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六种常见榕属植物日间呼吸特征
1
作者 陈小芳 李雪琴 +2 位作者 覃宜慧 程栋梁 胡丹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13-1622,共10页
植物呼吸作用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关键过程。陆地植被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有一半被呼吸作用释放,而释放的这部分又有大约一半来自叶片呼吸。植物不仅在夜晚进行呼吸作用(R_(d),Dark respiration),白天也在呼吸,即日间呼吸(R_(L)... 植物呼吸作用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关键过程。陆地植被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有一半被呼吸作用释放,而释放的这部分又有大约一半来自叶片呼吸。植物不仅在夜晚进行呼吸作用(R_(d),Dark respiration),白天也在呼吸,即日间呼吸(R_(L),Light respiration)。有研究表明光照条件下植物叶片呼吸低于黑暗环境下叶片呼吸速率,通常受到的光照抑制程度为30%-40%左右。但在实际研究中,经常忽视植物叶片日间呼吸的光抑制,进而大幅高估生态系统呼吸,从而使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被高估,因此有必要对植物的日间呼吸特性进行研究。以中国南方亚热带六种常见榕属植物(垂叶榕、高山榕、黄金榕、菩提树、细叶榕、小叶榕)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叶片的日间呼吸速率(R_(L),Kok方法)、暗呼吸速率(R_(d))、比叶重(LMA)、叶片氮含量(N)、磷含量(P)、最大光合速率(A)、1800及80μmol m^(-2)s^(-1)光强下Rubisco酶氧化速率(V_(o80),V_(o1800))及Rubisco酶羧化速率(V_(c80),V_(c1800))。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R_(L)与叶片其他性状间的关系,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RL相关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六种榕属植物R_(L)均低于R_(d),存在光抑制现象,光抑制率为24.1%-61.2%,平均为38.4%,其R_(L)及光抑制率均存在种间差异;R_(L)与_(Rd、N)、A、V_(o80)、V_(c80)、V_(o1800)及V_(c1800)成显著正相关,与LMA成显著负相关,与P无统计学相关关系。R_(L)可以用逐步线性回归方程来解释,R_(d)、N和Rubisco酶羧化速率(V_(c80))的可以解释96.5%的RL变异,而V_(c80)与N可以共同解释74.5%的R_(L)/R_(d)。叶片日间呼吸及其光抑制受到N和Rubisco酶羧化速率的影响,这可能是由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耦合引起的。本研究建立了亚热带榕属植物叶片日间呼吸相关预测模型,为揭示日间呼吸光抑制机制提供依据,对准确评估叶片碳循环及GPP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榕属植物 日间呼吸 呼吸的光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阔叶树幼苗不同器官的碳、氮和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异速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蔡妙莹 张非凡 +3 位作者 李雪琴 钟全林 胡丹丹 程栋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380-4390,共11页
为揭示常绿阔叶幼苗不同树种和不同器官的碳(C)、氮(N)、磷(P)分配策略,本研究以木荷(Schima superba)、闽楠(Phoebe bournei)、青冈(Quercus glauc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南岭栲(Castanopsis fordil)、云山青冈(Quercus ses... 为揭示常绿阔叶幼苗不同树种和不同器官的碳(C)、氮(N)、磷(P)分配策略,本研究以木荷(Schima superba)、闽楠(Phoebe bournei)、青冈(Quercus glauc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南岭栲(Castanopsis fordil)、云山青冈(Quercus sessilifolia)6种常见的常绿阔叶幼苗为对象,从树种特性和器官功能两方面分析了常绿阔叶植物幼苗的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闽楠各器官的N含量要显著高于其他树种,米老排具有较高的P含量和低C∶P、N∶P。(2)6种幼苗叶片的平均C、N含量显著高于茎和细根,而茎的平均P含量显著高于叶片和细根。(3)各器官间的N含量均呈显著异速关系,叶片与细根N含量的异速生长指数(1.07)显著高于叶片与茎N含量(0.79);叶片P含量与茎P含量呈显著异速生长关系,其异速生长指数为1.22;叶片、细根的N-P含量异速生长指数均小于1,而茎N-P含量无显著异速生长关系。器官间的异速生长关系表明植物的叶片、茎、细根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分配N、P以优化其生长,叶片、细根的分配策略均表现为对P的投资均大于N。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常见阔叶树在幼苗阶段种间和器官间的养分利用效率和营养物质分配机制,为人工林苗木高效培育和养分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幼苗 植物器官 分配策略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异速生长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米槠、杉木土壤DOM浓度和光谱特征差异及其对短期增温的响应
3
作者 黄煖 王海珍 +3 位作者 杨智杰 林伟盛 钟羡芳 郭剑芬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7,共11页
为揭示不同树种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采用根箱增温法,选取亚热带地区代表性植物幼苗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CC)、杉木(Cunninghamia lanc... 为揭示不同树种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采用根箱增温法,选取亚热带地区代表性植物幼苗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CC)、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CL)为研究对象,设置未种树作为对照处理,结合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探究短期增温对种植米槠、杉木土壤DOM浓度和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种植不同树种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种植杉木处理显著高于米槠和未种树处理;树种对根箱土壤DOM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FluI)、生物源指数(Biological index,BIX)和腐殖化指数(Humification index,HIX)均无显著影响,但米槠根箱土壤DOM芳香性(SUVA254)、疏水性(SUVA260)均高于杉木根箱和未种树处理;②短期增温对种植不同树种根箱土壤DOC含量无显著影响,也未显著影响DOM的SUVA254、SUVA260、分子量大小(SUVA280)、BIX和HIX,但短期增温显著增加了种树根箱土壤DOM的FluI、溶解性微生物副产物组分的相对贡献率;③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均表明,增温通过调节根系生长、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土壤DOM浓度及光谱特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上不同树种土壤DOM浓度及光谱特征对短期增温响应不明显,但短期增温后种植米槠、杉木土壤的DOM结构复杂性降低,微生物活动代谢来源增加。本研究可为理解亚热带区域森林土壤DOM的含量及组成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造林树种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增温 可溶性有机质 树种 三维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4种阔叶树幼苗光合特性对生长温度的响应
4
作者 张非凡 蔡妙莹 +3 位作者 李雪琴 胡丹丹 钟全林 程栋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860-6870,共11页
为探究亚热带地区常见阔叶树幼苗光合特性及其对不同生长温度的响应规律,以南岭栲(Castanopsis fordil)、闽楠(Phoebe bournei)、青冈(Quercus glauca)和木荷(Schima superba)2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气候箱设置3个生长温度梯度(20... 为探究亚热带地区常见阔叶树幼苗光合特性及其对不同生长温度的响应规律,以南岭栲(Castanopsis fordil)、闽楠(Phoebe bournei)、青冈(Quercus glauca)和木荷(Schima superba)2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气候箱设置3个生长温度梯度(20℃/15℃、25℃/20℃和30℃/25℃;白天/黑夜),测定各生长温度梯度下叶片的光合参数,比较不同生长温度梯度下幼苗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1)闽楠、青冈和木荷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在30℃处理下显著提高(P<0.05);青冈的光饱和点(LSP)在30℃处理下显著提高(P<0.05);南岭栲、青冈和木荷的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_(d,25))均随生长温度的升高而降低;(2)4个树种的最大羧化速率(V_(cmax))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_(max))均随生长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青冈和木荷的J_(max)/V_(cmax)在30℃处理下显著提高(P<0.05);(3)南岭栲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IWUE)随生长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南岭栲、青冈和木荷的瞬时碳利用效率(ICUE)均随生长温度的升高而增加;(4)Pnmax、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V_(cmax)、J_(max)以及ICUE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均与R_(d,25)呈极显著负相关;T_(r)和G_(S)与IWUE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闽楠、青冈和木荷在高温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光合潜能,南岭栲在高温条件下具有较强的节水和耐干旱能力。此外,南岭栲、青冈和木荷在高温条件下的耐阴性有所提高,而闽楠则与之不同,其喜光性有所提高。研究可以加强对南岭栲、闽楠、青冈和木荷表现出的不同的适应策略的了解,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全球变暖变化带来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特性 生长温度 阔叶树幼苗 瞬时水分利用效率 瞬时碳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质组分中多环芳烃分配特征和生态风险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文静 李广坡 +3 位作者 倪进治 陈卫锋 杨柳明 魏然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20-1627,共8页
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多环芳烃(PAHs)环境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有机质组分结合的PAHs生物有效性和环境风险有所不同.本文对6个野外污染土壤中15种优控PAHs的含量和组成及其在土壤轻组(LF)和重组(HF)中的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苯并[a]... 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多环芳烃(PAHs)环境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有机质组分结合的PAHs生物有效性和环境风险有所不同.本文对6个野外污染土壤中15种优控PAHs的含量和组成及其在土壤轻组(LF)和重组(HF)中的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苯并[a]芘(BaP)毒性当量浓度(TEQBaP)评价了全土、LF和HF中PAH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6个土样中15种PAHs总量范围为8.31×10^2~2.97710^4μg/kg,4环PAHs百分含量最高,范围为35.7%~59.6%.6个土样LF中PAHs总量范围为2.38×10^4~1.17×10^5μg/kg,HF中PAHs总量范围为3.75×10^2~2.12×10^4μg/kg.虽然土壤中LF质量百分比只有1.0%~9.8%,但其结合的PAHs量却占土壤中PAHs总量的5.9%-60.6%.LF中15种PAHs总TEQBaP值范围为2.99×10^2~1.68×10^4μg/kg,分别是全土和HF的2.7~33.2倍和3.6~69.5倍.在PAHs污染土壤修复和生态风险评估中,应重视LF中PAHs.对LF中PAHs量占土壤中PAHs总量百分比较高的土壤,可以通过分离LF的方法来修复污染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轻组 重组 分配特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落叶林木本植物细根性状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钊颖 程林 +4 位作者 王满堂 孙俊 钟全林 李曼 程栋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8088-8097,共10页
细根作为植物吸收水分与养分的重要器官,其性状特征在指示植物的生长和分布等方面的意义重大。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林群落木本植物的细根为对象,对根氮含量(RNC)、根磷含量(RPC)、根氮磷比(RN∶P)、根组织密度(RTD)、比根... 细根作为植物吸收水分与养分的重要器官,其性状特征在指示植物的生长和分布等方面的意义重大。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林群落木本植物的细根为对象,对根氮含量(RNC)、根磷含量(RPC)、根氮磷比(RN∶P)、根组织密度(RTD)、比根长(SRL)和比根面积(SRA)等6个细根性状进行了研究,并对群落内不同物种以及不同结构单元(灌木和乔木)间细根性状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夷山落叶林群落木本植物的平均RNC为(10.27±3.11) mg/g、平均RPC为(0.63±0.17) mg/g、平均RN∶P为16. 36±2. 61、平均RTD为(0. 10±0. 02) g/cm^3、平均SRL为(1582.65±186.67) cm/g、平均SRA为(464.81±64.10) cm^2/g;灌木的SRL显著高于乔木(P=0.033),其余细根性状在灌木和乔木之间无显著差异(P> 0.05);在细根性状中,RNC与RPC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RTD呈显著负相关,RPC、SRA分别与RTD呈极显著负相关,RPC、SRL分别与SRA呈极显著正相关。这可能反映了灌木倾向于通过增加SRL来提高水分和养分的获取能力以增强与乔木的竞争优势;群落中的植物通过改变SRA及RTD进行生长与防御之间的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物种间差异 性状相关性 落叶林 武夷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10种蕨类植物光响应模型拟合及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李雪琴 卢艺苗 +5 位作者 黄爱梅 袁荣斌 李锦隆 胡丹丹 钟全林 程栋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333-3344,共12页
通过合适的光响应模型来准确计算植物光合参数是研究植物光合特性的重要手段。为深入了解亚热带蕨类植物的光合特性,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等4种常用光响应模型分别对10种亚热带蕨类植物... 通过合适的光响应模型来准确计算植物光合参数是研究植物光合特性的重要手段。为深入了解亚热带蕨类植物的光合特性,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等4种常用光响应模型分别对10种亚热带蕨类植物进行光响应曲线拟合。通过分析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暗呼吸速率(R_(d))和表观量子效率(AQE)等9种参数,探讨亚热带蕨类植物的光响应模型拟合效果及其光合特性。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对本研究10种亚热带蕨类植物的拟合效果较好,其中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LSP拟合效果最好,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的拟合精度最高。光合参数的聚类分析和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综合评价法表明,10种亚热带蕨类植物的光合特性既具有相似性又存在物种特异性。黑鳞耳蕨(Polystichum makinoi(Tagawa)Tagawa)的耐阴性能力最强,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Kunze)Ching)的耐强光能力最强,乌蕨(Stenoloma chusanum Ching)的光合潜能最大。综上所述,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较适用于亚热带蕨类植物的光响应曲线拟合,10种亚热带蕨类植物在耐阴性能力、耐强光能力和光合潜能等3种光合特性方面表现出了相似性和物种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光响应模型 光合特性 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离降水对杉木幼树细根生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心怡 吴晨 +2 位作者 黄锦学 熊德成 杨智杰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35-844,共10页
为揭示亚热带地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对干旱的响应机制,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对隔离降水环境下杉木幼树细根生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隔离降水处理的土壤湿度显著下降(P<0.05),但杉木细根超... 为揭示亚热带地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对干旱的响应机制,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对隔离降水环境下杉木幼树细根生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隔离降水处理的土壤湿度显著下降(P<0.05),但杉木细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丙二醛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表明其细根保持着低水平的膜脂氧化损伤;脯氨酸和谷胱甘肽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P<0.05),并且过氧化氢含量也显著增加(P<0.05),意味着杉木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并且进行自我调节;长期降水隔离导致的过氧化氢积累一定程度上促使谷胱甘肽显著提高,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内源激素中细胞分裂素、吲哚乙酸含量显著下降,与杉木生长调控未表现出明显相关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对照显著下降21.5%,过氧化物酶活性较对照显著提高16.7%,但抗氧化酶系统对杉木细根的水分缺失适应调控无显著影响。因此,50%降水减少条件下杉木能通过其细根的渗透物质和内源激素等非酶促物质进行综合调节,以有效适应土壤湿度的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降水 杉木 细根 抗氧化系统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解磷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夏允 徐玲琳 +3 位作者 杨柳明 杨智杰 范跃新 杨玉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7-1736,共10页
解磷微生物是森林土壤磷循环的关键驱动因素,对亚热带低磷土壤尤为重要。由于微生物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氮沉降下土壤微生物如何变化以及如何影响土壤磷有效性尚不清楚。为此,依托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 解磷微生物是森林土壤磷循环的关键驱动因素,对亚热带低磷土壤尤为重要。由于微生物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氮沉降下土壤微生物如何变化以及如何影响土壤磷有效性尚不清楚。为此,依托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立的米槠天然林长期氮沉降观测平台,借助16S rRNA和ITS高通量测序以及PICRUSt功能预测方法,探索氮添加对土壤解磷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氮含量,但显著降低了Resin-P、NaHCO_(3)-P和TPo,表明氮沉降改变了土壤养分平衡,加剧了磷限制。此外,氮添加降低了根瘤菌和伯克霍尔德菌等解磷细菌的丰度,却增加了青霉菌和曲霉菌等解磷真菌的丰度。PICRUSt功能预测进一步发现,存在15种能够编码磷酸酶的基因,并且与对照相比,施氮后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植酸酶等酶基因丰度显著增加。综上,本研究发现施氮加剧了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的磷限制,同时增加了解磷真菌的丰度和磷酸酶的基因丰度来促进有机磷矿化,这可能是氮沉降下驱动米槠天然林土壤磷转化的主要微生物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磷微生物 磷酸酶 高通量测序 PICRUSt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氮加剧亚热带米槠天然林不同深度土壤磷限制:基于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角度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欣冉 林浩 +4 位作者 曹平丽 林伟盛 刘小飞 钟羡芳 郭剑芬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3-974,共12页
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对照(CK)、低氮(LN,N 40 kg/(hm^(2)·a))、高氮(HN,N80 kg/(hm^(2)·a))处理模拟氮沉降,研究不同施氮年限(4、8 a)、不同深度(0~10 cm和10~20 cm)土壤理化特性和... 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对照(CK)、低氮(LN,N 40 kg/(hm^(2)·a))、高氮(HN,N80 kg/(hm^(2)·a))处理模拟氮沉降,研究不同施氮年限(4、8 a)、不同深度(0~10 cm和10~20 cm)土壤理化特性和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探究长期氮沉降是否加剧亚热带地区土壤磷限制。结果表明:(1)不同年限施氮后土壤pH下降,0~10 cm土层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4 a,0~1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下降,10~20 cm土层则相反,两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8 a,HN处理下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MBN含量均最低,0~1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降低。(2)不同年限HN处理提高了各土层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G)活性,但HN处理8 a明显降低0~10 cm土层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LN和HN处理4 a显著提高0~10 cm土层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但显著降低10~20 cm土层ACP活性。(3)不同施氮年限下,不同深度土壤酶化学计量比向量角度均大于45°,而且施氮8 a的向量角度要显著大于施氮4 a的向量角度,表明长期施氮加剧了土壤微生物磷限制;不同施氮年限下,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酶C∶N∶P化学计量比分别为1∶1∶2和1∶1∶3,与全球生态系统土壤酶C∶N∶P的比值1∶1∶1相比偏离。(4)冗余分析(RDA)表明,DON、MBN和NH4+-N是调控不同施氮年限各土层土壤酶活性和化学计量比变化的主要因子。总之,长期氮沉降明显加剧了亚热带地区土壤磷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酶活性 酶化学计量 土壤深度 米槠天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翅荚木太空种和普通种林木主要生长及叶片碳氮磷计量特征
11
作者 林秋燕 钟全林 +1 位作者 李静 郑跃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29,38,共7页
为了探究林木太空育种的诱变机制,对比分析其林木生长与叶性状关系,为初步揭示林木太空育种的诱变机制、开展其他树种的太空育种研究等提供参考。以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内6年生翅荚木太空种和普通种林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株高、胸径... 为了探究林木太空育种的诱变机制,对比分析其林木生长与叶性状关系,为初步揭示林木太空育种的诱变机制、开展其他树种的太空育种研究等提供参考。以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内6年生翅荚木太空种和普通种林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株高、胸径、材积等生长指标及叶片性状,分析太空育种与普通育种对翅荚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太空种和普通种的生长指标平均值相近,但总体上表现为太空育种后翅荚木胸径、株高生长稍高于普通育种,材积生长则表现为太空种稍低于普通种。2)两者的比叶面积、叶片相对含水量及叶片C、N、P含量、C/P和N/P均无明显差异,但其C/N差异显著。除比叶面积及C/N和C/P外,其他主要叶性状(叶相对含水量及叶片C、N、P含量)均为太空种>普通种;除叶相对含水量外,其他主要叶性状变异系数均为太空种>普通种。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育种方式下翅荚木资源获取策略不同,叶片面积、叶干物质含量与翅荚木胸径生长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种,太空种翅荚木在林木生长进程、生物量积累、叶片表型性状与养分含量积累利用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更优性状,为提高翅荚木良种选育和林木种质资源的丰富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空种 普通种 生长性状 叶片性状 翅荚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五种竹子叶、枝、秆碳氮磷化学计量对生长阶段和海拔的响应 被引量:8
12
作者 孙俊 王满堂 +5 位作者 袁景西 程林 吕敏 陈晓萍 钟全林 程栋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54-1864,共11页
探究竹子化学计量特征对生长阶段和海拔的响应对于了解其生理生态特征及生长适应策略至关重要。对武夷山沿海拔分布的五种典型竹子叶、枝、秆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内稳态指数(H)进行两个生长阶段的测定。结果显示不论生... 探究竹子化学计量特征对生长阶段和海拔的响应对于了解其生理生态特征及生长适应策略至关重要。对武夷山沿海拔分布的五种典型竹子叶、枝、秆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内稳态指数(H)进行两个生长阶段的测定。结果显示不论生长阶段的变化,各器官N、P含量的变异系数均显著大于C含量,且秆的N、P含量变异系数要显著大于叶片和竹枝,但不同生长阶段并未改变秆的N∶P(12∶1)。毛竹4月份枝和8月份叶的N、P含量均随海拔增加而降低,而箬竹叶的N、P含量均随海拔增加而增加。海拔和生长阶段的交互作用显著提高了竹秆N含量对生长阶段变化的响应。竹叶N和秆的N、P含量在不同生长阶段具有明显的内稳性调控机制,但竹枝N、P的内稳性特征表现不明显。总而言之,这些结果一方面反映了武夷山五种竹子偏向于选择维持叶N含量的内稳态机制,另一方面调节秆N、P含量的协变来应对海拔和生长阶段变化中养分的利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子 海拔梯度 交互作用 养分含量 化学计量内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月份和海拔黄山松各器官全氮和全磷含量比较及其相关性和异速关系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范瑞瑞 杨福春 +3 位作者 孙俊 李曼 钟全林 程栋梁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9-77,共9页
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 200、1 600和2 000 m的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为研究对象,分别对6月份和9月份叶、茎和细根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比值进行比较,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异速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与6月... 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 200、1 600和2 000 m的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为研究对象,分别对6月份和9月份叶、茎和细根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比值进行比较,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异速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与6月份相比,9月份黄山松叶和细根的全氮含量以及细根的全磷含量均升高,而茎的全氮含量及叶的全磷含量却显著降低。从均值来看,全氮含量在叶中最高、在细根中最低,全磷含量在茎中最高、在细根中最低。随海拔升高,叶全氮含量逐渐升高,叶全磷含量及茎全氮和全磷含量呈"降低—升高"的趋势,而细根全氮含量呈"升高—降低"的趋势,细根全磷含量逐渐升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细根全氮含量与叶全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茎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茎全氮含量与叶全氮含量及茎和叶全磷含量,叶全氮含量与茎和叶全磷含量,细根全氮含量与其全磷含量,以及茎全磷含量与叶全磷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氮磷异速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6月份,叶和细根的氮磷异速指数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减小,而茎的氮磷异速指数则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增大;在9月份,叶的氮磷异速指数在海拔1 600 m最小,而茎和细根的氮磷异速指数则在海拔1 600 m最大。总体来看,不同月份和海拔黄山松各器官的氮磷异速关系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并且,黄山松叶、茎和细根的氮磷异速指数均较高,分别为0.79、0.83和0.78。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月份和海拔黄山松各器官中氮和磷的分配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松 全氮 全磷 月份 海拔 相关性分析 异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种期同质园翅荚木主要叶功能性状与种源地环境关系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楚楚 钟全林 +2 位作者 程栋梁 余华 徐朝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4892-4899,共8页
从比叶面积(SLA)、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叶组织密度(LTD)、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叶片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等方面对在引种期同质园的广西桂林市(GGL)、广西靖西市(GJX)、湖南江华县(HJH)、湖南通道市县(HTD)、广东英德... 从比叶面积(SLA)、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叶组织密度(LTD)、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叶片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等方面对在引种期同质园的广西桂林市(GGL)、广西靖西市(GJX)、湖南江华县(HJH)、湖南通道市县(HTD)、广东英德市(GYD)等5翅荚木种源叶片主要功能性状进行差异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并研究翅荚木叶功能性状与种源地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不同种源间叶片C、N含量及C/N差异显著,5种源间叶片C含量GYD最高、GGL最低,N含量GJX最高、GYD最低,C/N为GYD最高、GJX最低。(2)比叶面积与叶组织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叶片N含量与C/N和C/P呈显著负相关,与N/P呈显著正相关;C/P与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C/N呈显著正相关;C/N与N/P呈显著负相关。(3)翅荚木叶功能性状主要受七月均温、年均温和相对湿度等地理环境因子影响。七月均温与C/P、比叶面积呈正相关,与叶片N含量、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呈负相关;年均温与C/N呈正相关,与N/P呈负相关;相对湿度与叶片P含量、叶组织密度呈正相关,与C/P、比叶面积呈负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翅荚木对引种区的环境适应特征及其在引种期的生长与生存策略,对探究翅荚木的养分利用策略、揭示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相关部门选择适宜的翅荚木引种栽培种源及开展其优良种源的遗传改良等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功能性状 种源地环境 冗余分析 引种期同质园 翅荚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59个常绿与落叶树种不同根序细根养分及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7
15
作者 周永姣 王满堂 +4 位作者 王钊颖 朱国洁 孙俊 钟全林 程栋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4975-4984,共10页
不同根序的植物细根具有形态、结构和生理上的差异,基于根序的细根生理生态研究是当前生态学领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不同生活型树种不同根序细根的研究可以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地下细根养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发现:(1)除了落... 不同根序的植物细根具有形态、结构和生理上的差异,基于根序的细根生理生态研究是当前生态学领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不同生活型树种不同根序细根的研究可以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地下细根养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发现:(1)除了落叶树种P含量和N∶P之外,两个生活型树种细根C、N和P含量与化学计量比在不同根序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者细根C含量、C∶N和C∶P随根序增加而升高,而N和P含量随根序增加而降低。(2)常绿与落叶树种C、N、P养分含量中C的变异系数最低,且两个生活型树种细根N、P含量的变异系数基本都随根序增加而变大。(3)常绿树种细根的N、P含量均显著低于落叶树种,但C∶N和C∶P都显著高于落叶树种,C含量和N∶P无显著差异。(4)常绿与落叶树种细根养分(碳、氮和磷)异速关系在各个根序之间都存在共同斜率;常绿树种细根N和P含量存在等速生长关系,但落叶树种细根存在P含量增速大于N含量的异速生长关系(指数:α>1)。结论:随根序增加,常绿与落叶树种的细根具有相似的养分变化策略,N、P养分含量在低阶细根中的变异性更小。落叶树种细根生长受到缺P的影响大于常绿树种。落叶树种细根比常绿树种更高的N、P含量和更低C∶N和C∶P以及常绿与落叶树种细根N、P养分的异速生长关系差异说明落叶树种细根更倾向于采取快速的资源获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 落叶 细根 根序 变异系数 异速生长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翅荚木同龄林林木叶片性状与胸径生长关系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雪 钟全林 +5 位作者 李宝银 姚湘明 徐朝斌 程栋梁 郑跃芳 余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8-175,共8页
【目的】林木胸径是森林调查和经营评价的重要因子,通过对翅荚木人工同龄林各径阶林木叶结构型与功能型指标的测定与分析,探明其叶片性状与胸径生长关系,为翅荚木优良种质资源选择和养分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 【目的】林木胸径是森林调查和经营评价的重要因子,通过对翅荚木人工同龄林各径阶林木叶结构型与功能型指标的测定与分析,探明其叶片性状与胸径生长关系,为翅荚木优良种质资源选择和养分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翅荚木人工同龄林胸径生长的叶片性状指标,并分析其对胸径生长的影响。【结果】不同径阶翅荚木单叶面积(ILA)、比叶面积(SLA)、叶相对含水率(LRWC)、叶碳含量(LCC)、叶氮含量(LNC)、叶磷含量(LPC)、C/N、C/P、N/P及单位叶面积氮、磷含量(Narea与Parea)存在显著差异;ILA与LRWC等叶结构型性状指标及Parea、C/P、LPC和N/P等叶功能型性状指标对其胸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其中,ILA和Parea均与胸径生长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LRWC和叶片N/P则均与胸径生长量呈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叶片C/P与胸径生长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二次抛物线关系(P<0.01),而LPC则与胸径生长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二次抛物线关系(P<0.05);SLA、Narea、LCC、LNC与C/N等指标则与胸径生长量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叶结构型性状指标单叶面积、叶相对含水率及Parea、C/P、LPC和N/P等叶功能型性状指标对翅荚木胸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叶结构型性状以ILA指标最为重要,叶功能型性状以反映叶片P含量(LPC和Parea)的性状指标最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结构型与功能型性状 胸径生长 主成分分析 相关关系 翅荚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扩张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叶结构型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钟雅琪 钟全林 +5 位作者 李宝银 余华 徐朝斌 程栋梁 乐新贵 郑文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5018-5028,共11页
毛竹扩张对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影响问题已成为近年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常绿阔叶林和竹阔混交林内甜槠、青冈、枳椇以及青榨槭4树种主要叶结构型性状的调查与测定,分析毛竹扩张对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叶结构型性状的影响。... 毛竹扩张对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影响问题已成为近年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常绿阔叶林和竹阔混交林内甜槠、青冈、枳椇以及青榨槭4树种主要叶结构型性状的调查与测定,分析毛竹扩张对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叶结构型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毛竹扩张不会显著改变乔木层4树种总体叶结构型性状特征。(2)不同生活型阔叶树种对毛竹扩张的响应策略不同。受毛竹扩张影响,常绿阔叶树种叶组织密度(LTD,leaf tissue density)显著减小;落叶阔叶树种叶宽(LW,leaf width)显著减小,叶形态指数(LMI,leaf morphology index)则显著增大。(3)毛竹扩张会使乔木层4树种间部分叶结构型性状差异特征发生改变,竹阔混交林中乔木层4树种间LMI、LTD、比叶面积(SLA,specific leaf area)及叶干物质含量(LDMC,leaf dry matter content)的差异特征不同于常绿阔叶林;毛竹向常绿阔叶林扩张后,甜槠叶长(LL,leaf length)、LW及叶面积(LA,leaf area)显著增大;青冈LMI显著增大,LDMC和LTD显著减小;枳椇的LMI显著增大,LW、LTD显著减小;青榨槭的LW显著减小。(4)毛竹扩张会造成乔木层树种部分叶结构型性状间关系发生改变,使林木的LL与LW、LA与LW间的截距减小,造成林木LL与LW、LA与LW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扩张 叶结构型性状 常绿阔叶林 乔木层林木 生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及隔离降水对杉木幼树细根生物量、形态及养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吴帆 熊德成 +4 位作者 周嘉聪 魏智华 郑蔚 张丽 杨智杰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9-517,共9页
为揭示全球变暖和降水格局改变对我国中亚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地下生态过程的影响,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开展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树土壤增温和隔离降水双因子试验,研究增温和隔离降水在夏季对... 为揭示全球变暖和降水格局改变对我国中亚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地下生态过程的影响,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开展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树土壤增温和隔离降水双因子试验,研究增温和隔离降水在夏季对杉木幼树细根生物量、形态及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5℃,W)、隔离降水(-50%,P)和增温+隔离降水(WP)处理的细根总生物量分别比对照(CT)显著降低35.7%、51.7%和59.1%,P和WP处理的细根总生物量分别比W处理显著降低24.9%和36.4%;W、P和WP处理的0~1 mm细根比根长(specific root length,SRL)比对照均显著增加,而0~1和1~2 mm细根比表面积(specific root area,SRA)均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相比,W处理的细根N含量、C/N和δ^(15)N均无显著变化,P处理的细根N含量和C/N分别显著增加和下降,WP处理的细根N含量和δ^(15)N显著增加,而C/N显著降低。因此,未来在全球变暖和降水减少的双重环境胁迫下,调整表层细根形态特征可能不是杉木幼树的主要应对策略;而相较于温度升高,降水减少可能是影响杉木幼树细根生物量及表层化学元素分配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增温 隔离降水 细根生物量 养分 氮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海拔毛竹细根功能性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黄爱梅 方毅 +4 位作者 孙俊 李锦隆 胡丹丹 钟全林 程栋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8-407,共10页
细根作为植物最重要的资源获取功能器官,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定量化毛竹的细根功能性状对于理解其生理生态特征响应及生活史策略至关重要。为揭示毛竹细根功能性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细根的适应策略,对武夷山不同... 细根作为植物最重要的资源获取功能器官,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定量化毛竹的细根功能性状对于理解其生理生态特征响应及生活史策略至关重要。为揭示毛竹细根功能性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细根的适应策略,对武夷山不同海拔(840 m、1040 m、1240 m)毛竹细根的碳(C)、氮(N)、磷(P)含量和比根长(SRL)、比根面积(SRA)等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细根性状在海拔上的差异及其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毛竹细根养分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毛竹细根C含量在海拔1040 m最大。随海拔升高,细根N、P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细根C∶N、C∶P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2)细根的结构性状在海拔梯度上差异显著。随海拔升高,细根平均根直径(AvgDiam)、SRL及SRA均呈下降趋势,而根组织密度(RTD)呈升高趋势。(3)细根性状间存在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细根N与P含量存在显著的等速生长关系,二者与C含量存在显著异速生长关系;SRL与SRA存在显著的等速生长关系,二者与RTD存在显著的负等速生长关系,与N含量存在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细根AvgDiam与RTD存在显著的负异速生长关系。毛竹细根功能性状海拔梯度差异显著且细根性状之间呈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表明毛竹细根获取型性状(如SRL)与保守型性状(如RTD)存在权衡,在海拔840 m毛竹倾向于增加根长来获取养分和水分,随海拔升高则采取保守策略,如增加根组织密度。因此,毛竹能够通过自身表型可塑性机制合理权衡细根性状之间的资源配置以适应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海拔 毛竹 异速生长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海拔黄山松细根性状季节变化 被引量:18
20
作者 周永姣 程林 +4 位作者 王满堂 朱国洁 钟全林 郭炳桥 程栋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530-4539,共10页
细根作为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其功能性状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以武夷山黄山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和不同海拔(1200、1400、1600、1800m和2000m)的黄山松细根的功能性状的测定,分... 细根作为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其功能性状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以武夷山黄山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和不同海拔(1200、1400、1600、1800m和2000m)的黄山松细根的功能性状的测定,分析其细根性状特征随海拔和季节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1)黄山松细根比根长(SRL),比根面积(SRA)均随海拔先升高后降低,其均值分别为(9.32±0.35)cm/g与(276.41±68.10)cm^2/g;根组织密度(RTD)随海拔先降低后升高,均值为(0.16±0.05)g/cm^3。根平均直径(AvgDiam)随海拔增加变化不显著,均值为(0.097±0.004)mm。SRL和SRA在海拔1600m处达到最大,而RTD和AvgDiam的最大值出现在海拔1800m或2000m处。(2)SRL和SRA在夏季或秋季达到最大,RTD和AvgDiam最大值则出现在冬季或春季。季节和海拔对各细根性状都有显著影响(P<0.01),但季节与海拔对根性状并没有产生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3)SRL与SRA间的异速生长指数是1.25,显著大于1.0(P<0.01);SRL与RTD存在负等速生长关系,而与AvgDiam存在显著负异速生长关系(P<0.01);SRA与RTD,以及RTD与AvgDiam间均存在显著负异速生长关系(P<0.01),但SRA与AvgDiam之间不存在异速生长关系。黄山松的细根性状在1600m处倾向于增加比根长和比根面积,而在海拔1800m或2000m处则倾向于增加组织密度与根直径,这与黄山松细根性状从夏秋到冬春的季节变化规律相类似。同时,相对于比根面积来说,黄山松的细根在海拔1600m处和夏秋季节更倾向于投资比根长来增加养分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季节动态 细根性状 黄山松 武夷山 异速生长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