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S-DYNA模拟的准直眼掏槽爆破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梁瑞 俞瑞利 +2 位作者 周文海 陈鹏辉 陈必港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1-107,共7页
为了选出较好的爆破效果方案,有效提高巷道掘进速度,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准直眼掏槽爆破技术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控制药量多少和有无中心孔,对槽腔内和自由面上的有效应力比较得到:有中心孔和增大药量均可提高爆破有效应力;依据此装药... 为了选出较好的爆破效果方案,有效提高巷道掘进速度,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准直眼掏槽爆破技术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控制药量多少和有无中心孔,对槽腔内和自由面上的有效应力比较得到:有中心孔和增大药量均可提高爆破有效应力;依据此装药结构和爆破工艺条件,炮孔中存在一个距孔底约1.25m高度的影响爆炸有效应力分布的高度阈值;两楔形孔连线上越靠近孔口连线中点,自由面上有效应力越来越小,与双孔爆破应力叠加理论模型分析给出的结论吻合。据炮孔底部有效应力等值线分布得到,准直眼掏槽更加适用于岩石硬度较大、炮孔深度较深的掏槽爆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直眼掏槽 中心孔 药量 有效应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白石大桥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宗周红 孙建林 +1 位作者 徐立群 夏樟华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71,共7页
以跨径布置为145 m+2×260 m+145 m的下白石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介绍该桥健康监测系统的总体目标、监测内容、仪器选择、测点布置、信号采集与传输和安全报警等。采集系统实现静力和动力数据综合采集与控制,包括加速度、动位移等... 以跨径布置为145 m+2×260 m+145 m的下白石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介绍该桥健康监测系统的总体目标、监测内容、仪器选择、测点布置、信号采集与传输和安全报警等。采集系统实现静力和动力数据综合采集与控制,包括加速度、动位移等动态特征及应变、温度、支座位移和线形等静态信息。星型传输系统可保证各个采集子站的独立性和抗干扰能力,并采用多模光纤和电话网络实现数据远距离传输、远程监控和现场无人值守。该健康监测系统工作正常、性能稳定、监测数据可信。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初步分析,表明下白石大桥没有异常发生,目前桥梁基本处于安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 健康监测系统 传感器 数据采集和传输 安全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空气间隔装药结构不耦合状态光面爆破效果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梁瑞 解丽娜 +1 位作者 周文海 陈必港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28,共4页
分析了5种中部空气间隔装药不耦合状态的光爆效果,运用ANSYS/LS-DYNA软件针对5种不同的不耦合系数分别建立了5种不同空气柱长度的数值模型,比较相邻周边孔1/2孔距及孔壁所选单元的有效应力时程曲线及有效应力峰值随不耦合系数变化的规律... 分析了5种中部空气间隔装药不耦合状态的光爆效果,运用ANSYS/LS-DYNA软件针对5种不同的不耦合系数分别建立了5种不同空气柱长度的数值模型,比较相邻周边孔1/2孔距及孔壁所选单元的有效应力时程曲线及有效应力峰值随不耦合系数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有效应力随轴向不耦合系数增大而减小。从减小炸药段附近单元有效应力以及保证空气柱中部裂缝贯通的角度出发,于本文模型的地质条件下较优的轴向不耦合系数为3.5~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面爆破 空气柱长度 中部空气间隔 不耦合系数 数值模拟 有效应力时程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空气间隔装药结构的爆破效果动力响应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梁瑞 解丽娜 +1 位作者 周文海 陈必港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75-180,共6页
研究了不同空气间隔装药结构对光面爆破效果的影响,利用ANSYS/LS-DYNA动力分析软件建立实体模型,对5种不同空气间隔装药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并对应力云图及有效应力时程曲线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值计算结果和模拟结果基本吻合,下部... 研究了不同空气间隔装药结构对光面爆破效果的影响,利用ANSYS/LS-DYNA动力分析软件建立实体模型,对5种不同空气间隔装药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并对应力云图及有效应力时程曲线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值计算结果和模拟结果基本吻合,下部装药结构孔口应力集中,基本不采用;短进尺掘进宜采用上部空气间隔装药;中等长度掘进宜采用中部空气间隔装药;在不拒爆条件下长进尺掘进宜采用分段空气间隔装药或小药卷直径装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间隔 孔壁压力 有限元分析 装药结构 有效应力时程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梁锚下有效预应力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艾辉林 陈朝慰 戴文达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46,共5页
针对反向张拉检测法不能通过整束预应力检测直接得到该束内单根预应力筋的张拉力,造成检测效率较低的问题,在现有反向张拉检测法的基础上进行预应力梁锚下有效预应力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新方法将整束预应力反向张拉过程中其内单根预应... 针对反向张拉检测法不能通过整束预应力检测直接得到该束内单根预应力筋的张拉力,造成检测效率较低的问题,在现有反向张拉检测法的基础上进行预应力梁锚下有效预应力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新方法将整束预应力反向张拉过程中其内单根预应力筋受力状态划分为夹紧和松动2种工作状态,单根的松动表现为整束预应力刚度的变化,利用整束预应力的张拉荷载∽位移曲线,直接推导该束内各单根预应力筋张拉力的关系式,据此计算锚下有效预应力。工程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通过整束预应力检测直接得到该束内单根预应力筋的张拉力,在保持检测精度的前提下有效加快预应力筋检测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 梁式桥 有效预应力 快速检测 反向张拉 整束预应力 单根预应力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液限路基填土压缩及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姚忠 朱亚军 +1 位作者 陈群 陈治伙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66-71,共6页
在中国南方潮湿多雨地区公路工程的路基填筑过程中,高液限填土的使用非常广泛,其力学特性直接影响路基的长期稳定性。由于降雨较多,在实际工程中很难将路基填土完全压实,影响了路基的安全稳定。深入研究高液限黏土的物理特性与工程特性... 在中国南方潮湿多雨地区公路工程的路基填筑过程中,高液限填土的使用非常广泛,其力学特性直接影响路基的长期稳定性。由于降雨较多,在实际工程中很难将路基填土完全压实,影响了路基的安全稳定。深入研究高液限黏土的物理特性与工程特性,尤其是研究高液限填土路基的安全稳定,对维护高液限填土路基的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针对高液限土的水稳定性、抗剪强度指标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较少,所以确定其强度的影响因素对于研究路基稳定性、边坡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某高速公路路基高液限填土的力学性质,选取两个断面路基填土,通过击实试验获得土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采用不同压实度控制制样干密度进行侧限压缩、回弹和三轴剪切试验,得到路基填土的压缩和强度特性随压实度、含水率大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路基填土为中等压缩性土料;在相同含水率下,黏聚力c、内摩擦角φ、压缩模量Es、压缩指数Cc随压实度的增大而增大,回弹指数Cs随压实度的增大而略微增大;在相同压实度下,采用含水率大于最优含水率的土样进行试验,压缩模量Es、压缩指数Cc、回弹指数Cs都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黏聚力c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内摩擦角φ几乎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液限 路基填土 压缩性 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管涌机理的细观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姚志雄 周健 张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04-1610,共7页
利用显微摄像可视化跟踪技术、数字信息计算机实时处理技术,结合数字图像识别分析手段,对砂土管涌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记录,从细观角度揭示渗流过程中系统几何特性和水力特性的复杂变化。得到水头,水力梯度,颗粒位移场和孔隙率等量的动... 利用显微摄像可视化跟踪技术、数字信息计算机实时处理技术,结合数字图像识别分析手段,对砂土管涌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记录,从细观角度揭示渗流过程中系统几何特性和水力特性的复杂变化。得到水头,水力梯度,颗粒位移场和孔隙率等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对整个渗流过程中加压速率对管涌发展的影响,颗粒的运动特点,颗粒流失的分布特点以及渗漏通道的贯穿进行分析,揭示水土相互作用贯穿于管涌发展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摄像 细观 砂土 渗漏通道 水土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地质体反滤层模型在人工湿地系统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櫹橦 吴勇 +2 位作者 邱钦钦 陈盟 王春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75-280,共6页
通过开展人工地质体的长管试验和基质级配试验,检验人工地质体处理污水可行性和达到最优净化效果所需粒径组合与合理填料厚度。长管试验模仿反滤层结构,以石英砂和大理石砂等为填料组合多孔介质人工地质体,采用多阶梯设计,结果显示对COD... 通过开展人工地质体的长管试验和基质级配试验,检验人工地质体处理污水可行性和达到最优净化效果所需粒径组合与合理填料厚度。长管试验模仿反滤层结构,以石英砂和大理石砂等为填料组合多孔介质人工地质体,采用多阶梯设计,结果显示对COD、TP、TN、NH_4^+-N的有效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24.11%、61.23%、46.99%和81.79%。级配试验采用3级处理单元串联方式构建人工湿地试验平台系统,以石英砂、石灰岩颗粒和砾石为填料,按照不同基质配比和组合形成6组对照试验组进行试验,结果表明2号试验组对TP和COD的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92.86%和64.59%;3号试验组对TN、NH_4^+-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49.51%和11.08%;试验结果表明填料为5~10 mm粒径厚层砾石和单一粒径石灰石层颗粒条件下污染物去除效果更好。两期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地质体反滤层设计对污水净化效果理想,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地质体 反滤层设计 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降雨对路堤填土变形和压实度影响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卓 陈群 +1 位作者 陈治伙 陈秀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5期295-301,共7页
针对潮湿多雨地区典型路基填土,在京台高速公路高液限路堤填土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断面利用Geo Studio有限元软件开展数值模拟研究,考虑非饱和路堤填土的应力和渗流耦合进行固结分析,研究在长期降雨工况下路基沉降变形规律,进而... 针对潮湿多雨地区典型路基填土,在京台高速公路高液限路堤填土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断面利用Geo Studio有限元软件开展数值模拟研究,考虑非饱和路堤填土的应力和渗流耦合进行固结分析,研究在长期降雨工况下路基沉降变形规律,进而分析长期降雨对变形和压实度的影响规律以及压实度与路基沉降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对于不同含水率填土路堤,无论是连续施工和间歇施工,竣工期的沉降量占了总沉降量的绝大部分,竣工时和沉降稳定后路堤的最大沉降量都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当遇长期降雨时,竣工和沉降稳定时路堤的沉降量都比无降雨时大;长期降雨情况下路堤沉降稳定时压实度增量比无降雨时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降雨 路堤填土 变形 压实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组巧妙的DOS实用例程——兼谈批处理文件使用技巧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庆程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1992年第6期26-28,共3页
本文应用一些鲜为人知或DOS手册上经常被忽略的批处理文件编程技术,给出了一组应用批处理文件实现的DOS实用例程,这些例程包括文件快速定位,不同参数下重复执行一个DOS命令,文本文件名忘却后的模糊查找、目录遍历、方便实用的软盘格式... 本文应用一些鲜为人知或DOS手册上经常被忽略的批处理文件编程技术,给出了一组应用批处理文件实现的DOS实用例程,这些例程包括文件快速定位,不同参数下重复执行一个DOS命令,文本文件名忘却后的模糊查找、目录遍历、方便实用的软盘格式化例程等。利用本文提供的这些DOS实用例程,可大大提高计算机操作的效率,增强DOS系统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S 批处理文件 编程 操作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位角变化的桩基缺陷位置识别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景良 郑锦仰 +2 位作者 林上顺 黄豪 陈鑫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38-644,677,共8页
传统的低应变反射波信号解读方法具有很大的经验性,因而对桩身的缺陷位置常常作出错误的估计。为合理判断桩身缺陷位置,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相位角变化的桩基缺陷位置改进识别方法。首先,利用解析模态分解定理和递归希尔伯特变换提取了重... 传统的低应变反射波信号解读方法具有很大的经验性,因而对桩身的缺陷位置常常作出错误的估计。为合理判断桩身缺陷位置,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相位角变化的桩基缺陷位置改进识别方法。首先,利用解析模态分解定理和递归希尔伯特变换提取了重点关注频带范围内的反射波纯调频信号;其次,对提取的纯调频信号进行小波变换并通过相位角的变化判别桩身缺陷位置;最后,通过王乾1号大桥桩基实测数据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判断桩身缺陷疑似位置,为后续的缺陷位置排查提供了便利,但仍需结合其他桩基损伤识别方法和相关工程资料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小波变换 损伤识别 桩基 相位角 时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运输结构趋势分析的定量方法
12
作者 林术生 《预测》 1988年第5期39-42,共4页
当前,交通运输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运输结构不合理。因此,科学地分析与预测未来运输结构的发展趋势,对于制定运输业的投资规模和方向,编制运输发展规划,使整个运输业得以协调发展,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 当前,交通运输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运输结构不合理。因此,科学地分析与预测未来运输结构的发展趋势,对于制定运输业的投资规模和方向,编制运输发展规划,使整个运输业得以协调发展,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试图拓宽文献[1]所提出的多产品替代预测模型(即ZD模型)应用范围,将其应用于运输结构发展趋势的定量分析。通过运量预测的实践,分析ZD模型应用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使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效结合起来的一种参数估计或校正方法,从而克服模型的预测结果难以被决策人员所接受的矛盾。这种参数估计或校正方法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这一方法对福建省运输结构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取得较好结果,这一成果已被“上海经济区20D0年综合运输网发展规划”所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结果 运输结构 优化方法 运输方式 趋势分析 参数估计 预测模型 校正方法 发展趋势 定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