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七叶一枝花重楼皂苷含量与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罗晓锋 乔锋 +2 位作者 周建金 苏海兰 周先治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3-200,共8页
分别从福建省不同地理区域采挖7年生七叶一枝花的根茎49份,采用HPLC测定重楼皂苷I、Ⅱ、Ⅶ含量,并对重楼皂苷含量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9份福建七叶一枝花重楼皂苷总含量在0.179%~1.820%,有32份供试材料达到药典要求;总含量中... 分别从福建省不同地理区域采挖7年生七叶一枝花的根茎49份,采用HPLC测定重楼皂苷I、Ⅱ、Ⅶ含量,并对重楼皂苷含量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9份福建七叶一枝花重楼皂苷总含量在0.179%~1.820%,有32份供试材料达到药典要求;总含量中重楼皂苷Ⅶ占据绝对优势,达94.75%,重楼皂苷Ⅰ和重楼Ⅱ仅占比5.25%;地域来源、生长年龄和海拔对七叶一枝花重楼皂苷含量影响显著,采挖月份、经度和纬度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叶一枝花 重楼皂苷 生态因子 生长年龄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AP分子标记和农艺性状的大球盖菇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詹美蓉 严胜泽 +5 位作者 罗情情 王圣铕 谢婷 王爱琴 陆欢 王瑞娟 《南方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563-3573,共11页
【目的】综合评价大球盖菇菌株的农艺性状及遗传多样性,筛选出适宜在福建三明地区栽培的优质菌株,为大球盖菇育种及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ITS序列分析、拮抗试验及SRAP分子标记对收集的17株大球盖菇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 【目的】综合评价大球盖菇菌株的农艺性状及遗传多样性,筛选出适宜在福建三明地区栽培的优质菌株,为大球盖菇育种及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ITS序列分析、拮抗试验及SRAP分子标记对收集的17株大球盖菇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别测定子实体长度、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上端直径、菌柄下端直径及单朵重等农艺性状后,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大球盖菇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ITS序列分析证实,17株供试菌株均为大球盖菇,在进化关系上分属于三大分支;拮抗试验结果表明,具有拮抗反应的培养组合共有87组,无拮抗反应的培养组合有49组,即大球盖菇菌株间存在较大差异性;17株大球盖菇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6~0.92,遗传背景较丰富;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9时,17株大球盖菇菌株可分为六大类(I~VI)。不同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均大于1.50,变异系数为14.29%~47.82%。其中,单朵重的变异系数最大(47.82%),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小(14.29%),说明大球盖菇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具有高的遗传多样性。相关分析发现,培养皿菌丝形态与培养皿菌丝生长速率呈显著负相关(r=-0.565)(P<0.05,下同),与栽培袋菌丝形态、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72和r=0.664)(P<0.01,下同);培养皿菌丝生长速率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r=-0.524);栽培袋菌丝形态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2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PC1)的贡献率为50.768%,其特征向量较高的农艺性状是子实体长度和产量;第二主成分(PC2)的贡献率为38.729%,其特征向量较高的农艺性状是菌盖直径和菌柄上端直径。【结论】大球盖菇D-3菌株的菌丝生长均匀、浓密,生长速率较快,产量高且稳定,子实体菌柄粗壮,整体商品性好,可作为大球盖菇品种选育亲本,适宜在福建三明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球盖菇 种质资源 SRAP分子标记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抗病糯稻种质的性状鉴定及其杂种优势利用
3
作者 张玉婷 史夏蕾 +6 位作者 王泓超 凌波 梁莹莹 陈小玲 程祖锌 肖长春 林荔辉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8-408,共11页
【目的】为有效改良传统糯稻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抗性等综合性状,满足当前专用型糯稻市场的发展需求。【方法】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 II)方法,构建亲本及20个杂种一代的遗传群体,评价糯稻亲本及杂交组合产量和品质性状的育种利用价值,... 【目的】为有效改良传统糯稻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抗性等综合性状,满足当前专用型糯稻市场的发展需求。【方法】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 II)方法,构建亲本及20个杂种一代的遗传群体,评价糯稻亲本及杂交组合产量和品质性状的育种利用价值,鉴定出高产、抗病、低直链淀粉含量、高碱消值的糯稻新种质。【结果】7个优良品系的实割产量变幅7744.35~9216.45 kg·hm^(-2),其中X-104实割产量最高,达9216.45 kg·hm^(-2),X-27实割产量达8960.40 kg·hm^(-2),明显优于3个对照;两个株系植株矮壮,且分别携带了Pi-1、Pi-kh和Pi-1、Pi-9、Pi-kh的稻瘟病抗性基因,表现为中抗稻瘟病;直链淀粉含量(amylose content,AC)分别为1.71%和1.68%;碱消值(alkali spreading value,ASV)达6.75级和6.13级,育种价值高。在杂种优势利用上,X-27除了株高性状一般配合力为正效应外,该株系有利提高杂种后代的产量与稻米品质。X-57降低后代的株高和AC,提高后代产量和ASV。X-104虽产量高,品质好,但不利于杂种优势利用。闽糯2S/X-41、闽糯2S/X-107杂交一代在产量、株高、AC及碱消值等性状上具有明显的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在杂交糯稻上应用价值高。【结论】杂交糯稻的产量与品质均为复杂性状,其中有效穗数、穗长、千粒重、长宽比、单株产量、AC、ASV主要受糯稻恢复系的控制。各性状的广义遗传率(h2B)变幅14.72%~53.99%,狭义遗传率(h2N)变幅10.25%~43.07%,遗传率较低,易受环境影响。育种上需大量配组,方可培育出不同用途的专用型糯稻杂交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稻 直链淀粉含量 稻瘟病抗性 性状鉴定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米水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与环境互作 被引量:3
4
作者 程祖锌 肖长春 +6 位作者 张玉婷 黄昕颖 史夏蕾 凌波 王泓超 陈小玲 林荔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目的】剖析红米水稻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和花色苷的遗传效应,为高营养价值红米杂交稻的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8个红米恢复系为父本,6个不育系为母本,配制48个杂交组合为遗传材料,利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及统计方法,分析... 【目的】剖析红米水稻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和花色苷的遗传效应,为高营养价值红米杂交稻的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8个红米恢复系为父本,6个不育系为母本,配制48个杂交组合为遗传材料,利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及统计方法,分析在不同环境下红米水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杂种优势、遗传相关及其与环境互作。【结果】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其中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总狭义遗传率高,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低代选择有效;花色苷以显性效应为主,适宜中、高世代选择。这4种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表型、遗传、加性、显性、加性×环境互作和显性×环境互作均呈正向相关,相关系数大;原花青素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小,稳定性好,以此为选择指标可有效提高其他3种成分,减轻工作量,提高育种效率。高温有利红米水稻杂种后代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积累,提高群体杂种优势。此外,提高不育系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有利于培育高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的杂交后代;恢复系18Rr174、18Rr175可有效提高后代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含量,且受环境影响小。【结论】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可有效预测亲本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18Rr174、18Rr175在高抗氧化活性成分红米杂交稻的选育上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米水稻 抗氧化成分 遗传效应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6个荷花品种引种评价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钟琳珊 林发壮 +3 位作者 姚凤琴 陈玮婷 林辉锋 曹奕鸯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80-2089,共10页
【目的】对引进的56个荷花品种进行引种评价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引种价值高和遗传多样性良好的荷花品种,为荷花的引进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引种价值综合评价模型,对56个荷花品种的观赏性和适应性... 【目的】对引进的56个荷花品种进行引种评价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引种价值高和遗传多样性良好的荷花品种,为荷花的引进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引种价值综合评价模型,对56个荷花品种的观赏性和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SSR荧光标记结合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对引进荷花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荷花引种价值综合评价模型具有2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在约束层(C)对目标层(A)的权重排序上,C_(2)(适应性)所占权重大于C_(1)(观赏性),表明引进品种适应性最为重要;在C_(1)(观赏性)中,P_(6)(着花密度)的权重值最大(0.4707),其次是P_(5)(单朵花花期)的权重值(0.2043)和P7(群体花期)的权重值(0.1318);在C_(2)(适应性)中,P_(8)(生长情况)的权重值(0.7501)大于P_(9)繁殖能力的权重值(0.2499)。影响观赏荷花引种价值评价的指标中权重值排在前3的是P_(8)(生长情况)、P_(9)(繁殖能力)和P_(6)(着花密度)。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4个综合得分9分以上的优良品种(莫奈画蝶、香雪海、红富贵和彩云追月)、15个较优种和31个良种,同时识别出6个引种价值低的品种。8对SSR引物在56个荷花品种中共扩增出70个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0742~6.2408个,香农多样性指数(I)为1.2765~1.9657,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6392~0.8202。所有SSR分子标记的预期杂合度(He)均高于观测杂合度(Ho);56个荷花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GS)为0.5862~0.9857,平均为0.7617,在GS为0.7200处供试荷花品种可分为三大类群,在GS为0.7800处可将类群Ⅱ分为3个亚群。【结论】生长情况、繁殖能力和着花密度对综合评价结果影响最大。筛选出的4个优良种可作为重点开发利用对象,较优种和良种可适度开发,不宜推广种植引种价值低的6个品种。8对SSR引物在56个荷花品种中表现出良好的多态性,但供试荷花品种的遗传基础较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花 引种 层次分析法 SSR荧光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距离和配合力预测辣椒辣度杂种优势 被引量:1
6
作者 吴立东 刘亚婷 +5 位作者 邱胤晖 林淑婷 尚伟 李永清 张锐 钟柳青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80-2590,共11页
【目的】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GBS)技术估算辣椒亲本间的SNP遗传距离,并通过配合力分析,预测杂交后代辣度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为高辣度辣椒新品种的亲本选配及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1个辣椒自交系为亲本材料(母本A1~A5... 【目的】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GBS)技术估算辣椒亲本间的SNP遗传距离,并通过配合力分析,预测杂交后代辣度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为高辣度辣椒新品种的亲本选配及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1个辣椒自交系为亲本材料(母本A1~A5,父本B1~B6),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NCⅡ)配制30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交组合的5个辣度相关性状[二氢辣椒素、辣椒素、辣椒素总量、斯科维尔指数(SHU)和辣度]进行测定,并对各性状的SNP遗传距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间的相关分析。【结果】通过Illumina测序共获得20.0 Gb原始数据,有效数据为19.9 Gb,Q20平均97.3%,平均GC含量36.59%;通过比对共获得1671621个SNP位点,1732641个SNP变异位点;11份辣椒亲本材料间的遗传距离为0.0299~0.4762。辣椒各辣度相关性状普遍存在杂种优势,A5×B6的二氢辣椒素、A5×B1的辣椒素及A5×B3的辣椒素总量、SHU和辣度杂种优势最明显。不同亲本的不同辣度相关性状间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值差异较大,其中A5的辣椒素和B6的二氢辣椒素具有较高的GCA效应值,二者配制的杂交组合A5×B6(二氢辣椒素)、A5×B1(辣椒素)的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最高,表明亲本之一具有较高GCA效应值易组配出SCA效应值较高的杂种后代。各辣度相关性状的SCA与杂种优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相关系数为0.466~0.782,而GCA与杂种优势相关性较弱或呈负相关;二氢辣椒素、辣椒素总量、SHU和辣度的杂种优势与SNP遗传距离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82~0.579。【结论】利用SNP遗传距离和SCA预测辣椒辣度相关性状杂种优势是可行的,但还需考虑亲本间的GCA。因此,在对辣椒辣度相关性状杂交组合预测杂种优势时,可将配合力与遗传距离相结合,以配制辣度更高的杂交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辣度 遗传距离 配合力 杂种优势 简化基因组测序(GB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交后代抗倒伏性状的遗传及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梁莹莹 钱子燕 +7 位作者 肖长春 李相宜 谢展文 王泓超 凌波 张玉婷 程祖锌 林荔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7-597,共11页
【目的】通过分析亲本及其杂种的遗传效应,为选育抗倒伏品种提供依据。【方法】系统评估了20个亲本的抗倒伏特性,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6×14)方法配制了84个杂交组合,考察了亲本及杂交组合在茎秆物理和解剖结构等16个抗倒伏性... 【目的】通过分析亲本及其杂种的遗传效应,为选育抗倒伏品种提供依据。【方法】系统评估了20个亲本的抗倒伏特性,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6×14)方法配制了84个杂交组合,考察了亲本及杂交组合在茎秆物理和解剖结构等16个抗倒伏性状上的表现,并估算了配合力和遗传参数。【结果】籼粳中间型亲本在茎秆的物理和解剖性状上均优于籼稻亲本。除基部第二节长外,其他14个性状与倒伏指数均表现出极显著的相关性。株高、基部抗折力、秆型指数、大维管束数和小维管束数对倒伏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517、-0.566、0.189、-0.775和0.447。16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为85.51%~99.12%,狭义遗传率为9.24%~79.04%。籼粳中间型恢复系对杂交后代的抗倒伏性状具有显著影响,而籼粳中间型不育系则能够降低后代的重心高度,提高抗折力。恢复系R105、R106、R108和不育系CS61、CS66、CS48在倒伏指数上的一般配合力为负值,而在基部抗折力、茎直径和茎壁厚上的一般配合力为正值,这使得在育种时容易选育出茎秆粗壮、基部抗折力较强的杂交后代。此外,R106、CS61和CS48在茎秆解剖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均为正值,可有效增加后代组合的大、小维管束面积或数量。【结论】在水稻育种中,应根据亲本和组合的抗倒伏特性进行科学选配,实现优势互补,以培育出具有抗倒伏优势的籼粳杂交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交 抗倒伏性状 育种评价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量性状与SSR标记的白掌种质遗传关系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周辉明 林辉锋 +4 位作者 曹奕鸯 钟琳珊 甘玮欣 林发壮 陈昌铭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4-322,共9页
【目的】揭示白掌种质间表型信息及亲缘关系的遗传特性,为白掌种质资源的利用与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18份栽培种和16份杂种品系,共计34份白掌种质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株高、冠幅、叶长等13个表型数量性状。利用基于白掌株型... 【目的】揭示白掌种质间表型信息及亲缘关系的遗传特性,为白掌种质资源的利用与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18份栽培种和16份杂种品系,共计34份白掌种质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株高、冠幅、叶长等13个表型数量性状。利用基于白掌株型突变转录组的微卫星(SSR)位点信息,筛选了16对SSR引物进行PCR扩增。利用SPSS、NT sys2.10e软件进行数量性状间相关性、主成分、聚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13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5.29%~31.48%,表明多样性水平较高。这些数量性状中,有76对呈现正相关关系(57对呈极显著相关,10对呈显著相关),2对呈负相关关系,说明白掌的生物学性状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了2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贡献率达86.62%。根据13个数量性状进行的表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欧式距离为7.5时,这34份白掌种质分为5大类,可以有效区分形态差异明显的种质材料,从而反映白掌种质的株型差异。利用16对SSR引物共获得62个SSR位点,平均条带数为3.875条,多态信息含量0.291~0.853。当以相似系数0.74为阈值时,利用SSR的分子标记聚类将这34份白掌种质分为7大类,进一步揭示了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结论】两种分类结果并不一致,但均显示白掌种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性状 SSR分子标记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0份非洲菊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9
作者 夏朝水 曹奕鸯 +4 位作者 陈玮婷 甘玮欣 林发壮 许克正 林辉锋 《福建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20-1129,共10页
【目的】对170份非洲菊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进行研究,为非洲菊种质资源的引进、保护及利用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表达序列标签SSR(expressed sequence tags-SSR,EST-SSR)分子标记,每对染色体挑选1~3对多态性高、条带清晰... 【目的】对170份非洲菊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进行研究,为非洲菊种质资源的引进、保护及利用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表达序列标签SSR(expressed sequence tags-SSR,EST-SSR)分子标记,每对染色体挑选1~3对多态性高、条带清晰的EST-SSR引物,对6个不同群体的170份非洲菊种质资源DNA进行PCR扩增,通过SSR位点、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及UPGMA聚类分析,评估非洲菊不同个体、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结果】筛选出的39对EST-SSR引物共检测出168个等位基因(Na),平均为4.308个,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1.098,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431~0.920,平均为0.760,高于0.5。中国云南群体及混合群体的总等位基因数、总基因型数、平均等位基因数、平均基因型数、平均杂合度均较高,遗传多样性较丰富。6个群体遗传距离为0.016~0.158,平均为0.069,遗传一致度变化范围为0.854~0.984,平均为0.935,中国云南群体与混合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小,德国群体与日本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大;群体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德国群体和中国云南群体以及混合群体聚为一支,亲缘关系较近。个体聚类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0.550处,170份种质资源共分为Ⅰ、Ⅱ、Ⅲ、Ⅳ、Ⅴ、Ⅵ6大组群,在遗传相似系数0.558处,组群Ⅴ可分为4个亚群,在遗传相似系数0.570处,组群Ⅵ可分为4个亚群,盆栽、卷曲花瓣、球型等具有单一群体来源的类型组群分布较单一,其余类型非洲菊种质分布较为分散。【结论】筛选的EST-SSR标记多态性高,可应用于非洲菊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非洲菊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不同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研究结果可为非洲菊种质资源的引进、保护及育种利用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菊 EST-SSR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糯山药根腐病病原鉴定、培养特性及室内防治药剂筛选
10
作者 陈姝樽 王荣波 +6 位作者 石茗月 刘裴清 李本金 李清 詹梦琳 黄哲鸿 华树妹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0-618,共9页
【目的】明确糯山药根腐病病原菌及其培养特性,筛选可用于防控病害的杀菌剂。【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糯山药根腐病样品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形态学和ITS-LSU-TUB基因序列串联分析进行鉴定,并... 【目的】明确糯山药根腐病病原菌及其培养特性,筛选可用于防控病害的杀菌剂。【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糯山药根腐病样品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形态学和ITS-LSU-TUB基因序列串联分析进行鉴定,并测定病原菌的生长特性和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分离菌株SGF03和SGF08是沙县糯山药根腐病的致病菌,SGF03被鉴定为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SGF08被鉴定为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latae。在28℃、pH 7.0时,F.solani菌落直径显著高于其他培养条件(P<0.05,下同),在28℃、pH 6.0时,C.alatae菌落直径显著高于其他培养条件。7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异硫氰酸烯丙酯、氟啶胺和苯醚甲环唑对两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较好,针对F.solani,EC50值分别为0.09、1.25、6.27μg·mL^(-1),针对C.alatae,EC50值分别为0.08、0.49、0.26μg·mL^(-1)。【结论】沙县糯山药根腐病是镰刀菌(F.solani)和炭疽菌(C.alatae)复合侵染导致,二者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8℃,最适生长pH分别为7.0和6.0,AITC、氟啶胺和苯醚甲环唑可用于防控沙县糯山药根腐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腐病 镰刀菌 炭疽菌 培养特性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个风藤藤茎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11
作者 周建金 邢建宏 +1 位作者 罗晓锋 康永武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14,共7页
以6个种源风藤藤茎为供试材料,使用水蒸气法提取6个种源风藤藤茎挥发油,采用GC-MS鉴定其成分。结果表明:6个种源风藤藤茎的挥发油得率为0.075%~0.266%,其中共鉴定出158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包含萜类、烃类、醇类、酯类、酮类、醛类、杂环... 以6个种源风藤藤茎为供试材料,使用水蒸气法提取6个种源风藤藤茎挥发油,采用GC-MS鉴定其成分。结果表明:6个种源风藤藤茎的挥发油得率为0.075%~0.266%,其中共鉴定出158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包含萜类、烃类、醇类、酯类、酮类、醛类、杂环类、其他,主要化合物为γ-松油烯、1-亚甲基-4-(1-甲基乙烯基)环己烷和蒎烯等;6个种源风藤藤茎挥发油中含有29种主要共有成分,可用于风藤藤茎挥发油的真伪鉴定,相对含量较高的特异性成分未被检出;福建沙县种源为挥发油得率和柠檬烯相对含量优质种源,分别达0.266%和20.46%;6个种源风藤藤茎挥发油相似度为0.785~0.968。风藤藤茎挥发油得率和成分在种源间有显著差异,挥发油主要风味贡献物质是γ-松油烯和柠檬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藤 藤茎 挥发油 成分 种源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线兰灰霉病病原菌鉴定与防治药剂筛选
12
作者 刘冰琪 李尊文 +4 位作者 颜沛沛 王培育 江金兰 熊爱生 叶炜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8-306,共9页
【目的】明确金线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灰霉病的病原菌,了解其对不同金线兰种质的致病力,并筛选出适宜防治效果的杀菌剂,为其田间防治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金线兰灰霉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结合ITS、G3... 【目的】明确金线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灰霉病的病原菌,了解其对不同金线兰种质的致病力,并筛选出适宜防治效果的杀菌剂,为其田间防治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金线兰灰霉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结合ITS、G3PDH、HSP60与RPB2序列进化树分析鉴定其分类;通过在不同温度以及接种不同金线兰及其他兰科种质分析其致病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筛选高效杀菌剂。【结果】从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金线兰植株获得致病性最强的菌株A2C-1-1,接种株发病症状与田间一致。经形态学鉴定与进化树分析显示,A2C-1-1与Botrytis cinerea B05.10一致性达100%,鉴定为灰葡萄孢B. cinerea。该菌可侵染福建的主要金线兰栽培种,在25℃下致病力最强,其中金线兰红霞、德化野生金线兰病情指数较高,台湾银线兰与金线兰尖叶种病情指数较低,而其他兰科植物中铁皮石斛、南茜文心兰表现较强抗性,病情指数均为23.33,姬蝴蝶兰和建兰表现较弱抗性,病情指数分别为70.00和73.33。药剂筛选结果表明,氟硅唑和氟啶胺对金线兰灰霉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_(50)值为2.624×10^(-20)g·L^(-1)和1.000×10^(-15)g·L^(-1)。【结论】金线兰灰霉病由灰葡萄孢侵染引起。A2C-1-1菌株可侵染福建主要的金线兰栽培种和其他兰科植物,氟硅唑对该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兰 灰霉病 鉴定 灰葡萄孢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康丰B抗稻瘟病基因Pi-kf2(t)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13
作者 韦新宇 曾跃辉 +5 位作者 肖长春 黄建鸿 阮宏椿 杨旺兴 邹文广 许旭明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2-364,共13页
【目的】稻瘟病是一种由丝状子囊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世界性真菌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培育和种植抗性品种是控制稻瘟病发生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而抗性基因的挖掘和利用是选育抗病品种的基础和关键。本研究以... 【目的】稻瘟病是一种由丝状子囊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世界性真菌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培育和种植抗性品种是控制稻瘟病发生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而抗性基因的挖掘和利用是选育抗病品种的基础和关键。本研究以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且具有广谱抗性的优质籼型杂交稻保持系康丰B(KFB)为研究材料,对其抗稻瘟病基因Pi-kf2(t)进行抗谱分析、克隆和功能验证。【方法】利用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100个稻瘟病菌株对KFB[Pi-kf2(t)]、75-1-127(Pi9)、C101A51(Pi2)、IRBLzt-T(Piz-t)、EBZ(Pi50)和GM 4(Pigm)3~4叶期幼苗进行喷雾接菌;结合半定量PCR(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Pi-kf2(t)两个候选基因Pi-kf2(t)-NBS2和Pi-kf2(t)-NBS4进行表达模式分析;采用同源克隆技术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对Pi-kf2(t)基因进行克隆以及分析Pi-kf2(t)与Pi9、Pi2、Piz-t、Pi50和Pigm之间的进化关系;通过转基因互补试验对Pi-kf2(t)候选基因进行功能验证。【结果】Pi-kf2(t)与Pi9、Pi2、Piz-t、Pi50和Pigm存在明显的抗谱差异,其抗谱分别为93%、90%、91%、78%、95%和96%;候选基因Pi-kf2(t)-NBS2在KFB苗期叶片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且不受稻瘟病菌诱导,属于组成型表达,而Pi-kf2(t)-NBS4表达量极低;多重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Pi-kf2(t)-NBS2与Pi9、Pi2、Piz-t、Pi50和Pigm蛋白分别存在45、31、34、2和2个氨基酸的差异;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i-kf2(t)-NBS2与Pi50和Pigm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和更高的同源性;另外,转基因互补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候选基因Pi-kf2(t)-NBS2即为Pi-kf2(t)抗稻瘟病基因。【结论】Pi-kf2(t)为Pi2/Pi9基因家族中一个新的稻瘟病抗性基因,本研究为Pi-kf2(t)后期抗病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为选育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Pi2/Pi9 抗性基因 NBS-LR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皮石斛TCP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在不同色系铁皮石斛中对光照的响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培育 张春柳 +4 位作者 李尊文 颜沛沛 江金兰 罗维鸿 叶炜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8-56,共9页
TCP基因家族是植物中特有的基因家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铁皮石斛TCP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TCP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色系铁皮石斛对光照的响应模式。从铁皮石斛中共鉴定获得31个TCP成员。系统发育树将铁皮石... TCP基因家族是植物中特有的基因家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铁皮石斛TCP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TCP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色系铁皮石斛对光照的响应模式。从铁皮石斛中共鉴定获得31个TCP成员。系统发育树将铁皮石斛TCP成员分为2类,每个成员均具有TCP基因家族特有的保守结构域。同时,相同亚群内TCP成员之间的保守基序相似性强,不同亚群之间保守基序差异较大。另外,启动子分析发现TCP家族成员中存在大量相同的光响应元件,但也存在特异性的元件,表明不同成员间光响应能力的差异性。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色系铁皮石斛之间TCP转录因子成员的功能存在差异,同时同一品种铁皮石斛内不同TCP成员的功能存在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在红色和绿色铁皮石斛中均存在特异性和普遍性响应光照强度变化的TCP基因家族成员,并且推测Do10016252和Do10014226这2个TCP成员可能是铁皮石斛变红的关键TCP成员。本研究初步探究了光照强度对TCP基因家族成员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了解光照对TCP成员的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基因家族 不同色系 光照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藤植物不同器官主要活性成分差异分析
15
作者 周建金 罗晓锋 +1 位作者 邢建宏 康永武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5,157,共8页
【目的】探究风藤不同器官(藤茎、根、叶片和果实)中挥发油提取率和成分,以及海风藤酮、胡椒碱和黄酮提取率等主要活性成分的差异,为风藤全株的综合开发利用和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 【目的】探究风藤不同器官(藤茎、根、叶片和果实)中挥发油提取率和成分,以及海风藤酮、胡椒碱和黄酮提取率等主要活性成分的差异,为风藤全株的综合开发利用和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和酶标仪测定挥发油成分、海风藤酮、胡椒碱和黄酮提取率,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个风藤种源不同器官的挥发油提取率差异显著(P<0.05),果实的挥发油提取率最高,其次是叶片、藤茎,根部最低。2)不同器官的挥发油共被检出30种主要化合物,含烯类28种和酮类2种,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0%以上。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为柠檬烯、石竹烯、松油烯等。不同器官挥发油中主要共有成分12种,主要特有成分4种。不同器官挥发油相似度在0.304~0.993,表明风藤不同器官挥发油成分存在差异,其中根部与叶片部位挥发油的相似度最高(0.830),根部与果实部位挥发油的相似度最低(0.459)。3)3个风藤种源不同器官中海风藤酮、胡椒碱、黄酮提取率差异较大。海风藤酮主要分布在果实部位,是药用部位藤茎的8.6倍。胡椒碱和黄酮主要分布在叶片部位,分别是药用部位藤茎的2.3和2.7倍。【结论】风藤不同器官主要活性成分差异较大,非药用部位(根、叶片和果实)均有利用价值,但不建议与药用部位藤茎混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藤 器官 活性成分 挥发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氧化剂和吸附剂对褐苞薯蓣组培褐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丽红 华树妹 +2 位作者 陈芝华 邓才生 李清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25-28,46,共5页
以“安砂小叶薯”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4种抗氧化剂(柠檬酸、抗坏血酸、植酸、硝酸银)和2种吸附剂[活性炭(A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在褐苞薯蓣组培继代培养过程中的抗褐化效果及其对增殖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抗氧化剂均不适合... 以“安砂小叶薯”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4种抗氧化剂(柠檬酸、抗坏血酸、植酸、硝酸银)和2种吸附剂[活性炭(A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在褐苞薯蓣组培继代培养过程中的抗褐化效果及其对增殖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抗氧化剂均不适合用作抗褐化剂,2种吸附剂中,PVP 0.2 g/L抗褐化效果最佳,褐化指数降低,有效芽率提高。活性炭对降低褐化指数效果不显著,但可以减轻褐化危害,促进生长,提高有效芽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苞薯蓣 组织培养 褐化 抗褐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型优质恢复系明轮臻占的选育与应用
17
作者 林成豹 唐江霞 +3 位作者 林志坚 黄显波 邓则勤 苏荣理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4,共7页
【目的】选育香型优质恢复系,为培育香型优质杂交稻新品种提供优异的种质资源。【方法】2011年,利用三明显性核不育水稻构建轮回选择群体中的显性核不育单株,与抗稻瘟病中间稳定材料明恢1101进行杂交配组,对后代可育株进行定向系谱选择... 【目的】选育香型优质恢复系,为培育香型优质杂交稻新品种提供优异的种质资源。【方法】2011年,利用三明显性核不育水稻构建轮回选择群体中的显性核不育单株,与抗稻瘟病中间稳定材料明恢1101进行杂交配组,对后代可育株进行定向系谱选择,选择过程中利用咀嚼法鉴定香味,结合田间自然诱发方法鉴定稻瘟病抗性,筛选出具有香味的恢复系。【结果】2016年选育出香型优质恢复系明轮臻占。明轮臻占具有米质优、香味浓、配合力强等优点。明轮臻占于2019年荣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籼稻)金奖;同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90040)。目前利用明轮臻占配组出明1优臻占等多个杂交稻新品种,均具有米质优、有香味等特性,并通过国家、省级品种审定。其中明1优臻占、野香优臻占多次在米质鉴评活动中荣获金奖。【结论】明轮臻占是香型优质恢复系,具有米质优、配合力好、香味浓等优点,既可作为高档优质米进行开发利用,也可作为恢复系进行香型优质杂交稻配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型 优质 恢复系 明轮臻占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直链淀粉含量水稻品种籽粒灌浆过程中直链淀粉积累特性
18
作者 黄建鸿 肖长春 +2 位作者 曾跃辉 杨尚霖 韦新宇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2-270,共9页
【目的】直链淀粉含量作为水稻重要品质性状之一,是影响稻米食味品质和各式各样米制品加工的重要因素。探究不同水稻品种籽粒灌浆过程中直链淀粉的积累特性,为调控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合成和积累以及稻米品质改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 【目的】直链淀粉含量作为水稻重要品质性状之一,是影响稻米食味品质和各式各样米制品加工的重要因素。探究不同水稻品种籽粒灌浆过程中直链淀粉的积累特性,为调控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合成和积累以及稻米品质改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高直链淀粉含量、中等直链淀粉含量和糯性等3类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灌浆期各个时间段内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直链淀粉积累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变化,采用Logistic方程模型拟合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量的变化过程,方程求导后分析灌浆期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速率变化,了解不同水稻品种类型直链淀粉积累特性。【结果】在水稻籽粒发育成熟的整个过程中籽粒干物质积累和直链淀粉积累都是一个“慢-快-慢”增长的动态过程。籽粒灌浆过程中不同品种干物质积累过程基本趋于一致,都是“渐增-陡增-缓增”的过程,最后逐渐趋于稳定,但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接近最大值的时间因品种不同而不同,大约在15~27 d。使用Logistic方程模型对3类水稻品种的籽粒直链淀粉积累过程均有较好的预测性,拟合系数(R^(2))达0.967~0.998。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速率峰值出现在花后7~9 d,相较籽粒灌浆持续时间更短,更快达到积累量峰值,直链淀粉积累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在花后14~22 d,干物质积累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在花后15~27 d。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速率和积累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直链淀粉含量的高低,直链淀粉含量高的品种从灌浆早期开始就具有较快的直链淀粉合成能力和积累速度。【结论】使用Logistic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籽粒直链淀粉的积累过程,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速率峰值越大,且峰值出现的时间越迟,直链淀粉持续积累时间也越长,直链淀粉含量就越高,因此较高直链淀粉积累速率和较长直链淀粉积累持续时间,有利于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籽粒灌浆 直链淀粉含量 直链淀粉 积累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旱节水栽培对赣紫山药1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9
作者 施小梅 詹梦琳 +5 位作者 罗应贵 陈木兰 陈姝樽 李清 黄哲鸿 华树妹 《上海蔬菜》 2025年第4期36-39,共4页
为探究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对山药产量、优质薯率和畸形薯率的影响,作者开展了不同栽培孔径、种植深度及畦面覆盖方式对赣紫山药1号产量、优质薯率和畸形薯率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栽培孔径为10 cm时,赣紫山药1号每667 m^(2)产量、优... 为探究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对山药产量、优质薯率和畸形薯率的影响,作者开展了不同栽培孔径、种植深度及畦面覆盖方式对赣紫山药1号产量、优质薯率和畸形薯率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栽培孔径为10 cm时,赣紫山药1号每667 m^(2)产量、优质薯率均最高,畸形薯率最低,分别为2713.51 kg、84.70%和13.33%;种植深度为7~8 cm时,赣紫山药1号每667 m^(2)产量最高、优质薯率较高、畸形薯率最低,分别为2796.85 kg、87.21%和15.56%;畦面覆盖方式为后期留生草处理,赣紫山药1号每667 m^(2)产量较高、优质薯率最高、畸形薯率最低,分别为2617.91 kg、90.05%和为13.33%。综上所述,抗旱节水栽培技术(栽培孔径为10 cm、种植深度为7~8 cm、畦面覆盖方式为后期留生草)可提高赣紫山药1号的产量和优质薯率,具有应用推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紫山药1号 抗旱节水 打洞栽培 留生草栽培 畸形薯 优质薯 福建三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4份两系不育系水稻材料籼粳属性鉴定和亲粳特性分析
20
作者 黄建鸿 曾跃辉 +2 位作者 肖长春 杨尚霖 韦新宇 《福建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利用籼型两系不育系与广亲和两系不育系或常规粳稻杂交,育成54份两系不育系高代材料。为了筛选籼型亲粳两系不育系,利用22对籼粳特异ILP分子标记对54份供试水稻材料做籼粳属性分析,再将籼稻类型和偏籼类型的两系不育系材料与粳稻测验种... 利用籼型两系不育系与广亲和两系不育系或常规粳稻杂交,育成54份两系不育系高代材料。为了筛选籼型亲粳两系不育系,利用22对籼粳特异ILP分子标记对54份供试水稻材料做籼粳属性分析,再将籼稻类型和偏籼类型的两系不育系材料与粳稻测验种秋光、巴利拉测交。结果表明:54份两系不育系水稻材料中籼稻类型21份,偏籼类型16份,偏粳类型15份,粳稻类型2份。在37份籼稻类型和偏籼类型的两系不育系材料中,9份两系不育系材料与粳稻测验种秋光、巴利拉测交F_1平均结实率>70%,即具籼型亲粳特性,编号分别为2、4、6、10、19、21、23、47、54。利用9个籼型亲粳两系不育系水稻材料分别与偏粳类型恢复系材料R107和R510配组,发现编号2具有较好的粳稻亲和性,配制组合结实率高,每穗总粒数多,属于典型的大穗型品种。编号47与粳稻也有较好的亲和性,配制组合结实率高而且稳定,综合性状较优、产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型亲粳 两系不育系 籼粳属性 亲和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