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实践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徐荣地 陈斌 蔡孝星 《福建林业》 2019年第2期32-35,共4页
多年来,为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宣传生态文化,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科普宣教工作,成果显著,先后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命名为'全省野生... 多年来,为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宣传生态文化,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科普宣教工作,成果显著,先后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命名为'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科普宣教 实践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模式探索(上)
2
作者 涂青云 郑元捷 《福建林业》 2011年第1期27-29,共3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在这其中,尽管我们并不否认某些地域、某些领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存在一定程度上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甚至是以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等种种问题,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社区发展 戴云山 福建 改革开放 经济社会 自然资源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干扰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林开淼 元晓春 +2 位作者 徐建国 李文周 郭伟锋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6期165-174,共10页
两栖动物是衡量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指标类群,其多样性极易受到旅游干扰的影响,研究旅游干扰短期内对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对实施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于2015—2018年在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进行旅游干扰... 两栖动物是衡量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指标类群,其多样性极易受到旅游干扰的影响,研究旅游干扰短期内对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对实施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于2015—2018年在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进行旅游干扰对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区域共记录有两栖动物26种,隶属于2目7科20属,其中中国特有物种12种;模式产地物种1种,即小棘蛙Quasipaa exilispinosa;新记录种4种,为小竹叶臭蛙Odorrana exiliversabilis、福建掌突蟾Leptobrachella liui、黄岗臭蛙Odorrana huanggangensis、九龙棘蛙Rana jiulongensis。2)2016—2018年旅游重度干扰区两栖物种数量显著大于旅游轻度干扰区;3)旅游重度干扰区两栖物种多样性指数大于旅游轻度干扰区,但统计上无显著差别;4)2017年和2018年旅游重度干扰区两栖物种均匀度指数显著大于旅游轻度干扰区;5)相关性分析显示旅游干扰程度对两栖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影响不显著,对物种数量影响达到显著水平;6)空气温度和水温是影响两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认为目前戴云山保护区实验区生态旅游短期内对两栖动物多样性没有明显负面影响,环境因子是决定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丰富度 多样性 九仙山风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蔡美双 《福建林业》 2019年第2期21-23,共3页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闽中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与发源地,地处福建两大山脉之一——戴云山脉主体部分德化县境内,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m,素有'闽中屋脊'之称。保护区建于1985年,2005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3472.4hm2,...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闽中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与发源地,地处福建两大山脉之一——戴云山脉主体部分德化县境内,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m,素有'闽中屋脊'之称。保护区建于1985年,2005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3472.4hm2,其中核心区5514.1hm2,缓冲区3515.4hm2,实验区4442.9hm2,森林覆盖率为9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社区共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在德化生态县创建的意义与展望
5
作者 张荣琮 《福建林业》 2012年第6期32-35,共4页
该文基于国家级生态县生态环境保护类有关指标及德化县的生态环境基本情况,分析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德化国家级生态县创建中的意义,指出其生态建设管理的主要成效,并对其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生态县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现代化建设
6
作者 涂青云 《福建林业》 2020年第3期6-9,共4页
一、背景分析(一)国家战略层面看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两个百年梦想”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又进--步描绘了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即到2021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背景分析(一)国家战略层面看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两个百年梦想”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又进--步描绘了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即到2021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即到2049年要把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自然保护区 百年梦想 背景分析 战略层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拔对福建戴云山黄山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8
7
作者 赵盼盼 周嘉聪 +7 位作者 林开淼 林伟盛 袁萍 曾晓敏 苏莹 徐建国 陈岳民 杨玉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676-2686,共11页
温度、水分等多种环境因子随海拔梯度发生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群落结构以及土壤酶活性。然而关于中亚热带地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变化响应的研究还是相对匮乏。戴云山山脉是中国最大的黄山松种质基因基地,... 温度、水分等多种环境因子随海拔梯度发生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群落结构以及土壤酶活性。然而关于中亚热带地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变化响应的研究还是相对匮乏。戴云山山脉是中国最大的黄山松种质基因基地,本研究以中亚热带戴云山1300 m (L)、1450 m(M)、1600 m(H)的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海拔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如何变化及驱动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海拔梯度对淀积层(B)土壤的酶活性影响整体较小,在淋溶层(A)土壤中,随海拔升高,纤维素水解酶(β-葡糖苷酶(βG)、纤维素水解酶(CBH))显著降低,因此使土壤可溶性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随海拔升高有下降趋势。尽管酸性磷酸酶活性(ACP)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然而有效磷(AP)无显著变化。此外随海拔升高,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显著降低。冗余分析(RDA)结果发现,MBP和碳/氮比(C/N)是影响A层中土壤酶活性变化最重要的因子,而在B层中,土壤含水量(WC)和MBP对土壤酶活性起主要作用。研究表明,磷限制的亚热带地区,无机磷很容易被铁铝固定,MBP可以对土壤中的有效磷进行补充,成为影响本地区酶活性的主要因素。随海拔海拔降低,土壤有机碳、氮分解相关酶活性较高,从而加速了土壤碳、氮周转。因此,探究不同海拔梯度酶活性变化为预测中亚热带亚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磷养分循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黄山松林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酶活性 微生物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戴云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
8
作者 陈文伟 郑永集 《福建林业》 2017年第2期14-14,共1页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处于福建两大山脉之一-戴云山脉主体部分德化县境内,于1985年建立,是福建省最早建立的几个自然保护区之一,2005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处我围东南沿海,跨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
关键词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森林生态系统 福建省 监测站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定位 南亚热带 主体部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平台在示范保护区建设的应用
9
作者 欧阳锦彰 《花卉》 2016年第06X期91-92,共2页
现如今科技的发达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同时数字化在各行各业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数字化实际就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本文主要采用收集、整理、整合以及完善补充的调查手法,整理好保护区的信息。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数字化平台在福建戴... 现如今科技的发达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同时数字化在各行各业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数字化实际就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本文主要采用收集、整理、整合以及完善补充的调查手法,整理好保护区的信息。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数字化平台在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应用。研究发现数字平台建设的难点以及建设的关键技术,找出解决的方案,优化数字化平台在示范保护区建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平台 保护区建设 示范建设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低氮添加改变黄山松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分子组成及稳定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元晓春 张晓晴 +6 位作者 周茜 吴联钻 陈俊明 曾泉鑫 柏欣宇 李文周 陈岳民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4-514,共11页
可溶性有机质(DOM)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其动态变化对理解全球变化情景下区域/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然而,氮沉降背景下土壤DOM分子特性如何变化尚不明确。采用尿素添加模拟野外氮沉降,在黄山松林设置了三个氮添加水平(0、40和80 kg·... 可溶性有机质(DOM)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其动态变化对理解全球变化情景下区域/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然而,氮沉降背景下土壤DOM分子特性如何变化尚不明确。采用尿素添加模拟野外氮沉降,在黄山松林设置了三个氮添加水平(0、40和80 kg·hm^(-2)·a^(-1))。利用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探究了短期(三年)氮添加对0~10 cm土壤DOM分子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FT-ICRMS分析结果表明,DOM分子主要集中在250~400Da,碳氢氧化合物占全部化合物的50%以上。在DOM分子的八种类别中,木质素类分子在土壤DOM分子中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单宁类和缩合芳烃,而易分解的小分子(包括脂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相对丰度较低。尽管氮添加未改变DOM含量和光学特性,但DOM的分子组成变化显著。相比于高氮处理,低氮处理显著降低了DOM中碳水化合物分子的相对丰度,降低幅度73.33%。这可能主要归功于微生物生物量和水解酶活性的增加。此外,低氮添加下双键当量(DBE)显著增加,说明DOM的分子稳定性有所提升。皮尔森(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DBE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氨基糖等小分子化合物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木质素及缩合芳烃等大分子的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短期氮添加下DOM的分子稳定性可能取决于碳水化合物等易分解小分子的减少而非难分解分子的增加。综合而言,本研究为理解氮沉降下土壤DOM的行为提供了分子层面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可溶性有机质 分子组成 分子稳定性 氮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郑世群 刘金福 +5 位作者 冯雪萍 何中声 李文周 李霖 陈文伟 刘梦昕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0-57,64,共9页
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研究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森林植被多样性普遍较高,灌丛最小。各层次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灌丛多样性是草本层>... 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研究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森林植被多样性普遍较高,灌丛最小。各层次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灌丛多样性是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等群落较其他群落相对不稳定,灌丛群落处于稳定状态;总体上,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表明保护区植被保护效果较好;从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角度分析,受群落自身性质特点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同一群落多样性大小与其稳定性并不存在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 植物群落 多样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戴云山黄山松林土壤有机氮解聚酶活性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开淼 元晓春 +3 位作者 曾泉鑫 徐建国 陈文伟 陈岳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550-6559,共10页
解聚作用是控制土壤有机氮矿化和氮素有效性供应的关键,然而氮沉降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氮解聚作用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以福建戴云山黄山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T)、低氮(LN)和高氮(HN)3个氮添加水平,进行为期2年的氮沉降模拟试验... 解聚作用是控制土壤有机氮矿化和氮素有效性供应的关键,然而氮沉降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氮解聚作用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以福建戴云山黄山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T)、低氮(LN)和高氮(HN)3个氮添加水平,进行为期2年的氮沉降模拟试验。通过分析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8种有机氮解聚酶活性的变化,探究土壤有机氮解聚作用响应氮沉降的机理过程。结果表明:短期氮添加显著增加0—10 cm和10—20 cm土层矿质氮含量,并显著增加了10—2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含量。同时,0—10 cm土壤锰过氧化物酶活性随氮添加量增加而显著提高,HN处理下土壤漆酶活性显著高于LN和CT;10—20 cm土壤的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漆酶活性均随氮添加量增加而显著提高,但是谷氨酰胺酶活性变化相反。冗余分析表明两个土层有机氮解聚酶活性影响因素不同,土壤硝态氮(NO-3-N)是0—10 cm土层有机氮解聚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而10—20 cm土层有机氮解聚酶活性由NO-3-N和MBC共同影响。综上所述,亚热带黄山松林土壤不同有机氮解聚酶对氮添加的响应不一致,主要受土壤NO-3-N和MBC调节。该研究有助于拓宽土壤氮循环对氮沉降的响应机理,同时对维持土壤有效氮含量和提高黄山松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有机氮解聚 蛋白酶活性 微生物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黄山松林土壤碳组分的海拔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13
作者 吴玥 赵盼盼 +7 位作者 林开淼 周嘉聪 吕茂奎 张秋芳 郑蔚 程蕾 徐建国 陈岳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5761-5770,共10页
海拔梯度可能通过多种环境因子影响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碳库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微小变化将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海拔差异可能导致海拔间土壤碳库差异。土壤有机碳是反映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可能受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 海拔梯度可能通过多种环境因子影响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碳库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微小变化将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海拔差异可能导致海拔间土壤碳库差异。土壤有机碳是反映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可能受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黄山松是高山地绿化和用材的优良树种,近年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内高海拔地区的黄山松群落呈现衰退趋势。研究戴云山黄山松林土壤有机碳组分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情况,不仅可以为该区域碳库估算提供科学依据,而且有助于揭示影响黄山松生长变化的机理。因此,选取戴云山不同海拔[1300 m(L)、1450 m(M)和1600 m(H)]梯度的黄山松林,对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研究发现,海拔梯度下土壤养分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碳组分含量与其变化一致,且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均在M海拔处最高,海拔梯度对碳水解酶没有显著影响。冗余分析表明,总氮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碳氮比。因此在海拔跨度不大的情况下,土壤有机碳动态可能主要受氮素而非温度的影响。高海拔地区土壤惰性碳占比高,未来可能会持续加剧该地区黄山松的生长困境,使该区域碳库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组分 海拔梯度 微生物生物量碳 碳水解酶 黄山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爬行类新记录——角原矛头蝮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丽芳 黄源欣 +3 位作者 王峰 黄雅琼 张亮 黄松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4-314,共1页
2020年9月19日17∶00左右(天气晴朗,气温28℃),于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一都镇(119°15′19″E,25°48′12″N)发现2号蛇类成体(1雌1雄)(图1)。经形态鉴定,确定为蝰科Viperidae原矛头属Protobothrops角原矛头蝮P.cornutus(Smith,19... 2020年9月19日17∶00左右(天气晴朗,气温28℃),于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一都镇(119°15′19″E,25°48′12″N)发现2号蛇类成体(1雌1雄)(图1)。经形态鉴定,确定为蝰科Viperidae原矛头属Protobothrops角原矛头蝮P.cornutus(Smith,1930)(Smith,1930;David et al.,2008),为福建省蛇类分布新记录种。雌性标本(采集号:HSR20184)体全长670.0 mm(雄性标本HSR20185:705.2 mm),尾长121.4 mm(128.2 mm),尾长与体全长之比0.181(0.1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蝰科 形态鉴定 福建省福州市 天气晴朗 原矛头蝮 HSR 福清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山系野生白鹇活动节律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徐建国 陈斌 +4 位作者 赖雅芬 林开淼 蔡孝星 陈亚婷 陈文伟 《福建林业》 2019年第2期45-48,共4页
2017年至2018年间,利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了福建中部地区戴云山山系的野生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日活动节律。60个相机位点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3499张,其中38个相机位点有拍到白鹇,有效照片数660张。月、日活动节律分析结果显示:月相... 2017年至2018年间,利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了福建中部地区戴云山山系的野生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日活动节律。60个相机位点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3499张,其中38个相机位点有拍到白鹇,有效照片数660张。月、日活动节律分析结果显示:月相对丰富度指数高峰出现在7月和10—12月;白鹇的日活动时间从2:00—4:00开始活动至20:00—22:00结束,12:00—14:00为一天的活动高峰期;秋、冬季的日活动节律模式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冬季的日活动高峰出现时间会早于秋天;春、夏季的日活动节律模式均呈现'W'型变化曲线。本研究结果为闽中戴云山山系的野生白鹇保护与管理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丰富度指数 戴云山脉 红外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拔对戴云山黄山松林土壤速效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文周 赵盼盼 +3 位作者 徐建国 赖雅芬 陈亚婷 林开淼 《福建林业》 2019年第2期41-44,共4页
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是亚热带中山地区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物种之一,本研究以中亚热带戴云山不同海拔黄山松林1300 m、1450 m、1600 m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海拔对土壤速效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淋溶层和沉积层(A层... 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是亚热带中山地区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物种之一,本研究以中亚热带戴云山不同海拔黄山松林1300 m、1450 m、1600 m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海拔对土壤速效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淋溶层和沉积层(A层和B层)土壤速效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海拔梯度特征。可溶性有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随海拔梯度呈驼峰型,1450 m海拔均高于1300 m和1600 m海拔。随海拔升高,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微生物生物量随海拔梯度也呈驼峰型,1450 m海拔均显著高与1300 m和1600 m海拔。这表明土壤速效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其分布的海拔高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黄山松土壤养分 微生物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生态主题研学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建国 林开淼 +4 位作者 陈兴稳 郑志学 蔡美双 张荣琮 郑志宏 《福建林业》 2020年第5期18-20,共3页
2016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将研学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研学已成为教育界、旅游界的热点话题,研学市场也被视为未来旅游投资的十大重要领域之一。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森林文化底蕴,在保护区内... 2016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将研学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研学已成为教育界、旅游界的热点话题,研学市场也被视为未来旅游投资的十大重要领域之一。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森林文化底蕴,在保护区内运用现有的资源开展自然体验、旅游观光、休闲游憩、森林康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资源 国家发改委 森林康养 戴云山 实践探索 休闲游憩 生态主题 旅游观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环境教育基地自然解说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设想——以“梦幻九仙”环境教育基地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开淼 郑那君 《福建林业》 2017年第4期21-22,共2页
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科研和宣传活动的重要场所。自然科普宣教是自然保护区环境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职能,其不仅面对游客进行必要的科普,而且对保护区管理人员和当地居民做适当的科普教育。自然解说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科普... 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科研和宣传活动的重要场所。自然科普宣教是自然保护区环境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职能,其不仅面对游客进行必要的科普,而且对保护区管理人员和当地居民做适当的科普教育。自然解说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科普宣教活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大部分自然保护区缺乏专业的自然讲解员,而无法满足正常的自然科普宣教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讲解员志愿者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教育基地 自然保护区 志愿者 解说 科普教育基地 宣传活动 管理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两栖类新记录——粤琴蛙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雅琼 李文周 +3 位作者 陈斌 蔡孝星 郑志学 吕植桐 《福建林业科技》 2021年第1期84-89,共6页
2017年6月,在福建戴云山国家级保护区内采集到4号琴蛙标本,结合形态比较和线粒体COⅠ基因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为粤琴蛙(Nidirana guangdongensis),系福建省两栖类新记录。这一发现,将粤琴蛙的分布区域由此前已知的广东北部、湖南东... 2017年6月,在福建戴云山国家级保护区内采集到4号琴蛙标本,结合形态比较和线粒体COⅠ基因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为粤琴蛙(Nidirana guangdongensis),系福建省两栖类新记录。这一发现,将粤琴蛙的分布区域由此前已知的广东北部、湖南东南部和江西南部向东扩展至福建中部,为琴蛙属的系统学和谱系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并根据福建省弹琴蛙和粤琴蛙物种的分布范围,探讨了2个物种的地理隔离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琴蛙 新记录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五届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在泉州德化召开
20
《福建林业》 2013年第4期19-19,共1页
2013年6月15日-19日,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第五届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在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隆重召开。本届研讨会由德化县人民政府、中国自然保护区研究会、中国林学会、台湾大学生物资源暨农学院、福建农林大... 2013年6月15日-19日,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第五届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在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隆重召开。本届研讨会由德化县人民政府、中国自然保护区研究会、中国林学会、台湾大学生物资源暨农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主办,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福建省林学会、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台湾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台湾森林休憩保育协会、台湾省景观工程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德化县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联合承办。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司长、中国自然保护区研究会会长张希武、台湾大学生物资源暨农学院副院长王亚男及县领导欧阳秋虹、王传敬、曾宪堡等一百多位专家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森林保护 海峡两岸 文化节 泉州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林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