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催化-电化学联用测定对氟苯氧乙酸含量 被引量:1
1
作者 谢艳招 周晓翠 +2 位作者 赵林 蔡聪育 肖华山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73-875,共3页
以纳米Pt/TiO。为光催化剂,光催化降解水中少量对氟苯氧乙酸,并用开路电位一时间曲线法测定反应2h时产生的氟离子含量,发现对氟苯氧乙酸的初始浓度与光催化生成氟离子的浓度成良好线性关系,从而建立了一种光催化降解-电化学联用测... 以纳米Pt/TiO。为光催化剂,光催化降解水中少量对氟苯氧乙酸,并用开路电位一时间曲线法测定反应2h时产生的氟离子含量,发现对氟苯氧乙酸的初始浓度与光催化生成氟离子的浓度成良好线性关系,从而建立了一种光催化降解-电化学联用测定水中少量对氟苯氧乙酸含量的新方法,方法线性范围为1.0x10-4~1.0×10-6Mol·L-1(R1=0.9999)。该方法适用于分析水溶液中少量的对氟苯氧乙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电化学测定 对氟苯氧乙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丝蛋白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
作者 赵林 谢艳招 +2 位作者 郑贻德 蔡聪育 肖华山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52-456,共5页
简要介绍了丝胶及丝素的结构、性能、提取工艺以及蚕丝蛋白的生物学特性。重点阐述了蚕丝蛋白在化妆品领域的研究现状。从防晒、保湿、美白祛斑、延缓衰老、遮瑕、护发及表面活性等多个角度介绍了蚕丝蛋白在化妆品中发挥的不同功能,并... 简要介绍了丝胶及丝素的结构、性能、提取工艺以及蚕丝蛋白的生物学特性。重点阐述了蚕丝蛋白在化妆品领域的研究现状。从防晒、保湿、美白祛斑、延缓衰老、遮瑕、护发及表面活性等多个角度介绍了蚕丝蛋白在化妆品中发挥的不同功能,并对蚕丝蛋白系列化妆品的开发等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 蚕丝蛋白 功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流法提取银杏叶总黄酮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新舟 张怀宇 许友玲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4年第3期31-34,共4页
研究了乙醇回流法提取银杏叶总黄酮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对银杏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优化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45(g∶mL)、乙醇体积分数50%、提取时间2.0h... 研究了乙醇回流法提取银杏叶总黄酮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对银杏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优化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45(g∶mL)、乙醇体积分数50%、提取时间2.0h、提取温度70℃,在此条件下,银杏叶总黄酮提取率为0.918%。以优化的工艺条件为基础进一步运用微波辅助提取银杏叶总黄酮,发现在微波功率为640W时,采用间歇式提取,提取时间为15×10s,总黄酮提取率达到0.91%,接近传统方法提取3h的提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总黄酮 回流法 微波辅助 间歇式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卷枝毛霉Δ12-脱饱和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酿酒酵母中的高效表达
4
作者 刘小琳 江贤章 +1 位作者 张明亮 黄建忠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96-199,213,共5页
Δ12-脱饱和酶是亚油酸合成的关键酶,为提高Δ12-脱饱和酶的活性,本研究利用RT-PCR对Mucor sp.EIM-10的Δ12-脱饱和酶c DNA进行克隆,并导入p YES2.0质粒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运用醋酸锂转化法将重组质粒导入酿酒酵母,成功构建p YMD12... Δ12-脱饱和酶是亚油酸合成的关键酶,为提高Δ12-脱饱和酶的活性,本研究利用RT-PCR对Mucor sp.EIM-10的Δ12-脱饱和酶c DNA进行克隆,并导入p YES2.0质粒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运用醋酸锂转化法将重组质粒导入酿酒酵母,成功构建p YMD12酿酒酵母表达系统。为了进一步提高Δ12-脱饱和酶的表达水平,用GAP启动子替代p YES2.0质粒自带的启动子,成功构建p YGAPMD12重组菌。最终产物经GC-MS检测显示,p YGAPMD12重组菌转化C18∶1的转化率为69.172%,比p YMD12重组菌提高32.771%。本文为进一步提高Δ12-脱饱和酶的表达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2-脱饱和酶 GAP启动子 酿酒酵母 卷枝毛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羧甲基马铃薯淀粉的制备
5
作者 谭属琼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56-261,共6页
以氧化马铃薯淀粉为原料,乙醇为溶剂,氢氧化钠为催化剂,并以取代度为评价指标,分别考察了次氯酸钠用量、一氯乙酸用量、氢氧化钠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氧化羧甲基马铃薯淀粉取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次氯酸钠量为0.823%,nCH2ClC... 以氧化马铃薯淀粉为原料,乙醇为溶剂,氢氧化钠为催化剂,并以取代度为评价指标,分别考察了次氯酸钠用量、一氯乙酸用量、氢氧化钠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氧化羧甲基马铃薯淀粉取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次氯酸钠量为0.823%,nCH2ClCOOH∶nstarch为1.02∶1、nNaOH∶nstarch为2.19∶1,醚化反应时间为58.65min(实际反应58min),在此条件下制得的氧化羧甲基马铃薯淀粉的取代度最高,达到0.2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淀粉 氧化 羧甲基化 复合变性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柿饼表面大肠杆菌的污染及其控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亚婷 张宝善 +4 位作者 刘蒙佳 孙肖园 杨蕊衔 徐丹 洪云鹤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6-124,共9页
以涩柿为原料,结合柿饼生产工艺,研究烘制、揉捏、熏硫、贮藏等主要生产环节柿饼表面大肠杆菌的污染及消长规律,获得控制柿饼表面大肠杆菌污染和繁殖的方法。结果表明:柿果含糖量越高,柿饼出霜量越大,柿霜的形成可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的生... 以涩柿为原料,结合柿饼生产工艺,研究烘制、揉捏、熏硫、贮藏等主要生产环节柿饼表面大肠杆菌的污染及消长规律,获得控制柿饼表面大肠杆菌污染和繁殖的方法。结果表明:柿果含糖量越高,柿饼出霜量越大,柿霜的形成可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柿饼烘制中,热风烘制的柿饼大肠杆菌污染程度明显低于自然晾晒的柿饼;烘制前熏硫处理可有效抑制大肠杆菌在柿饼表面的生长,并起到护色、防蝇虫作用,以15 g/m^3剂量的硫熏蒸柿果20 min为宜,柿饼最终残硫量仅为13.8 mg/kg,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残硫量不得超过100.0 mg/kg);选择50~55~50℃的变温烘制方式,不仅柿饼干制效果好,而且大肠杆菌污染程度低;采用充N_2、充CO_2和抽真空方式包装柿饼,均能很好抑制柿饼表面大肠杆菌的生长,但抽真空方式较为实用;柿饼在贮藏过程中,保持柿饼含水量约为28%,温度为-5~5℃范围内,更有利于出霜和抑制其表面大肠杆菌的污染和生长;在用热风烘制柿饼时,用10%乳酸以10 mL/m^3的用量熏蒸干燥室20 min,能减少大肠杆菌的污染;防腐剂对柿饼表面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强弱顺序为:山梨酸>山梨酸钾>亚硫酸氢钠>苯甲酸>苯甲酸钠,使用浓度分别为山梨酸400 mg/L、山梨酸钾450 mg/L、亚硫酸氢钠500 mg/L、苯甲酸550 mg/L和苯甲酸钠60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饼 大肠杆菌 热风烘制 污染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素蛋白/TiO_2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5
7
作者 赵林 林小贞 +5 位作者 赖宏波 余芳捷 陈文明 谢君铨 林继辉 谢艳招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5-281,共7页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掺杂量的丝素蛋白/TiO2复合纳米材料,并研究了其可见光催化活性.用粒度分析、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平带电位、Zeta-电位、元素分析等方法表征了所制备的催化剂样品.结果显示,在...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掺杂量的丝素蛋白/TiO2复合纳米材料,并研究了其可见光催化活性.用粒度分析、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平带电位、Zeta-电位、元素分析等方法表征了所制备的催化剂样品.结果显示,在可见光照射下,反应2 h时,丝素蛋白/TiO2-400℃的Cr(VI)光催化还原效率达36%,甲酸降解效率达3.4%;相对纯TiO2,丝素蛋白/TiO2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均有提高,以丝素蛋白/TiO2-400℃的增幅最大;相对纯TiO2,丝素蛋白/TiO2的平带电位均有不同程度负移,这意味着光生电子有了更强的还原能力;TiO2-400℃、素蛋白/TiO2-300℃、丝素蛋白/TiO2-400℃、丝素蛋白/TiO2-500℃的Zeta-电位值分别为29、31、36、33 mV,说明丝素蛋白/TiO2-400℃在水中形成的溶胶系统分散程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蛋白 二氧化钛 X射线衍射 紫外-可见光谱 平带电位
原文传递
在Pt/TiO_2上光催化降解污水中的对氟苯甲酸 被引量:11
8
作者 谢艳招 吴松辉 +2 位作者 赵林 蔡聪育 肖华山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9-455,共7页
在Pt/TiO2存在下,研究了光催化降解对氟苯甲酸的反应.考察了反应时间、溶液初始pH值以及污染物初始浓度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的紫外吸光度值随反应时间不断下降;反应7 h时,溶液的TOC去除率达23.2%;反应0.5~2 h内,氟离子平... 在Pt/TiO2存在下,研究了光催化降解对氟苯甲酸的反应.考察了反应时间、溶液初始pH值以及污染物初始浓度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的紫外吸光度值随反应时间不断下降;反应7 h时,溶液的TOC去除率达23.2%;反应0.5~2 h内,氟离子平均生成速率为3.53×10-5mol.L-1.h-1;在反应3~7 h内,氟离子平均生成速率为6.22×10-5mol.L-1.h-1.在溶液初始pH值=3.34~3.72时,氟离子生成速率最大,在碱性范围内,氟离子的生成速率为零.当C0(p-fluorobenzoic acid)<1.80×10-3mol.L-1时,光催化降解生成氟离子的速率随着对氟苯甲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C0(p-fluorobenzoic acid)>2.00×10-3mol.L-1时,光催化降解生成氟离子的速率不再随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探讨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降解 对氟苯甲酸 反应机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