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台商农业技术时空扩散的格局、路径与机制——以福建省漳浦县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陈嘉 韦素琼 陈松林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57-966,共10页
结合统计数据及实地调研、访谈数据,研究中国台湾青枣种植技术透过台商直接投资渠道在福建省漳浦县落地、发散与传播过程,分析其时空扩散路径、格局与机制,以期揭示中国台商农业技术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具特色的扩散规律与机制,为加速两岸... 结合统计数据及实地调研、访谈数据,研究中国台湾青枣种植技术透过台商直接投资渠道在福建省漳浦县落地、发散与传播过程,分析其时空扩散路径、格局与机制,以期揭示中国台商农业技术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具特色的扩散规律与机制,为加速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制定技术应用政策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研究发现,在时间维度,中国台商农业技术扩散过程呈现典型的S型曲线,但其扩散迅速、周期较短,扩散阻力小且示范效应显著;在空间维度,形成多核心、多强度、梯度扩散体系(中国台湾扩散源与本地扩散节点),扩散场相互叠加,以就近扩展扩散为主、等级扩散为辅的特色扩散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扩散 中国台商直接投资 时空机制 扩散路径 福建省漳浦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位集群”视角下的农业产业集群演化路径与网络——以福建省漳平市茶产业为例 被引量:19
2
作者 陈嘉 韦素琼 李锋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373,共10页
结合实地调研与半结构访谈法,从集群演化生命周期视角出发,建立"路径-网络-制度"演化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比两种不同类型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路径与特征,探究其共位发展的演化过程,并探讨形成"共位集群"的潜力... 结合实地调研与半结构访谈法,从集群演化生命周期视角出发,建立"路径-网络-制度"演化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比两种不同类型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路径与特征,探究其共位发展的演化过程,并探讨形成"共位集群"的潜力与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漳平永福高山茶集群作为外资驱动型集群,其发展显示出较强的"初动能"与正式制度依赖性,在台资驱动下经历两端在外、原生路径移植的萌芽期,叠加多级政策外力进入成长期,并逐步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径突破,其间伴随由原生关系网络转向本地生产网络,逐步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演化过程,但其本地溢出效应有限且存在用地资源限制等路径锁定风险因素;2)作为本地内生型集群,漳平水仙茶产业集群具备更强的"能动性"与社会制度依赖性,在原有历史积淀及地区禀赋基础上萌芽,通过政府扶持实现路径修复,逐步恢复由地方关系网络主导的集群生产网络而进入成长期,初步形成专业化分工格局,成熟的产业氛围及较强的地方根植性使得集群创新网络已初现雏形,但因企业规模有限、外部力量不足等限制存在路径锁定风险;3)集群的共位发展可辅助消除路径锁定风险,而两者由萌芽阶段的独立共生,演化至成长阶段前期的共位竞争,并最终形成共位竞合关系,表明其具备形成"共位集群"的发展潜力与潜在路径。由此,推动地区农业"共位集群"的发展,地区正式制度安排是关键推力,而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与农户组织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集群 外资驱动型集群 共位集群 路径-网络-制度 漳平茶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森林的地下碳分配 被引量:56
3
作者 陈光水 杨玉盛 +2 位作者 谢锦升 杜紫贤 张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148-5157,共10页
通过收集国内33个森林样地的土壤呼吸和年凋落物量数据,分析中国森林地下碳分配(TBCA)模式。结果表明,中国森林土壤呼吸年通量与年凋落物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R2=0.3319,P=0.000),其中成熟林土壤呼吸与年凋落物量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R2=0... 通过收集国内33个森林样地的土壤呼吸和年凋落物量数据,分析中国森林地下碳分配(TBCA)模式。结果表明,中国森林土壤呼吸年通量与年凋落物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R2=0.3319,P=0.000),其中成熟林土壤呼吸与年凋落物量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R2=0.3245,P=0.004),但未成熟林土壤呼吸与年凋落物量间的线性相关不显著(R2=0.3485,P=0.092)。中国森林的地下碳分配变化范围1.460~25.100tChm-2a-1,平均值为9.217tChm-2a-1;中国森林的TBCA与年均气温相关关系不显著(P=0.196),但与年均降水量则呈显著正相关(R=0.480,P=0.021)。中国森林TBCA和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平均贡献分别为74.2%和25.8%;中国森林TBCA对土壤呼吸的贡献随土壤呼吸增大而增大,而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则随土壤呼吸的增大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地下碳分配 土壤呼吸 凋落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根呼吸对升温的响应 被引量:23
4
作者 盛浩 杨玉盛 +3 位作者 陈光水 高人 曾宏达 钟羡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96-1605,共10页
植物根呼吸碳释放量高达18Pg/a,约为全球化石燃料燃烧碳排放量(6.5Pg/a)的2.8倍。了解根呼吸对升温的响应对于构建陆地生态系统碳动态模型、评价地下碳库碳收支具有重要作用。短期升温能明显提高根呼吸速率,但在近乎恒定的温度... 植物根呼吸碳释放量高达18Pg/a,约为全球化石燃料燃烧碳排放量(6.5Pg/a)的2.8倍。了解根呼吸对升温的响应对于构建陆地生态系统碳动态模型、评价地下碳库碳收支具有重要作用。短期升温能明显提高根呼吸速率,但在近乎恒定的温度梯度下,根呼吸速率可能逐渐恢复到温度变化前的水平。根呼吸的温度敏感性与植物种和测定的温度范围有关,其Q10值介于1.1~10之间。在野外条件下,根呼吸的温度敏感性还会受到土壤湿度、养分状况、呼吸底物有效性、太阳辐射、光合产物的地下分配模式和天气状况等影响。通常根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比土壤微生物呼吸的温度敏感性高,但室内控制温度下和野外环割(girdling)实验中并未观测到类似现象。根呼吸是否具有温度适应性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有关根呼吸对升温的适应机理仍不清楚,可能是碳循环研究存在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今后的研究方向应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深入探讨根呼吸的温度适应性;(2)扩大对成年植物种的研究;(3)扩大对环境因子交互影响和模拟研究;(4)扩大对植物根呼吸测定和升温新技术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种 根呼吸 温度升高 Q10 温度敏感性 适应性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碳吸存与碳平衡 被引量:25
5
作者 杨玉盛 陈光水 +3 位作者 王义祥 谢锦升 杨少红 钟羡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3-117,共5页
To provide potential implications of species selection for carbon plantation, differences in carbon sequestration pattern and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NEP) were determined between two 36-year-old plantations of broad... To provide potential implications of species selection for carbon plantation, differences in carbon sequestration pattern and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NEP) were determined between two 36-year-old plantations of broadleaved species, Castanopsis kawakamii and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in Sanming, Fujian. Annual net carbon sequestration was 13.639 and 6.599 t C·hm -2 a -1 , respectively, in the C. kawakamii and the C. lanceolata, among which the annual biomass C increment and the litterfall production was evenly distributed. To the annual net carbon sequestra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stem (wood plus bark) increment was much lower, and that of branch increment was much higher in the C. kawakamii than in the C. lanceolata (26.6% versus 40.3%, and 11.5% versus 0.3%). In both plantation, the above and belowground litterfall accounted 60% and 40% respectively for the annual litterfall production, which was estimated 7.183 t C·hm -2 a -1 in the C. kawakamii and 3.554 t C·hm -2 a -1 in the C. lanceolata. Annual soil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 was responsible for a C loss of 5.983 and 2.984 t·hm -2 a -1 from soil to atmosphere in the C. kawakamii and the C. lanceolata, respectively. Carbon balance analysis showed there were a positive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C sink), 7.656 and 3.615 t C·hm -2 a -1 , for the C. kawakamii and the C. lanceolata, respectively. For the purpose of carbon management, C. kawakamii might be a more suitable species than C. lanceolata in local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 杉木 碳吸存 碳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光合作用光响应典型模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2
6
作者 钱莲文 张新时 +1 位作者 杨智杰 韩志刚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7-203,共7页
光响应曲线是判定植物光合效率的重要方法,通过曲线可以获得植物光合特性的相关生理参数,但不同模型提取的光响应参数和指标存在差异。本文选择直角双曲线、非直角双曲线和两种指数曲线模型,分别对3个品系常绿杨光响应数据进行拟合,提... 光响应曲线是判定植物光合效率的重要方法,通过曲线可以获得植物光合特性的相关生理参数,但不同模型提取的光响应参数和指标存在差异。本文选择直角双曲线、非直角双曲线和两种指数曲线模型,分别对3个品系常绿杨光响应数据进行拟合,提取了各光响应曲线模型的主要特征参数,对比分析了各模型参数间的差异,并对光饱和点(LSP)的不同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最后用巨尾桉光响应数据对分析结果作了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直角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量子效率(a)及暗呼吸速率(Rd)值高于指数模型拟合值,且直角双曲线拟合的各参数均比非直角双曲线拟合的各参数的值大,而两指数模型各参数拟合值基本一致;在LSP计算方法中,用光通量200μmo.lm-2.s-1以下的点拟合的Pn-I直线与其它模型相结合得到光饱和点的方法不可靠,会使计算结果明显偏小,用接近最大总光合速率Pmax一定比例的方法估计LSP也存在较大偏差,而P’max由于消除了Rd的影响,计算光饱和点时各模型的估计比例相对固定,是一个比较理想的LSP估计方法,初步得出直角、非直角及指数模型用P’max来估计光饱和点时应选取的比例分别为(78±1)%、(82±1)%及(9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响应 光响应特征参数 模型拟合 常绿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常绿-常绿杨树3个品系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钱莲文 张新时 +1 位作者 郭建宏 杨智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4-428,共5页
选用A-65/27、A-65/31及A-61/1863个半常绿-常绿杨树品系,比较了其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及光合速率的光响应和CO2响应特性.结果表明:A-65/27及A-65/31的光合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而A-61/186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选用A-65/27、A-65/31及A-61/1863个半常绿-常绿杨树品系,比较了其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及光合速率的光响应和CO2响应特性.结果表明:A-65/27及A-65/31的光合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而A-61/186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表现为一降不起型,峰值出现在10:00左右,此后一直保持下降趋势;3个品系的最大光合速率及光饱和点由大到小的次序为A-61/186、A-65/31及A-65/27,而反映植物对弱光利用能力的光补偿点(LCP)和表观量子效率(a)的值的大小次序为A-65/27、A-61/186和A-65/31;在CO2低浓度时,同一浓度下3个品系光合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61/186、A-65/27及A-65/31,即与羧化效率(CE)值一致,而在CO2高浓度时,三者的光合速率由高到低的次序为A-65/27、A-61/186及A-65/31;CO2补偿点(Γ)及光呼吸速率(Rp)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均是A-65/27的值最大,其余依次是A-61/186及A-65/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效率 光合响应 半常绿-常绿杨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伐和火烧对森林氮动态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5
8
作者 郭剑芬 杨玉盛 +1 位作者 陈光水 刘乐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460-4468,共9页
森林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它通过特有的养分循环机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其中氮素对林木生长和发育十分重要,而且常是森林生产力的限制因素。另一方面,森林氮动态又常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综述了采伐和火烧... 森林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它通过特有的养分循环机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其中氮素对林木生长和发育十分重要,而且常是森林生产力的限制因素。另一方面,森林氮动态又常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综述了采伐和火烧对森林氮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采伐后环境因素的变化将影响森林N动态,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采伐后一系列因素引起的N损失,如:N淋溶增加、伴随生物量的N迁移以及因径流或侵蚀增加造成的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N流失。这些N损失又将影响更新林分的生长和生产力。此外,采伐后N吸收速率一般下降,但随着植被快速生长N吸收速率将不断增加。采伐后氨化和硝化过程增强,但因短期内同化作用较弱,生态系统中大部分N将发生损失。火烧对森林N动态的短期影响主要包括:第一,火烧时N直接挥发损失;第二,火烧后N有效性增加,这主要由灰分沉积、根和微生物死亡及有机质N矿化增强等综合造成。随着时间延长,N有效性逐渐降低,这可能与火烧引起的有机质损失、植物N吸收增加、淋溶或侵蚀损失有关。然而,目前关于火烧造成的长期生态影响,如火烧后地上植被恢复与地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有何联系仍不太清楚。未来研究应着重于探讨氮素对森林采伐和火烧作出的短期响应将如何长期影响森林的结构和功能。此外,建议在实施营林方案时需考虑采伐和火烧对生态系统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采伐 火烧 氮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铵态氮对森林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马红亮 王杰 +2 位作者 高人 尹云锋 孙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0-916,共7页
对取自武夷山的红壤、黄壤、黄壤性草甸土分别在对照(CK,N0mg/kg)、低氮(LN,N50mg/kg)、高氮(HN,N100mg/kg)3种氮(N)水平处理下开展培养实验,研究施加NH4^+-N对森林土壤N转化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添加NH4^+-N可显著... 对取自武夷山的红壤、黄壤、黄壤性草甸土分别在对照(CK,N0mg/kg)、低氮(LN,N50mg/kg)、高氮(HN,N100mg/kg)3种氮(N)水平处理下开展培养实验,研究施加NH4^+-N对森林土壤N转化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添加NH4^+-N可显著(p〈0.05)降低土壤NO3^--N含量4.5%~25.7%,但LN与HN处理差异不显著,NO3^--N降低可能与NO3^--N反硝化和异氧还原有关;然而,黄壤性草甸土NO3^--N没有降低。与培养前比较,在第56天红壤NO3^--N含量显著增加5倍左右;桐木关黄壤增加40%左右,而黄冈山25km黄壤仅在CK处理下增加16%,但是黄壤性草甸士显著降低:结果显示LN与FIN处理土壤NO3^--N含量变化幅度小于CK。与CK相比,LN和HN处理红壤NH4^+-N分别显著(p〈0.05)升高24.1%~96.5%和68.7%-114.1%,且随培养进行没有累积,可能与微生物固N有关;桐木关NH4^+-N分别升高17.6%~39.6%和37.6%~95.8%(p〈0.05),LN处理黄冈山25km黄壤NH4^+-N只有第7天升高17.8%(p〈0.05),HN处理第7、14、28、42天显著升高17.5%。48.6%(p〈0.05)。LN处理黄壤性草甸土的NH4^+-N在前3周显著降低11.6%~28.5%(p〈0.01);HN处理在第7天和14天分别降低10.8%(p〈0.01)和7.5%,但是在第28—56天显著增加17.6%-20.4%(p=0.002)。随着培养进行,CK处理红壤NH4^+-N逐渐降低,桐木关黄壤、黄冈山25km黄壤和黄壤性草甸土升高:LN和HN处理黄壤和黄壤性草甸土NH4^+-N逐渐升高。可见,不同海拔土壤类型对NH4^+-N添加响应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森林土壤 硝态氮 铵态氮 氮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红亮 朱建国 +2 位作者 谢祖彬 刘钢 曾青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17-1224,共8页
采用FACE田间试验,对高CO2浓度影响稻田CH4排放规律进行了观测分析,并利用δ13C技术初步分析了土壤CH4的排放来源。结果显示,植株和土壤的CH4排放速率在高CO2浓度处理大于对照18%以上,其增加幅度为土壤大于植物,CH4排放速率可能受田间... 采用FACE田间试验,对高CO2浓度影响稻田CH4排放规律进行了观测分析,并利用δ13C技术初步分析了土壤CH4的排放来源。结果显示,植株和土壤的CH4排放速率在高CO2浓度处理大于对照18%以上,其增加幅度为土壤大于植物,CH4排放速率可能受田间水分条件影响较大。与对照比较,高CO2浓度条件下植物和土壤部分CH4累积排放总量增加,且变化幅度随生长期而降低,前期(54d)常规氮处理(NN)高于低氮处理(LN),后期LN高于NN;但是行间裸土CH4累积排放总量在前期(54d)增加和之后降低的幅度均为NN高于LN。土壤排放CH4δ13C值从移栽到第102d,高CO2浓度处理LN和NN水平下土壤对照(CK)仅分别升高9.0%和8.3%,种水稻则降低8.8%和8.1%;但是在对照CO2浓度条件下土壤对照降低17.2%和112.5%(P=0.047),种水稻降低40.3%和105.9%(P=0.023),表明高CO2浓度下有更多C4来源的碳释放,对照CO2浓度条件下有更多C3来源的碳释放。水稻不同生长期与土壤对照比较,种水稻土壤排放CH4δ13C值降低的幅度总和在高CO2浓度条件LN和NN水平下分别为114.8%和72.7%,对照CO2浓度条件下分别为41.9%和72.8%,表明在种有植物的情况下更多当季的碳分解释放,LN水平下高CO2浓度促进来源于当季碳的CH4排放,NN水平下没有发现CO2浓度的影响,可能与作物生物量和它的间接产物(根系分泌物)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CO2浓度 CH4排放 N水平 C4土壤 13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花岗岩红壤坡面侵蚀过程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冯秀 查轩 黄少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4年第1期19-23,共5页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强度、坡度及地表覆盖3因素对花岗岩红壤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起始产流时间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而有所提前,而地表覆盖能延缓起始产流时间;2)在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条件下,径流率从产...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强度、坡度及地表覆盖3因素对花岗岩红壤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起始产流时间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而有所提前,而地表覆盖能延缓起始产流时间;2)在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条件下,径流率从产流初期开始都快速增加,7 ~ 10 min后达到稳定,且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增加,径流率也显著增加;3)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产沙率明显增大,且降雨强度越大,坡度对产沙率的影响越明显;4)降雨强度和径流总量、产沙总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92和0.799;5)地表覆盖具有良好的减沙作用,其减沙效益超过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南方红壤 模拟降雨 坡度 地表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酚类物质对森林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杰 马红亮 +3 位作者 高人 黄斌滔 陈炳辉 孙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184-5187,共4页
对黄壤性草甸土和黄红壤土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单宁酸和4-羟基苯甲酸,研究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添加单宁酸后,2种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降低,且在培养的前28d,添加单宁酸浓度越高,黄壤性草甸土硝态氮含量降低越明显;... 对黄壤性草甸土和黄红壤土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单宁酸和4-羟基苯甲酸,研究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添加单宁酸后,2种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降低,且在培养的前28d,添加单宁酸浓度越高,黄壤性草甸土硝态氮含量降低越明显;添加单宁酸后,2种土壤铵态氮含量均增加,但单宁酸浓度越高,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加幅度越小。添加4-羟基苯甲酸后,2种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大幅度下降,但土壤铵态氮含量的降幅受4-羟基苯甲酸浓度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酚 单宁酸 4-羟基苯甲酸 铵态氮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降雨条件下3种土壤坡面的侵蚀过程及颗粒组成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腾飞 查轩 黄少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4年第6期30-35,共6页
选取南方红壤侵蚀区3种典型的侵蚀土壤坡面和3场具有代表性的天然降雨,在同等试验条件下对其产流产沙规律及降雨前后坡面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侵蚀条件下,3种土壤的径流量表现为紫色土>花岗岩红壤>第四纪红黏... 选取南方红壤侵蚀区3种典型的侵蚀土壤坡面和3场具有代表性的天然降雨,在同等试验条件下对其产流产沙规律及降雨前后坡面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侵蚀条件下,3种土壤的径流量表现为紫色土>花岗岩红壤>第四纪红黏土;产沙量表现为花岗岩红壤>紫色土>第四纪红黏土;通过降雨前后3种土壤表面的颗粒组成比较发现,3种土壤表面颗粒均有粗化的趋势。大量细颗粒的流失,是造成土壤退化乃至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降雨 颗粒组成 土壤侵蚀 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盐梯度及外来植物入侵对河口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维奇 曾从盛 仝川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9年第4期481-486,共6页
采用室内厌氧培养法对闽江河口湿地不同水、盐梯度及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下的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从0~40 cm土层平均甲烷产生潜力看,距海由近到远的草、咸草和芦苇湿地甲烷产生潜力分别为0.0204μg/g.d、0.0355μ... 采用室内厌氧培养法对闽江河口湿地不同水、盐梯度及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下的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从0~40 cm土层平均甲烷产生潜力看,距海由近到远的草、咸草和芦苇湿地甲烷产生潜力分别为0.0204μg/g.d、0.0355μg/g.d和0.0378μg/g.d;近潮沟区和远潮沟区咸草和芦苇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分别为0.0355μg/g.d和0.0400μg/g.d及0.0378μg/g.d和0.0425μg/g.d,远潮沟区大于近潮沟区,咸草湿地低于芦苇湿地;短期入侵(5a^6a)的互花米草斑块土壤平均甲烷产生潜力为0.0329μg/g.d,未明显地提高原有湿地整个土壤剖面的甲烷产生潜力。各研究湿地类型土壤均表现为0~5 cm土层甲烷产生潜力最高。图5,表1,参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梯度 植物入侵 土壤 甲烷产生潜力 闽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小麦轮作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红亮 朱建国 +2 位作者 谢祖彬 刘钢 曾青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07-612,共6页
采用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小麦轮作土壤速效钾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处理,在不同氮水平下CO_2浓度升高使作物生物量增加,导致作物生长季对土壤钾的吸收增... 采用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小麦轮作土壤速效钾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处理,在不同氮水平下CO_2浓度升高使作物生物量增加,导致作物生长季对土壤钾的吸收增加,但并没有降低作物主要生长期土壤(0—5、5—15 cm土层)速效钾的含量;CO_2浓度升高使土壤速效钾增加的幅度在作物根际达6.3%~22.3%,在行间达3.7%~11.2%,且土壤速效钾增加的幅度在小麦季大于水稻季。表明根系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很大,因此,短期内土壤钾含量不会成为限制因素而影响作物对高CO_2浓度的响应,反而会增加土壤钾的有效性。但在土壤肥力较低的土壤上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水稻土 水稻 小麦 速效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荔枝果园治理措施对侵蚀退化赤红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静 张有利 +2 位作者 谢锦升 郭剑芬 杜紫贤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7年第4期8-12,共5页
通过对稻草覆盖和客土措施(Ⅰ和Ⅱ)建立荔枝果园14年后严重侵蚀赤红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建立荔枝园后,采取措施的果园土壤的物理性质有明显改善,表层土壤容重和结构体破坏率呈措施Ⅰ<措施Ⅱ<对照的变化趋势。措施Ⅰ... 通过对稻草覆盖和客土措施(Ⅰ和Ⅱ)建立荔枝果园14年后严重侵蚀赤红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建立荔枝园后,采取措施的果园土壤的物理性质有明显改善,表层土壤容重和结构体破坏率呈措施Ⅰ<措施Ⅱ<对照的变化趋势。措施Ⅰ和措施Ⅱ表层土壤最大持水量分别是对照的1.75倍和1.65倍,措施Ⅰ和Ⅱ>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51.88%和42.52%。②措施Ⅰ和措施Ⅱ表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和土壤速效性养分含量明显提高,其中土壤速效K含量增加幅度最大。③利用灰色关联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果园不同治理措施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排列顺序为:措施I(1.000)>措施II(0.782)>对照I(0.333),措施I(0.923)>措施II(0.801)>对照I(0.333),表明果园覆草措施是改良侵蚀退化赤红壤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赤红壤 荔枝果园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养分 灰色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闽北地区不同等级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川 查轩 +5 位作者 黄少燕 陈世发 康佩佩 白永会 戴金梅 王丽园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7年第3期17-27,64,共12页
基于闽北地区1980~2009年17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突变性分析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分析近30年来闽北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上,闽北地区近30年降水量和降水天数变... 基于闽北地区1980~2009年17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突变性分析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分析近30年来闽北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上,闽北地区近30年降水量和降水天数变化呈略微下降趋势,其中2~4月降水量呈现显著的减小趋势,6、8、12月降水量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降水量突变发生时间在1988年、2007年。(2)春季小雨、中雨、大雨和夏季小雨、中雨以及秋季小雨等级降水量表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而夏季暴雨有明显增大趋势。闽北地区四季降水总时间和四季小雨以及春季、夏季中雨等级降水天数均出现明显减小趋势,而夏季暴雨天数呈现明显增加趋势。(3)空间上,闽北地区多年降水量及降水天数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各等级降水量及降水天数高值区位于该地区东北部的七步、寿宁、柘荣、光泽、浦城等地,低值区位于闽北地区东南部的洋中坂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北地区 降水 降水天数 线性倾向估计 MANN-KENDALL法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09年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崔晓燕 查轩 黄少燕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1期1-4,24,共5页
[目的]揭示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异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及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闽东南地区1980—2009年26个雨量站的逐日降雨数据,运用福建省降雨侵蚀力简易算法。[结果]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年内分布集中于5—... [目的]揭示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异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及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闽东南地区1980—2009年26个雨量站的逐日降雨数据,运用福建省降雨侵蚀力简易算法。[结果]闽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年内分布集中于5—8月,呈现双峰式分布;降雨侵蚀力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1982年年降雨侵蚀力(R值)低至253.82(MJ·mm)/(hm2·h),2006年R值高达725.39(MJ·mm)/(hm2·h),极值比为2.86;30a内的闽东南地区的降雨侵蚀力并未出现明显的突变现象。[结论]研究区内降雨侵蚀力R值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上呈现沿海向内陆增加,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南地区 降雨侵蚀力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画眉草亚科和芦苇短鞍型植硅体形态对比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映君 左昕昕 +2 位作者 裴瑶瑶 任琳 谢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7-435,共9页
植硅体是一种新兴的植被、环境和气候代用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古生态学和考古学中,其作为古植被和古气候指标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植物植硅体形态研究。例如,画眉草亚科(Eragrostoideae)植物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均能发... 植硅体是一种新兴的植被、环境和气候代用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古生态学和考古学中,其作为古植被和古气候指标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植物植硅体形态研究。例如,画眉草亚科(Eragrostoideae)植物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均能发育成形态和大小相近的短鞍型植硅体,迄今为止有关其详尽的形态对比研究比较少。本研究描述了5种画眉草亚科植物和芦苇的茎叶和花穗产生的短鞍型植硅体的形态,并测量了植物不同部位产生的短鞍型植硅体的长度和宽度。结果表明:除小画眉草(Eragrostis minor)花穗短鞍型植硅体无凹边外,大部分短鞍型植硅体形态相似;进一步引入形态参数区分,画眉草亚科植物茎叶短鞍型植硅体的底长平均为(11.9±2.3)μm,鞍长平均为(8.1±1.9)μm,宽度平均为(12.2±2.7)μm,芦苇茎叶短鞍型植硅体底长平均为(11.9±2.2)μm,鞍长平均为(7.9±1.1)μm,宽度平均为(11.2±1.6)μm,表明画眉草亚科植物和芦苇茎叶的短鞍型植硅体形态测量数据重合,且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小画眉草花穗短鞍型植硅体底长平均为(8.3±1.0)μm,鞍长平均为(5.3±1.0)μm,宽度平均为(6.3±1.0)μm,远小于芦苇,因此可以将具有这种形态特征和参数的短鞍型植硅体划分为画眉草亚科。本研究旨在探索两种亚科植物短鞍型植硅体的区别,完善其在地层或沉积物中的鉴定,这对提高植硅体的古植被和古环境重建精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眉草亚科 小画眉草 芦苇 短鞍型植硅体 形态特征 形态参数 古环境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灾和地质灾害对森林的干扰及其恢复评估 被引量:2
20
作者 蒋宇威 李登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4期106-109,共4页
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森林植被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火灾、泥石流和滑坡3种典型森林干扰类型,利用1984—2016年所有可用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分段谐波模型拟合方法,对干扰发生前后植被的生长状况进行表征,对不同干扰类型导致的植被生长状... 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森林植被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火灾、泥石流和滑坡3种典型森林干扰类型,利用1984—2016年所有可用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分段谐波模型拟合方法,对干扰发生前后植被的生长状况进行表征,对不同干扰类型导致的植被生长状况及干扰后恢复过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3种干扰事件均导致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呈现显著下降,火灾和泥石流导致植被的变化程度分别为22.7%和20.5%,而滑坡则导致植被的下降程度达42.7%。灾后植被均呈现快速恢复,但过程存在一定差异,火灾、泥石流和滑坡对植被所造成的破坏分别需要4、6和5年恢复到灾前植被覆盖水平。时间序列Landsat数据能够较好地表征干扰植被变化过程,可为监测和评估不同干扰事件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森林火灾 植被干扰 NDVI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