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命有机磷化学、生化分析与生物传感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赵玉芬 颜晓梅 +2 位作者 杨朝勇 韩守法 刘艳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9-327,共9页
化学生物学是一门化学与生命科学高度交叉的前沿学科,它利用化学的方法、手段和策略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创造对生理或病理过程具有调控作用的活性物质,从而为生物医药、农业和环境科学的发展提供解决方案.本文就厦门大学化学... 化学生物学是一门化学与生命科学高度交叉的前沿学科,它利用化学的方法、手段和策略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创造对生理或病理过程具有调控作用的活性物质,从而为生物医药、农业和环境科学的发展提供解决方案.本文就厦门大学化学生物学学科近5年在生命有机磷化学、生化分析与生物传感等特色研究领域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生物学 生命有机磷化学 生化分析 生物传感 流式细胞分析 核酸适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生物学在农残检测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毛金竹 肖淑玲 +9 位作者 杨智淳 王孝宇 张诗 陈俊宏 谢佶晟 陈福德 黄子诺 冯天宇 张瑷珲 方柏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413-2425,共13页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在多个领域崭露头角,在农残检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合成生物学模块化和工程化指导思想,各种基因部件的多样化组合为农残检测提供更多方案。简便、耐用、低成本、原位检测等特点也使其较传统检测手段具...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在多个领域崭露头角,在农残检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合成生物学模块化和工程化指导思想,各种基因部件的多样化组合为农残检测提供更多方案。简便、耐用、低成本、原位检测等特点也使其较传统检测手段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但与此同时,合成生物学在农残检测中的应用也受到复杂检测环境和生物安全性等问题的影响。结合目前合成生物学在有机氯、有机磷、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检测中的应用与创新实例,归纳合成生物学在农残检测中应用的原理,分析并探讨合成生物学技术未来在农残检测中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 农残检测 生物反应器 生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催化活性亚甲基化合物的环丙烷化反应
3
作者 揭亮华 徐海超 《电化学(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由于三元环结构在中间体、天然产品和药物的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使得开发新的策略以获得环丙烷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通过活性亚甲基化合物和芳基烯烃的分子间脱氢环化合成环丙烷的电催化方法。该电化学过程不需要... 由于三元环结构在中间体、天然产品和药物的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使得开发新的策略以获得环丙烷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通过活性亚甲基化合物和芳基烯烃的分子间脱氢环化合成环丙烷的电催化方法。该电化学过程不需要化学氧化剂,允许从廉价和简单易得的原料中快速获得各种官能团化的环丙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有机电合成 催化剂 环丙烷 烯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HPLC-MS-MS快速分析和鉴定三尖杉植物内生真菌发酵液中的Brefeldin A 被引量:15
4
作者 方美娟 王建锋 +4 位作者 赵玉芬 张永杰 黄耀坚 宋思扬 苏文金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4,共4页
采用HPLC -MS -MS联用技术 ,分析了C56和C65两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三尖杉植物内生真菌发酵液抽提物 ,首次报道了这两株真菌都能产生BrefeldinA(BFA)。采用ESI-MS总离子流跟踪分析HPLC的洗脱液 ,并用低能量的CID -MS -MS(碰撞诱导裂解方... 采用HPLC -MS -MS联用技术 ,分析了C56和C65两株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三尖杉植物内生真菌发酵液抽提物 ,首次报道了这两株真菌都能产生BrefeldinA(BFA)。采用ESI-MS总离子流跟踪分析HPLC的洗脱液 ,并用低能量的CID -MS -MS(碰撞诱导裂解方式 )进一步确定目标离子峰为BFA分子离子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质谱 内生真菌 Brefeldin A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魟鱼肝铁蛋白释放铁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群力 黄河清 +3 位作者 孔波 陈平 颜利 金宏伟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61-864,共4页
选用鱼肝为研究材料,在混合蛋白质体系下,研究鱼铁蛋白(LiverferritinofDasyatisakajei,DALF)释放铁的动力学过程和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混合蛋白质体系中,以抗坏血酸为电子供体的条件下,DALF以简单的1级反应动力学方式进行释放铁... 选用鱼肝为研究材料,在混合蛋白质体系下,研究鱼铁蛋白(LiverferritinofDasyatisakajei,DALF)释放铁的动力学过程和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混合蛋白质体系中,以抗坏血酸为电子供体的条件下,DALF以简单的1级反应动力学方式进行释放铁的反应;而采用Na2S2O4为电子供体时,DALF却以两相行为进行释放铁的反应,两相转折点时间约在22min.在体外,不同等电点的DALF释放铁的速率有些差别.因此,作者认为铁蛋白释放铁的过程均受到蛋白壳自身柔性调节速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蛋白 释放 体外 动力学研究 鱼肝 蛋白质 反应动力学 电子供体 Na2S 动力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2-甲氧乙氧基)铝氢化钠还原芳杂环酯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靳立人 刘宝丽 +2 位作者 时晓军 沈阳 谭斌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2-355,共4页
双(2 甲氧乙氧基)铝氢化钠还原5 噻唑甲酸乙酯和3 吡啶甲酸乙酯,分别得到重要的医药中间体5 羟甲基噻唑和3 羟甲基吡啶.比较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还原剂当量比以及后处理方法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5 噻唑甲酸乙酯还原收率为72%,3 吡啶甲... 双(2 甲氧乙氧基)铝氢化钠还原5 噻唑甲酸乙酯和3 吡啶甲酸乙酯,分别得到重要的医药中间体5 羟甲基噻唑和3 羟甲基吡啶.比较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还原剂当量比以及后处理方法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5 噻唑甲酸乙酯还原收率为72%,3 吡啶甲酸乙酯还原收率为9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2-甲氧乙氧基)铝氢化钠 还原 芳杂环酯 5-噻唑甲酸乙酯 3-吡啶甲酸乙酯 5-羟甲基噻唑 3-羟甲基吡啶 医药中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二甲基硅氧烷中真空氧等离子体表面改性与键合 被引量:7
7
作者 沈德新 张峰 +3 位作者 张春权 罗仲梓 陈志扬 周勇亮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92-795,共4页
键合是微流控芯片制作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广泛应用的PDMS微流控芯片一般通过高真空(压力低于10 Pa)氧等离子体活化及键合进行制备,需要昂贵的分子泵等设备.通过工艺改进,使用装配普通油泵的等离子体去胶机,在中真空(27 Pa)成功进行聚... 键合是微流控芯片制作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广泛应用的PDMS微流控芯片一般通过高真空(压力低于10 Pa)氧等离子体活化及键合进行制备,需要昂贵的分子泵等设备.通过工艺改进,使用装配普通油泵的等离子体去胶机,在中真空(27 Pa)成功进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表面改性及键合.处理后的PDMS表面亲水性得到极大改善,贴合后可永久性密封,制作微流控芯片.使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及接触角测量仪进行了表征.与文献报道的高真空氧等离子体处理方法相比,效果基本一致,却大幅度降低了对设备系统的要求,并缩短了操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芯片实验室 PDMS 键合 中真空 氧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黄中水苏糖的分离与脱色 被引量:10
8
作者 樊海燕 孙道华 +3 位作者 何宁 杨坤 王远鹏 李清彪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87-1091,共5页
用超滤法和吸附法对地黄水苏糖提取液进行了初步分离和脱色。考察了微滤预处理、操作压力、温度及体积浓缩比对膜通量的影响,确定的最佳超滤工艺为:压力0.10 MPa,温度50℃,体积浓缩比8。应用该工艺可使w(水苏糖)由28.3%提高到40.5%,对... 用超滤法和吸附法对地黄水苏糖提取液进行了初步分离和脱色。考察了微滤预处理、操作压力、温度及体积浓缩比对膜通量的影响,确定的最佳超滤工艺为:压力0.10 MPa,温度50℃,体积浓缩比8。应用该工艺可使w(水苏糖)由28.3%提高到40.5%,对溶液的脱色率达72.4%。将超滤透过液分别用活性炭、A l2O3和5种离子交换树脂进一步脱色,活性炭的脱色效果最佳,进而考察了活性炭用量、温度、脱色时间及pH对脱色率的影响。确定的最佳脱色条件为:温度50℃,活性炭0.3 g/L,脱色时间2.5 h,pH 4.0。在该条件下,脱色率可达9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水苏糖 超滤 活性炭 脱色 催化与分离提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酰化对丙氨酸与溶菌酶相互作用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7
9
作者 方美娟 骆书娜 +2 位作者 王河清 刘万云 赵玉芬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42-1045,共4页
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图中发现丙氨酸不能和溶菌酶形成二聚体, 而磷酰化丙氨酸(DIPP-Ala)能和溶菌酶形成二聚体. 进一步研究发现丙氨酸及其他氨基酸磷酰化后, 自身形成二聚能力大大增强. 在SiliconGraplics 图形工作站上采用SYBYL6.8 软... 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图中发现丙氨酸不能和溶菌酶形成二聚体, 而磷酰化丙氨酸(DIPP-Ala)能和溶菌酶形成二聚体. 进一步研究发现丙氨酸及其他氨基酸磷酰化后, 自身形成二聚能力大大增强. 在SiliconGraplics 图形工作站上采用SYBYL6.8 软件, 利用Tripos力场和分子力学方法研究了DIPP-Ala 最低能量构象, 并用分子对接(DOCK)研究了二聚体的形成. 结果说明磷氧双键的存在增强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I-MS 分子间氢键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电源电解处理含氰含银电镀废水 被引量:10
10
作者 苏远波 李清彪 +2 位作者 王远鹏 王海涛 洪金庆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308-2313,共6页
利用脉冲电源从含氰含银电镀废水中回收银和去除氰,对比了脉冲电源与直流电源对含氰镀银废水的处理效果,系统研究了脉冲电源的电解电压、占空比和脉冲频率等参数对电能消耗、银回收率和除氰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脉冲电源较直流电源能更... 利用脉冲电源从含氰含银电镀废水中回收银和去除氰,对比了脉冲电源与直流电源对含氰镀银废水的处理效果,系统研究了脉冲电源的电解电压、占空比和脉冲频率等参数对电能消耗、银回收率和除氰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脉冲电源较直流电源能更加有效降低阳极的超电位,减少电极的极化,从而降低槽电压,进而有效地降低电能消耗。脉冲电源的优化参数是:脉冲电压2.0V,脉冲频率1200Hz,占空比50%。在循环流速100ml.min-1,pH值10~11,曝气速率1.0L·min-1的实验条件下,通入电解电压2.0V、脉冲频率1200Hz以及占空比50%的脉冲电源,电解2.0h后,银回收率高达99%,除氰率达到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处理 脉冲电源 电镀银 回收银 分解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圆二色性和荧光光谱技术研究纳米吡啰红G核-铁蛋白的构建机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盈盈 黄琳 +4 位作者 季学涛 林青 陈平 柯才焕 黄河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96-904,共9页
小批量制备了电泳纯鲨鱼肝铁蛋白(Liver ferritin ofSphyrna zygaena,SZLF),对SZLF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研究.在pH=2.0~10.0条件下,选用圆二色性(Circular dichroism,CD)光谱技术研究了SZLF和脱铁核SZLF(apoSZLF)二级结构转换的基... 小批量制备了电泳纯鲨鱼肝铁蛋白(Liver ferritin ofSphyrna zygaena,SZLF),对SZLF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研究.在pH=2.0~10.0条件下,选用圆二色性(Circular dichroism,CD)光谱技术研究了SZLF和脱铁核SZLF(apoSZLF)二级结构转换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揭示了SZLF蛋白壳的亚基稳定性、相互作用强度和去折叠现象.利用酸碱中和方法,解离SZLF蛋白壳亚基,并再次构建成完整SZLF.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度法研究了构建纳米吡啰红G核-铁蛋白的途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每分子apoSZLF可捕获12分子吡啰红G于蛋白壳内,构建纳米吡啰红G核-铁蛋白.分析了apoSZLF直接捕获和释放吡啰红G的途径与速率,为后续构建高存量纳米顺铂核-铁蛋白药物载体提供了可行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蛋白 结构转换 纳米吡啰红G核-铁蛋白 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血清白蛋白修饰的近红外荧光纳米金顺磁标记分子探针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微娜 涂熹娟 郭祥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411-2416,共6页
以光稳定性良好、Stokes位移大且可近红外发射的谷胱甘肽包裹纳米金(GSH-AuNPs)为发光载体,以4-氨基-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自由基(4-NH2-TEMPO)作为顺磁标记基团,对构建发光-顺磁双模式传感分子探针进行了研究;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 以光稳定性良好、Stokes位移大且可近红外发射的谷胱甘肽包裹纳米金(GSH-AuNPs)为发光载体,以4-氨基-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自由基(4-NH2-TEMPO)作为顺磁标记基团,对构建发光-顺磁双模式传感分子探针进行了研究;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表面修饰剂,通过调节荧光纳米金的表面状态,改善顺磁标记微环境,获得了基于顺磁基团识别诱导信号传导的荧光-顺磁双模式响应型分子探针.顺磁标记BSA修饰GSH-AuNPs形成弱荧光-强顺磁复合物(GSH-AuNPs@BSA-TEMPO),复合物中顺磁基团TEMPO经抗坏血酸还原后呈现出荧光增强和顺磁信号减弱现象,表现出对抗坏血酸浓度相关的荧光Off-on与顺磁On-off的双模式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荧光纳米金 分子探针 氮氧自由基 顺磁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电镀银漂洗水的近零排放技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远波 李清彪 +1 位作者 王远鹏 洪金庆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46,48,共5页
利用逆流漂洗和逆流蒸发联合装置实现高速电镀银漂洗水的近零排放。该联合装置中逆流漂洗由三级漂洗槽组成,而逆流蒸发包含电镀槽、填料蒸发器、过滤机和风机等。实际镀液实验表明,在保持一定的液位水平和第三槽漂洗水的浓度小于20 mg/... 利用逆流漂洗和逆流蒸发联合装置实现高速电镀银漂洗水的近零排放。该联合装置中逆流漂洗由三级漂洗槽组成,而逆流蒸发包含电镀槽、填料蒸发器、过滤机和风机等。实际镀液实验表明,在保持一定的液位水平和第三槽漂洗水的浓度小于20 mg/L的前提下,系统运行稳定,没有向外界排放含银漂洗废水,新鲜漂洗水用量比原来节省超过90%,实现电镀银过程的节水高效和漂洗水近零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电镀 电镀银 漂洗水 近零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产物的仿生全合成: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培强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9-159,共11页
以仿生合成的3个经典,即Robinson的托品酮一步仿生合成、Heathcock的虎皮楠生物碱外消旋仿生全合成和Husson的白刺生物碱(+)-isonitramine的4步仿生不对称全合成,大体勾勒仿生合成的发展脉络及其对有机化学学科的促进作用,同时指出存在... 以仿生合成的3个经典,即Robinson的托品酮一步仿生合成、Heathcock的虎皮楠生物碱外消旋仿生全合成和Husson的白刺生物碱(+)-isonitramine的4步仿生不对称全合成,大体勾勒仿生合成的发展脉络及其对有机化学学科的促进作用,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拓展仿生合成理念的思考,即把Breslow原来的定义拓展到对自然界生物合成策略的模仿.进而以本课题组实现的(-)-毛壳菌素目前最高效、最快捷(4步)的对映选择性全合成,(+)-栗精胺的高效、高立体选择性全合成(9步),以及海洋大环天然产物(-)-haliclonin A的首次全合成来展示这一拓展的价值和意义,并提出对映选择性仿生合成应该是未来仿生合成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合成 概念 全合成 合成策略 天然产物 虎皮楠生物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草药还原法制备银纳米颗粒及其抗菌性能 被引量:6
15
作者 林源 林丽芹 +5 位作者 林文爽 黄加乐 何宁 王海涛 孙道华 李清彪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74-779,共6页
分别以中草药丁香、山茱萸、地榆和乌梅的提取液为还原剂和保护剂合成银纳米颗粒,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透射电镜(TEM)以及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银纳米颗粒呈近球形,提高提取液的pH有利于获得... 分别以中草药丁香、山茱萸、地榆和乌梅的提取液为还原剂和保护剂合成银纳米颗粒,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透射电镜(TEM)以及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银纳米颗粒呈近球形,提高提取液的pH有利于获得粒径较小、分散性好、稳定性高的银纳米颗粒。进一步考察制得的银纳米颗粒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 IC)分别可达1.69和3.38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还原 银纳米颗粒 中草药提取液 抗菌 中药现代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LDI-TOF质谱技术研究胰岛素海藻酸钠纳米粒特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曾新华 谢麟 +4 位作者 卓慧钦 黄河宁 林庆梅 易瑞灶 黄河清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3-77,共5页
从海洋生物中提取海藻酸纳和壳聚糖作为纳米粒的包被材料,并分别包装成人胰岛素纳米粒。选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light,MALDI-TOF)质谱技术研究胰岛素海藻酸钠纳米粒包装... 从海洋生物中提取海藻酸纳和壳聚糖作为纳米粒的包被材料,并分别包装成人胰岛素纳米粒。选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light,MALDI-TOF)质谱技术研究胰岛素海藻酸钠纳米粒包装、释放过程及在不同酸碱介质条件下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DI—TOF 质谱 胰岛素 纳米粒包装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酰还原酶基因的替换对裂殖壶菌合成二十碳五烯酸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瑞雄 郑鑫 +5 位作者 陆涛 赵誉泽 杨庆华 卢英华 何宁 凌雪萍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768-3779,共12页
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acid,EPA)因具有调节血脂、降低纤维蛋白、预防心血管疾病以及抗炎抗过敏的生理功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化妆品以及饲料添加等领域。目前,EPA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 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acid,EPA)因具有调节血脂、降低纤维蛋白、预防心血管疾病以及抗炎抗过敏的生理功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化妆品以及饲料添加等领域。目前,EPA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fattyacids,PUFAs)的鱼油等自然资源逐渐匮乏,利用改造的微生物菌种发酵生产EPA的方式成为主要趋势。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Shewanella sp.SCRC2738的烯酰还原酶基因(enoyl-reductase,sh-ER)分别敲入Schizochytriumlimacinum SR21的ORFB-ER和ORFC-ER基因中,调控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偏好性以提高EPA的产量。研究表明,sh-ER替换ORFB-ER基因的重组菌株(B-sh-ER)中EPA含量提高了85.7%,聚酮合酶(polyketidesynthases,PKS)途径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明显上调。而sh-ER替换ORFC-ER基因的重组菌株(C-sh-ER)中PUFAs合成基本不变。在5 L发酵罐中放大培养后,B-sh-ER重组菌株总油脂提高28.7%,达到73.2 g/L;EPA产量提高71.6%,达到732.4 mg/L。本研究为促进裂殖壶菌PUFAs高产提供了新的策略,同时也为调控裂殖壶菌合成EPA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壶菌 希瓦氏菌 二十碳五烯酸 烯酰还原酶 分子生物学 发酵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酶研究进展与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宋易航 王楚浩 方柏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213-3227,共15页
胶原蛋白广泛存在于有机体生命各组织,是构成生命体的基础性蛋白之一。胶原蛋白结构相对复杂、稳定性良好、不易受到普通蛋白酶的降解破坏。而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微生物胶原酶是为数不多能原位降解胶原蛋白的两类胶原酶,能够在生理环境下... 胶原蛋白广泛存在于有机体生命各组织,是构成生命体的基础性蛋白之一。胶原蛋白结构相对复杂、稳定性良好、不易受到普通蛋白酶的降解破坏。而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微生物胶原酶是为数不多能原位降解胶原蛋白的两类胶原酶,能够在生理环境下保持较高酶活力从而发挥作用,因此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首先简要介绍胶原蛋白及其水解酶,其次重点介绍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微生物胶原酶的发掘历程和水解机理,然后综述这两类酶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医疗诊治、食品加工、环境保护及组织工程等多方面的应用,最后总结胶原酶及胶原蛋白研究现状、研究难点和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工程 蛋白质 基质金属蛋白酶 微生物胶原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工程:从人工设计到人工智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雅丽 付友思 +4 位作者 陈俊宏 黄佳城 廖浪星 张永辉 方柏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590-3600,共11页
计算机在酶工程中的应用使得酶的序列空间探索度不断被扩大。随着不同分子力场参数的建立,涌现出诸多以计算分子能量为基础的算法,并被用于酶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底物特异性等的改造与筛选。伴随计算机硬件的提升与算法的优化,从头设... 计算机在酶工程中的应用使得酶的序列空间探索度不断被扩大。随着不同分子力场参数的建立,涌现出诸多以计算分子能量为基础的算法,并被用于酶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底物特异性等的改造与筛选。伴随计算机硬件的提升与算法的优化,从头设计全新功能的人工酶取得成功并得以发展。近年来,人工智能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上不断获得突破,同时也被应用到酶的设计中。介绍了分子力场基础和酶设计与筛选的算法,重点阐述了从头设计的方法和成功案例,以及机器学习设计酶的流程和最新的研究进展,展望了人工智能在酶工程领域的未来发展,为酶的改造与全新功能的生物催化剂的设计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工程 从头设计 人工智能 机理 能量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竹内源性寡糖素抑制蓝藻活性的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静雯 张忠山 +2 位作者 王晓梅 韩志萍 张易祥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第10期1305-1307,共3页
通过对芦竹内源性寡糖素成分抑制蓝藻活性的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其细胞内存在寡糖成分,等质量的芦竹提取液进行乙醇沉淀离心后的上清液和沉淀对蓝藻的抑制效应是不同的。5%芦竹叶提取液沉淀物的抑藻效果最优,芦竹叶提取液上清液提取物... 通过对芦竹内源性寡糖素成分抑制蓝藻活性的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其细胞内存在寡糖成分,等质量的芦竹提取液进行乙醇沉淀离心后的上清液和沉淀对蓝藻的抑制效应是不同的。5%芦竹叶提取液沉淀物的抑藻效果最优,芦竹叶提取液上清液提取物也有类似的结论。结果表明,芦竹与其他挺水植物相比具有的更大生物量、更强的环境适应性和更好耐受性使芦竹有成为良好的生物源控藻剂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竹 寡糖素 蓝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