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子宫肝样腺癌2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1
作者 罗丹 黄海建 +1 位作者 陈新 陈小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6-1131,共6页
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HA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发生于肝外的特殊类型腺癌,因其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与肝细胞癌相似而得名。发生于子宫的HAC极为少见,检索国内外文献,目前原发于宫颈的HAC仅见2例报道^([1-2]),原发于子宫内膜... 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HA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发生于肝外的特殊类型腺癌,因其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与肝细胞癌相似而得名。发生于子宫的HAC极为少见,检索国内外文献,目前原发于宫颈的HAC仅见2例报道^([1-2]),原发于子宫内膜的HAC共16例报道^([3-17])。本文收集2例原发性子宫HAC病例,并对以往文献进行了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以期提高对子宫HAC的认识,为该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样腺癌 子宫 子宫颈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影像学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晨晓 郑贤应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197,220,共7页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包含多种病理改变,一般于出生后通过体格检查做出初步诊断,但是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估,需要进一步影像学诊断,术前影像学诊断对于指导手术治疗至关重要。近...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包含多种病理改变,一般于出生后通过体格检查做出初步诊断,但是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估,需要进一步影像学诊断,术前影像学诊断对于指导手术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外针对ARM术前影像学诊断不断发展,本综述围绕术前影像学诊断的检查方法、畸形类型、伴发畸形、闭锁水平、肛周及盆底肌肉评估、有无瘘管及瘘管位置、MRI与其他影像技术对比等不同方面,讨论新生儿期最新的多种影像诊断方法(X线、超声、高压远端结肠造影、MRI)的优劣势,重点探讨了MRI在ARM患儿肛周及盆底肌肉评估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当前ARM诊断仍面临检查操作标准化不足,肛周及盆底肌肉发育数据缺乏等挑战,未来研究应提高检查操作标准化,探索磁共振高压远端结肠造影,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提高诊断准确性,增加MRI对ARM患儿及健康新生儿肛周及盆底肌肉发育的参数的研究。本综述旨在为今后ARM的影像诊断及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直肠畸形 磁共振成像 术前诊断 瘘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SSFP序列三时相扫描在胎儿心血管系统的应用
3
作者 陈霞平 陈春霞 +4 位作者 董海平 施跃全 曹文婷 杨青霞 郑贤应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讨BSSFP序列三时相扫描技术在胎儿心血管系统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产前超声提示未见异常的胎儿心血管系统磁共振图像,均行BSSFP序列单时相及三时相扫描。由三位MRI医师分析两组图像中四腔心、主... 目的:探讨BSSFP序列三时相扫描技术在胎儿心血管系统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产前超声提示未见异常的胎儿心血管系统磁共振图像,均行BSSFP序列单时相及三时相扫描。由三位MRI医师分析两组图像中四腔心、主动脉弓层面解剖结构,并对两组图像进行评分。结果:38例图像中,对主动脉弓层面的显示,BSSFP序列单时相和三时相扫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对四腔心层面的显示,两者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0)。结论:BSSFP序列三时相扫描技术有助于提高胎儿心血管系统图像质量,尤其是主动脉弓层面,能更好显示胎儿心外大血管解剖结构,为胎儿心血管结构的显示提供了一种新的成像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心血管系统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去势后大鼠血清骨代谢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郑小花 徐颖 +2 位作者 林超琴 胡德婷 郑启斌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去势后SD大鼠血清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假手术组)、0VX组(模型对照组)、2 Hz组(0VX+TEAS 2 H...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去势后SD大鼠血清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假手术组)、0VX组(模型对照组)、2 Hz组(0VX+TEAS 2 Hz组)、50 Hz组(0VX+TEAS 50 Hz组),每组8只,3个月后分别检测血清骨代谢指标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I型原胶原C端前肽(PICP)、I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I型胶原羧基端肽(ICTP)、吡啶啉(Pyr)、脱氧吡啶啉(D-Pyr)及BMD。结果0VX组较Sham组血清BALP、PICP、PINP、ICTP、Pyr、D-Pyr均显著增高(P<0.05);与OVX组比较,2 Hz组血清BALP、PINP、PICP、ICTP、Pyr、D-Pyr均显著降低,腰椎、右股骨BMD增加(P<0.05),50 Hz组血清BALP、PINP、PICP及BMD无明显变化,ICTP、Pyr、D-Pyr亦均显著降低(P<0.05);与50 Hz组比较,2 Hz组腰椎BMD增高(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能通过调控骨吸收和骨形成指标,参与抗骨质疏松作用,且2 Hz电刺激频率可能较50 Hz更适用于临床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电刺激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骨代谢 骨密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疗法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郑小花 郑云燕 +3 位作者 郑启斌 陈春花 林超琴 徐颖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目的总结电刺激疗法在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中的应用,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检索近年来电刺激疗法在OP中的相关研究,总结其治疗模式、具体参数选择、治疗部位及时间强度等。结果电刺激疗法在OP的应用基础研究报道较临床研究多... 目的总结电刺激疗法在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中的应用,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检索近年来电刺激疗法在OP中的相关研究,总结其治疗模式、具体参数选择、治疗部位及时间强度等。结果电刺激疗法在OP的应用基础研究报道较临床研究多,常见的治疗模式包括脉冲电磁场、电针疗法、直流电、电容耦合、经皮神经电刺激等,目前没有固定的治疗参数方案,影响较大的为频率,最佳的频率仍具有争议性。治疗部位多集中在肌肉、神经、穴位等方面。治疗时间多为1个月(4周)、3个月,每周3~5次。结论电刺激在OP中的应用有效,但无固定的参数方案,需开展更多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骨质疏松症 频率 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和热传导双重损伤构建大鼠宫腔黏连模型的方法及其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笪琳萃 郑备红 +4 位作者 孙艳 陈素珠 林运鸿 陈清汾 杜生荣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5-221,共7页
目的:采用化学和热传导双重损伤法构建大鼠宫腔黏连(IUA)模型,阐明该方法作为化学损伤的改良方法构建接近IUA病理学变化动物模型的特点和优势。方法:6只6~8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化学损伤组和化学及热传导双重损伤组(双重损伤组),每组... 目的:采用化学和热传导双重损伤法构建大鼠宫腔黏连(IUA)模型,阐明该方法作为化学损伤的改良方法构建接近IUA病理学变化动物模型的特点和优势。方法:6只6~8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化学损伤组和化学及热传导双重损伤组(双重损伤组),每组3只。以大鼠左侧宫角为实验组,右侧宫角为自身对照组。化学损伤组大鼠左侧宫角作为化学损伤实验组采用95%乙醇作用3 min,右侧宫角作为化学损伤自身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双重损伤组大鼠左侧宫角作为双重损伤实验组采用95%乙醇作用3 min后100℃热水再处理1 min,右侧宫角作为双重损伤自身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造模术后第14天,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量、纤维化面积比及腺体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增殖指数(PI)。结果:HE染色,与相对应的自身对照组比较,化学损伤实验组和双重损伤实验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和腺体数量明显减少(P<0.05);与化学损伤实验组比较,双重损伤实验组大鼠子宫宫腔封闭,子宫内膜厚度和腺体数量均明显减少(P<0.05)。Masson染色,与相对应的自身对照组比较,化学损伤实验组和双重损伤实验组大鼠子宫内膜层呈纤维化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中纤维化面积比明显升高(P<0.05);与化学损伤实验组比较,双重损伤实验组大鼠子宫内膜层可见纤维化黏连带和完整肌层,子宫内膜组织中纤维化面积比明显升高(P<0.05)。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相对应的自身对照组比较,化学损伤实验组和双重损伤实验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腺体上皮细胞核形状和排列发生改变,基质细胞PI明显升高(P<0.05)。结论:化学和热传导双重损伤法操作简便且可重复性好,可为IUA治疗的安全性评价、机制研究和临床转化提供具有纤维化黏连带和完整肌层的IUA模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黏连 动物模型 子宫内膜 化学损伤法 热传导损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