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无机抗菌剂在塑料应用面可量产化技术研究
1
作者
颜阿南
陈招娣
+2 位作者
柯俊沐
林新兴
林渊智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60,共7页
以载银玻璃为抗菌剂,以活化轻质碳酸钙为分散剂,密胺树脂为载体树脂,通过压制成型工艺分别在180、200、210℃下制备了抗菌轻钙密胺复合材料,并对它们进行扫描电镜(SEM)、力学性能测试、甲醛迁移量测定及三聚氰胺迁移量测定等表征,进一...
以载银玻璃为抗菌剂,以活化轻质碳酸钙为分散剂,密胺树脂为载体树脂,通过压制成型工艺分别在180、200、210℃下制备了抗菌轻钙密胺复合材料,并对它们进行扫描电镜(SEM)、力学性能测试、甲醛迁移量测定及三聚氰胺迁移量测定等表征,进一步优化抗菌轻钙密胺复合材料的压制工艺,并评估其作为食品接触容器的安全性。实验结果表明,200℃压制得到的抗菌轻钙密胺复合材料各方面性能更优,树脂在210℃压制温度时发生了大分子链间的交联键断裂,制品符合食品接触容器的安全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银玻璃
分散剂
密胺树脂
抗菌性能
压制成型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双配体有机骨架同时检测食品接触塑料中双酚A、双酚S的迁移量
2
作者
林谦
林根龄
+2 位作者
代莉莉
黄迪惠
黄小洲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51-259,共9页
实验采用溶剂热法将硝酸铜(Cu(NO3)2)、1,3,5-苯三甲酸(H3BTC)和2,3,6,7,10,11-六羟基三苯(HHTP)合成金属双配体有机骨架,并将其负载于多壁碳纳米管(MWCNT)上,制备一种具有优异导电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Cu-BTC-HHTP/MWCNT。通过扫描电镜、...
实验采用溶剂热法将硝酸铜(Cu(NO3)2)、1,3,5-苯三甲酸(H3BTC)和2,3,6,7,10,11-六羟基三苯(HHTP)合成金属双配体有机骨架,并将其负载于多壁碳纳米管(MWCNT)上,制备一种具有优异导电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Cu-BTC-HHTP/MWCNT。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其形貌及结构;利用新型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GCE)构建电化学传感器Cu-BTC-HHTP/MWCNT/GCE,运用循环伏安法探究具有最佳检测性能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条件,并优化了电解质的选择、检测体系pH、累积电位、累积时间等检测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作条件下,在双酚A(BPA)、双酚S(BPS)浓度为5~400μmol/L区间,传感器响应的峰电流与浓度呈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7、0.998,检出限分别为76.4、18.5 nmol/L。对实际样品的检测中,BPA、BPS的加标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63%~103.69%、98.29%~101.18%。表明新构建的Cu-BTC-HHTP/MWCNT/GCE电化学传感器可为研究食品接触材料中BPA、BPS等污染物迁移量的检测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配体金属有机骨架
多壁碳纳米管
电化学传感器
双酚A
双酚S
同时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Pt/Cd-TiO_(2)选择性催化CO_(2)加氢反应的性能
3
作者
张明文
周杰
王兆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年第9期95-103,共9页
CO_(2)加氢过程中间体CO在分子水平上的吸附/脱附行为会显著影响产物选择性.本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Pt/Cd-TiO_(2)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H_(2)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拉曼光谱(Raman)、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SR)、透射电子显微镜(...
CO_(2)加氢过程中间体CO在分子水平上的吸附/脱附行为会显著影响产物选择性.本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Pt/Cd-TiO_(2)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H_(2)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拉曼光谱(Raman)、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S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和N_(2)气吸附-脱附实验等表征手段对Pt/Cd-TiO_(2)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将其应用于CO_(2)加氢反应中.活性测试结果显示,Pt/TiO_(2)加氢产物中CO选择性是87.5%,CH_(4)选择性是12.5%.随着Cd^(2+)的引入,Pt/Cd-TiO_(2)的加氢产物中CO选择性提升至98.1%,CH_(4)选择性降低至1.9%.以Pt/Cd-TiO_(2)为催化剂,CO的生成温度降低至225℃(Pt/TiO_(2)是250℃).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表明,Cd^(2+)的引入能够降低Pt纳米颗粒(Pt NPs)表面的电子密度,Pt NPs表面电子密度的降低有利于吸附态CO(CO_(ads))脱附生成气态CO,同时抑制CO_(ads)加氢生成CH_(4).在CO甲烷化实验中,Cd^(2+)的引入使CH_(4)产量降低了约6.6倍,证明Cd^(2+)抑制了CO甲烷化生成CH_(4),这与Pt/Cd-TiO_(2)在CO_(2)加氢中CO选择性提升的结果一致.通过多种阳离子(Cd^(2+),Mn^(2+),Ba^(2+),K^(+),Na^(+))对Pt/TiO_(2)进行修饰,均能提升CO选择性,其中Pt/Cd-TiO_(2)表现出最高的CO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加氢
Pt/Cd-TiO_(2)催化剂
电子密度
一氧化碳选择性
一氧化碳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无机抗菌剂在塑料应用面可量产化技术研究
1
作者
颜阿南
陈招娣
柯俊沐
林新兴
林渊智
机构
科立视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
技术
师范学院
出处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60,共7页
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技基金项目(2023J011123)
科立视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横向项目(HX2023013)。
文摘
以载银玻璃为抗菌剂,以活化轻质碳酸钙为分散剂,密胺树脂为载体树脂,通过压制成型工艺分别在180、200、210℃下制备了抗菌轻钙密胺复合材料,并对它们进行扫描电镜(SEM)、力学性能测试、甲醛迁移量测定及三聚氰胺迁移量测定等表征,进一步优化抗菌轻钙密胺复合材料的压制工艺,并评估其作为食品接触容器的安全性。实验结果表明,200℃压制得到的抗菌轻钙密胺复合材料各方面性能更优,树脂在210℃压制温度时发生了大分子链间的交联键断裂,制品符合食品接触容器的安全性要求。
关键词
载银玻璃
分散剂
密胺树脂
抗菌性能
压制成型温度
Keywords
Ag-carrying glass
Dispersant
Melamine Resin
Antibacterial Performance
Compression Molding Temperature
分类号
TQ320.66 [化学工程—合成树脂塑料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双配体有机骨架同时检测食品接触塑料中双酚A、双酚S的迁移量
2
作者
林谦
林根龄
代莉莉
黄迪惠
黄小洲
机构
福建
技术
师范学院
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
福建
技术
师范学院
近海流域环境测控治理
福建省
高校
重点实验室
出处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51-259,共9页
基金
福建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2020J01310,2022J01977)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T241083)
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S1-KF2014)。
文摘
实验采用溶剂热法将硝酸铜(Cu(NO3)2)、1,3,5-苯三甲酸(H3BTC)和2,3,6,7,10,11-六羟基三苯(HHTP)合成金属双配体有机骨架,并将其负载于多壁碳纳米管(MWCNT)上,制备一种具有优异导电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Cu-BTC-HHTP/MWCNT。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其形貌及结构;利用新型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GCE)构建电化学传感器Cu-BTC-HHTP/MWCNT/GCE,运用循环伏安法探究具有最佳检测性能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条件,并优化了电解质的选择、检测体系pH、累积电位、累积时间等检测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作条件下,在双酚A(BPA)、双酚S(BPS)浓度为5~400μmol/L区间,传感器响应的峰电流与浓度呈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7、0.998,检出限分别为76.4、18.5 nmol/L。对实际样品的检测中,BPA、BPS的加标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63%~103.69%、98.29%~101.18%。表明新构建的Cu-BTC-HHTP/MWCNT/GCE电化学传感器可为研究食品接触材料中BPA、BPS等污染物迁移量的检测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
双配体金属有机骨架
多壁碳纳米管
电化学传感器
双酚A
双酚S
同时检测
Keywords
dual-ligan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bisphenol A
bisphenol S
simultaneous detection
分类号
Q657.1 [生物学—生物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Pt/Cd-TiO_(2)选择性催化CO_(2)加氢反应的性能
3
作者
张明文
周杰
王兆宇
机构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食品软塑包装技术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出处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年第9期95-103,共9页
基金
福建省科技计划面上项目(批准号:2024J01969)资助。
文摘
CO_(2)加氢过程中间体CO在分子水平上的吸附/脱附行为会显著影响产物选择性.本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Pt/Cd-TiO_(2)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H_(2)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拉曼光谱(Raman)、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S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和N_(2)气吸附-脱附实验等表征手段对Pt/Cd-TiO_(2)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将其应用于CO_(2)加氢反应中.活性测试结果显示,Pt/TiO_(2)加氢产物中CO选择性是87.5%,CH_(4)选择性是12.5%.随着Cd^(2+)的引入,Pt/Cd-TiO_(2)的加氢产物中CO选择性提升至98.1%,CH_(4)选择性降低至1.9%.以Pt/Cd-TiO_(2)为催化剂,CO的生成温度降低至225℃(Pt/TiO_(2)是250℃).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表明,Cd^(2+)的引入能够降低Pt纳米颗粒(Pt NPs)表面的电子密度,Pt NPs表面电子密度的降低有利于吸附态CO(CO_(ads))脱附生成气态CO,同时抑制CO_(ads)加氢生成CH_(4).在CO甲烷化实验中,Cd^(2+)的引入使CH_(4)产量降低了约6.6倍,证明Cd^(2+)抑制了CO甲烷化生成CH_(4),这与Pt/Cd-TiO_(2)在CO_(2)加氢中CO选择性提升的结果一致.通过多种阳离子(Cd^(2+),Mn^(2+),Ba^(2+),K^(+),Na^(+))对Pt/TiO_(2)进行修饰,均能提升CO选择性,其中Pt/Cd-TiO_(2)表现出最高的CO选择性.
关键词
二氧化碳加氢
Pt/Cd-TiO_(2)催化剂
电子密度
一氧化碳选择性
一氧化碳吸附
Keywords
CO_(2)hydrogenation
Pt/Cd-TiO_(2)catalyst
Electron density
CO selectivity
CO binding
分类号
O643.3 [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无机抗菌剂在塑料应用面可量产化技术研究
颜阿南
陈招娣
柯俊沐
林新兴
林渊智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双配体有机骨架同时检测食品接触塑料中双酚A、双酚S的迁移量
林谦
林根龄
代莉莉
黄迪惠
黄小洲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Pt/Cd-TiO_(2)选择性催化CO_(2)加氢反应的性能
张明文
周杰
王兆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