,词切分线索也不调节字号对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号 阅读知觉广度 词切分线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睛效应不稳定性的原因阐释:基于主客观因素与心理机制视角 被引量:1
4
作者 雷贺雅 黄文欣 +3 位作者 陈为聪 洪金珠 郑岩 黄亮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6-498,共13页
眼睛效应指当呈现直视的眼睛线索时,个体的行为反应会发生明显变化。已有研究表明眼睛线索具有促进亲社会行为、减少反社会行为、提高自我意识等积极效应。然而在部分研究中眼睛效应并不能稳定地出现,导致其不稳定的因素包括眼睛的生理... 眼睛效应指当呈现直视的眼睛线索时,个体的行为反应会发生明显变化。已有研究表明眼睛线索具有促进亲社会行为、减少反社会行为、提高自我意识等积极效应。然而在部分研究中眼睛效应并不能稳定地出现,导致其不稳定的因素包括眼睛的生理特征、情绪类型、呈现时间、眼神注视方向、任务交互形式、周边人数与噪音、个体自我意识、群体身份和行为成本等。眼睛效应的心理机制包括声誉机制和规则机制等。基于影响因素和心理机制视角解释眼睛效应不稳定性的原因,有助于为其产生稳定的效益提供理论启示。未来可进一步细化眼睛线索的种类来扩展研究的适用范围,结合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深入探察相关的神经机制,在个体不同的发展阶段展开纵向对比,以及开展实地研究提高该领域研究的生态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睛线索 眼睛效应 声誉 自我意识 心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觉学习中非显著性刺激视觉加工的学习机制
5
作者 张琪 王紫乐 吴美君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9-700,共12页
非显著性刺激的知觉学习研究发现成人大脑具有可塑性,但是知觉学习如何影响不同的视觉加工阶段仍不清楚。通过将眼动指标划分为3个视觉加工阶段来探究知觉学习的机制:搜索潜伏期(早期),是指从搜索屏呈现到第一次眼跳离开初始注视点位置... 非显著性刺激的知觉学习研究发现成人大脑具有可塑性,但是知觉学习如何影响不同的视觉加工阶段仍不清楚。通过将眼动指标划分为3个视觉加工阶段来探究知觉学习的机制:搜索潜伏期(早期),是指从搜索屏呈现到第一次眼跳离开初始注视点位置的时间,代表了在搜索屏中选择第一个搜索位置的时间;注视点个数和平均注视时间(中期),代表搜索过程中注视加工的位置个数和平均加工时间;确定时间(后期),代表判断当前刺激是否为目标并做出反应的时间。结果发现对训练刺激的搜索正确率提高,反应时变快,同时搜索潜伏期显著增加,注视点个数和平均注视时间减少,且行为和眼动指标的变化都没有迁移至未训练刺激。说明知觉学习会影响早期和中期视觉加工阶段,可能通过增长搜索潜伏期,同时减少眼跳的次数和降低注视时间来提高搜索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学习 非显著性刺激 学习机制 视觉加工 眼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正常的自闭症儿童双眼注视点间距的特点及其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高世欢 陈顺森 +1 位作者 苏彦捷 林彩云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18-1027,共10页
视网膜上物象对应的外在注视点之间的距离,即双眼注视点间距(distance of binoculars point of regard,DBPR)在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个体上存在异常的表现,而ASD个体伴随较高的斜视发病率,可能会对其双眼注视... 视网膜上物象对应的外在注视点之间的距离,即双眼注视点间距(distance of binoculars point of regard,DBPR)在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个体上存在异常的表现,而ASD个体伴随较高的斜视发病率,可能会对其双眼注视点间距产生影响。研究采用正弦曲线平滑追踪任务范式,探索视觉正常的ASD儿童在动态刺激加工过程中DBPR的鉴别意义。结果发现,ASD儿童DBPR过大且具有跨任务类型的稳定性,且与斜视无关。DBPR在大振幅、快速度的条件下具有优良的鉴别力,并与自闭症行为量表总分以及感知觉维度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双眼注视点间距具有良好的鉴别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闭症谱系障碍 平滑追踪任务 双眼注视点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理论对城区流动儿童心理社会能力的影响机制:双中介作用 被引量:9
7
作者 曾天德 李杰 陈顺森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46-853,共8页
以福建省和河南省部分城市2620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析城区流动儿童心理社会能力发展状况,揭示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在心理理论与心理社会能力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城区流动儿童的心理社会能力显著... 以福建省和河南省部分城市2620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析城区流动儿童心理社会能力发展状况,揭示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在心理理论与心理社会能力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城区流动儿童的心理社会能力显著低于城市儿童,城区流动儿童的心理社会能力在不同年级、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2)城区流动儿童的心理社会能力与心理理论、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心理理论对心理社会能力有正向直接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在城区流动儿童心理理论与心理社会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区流动儿童 心理社会能力 心理理论 双中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性心理疗法在人际困扰干预中的运用
8
作者 杨楚怡 汪娇燕 +2 位作者 郭柳青 黄芷仪 林美芳 《校园心理》 2023年第5期365-371,共7页
采用非语言为主的表达性心理疗法对人际困扰的来访者进行干预,从人际认知、情感、行为方面进行经验重构,探索其疗效。从认知上提升来访者人际自信,以全新角度解读创伤性事件,在行为上尝试勇敢突破人际恐惧,主动与人沟通得到正向回应,在... 采用非语言为主的表达性心理疗法对人际困扰的来访者进行干预,从人际认知、情感、行为方面进行经验重构,探索其疗效。从认知上提升来访者人际自信,以全新角度解读创伤性事件,在行为上尝试勇敢突破人际恐惧,主动与人沟通得到正向回应,在情感上释怀困扰情绪,享受人际互动。验证了表达性疗法对人际困扰具有正面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关系 表达性心理疗法 表达性媒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