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分析
1
作者 陈媛 《兰台内外》 2025年第2期37-39,共3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变化特点,探讨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创新策略,旨在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开展。
关键词 网络环境 档案管理 创新策略 信息化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青春期前矮小症的效果与安全性分析
2
作者 陈鹤 曾橹伟 +1 位作者 朱黄羽 郑翔蓉 《北方药学》 2025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青春期前矮小症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病例纳入时间为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病例样本为福建省仙游县总医院治疗的青春期前矮小症患者80例。按照单盲、随机分为A组(40例,使用低剂量rhGH...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青春期前矮小症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病例纳入时间为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病例样本为福建省仙游县总医院治疗的青春期前矮小症患者80例。按照单盲、随机分为A组(40例,使用低剂量rhGH治疗)和B组(40例,使用高剂量rhGH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和12个月的身高、体重、生长速率(HV)、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结果:和A组相比较,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B组患者的身高、体重、HV、HtSDS、IGF-1、IGFBP-3均更高(P<0.05)。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导致药物中断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A组中出现了1例红肿、1例甲状腺功能异常,B组中出现了1例血糖异常,均为轻微不良反应,后续自行缓解。两组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剂量rhGH应用于青春期前矮小症,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有助于促进患者身高、体重增长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生长激素 矮小症 身高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治疗联合提肛肌训练应用于逼尿肌不稳定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磊群 朱高英 叶显凤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4年第1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行为治疗联合提肛肌训练应用于逼尿肌不稳定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方法以在福建省仙游县总医院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166例逼尿肌不稳定BPH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行为治疗联合提肛肌训练应用于逼尿肌不稳定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方法以在福建省仙游县总医院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166例逼尿肌不稳定BPH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83例)和观察组(83例)。对照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加入提肛肌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行为治疗。观察2组的尿失禁发生情况、勃起功能障碍发生情况、膀胱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30 d、60 d及90 d,观察组的尿失禁发生率和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均较同时间点的对照组低(P均<0.05)。术后90 d,2组的最大尿流率均快于刚拔管时,残余尿量均少于刚拔管时(P均<0.05),且观察组的2项数值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90 d,2组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术前(P均<0.05),且观察组的5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均<0.05)。结论对逼尿肌不稳定的BPH患者进行行为治疗联合提肛肌训练,能有效降低尿失禁和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前列腺增生 逼尿肌不稳定 行为治疗 提肛肌训练 尿失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治疗中氨溴索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作用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春斌 《北方药学》 2023年第12期152-154,共3页
目的:探究氨溴索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感染性肺炎新生儿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感染性肺炎的新生儿纳入研究,研究时间为2019年8月—2022年8月,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 目的:探究氨溴索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感染性肺炎新生儿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感染性肺炎的新生儿纳入研究,研究时间为2019年8月—2022年8月,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观察组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氨溴索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炎性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肺部啰音、咳嗽、发热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炎性因子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性因子下降,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WB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患有感染性肺炎新生儿的治疗中使用氨溴索+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能快速缓解患儿咳嗽等症状,降低机体炎性反应,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感染性肺炎 氨溴索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临床症状 炎性因子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