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的区域环境地质评价——以福建省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涛 王增银 赖树钦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03年第2期8-11,50,共5页
利用 GIS的有关理论和技术 ,选择区域环境地质评价的指标体系 ,利用层次分析模型确立其权重系数 ,构造了区域环境地质评价模型。评价过程中 ,摈弃了常用的规则网格划分评价单元的评价方法 ,改进为利用 GIS的空间叠加功能生成评价单元 ,... 利用 GIS的有关理论和技术 ,选择区域环境地质评价的指标体系 ,利用层次分析模型确立其权重系数 ,构造了区域环境地质评价模型。评价过程中 ,摈弃了常用的规则网格划分评价单元的评价方法 ,改进为利用 GIS的空间叠加功能生成评价单元 ,并利用 GIS的属性数据库对福建省区域环境地质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将福建省环境地质状况分为五个区 ,并分析了各区主要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环境地质评价 GIS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滑坡和沟谷型泥石流的关系研究:以福建省宝庄村2010年6月18日灾害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文鸿 余斌 +5 位作者 吴雨夫 郭朝旭 柳侃 叶龙珍 叶鹏 马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11067-11073,共7页
2010年6月14—18日,福建省顺昌县发生连续强降雨事件,致使多处地区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群发性地质灾害,宝庄村是重灾区之一。在群发性滑坡灾区,往往很容易导致沟谷泥石流地发生。为了探索泥石流发生与滑坡物源之间的关系,选择了宝庄村43... 2010年6月14—18日,福建省顺昌县发生连续强降雨事件,致使多处地区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群发性地质灾害,宝庄村是重灾区之一。在群发性滑坡灾区,往往很容易导致沟谷泥石流地发生。为了探索泥石流发生与滑坡物源之间的关系,选择了宝庄村43个流域,通过卫星遥感解译获取滑坡面积和流域面积的数据集,进而分析浅层滑坡诱发沟谷型泥石流的物源临界值,提出了一个经验模型来分析群发性滑坡引起的沟谷型泥石流的触发条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适用于福建省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型泥石流的物源分析。经验模型简单,输入的数据是容易测量的流域面积(A)和滑坡划痕面积(A_(0))。因此,该方法可以用于分析其他地区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型泥石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滑坡 泥石流 统计模型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统计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地质灾害精细评估——以福建省龙山社区为例 被引量:40
3
作者 仉义星 兰恒星 +3 位作者 李郎平 伍宇明 陈志超 陈俊辉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08-622,共15页
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评价对象相同但评价内容有差异,即两者表达地质灾害的时间、空间和强度信息各有不同。本文将崩塌滑坡易发性中的统计模型和危险性评价中的物理模型进行结合,综合统计模型客观预测空间位置信息的优点以及物理模型... 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评价对象相同但评价内容有差异,即两者表达地质灾害的时间、空间和强度信息各有不同。本文将崩塌滑坡易发性中的统计模型和危险性评价中的物理模型进行结合,综合统计模型客观预测空间位置信息的优点以及物理模型模拟包含地质灾害发生机制的优势,弥补了区域统计模型无法预测灾害强度信息的不足,也对物理模型模拟的空间位置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和修正,进而完成区域崩塌滑坡的易发性和危险性等级综合分析,实现对区域崩塌滑坡潜在高风险位置的精细评估。本文以福建省福鼎市龙山社区为例,利用野外获取的高清影像、地形、钻孔和地质灾害等数据,通过综合统计模型评价和物理模型危险性评估,完成潜在高风险位置的精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需要进行重点排查治理的区域约占社区附近山体总面积的26.92%;研究区域内需要进行集中排查与治理的区域有5个,其中3个区域需要进行重点治理,其潜在高风险区域与野外地质灾害调查区域隐患点吻合;5个高风险区域直接对180幢左右楼房(约360余户居民)的安全构成威胁,该评估将野外调研中划定的大范围高风险区域精细化处理,并验证了该评价方法体系的可行性。该评价方法体系为区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精细化排查和治理提供了工作思路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模型 物理模型 地质灾害 精细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类集成的地下空间地质环境质量三维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熊芸莹 李晓晖 +3 位作者 袁峰 卢志堂 吴少元 窦帆帆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4,91,共8页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重要手段,地下空间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地下空间合理安全利用和降低开发风险的前提和保障。为了降低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评价结果中多种评价指标交叉交融的不确定性,文章基于三维地质模型...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重要手段,地下空间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地下空间合理安全利用和降低开发风险的前提和保障。为了降低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评价结果中多种评价指标交叉交融的不确定性,文章基于三维地质模型,采用多种聚类模型的聚类集成算法对地下空间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利用K-means、高斯混合模型、自组织神经网络等聚类模型计算结果,结合重标记法的聚类集成算法实现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以厦门市某区为例,基于三维评价指标信息,利用上述分析方法进行评价,并与层次分析法结合多级指数叠加法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聚类集成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应用于地下空间地质环境质量三维分类及评价研究,相关评价结果可以更客观地为地下空间的安全合理开发提供支持和保障,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 自组织神经网络 K-MEANS算法 高斯混合模型 聚类集成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海岸带地质环境背景与海水入侵的形成条件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游美歌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66-668,共3页
海水入侵是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共同引发的一种地质灾害。福建省海岸带地质环境背景复杂,可将其海水入侵现状,对区内海水入侵进行了分类,初步分析了海水入侵的形成条件及其原因,并针对性提出今后进一步勘察与防范海水入侵的措施... 海水入侵是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共同引发的一种地质灾害。福建省海岸带地质环境背景复杂,可将其海水入侵现状,对区内海水入侵进行了分类,初步分析了海水入侵的形成条件及其原因,并针对性提出今后进一步勘察与防范海水入侵的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海岸带 地质环境 海水入侵 形成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发达闽西山区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探讨——以福建省宁化县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烽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0期182-184,189,共4页
以福建宁化县为例,综合分析了欠发达山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开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结果表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确了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指导... 以福建宁化县为例,综合分析了欠发达山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开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结果表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确了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探讨了规划调整完善的相关重大问题,主要包括:优先建设生态文明,打造宜居宜业山区;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优化土地结构与布局;规范调整建设用地管制区;扎实推进多规合一,夯实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基础,以供规划编制、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实施评价 调整完善 山区发展 宁化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区域浅层滑坡诱发沟谷型泥石流灾害预测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文鸿 余斌 +4 位作者 叶鹏 郭朝旭 柳侃 叶龙珍 何元勋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2,共11页
山区强降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和其他破坏性的自然灾害有时不是独立的,而是结合在一起形成灾害链。基于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型泥石流形成机理,提出了一种结合瞬时降雨渗透和基于网格的区域斜坡稳定性(transient rainfall infiltration an... 山区强降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和其他破坏性的自然灾害有时不是独立的,而是结合在一起形成灾害链。基于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型泥石流形成机理,提出了一种结合瞬时降雨渗透和基于网格的区域斜坡稳定性(transient rainfall infiltration and grid-based regional slope stability,TRIGRS)模型和A L-A模型的方法来实现逐小时的易发性预测。结果表明,TRIGRS模型在预测浅层滑坡的空间分布方面表现良好,其成功率为57%。因此,将其作为泥石流物源的初始输入是合理的。耦合的模型在预测泥石流时,发现该模型的准确性较好(67.4%)。此外,所提出的耦合模型可以根据气象站提供的逐小时降雨数据达到动态预测此类灾害效果。因此,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为山区降雨引起的浅层滑坡诱发的沟谷型泥石流灾害提供一个更有效的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泥石流 耦合模型 灾害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石狮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及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明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0期74-76,88,共4页
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合理确定权重和理想值、与类比城市对比研究,对石狮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进行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石狮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较高,但近3年全市区域建设用地... 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合理确定权重和理想值、与类比城市对比研究,对石狮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进行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石狮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较高,但近3年全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下降趋势。未来应从加强城市存量土地供应、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及产业结构、提高建设用地利用和产出强度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建设用地 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动态变化 福建省石狮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裸露坡面生态防护现状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唐雪峰 杨雨荷 郑敏洲 《福建林业科技》 2021年第2期109-114,共6页
于2019年7月-2020年5月对福建省内近百个裸露坡面生态防护工程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生态坡面防护影响因子以及存在问题。结果表明:锚杆框架和截水骨架技术为福建省应用较广泛的生态坡面防护技术措施;各地级市植被应用类型整体差异不甚明显... 于2019年7月-2020年5月对福建省内近百个裸露坡面生态防护工程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生态坡面防护影响因子以及存在问题。结果表明:锚杆框架和截水骨架技术为福建省应用较广泛的生态坡面防护技术措施;各地级市植被应用类型整体差异不甚明显,狗牙根、猪屎豆、银合欢、刺槐等为常见的人工干预所种植的草灌;坡度、坡向、坡质、植被类型为生态坡面防护的主要影响因子。并提出未来福建省开展生态坡面防护工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露坡面 生态防护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地下工程围岩的声波频谱特性 被引量:16
10
作者 简文彬 吴振祥 邓鼎兴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623-626,共4页
对某地下工程围岩进行声波测试,利用FFT方法进行信号的频谱分析,得到围岩声波的频谱特性。结果表明,声波传播过程中携带了反映岩体固有特性的信息,声波的频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体的结构、构造、完整性等特征;完整岩石的声波频谱以高... 对某地下工程围岩进行声波测试,利用FFT方法进行信号的频谱分析,得到围岩声波的频谱特性。结果表明,声波传播过程中携带了反映岩体固有特性的信息,声波的频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体的结构、构造、完整性等特征;完整岩石的声波频谱以高频为主,裂隙岩体的声波频谱以低频为主;比较岩石与岩体声波测试的频谱差异,可对岩体质量的好坏进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石) 声波测试 频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VMD-WT微震信号联合去噪方法
11
作者 熊璐伟 李庶林 +4 位作者 杨明辉 陈兰英 卢贤锥 郑宗槟 陈志超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8-197,共10页
外部环境噪声信号的存在,影响着微震监测系统对岩体破裂灾害的预警效果。针对微震信号具有非线性、随机性强、非稳定的特点与传统VMD、WT算法中在去噪处理时存在一定局限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VMDWT联合去噪方法。首先,使用GSWOA算... 外部环境噪声信号的存在,影响着微震监测系统对岩体破裂灾害的预警效果。针对微震信号具有非线性、随机性强、非稳定的特点与传统VMD、WT算法中在去噪处理时存在一定局限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VMDWT联合去噪方法。首先,使用GSWOA算法对VMD中的分解个数及惩罚因子进行参数寻优,将优化后的参数代入VMD算法中将含噪信号分解为若干个IMF分量;其次,使用MI法对IMF分量进行分类,将有效分量保留并重构信号;最后,使用GSWOA算法对改进阈值函数的WT算法进行参数寻优,实现对含噪信号的二次去噪。对构建的仿真信号进行去噪处理,验证了改进后的联合去噪方法的可行性与优越性;并进一步将此方法应用于实测微震信号的去噪处理中,并以信噪比、均方根误差、平方绝对误差作为去噪效果评价指标,结果表明,与单一的EMD、WT、VMD去噪算法及EMD-SVD、VMD-SVD联合去噪算法相比,改进的VMD-WT去噪方法能在保留原有信号信息的基础上,更好地去除微震信号中的噪声干扰,为后续利用微震监测系统对岩体破裂灾害进行预警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信号 变分模态分解 小波阈值 联合去噪 互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注意力-循环神经网络模型的盾构引发的土体沉降预测
12
作者 宋牧原 杨明辉 +1 位作者 陈伟 卢贤锥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13-2625,共13页
为提高盾构隧道开挖所引发的土体沉降的预测精度,基于自注意力机制提出了一种能捕获沉降数据时空特性和关键信息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bidirectional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self-attention mechanism,SAM-Bi-RNN)。该模型使... 为提高盾构隧道开挖所引发的土体沉降的预测精度,基于自注意力机制提出了一种能捕获沉降数据时空特性和关键信息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bidirectional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self-attention mechanism,SAM-Bi-RNN)。该模型使用多个传感器的时序数据作为输入,采用多层双向循环神经网络架构来捕捉沉降数据间的时空相关性和长距离依赖关系;通过在相邻循环层中嵌入自注意力层来加强模型对关键数据特征的提取及其内部自相关性的捕捉;比较了双向长短期记忆(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与双向门控制循环单元(bidirectional gated recurrent unit,Bi-GRU)两种变体模型在引入自注意力机制前后对土体沉降的预测效果。选用杭州某隧道项目数据集验证SAM-Bi-RNN模型,结果表明:与其他模型相比,SAM-Bi-LSTM模型对不同监测点的预测性能最好,其总平均绝对误差为0.0366 mm,总均方根误差为0.0348 mm。此外,该模型对苏州某隧道项目数据集中各测点的预测平均绝对误差均低于7.0%,说明其泛化性较好,且置信区间统计分析表明该结果具有95%的可靠性。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建议根据工程需要对超参数微调以满足预测精度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时空特性 沉降预测 深度学习 自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元素在福建马坑铁矿崎濑泉形成条件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赖树钦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7-351,358,共6页
崎濑泉是福建马坑铁矿区附近流量最大的泉,与矿区的关系一直没有查清。本文通过对前人勘察资料研究和在不同部位采水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和指示岩溶水、碎屑岩地下水补给来源和径流过程的Sr/Ca与Rb/K值研究了福建马坑铁矿... 崎濑泉是福建马坑铁矿区附近流量最大的泉,与矿区的关系一直没有查清。本文通过对前人勘察资料研究和在不同部位采水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和指示岩溶水、碎屑岩地下水补给来源和径流过程的Sr/Ca与Rb/K值研究了福建马坑铁矿崎濑泉补给来源和径流途径。结果表明,取自崎濑泉泉口水样与及矿区水文钻孔的岩溶水水样相关系数达到0.98,而与取自矿区北部砂岩裂隙水的水样相关性则很差;灰岩水和砂岩水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26;崎濑泉水的Sr/Ca、Rb/K值与岩溶水的都比较相近,而砂岩裂隙水的Rb/K值则明显地较崎濑泉水与岩溶水的高,说明崎濑泉水的来源应当是深部的岩溶水,与其上部的砂岩裂隙水并无密切关系;崎濑泉的形成是大气降水在矿区东北部天山凹附近的灰岩裸露区渗入岩溶含水层并向西径流,至矿区中西部沿F10断层附近的岩溶强径流带径流至崎濑村,受陈坑-崎濑断层阻挡然后涌出地面,而并非前人所说的是先由大气降水补给砂岩裂隙含水层,然后再由砂岩裂隙含水层补给下部的岩溶含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崎濑泉 补给来源 微量元素聚类分析 指示微量元素分析 福建马坑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隐患点详查及非线性叠加算法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志超 张智超 +1 位作者 罗旋 叶龙珍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4-98,共5页
针对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存在的隐患点与风险级别不一致、易损性评价指标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基于隐患点详查及非线性叠加算法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模型。模型通过针对性的隐患点调查,收集隐患点数据,从中选取与地质灾害风险相关的指标参数,... 针对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存在的隐患点与风险级别不一致、易损性评价指标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基于隐患点详查及非线性叠加算法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模型。模型通过针对性的隐患点调查,收集隐患点数据,从中选取与地质灾害风险相关的指标参数,形成隐患点模块H,遴选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影响因素模块T。在对研究区域进行网格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密度比、归一化算法、AHP等分析方法得出网格区域内两组模块的指标评分标准及指标间权重,得出H、T值。将H、T评分值代入模型R=HαT计算得出网格的最终风险数值。根据网格坐标,生成DEM数据,并形成区域的风险区划图件。通过对比,建立的风险区划模型较传统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较低的错误率,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风险区划 隐患点调查 非线性叠加 密度比 AH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高产天宝蕉的农业地质环境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毓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1-125,共5页
在天宝蕉产区的农业地质背景和天宝蕉品质分析的基础上,对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优质天宝蕉产区的主要农业地质特征是:(1)天宝香蕉的优质区主要分布在九龙江Ⅰ级阶地和红土台地上;(2)优质天宝蕉的成土母质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 在天宝蕉产区的农业地质背景和天宝蕉品质分析的基础上,对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优质天宝蕉产区的主要农业地质特征是:(1)天宝香蕉的优质区主要分布在九龙江Ⅰ级阶地和红土台地上;(2)优质天宝蕉的成土母质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和第四系残坡积层;(3)优质天宝蕉种植区的土壤主要为灰泥田和赤砂土;(4)天宝蕉优质区成土母质富集元素最多,土壤全量中Na2O、MgO、CaO的含量较高,土壤有效态含量中Cu、Zn元素的含量较高;(5)天宝香蕉优质区的水位埋深较浅,土壤的持水透水能力适中。同时提出了对非优质香蕉的种植区补充土壤营养元素、改良土质和增加蕉园的灌溉等土壤改良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地质 天宝蕉 成土母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单元模型的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少元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1-117,共7页
地质适宜性评价是实现地下空间规划合理性和开发利用安全性的重要保证,但面对当前积累的大量多维多源地质数据,如何开展三维和精细化的评价工作亟待开展深入研究。针对上述问题,通过联合多种三维空间分析和综合评价等方法,基于多要素三... 地质适宜性评价是实现地下空间规划合理性和开发利用安全性的重要保证,但面对当前积累的大量多维多源地质数据,如何开展三维和精细化的评价工作亟待开展深入研究。针对上述问题,通过联合多种三维空间分析和综合评价等方法,基于多要素三维单元属性模型对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并结合厦门市马銮湾新城南岸片区进行了实例应用。结果表明:多要素三维单元属性模型能够充分发挥多维多源地质数据和三维地质模型的功能和作用,是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的良好载体和数据基础;通过构建具有针对性的三维评价模型,三维评价结果可为地下空间规划和开发利用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数据支持,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 地质适宜性 三维评价模型 空间分析 厦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状风化花岗岩类土质边坡土-岩界面优势流潜蚀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豆红强 谢森华 +2 位作者 简文彬 王浩 郭朝旭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0-960,共11页
受降雨作用,球状风化花岗岩类土质边坡的土-岩差异风化界面极易演化为优势渗流通道而发生渗流潜蚀,进而加速该类边坡的变形失稳,然而当前有关其渗流潜蚀作用特征、细颗粒迁移规律等的研究仍鲜见开展。基于多孔介质非饱和渗流理论,综合... 受降雨作用,球状风化花岗岩类土质边坡的土-岩差异风化界面极易演化为优势渗流通道而发生渗流潜蚀,进而加速该类边坡的变形失稳,然而当前有关其渗流潜蚀作用特征、细颗粒迁移规律等的研究仍鲜见开展。基于多孔介质非饱和渗流理论,综合考虑细颗粒运移、潜蚀启动响应与非饱和渗流的耦合关系,提出一种可准确描述土-岩界面渗流潜蚀过程的数值计算框架。采用有限元方法,构建优势流作用下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的渗流潜蚀模型,并以均质土柱的渗流潜蚀过程为参考,系统研究3种典型土-岩界面埋藏状态下的优势流潜蚀特性。结果表明:球状风化花岗岩类土质边坡的土-岩界面与基质渗透性存在高度差异性,湿润锋形成向下凹陷的渗透漏斗,且随着降雨的持续,湿润锋的凹陷程度愈发明显;细颗粒流失程度与土-岩界面的埋藏状态相关,其中下填土体工况的优势流潜蚀最为显著,其界面处甚至出现超孔隙水压力,最不利于该类边坡的稳定性。研究成果可为降雨条件下球状风化花岗岩类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准确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流潜蚀 有限元 土-岩界面 细颗粒运移 多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水口库区南溪安置点边坡稳定性探讨
18
作者 林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3期46-49,共4页
由于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移民搬迁安置等。对库区山地环境的改造 ,诱发了一系列山地斜坡灾害。本文从环境地质角度 ,对水口库区斜坡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的南溪安置点边坡实施稳定性监测研究 ,探讨建立岸坡形变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相关模式。
关键词 监测研究 福建 水口库区 边坡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地下工程中应用地震波CT技术探测孤石的参数选择
19
作者 胡晓娟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1-185,193,共6页
目的:地震波CT(计算机辅助层析成像)技术中,采用的不同探测参数(钻孔间距、检波点距、激发点距),对地铁工程中地下孤石探测结果的精确度有直接的影响,需要合理选择探测参数。方法:阐述了地震波CT技术的基本原理,以福州地铁1号线某车站... 目的:地震波CT(计算机辅助层析成像)技术中,采用的不同探测参数(钻孔间距、检波点距、激发点距),对地铁工程中地下孤石探测结果的精确度有直接的影响,需要合理选择探测参数。方法:阐述了地震波CT技术的基本原理,以福州地铁1号线某车站的工程实际为例,在相同的探测条件下采用3种钻孔间距(4.6 m、10.4 m及15.0 m)进行地震波CT探测,并对比分析探测结果。在此基础上,在钻孔间距分别为14.5 m和10.5 m两种工况下,选取了4种检波点距和检波点距的组合方式,对探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及结论:选用较小钻孔间距(取值为4.6 m及10.4 m)时更能精确地反映地下孤石的分布形态及具体分布位置。选用较大钻孔间距(取值为15.0 m)时探测得到的地下孤石分布范围与实际分布情况相比偏大,且形态特征较模糊。与激发点距与检波点距取值较大(二者均取2.0 m)相比,取值较小时(二者均取0.5 m或1.0 m)地下孤石的探测分辨率更高。地震波CT合理的参数取值为:钻孔间距取10.0 m,激发点距和检波点距均取1.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地下工程 孤石探测 地震波层析成像技术 探测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研究新进展
20
作者 赵明辉 袁野 +5 位作者 张佳政 张翠梅 高金尉 王强 孙珍 程锦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积获得了294Gb的第一手数据,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1)首次获得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深达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精准确定了研究区洋陆转换带三维空间展布范围宽度为10~20km;2)揭示南海北部陆缘异常活跃的岩浆作用,提出了不同时间段的构造与岩浆相互作用方式,岩浆活动随着伸展作用不断向洋迁移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建立了边缘海独特的张裂–破裂地质演化模型,最后一期强烈的岩浆活动导致岩石圈破裂,形成由玄武岩为主的“鳄鱼嘴”构造,同时张裂–破裂过程沿其陆缘走向又存在显著的构造–岩浆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转换带 二维/三维深部结构 海底地震仪 张裂–破裂机制 南海北部陆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