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海岸防护林土壤矿质氮库及氮矿化动态
1
作者 高伟 叶功富 +2 位作者 岳新建 刘海 陈智勇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3,共12页
为探明海岸沙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净氮矿化特征及土壤无机氮的时空变化格局,揭示其矿化控制机理,为海岸带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福建海岸沙地5种防护林为对象,分别为次生林、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林、湿地松(Pi... 为探明海岸沙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净氮矿化特征及土壤无机氮的时空变化格局,揭示其矿化控制机理,为海岸带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福建海岸沙地5种防护林为对象,分别为次生林、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林、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林、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林和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林,采用原位连续培养法比较不同防护林0~10 cm土层的土壤矿质氮库及净氮矿化速率,探讨不同防护林土壤矿质氮库及净氮矿化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次生林总矿质氮含量显著高于人工林,人工林中厚荚相思林的铵态氮和总矿质氮含量最高,硝态氮是次生林无机氮的主要组分,占67.25%,人工林中土壤硝态氮含量占比为11.83%~27.53%.(2)海岸带森林土壤的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均呈明显的季节变化,次生林的年均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均显著高于人工林,厚荚相思林的净氮矿化速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人工林.(3)5种林分生长季平均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均显著高于非生长季,次生林、厚荚相思和木麻黄林生长季的平均硝化速率显著高于非生长季.(4)土壤矿质氮含量和氮转化速率与土壤pH、全氮、有效磷、可溶性有机碳氮、凋落物氮含量、细根氮含量、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凋落物碳氮比和细根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次生林和湿地松林的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受温度和水分共同控制,尾巨桉林主要受土壤水分控制,厚荚相思和木麻黄林主要受温度控制.林分类型、土壤温度和含水量调控了土壤净氮矿化和硝化速率,采用次生林中乡土树种和厚荚相思改造提升海岸带森林有助于提高土壤矿质氮含量和氮转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沙地 防护林 矿质氮库 氮矿化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树种更新对马尾松采伐迹地凋落物及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傅成杰 应宇馨 +1 位作者 高伟 巫智斌 《防护林科技》 2025年第2期17-20,共4页
探明采用不同营林树种对马尾松林改造更新后的养分平衡机理,可为亚热带人工林造林树种选择和养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以在马尾松人工林采伐迹地上栽植的马尾松、杉木及木荷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地转换后对凋落物和土壤化学计量特性影... 探明采用不同营林树种对马尾松林改造更新后的养分平衡机理,可为亚热带人工林造林树种选择和养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以在马尾松人工林采伐迹地上栽植的马尾松、杉木及木荷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地转换后对凋落物和土壤化学计量特性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林转换为木荷林可提高凋落物分解速率和土壤有机碳及有效磷质量分数;转换为杉木人工林,土壤碳磷比(C/P)、碳氮比(C/N)及有效磷显著上升;连作马尾松时,凋落物总碳(TC)、土壤有机碳、碱解氮显著增加,凋落物C/N和氮磷比(N/P)下降;林地转换后马尾松和木荷受氮(N)元素的影响,杉木则受磷(P)的限制。与马尾松林相比,转换为木荷林加快了凋落物分解速率,提高了有机碳质量分数;转换为马尾松和杉木则提高了土壤TC、TN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松林改造 养分循环 马尾松 杉木 木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化改培对马尾松林土壤碳氮转化的影响
3
作者 高伟 林国江 +2 位作者 颜耀 郑兆飞 郑清东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2,共10页
深入探究亚热带地区不同阔叶化改培措施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氮转化过程的具体影响及其微观机制,为解决低效马尾松人工林改造及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且精准的理论依据.选取亚热带地区27a生马尾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未间伐... 深入探究亚热带地区不同阔叶化改培措施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氮转化过程的具体影响及其微观机制,为解决低效马尾松人工林改造及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且精准的理论依据.选取亚热带地区27a生马尾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未间伐马尾松林作为对照,以间伐套种木荷、间伐套种毛红椿两种改培模式为处理组,通过对土壤呼吸、氮矿化等指标的测定,系统研究不同阔叶化改培模式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氮转化过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3种改培模式的土壤呼吸速率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最高值均出现在12:00—16:00,最低值基本都出现在2:00左右,而在冬季均没有明显的日变化;(2)3种改培模式的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均为夏高冬低,且在不同季节均为间伐套种木荷模式最高,未间伐马尾松纯林最低;(3)3种改培模式的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总矿质氮含量、土壤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和总矿化速率季节变化均为单峰曲线,不同季节中,2种套种模式的氮转化速率均高于对照;(4)3种改培模式的土壤呼吸除受土壤温度变化外,还受到土壤湿度的调控,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系数最高为间伐套种木荷模式.年凋落物量、土壤全碳、土壤全氮、土壤pH和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和总氮矿化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凋落物碳氮比、凋落物木质素/N、土壤容重、细根碳氮比与土壤呼吸速率和总氮矿化速率呈显著负相关.间伐初期的林窗效应和由套种不同阔叶树介导的土壤有机碳输入数量和质量、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差异,导致阔叶化改培提高了马尾松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和土壤氮转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阔叶树 质量提升 土壤呼吸 氮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3种森林凋落物量及碳氮归还动态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高伟 黄茂根 +4 位作者 黄雍容 吴兴盛 方栋龙 陈爱平 黄石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6-153,共8页
[目的]探明亚热带不同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为森林经营和针叶林改造中的树种选择提供指导。[方法]基于月动态监测,研究了罗卜岩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米槠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闽桦-闽楠林)和针叶林(马尾松林)3种森林类型的... [目的]探明亚热带不同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为森林经营和针叶林改造中的树种选择提供指导。[方法]基于月动态监测,研究了罗卜岩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米槠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闽桦-闽楠林)和针叶林(马尾松林)3种森林类型的凋落物产量及碳氮归还动态变化。[结果](1)3种林分中马尾松林的年总凋落量最高〔9815 kg/(hm^(2)·a)〕,其次为闽桦-闽楠林〔9207 kg/(hm^(2)·a)〕,米槠林最低〔8083 kg/(hm^(2)·a)〕,叶是闽桦-闽楠林和马尾松林凋落物的主要组分,而米槠林凋落物以碎屑等其他组分为主;3种森林的总凋落量、叶、花果和其他组分凋落量月动态均呈双峰型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1—12月和次年的4—5月。(2)3种林分总凋落物碳归还量为马尾松林〔4970 kg/(hm^(2)·a)〕>闽桦-闽楠林〔4458 kg/(hm^(2)·a)〕>米槠林〔3804 kg/(hm^(2)·a)〕,总凋落物氮归还量为闽桦-闽楠林〔160 kg/(hm^(2)·a)〕>马尾松林〔128 kg/(hm^(2)·a)〕>米槠林〔113 kg/(hm^(2)·a)〕,3种林分凋落物碳氮归还的月变化与其总凋落物量的月变化一致。(3)3种林分的凋落物质量差异显著,其中马尾松林的总凋落物碳氮比最高,闽桦-闽楠林最低;闽桦凋落物的木质素浓度最高,米槠最低;闽楠和马尾松凋落物的木质素/纤维素值最高,米槠最低。[结论]闽桦-闽楠林具有更高的年凋落物量和较快的潜在分解速率,可以更持续快速地为林地补充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森林类型 凋落物量 养分归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3种森林对土壤碳氮储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高伟 陈爱平 +4 位作者 黄雍容 黄茂根 吴兴盛 巫智斌 黄石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4-322,共9页
[目的]探明森林类型对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为亚热带针叶林改造过程中的树种选择和营林方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相同海拔高度和相近环境条件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米槠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闽桦—闽楠林)和针叶林... [目的]探明森林类型对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为亚热带针叶林改造过程中的树种选择和营林方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相同海拔高度和相近环境条件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米槠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闽桦—闽楠林)和针叶林(马尾松林)3种森林类型对土壤碳氮储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①马尾松林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林分类型,土壤全氮含量与闽桦—闽楠林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均显著高于米槠林,马尾松林和闽桦—闽楠林的土壤氮储量和碳储量显著高于米槠林;马尾松林和闽桦—闽楠林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米槠林。马尾松林的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小于米槠林和闽桦—闽楠林,米槠林和马尾松林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显著高于闽桦—闽楠林,3种林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而闽桦—闽楠林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林分;②米槠林的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闽桦—闽楠林。3种林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差异显著,表现为:马尾松林>米槠林>闽桦—闽楠林,马尾松林和米槠林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闽桦—闽楠林。3种林分的土壤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差异,马尾松林的土壤β-葡糖糖苷酶活性显著大于米槠林和闽桦—闽楠林;RDA分析表明,影响3种林分土壤酶活性变化的因子主要为土壤全碳(解释率为59.5%)、全氮(解释率为11.0%)和硝态氮(解释率为14.6%)。[结论]与米槠林相比,马尾松林和闽桦—闽楠林具有较高的土壤碳氮储量,土壤有机质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扰动 土壤碳氮含量 可溶性有机质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海岸沙地5种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高伟 叶功富 +2 位作者 岳新建 刘海 黄志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4-212,共9页
[目的]探明福建海岸沙地不同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机制,为海岸带防护林森林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5种主要防护林为对象,分别为次生林、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人工林、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 [目的]探明福建海岸沙地不同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机制,为海岸带防护林森林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5种主要防护林为对象,分别为次生林、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人工林、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人工林和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hospholipids fatty acid, PLFA)比较了不同防护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1)海岸沙地不同防护林土壤中共检测到18种PLFA生物标记,在尾巨桉和次生林中种类最多,湿地松和厚荚相思人工林最少。(2)土壤总磷脂脂肪酸、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含量均表现为尾巨桉和次生林较高,厚荚相思和木麻黄人工林较低,土壤真菌含量为尾巨桉林最高,丛枝菌根菌含量为次生林最高,真菌和丛枝菌根菌含量在其他防护林间无显著差异。(3)次生林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均高于4种人工林。(4)土壤pH、细根碳氮含量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次为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以及凋落物木质素/氮和细根碳氮比。[结论]不同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海岸带木麻黄防护林中引种尾巨桉和乡土树种,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沙地 防护林 土壤微生物群落 磷脂脂肪酸 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米槠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与种间联结 被引量:13
7
作者 黄石德 聂森 +3 位作者 肖祥希 黄云鹏 林捷 高伟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1-300,共10页
以武夷山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Hemsl.)Hay.)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位测定与种间联结方法,分析了米槠种群乔木层25个优势种群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结果显示:米槠、树参(Dendropanax dentiger(Harms.)Merr.)、弯蒴杜鹃(Rhododendron... 以武夷山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Hemsl.)Hay.)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位测定与种间联结方法,分析了米槠种群乔木层25个优势种群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结果显示:米槠、树参(Dendropanax dentiger(Harms.)Merr.)、弯蒴杜鹃(Rhododendron henryi Hance.)和少叶黄杞(Engelhardtia fenzlii Merr.)的生态位较大。群落生态位相似性和重叠性平均分别为0.36和0.42。优势种群间生态位低度重叠占71%,而高度重叠仅9.67%。乔木层总体联结性呈不显著正联结。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均发现相关性显著的种群占比较低,不显著种群占绝大多数,负联结种对大于正联结。根据主成分分析排序和种间联结关系分析结果,本研究将25个优势物种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总的来说,米槠群落总体呈相对稳定的阶段,多数种对呈不显著相关或无相关性,独立性相对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米槠群落 生态位 种间联结 生态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树种闽桦天然林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高伟 黄茂根 +3 位作者 黄石德 吴兴盛 方栋龙 陈爱平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3-625,共13页
为了解濒危树种闽桦(Betula fujianensis J.Zeng,Jian H.Li&Z.D.Chen)群落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特征,利用Levins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Levins生态位重叠指数对福建省三明市罗卜岩保护区闽桦群落的乔、灌和草本层主要种群的... 为了解濒危树种闽桦(Betula fujianensis J.Zeng,Jian H.Li&Z.D.Chen)群落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特征,利用Levins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Levins生态位重叠指数对福建省三明市罗卜岩保护区闽桦群落的乔、灌和草本层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基于生态位重叠值将主要种群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乔木层闽桦和闽楠(Phoebe bournei(Hemsl.)Yang)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最高,是群落的优势种,其次为台湾冬青(Ilex formosana var.macropyrena S.Y.Hu)、刺毛杜鹃(Rhododendron championiae Hooker)、黄枝润楠(Machilus versicolora S.K.Lee et F.N.Wei),是群落的亚优势种;灌木层中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细枝柃(Eurya loquaiana var.aureopunctata Hung T.Chang)、单耳柃(Eurya weissiae Chun)具有较高的生态位宽度,为灌木层优势种;草本层瘤足蕨(Plagiogyria adnata(Bl.)Bedd.)、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L.)C.Presl)和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L.f.)Sm.)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较大,为草本层优势种。(2)乔木层主要物种间生态位重叠较为普遍,但重叠程度较高的仅有62对,占19.1%,另有12.3%的种对生态位完全分离;灌木层生态位重叠值较高的种对有236对,占67.2%,仅4对发生生态位分离;草本层生态位重叠值较高的种对有43对,占22.6%,有39对发生生态位分离;(3)将闽桦群落不同层次物种进行聚类,闽桦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均可以划分为4组,草本层可划分为3组。总体来看,闽桦群落不同层次种间关系较为协调,群落整体稳定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树种 闽桦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木本植物组成及区系分析
9
作者 傅成杰 陈嘉伟 +2 位作者 杨柳林 俞群 高伟 《福建林业科技》 2022年第4期84-88,119,共6页
于2019年7月—2020年12月,采用样线法对延平区内木本植物进行全面调查,标本采集和鉴定,并对其进行科、属、种的区系分析。结果表明:延平区共有野生木本植物99科331属863种,其中裸子植物有9科15属19种,被子植物90科316属844种。区系分析... 于2019年7月—2020年12月,采用样线法对延平区内木本植物进行全面调查,标本采集和鉴定,并对其进行科、属、种的区系分析。结果表明:延平区共有野生木本植物99科331属863种,其中裸子植物有9科15属19种,被子植物90科316属844种。区系分析中科有9类型6变型,属有15类型9变型,种有15类型9变型;延平区野生木本植物科的热带性质分布型、温带性质分布型各占总科数的68.35%、31.65%,属的热带性质分布型、温带性质分布型各占总属数的58.12%、38.63%,种级别上泛热带分布最多,占比31.13%。综合结果表明,延平区木本植物区系有着较强的热带性质,并带有部分的温带性质,存在一定热带性质区系与温带性质区系相互交织的过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植物 植物组成 地理成分 南平市延平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植物华木莲群落物种组成与种群结构动态
10
作者 张称称 肖智勇 +4 位作者 徐佳文 林国江 高伟 陈芳 杨清培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5,共8页
华木莲(Sinomanglietia gla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属典型极小种群.为厘清该种群的生存现状与濒危机制,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本研究基于1 hm^(2)华木莲连续样地调查数据,以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编制静态生命表,建立时间序列... 华木莲(Sinomanglietia gla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属典型极小种群.为厘清该种群的生存现状与濒危机制,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本研究基于1 hm^(2)华木莲连续样地调查数据,以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编制静态生命表,建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进行生存分析,探讨华木莲的种群特征及动态.华木莲群落内共有维管植物48科82属133种,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为群落优势种,重要值为48.7;其次为华木莲,重要值为5.86.乔木层重要值前10的物种中仅华木莲、黄檀(Dalbergia hupeana)为落叶树种,华木莲群落次生性明显,其种群主要分布在竹阔混交林;华木莲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形,其幼苗数量较多,随径级增大个体数显著降低;其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Ⅲ型,即前期种群数量呈锐减趋势.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该种群在经历2、4、6和8个龄级时间后,存活的大径级个体数量会呈现上升趋势;生存分析表明,该种群前期生存率低,累计死亡率高,但由第Ⅳ龄级进入第Ⅴ龄级阶段种群的危险率则会大幅下降,至第Ⅷ龄级进入衰亡期.华木莲种群总体呈前期锐减后期衰退,致使其种群数量增加及种群扩散受阻,形成极小种群.在华木莲的就地保护中,应适当疏伐伴生树种,降低郁闭度,调整种间关系,以促进不同龄级良性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木莲 极小种群 种群结构 时间序列预测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伐套种对马尾松林植物保育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方栋龙 高伟 +4 位作者 林国江 龚伟勇 郑兆飞 李渊顺 郑清东 《福建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41-48,共8页
2023年在福建省安溪丰田国有林场,以马尾松林分高强度间伐(间伐强度70%)后套种不同阔叶树种6 a后的林分为研究对象,研究2种套种模式对马尾松林分植物保育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间伐套种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福建柏(Fokienia ho... 2023年在福建省安溪丰田国有林场,以马尾松林分高强度间伐(间伐强度70%)后套种不同阔叶树种6 a后的林分为研究对象,研究2种套种模式对马尾松林分植物保育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间伐套种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和间伐套种醉香含笑(Michelia macclurei)+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2种模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林分各层次的植物物种数和个体数,且有效促进林下灌木植物向乔木层的更新发展。其中以间伐套种醉香含笑+枫香模式中林下物种数和个体数最多,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也均处于较高水平。(2)2种套种模式均促进马尾松林的生长,以套种福建柏+红锥模式中马尾松林的树高、胸径和单株生物量最高。(3)不同套种树种生长差异显著,醉香含笑和红锥的树高、胸径和单株生物量显著高于福建柏和枫香。综上,马尾松林分高强度间伐后,套种醉香含笑和红锥是较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间伐 套种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小紫金牛扦插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俞群 陈嘉伟 +2 位作者 黄华明 施家意 高伟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3年第5期29-33,共5页
为探明小紫金牛(Ardisia chinensis)的生物学特性,获得最佳的扦插繁殖方案。采集2年生小紫金牛穗条,分别采用3种浓度的吲哚乙酸(IAA)、3-吲哚丁酸(IBA)和生根粉(ABT)处理30、60、90 min,研究不同处理组合对其生根率、根系发育和新芽发... 为探明小紫金牛(Ardisia chinensis)的生物学特性,获得最佳的扦插繁殖方案。采集2年生小紫金牛穗条,分别采用3种浓度的吲哚乙酸(IAA)、3-吲哚丁酸(IBA)和生根粉(ABT)处理30、60、90 min,研究不同处理组合对其生根率、根系发育和新芽发育的影响,并运用隶属函数值法对扦插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三因素中,对小紫金牛扦插生根率影响最大的为生长调节剂浓度(极差值为10.45),其次为处理时间(极差值为8.67),生长调节剂种类影响最小(极差值为4.01);(2)能有效促进生根率和生根条数的最佳处理为250 mg/L IAA+浸泡90 min,利于平均根长和总根数的最佳处理为250 mg/L IBA+浸泡90 min,提升总根长、最大根长和根系效果的最佳处理为250 mg/L IBA+浸泡30 min,促进发芽率的最佳处理为250 mg/L IBA+浸泡60 min,提高芽点数的最佳处理为300 mg/L IBA+浸泡60 min,有利于平均芽长、总芽长和最大芽长的最佳处理为300 mg/L ABT+浸泡60 min;(3)经综合评价,300 mg/L IAA+浸泡90 min处理的隶属函数值法得分为0.425,为最优处理方案。综合扦插生根率、根系发育、新芽发育等指标,对小紫金牛穗条采用300 mg/L的吲哚乙酸浸泡90 min进行处理,可以获得最佳扦插繁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紫金牛 扦插繁殖 生长调节剂 根系与新芽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红豆幼树生长与功能性状对光照和施肥的响应
13
作者 高伟 巫智斌 +1 位作者 傅成杰 陈华伟 《山东林业科技》 2025年第5期6-10,15,共6页
为探明光照和施肥对鄂西红豆(Ormosia hosiei)幼树生长和植株功能性状的影响,为鄂西红豆优质壮苗培育和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分别对3年生鄂西红豆幼树进行为期6个月的光照(全光照、50%透光、30%透光)和施肥(每株5g尿素... 为探明光照和施肥对鄂西红豆(Ormosia hosiei)幼树生长和植株功能性状的影响,为鄂西红豆优质壮苗培育和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分别对3年生鄂西红豆幼树进行为期6个月的光照(全光照、50%透光、30%透光)和施肥(每株5g尿素+5g磷酸二氢钾、每株10g尿素+10g磷酸二氢钾、不施肥)控制处理。结果表明:(1)不同光照和施肥处理对地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30%透光条件下,施肥显著提高了苗高生长量;(2)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鄂西红豆幼树叶片数、茎高和生物量均降低,遮阴条件下,施肥增加了幼树叶片数、茎高和植株生物量等功能性状,以30%透光条件下效果最为显著,但全光照条件下,施肥对植株功能性状无显著的促进作用;(3)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鄂西红豆幼树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均不同程度的降低。在50%透光和全光照条件下,10g/株施肥量显著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并同时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但在30%透光条件下,施肥虽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但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综上可见,鄂西红豆幼树具有较强的耐阴性,50%透光条件对其生长无显著影响,在30%透光条件下,采用10g/株施肥量可有效增强其抗寡照能力,提高幼树生长量和光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红豆 幼树 功能性状 光照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