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森林木质残体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锦琳 官智洁 +2 位作者 游巍斌 胡红莉 何东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55-3567,共13页
木质残体通过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繁殖场所和养分支持,在维持物种多样性中起着关键作用。基于近20年国内外相关研究,系统梳理了木质残体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涵盖了木质残体上栖息的动物、微生物和植物多样性。从木质残体的个体特征(... 木质残体通过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繁殖场所和养分支持,在维持物种多样性中起着关键作用。基于近20年国内外相关研究,系统梳理了木质残体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涵盖了木质残体上栖息的动物、微生物和植物多样性。从木质残体的个体特征(如来源、体积大小、分解程度及树种类型)方面,系统分析其对物种多样性的作用机制;阐述了森林管理实践引起的木质残体数量、特征以及时空连续性的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将木质残体纳入森林适应性管理的策略、气候变化背景下木质残体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评估、极端干扰事件对木栖物种群落组成的影响、木质残体树皮特性与生物群落构建的关系4个未来研究重点方向。旨在为森林木质残体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亦为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倒木 木质残体 森林管理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粗死木质残体碳储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曹彦 游巍斌 +2 位作者 王方怡 巫丽芸 何东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7913-7927,共15页
粗死木质残体(CWD)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结构性与功能性单元,作为连接植被碳库与土壤碳库的关键纽带,对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CWD碳储量相关研究。系统阐述了国内外CWD碳储量研究的发展... 粗死木质残体(CWD)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结构性与功能性单元,作为连接植被碳库与土壤碳库的关键纽带,对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CWD碳储量相关研究。系统阐述了国内外CWD碳储量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范围与基本特征等内容,总结概括了CWD体积测算、CWD碳浓度估算等碳计量相关方法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CWD碳储量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集中于探讨不同树种、不同林龄、不同腐解等级、不同海拔、不同存在形式的森林CWD碳储量分布特征,而较少关注CWD碳库对土壤碳库和植被碳库的作用机制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机制;CWD碳计量方法较为单一,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生物量-碳浓度法",而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CWD碳储量进行估算的研究尚不多见。此外,相对国外研究而言,国内研究主要局限于小尺度范围。文章据此提出未来CWD碳储量研究的发展方向:(1)拓展研究尺度,建立CWD碳储量长期观测体系;(2)深入开展不同森林生态系统CWD碳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3)探索更加多元化的CWD碳储量计量方法;(4)深入探讨CWD碳库对土壤碳库与植被碳库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死木质残体 碳储量 碳计量方法 气候变化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R和重力模型的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福建省永春县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晁云舒 严雨桐 +2 位作者 闫思嘉 潘辉 巫丽芸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3-210,共8页
[目的]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安全格局,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县域尺度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分区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福建省永春县为研究对象,参考《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选取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对永春县... [目的]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安全格局,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县域尺度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分区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福建省永春县为研究对象,参考《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选取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对永春县生态具有重要作用的林业保护共4项指标进行定量评估,以识别源地;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inimal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和重力模型的方法,构建生态廊道并对廊道的重要性进行分级评价,提取生态节点,构建永春县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识别出的永春县生态源地共11块,总面积为64.8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4.45%;构建了55条生态廊道和27个生态节点,其中重要廊道25条,次要廊道30条,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呈网状分布。[结论]依据生态源地识别和廊道划分结果,构建了永春县以源地为核心,廊道为网络,生态节点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格局框架,生态源地间相互作用强度差异明显,中部地区源地分布密度和生态廊道稳定性大于西部地区,应作为重点保护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R模型 生态源地 重力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 福建省永春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木麻黄林干形对长期风力胁迫的响应
4
作者 李录鹭 江传阳 +5 位作者 陈灿 陈亿全 林晗 谢安强 林勇明 袁锋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1-189,共9页
[目的]尽管木麻黄防护林抗风性已得到充分证实,但主要驱动因素尚不清楚。由于树木对风胁迫响应是诱导干形弯曲的关键生态特征,为验证沿海防护林树种干形的通直度与因离海距离产生的风力胁迫差异的相关关系,以及干形通直度受风胁迫的影... [目的]尽管木麻黄防护林抗风性已得到充分证实,但主要驱动因素尚不清楚。由于树木对风胁迫响应是诱导干形弯曲的关键生态特征,为验证沿海防护林树种干形的通直度与因离海距离产生的风力胁迫差异的相关关系,以及干形通直度受风胁迫的影响和人工设施的作用。[方法]以福建省沿海3个国有防护林场的木麻黄人工林为对象,选取离海远近和有无挡风设施为影响因素,从基干林带开始按照离海距离由近及远的顺序设置10 m(T_(1))、40 m(T_(2))和70 m(T_(3))样地,测量木麻黄主干倾角,分析在风力胁迫下有无挡风设施的木麻黄干形的变形特征。[结果](1)离海距离40 m内树干易受风力胁迫变形明显,无挡风设施木麻黄林基倾角由近及远分别为45.48°、43.02°、67.30°,1 m处倾角分别为69.06°、72.13°、74.88°,2 m处倾角分别为75.80°、78.16°、78.85°。(2)无挡风设施时,木麻黄林不同离海距离对风胁迫响应植物变形存在差异,1 m树干高的T_(1)、T_(2)基倾角与T_(3)存在显著差异(p<0.05);2 m高树干,倾角差异不显著;(3)无挡风设施时,木麻黄林不同树高处干形对风胁迫响应存在差异,T_(1)、T_(2)基倾角与1 m处倾角、2 m处倾角存在显著差异(p<0.05),1 m处倾角与2 m处倾角差异不显著。(4)有挡风设施木麻黄林在相同海岸梯度下,T_(1)、T_(2)、T_(3)整体倾角差异不显著;不同海岸梯度下,T_(1)与T_(3)基倾角差异显著(p<0.05);有挡风设施木麻黄林T_(1)、T_(2)倾角平均值均高于无挡风设施木麻黄林;有挡风设施木麻黄林T_(2)、T_(3)平均树高高于无挡风设施木麻黄林。[结论]无挡风设施木麻黄树干变形程度与海岸梯度、风速、树高、冠幅等关系密切,随着垂直海岸线距离的增加,干形变形程度由显著弯曲向轻度弯曲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防护林 木麻黄 风力胁迫 主干弯曲 挡风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个树种叶片提取液对木麻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5
作者 吴东洋 陈灿 +3 位作者 陈桂信 何叶 陈增焰 林晗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82,共10页
探讨木麻黄防护林环境DNA(eDNA)对木麻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林下天然林更新提供理论依据。从木麻黄、台湾相思和湿地松新鲜叶片获得不同质量浓度浸提液(0.01、0.1、0.5 g/mL)和DNA提取液(20、200、2000μg/mL),以及经DnaseⅠ... 探讨木麻黄防护林环境DNA(eDNA)对木麻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林下天然林更新提供理论依据。从木麻黄、台湾相思和湿地松新鲜叶片获得不同质量浓度浸提液(0.01、0.1、0.5 g/mL)和DNA提取液(20、200、2000μg/mL),以及经DnaseⅠ处理的2000μg/mL DNA降解液,观察温室培养皿中3类溶液处理木麻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情况。1)自体叶片0.1 g/mL浸提液对木麻黄种子萌发产生抑制,并随质量浓度增加而加剧;0.5 g/mL可能为他感物质限制木麻黄种子萌发的阈值,具有低促高抑效应。2)高质量浓度的自体叶片DNA溶液显著抑制木麻黄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2000μg/mL可能为木麻黄种子和幼苗生长的自毒作用阈值。3)非自体叶片DNA溶液对木麻黄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其叶片浸提液和DNA溶液对木麻黄幼苗根系的伤害均显著高于茎和叶。自体叶片浸提液和高质量浓度DNA溶液均对木麻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产生显著抑制,化感自毒物质和自体eDNA可能是阻碍木麻黄林天然更新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毒作用 木麻黄 种子萌发 环境DNA 提取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北不同阔叶人工林叶片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6
作者 漆龙 洪希群 +3 位作者 林晗 陈灿 谢安强 张斌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6-253,共8页
为深入了解亚热带丘陵山地不同阔叶树种养分利用和平衡的差异,基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功能关联和环境关联理论,选择闽北环武夷山生态廊道建设的主要树种米老排、木荷、闽粤栲和南酸枣阔叶人工林,分析不同林分土壤和叶片碳、氮、磷(C、... 为深入了解亚热带丘陵山地不同阔叶树种养分利用和平衡的差异,基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功能关联和环境关联理论,选择闽北环武夷山生态廊道建设的主要树种米老排、木荷、闽粤栲和南酸枣阔叶人工林,分析不同林分土壤和叶片碳、氮、磷(C、N、P)化学计量特征,不同树种C、N、P化学计量内稳态指数(H)及养分重吸收效率的差异。结果显示:(1)各树种叶片氮磷比(N/P)介于17.67~30.72之间,其中南酸枣叶片N/P最大,显著大于另外3种树种(P<0.05),但其叶片碳氮比(C/N)相对较小(P<0.05);而木荷叶片C/N为32.00,较其他树种显著偏高(P<0.05),其林下土壤N/P为4.42,同样显著大于其他树种(P<0.05)。(2)落叶树种南酸枣的C、N、P养分重吸收效率均不同程度大于其他常绿树种,但米老排的相对养分重吸收效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0.05)。(3)米老排的C、N、P化学计量H总体略大于其他树种,HC/N、HC/P分别为0.91和0.79,属于弱敏态;HN/P为0.25,属于敏态。研究表明,木荷具有较高的叶片C/N和土壤N/P,表明其对N吸收和利用能力较强;米老排HC/N、HC/P均大于其他树种,显示较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生境的潜力;而南酸枣相对养分重吸收效率和内稳态指数较低,易受土壤P不足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人工林 生态化学计量学 内稳态指数 养分重吸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网格尺度福州主城区鸟类多样性与景观特征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游巍斌 蔡新瑜 +7 位作者 王英姿 王瑞 张锦琳 陈莹 邱晓月 方冰 汤绍圣 坚文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7670-7681,共12页
理解城市鸟类多样性与景观特征的关系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爬取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网站2020年福州主城区436份观鸟报告数据计算鸟类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D);基... 理解城市鸟类多样性与景观特征的关系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爬取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网站2020年福州主城区436份观鸟报告数据计算鸟类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D);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和高分辨率Worldview影像量化景观特征因子;在此基础上,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了两个网格尺度(300 m和1000 m)下S、H和D指数的差异性;运用广义线性模型探究了两个尺度下影响鸟类多样性指数的关键景观因子及其重要性。结果表明:(1)2020年研究区内共观测到242种鸟类,隶属19目59科,雀形目鸟类为优势种;数量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留鸟、冬候鸟、旅鸟和夏候鸟,分别为63.53%、25.83%、6.71%和3.93%;(2)两个尺度下鸟类多样性指数差异明显,1000 m尺度下S和H指数均显著高于300 m尺度(0.05<P<0.1);(3)两个尺度中仅在1000 m尺度上检测到显著影响鸟类多样性的景观因子的作用(P<0.05)。城市道路面积占比RD(负效应)、建筑高度HT(负效应)、城市绿地总面积占比GA(正效应)和建筑体积BV(正效应)等二维和三维结构特征共同影响鸟类多样性;其中GA是唯一对3个多样性指数均起促进作用的因子。(4)城市鸟类多样性与景观特征关系分析具有尺度依赖性,1000 m网格尺度适合开展此类研究。保留城市较大绿地空间且更加紧凑的城市结构的生态功能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生物多样性 景观结构与格局 生态城市 公民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演替长期动态模拟 被引量:3
8
作者 曹彦 何东进 +3 位作者 周梦遥 刘进山 蔡昌棠 游巍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636-3649,共14页
气候变化将会对森林树种结构、空间结构以及林龄结构等产生重大影响,准确预测森林景观演替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不仅能够为科学管理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珍稀物种保护策略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LAND... 气候变化将会对森林树种结构、空间结构以及林龄结构等产生重大影响,准确预测森林景观演替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不仅能够为科学管理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珍稀物种保护策略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LANDIS Pro 7.0与LINKAGES模型,模拟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树种在2种不同气候变化情景(RCP4.5和RCP8.5)下未来300年的森林植被演替动态,分析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毛竹、马尾松、猴头杜鹃、长苞铁杉以及杉木的潜在面积分布与景观格局指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显著。在气候变化情景下,各树种的景观分维度均介于1.03—1.08,保护区内各景观斑块相对简单规则。毛竹、猴头杜鹃和杉木聚集度下降趋势明显而斑块密度显著上升,长苞铁杉随演替进行面积逐渐减少而聚集度相对较高且斑块密度剧增,马尾松斑块密度缓慢增加而聚集度先降后升,随气候变化这些树种的景观完整度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且在RCP8.5气候情景下景观破碎化更严重。而气候变化对阔叶林与柳杉的影响则较小,且阔叶林在演替期间斑块密度下降而聚集度稳中有增,潜在面积分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随气候变化,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的演替最终将朝着“常绿阔叶林为主、针阔叶混交林为辅”的群落组成演变,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森林景观演替 LANDIS模型模拟 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客和居民视角下武夷山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感知比较研究 被引量:33
9
作者 赵雨晴 游巍斌 +2 位作者 林雪儿 何东进 文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011-4022,共12页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连接,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参与式制图是感知与保护热点文化服务地区的有效方法。采用参与式制图与访谈、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游客和居民2类群体对武夷山市CES的感知情况;利用空间分...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连接,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参与式制图是感知与保护热点文化服务地区的有效方法。采用参与式制图与访谈、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游客和居民2类群体对武夷山市CES的感知情况;利用空间分析、热点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比较分析了游客和居民CES的感知差异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除了居民月收入对感知有影响外,游客和居民对武夷山市CES认知基本不受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的影响(P>0.05);(2)居民的CES价值人均支付保护意愿较游客高。文化遗产、游憩与生态旅游、教育、美学价值是游客和居民都重视的4类子文化服务。游客对文化遗产价值服务的支付意愿最高,而居民则对教育价值服务支付意愿最高。(3)居民对CES价值感知分布空间范围较广,几乎涵盖了武夷山市大部分乡镇;而游客则相对集中,主要位于旅游点密集区域,对其他地区的感知程度较低。CES价值冷热感知程度与旅游点分布呈现相同的空间分布格局,游客和居民对CES价值热点区的感知强度从南向北逐渐降低。(4)从不同文化服务类型权衡/协同关系上看,除了“精神与宗教价值”和“游憩与生态旅游价值”之间不相关外,其它各子文化服务之间均有高相关性。游客中的美学价值和灵感价值相关性最强,居民中的美学价值与地方认同感价值相关性最强。可见,充分辨识并考虑居民和游客不同群体在CES感知差异特征对提升研究区区域规划与景观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参与式制图 权衡与协同 空间格局 遗产地武夷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生态系统植硅体及其封存有机碳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方怡 游惠明 +4 位作者 洪志猛 曹彦 巫丽芸 游巍斌 何东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2-293,共12页
湿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演变发育过程中储存了大量环境变化信息,同时,其碳储量巨大,在全球生态系统碳汇中占据重要地位。植硅体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剂、长期碳封存的途径,在古环境和全球碳汇研究中备受关注。研究湿地生态系... 湿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演变发育过程中储存了大量环境变化信息,同时,其碳储量巨大,在全球生态系统碳汇中占据重要地位。植硅体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剂、长期碳封存的途径,在古环境和全球碳汇研究中备受关注。研究湿地生态系统植硅体及其封存有机碳,对探讨湿地中植被类型变化、重建区域古生态环境、估算长期碳封存潜力,以及调节全球碳循环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查阅、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湿地生态系统植硅体的形态与分类、含量与分布及影响因素等基础研究,提取技术研究,以及在湿地古生态环境和全球碳汇潜力中的应用研究3大方面进行归纳与比较,并对未来湿地生态系统植硅体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可为未来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植硅体与植硅体碳汇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态系统 古环境 植硅体 植硅体碳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猴头杜鹃天然种群数量动态和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穆振北 陈妍 +5 位作者 王李睿 李宁 游巍斌 刘进山 蔡昌棠 何东进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4-51,68,共9页
对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猴头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 Hance)天然种群进行调查,分析了猴头杜鹃种群的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死亡率曲线以及猴头杜鹃林稳定性,并用时间序列模型和动态指数预测猴头杜鹃种群的发展... 对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猴头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 Hance)天然种群进行调查,分析了猴头杜鹃种群的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死亡率曲线以及猴头杜鹃林稳定性,并用时间序列模型和动态指数预测猴头杜鹃种群的发展和演变。结果显示:4个猴头杜鹃种群属于增长型和稳定型,基径在2.5 cm及以下的幼苗个体数较多,中高龄级个体数少但分布较均匀。随着龄级的增加,猴头杜鹃种群的生命期望先升高后逐步降低,死亡率则先降低后逐步升高。猴头杜鹃种群的存活曲线大致符合Deevey-Ⅲ型。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仅猴头杜鹃纯林相对稳定,其他3个猴头杜鹃混交林均不稳定。时间序列预测结果和动态指数显示:猴头杜鹃种群呈现逐步增加、发展稳定的特征;未来中低龄级个体数明显增加,高龄级个体数无明显变化,但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总体上看,虽然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猴头杜鹃种群呈增长型和稳定型,且生存环境较为稳定,但种群整体面临激烈的生存竞争,幼苗存活率较低,种群结构略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杜鹃 龄级结构 静态生命表 种群动态 稳定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供需关系及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津 游巍斌 +1 位作者 何东进 胡喜生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00-1310,共11页
【目的】探讨公园绿地的供需关系以及布局合理性,为福州市公园绿地的布局优化以及建设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采用两步移动搜索法,通过可达性量化公园绿地的供给,结合各群体需求,分析不同群体视角下公... 【目的】探讨公园绿地的供需关系以及布局合理性,为福州市公园绿地的布局优化以及建设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采用两步移动搜索法,通过可达性量化公园绿地的供给,结合各群体需求,分析不同群体视角下公园绿地供给和需求空间关系与布局公平性特征。【结果】①福州中心城区约51.0%的乡镇街道可达性好,可达性的整体布局从二环内向四周呈现低可达性—高可达性—低可达性的空间格局。②供给不足表现为较不公平的街道数量最多,占比为46.4%,供给匮乏呈现很不公平的乡镇街道占比为1.5%,47.9%乡镇街道的公园绿地供给达不到各群体的需求量。③女性的公平绩效指数略低于研究区内常住人口的平均水平;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总体公平绩效指数则高于平均水平,但各行政单元内公平指数浮动较大。【结论】供给不足表现为较不公平的街道数量最多,说明整体上公园绿地对各类群体的供给并不充足,大部分街道的公园绿地达不到群体的需求量,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全区域公平性。在未来的规划中,供给不足与供给匮乏的区域应作为需要重点关注和改善优化的对象,以实现公园使用的全区域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步移动搜索法 供需关系 可达性 公平绩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岛碳排放核算与时空特征——以东山岛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佳文 晁云舒 +4 位作者 肖兰 闫思嘉 游巍斌 徐道炜 巫丽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16-2227,共12页
把握地区碳信息发展动态是开展区域碳平衡规划的科学基础。以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东山岛2012—2021年整体及各产业的直接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同时,将产业与土地利用结合,分析其空间表现形态,运用核密度分析和克里金法分析碳排放源的空... 把握地区碳信息发展动态是开展区域碳平衡规划的科学基础。以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东山岛2012—2021年整体及各产业的直接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同时,将产业与土地利用结合,分析其空间表现形态,运用核密度分析和克里金法分析碳排放源的空间影响,采用高斯烟羽模型对工业点源的碳排放扩散进行空间模拟,通过渔网和人口修正的方法分析海岛碳排放的空间分异,以此探讨海岛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影响特征。结果显示,工业是东山岛的首要碳排放源,2021年工业碳排放量的大幅下降表明能源种类的转换对于工业碳减排具有重要作用;渔业碳排放量总体占比25%左右,是海岛地区不容忽视的碳排放源之一。在空间分布方面,东山岛综合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呈“点状聚集,面状扩散”的基本特征,工业碳排放对周围地区的影响最大,往往形成以工业碳排放源点为中心的碳排放热点核心区,其次碳排放量较高的地区为人口聚集区,丘陵区的碳排放量最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形成碳排放的交叉过渡区。最后,本文从碳排放空间影响的视角出发,根据不同形态的碳排放源提出“包围”、“伴随”和“介入”的碳汇空间规划策略,这对区域的低碳规划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 东山岛 克里金法 高斯烟羽模型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苞铁杉林倒木不同结构组分难降解物含量的分解程度差异
14
作者 邹向飞 黎棕仁 +2 位作者 肖石红 何东进 游巍斌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73,共9页
[目的]探究倒木不同结构组分难降解物含量的分解程度差异,为长苞铁杉林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长苞铁杉林倒木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在4种林分类型(长苞铁杉纯林、长苞铁杉+阔叶树混交林... [目的]探究倒木不同结构组分难降解物含量的分解程度差异,为长苞铁杉林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长苞铁杉林倒木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在4种林分类型(长苞铁杉纯林、长苞铁杉+阔叶树混交林、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混交林、长苞铁杉+毛竹混交林)中,探究倒木不同结构组分(树皮、边材、心材)的难降解物含量在分解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在倒木分解过程中,纤维素、总酚和缩合单宁含量降低,木质素含量升高;倒木缩合单宁含量除了在长苞铁杉+阔叶树混交林中随腐烂等级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外,在其它3种林分类型中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2)从第Ⅰ腐烂等级到第Ⅴ腐烂等级,长苞铁杉倒木的难降解物质含量变化均为显著,其中树皮、边材和心材的纤维素含量分别下降100.08 g·kg^(-1)(20.6%)、73.79 g·kg^(-1)(15.0%)和89.87 g·kg^(-1)(17.5%);木质素含量分别升高42.53 g·kg^(-1)(37.7%)、36.71 g·kg^(-1)(37.9%)和22.25 g·kg^(-1)(22.0%);缩合单宁含量分别下降34.45 g·kg^(-1)(47.4%)、11.02 g·kg^(-1)(23.5%)和16.83 g·kg^(-1)(44.0%);总酚含量分别下降4.87 g·kg^(-1)(57.6%)、1.78 g·kg^(-1)(32.0%)和2.06 g·kg^(-1)(41.7%)。[结论]长苞铁杉林倒木分解中难降解物含量除了与其自身C、N、P含量有关外,还受到林分类型及其结构组分与林分类型交互作用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为指导长苞铁杉林分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苞铁杉林 倒木 难降解物 结构组分 林分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国家公园马尾松林改为茶园后影响表层土壤碳含量的林缘效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游巍斌 李颖 +1 位作者 周艳 何东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1-49,共9页
【目的】探究马尾松林改为茶园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土壤碳含量的影响,明确林缘形成对森林土壤碳含量的作用,为准确估算森林土壤碳储量和固碳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武夷山国家公园选择马尾松纯林转为茶园的典型地点,研究马尾松... 【目的】探究马尾松林改为茶园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土壤碳含量的影响,明确林缘形成对森林土壤碳含量的作用,为准确估算森林土壤碳储量和固碳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武夷山国家公园选择马尾松纯林转为茶园的典型地点,研究马尾松林内不同林距(距“林—茶”接壤边缘1、20和50 m)及接壤茶园内4处位置的表层土壤(0~20 cm)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马尾松林改为茶园16~28年后,土壤TOC、DOC和MBC含量分别比原马尾松林下降了57.1%、48.8%和16.9%。在马尾松林内至林缘方向上,TOC和DOC含量呈下降趋势,而MBC含量无显著差异(P>0.1),为TOC含量均值在林距50 m、20 m、1 m和毗邻茶园处依次为31.08、30.67、22.26和13.25 g·kg^(-1),DOC含量均值依次为269.7、259.8、226.5和135.5 mg·kg^(-1)。TOC和DOC含量与解释变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林缘年龄)的逐步回归方程拟合优度好,自变量分别解释了各自变异的87.7%和76.6%;但MBC的拟合效果很差。其中,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土壤氮组分含量对TOC和DOC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而林缘年龄仅对DOC含量产生影响。【结论】马尾松林改为茶园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使土壤碳含量下降(TOC和DOC最为明显),且随离开林缘的距离增加而降低。因此,需要考虑土壤碳含量的林缘效应,以降低景观尺度的森林土壤碳库和碳汇估算中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森林碳汇 边缘效应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宝岩柳杉群落主要乔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17
16
作者 温鑫鸿 王其炳 +3 位作者 潘辉 王李睿 陈妍 何东进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探寻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天然柳杉群落主要乔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揭示柳杉群落的种间关系以及演替趋势,以天宝岩柳杉群落重要值排前15位的主要乔木种群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差比率法(R_(V))、χ^(2)检验、联结系数(C_(A))、共同出现百分率(P... 为探寻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天然柳杉群落主要乔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揭示柳杉群落的种间关系以及演替趋势,以天宝岩柳杉群落重要值排前15位的主要乔木种群为研究对象,运用方差比率法(R_(V))、χ^(2)检验、联结系数(C_(A))、共同出现百分率(P_(C))和点相关系数(C_(PC)),对其进行种间联结性分析测定与生态种组划分。结果表明:天宝岩柳杉群落15个主要乔木种群总体呈不显著负联结,种间联结相对松散,独立性较强。χ^(2)检验结果显示,105个种对中,呈正联结的种对有46对,负联结种对有59对,正负联结比为0.78,其中不显著联结种对有75对,占总数的71.4%。C_(A)、P_(C)和C_(PC)结果均表明各种群之间多呈不显著联结,有较大的随机性,对生境需求不一致,种对共同出现概率较低。根据种群聚类分析结果和种间联结性分析及生态习性,把柳杉群落15个主要种群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同一组内树种具有相似的生态习性和资源需求,种对间相互依赖共存,多呈正联结,不同生态种组间树种多呈负联结。因此,在对柳杉天然林保护的同时应选取与其呈正相关性的物种作为柳杉天然群落更新的主要物种,增加群落多样性,同时降低人为干扰,促进群落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宝岩自然保护区 天然柳杉 种间联结 方差比率法 生态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簇)权衡/协同及对地形起伏度的响应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锦琳 游巍斌 +1 位作者 蔡新瑜 何东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892-4903,共12页
地形起伏度(RDLS)通过影响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和功能而作用于生态系统服务,揭示二者间的作用关系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认知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地形起伏度模型、InVEST模型、K-mean聚类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ESCI)及权衡协同... 地形起伏度(RDLS)通过影响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和功能而作用于生态系统服务,揭示二者间的作用关系对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认知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地形起伏度模型、InVEST模型、K-mean聚类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ESCI)及权衡协同度指数(ESTD)等方法,探究2009—2016年武夷山国家公园武夷山九曲溪流域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簇及其权衡/协同关系对地形起伏度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①2009—2016年生物多样性维持、固碳、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服务及其增益面积均随着RDLS等级的升高而增加。②生态脆弱型服务簇聚集在RDLS较低地方,生态调节型服务簇则聚集在RDLS较高区域,而生态保育型服务簇无明显分布规律。2009—2016年,RDLS较低和较高区域分别有19%、18%的生态保育型服务簇转变为生态脆弱型服务簇和生态调节型服务簇。③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对RDLS的响应模式有两种模式,即以二级或四级RDLS为峰值的倒U型曲线(固碳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的权衡关系,固碳与水源涵养的协同关系)和以二级、四级RDLS为拐点的N型曲线(水质净化与固碳、水源涵养的协同关系,水质净化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的权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簇 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 InVEST模型 权衡与协同 九曲溪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分析的天宝岩泥炭沼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4
18
作者 严雨桐 陈花丹 +3 位作者 游巍斌 刘进山 蔡昌棠 何东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5-343,共9页
为探索泥炭沼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以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竹(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沼泽、垂穗石松(Palhinhaea cernua)沼泽、灯芯草(Juncus effusus)沼泽和泥炭藓(Sphagnum magellanicum)沼泽4种典型泥炭沼泽生态系... 为探索泥炭沼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以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竹(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沼泽、垂穗石松(Palhinhaea cernua)沼泽、灯芯草(Juncus effusus)沼泽和泥炭藓(Sphagnum magellanicum)沼泽4种典型泥炭沼泽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能值理论,构建了泥炭沼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体系,评估天宝岩不同类型泥炭沼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1)泥炭沼泽生态系统服务总能值为1.01×1019sej·a^(-1),宏观经济价值约为9.99×10^(6)元·a^(-1),其中直接服务能值为5.45×10^(17)sej·a^(-1),经济价值为5.36×10^(5)元·a^(-1);间接服务能值为2.73×10^(18)sej·a^(-1),经济价值为2.69×10^(6)元·a^(-1);存在服务能值为6.86×10^(18)sej·a^(-1),经济价值为6.76×10^(6)元·a^(-1);(2)单位面积泥炭沼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小顺序为泥炭藓沼泽>灯芯草沼泽>垂穗石松沼泽>水竹沼泽;(3)各项服务功能价值大小顺序为文化科研(60.28%)>净化水质(27.03%)>维持生物多样性(6.65%)>增加生物量(4.27%)>增加NPP(0.81%)>涵养水源(0.74%)>储蓄泥炭(0.39%)>固碳释氧(0.16%)。研究结果可为泥炭沼泽湿地生态补偿与差异化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分析 泥炭沼泽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 评估 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比例对互花米草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伍雄辉 李威威 +3 位作者 游巍斌 王韧 蔡金标 何东进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1-708,共8页
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和异速生长关系与植物生存策略密切相关,对研究植物应对周边环境变化的能力,揭示植物的入侵能力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以闽东滨海地区禾本科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为研究对象,设置CK(互花米草∶秋茄=1∶0)、M1(互花米草... 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和异速生长关系与植物生存策略密切相关,对研究植物应对周边环境变化的能力,揭示植物的入侵能力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以闽东滨海地区禾本科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为研究对象,设置CK(互花米草∶秋茄=1∶0)、M1(互花米草∶秋茄=1∶3)、M2(互花米草∶秋茄=1∶1)、M3(互花米草∶秋茄=3∶1)4种入侵面积比例组,研究其营养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关系的差异性。结果表明:M1组互花米草叶片生物量与CK组间的差异显著;随着入侵比例的增大,互花米草茎、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差异逐渐加大(P<0.05),竞争效应凸显;根冠比和根叶比随着入侵比例增大呈波动下降的趋势,表明在优势环境下,互花米草将更多的资源转移到地上部分,地上生物量占比随着入侵比例的增大而加大;互花米草根、茎、叶生物量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上述结果表明了互花米草通过调整根、茎、叶之间的相关生长关系验证了最优分配理论,体现了资源分配策略的变化,这可能是其入侵能力较强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入侵比例 生物量分配 异速生长 闽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拔梯度柳杉林粗木质残体基础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温鑫鸿 何小娟 +3 位作者 刘进山 蔡昌棠 吴建勤 何东进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2-400,共9页
探究不同海拔梯度对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柳杉林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CWD)数量和储量特征的影响,对天然柳杉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典型样地与随机取样法,在1400~1700 m(高海拔)、1100~1400 m(中海拔)和... 探究不同海拔梯度对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柳杉林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CWD)数量和储量特征的影响,对天然柳杉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典型样地与随机取样法,在1400~1700 m(高海拔)、1100~1400 m(中海拔)和900~1100 m(较低海拔)3个海拔梯度对天宝岩天然柳杉林CWD的径阶结构、分解等级和储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高海拔树桩以大径阶木为主外,其余CWD主要以小径阶木为主,其占比表现为高海拔>中海拔>较低海拔;柳杉林CWD主要分布在1~3 m高度(长度)级,其比重在不同海拔中均处于43%以上;柳杉CWD总体处于分解初期,不同组分CWD分解等级随着海拔的升高表现出不一样的变化趋势;柳杉林CWD储量为32.57 t·hm^(-2),高海拔储量(21.92 t·hm^(-2))显著大于中、较低海拔,以树桩贡献最多(58.7%)。海拔是影响天然柳杉林CWD数量和储量的重要影响因子,同时应控制人为干扰的强度,降低对CWD的清理,维持柳杉天然林正常更新,促进森林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木质残体 结构特征 储量 天然柳杉 海拔 天宝岩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