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平和锦溪铜(钼)矿床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潘天望 张达 +3 位作者 倪建辉 陈泉流 袁远 狄永军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3-189,共17页
福建平和锦溪铜(钼)矿床是近年来上杭.云霄成矿带东段取得的重要找矿成果之一。矿床地质特征调查表明,铜(钼)矿床的形成与锦溪花岗闪长岩体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表明,锦溪花岗闪长岩体成岩年龄为105~... 福建平和锦溪铜(钼)矿床是近年来上杭.云霄成矿带东段取得的重要找矿成果之一。矿床地质特征调查表明,铜(钼)矿床的形成与锦溪花岗闪长岩体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表明,锦溪花岗闪长岩体成岩年龄为105~107Ma;通过对矿体中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分析,获得其模式年龄为(105.7±1.7)Ma,与岩体成岩年龄非常相近。矿体中辉钼矿的Re含量指示钼矿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壳。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认为早白垩世晚期一晚白垩世早期(125~92Ma)东南沿海地区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机制影响下,岩石圈的拉张伸展作用背景下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而引起上杭一云霄构造岩浆带发生的岩浆.热液.成矿事件是锦溪铜(钼)矿床形成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RE-OS同位素年龄 锦溪铜(钼)矿床 上杭-云霄成矿带 平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云霄石榴子石宝石矿物学特征
2
作者 陈星韵 张良 +2 位作者 王豪帅 张瑞锐 孙思辰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3-684,共12页
福建云霄是我国重要的宝石级石榴子石产地,然而该区石榴子石的致色机理不清,制约了对其形成机制的理解及后续开发利用。本文选取7件福建云霄橙黄-橙红色石榴子石样品,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其谱学特征,使... 福建云霄是我国重要的宝石级石榴子石产地,然而该区石榴子石的致色机理不清,制约了对其形成机制的理解及后续开发利用。本文选取7件福建云霄橙黄-橙红色石榴子石样品,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其谱学特征,使用电子探针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分析限定其主量、微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云霄石榴子石主要为锰铝榴石,其颜色主要与二价锰(Mn^(2+))和铁离子(Fe^(2+))对可见光的吸收有关,Mn^(2+)导致其主体呈橙色,少量Fe^(2+)控制其橙红色调,微量Ti^(4+)使其呈褐色调。福建云霄石榴子石样品核部锰含量相对较低而铁、镁含量较高,锰元素含量由核部向边部逐渐升高,且具有重稀土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的左倾配分模式和Eu负异常,表明其形成于岩浆结晶作用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子石 宝石学特征 矿物光谱 致色机理 福建云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上杭拉分盆地与紫金山铜金矿床成矿关系 被引量:10
3
作者 林东燕 陈郑辉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8-442,共5页
上杭盆地是形成于中生代期间的陆相走滑拉分盆地。上杭拉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与紫金山金铜矿床的控矿断裂和铜金矿化的形成密切相关,盆地边界主断裂和控矿断裂均经历了挤压—拉张—挤压的构造过程。紫金山金铜矿床的成矿物质、成矿流体... 上杭盆地是形成于中生代期间的陆相走滑拉分盆地。上杭拉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与紫金山金铜矿床的控矿断裂和铜金矿化的形成密切相关,盆地边界主断裂和控矿断裂均经历了挤压—拉张—挤压的构造过程。紫金山金铜矿床的成矿物质、成矿流体的物质来源与上杭盆地早白垩世火山岩相同,具有壳幔混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分盆地 紫金山铜金矿床 深源流体 盆缘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应用研究初探 被引量:4
4
作者 于庆文 其和日格 李超岭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9年第2期153-161,共9页
区域地质调查最终成果之地质图件及报告的编制、保存、分析和使用的信息化、多媒体化现已成为区域地质调查信息化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详细地论述了集GIS、多媒体、超文本、可视化。
关键词 区域地质调查 数字化 多媒体 多源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西南中生代推覆构造对铁矿床控矿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达 吴淦国 +5 位作者 狄永军 王长明 吕良冀 张垚垚 石建基 姚继明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28-129,共2页
闽西南地区地处华南大陆东南缘,元古代以来由于受到华夏与扬子板块、特提斯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作用,经历了前泥盆纪基底、晚古生代坳陷盆地形成与发育以及中生代以来强烈构造岩浆活动等几个重要的演化阶段,并伴随有不同时期的岩浆及成... 闽西南地区地处华南大陆东南缘,元古代以来由于受到华夏与扬子板块、特提斯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作用,经历了前泥盆纪基底、晚古生代坳陷盆地形成与发育以及中生代以来强烈构造岩浆活动等几个重要的演化阶段,并伴随有不同时期的岩浆及成矿作用。晚古生代闽西南地区由于区域裂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带 西南地区 中生代 晚古生代 闽西南 铁矿床 前泥盆纪 碳酸盐岩 扬子板块 多金属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加断裂作用原理在厦门地区断裂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谢含华 方志峰 +2 位作者 吴少娟 郑英财 王丽芳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5-88,共4页
在充分论证厦门地区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基础上,应用叠加断裂作用原理,分析厦门地区的断裂稳定性。厦门地区的断裂可划分为稳定型、基本稳定型、次稳定型和不稳定型4种。最后,利用地面调查、物探和勘探等综合技术手段确定断裂带的位置,... 在充分论证厦门地区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基础上,应用叠加断裂作用原理,分析厦门地区的断裂稳定性。厦门地区的断裂可划分为稳定型、基本稳定型、次稳定型和不稳定型4种。最后,利用地面调查、物探和勘探等综合技术手段确定断裂带的位置,在厦门地区典型的北东向、北西向断裂中采集断层泥样品。通过对断层泥进行显微刻蚀形貌测年、热释光测年及电子自旋共振测年,表明在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这些断裂在第四纪时期有过多次活动。证实叠加断裂作用原理在厦门地区断裂稳定性分析中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叠加断裂作用原理 稳定性 类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万古金矿床含金硫化物组构与金沉淀机制 被引量:9
7
作者 沈关文 张良 +5 位作者 孙思辰 宇天伟 李增胜 吴圣刚 陈俊辉 申颖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108,共18页
万古金矿床位于江南造山带中部,赋存于新元古界冷家溪群浅变质岩系中,受NNE-NE向长沙-平江断裂带和近EW向九岭-清水韧性剪切带联合控制,金资源量约85t。其主要矿石类型为毒砂-黄铁绢英岩型和石英-硫化物脉型,其次为构造角砾岩型。毒砂... 万古金矿床位于江南造山带中部,赋存于新元古界冷家溪群浅变质岩系中,受NNE-NE向长沙-平江断裂带和近EW向九岭-清水韧性剪切带联合控制,金资源量约85t。其主要矿石类型为毒砂-黄铁绢英岩型和石英-硫化物脉型,其次为构造角砾岩型。毒砂和黄铁矿为该矿床主要的载金矿物,分布广泛。金成矿作用可分为四个阶段,I为乳白色石英-绢云母-白钨矿阶段;Ⅱ为烟灰色石英-绢云母-毒砂-黄铁矿-金阶段;Ⅲ为烟灰色石英-绢云母-黄铁矿-毒砂-多金属硫化物-金阶段;IV为乳白色石英-方解石阶段。其中,Ⅱ、Ⅲ为成矿主阶段。根据成矿主阶段毒砂电子探针分析结果,Ⅱ阶段毒砂中As的含量在42.19%~44.84%之间,均值为43.42%(n=56),Ⅲ阶段毒砂中As的含量在40.08%~43.36%之间,均值为42.08%(n=19)。通过毒砂温度计相图估算出Ⅱ、Ⅲ阶段的形成温度和硫逸度分别为364±21℃、319±22℃和10^(-9.7)~10^(-7)、10^(-11.5)~10_(-8.6)。电子探针数据揭示的载金毒砂和黄铁矿中不可见金含量分别为0.01%~0.66%和0.01%~0.11%。黄铁矿Au-As元素投点分布于金溶解度曲线两侧,说明其内金主要以纳米级颗粒和固溶体金或晶格金的形式赋存;其中Ⅱ阶段黄铁矿纳米级金颗粒占比为73.33%,多于Ⅲ阶段黄铁矿(67.80%)。以上数据说明在水岩反应过程中,围岩中的含铁矿物与成矿流体中的H;S发生反应,生成毒砂和黄铁矿。伴随着强烈的水岩反应,成矿温度和硫逸度降低,成矿Ⅱ阶段至Ⅲ阶段主要载金硫化物由毒砂转变为黄铁矿,强烈的硫化作用导致金-硫络合物失稳并释放金,金以置换的方式进入硫化物晶格或以显微-超显微金颗粒的形式沉淀,形成含金硫化物;即硫化作用是导致万古矿床不可见金沉淀的主导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赋存状态 矿物温度计 金沉淀机制 万古金矿床 江南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宰便辉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琦崧 王林均 +2 位作者 孙思辰 周家喜 钟昌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02-1218,共17页
宰便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发育有一系列新元古代镁铁质-超镁铁质火成岩。然而,其成因与构造背景仍存在广泛争议。因此,本文选择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宰便辉绿岩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Nd-Hf同位素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宰便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发育有一系列新元古代镁铁质-超镁铁质火成岩。然而,其成因与构造背景仍存在广泛争议。因此,本文选择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宰便辉绿岩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Nd-Hf同位素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辉绿岩具有高Mg^(#)(50~69)、高Al_(2)O_(3)(13.94%~18.63%)、低钾(0.03%~0.33%)、低磷(0.04%~0.28%)特征,显示为低钾拉斑系列岩石特点。同时,岩石整体相对富集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和Y等高场强元素,Eu具有微弱负异常特征。辉绿岩的Nb/Ta、Zr/Nb比值揭示了母岩浆在岩浆侵位过程中未发生地壳混染。3件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820.7±3.0Ma、821.1±9.2Ma和823.1±9.5Ma,表明岩浆侵位时代为新元古代早期。锆石ε_(Hf)(t)值介于-13.6~7.7之间,Hf的t_(DM2)值介于1214~2547Ma之间,结合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其原始岩浆可能源于富集地幔,并伴有一定的亏损地幔参与。综合前人和本次研究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本文认为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宰便地区在新元古代早期处于板内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岩石地球化学 LU-HF同位素 江南造山带 宰便地区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