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表型性状的蝴蝶兰初级核心种质构建
1
作者 钟淮钦 罗宇婷 +3 位作者 钟声远 吴建设 林兵 樊荣辉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2,共10页
【目的】基于表型性状构建蝴蝶兰初级核心种质,为蝴蝶兰资源的保存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10份蝴蝶兰种质资源为材料,对32个表型性状进行调查,其中包括13个质量性状和19个数量性状。采用3种取样方法(随机取样法、优先... 【目的】基于表型性状构建蝴蝶兰初级核心种质,为蝴蝶兰资源的保存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10份蝴蝶兰种质资源为材料,对32个表型性状进行调查,其中包括13个质量性状和19个数量性状。采用3种取样方法(随机取样法、优先取样法、偏离度取样法)、2种遗传距离(欧氏距离、马氏距离)、3种取样比例(20%、25%、30%)和8种聚类方法(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不加权类平均法、可变类平均法、可变法、离差平方和法),探讨最佳取样策略,构建核心种质。利用均值差异百分率(Mean difference percentage,MD)、方差差异百分率(Variance difference percentage,VD)、极差符合率(Range coincidence rate,CR)和变异系数变化率(Variation coefficient change rate,VR)对备选核心种质进行评价,利用均值、极值比较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核心种质进行确认。【结果】优先取样法能够使核心种质更具代表性,欧式距离优于马氏距离,25%为最佳取样比例,最优聚类方法为最长距离法,最终抽提出52份材料的初级核心种质。构建的核心种质各项评价参数优秀,能够代表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主成分信息得到保留,并且很好地去除了原种质的遗传冗余。【结论】构建的蝴蝶兰初级核心种质可以优先作为后续蝴蝶兰种质资源研究的材料,为种质的保存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兰 初级核心种质 表型性状 取样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土壤质量保育技术研究进展
2
作者 朱雁鸣 方志坚 +3 位作者 张嘉佳 颜明娟 毛方华 林诚 《茶叶学报》 2025年第3期9-17,共9页
我国是全球第一产茶大国,2024年全国茶树种植面积349.52万hm^(2),但长期植茶及集约化种植模式下的土壤退化问题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突出制约。我国超46%的茶园土壤pH低于4.5,土壤酸化直接导致茶叶减产、氨基酸等特征成分含量下降,部分产区... 我国是全球第一产茶大国,2024年全国茶树种植面积349.52万hm^(2),但长期植茶及集约化种植模式下的土壤退化问题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突出制约。我国超46%的茶园土壤pH低于4.5,土壤酸化直接导致茶叶减产、氨基酸等特征成分含量下降,部分产区因土壤养分失衡引发茶叶风味变差。本文聚焦我国南方茶园尤其是福建省茶园土壤质量及保育发展现状,系统梳理国内外在土壤酸化改良和肥力提升、微生物优化、重金属修复及生态茶园构建等领域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福建茶园面临土壤酸化、养分失衡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紊乱等挑战,科学施肥及生态茶园构建可显著改善土壤环境、提升茶叶品质。本文在综述基础上,结合茶业发展实际,提出了茶园土壤保育研究应聚焦土壤酸化防改良与肥力提升机制、根际微生物-茶叶品质关联规律及水肥智能化管理技术等对策,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质量保育 肥力提升 生态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天科多肉植物品种资源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陈艺荃 罗远华 +2 位作者 吴建设 林兵 叶秀仙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0-329,共10页
【目的】构建景天科多肉植物品种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筛选适宜福建省栽培的多肉植物品种,为多肉植物科学引种和推广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48个多肉植物品种的园艺性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和K-Means聚类分析法,从观赏特性、适应性... 【目的】构建景天科多肉植物品种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筛选适宜福建省栽培的多肉植物品种,为多肉植物科学引种和推广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48个多肉植物品种的园艺性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和K-Means聚类分析法,从观赏特性、适应性、潜在应用价值等3个层面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品种等级划分。【结果】共确定14个影响多肉植物品种综合评价的关键指标,其中叶色、叶肉质化程度、越夏适应性、形姿和花期等5个因子权重占总排序的61.2%,是多肉综合价值评判的关键因素。K-Means聚类分析将48个品种划分为优、良、中等和一般4个等级,其中乌木、紫乐、阿尔巴佳人、奥普琳娜、丸叶红司、蓝苹果和碧桃等7个品种处于Ⅰ级优秀,爱星等14个品种处于Ⅱ级良好,优良品种占全部品种的43.75%,可重点繁育和推广栽培。【结论】应用AHP层次分析法和K-Means聚类分析法构建的品种资源评价体系可对景天科多肉植物品种进行有效综合评价,从而筛选出观赏特性与适应性兼具的品种。评价结果与试验地观测效果基本一致,该评价体系可为多肉植物科学引种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天科多肉植物 AHP层次分析 综合评价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配方施肥提高林下七叶一枝花产量和重楼皂苷含量 被引量:7
4
作者 苏海兰 郑梅霞 +2 位作者 陈宏 朱雁鸣 朱育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6,共9页
【目的】研究氮、磷、钾不同组合用量对林下栽培七叶一枝花产量及重楼皂苷含量的影响,为七叶一枝花人工栽培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3414”试验设计,利用福建南平杉竹混交林下4年生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chin... 【目的】研究氮、磷、钾不同组合用量对林下栽培七叶一枝花产量及重楼皂苷含量的影响,为七叶一枝花人工栽培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3414”试验设计,利用福建南平杉竹混交林下4年生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chinensis (Franch.) Hara)进行田间试验,将氮、磷、钾肥当地适宜水平定为“2”,分别为N 270 kg/hm^(2)、P_(2)O_(5) 375 kg/hm^(2)、K_(2)O 300 kg/hm^(2),不足“1”和过量“3”水平分别为适宜水平的0.5、1.5倍。在七叶一枝花收获时期,测定其植株形态、根茎产量、4种重楼皂苷含量等指标,并计算生产效益。【结果】氮、磷、钾肥用量均显著影响七叶一枝花的植株形态、根茎产量和重楼皂苷含量,对七叶一枝花根茎产量的提升率分别为59.75%、27.54%、63.15%,以钾肥的贡献率最高,其次为氮肥,磷肥较低。N1水平下,增加磷、钾水平显著降低七叶一枝花的株高、茎粗和叶长,N3水平七叶一枝花的株高、叶长均达到最高,但茎粗低于N1和N2水平,表明适宜氮肥用量对七叶一枝花的生长至关重要。七叶一枝花的根茎产量和总重楼皂苷含量还受肥料交互效应的影响。当N、P_(2)O_(5)、K_(2)O用量分别为270、375、450 kg/hm^(2) (N_(2)P_(2)K_3)和270、375、300 kg/hm^(2)(N_(2)P_(2)K_(2))时,根茎产量达到最高,分别为2804、2648 kg/hm^(2)。N_(2)P_(2)K_3的总重楼皂苷含量也最大,达到1.6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施氮磷钾肥净增收效益在N_(2)P_(2)K_3处理下最高,N_(2)P_(2)K_(2)处理次之。【结论】适量的氮、磷肥配合较高的钾肥可显著提升七叶一枝花根茎产量和总重楼皂苷含量,提高七叶一枝花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供试地区,推荐N、P_(2)O_(5)、K_(2)O用量分别为270、375、45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叶一枝花 “3414”设计 植株形态 根茎产量 重楼皂苷 经济效益 氮磷钾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花黄精种子生理后熟过程的生理变化及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苏海兰 牛雨晴 +5 位作者 成建华 朱雁鸣 陈宏 郑梅霞 黄贤贵 朱育菁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2-670,共9页
【目的】探明多花黄精种子生理后熟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规律及差异基因表达情况。【方法】以多花黄精种子生理后熟过程6个阶段的种子为材料,采用化学测定方法,分析每个阶段的超氧化物歧化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可溶性蛋白、粗脂肪、... 【目的】探明多花黄精种子生理后熟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规律及差异基因表达情况。【方法】以多花黄精种子生理后熟过程6个阶段的种子为材料,采用化学测定方法,分析每个阶段的超氧化物歧化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可溶性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糖含量。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对6个阶段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并用qRT-PCR法对关键差异基因的表达量进行验证。【结果】(1)多花黄精种子生理后熟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前4个时期逐渐增高后,在后两个时期稍有下降;粗脂肪、蛋白质整体呈下降趋势;α-淀粉酶活性及β-淀粉酶活性呈现增强趋势。(2)多花黄精种子生理后熟过程中,蔗糖和淀粉代谢途径、激素信号转导通路等显著富集差异表达基因。【结论】多花黄精种子生理后熟过程中,淀粉等营养物质的代谢、转化与内源激素的协调作用,促进多花黄精种子的生理后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生理后熟 转录组测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兰鸢尾自然变异株开花性状差异分析
6
作者 林兵 樊荣辉 +3 位作者 陈艺荃 孔兰 钟淮钦 叶秀仙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1-679,共9页
【目的】探究荷兰鸢尾自然变异株系与野生株系的可区别性状的关键评判指标。【方法】根据球根鸢尾DUS测试指南,对野生型春之梦的4个变异株系MHS5-3、XCQ5-1、MZB7-2、CZL7-3的农艺性状进行测定,比较分析它们的观赏性状间的差异。【结果... 【目的】探究荷兰鸢尾自然变异株系与野生株系的可区别性状的关键评判指标。【方法】根据球根鸢尾DUS测试指南,对野生型春之梦的4个变异株系MHS5-3、XCQ5-1、MZB7-2、CZL7-3的农艺性状进行测定,比较分析它们的观赏性状间的差异。【结果】自然变异株系与野生型在株型、花期以及生育期等性状没有明显差异;在供测的40个主要性状中,7个假质量性状,如花蕾、旗瓣、花丝、花柱、羽冠、垂瓣上下表面等部位的颜色的表达状态,在不同变异株系中与野生型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具备可区别性;另外33个性状则无明显差异。【结论】花色是区别自然变异株系与野生型株系的一个重要性状,其中黄色、蓝色相对紫色、白色具有更强的变异潜力,可为荷兰鸢尾开展新品种选育以及种质创新利用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兰鸢尾 自然变异 开花性状 花色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