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NDC模型评估极端高温和长期变暖对水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
1
作者 李晶 陈伟明 +6 位作者 孙佳蕊 谢希临 张华 沈金泉 廖文强 邢世和 张黎明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5-676,共12页
全球正经历以变暖为主、极端事件趋强趋频的气候变化,但其对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区分并量化极端高温和长期变暖对SOC的影响是制定适应性策略的关键。利用1︰5万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和DNDC(DeNitrific... 全球正经历以变暖为主、极端事件趋强趋频的气候变化,但其对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区分并量化极端高温和长期变暖对SOC的影响是制定适应性策略的关键。利用1︰5万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和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模拟了1980—2016年福建省漳州市水田土壤在气候平均态、极端高温、长期变暖及实测温度四种气候情景下SO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长期变暖、极端高温及二者协同对漳州市水田SOC的净贡献量分别为13.81、-80.02和-66.14 Gg。因此,虽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土壤仍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但未来频发的极端高温事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更大的碳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长期变暖 极端高温 土壤有机碳 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开展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建设情况报告
2
作者 廖丽莉 广敏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4年第11期4-6,共3页
为推动酸化耕地综合治理,福建省推动机制创新,加强技术指导,深入推进全省酸化耕地治理工作,结合土壤酸化状况和农业种植发展,积极探索酸化治理、化肥减量、农产品提质增效等有效模式,总结形成了“土壤调理剂+配方施肥”“土壤调理剂+绿... 为推动酸化耕地综合治理,福建省推动机制创新,加强技术指导,深入推进全省酸化耕地治理工作,结合土壤酸化状况和农业种植发展,积极探索酸化治理、化肥减量、农产品提质增效等有效模式,总结形成了“土壤调理剂+配方施肥”“土壤调理剂+绿肥(秸秆还田)+配方施肥”“土壤调理剂+有机肥+配方施肥”等模式,目前,浦城、尤溪2个重点县在土壤pH值小于5.5的酸性耕地完成酸化耕地治理面积16.0223万亩,建成示范片10个,采集土样160个,开展田间试验30个,建成“三区四情”耕地质量监测点2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耕地治理 经验做法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耕地土壤全氮密度和储量动态变化 被引量:12
3
作者 龙军 张黎明 +3 位作者 沈金泉 周碧青 毛艳玲 邢世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959-3969,共11页
准确估算土壤全氮密度和储量的动态变化能为氮肥优化管理和水体富营养化防控提供重要依据。以位于福建省不同地区的闽侯县、同安区、武平县和永定县1982年11087个样点及2008年1616个样点建立的1∶5万土壤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尺度上推的方... 准确估算土壤全氮密度和储量的动态变化能为氮肥优化管理和水体富营养化防控提供重要依据。以位于福建省不同地区的闽侯县、同安区、武平县和永定县1982年11087个样点及2008年1616个样点建立的1∶5万土壤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尺度上推的方法分析了1982—2008年福建省耕地全氮密度和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30年来福建省耕地土壤氮素富集明显,全氮密度和储量分别上升了0.08 kg/m2和1.22 Tg,但不同土壤类型差异较大,紫色土土类、酸性紫色土亚类和猪肝土土属氮素富集最明显,全氮密度均上升了0.18 kg/m2;赤红壤土类、淹育水稻土亚类和赤土土属氮素损失最多,全氮密度均下降了0.10 kg/m2。水稻土土类、渗育水稻土亚类和黄泥田土属全氮储量增加最多,分别达1.24、0.80 Tg和0.71 Tg;赤红壤土类、赤红壤亚类和灰砂泥田土属下降最多,分别达0.13、0.13 Tg和0.08 Tg。因此,在今后的福建省耕地管理中根据不同土壤类型氮素富集程度合理指导施肥,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氮素流失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耕地 土壤类型 全氮密度 全氮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耕地有效磷富集与生态风险评价——以福建省泰宁县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瑜 张黎明 +3 位作者 周碧青 沈金泉 徐福祥 邢世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6-336,共11页
为了探讨丘陵山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磷的富集特征及其生态风险,利用南方丘陵山地区——福建省泰宁县1982年6069个和2008年2221个样点实测数据建立的1∶5万耕地利用-土壤类型及属性数据库,借助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研究分析了区域耕地不... 为了探讨丘陵山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磷的富集特征及其生态风险,利用南方丘陵山地区——福建省泰宁县1982年6069个和2008年2221个样点实测数据建立的1∶5万耕地利用-土壤类型及属性数据库,借助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研究分析了区域耕地不同土壤类型和利用类型有效磷富集状况、生态风险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6年来泰宁县耕地土壤有效磷富集作用明显,有效磷含量平均提高24.32 mg·kg-1,有效磷含量极丰富、丰富等级的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含量中等及以下的面积大幅下降。水稻土土类、潜育水稻土亚类的有效磷富集最明显,紫色土土类、酸性紫色土亚类有效磷富集作用较弱;望天田有效磷富集率最大,菜地有效磷富集率最小。泰宁县存在磷素富集生态风险的耕地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1.89%,以中风险区面积最大;水稻土土类、渗育水稻土亚类存在磷素富集生态风险的面积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地 耕地 有效磷 富集作用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主要蔬菜氮磷钾营养特性及其施肥指标体系研究 Ⅱ.主要蔬菜氮磷钾施肥效应及其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被引量:24
5
作者 李娟 章明清 +3 位作者 姚宝全 孔庆波 姚建族 张燕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432-439,共8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福建主要蔬菜氮磷钾施肥效应,建立菜田速效氮磷钾丰缺指标。根据148个试验的空白区产量水平,将土壤肥力分为"高"、"中"和"低"3个等级。结果表明,土壤肥力对蔬菜产量贡献率为(50.9±1...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福建主要蔬菜氮磷钾施肥效应,建立菜田速效氮磷钾丰缺指标。根据148个试验的空白区产量水平,将土壤肥力分为"高"、"中"和"低"3个等级。结果表明,土壤肥力对蔬菜产量贡献率为(50.9±12.8)%,随土壤肥力等级的降低而明显下降;空白区产量与平衡施肥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叶菜类、根茎类、瓜果类和葱类等蔬菜施用氮磷钾肥有显著的增长效果,随着土壤肥力水平的下降,氮磷钾肥效明显提高;增产幅度和净增收数均为氮肥明显高于钾肥,钾肥明显高于磷肥;叶菜类和葱类的氮肥产投比明显高于磷钾肥,而根茎类和瓜果类则为磷肥产投比明显高于氮钾肥。叶菜类蔬菜的土壤养分高产临界指标分别为碱解氮243 mg.kg-1、Olsen-P 52 mg.kg-1和速效钾150 mg.kg-1,根茎类和瓜果类等蔬菜则分别为碱解氮276 mg.kg-1、Olsen-P 47 mg.kg-1和速效钾132 m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施肥 效应 碱解氮 OLSEN-P 速效钾 丰缺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5万数据库的福建省土壤全氮密度及储量估算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中星 张楠 +5 位作者 黄凯 邱龙霞 陈瀚阅 邢世和 沈金泉 张黎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88-698,共11页
土壤全氮对于全球温室效应和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基于福建省第二次土壤普查3082个剖面数据和最新建立的1︰5万大比例尺矢量土壤图,对全省土壤全氮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福建省土壤总面积为12.08×10^(6) hm^(2),表... 土壤全氮对于全球温室效应和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基于福建省第二次土壤普查3082个剖面数据和最新建立的1︰5万大比例尺矢量土壤图,对全省土壤全氮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福建省土壤总面积为12.08×10^(6) hm^(2),表层(0~20 cm)和剖面(0~100 cm)土壤的全氮密度分别为0.35 kg·m^(-2)和0.97 kg·m^(-2),储量为42.06 Tg和116.83 Tg。全省土壤全氮密度整体呈自北向南逐渐递减的趋势,且沿海低而内陆高。从不同土壤类型来看,山地草甸土的表层和剖面全氮密度最高,分别为0.85 kg·m^(-2)和2.09 kg·m^(-2);而风沙土的表层和剖面全氮密度最低,分别为0.11 kg·m^(-2)和0.27 kg·m^(-2)。从不同行政区来看,南平市和龙岩市的表层土壤全氮密度最高,分别为0.40 kg·m^(-2)和0.39 kg·m^(-2),而南平市和三明市的剖面土壤全氮密度最高,分别为1.19 kg·m^(-2)和1.11 kg·m^(-2)。总体而言,福建省土壤全氮密度和储量空间分布差异很大,今后可依据不同行政区和土壤类型的全氮分布制定合理的施肥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全氮密度 全氮储量 1︰5万土壤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程金 黄文卿 +4 位作者 张世昌 张卫清 黄功标 张江周 吴良泉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5-816,共12页
为准确估算福建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确定其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基于2016—2019年采集的4 350个表层土壤样本,利用地统计学方法与ArcGIS技术分析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并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 为准确估算福建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确定其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基于2016—2019年采集的4 350个表层土壤样本,利用地统计学方法与ArcGIS技术分析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并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范围为0.03~14.68 kg·m^(-2),平均值为4.06 kg·m^(-2)。全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在空间上聚集分布,具有中等程度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主导,呈现自南向北、从沿海向内陆山地逐渐升高的空间分布格局。降雨量、海拔、土壤质地和土壤pH是影响有机碳储量的主要因素,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作物类型影响相对较弱,且随着化肥(磷肥和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降低。研究表明,福建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不高,空间分布聚集,自然气候变化、地形因子和人类活动都会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其中降雨量、海拔、土壤质地和土壤pH为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空间分布 驱动因子 随机森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龙岩市土壤质量评价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廖文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8期165-170,共6页
探讨福建省龙岩市土壤养分现状和土壤化学质量评价及其空间分布状况,为因地制宜地保护和提升市域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以2019年龙岩市408组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数据集为基础,综合应用土壤质量指数法(soil quality ... 探讨福建省龙岩市土壤养分现状和土壤化学质量评价及其空间分布状况,为因地制宜地保护和提升市域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以2019年龙岩市408组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数据集为基础,综合应用土壤质量指数法(soil quality index, SQI)和ArcGIS软件进行龙岩市土壤化学质量评价和空间分布图绘制。结果显示,龙岩市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值分别为5.6、28.69 g/kg、140.71 mg/kg、65.18 mg/kg和129.62 mg/kg。市域水平上土壤呈弱酸性,有效磷和碱解氮含量处于丰富水平,而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则处于适宜水平。龙岩市SQI平均值为0.650,其各区县的SQI的大小为上杭县(0.703)>新罗区(0.684)>连城县(0.678)>长汀县(0.672)>永定区(0.629)>武平县(0.599)>漳平市(0.589)。同时,龙岩市不同等级SQI呈交错分布变化,其中尤以上杭县高等质量土壤分布最多。整体而言,福建省龙岩市土壤质量处于中等水平,其土壤酸化、磷素累积和钾素缺乏是土壤质量提升的限制因子,建议该地区持续开展土壤酸化阻控和氮磷减施而钾肥增施的养分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质量指数 空间分布 龙岩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商品有机肥料重金属含量的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凌云 《福建农业科技》 2010年第1期67-69,共3页
对福建省商品有机肥抽检样品进行砷、汞、铅、镉、铬等重金属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商品有机肥抽检样品重金属含量变异很大,平均分别为3.78、0.20、49.1、1.59和18.93mg/kg。抽检的86个样品中As、Hg均符合要求,Pb、Cd和Cr超标率分别... 对福建省商品有机肥抽检样品进行砷、汞、铅、镉、铬等重金属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商品有机肥抽检样品重金属含量变异很大,平均分别为3.78、0.20、49.1、1.59和18.93mg/kg。抽检的86个样品中As、Hg均符合要求,Pb、Cd和Cr超标率分别为5.8%、8.1%和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料 原料 重金属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结果初报 被引量:11
10
作者 吴凌云 《农业科技通讯》 2020年第10期119-123,共5页
为研究掌握福建省主要农作物氮、磷、钾的肥料利用率现状,2019年在闽侯等13个县开展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利用率为39.42%,磷肥利用率为14.83%,钾肥利用率为42.24%;氮肥产量贡献率为17.8%,磷肥产量贡献率为6.4%,钾肥产... 为研究掌握福建省主要农作物氮、磷、钾的肥料利用率现状,2019年在闽侯等13个县开展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利用率为39.42%,磷肥利用率为14.83%,钾肥利用率为42.24%;氮肥产量贡献率为17.8%,磷肥产量贡献率为6.4%,钾肥产量贡献率为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利用率 水稻 肥料产量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肥料生产现状调查及问题剖析
11
作者 付瑞洲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1年第10期68-72,共5页
通过系统分析福建省肥料生产发展现状,为肥料产业政策制定、基础研究及产业转型等提供参考依据。以福建省获证329家肥料生产企业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问卷、访谈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分别对肥料产能、产量及产能利用率;肥料生产厂家、产... 通过系统分析福建省肥料生产发展现状,为肥料产业政策制定、基础研究及产业转型等提供参考依据。以福建省获证329家肥料生产企业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问卷、访谈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分别对肥料产能、产量及产能利用率;肥料生产厂家、产品及配方数;肥料供保能力及肥料企业地域分布进行分析,探讨福建省肥料生产现状与问题。结果表明:2016-2020年,福建省肥料产能、产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5年肥料产能利用率平均仅为39.7%;不同肥料品种产量以有机肥料最高,其次为复混肥料和土壤调理剂,占肥料总产量比例分别为66.0%、22.2%和5.2%;肥料企业以有机肥料厂家和产品数为最多,分别达到270、792个,但每个有机肥料厂平均年产量为0.51万t;省内化肥自给率仅为47.1%,此外52.9%化肥需要省外调拨或进口;有机肥料和生物有机肥年产量仅占市场理论需求量14.0%;全省9个地级市,72个县(市、区)内分布有肥料厂,其中漳州市肥料企业数量占全省总数量33.4%。福建省肥料生产网络已基本形成,但是不同区域、不同肥料产业仍然发展不均衡,依然存在突出问题。今后应重点解决产能利用率不高问题,强化复混肥料生产企业转型升级,引导加强有机肥料产品质量管理和示范推广,充分发挥福建区域资源优势,加快新型肥料产品开发,尤其是利用沿海牡蛎壳资源化开发土壤调理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肥料 化肥 有机肥 生产发展 调查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学效应的福建省水稻氮磷钾施肥限量标准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娟 章明清 +3 位作者 章赞德 张立成 姚宝全 沈金泉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6-154,共9页
【目的】为提高水稻施肥效益,实现减量、增效的目标,制定福建早稻、晚稻、单季稻、菜后稻和烟后稻的氮磷钾施肥限量标准。【方法】根据近年来在不同稻作上完成的832个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将福建早稻、晚稻和单季稻分为山区和沿海两... 【目的】为提高水稻施肥效益,实现减量、增效的目标,制定福建早稻、晚稻、单季稻、菜后稻和烟后稻的氮磷钾施肥限量标准。【方法】根据近年来在不同稻作上完成的832个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将福建早稻、晚稻和单季稻分为山区和沿海两个区域,菜后稻不分区域,烟后稻则归入山区区域,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及其类别间差异显著性检验,确定各稻作的最佳施肥类别数,然后构建各施肥类别的氮磷钾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及其推荐施肥量,并进行田间试验验证。【结果】山区区域、沿海区域和全省的早稻最佳施肥类别数分别为7、6、7个,晚稻则分别为6、4、7个;单季稻对应区域的最佳施肥类别数分别为6、4、6个;菜后稻和烟后稻的最佳施肥类别数分别为3个和4个。在此基础上,针对各稻作不同施肥类别构建的60个氮磷钾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均属于典型式,进而建立了基于农学效应的水稻氮磷钾施肥限量标准。234个大田对比试验表明,施肥限量标准优化了氮磷钾施用量和比例,不同稻作间平均增产稻谷4.0%~12.5%,净增收达到875~2 616元·hm^(-2);推荐施肥的氮磷减肥幅度平均分别为19.4%和23.9%,但增加K_2O用量27.3%。【结论】氮磷钾施肥限量标准为当前水稻减肥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最佳养分投入的计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磷钾 施肥类别 限量标准 增产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滩涂缢蛏养殖区域施肥现状调查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青 栗方亮 +3 位作者 张华 曹榕彬 沈茂芬 孔庆波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6期390-395,共6页
为了解福建滩涂缢蛏养殖区域的施肥现状,实现无公害、健康、高效的缢蛏规模化养殖,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方式,对福建省三沙湾、湄洲湾、厦门湾3个典型缢蛏养殖区域的缢蛏养殖施肥情况(主要包括肥料品种、施肥方式、肥料用量等)进行了... 为了解福建滩涂缢蛏养殖区域的施肥现状,实现无公害、健康、高效的缢蛏规模化养殖,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方式,对福建省三沙湾、湄洲湾、厦门湾3个典型缢蛏养殖区域的缢蛏养殖施肥情况(主要包括肥料品种、施肥方式、肥料用量等)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1)三沙湾、湄洲湾、厦门湾3个区域内缢蛏养殖投入肥料种类繁多,且大多是在养殖区域四周的河沟内投放肥料进行肥水培藻,投入的常规单质肥料明显高于复合肥、有机肥和水溶性肥料等;(2)三沙湾、湄洲湾、厦门湾3个区域内缢蛏养殖过量施用氮、磷的现象较为严重,其中施氮量大于2000 kg/hm^(2)的养殖户达76.47%,施磷量大于400 kg/hm^(2)的养殖户达70.58%,氮、磷、钾素投入量自北向南整体呈逐渐减少的趋势;(3)从施肥结构上分析,三沙湾、湄洲湾、厦门湾3个区域施用氮、磷的比例平均为4.7∶1,其中以三沙湾区域最低(4.25∶1),厦门湾区域最高(5.1∶1),氮、磷比例失衡;(4)三沙湾、湄洲湾、厦门湾各区域的缢蛏养殖经济效益相差较大,净收益为-6.2万~20.5万元/hm^(2)。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域内,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缢蛏养殖化肥施用标准,养殖户仅凭经验难以充分掌握正确的施肥方式、用量等,从而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经济效益薄弱等问题。建议研发氮、磷含量高的新型水溶性功能肥料,鼓励养殖户采取更加科学的肥水方式,提高施肥技术,避免不合理、无规则的肥料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养殖区域 肥水 施肥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约化果园钾肥施用现状及钾素表观平衡状况研究——以福建省平和县琯溪蜜柚为例 被引量:9
14
作者 许修柱 林瑞坤 +4 位作者 苏达 许锐能 杨文浩 张世昌 吴良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3-539,共7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平和县集约化蜜柚果园钾肥施用现状及钾素表观平衡状况,为指导蜜柚园科学施用钾肥提供参考。【方法】2016—2018年,以农户调研和土壤调查的方式,获取福建省平和县363个琯溪蜜柚果园的钾肥施用现状数据及29个蜜柚园的... 【目的】明确福建省平和县集约化蜜柚果园钾肥施用现状及钾素表观平衡状况,为指导蜜柚园科学施用钾肥提供参考。【方法】2016—2018年,以农户调研和土壤调查的方式,获取福建省平和县363个琯溪蜜柚果园的钾肥施用现状数据及29个蜜柚园的土壤剖面样品,对蜜柚园钾肥施用现状、钾素表观平衡状况及土壤钾素状况进行分析。【结果】福建省平和县蜜柚园钾肥(以K2O计,下同)平均施用量为955 kg/ha,96%果农钾肥年投入量超过400 kg/ha,复合肥是主要钾素来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钾肥投入量与蜜柚产量无明显相关性,与钾素表观平衡具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P<0.01),全县钾素表观平衡高达874 kg/ha,各乡(镇)间钾肥投入量与土壤钾素平衡状况变异较大。73%蜜柚果园土壤速效钾含量超过120 mg/kg,处于过量水平。0~20、20~40和40~60 cm土层的土壤速效钾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但各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处于丰富水平,分别为192.15、144.44和138.88 mg/kg,表层与亚表层间、亚表层与下层间土壤速效钾含量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结论】福建省平和县蜜柚园钾肥施用过量和钾素盈余严重等问题较突出,过量的钾素盈余导致蜜柚园土壤速效钾含量在表层富集并向深层迁移。今后应合理控制钾肥用量,减少钾素盈余和淋溶,提高蜜柚果园钾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琯溪蜜柚 钾肥 土壤速效钾 钾素表现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主要耕作土壤有效锌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世昌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8-154,共7页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中忽视微量元素补充、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不均等问题。在福建省8个设区市采集耕作土壤样品23477个,统计了耕作土壤有效锌含量及分布,分析了种植类型、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母质类型、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对土壤有...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中忽视微量元素补充、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不均等问题。在福建省8个设区市采集耕作土壤样品23477个,统计了耕作土壤有效锌含量及分布,分析了种植类型、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母质类型、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对土壤有效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耕作土壤有效锌含量平均为2.86 mg/kg,处于高级水平,变异系数为123%,只有21.56%土壤样品低于中级水平,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有所提高;不同种植类型土壤有效锌含量表现为耕地>果园>茶园,土壤类型表现为水稻土>赤红壤>红壤,地形地貌表现为山地>平原>丘陵,母质类型表现为洪积物>冲积物>残坡积物>海积物>风积物。土壤有效锌含量与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福建省耕作土壤有效锌总体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但在部分缺锌地区,建议加强锌肥、有机肥的施用,减少土壤缺锌对作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效锌 PH值 有机质 种植类型 土壤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福安市茶园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 被引量:6
16
作者 徐志平 黄功标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64-167,共4页
借助GPs、GIS技术对福安市茶园土壤的环境质量进行调查评价。结果表明:福安市土壤环境质量等级为优、良和不合格的茶园面积分别占调查总面积的67.9%、31.4%和0.7%。茶园土壤污染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铅和铜污染,铅和铜含量超过无公... 借助GPs、GIS技术对福安市茶园土壤的环境质量进行调查评价。结果表明:福安市土壤环境质量等级为优、良和不合格的茶园面积分别占调查总面积的67.9%、31.4%和0.7%。茶园土壤污染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铅和铜污染,铅和铜含量超过无公害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样品数分别占调查总样品数的4.0%和1.3%,镉、铬含量均低于绿色食品产地的土壤污染物限值,汞、砷含量则均低于无公害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表明福安市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GIS 茶园 土壤环境质量 评价 福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连续3年压青还田对福建稻区土壤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功标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8期796-801,共6页
为研究紫云英连续压青还田对福建稻区土壤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在8个县开展3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基础土壤相比,连续3年配合紫云英压青22 500kg·hm-2,各试验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幅15.8%,容重下降8.7%,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土壤... 为研究紫云英连续压青还田对福建稻区土壤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在8个县开展3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基础土壤相比,连续3年配合紫云英压青22 500kg·hm-2,各试验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幅15.8%,容重下降8.7%,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增加18.4%、16.7%、9.5%、19.7%和70.5%;与常规施肥(CK)相比,后季水稻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显著增加,水稻增产6.8%,增产极显著。福建稻区连续种植翻压紫云英对土壤肥力及生产力提升明显,应大面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压青还田 土壤肥力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典型双季稻区适宜紫云英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均 黄功标 陈金英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第1期83-84,136,共3页
在福建闽北山丘盆地(浦城县)、闽西低山丘陵(连城县)、闽东滨海平原(福鼎市)3个典型双季稻区开展适宜紫云英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稻作区闽紫5号和余江大叶生育期均表现较皖江大叶青和弋江种长。同一试验点紫云英品种鲜草产量存... 在福建闽北山丘盆地(浦城县)、闽西低山丘陵(连城县)、闽东滨海平原(福鼎市)3个典型双季稻区开展适宜紫云英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稻作区闽紫5号和余江大叶生育期均表现较皖江大叶青和弋江种长。同一试验点紫云英品种鲜草产量存在差异,在浦城以闽紫5号最高,达41.68t/hm2;连城以余江大叶最高,达28.82t/hm2;福鼎以皖江大叶青最高,达29.85t/hm2;同试验点紫云英品种植株养分含量存在差异。综合考虑紫云英生长性状、鲜草产量及植株养分含量等因素,闽北山丘盆地、闽西低山丘陵双季稻区适宜的紫云英品种为闽紫5号和余江大叶,闽东滨海平原双季稻区适宜的紫云英品种为闽紫5号和皖江大叶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品种 生长性状 产量 养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规模种植户4种主要农作物施肥现状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世昌 吴凌云 《福建农业科技》 2018年第10期36-39,共4页
为了解福建省规模种植户4种主要农作物化肥施用现状,在每个设区市选择3个县,每个县选择32个规模种植户进行调查,同时向土肥专家调查4种主要作物的推荐施肥量及施肥次数。调查结果表明,平均化肥施用量水稻379.4kg·hm^(-2)、茶叶321.... 为了解福建省规模种植户4种主要农作物化肥施用现状,在每个设区市选择3个县,每个县选择32个规模种植户进行调查,同时向土肥专家调查4种主要作物的推荐施肥量及施肥次数。调查结果表明,平均化肥施用量水稻379.4kg·hm^(-2)、茶叶321.5kg·hm^(-2)、柑橘955.9kg·hm^(-2)、甘蓝553.8kg·hm^(-2);在化肥投入方面,水稻、茶叶、柑橘、甘蓝化肥投入量适中级别的比例分别为34.4%、11.9%、18.6%、62.5%;水稻、茶叶、柑橘、甘蓝施肥达到3次(施肥推荐次数)比例分别为34.4%、84.8%、78.1%、7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种植户 施肥现状 推荐施肥量 施肥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评估与趋势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功标 《中国农村科技》 2014年第10期66-67,共2页
通过对福建省粮食、薯类和豆类作物秸秆生产量及利用情况的调查显示,2012年福建省秸秆资源总量达91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1.2%,通过项目示范带动、技术物化补助等措施推进,秸秆还田和生物转化食用菌为主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效益... 通过对福建省粮食、薯类和豆类作物秸秆生产量及利用情况的调查显示,2012年福建省秸秆资源总量达91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1.2%,通过项目示范带动、技术物化补助等措施推进,秸秆还田和生物转化食用菌为主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类作物 秸秆生产 食用菌栽培 生态效益 秸秆焚烧 姬松茸 秸秆利用 栽培食用菌 项目示范 秸秆禁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