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域社会经济与水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度分析 被引量:20
1
作者 饶清华 林秀珠 +2 位作者 李家兵 陈琪 陈文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84-1792,共9页
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构建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力学平衡模型,对闽江流域各个地区2006~2016年耦合协调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三明、南平、福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环境保... 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构建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力学平衡模型,对闽江流域各个地区2006~2016年耦合协调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三明、南平、福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环境保护水平总体上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空间上大体表现为福州>三明>≈南平.三明、南平、福州等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递增趋势,在空间上表现为福州>三明≈南平.从时间变化看,可以将闽江流域耦合协调度划分成3个阶段:阶段Ⅰ (2006~2009年)、阶段Ⅱ (2009~2013年)、阶段Ⅲ (2013~2016年).根据闽江流域各地区耦合协调度偏离方向θ的大小,将闽江流域各地区不同年限的耦合协调发展划分为环境保护滞后型(Ⅰ象限)、经济发展滞后型(Ⅱ象限)、社会发展滞后型(Ⅲ象限),并对不同滞后类型分别提出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 水环境质量 耦合协调 闽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闽江口及其近岸水域水质评价 被引量:14
2
作者 林秀珠 饶清华 +2 位作者 陈琪 林茂兹 林云杉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78-86,共9页
选取2016年4月、7月和10月闽江口及其近岸水域7个调查点位的盐度、悬浮物、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氮营养盐和重金属等15项监测指标数据,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该水域的水质,明确影响该水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结果表明:15项监测指... 选取2016年4月、7月和10月闽江口及其近岸水域7个调查点位的盐度、悬浮物、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氮营养盐和重金属等15项监测指标数据,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该水域的水质,明确影响该水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结果表明:15项监测指标转换提取为4个主成分,解释82.153%的方差。从时间分布来看,闽江口及其近岸水域在4月份水质较差、10月份次之、7月份较好。从空间分布来看,近河口水质较差而远离河口水质较好。影响该水域污染水质的主要驱动因子是pH、COD、氮营养盐和Cd。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了解闽江口及其近岸水域水质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福建省海洋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口 近岸水域 水质评价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粘类芽孢杆菌S960对番茄生长与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金美芳 林茂兹 +1 位作者 陈春香 雷晓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41-948,共8页
为研究多粘类芽孢杆菌S960对番茄植株生长和枯萎病防治效果,将多粘类芽孢杆菌S960进行不同倍数稀释(0.5×、10×、50×、100×、500×)对番茄幼苗连续灌根4次(每周1次),满28 d后,测定植株倒数第4片叶片叶绿素含量... 为研究多粘类芽孢杆菌S960对番茄植株生长和枯萎病防治效果,将多粘类芽孢杆菌S960进行不同倍数稀释(0.5×、10×、50×、100×、500×)对番茄幼苗连续灌根4次(每周1次),满28 d后,测定植株倒数第4片叶片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常数及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参数,同时测定植株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株高、茎周长、枯萎高度占株高比例、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多粘类芽孢杆菌S960灌根使用后,番茄叶绿素a、PN、植株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株高、茎周长均显著(P<0.05)升高,而枯萎高度占株高比例显著(P<0.05)降低,其中10×稀释的处理最明显; PIabs明显升高,而其他荧光动力学参数指标变化不大;叶片丙二醛含量显著(P<0.05)降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P>0.05)变化。因此,多粘类芽孢杆菌S960能促进番茄植株生长,对枯萎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以10×稀释(3.55×10~7cfu/mL)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粘类芽孢杆菌S960 番茄 气体交换常数 叶绿素A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量子点荧光猝灭法检测Hg^(2+)及其猝灭机理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丁玲 肖文 +4 位作者 钱诗卉 周进 周尽晖 李世迁 唐欣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116,共6页
以焦粉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荧光碳量子点,用合成的碳量子点对水中Hg^(2+)进行检测,并对Hg^(2+)与碳量子点的结合方式、反应机理等进行研究,探讨Hg^(2+)对碳量子点的荧光猝灭机理。结果表明,合成的碳量子点在用于Hg^(2+)检测时具... 以焦粉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荧光碳量子点,用合成的碳量子点对水中Hg^(2+)进行检测,并对Hg^(2+)与碳量子点的结合方式、反应机理等进行研究,探讨Hg^(2+)对碳量子点的荧光猝灭机理。结果表明,合成的碳量子点在用于Hg^(2+)检测时具有较好的单一选择性;Hg^(2+)对该碳量子点的荧光有猝灭效应;用碳量子点荧光猝灭法检测Hg^(2+),灵敏度高,对Hg^(2+)浓度的检测范围为1.0×10^(-8)~1.0×10^(-7) mol/L,检出限为1.0×10^(-8) mol/L;Hg^(2+)对碳量子点荧光猝灭的方式为静态猝灭,二者相互作用是自发进行的焓驱动过程,相互结合位点约为1,反应结合常数为1.0×10~5 L/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量子点 Hg^2+检测 荧光猝灭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伊蒙土对天然乳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程国君 司牧青 +3 位作者 陈晨 王周锋 李世迁 丁国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0-646,共7页
采用高能纳米冲击磨和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DDES)共同修饰伊蒙土(ISIC),制备了低片层数、高分散性的改性伊蒙土(M-ISIC),并将M-ISIC通过乳胶共混法填充天然乳胶(NRL)制备出不同添加量的伊蒙土/天然乳胶纳米复合材料(M-ISIC/NRL)。研究... 采用高能纳米冲击磨和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DDES)共同修饰伊蒙土(ISIC),制备了低片层数、高分散性的改性伊蒙土(M-ISIC),并将M-ISIC通过乳胶共混法填充天然乳胶(NRL)制备出不同添加量的伊蒙土/天然乳胶纳米复合材料(M-ISIC/NRL)。研究结果表明,DDES的硅氧烷基团与ISIC表面的羟基发生反应,在M-ISIC的表面形成DDES接枝改性层,DDES的利用率为53.08%,M-ISIC的表面接触角提升至141.37°。并且,修饰后的ISIC均匀地分散在天然乳胶中,形成稳定的填料-乳胶交联网络结构。其中1%M-ISIC/NRL性能较优,断面形貌均匀,储能模量(G′)大。70℃下热氧老化240 h后,其拉伸强度及撕裂强度保持率分别为86.75%、66.75%,表现出较优异的耐热氧老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乳胶 伊蒙土 硅烷偶联剂 表面修饰 耐热氧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焦粉为碳源所制荧光碳量子点的表征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周尽晖 丁玲 +3 位作者 彭泽泽 李世迁 赵希然 方红明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9-273,共5页
以焦粉为碳源,混合酸(浓H_2SO_4和浓HNO_3)为氧化剂,采用水热法制备荧光碳量子点。利用UVVis、FTIR、TEM、XRD等对其进行表征,并分析碳量子点的合成条件对碳量子点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条件对碳量子点性能的影响由主到次... 以焦粉为碳源,混合酸(浓H_2SO_4和浓HNO_3)为氧化剂,采用水热法制备荧光碳量子点。利用UVVis、FTIR、TEM、XRD等对其进行表征,并分析碳量子点的合成条件对碳量子点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条件对碳量子点性能的影响由主到次的顺序为:混合酸体积>反应温度>pH值>反应时间;合成该碳量子点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为95℃、混合酸体积为12mL、反应时间为9h及pH值为9,所制荧光纳米碳量子点的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水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粉 碳量子点 荧光性能 混合酸 水热法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锌复合胁迫对菜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子叶生理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邹文桐 曹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32-639,共8页
【目的】研究铜锌复合胁迫对菜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子叶生理代谢的影响,为探索菜薹生长发育的耐铜锌范围提供参考。【方法】以菜薹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通过种子萌发试验研究铜锌复合胁迫处理(Cu^(2+)和Zn^(2+)的8个复合... 【目的】研究铜锌复合胁迫对菜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子叶生理代谢的影响,为探索菜薹生长发育的耐铜锌范围提供参考。【方法】以菜薹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通过种子萌发试验研究铜锌复合胁迫处理(Cu^(2+)和Zn^(2+)的8个复合浓度分别为0 mmol/L+0 mmol/L、0.20 mmol/L+0.17 mmol/L、0.40 mmol/L+0.34 mmol/L、0.80 mmol/L+0.68 mmol/L、1.20 mmol/L+1.02 mmol/L、1.60 mmol/L+1.36 mmol/L、2.00 mmol/L+1.70 mmol/L和2.40 mmol/L+2.04 mmol/L)对菜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等指标的影响。菜薹子叶中的S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脯氨酸的含量均随铜锌复合胁迫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均以处理T4 (0.80 mmol/L Cu^(2+)+0.68 mmol/L Zn^(2+))的最大,其值分别为30.76 U/(g·min)、327.81 U/(g·min)、11.24 nmol/g、15.46 mg/g、452.96μg/g;MDA含量、氧负离子产生速率(O2–)呈先减后增的趋势,以处理T4 (0.80 mmol/L Cu^(2+)+0.68 mmol/L Zn^(2+))的最小,其值分别为15.17 nmol/g和17.86 nmol/(g·min);POD活性和相对电导率呈上升趋势;发芽率、苗高、最长根长、单株鲜重和子叶光合色素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均以处理T1(CK)的最大,其值分别为68.00%、1.64 cm、2.99 cm、18.32 mg、0.79 mg/g、0.20 mg/g、0.99 mg/g、0.19 mg/g。【结论】在受到铜锌复合胁迫时,菜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抑制,但同时菜薹对较低的铜锌复合胁迫(0.80 mmol/L Cu^(2+)+0.68 mmol/L Zn^(2+))表现出一定的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锌复合污染 菜薹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生理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对4-硝基苯酚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杨金杯 叶银钕 赖衍斌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18-723,共6页
采用氧化-还原法制备了石墨烯,研究其吸附水中4-硝基苯酚的性能。结果表明,pH为1.0时石墨烯对4-硝基苯酚的吸附量最大;4-硝基苯酚的吸附率随石墨烯用量增加而增大,随4-硝基苯酚初始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温度的提高有利于石墨烯对4-硝... 采用氧化-还原法制备了石墨烯,研究其吸附水中4-硝基苯酚的性能。结果表明,pH为1.0时石墨烯对4-硝基苯酚的吸附量最大;4-硝基苯酚的吸附率随石墨烯用量增加而增大,随4-硝基苯酚初始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温度的提高有利于石墨烯对4-硝基苯酚的吸附。4-硝基苯酚在石墨烯上的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分别符合Redlich-Peterson等温吸附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该吸附过程是吸热的且为单分子层吸附。热力学参数吉布斯自由能ΔG<0证实4-硝基苯酚在石墨烯上的吸附过程可自发进行,熵变ΔS>0表明该吸附是一个熵驱动过程,焓变ΔH=75.88 kJ/mol和活化能E=51.87 kJ/mol表明该吸附是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4-硝基苯酚 吸附 热力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城区不同粒径颗粒物污染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陈芳 颜志辉 +1 位作者 饶清华 许丽忠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0-88,共9页
利用福州市国控监测站点2013年4月-2017年3月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监测数据,对福州市不同粒径颗粒物污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变化方面,福州市空气质量整体较好,PM_(2.5)和PM_(10)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PM_(2.5)、PM_(10)、PM_... 利用福州市国控监测站点2013年4月-2017年3月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监测数据,对福州市不同粒径颗粒物污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变化方面,福州市空气质量整体较好,PM_(2.5)和PM_(10)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PM_(2.5)、PM_(10)、PM_(2.5)/PM_(10)时间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呈现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季节性特征;春季、夏季和秋季工作日浓度均高于周末的浓度,存在周末效应,冬季周末浓度则显著高于工作日浓度;日变化呈明显的双峰型变化趋势.空间变化方面,PM_(2.5)和PM_(10)浓度变化表现为工业区>市区>清洁区,清洁区PM_(2.5)/PM_(10)比值最高,其次是市区、工业区.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M_(10)和PM_(2.5)存在显著相关性,且相关性明显受季节影响,夏季相关性最高.城市颗粒物与气态污染物(SO_2、NO_2)复合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PM10 PM2.5/PM10 福州市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碳量子点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彭泽泽 丁玲 +3 位作者 周尽晖 李世迁 肖峰 周进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2-57,共6页
采用Hummers法和水热法,制备石墨烯和碳量子点溶液作为前驱体,然后通过一步煅烧法制得石墨烯-碳量子点复合材料。借助SEM、UV-Vis、FTIR等手段,对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法(CV)、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及恒流充放电循环测... 采用Hummers法和水热法,制备石墨烯和碳量子点溶液作为前驱体,然后通过一步煅烧法制得石墨烯-碳量子点复合材料。借助SEM、UV-Vis、FTIR等手段,对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法(CV)、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及恒流充放电循环测试等,重点考察了样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石墨烯表面负载碳量子点可增加材料的比表面积并改善其机械性能,由于活性位点的增加,所制石墨烯-碳量子点复合电极具有较好的可逆性及电化学活性;在检测不同浓度双氧水时,复合电极的灵敏度为纯石墨烯电极的1.4倍左右;石墨烯-碳量子点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使用时,与纯石墨烯材料相比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且容量保持率提高了1.6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碳量子点 复合材料 负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锂离子电池 循环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细菌对镉离子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虹 杜可 +1 位作者 韩艳丽 邓加聪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8-212,共5页
研究了鞘细菌对镉离子的吸附性能及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鞘细菌对镉离子吸附的最佳条件组合为镉离子初始质量浓度25 mg/L、吸附时间30 min、反应温度30℃;在此条件下,鞘细菌对镉离子的吸附量和吸附率均达最大值,分别为1 778 mg/g和84.65%... 研究了鞘细菌对镉离子的吸附性能及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鞘细菌对镉离子吸附的最佳条件组合为镉离子初始质量浓度25 mg/L、吸附时间30 min、反应温度30℃;在此条件下,鞘细菌对镉离子的吸附量和吸附率均达最大值,分别为1 778 mg/g和84.65%;SEM照片显示,与吸附前相比,吸附后的鞘细菌菌体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菌体表面变得粗糙,并有大量絮状物沉积;吸附前后鞘细菌的红外光谱谱图显示,羟基、酰胺基、羧基等活性基团参与了镉离子的吸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细菌 镉离子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