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树立“绿色热作”理念 打造低碳热作产业——福建省南亚热带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探索与实践
1
作者 黄国成 郑益智 《中国热带农业》 2014年第6期14-18,共5页
本文论述了福建省南亚热带地区低碳农业发展态势与运行模式,并分析了制约因素。围绕今后低碳农业发展思路,提出了路径选择及采取对策措施等,以适应高端热作产业持续发展需要。
关键词 低碳农业 运行模式 路径选择 对策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再生稻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6
2
作者 朱鸿 陈鸿飞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6年第3期170-175,共6页
综述了近年来福建省再生稻研究进展,包括再生稻的头季后期光合产物和养分积累、库源结构特征、氮素吸收积累特性、根系形态及其机能和再生稻的生态及栽培技术,讨论了再生稻进一步高产还需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再生稻 生理生态 栽培技术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国成 郑益智 +2 位作者 魏飞鹏 陈振东 陈天佑 《中国热带农业》 2014年第1期11-17,共7页
本文阐述了福建省热区发展热带南亚热带作物的主要优势、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效,并针对福建热作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围绕热作产业未来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推进热作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热作 产业 发展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雨改革路 创新构和谐——福建茶产业三十年成效及今后的发展思路 被引量:2
4
作者 高峰 《中国茶叶》 2008年第2期4-7,共4页
福建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茶叶生产的最适宜区。福建产茶有数千年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376年,见诸于南安市莲花石刻的“莲花荼襟”,比《茶经》问世还要早500年左右。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福建先后创制了... 福建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茶叶生产的最适宜区。福建产茶有数千年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376年,见诸于南安市莲花石刻的“莲花荼襟”,比《茶经》问世还要早500年左右。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福建先后创制了乌龙茶、红茶、花茶、白茶等茶类,并成为闻名中外的特种茶产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使其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茶区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海峡西岸现代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福建省 茶产业 风雨 和谐 创新 茶叶生产 气候温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积极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 被引量:2
5
作者 高峰 《中国茶叶》 2010年第1期7-9,共3页
茶产业是福建省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积淀深厚、潜力巨大。茶叶标准化生产是推进福建茶产业更高层次发展,使福建茶叶特色更加明显,优势更加突出,效益稳步提升,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标准化生产 福建省 茶叶 农业产业 茶产业 竞争力 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福建热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若干实践探索
6
作者 黄国成 郑益智 《福建热作科技》 2014年第3期60-62,共3页
简要回顾了福建省农业"三品"发展进程和热作产业发展概况,围绕福建省南亚热区在建设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方面的实践,提出了实施热作产品质量安全的若干建议,供生产参考。
关键词 热作 产品质量安全 实践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胁迫对小白菜保护酶系统及其他相关抗性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林义章 徐磊 林碧英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9-372,共4页
在水培营养液中添加CuSO4,以上海青和五月慢2个常规小白菜品种为试材,研究了Cu胁迫对小白菜保护酶系统及其他相关抗性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Cu胁迫会破坏保护酶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在水培营养液中添加CuSO4,以上海青和五月慢2个常规小白菜品种为试材,研究了Cu胁迫对小白菜保护酶系统及其他相关抗性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Cu胁迫会破坏保护酶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明显上升,同时产生更多的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膜相对透性增加,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而SOD活性/MDA含量的降低说明了植株对外界胁迫自我调节能力的下降;作为渗透调节物质,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随外界Cu2+含量的升高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菜 CU胁迫 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溪茶产业发展特点及思路 被引量:5
8
作者 余文权 《中国茶叶》 2008年第4期16-18,共3页
福建省安溪县地处厦漳泉结合部,居山而临海。全县土地面积3057.28平方公里,人口111万,是全国著名的乌龙茶主产区,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安溪产茶历史已有1000多年,自古就有“闽南茶都”的美誉。
关键词 福建省安溪县 茶产业 土地面积 结合部 主产区 乌龙茶 铁观音 发源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肥运筹对再生季稻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陈鸿飞 庞晓敏 +5 位作者 张仁 张志兴 徐倩华 方长旬 李经勇 林文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07-1517,共11页
再生季水、肥管理措施是再生稻尤其是机收中低留桩再生稻获得高产稳产的一项关键措施,明确再生季合理的水肥运筹对提高机收中低留桩再生稻低节位再生芽的萌发成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杂交籼稻泸优明占为材料,通过设置再生季分蘖期3个... 再生季水、肥管理措施是再生稻尤其是机收中低留桩再生稻获得高产稳产的一项关键措施,明确再生季合理的水肥运筹对提高机收中低留桩再生稻低节位再生芽的萌发成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杂交籼稻泸优明占为材料,通过设置再生季分蘖期3个不同水肥处理盆栽试验,即淹水灌溉不施用促苗肥(S处理)、干湿交替灌溉不施用促苗肥(G处理)和干湿交替灌溉施用促苗肥(GN处理),研究不同水肥运筹对再生季稻腋芽、产量、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季稻不同水肥处理对根际氧化还原电位和根际土壤酶有显著影响,处理后10 d,与S处理相比,G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根际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和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磷酸单酯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G处理相比,GN处理可显著提高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脲酶、蔗糖酶、磷酸单酯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不同水肥调控下再生季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和碳源代谢的多样性差异显著,处理后10 d,GN处理和G处理根际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利用程度显著高于S处理,GN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酚酸、羧酸类碳源的利用程度显著高于G处理。GN处理和G处理的根系伤流量分别比S处理的提高27.27%和14.84%,再生季分蘖数和产量分别比S处理的提高102.50%~111.11%、42.50%~44.44%和91.41%~108.72%、37.93%~40.94%。由此可见,再生季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或施用促苗肥均可提高根际土壤酶活性,促进再生季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和代谢多样性,从而有利于根际土壤有机质的氧化和腐殖质的形成及增加根际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促进再生季新根的形成和腋芽的萌发。采用干湿交替灌溉耦合促苗肥对再生季稻的促控效果是最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水肥处理 根际土壤酶活性 根际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尤溪“七香一品”的采制工艺
10
作者 苏峰 陈天志 《茶叶科学技术》 2010年第2期3-3,共1页
尤溪县"七香一品"是我省绿茶中的一朵奇葩。2007年以来,尤溪县台溪乡、中仙乡、坂面乡等地从浙江省安吉县引进种植安吉白茶"白叶一号"无性系良种,面积达600多亩。尤溪"七香一品"采自白叶一号茶树的嫩芽,精心加工而成,具有色泽翠... 尤溪县"七香一品"是我省绿茶中的一朵奇葩。2007年以来,尤溪县台溪乡、中仙乡、坂面乡等地从浙江省安吉县引进种植安吉白茶"白叶一号"无性系良种,面积达600多亩。尤溪"七香一品"采自白叶一号茶树的嫩芽,精心加工而成,具有色泽翠绿,香气鲜嫩持久,滋味鲜爽甘醇,汤色嫩绿明亮,叶底肥嫩匀亮的品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溪县 采制工艺 无性系良种 安吉白茶 引进种植 品质特征 安吉县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尤溪县野生茶树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浅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天志 苏峰 +1 位作者 林志满 林兴土 《中国茶叶》 2013年第2期4-7,共4页
尤溪县位于福建中部山区,介于武夷山和戴云山两大山脉之间,戴云山系的东段北坡,境内东西两面高山林立,山脉纵横交错,各地海拔差异较大,北可阻滞冬季冷空气南下,南有抬升东南季风的作用,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冬暖夏... 尤溪县位于福建中部山区,介于武夷山和戴云山两大山脉之间,戴云山系的东段北坡,境内东西两面高山林立,山脉纵横交错,各地海拔差异较大,北可阻滞冬季冷空气南下,南有抬升东南季风的作用,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冬暖夏凉、雨量充沛的优越气候资源,各地累年的年平均气温19.2℃,年平均降水量1620.6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3%。尤溪县各类植物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7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溪县 茶树资源 年平均气温 保护 野生 年平均降水量 植物种类 森林覆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桥莴苣不同栽植规格试验
12
作者 卢诗琴 《福建农业科技》 2018年第7期20-22,共3页
以1畦2行和1畦3行栽培方式为基础,分别配置5种栽培密度规格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株行距条件下,1畦2行比1畦3行种植的飞桥莴苣的茎粗、单株商品重均表现较优,产量和产值较高,且以1畦2行、株行距25cm×30cm种植的飞桥莴... 以1畦2行和1畦3行栽培方式为基础,分别配置5种栽培密度规格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株行距条件下,1畦2行比1畦3行种植的飞桥莴苣的茎粗、单株商品重均表现较优,产量和产值较高,且以1畦2行、株行距25cm×30cm种植的飞桥莴苣最佳,每667m2产量5 466.7kg,产值达5 466.7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桥莴苣 栽培模式 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